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對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之認知與教學因應

第四章 教師對歷史爭議、教科書爭議議題之認知及其教學因應

第二節 教師對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之認知與教學因應

在瞭解高中歷史教師對於什麼是歷史爭議議題的認知之後,接下來要探討與 分析的是,教師如何看待在前導問卷調查所得出的 9 個歷史爭議議題。分析這些 教師的訪談資料時,將依據教師認知之議題彼此的關聯性,合組成 5 組議題。每 組議題再分為三個層:第一層次,先考察教科書上該組議題書寫的變化、或不同 版本的比較。第二層次,分析教師認為該議題具爭議的可能原因,也就是對議題 焦點的認知。第三層次,分析教師對議題的教學實施,亦即教師的教學因應策略 與學生所反映出的教學現象。其中,關於臺灣史的議題,也加入部分課堂上的觀 課分析。92

圖 4-2 五組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與分析層次

92 研究者對於兩位教師的觀課,以「二二八事件」教學有較為完整的描述分析,主要是因為上課 教師在該議題教學有較多的補充資料、爭議的討論、教學方式的變化。但是,為避免打亂論文 文章結構,遂擇取一些在課堂上觀課到的重點置於論文正文中討論,而將對「二二八事件」完 整的觀課描述置於論文附錄,以供參考。

兩岸對峙交流 兩岸主權問題

威權體制 白色恐怖

二二八事件

國共內戰 國民黨退守

臺灣

伊斯蘭世界與 西方衝突

聖戰 -教科書書寫變化

-教師對議題認知 -課堂上教學實施

121

壹、 二二八事件

一、 教科書上「二二八事件」書寫的變化

(一)高中部分

臺灣在 1987 年解嚴前不久,黨外人士要求解除戒嚴,並展開一連串演講、

座談、追悼、遊行等活動,開始去觸動政府最敏感的「二二八禁忌」。1990 年國 民黨歷經二月政爭之後,3 月 21 日在國大代表的間接選舉下,李登輝獲選為總 統,而當年度國立編譯館主編的統編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1990 年 8 月用 書,編者:呂實強、蔣永敬),在「臺灣光復及領土主權的恢復」一節中,首次 加入了二二八事件的記述: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十日,臺胞首次舉行雙十國慶大會。二十五日,舉行受降 典禮,臺灣光復,回到中華民國版圖。惟陳儀擔任行政長官期間,因取締私 煙引發衝突,致釀成三十六年的「二二八事件」。政府旋即撤換陳儀,改組 省政,並宣撫民眾。

其後,二二八事件的記述,逐年在高中教科書中增加其內容與篇幅如下:

1. 1991 年,增加「軍政措施失當」、「頗多傷亡」、「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嚴令陳 儀負責制止報復;否則以抗命論罪」等字,簡要說明事件發生原因及造成死 傷頗多,並加上蔣主席的指示陳儀應予審慎處理。

2. 1992 年,又增加「惟因戰時的嚴重破壞,戰後的動亂與經濟恐慌,人民失業 眾多,生活困難」、「為了平撫事件帶來的創痛,行政院特於七十九年成立

『二二八專案小組』,研究事件的真相,對歷史作一交代;並建立『二二 八』紀念碑,以慰不幸死難者在天之靈。」等字,進一步說明事件發生的時 空背景,及在後面加上政府的正視此事件與進行的相關措施。

3. 1993 年,增加「無辜人民遭受波及」等字,顯示政府承認該事件影響對象與 範圍,有殃及無辜者,不一定僅事件參與者。

4. 1994 年,增加「社會問題相當嚴重」、「當時臺灣省行政體制特殊,行政長官 兼警備總司令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連中央政府在臺灣的派出單位亦均受行政 長官節制,其權力與日據時期的臺灣總督無異,使得朝暮等待光復、回歸祖 國的臺灣同胞大感失望」、「實行經濟統制,部分官員貪瀆及軍紀不良,更造

122

成人民的不平」等字,除進一步表示當時整個社經問題的嚴峻之外,更多是 闡述行政長官的位高權重,卻軍政敗壞,而激起人民的失望與不滿,有明顯 將事件責任歸於陳儀之意。

5. 1995 年,則增加「並由李登輝總統向死難者家屬道歉,政府發給補償金」等 字,說明政府公開道歉的誠意和善後的處理,期能走出歷史悲情。

上述 1995 年這個「版本」也一直沿用至 1998 年。1999 年,八八高中課程標 準實施,教科書開放為審定本,6 家高中歷史教科書版本對二二八事件的陳述,

以「三民版」(主編:許雪姬、劉妮玲)的敘述最完整(黃種祥,2016:169),

包括 7 個小標題:1.抗議米荒的遊行 2.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 3.二二八事件處理委 員會 4.高雄首遭鎮壓 5.四十二條要求 6.全面鎮壓與清鄉 7.第一任省主席魏道 明。而「正中版」(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委:胡春惠)對事件成因與發展的描 述相較結構化,事件原因主要點有:(一)文化衝突、(二)共黨及有心人士煽 動、(三)通貨膨脹、(四)行政弊端。事件經過大抵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衝 突擴大時期;第二階段,綏靖時期;第三階段,清鄉活動時期。

綜合考察初開放的高中審定本教科書,各版本對二二八事件帶來的影響,多 半直言不諱。例如:「不僅使臺灣本地的菁英受到殘酷打擊,也讓本地人對國民 黨的統治懷恨在心」(龍騰版)、「二二八的肅殺卻造成臺人對政府逐漸離心,對 政治冷漠」(三民版)、「整個臺灣社會也留下難以磨滅的歷史傷痕」(建宏版)、

「這一段歷史上的不幸事件頗值得國人作為殷鑑」(正中版)、「對日後臺灣的政 治發展與社會融合,產生相當不良的影響」(康熙版)、「二二八事件長期成為禁 忌,對臺灣政治生態、人民心理的影響,頗為深遠」(南一版)。

(二)國中、國小部分

國中教科書,在解嚴之後,曾進行了一波適切合理化的修訂改編。1990 年,

國中歷史第三冊統編本教科書(改編本初版),尚未寫入二二八事件。但自 1991 年開始,加入「不幸三十六年發生『二二八』事件,至今政府與民間視為憾事,

並以為戒」等字,然後逐年都有增加文字描述。至 1994 年,教科書已單獨列出

「二二八事件」小標題。1995 年則與高中歷史教科書同步,加入李登輝總統向受 難者家屬道歉、政府發給補償金等字,其後版本沒有再改動。至 1997 年,國立

123

編譯館出版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則對二二八事件有更完整 2 頁 篇幅的描述,相較於以往在中國史架構、國二上學期教學,此時《認識臺灣(歷 史篇)》教科書則以臺灣視角出發、放在國一下學期進行教學。到了九年一貫課 程,以「社會學習領域」出版教科書(每一本教科書內容包含地理、歷史、公民 三部分),都會寫到二二八事件,並說明政府訂二月二十八日為「和平紀念日」, 以記取歷史的教訓和努力撫平事件的傷痕。

國小教科書中的二二八事件,則自 1996 年開放國小教科書部編版與民編版 併行以後,在某些民編版教科書中提及,例如,康軒版。及至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暫行綱要課程實施以後,明訂在國小五-六年級學習階段放入二二八事件,課綱 中指出「略述國民政府的接收,並說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及影響」。 以翰林版(2004 年 2 月,初版)五下教科書為例,約以半頁篇幅 200 字左右描 述,有「二二八事件形成一大悲劇,對後來臺灣政治的發展、族群融合等產生不 良的影響」等語。

(三)各級教科書中的「二二八事件」——以 2016 年「翰林版」為例

2016 年國小社會、國中社會、高中歷史教科書,各以不同程度與篇幅描述二 二八事件,該事件(1947 年 2 月 28 日發生)是日本投降由政府接收臺灣後、遷 臺前(1945 年 10 月 25 日~1949 年 12 月 7 日),必定會談到的一個歷史傷痕。93 如果以目前在中小學三個學習階段都有出版教科書的「翰林版」內容為例,可以 大抵看出從國小到高中,每個學習階段的教科書對二二八事件的書寫情形(如表 4-1)。國小教科書,以陳述事件經過及說明近年政府的道歉、賠償、訂定紀念日 等相關措施為主。國中教科書,開始提及陳儀的接收與治臺,分政治、文化、經 濟層面說明,其次陳述事件經過與政府的善後措施,和國小課本相似,只是多加

「清鄉」的解釋,並舉事件受難者陳澄波為例。高中教科書,約有 5 頁之多,從 臺灣的接收談起,然後是二二八事件的發生背景、事件經過、事件影響等。

93 以高中為例,在九五暫綱及一○一課綱中,二二八事件被放在「說明欄」,用以說明第二次世 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政治變遷的一個重要事件舉例;到一○四微調課綱,則將二二八事件調 整到「重點欄」成為講述中央政府遷臺前,必定要提及的重點。

124 pp.156-160

一、新時代的來臨 二、臺灣的接收

125

二、 教師認知上「二二八事件」議題焦點

根據侯坤宏在《研究二二八》一書中指出,二二八事件最主要的爭議有三個:

一是二二八事件的性質,有事變、暴動、政治改革訴求、政治迫害、革命、叛變 等不同看法。若由不同立場的成果來看,反映出對性質認定的爭議,恐怕是臺灣 目前國家認同混亂及政治對立嚴重的現實所致(黃種祥,2016:185)。二是死亡 人數爭議問題,從最初閩臺監察使楊亮功二二八事件調查報告的死傷兩千人,到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品中所提的十餘萬人,官方與民間的統計數據差異實在太 大,但除了幾份官方報告之外,其他多為聽說或推測,可信度有限(黃種祥,2016:

194)。三是責任歸屬問題,追究事件發生的政治責任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一環,但 此事又牽涉到國家認同與歷史記憶之爭,政治對立與意識型態之爭,以及目前執 政的民進黨政府極力推動的轉型正義,其爭議影響仍持續發酵中。

(一)具意識型態或特定觀點的「二二八事件」

受訪老師認為,比起其他教科書爭議議題,二二八事件的爭議比較大。在臺 灣當代氛圍下,它被納入課綱、寫入教科書,似乎要傳達一些什麼用意,甚至,

受訪老師認為,比起其他教科書爭議議題,二二八事件的爭議比較大。在臺 灣當代氛圍下,它被納入課綱、寫入教科書,似乎要傳達一些什麼用意,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