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實施與研究限制

壹、研究方法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分前導研究、正式研究兩部分。在前導研究,採用 量的方法,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向高中歷史教師調查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議 題。在正式研究,一則進行「文件分析」,探討高中歷史課綱與教科書爭議事件 脈絡與焦點,二則採用質的方法,進行高中歷史教師的「深度訪談」,輔以課堂 觀察。整體而言,本研究先有簡易的量化方法、後進行質性方法為主。整個研究 過程當中的文獻回顧持續進行著。教科書是課綱與教學的中介,教科書的爭議來 自課綱的內容、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故有必要透過文獻回顧,探討課綱與教科 書之衍生的爭議,其與教學之間的關係,瞭解教科書中的爭議問題對教師教學的 挑戰,及爭議議題教學的重要性。再者,本研究以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為研究主 題,欲瞭解歷史教師面對這些議題在教學上的看法與教學因應,需要就歷史爭議 議題教學,可能遭遇的許多實務層面,進行有關文獻的蒐集與整理,幫助研究者 分析本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做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以下將本研究所運用的問卷調 查、文件分析、深度訪談等方法做一說明,並繪成「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一、問卷調查

為瞭解國內高中歷史教師認為歷史教科書中有哪些議題,其使用的歷史證 據、書寫觀點、歷史解釋,或用字遣詞等,比較容易帶來教學時,學生在理解上 的誤解或偏見、解釋上的疑義或不全,故在前導研究中,先對高中歷史教師進行 一項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的線上(網路)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選取回答率 40%以上的歷史教科書主題(本研究中統稱「議題」),作為正式研究時,用以訪 談高中歷史教師的教科書問題。

二、文件分析

為瞭解高中歷史課綱與教科書之發展,近幾十年來在臺灣社會所引發的爭議 事件,故需要分析教育部在不同時期發布的歷史課程綱要、政策說帖;不同版本 教科書出版業者的歷史教科書;社會輿論上報章或社群媒體的報導;學者的相關

16 -2008-2009 年高中「九八歷史課綱」擱

置與修訂爭議

-2014-2015 年高中「一○四歷史課綱」

微調與廢止爭議

17

貳、研究實施 一、前導研究階段

(一)問卷設計

前導研究,結合研究者於工作上執行的一項問卷調查研究,蒐集高中歷史教 師認為歷史教科書中有哪些可能具爭議的主題,及瞭解教師對爭議主題的教學意 見。問卷中關於「歷史教科書主題」部分,先請一位高中歷史教師,14 針對高中 第一至四冊歷史教科書(根據一○一歷史課綱編寫、約 2013-2014 年的教科書),

列出與「民族與多元文化」、「主權與領土」、「戰爭的敘寫與解釋」、「宗教的成見 與誤解」四類爭議議題 15 相關的篇章標題或段落標題。再由研究者依據歷史時 序與教材分類,將上述主題整理成: 24 個臺灣史主題、64 個中國史主題、60 個 世界史主題,合計 148 個可能具爭議的教科書主題(議題),提供教師勾選。另 外,調查問卷中關於「教師教學經驗」部分,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出:教學態度、

迴避的理由、教學主題選擇的考量、教學方式、觀點或立場的表達與否、對學生 學習的影響,及教材編寫的建議等問題,擬訂半結構式調查問卷。問卷初稿完成 後委由三位高中老師(國家教育研究院高中歷史科審定委員)先進行試填答,提 供修訂意見後,再製成線上填答的正式問卷。

(二)資料統計

正式問卷分為「基本資料」、「歷史教材中可能具爭議的主題」、「教師教學經 驗」,及「建議」四部分。研究者於 2014 年 8 月底透過「高中歷史科學科中心」

16 進行線上問卷填答。2014 年 9 月底回收問卷 102 份進行 Excel 統計分析。問卷

14 在此特別感謝臺北市立建國中學黃春木教師的協助。

15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研究中心」執行之「教科書文本與和平教育之論述與實踐」研究計 畫,曾根據社會大眾對歷史教材疑義的投書、民意代表的質詢,與報章媒體的報導等,將高中 歷史教科書中常見的爭議議題歸納為:「民族與多元文化」、「主權與領土」、「戰爭的敘寫與解 釋」、「宗教的成見與誤解」等四類議題。可參考和平教育計畫網站

http://tpestudygroup.naer.edu.tw/。

16 高中歷史學科中心,依據 2005 年 1 月 20 日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推動工作小組第三次會議記錄辦 理而成立,是「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配套措施之一環,主要任務在協助 95 暫行課綱 推動、教師在職進修及蒐集課程暫行綱要實施經驗。同時,欲藉學科中心建置,建立高中學科 本位之專業重鎮,透過各類課程專責研發機制的建立,作為課程及教學專業發展的基石。2005 年 3 月教育部指定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為歷史科學科中心承辦學校迄今。

18

19

20

參、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的限制

本研究訪談對象為高中教師,理想上,教師的服務學校盡可能分布臺灣北、

中、南、東區域較有代表性。惟本研究訪談內容是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議題,多 少會觸及政治意識型態或國家認同之爭的看法,平常教師要能對歷史學科或歷史 課程與教學有一些自我省思,才能對這類存有爭議或敏感的議題有一定的想法,

而且想要教師能對議題暢所欲言、開誠布公的談論,需與教師建立一定的信任關 係或曾有過交談或合作經驗,比較容易達成資料的蒐集。本研究受訪教師的特殊 性,多於其代表性,因為比較侷限於參與過國家教育研究院之研究計畫案的高中 教師。這種受訪教師來源分布區域不平均的問題,特別是無法訪談中南部的教師

(目前僅有一位),形成本研究在研究對象上的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在正式研究採用深度訪談 13 位教師,探討教師對爭議議題的認知及 其教學因應。其中,並進行兩位教師在臺灣史爭議議題教學時,部分單元的課堂 觀課。教學觀課過程的確會有助於研究者對教師訪談中所提及教學實施或因應的 策略,或是對於爭議議題教學在課堂上的操作情形,獲得進一步的觀察和理解。

惟因研究者限於時間與精力,並沒有對探討的 9 個爭議議題(臺灣史、中國史、

世界史)在一位教師的課堂上進行完整的觀課,或者是對每一位教師進行一個爭 議議題的觀課,因為透過課堂觀察應更能幫助本研究探討爭議議題的教學問題。

課堂教學觀察運用的不足,形成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