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師教學成效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從教師教學成效層面著手,首先,釐清教師教學成效的意義,並探討國內外 學者對於教師教學成效的內涵,接著探討教師教學成效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以建 立本研究中教師教學成效的指標。

壹、 教學成效的意義

「教學」屬於一個多向度複雜的學理構念,包含心理認知及行為策略,如黃永和 (2007)指出,教學是教師所做的某些事,其目標在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此定義中,教師 所做的某些事是可以安排回饋、教學事件的提供、學習環境的建構等,而促進學生學習 的目標則可包括行為的塑造、知識的獲得、概念的建立以及參與情境活動的能力。「成 效」則可視為個體透過個人的努力而得到之預期結果(Silvern & Brogdon, 1985)。

教學成效是許多學者關心的議題,近年來教育部推動教師評鑑,便是經由數個層 面的指標,檢驗教學結果。國內外學者各因所持觀點不同而進行諸多研究,認為透過教 學歷程的作用,教學成效便是教學能表現出的結果或績效(Ryan, 1986),Impey (1992) 的研究著眼教學成效應是教師所具備的客觀能力,客觀能力便能經由特定指標加以評鑑 出結果(引自簡毓玲,2000);林三維(2006)將教學成效定義為:優秀之教師結合專 業能力與創新思考,運用教學策略及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實務上的正向影響。簡而言 之,在師生互動中能隨時進行調整,讓學生能達到教師預設之教學目標,便是有效教學 的行為活動(曾能進,2009),具體印證於現今實施之差異化教學與補救教學政策。

研究者因研究主題、時代、環境、社會變遷而形成不同論述,依據國內外學者對 於教師教學成效的定義,可分為「教師自我效能」(teacher efficacy)及「教師有效教學」

(effective teaching)兩類。以下針對此兩種定義進行探討:

一、 教師自我效能

教師自我效能感之興起與應用主要是由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論中衍生而 來,認為自我效能是指適應生活時,個人所感受到恰當、效率和勝任的感覺,扮演著 中介角色,成為調節知識、技能、行為間的重要因素,主要透過認知的、動機的、情 感的、選擇的四種方式,具備對於自身獲得成功的正向信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Hoover-Dempsey 等人(1987)認為教師效能包含三方面的信念:1.教師認為自己能 夠有效地從事教學;2.教師認為自己所教學的學生具有學習的能力;3.當教學需要時,

教師認為自己所具有的專業知識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Bandura(1997)提出教師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對於學生的學習影響更大,會直接 或間接影響行為的選擇與成就的表現。本研究將教師自我效能由此一概念延伸,認為 教師教學成效是教師對自己成為有效能的教師,以及教師對教學、學習之關係的一種 統合性的信念核心,可視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指標,也是成功教學的要件,換言之,成 功教學便顯示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成效,因此教學成效的良窳亦為促進學校革新與教 育改革的根本動力。

教師自我效能的研究論述不一,有主題、時代、環境、社會變遷等因素影響,若 從教師心理層面的認知機制來探討教師自我效能,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知覺或 信念,不涉及教學行為部份(陳武雄,1995)。Bandura(1977,1997)指出教師自我效能七 大方面包括:1.影響做決定的效能;2.影響學校資源的效能;3.教學成效;4.紀律效能;

5.協助家長參與效能;6.協助社區參與效能;7.創造積極的學校氣氛效能。

陳木金(1997)將教師自我效能定義為教師對學校教育各方面自我信念的力量,

如教師對學生學習負起成敗的責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程度以及教師能否與學生有效 溝通學習目標。

林國瑞(2001)認為教師若將自我效能的概念應用於教學,還能藉以考查教學目 標達成之程度。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對於自身專業教學能力的評價,以是否能使學生 有效學習為依據(鍾佳穎,2003);包含教師教學能否抗衡外在環境(家庭、社會、媒 體、同儕)並成功影響學生學習。

林三維(2006)定義教師自我效能應為教師本身對個人教學專業及表現的預期效 果,透過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來評量自身能力,即使面對外在環境壓力的 種種因素,教學時仍能運用自身專業導正學生。研究者透過各項理論之論述,認為教 師自我效能是因為對本身能力的肯定與期許,進而在教學或工作上產生自信心與勝任 感,直接正向影響教學行為。

黃偉菖(2009)則定義教師自我效能為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有清楚的認知,具備嫺熟 的教學知識與經驗,在教學時能運用適切且有效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關懷並激勵學生,並能依據學生學習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加以修正與改進,以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曾信榮(2010)定義教師自我效能為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主觀判斷與信念, 教學 過程中與學生互動良好,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能有效運用教學技術,系統性地呈現 教材內容,並進行多元的教學評量,以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及達成教學目標。

李婉華(2011) 將教師自我效能感(teacher self- efficacy)定義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 工作所知覺到的能力信念,及能影響學生學習成果多少程度的自我評估。

郭小蘋(2011)定義教師自我效能是教師以主觀的預期自身的教學信念能夠影響學 生的學習與知覺,透過教師的教學行為歷程,運用各種有效教學的策略方法,促進師 生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以達預定之教育目標。

國內研究者對教學成效的研究取向以「教師自我效能」(teacher efficacy)居多,均 假設教師自我效能影響教學的各項表徵,除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外,亦有改變的可能。

綜覽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自我效能之比較如下表 2-1 所示: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1 學者定義之教師自我效能

Hoover Dempsey Bassler Brissie

1987

教師自認本身教學能力和專業知識,能影響並幫助學生學習的 信念

Newman Rutter Smith

1989

教師對於自己的教學能夠引起學生成功學習和個人滿足 (personally satisfying)的一種知覺(perceptions)

Woolfork Hoy

1990

教師對於學校教育的力量、學生學習成敗的責任、學習的作用、

一般教育哲學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程度等方面的正向信念 Tschannen-Moran

Hoy

17

表 2-1 學者定義之教師自我效能(續) 學者定義之教師自我效能

研究者 年代 定義

林三維 2006 教師對本身教學專業及表現的正向預期效果

黃偉菖 2009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有清楚的認知,具備嫺熟的教學知識與經 驗,在教學時能運用適切有效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氣 氛,關懷並激勵學生,並能依據學生學習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學 歷程,加以修正與改進,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曾信榮 2010

教師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主觀判斷與信念, 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互 動良好, 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能有效運用教學技術,系統性 地呈現教材內容,並進行多元的教學評量, 以引導學生有效的 學習及達成教學目標。

李婉華 2011

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所知覺到的能力信念,及能影響學生學 習成果多少程度的自我評估

郭小蘋 2011

教師以主觀的預期自身的教學信念能夠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知 覺,透過教師的教學行為歷程,運用各種有效教學的策略方法, 促進師生間良好的互動關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以達預定之 教育目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從「教師自我效能」的觀點來定義「教師教學成效」,多數 研究皆提到自我效能應包含:教師本身抱持著正向信念並知覺能影響學生學習,預期學 生可達到正向學習效果,達成教學目標。可見強調教師自我效能之正向思考對達成教師 教學成效多屬樂觀看法,亦是多數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共同結果。據此,本研究將教師知 覺其「教學計畫」、「教學技巧」、「教材內容」、「班級氣氛」與「教學評量」是否為正向 積極為參考內容設計問卷題目,從教師知覺的角度出發達到測量教師教學成效之標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教師有效教學

部分學者從「教師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行為層面來探討教學成效,多半 是以教師有效教學為核心主軸,探討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透過系統性的教學方法並 以關懷勉勵的態度,使學生在學習上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 效,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其理論大都引用 Emmer 等人(Emmer, Evertson, Sandford, Celement, & Worsham, 1984)的看法,認為有效教學是教師從溝通單元目標、有系統的 呈現訊息、避免模糊不清、檢查學生了解情形、提供練習和回饋,來分析有效教學與無 效教學。

Medley(1979)認為教學成效是指教師從事教學時,促使學生學習進步,以達到教學 目標的結果,而有效能的教師必須具備五要項:1.具有令人滿意的人格特質;2.能夠有 效利用教學方法;3.能夠創造良好的班級氣氛;4.精熟各種教學能力與技術;5.瞭解利 用教學能力和技術的重要時機(陳慕賢,2003)。

Brophy 與 Porter(1988)認為完美的教學,教師應具備下列條件:1.教學目標相當清 楚;2.熟悉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3.讓學生明白教師的期望及原因;4.熟練的使用現有 教材;5.瞭解學生,依學生個別需要教學且能預知學生的錯誤;6.提供學生後設認知的 策略且讓學生熟練;7.給予高、低層次的認知目標;8.統整其它學科的教學;9.為學生 的成就負責;10.能對教學加以思考及反省。

Marsh 與 Bailey(1991)認為教師教學成效是一個多層面的評鑑,其內容包括學習價

Marsh 與 Bailey(1991)認為教師教學成效是一個多層面的評鑑,其內容包括學習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