•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歷史課綱與教科書爭議問題脈絡分析(2003-2016) …

第二章 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問題

第二節 高中歷史課綱與教科書爭議問題脈絡分析(2003-2016) …

臺灣高中歷史課綱與教科書爭議是繼 1997 年國中《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 風波之後,至今仍持續高度爭議的歷史課綱議題。這一節將把高中歷史爭議問 題,依時序發展分為三個主要爭議階段:2003-2004 年高中「九五歷史暫綱」爭 議、2008-2009 年高中「九八歷史課綱」擱置與修訂爭議,及 2014-2015 年高中

「一○四歷史課綱」微調與廢止爭議。對於整個從國中到高中之歷史爭議事件脈 絡的發展,可以看出約每隔 6 年,歷史課綱與教科書動輒爆發爭議事件,成為政 治意識型態口水戰,並躍上報章媒體與社會輿論版面,顯示這樣的歷史爭議問題 有其複雜而難解的根源,反映臺灣人民在集體歷史記憶的衝突與拉鋸。

圖 2-1 高中歷史課綱與教科書爭議問題之三個主要發展階段(2003-2016)

壹、2003-2004 年高中「九五歷史暫綱」爭議 一、杜正勝之同心圓歷史課程架構

教育部長郭為藩提出《認識臺灣》課程的增設,是基於「立足臺灣,胸懷 大陸,放眼世界」的考量,29 這與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提出以同心圓的歷史課 程架構來推動臺灣主體教育,有不謀而合的相關。在國中《認識臺灣》課程訂定

29 一說《認識臺灣》課程的增設,這項重大課程的變革,表面上由教育部長宣布,但聯合報系記 者王彩鸝指出,據退休資深教育官員說,這絕不是部長層級可以決定的,當時李登輝總統主張 的正是「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王彩鸝,2015)。

高中歷史課 綱與教科書 爭議問題 脈絡分析

2003-2004年,「九五歷史暫綱」爭議

2008-2009年,「九八歷史課綱」擱置與修訂爭議

2014-2015年,「一○四歷史課綱」微調與廢止爭議

34

的同年(1994 年),杜正勝獲聘為教育部顧問室的顧問〈1994-1995 年〉。他認 為,雖然教育部鑑於本土化之需,增添鄉土歷史作為輔助教材,但「不過是一種 政治手腕,和歷史教育的體系性建構無關」。1995 年 1 月 23 日,他在聯合報指 出,當時體制下的歷史教育弊病有三:一是不合時宜的課程設計;二是故步自封 的教科書;三是僵化落伍的教學方法。他指出從小學、中學、到大專長達 15-16 年的學習過程中,課程內容應當隨著學習者的人格成長而制訂循序的進階,以一 種「由近及遠,從今溯古」的原則,強調歷史課程設計的先後緩急之別;以同心 圓觀念來說,從學習者的時空環境作中心,一圈圈向外推移,先詳內而後詳外,

即「課程架構可採同心圓方式,由內到外,從鄉土史、臺灣史、中國史、亞洲 史、史界史循序漸進」,如此養成的國民才可能愛惜他賴以生存的土地,對未來 臺灣與大陸的關係才能理性地抉擇他的前途(杜正勝,1998:140-145)。然而,

這種同心圓方式的歷史課程架構,並沒有在歷史學界或歷史教育界獲得充分的討 論或取得共識。

其後,1996 年 6 月吳京上任教育部長(1996/6-1998/2),10 月時,杜正勝獲 邀擔任國立編譯館高中歷史科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規劃高中三年全程歷史教科 書的編纂。此次教科書的編纂所依據的是郭為藩於 1995 年 10 月公布的「八四高 級中學課程標準」,預計 1998 年 9 月(87 學年度)開始實施。當年課程標準的制 定,杜正勝並沒有參加;而課程標準中的教材大綱,臺灣的歷史分布在 29 個章 節中的 4 個章節「臺灣的開發與經營、臺灣的建省與乙未割讓、『臺灣經驗』的 建立、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這樣的教材大綱當然不符合杜正勝的「理想」。 1996 年年底行政院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建議教科書之編輯應由「統 編制」改為「審定制」;而教育部也分區舉辦了公聽會,蒐集各界對國、高中教 科書開放的意見,最後,吳京宣佈高中教科書配合新課程的實施,延後自 1999 年 9 月(88 學年度)起實施,且全面逐年開放為審定本,30 即報章以「實施年」

而泛稱的「高中八八課程標準」。

30 1995 年 10 月郭為藩部長公布的《八四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原預 1998 年 9 月(87 學年度)開 始實施,且國文、三民主義、公民、歷史、地理等五科教科用書由國立編譯館負責編輯,其餘 各科,國立編譯館或編輯或審定之。但到了 1996 年 12 月,吳京部長一則宣布開放高中教科用 書為審定;二則新教材延後一年實施,即自 1999 年 9 月開始實施。

35

事實上,在 1997 年 6 月《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之前,杜正勝已於 1 月 6 日在自由時報的〈歷史教育新猷〉一文曾提出,建立「本土—中國—世界」

的三環架構來定位國家,作為國人尋求立足點和瞻望未來發展的藍圖。同年 3 月 28 日在聯合報的〈我們要教給孩子什麼樣的歷史〉一文,杜正勝對於該報曾刊登 他提出高中歷史教科書編纂的新構想,採同心圓架構所引起的一些爭議討論,認 為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說明。他指出,高一上為臺灣及其周邊的歷史,臺灣史不能 限於臺灣,要以含中國南方、東南部的東南亞做基盤。高一下和高二上為中國史 及其周邊的歷史,不同於以往的教材,要採取發展的觀點,一種多元民族、多元 文化在歷史上不斷分合的波動圖。高二下以歐美為主體的世界史,應以人類歷史 上產生過的重要文明為主軸,對歐洲文明有取法也有批判。高三屬於選修歷史,

可從不同層次規劃「歷史與文化」,把歷史學的基本觀念以淺近的方式呈現(杜 正勝,1998:165-169)。然而,同心圓架構的高中歷史課程構想,在當時「課程 標準」的規範下不僅無法有著力點,即使後來政策轉彎、宣布開放高中教科書由 民間編纂,還是必須依據「高中八八課程標準」的教材大綱來編寫。所以杜正勝 自己也說(1998:158):

當時的教育部長慣出未經深思熟慮的新點子,只宣稱開放民間編寫,但還是 按照過去中國史為主軸的方式來編纂,所以我的理論並沒有付諸實行的機 會,保守派終於可以放心,不再對我攻擊。

—琉球大學史學會的三十屆紀念大會專題演講,1997.12.6

王甫昌(2001:183)指出,批評《認識臺灣》教科書的三股反對力量之一,

是一群支持中國意識、中國史的學者,對於杜正勝同心圓史觀的抵制。 31 故如 杜正勝自述,他提出同心圓架構之後,經媒體批露,在編輯標題的暗示下,其新 構想遂有李登輝的「獨臺」思想代言者的嫌疑,且意圖要切斷臺灣與中國的臍 帶,把臺灣引上獨立之路(杜正勝,1998:157)。然而,這些圍繞杜正勝關於

《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的爭議、同心圓歷史課程架構的爭議,也為日後 高中「九五歷史暫綱」、「九八歷史課綱」、乃至「一○四歷史課綱」之引發去中

31 另兩股力量,一是新黨政治人物(如李慶華)為了團結新黨及防堵臺獨勢力,一是旗幟鮮明反 對帝國主義的《夏潮》成員,對於「肯定日治」史觀的被放入官方教科書,提出批判。

36

國化或去臺灣化爭議埋下了伏筆。

二、九五高中歷史暫綱爭議焦點——去中國化、臺灣地位未定論

為銜接九年一貫課程的國中畢業生,教育部應於 2005 年提供高一新課程的 教科用書,供國三畢業生銜接高一課程。同時,為考慮使高中課程能配合高中教 育定位做調整,還有一些當時社會變遷及課程實施的問題,例如必修學分過多、

缺乏選修空間、學生適性發展的需求,以及周休二日實施 32 帶來的學科數目與 授課時數過多等困境(教育部,2005:601)。為此,教育部於 2001 年初開始著 手高中新課程綱要的研修,經過約 1 年時間初步完成「高中課程總綱草案」,包 括「目標、科目與節數、實施通則」三項草案的修訂;繼之,成立各科(計 21 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進行各科綱要內容的修訂。但因部分科目修訂過程衍生爭 議,故最後以兩階段完成修訂,第一階段於 2004 年 8 月完成總綱及國文等 16 科 課程暫行綱要的修訂;第二階段於 2004 年 12 月底完成歷史等 5 科課程綱要的修 訂;兩階段合計完成定案的總綱與 21 科課程綱要,共同於 2005 年 1 月修正發 布,預定 2006 年(95 學年度)起由高中一年級逐年實施,是為「普通高級中學 課程暫行綱要」(一般泛稱「高中九五暫綱」)。但為何稱為「暫行」綱要,是因 為課綱修訂期間,為解決外界對於總綱草案擬採「高一、高二不分化,高三才分 化」做法的質疑,教育部於是以「高中定位、課程革新」為主軸,在 2004 年 1 月及 4 月,分別召開全國高中教育發展會議分區座談會、全國性大會,以凝聚各 方共識。但是除了「高二不分化」仍未獲共識外,亦存在必修學分太高、彈性不 足等疑義,為此,教育部暫緩「高二不分化」的作法,先行實施「暫行」綱要;

同時啟動新一波課程修訂機制,針對該次課程修訂未獲共識的議題(例如,課程 分化、教材分級、必選修學分規畫等),重新審慎研議後,預計 2009 年(98 學年 度)實施一套更趨理想的課程綱要(教育部,2005:614-615)。換言之,2006 年 實施的綱要只是「暫行」綱要,預計於 3 年後(即 2009 年)才會有「正式」綱 要的頒布實施。

32 教育部所屬各級學校自 2001 年 2 月 1 日開始實施周休二日,每周上課五天。

37

(一)「去中國化」爭議(2003 年)

就歷史科修訂而言,自 2002 年 10 月起,成立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 任張元為召集人的 17 人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本文稱:課綱草案專案 小組)。課綱草案專案小組「以發展學生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為指導原則」、「課 程編排不再因循傳統編年史的作法」、「臺灣史……相關教學資源比較豐富、相對 多樣化,方便導引學生學習上述核心能力」,33 因此提出由近及遠,將臺灣史獨 立成冊,並置於高一上學期實施。另外,課綱草案專案小組將明代中葉以後的中 國史置於世界史脈絡,形成的課綱草案為:高一上學期,臺灣史(從史前時代講

就歷史科修訂而言,自 2002 年 10 月起,成立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 任張元為召集人的 17 人高中歷史科課程綱要專案小組(本文稱:課綱草案專案 小組)。課綱草案專案小組「以發展學生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為指導原則」、「課 程編排不再因循傳統編年史的作法」、「臺灣史……相關教學資源比較豐富、相對 多樣化,方便導引學生學習上述核心能力」,33 因此提出由近及遠,將臺灣史獨 立成冊,並置於高一上學期實施。另外,課綱草案專案小組將明代中葉以後的中 國史置於世界史脈絡,形成的課綱草案為:高一上學期,臺灣史(從史前時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