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師效能感相關概念探討

歷年來,社會對教育問題不斷進行檢討,教育改革的措施紛沓而至,從九年 一貫課程實施、學校本位管理、重視統整課程、創造性的教學法,皆在彰顯出在 權力下放的過程,活化教師對教學、課程參予的專業角色與重要性。而教師的專 業素養與效能感更是掌握教育改革良窳關鍵 因素,在教師成為學校課程發展、教 改成效、學生學習效果中重要的「發展者」、「推動者」、「協調者」時,對於教師 效能感的提升,除有助於教師本身專業地位的提升,更可讓學習者獲得適性的環 境發展潛能。因教師效能感對於教育品質有此關鍵影響力,所以教師效能感於教 育領域有其探討的重要性,形成教師效能感的研究篇數多、研究方向也多元化,

本節對於教師效能感的探析先就教師效能感研究趨向、定義討論;再就相關教師 效能感理論說明,茲依次敘述如下:

壹、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趨向與定義

目前國內對於教師效能感(thesenseofteacherefficacy)的研究常使用的名詞 有教師自我效能感、教師效能感、教師效能、教師教學自我效能、教學效能、教 師教學效能、教師效能訓練、教師自我效能(孫志麟,1991;王受榮,1992;許 芳懿,1996;王湘栗,1997;陳美言,1997;黃秋柑,2003等),雖然教師效能 感在名詞使用上眾說紛紜,但綜上研究於教師效能感,實質上仍有其普遍的共同 觀點,皆認同教師效能感為教師的內在認知動機結構,是一種主觀知覺或信念。

本文採取「教師效能感」一詞,係因研究者認同教師效能感是教師對自我及教學 能力達成的信念評估 ,是一種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主觀評斷 與動機信念的感 受,因而採之。以下則依次就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趨向、定義與教師效能感相關理 論闡明如下:

一、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趨向:

(一)教師效能感的領航研究:

Berman和 McLaughlin(1977)指出有關教師效能感的研究 ,濫觴於蘭德

(Rand)公司七○年代所發表的兩篇教育評鑑報告,參採了Rotter的控制信念理 論,測量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控制信念開始,其將教師效能感廣泛的界定為教 師對於其自身影響學生成就的一般能力之知覺(引自吳璧如,2000)。由蘭德公 司所發表教育評鑑報告中,對教師效能感的初始測量,為教師對於其自身影響學 生成就之一般能力知覺,是單純就教師個人教學行為控制信念測量 。

(二)教師效能感雙向度研究形成 :

雙向度的觀點的形成,乃由於教師立場不同,分別從組織角色、控制信念 及自我效能等觀點加以分析(王受榮,1992;孫志麟、江文慈,2001),Gibson 和Dembo(1984)、Woolfolk和Hoy(1990),及陸續從控制信念的角度、教學結 果的預期、對學生學習責任感等面向發展教師效能 感的測量(許育齡,2006),

而將教師效能的測量漸漸擴展到不同觀點層面探討。

Gibson和Dembo(1984)之研究結合Bandura(1977)自我效能理論的概念,

採因素分析法,探討教師效能的內涵,得到2個代表教學效能感與自我效能感的 因素,初步認為「自我教學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PET」,可視為Bandura

(1977)所指的「self-efficacy」;而「一般教學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cacy,GET)」

則視為「teachingefficacy」(許育齡,2006)。

Woolfolk,Rosoff和 Hoy(1990)在探討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控制意識的關係 時,也同樣測得此2個向度,此配對已形成密不可分的概念 (引自孫志麟、江文 慈,2001)。至此「教師效能感」由「一般教學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cacy, GTE);以及自我教學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PTE)所形成的內涵已成 為較完整的概念。目前國內研究者顏銘志(1996)、李慧碧(1997)、江秋玫(1997)、 簡玉琴(2002)、邱志鑫(2004)教師效能感相關研究則採此觀點。

(三)教師效能感之多向度觀點研究

多向度的觀點認為教師效能 感的結構可能包括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向度 ,而 向度的分類則依研究者不同的考量而有所差異。Woolfolk和 Hoy(1990)、Guskey 和 Passaro(1994)在探討教師效能感之研究上均發現 Gibson和 Dembo(1984) 的「教師效能感量表」(teacherefficacyscale,TES)在陳述問題時,有關「PTE」

的部分,多用「Ican」的正向語彚陳述;而對於「GTE」的部分,則用「teachercan,t」 負向語彚陳述,可能形成研究偏誤(引自吳璧如,2000;許育齡,2006)。

因此,Woolfolk和 Hoy(1990)再進行因素分析抽取特徵值大於 1的因素,

結果獲得教師效能感由三個因素組成;此外Soodak和 Podell(1996)之研究擴充

「教師效能感量表」(Gibson & Dembo,1984)之內容,其因素分析結果亦支持 Woolfolk和Hoy三因素的發現、Tschannen-Moran和 Hoy(2001)也提出教師效能 感包含三個因素以上;國內研究者郭彩虹(2001)、孫志麟(2003)、吳璧如(2004)、 李欣慧(2006)等亦採此觀點。

綜上所述可知,教師效能感研究內涵究竟採包含幾個因素或面向 ,國內外 學者迄今尚無定論。因而上述研究觀點均有國內外學者不斷投入研究,惟不管採 用何種研究趨向觀點,其研究的本質並未衝突,均在試圖尋找解釋力高而涵蓋範 圍完整的教師效能感構面層。

二、教師效能感的定義:

由前述文獻分析各研究者雖有不同的研究重點 ,但對於教師效能感內涵的 定義,基本上均以Gibson和 Dembo(1984)的量表為基礎,再自行發展出其研 究重點。因此本研究採Gibson和 Dembo(1984)雙向度觀點將教師效能 感的內

涵區分為「自我教學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PTE),以及「一般教學 效能感」(generalteachingefficacy,GTE)。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自我教學效能感定義:

不論採取雙向度或是多向度的觀點來探討教師效能感,教師自我教學效能感 都是一個重要的項目,研究者依年代將多位學者有關教師自我教學效能的觀點 , 彙整如表2-3-1。由表2-3-1中多位學者對自我教學效能感的定義,可看出教師之自 我教學效能感,國內外各學者大都有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對於自我教學專業 能力的信念,能夠影響學生學習表現與動機 之看法。因而本文認為教師「自我教 學效能感」是教師個人本身對於自己所具備教學能力的主觀評價 ,因此將其定義 為幼稚園教師對本身所具備的專業能力與技巧,可使其勝任幼稚園所的工作,是 幼稚園教師對於自我教學能力的評估,包含幼教師本身處理幼兒在園所的學習問 題、為幼兒預備豐富多元的學習教材、處理幼兒生理突發狀況的急救技能、教導 幼兒注意安全、傾聽幼兒的情緒、有效安撫擾亂秩序的幼兒、配合幼兒的發展適 度調整課程及提供適當輔導,還能以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的能力。

表2-3-1自我教學效能感的意義

表 2-3-1教師自我教學效能感的意義 (續)

研究者(年代) 自我教學效能感的意義

陳木金(1997) 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 。

劉月娥(2000)

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對自己本身以及對教育工作能夠影 響學生的信念,也是教師對自己本身所具備教育專業能力 與技巧的評估。

邱柏翔(2001) 教師自我效能係指教師影響學生學習表現所具備的特 徵,其內含包含教師的人格特質、教學行為與教育信念等。

邱志鑫(2004)

教師對自己本身的能力,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是教師在從 事教學工作時,對自己所具備的能力及其對學生所產生的 影響程度之一種主觀評價 。

楊淑娟(2006) 教師對本身所具備的專業能力與技巧,可使其勝認教學工 作,即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評估 。

資料來源:修改自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認知與教師效能相關研究 ,P64,邱志 鑫(200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二)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定義 :

國內外曾有許多不同學者從不同面向對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闡述,茲將多位 學者有關一般教學效能感的觀點 ,依年代整理如表2-3-2。

從表2-3-2中國內外學者對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的看法,大致著重於「有 效教學行為」能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種信念,認為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係指教師 於教學活動中,在師生互動歷程中運用教學計劃與準備及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安 排,評量學生學習,營造優良教學氣氛,達成學生學習成效之信念,也就是教師 看待教學外在環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達成教學目標的信念。因此,研究者綜合 上述學者之看法,在本研究中幼稚園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 係指,幼稚園教師於幼 兒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下,仍然肯定教師的教學對幼兒的學習與 行為造成學習成效信念的程度。

表2-3-2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的意義

研究者(年代) 教師一般教學效能感的意義

Marsh(1991) 教師效能是一種多項度的評鑑,其內容包括學習價值、教學熱忱、表 達清晰、團體互動。

Moneys(1992) 良好的教師教學效能應包括 :有效教授教材的知識 、良好的親師構 通、具備教材組織的能力、具有激勵學習動機的能力、親切的態度及 良好的教師管理技巧。

McHaney&

Impey(1994)

教學效能包括:課程設計和課程發展、教學的觀念化、教學的統整能 力、問題的解決能力、呈現課程教材的方式、指定課外作業以及教學 活動的評鑑。

Borich(1994) 教師教學效能是指教師能夠促進有效教與學,包括教學必須是明確性 (clarity)、 多 樣 性 (variety)、 任 務 取 向 (task-orientation)、 全 心 投 入 (engagement)並能提高學習成功率(successrate),以達成教育目標。

李俊湖(1992) 教師在教室中透過師生的互動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複雜邏輯的策略 行動,來改變學生行為,達成教育的目標,此一活動能符合教學有效 性謂之。

黃政傑(1993) 一位有效能的優良教師應用所學所知於教學實務上,更重要的是能夠 依照自己的教學情境,調整創新,進行行動研究,考驗教學原理和方 法的有效性,使自己成為教學知識的開發者 ,而不單是使用者而已。

林海清(1994)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複雜邏輯的

林海清(1994)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透過師生互動的歷程,運用一連串多樣複雜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