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桃園市高中職校長學術樂觀與教師教學成效關係之研究」為題,進行 相關的探討。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

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於以下各節分別進行敘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為桃園市之現職高職教師,大學畢業即進入教職,服務年資十年餘,曾在私 立高中擔任專任教師達六年,繼而考取國立高職服務,兼任導師及行政職務。過程中經 歷了三所學校、三位校長不同的領導風格,從專任教師、兼任組長與導師,讓研究者對 於學校風氣、團隊氛圍、教學理念、辦學成效…等各方面產生研究的想法。

專任教師時,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無論競賽、創新研究、發展教材、配合計畫…

等都因為能專注於個人教學專業上,在專業領域表現較為得心應手,面對各項競賽也屢 獲佳績;接任行政的工作後,除了適應新環境的轉換,公私立學校的差異也逐漸顯現,

充滿熱情的老師佔大多數,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去替學生著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教育夢想與理念,呈現百家爭鳴且充滿活力的景況,如何調節取得共識截長補短,對校 長的智慧是一大考驗。校長若是一個學校的領航者,那麼行政便是校長的左右手,在和 老師們一同推動學校工作外,必須先了解校長辦學理念,在接受各項的任務的同時,分 配理解和溝通,成為溝通的橋樑,便是行政重要的效能,事成事敗,除了校長的明確外,

也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也因為接觸行政業務,對於學校運作細節與各項計畫的核心價值 能更清晰,雖業務繁忙,但也漸漸對於學校的運作瞭若指掌,讓日後擔任導師時,對於 一些誤解可以在爭端發生前先加以消弭。

一般人對於校長的印象總是位高權重,或者以為可以到處在校園走動擔任監督即 可,也會讓教師有校長脫離教育現場的感受,以為大大小小的活動中露個臉就悠閒自 在。但因為接觸過行政,常跟校長溝通,就知道其實校長一職不僅大有學問,更能左右 一所學校的興衰。看似無事其實背負的責任沉重,承擔著學校的名聲、對於學生的學習 成效與狀況、校務的推展、校園工作氣氛以及各種文件的簽署、經費的爭取與使用審核、

家長的溝通、社區的聯繫、活動的辦理主持與學校的發展等都必須經由校長深思熟慮的 遠見,以及經營手腕與卓越的帶領。人前總是開朗且萬能的校長,面對困境也是凝重的 與我們討論,在問題尚未解決的時候,可以見到他奔波的身影來來去去,當會議時教師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間大大小小的爭論,都需要他允中裁奪,從黑髮到染雪,短短時間可見精神耗費甚大。

近年來少子女化明顯加上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面臨班級減班與教師超額的壓力,需要校 長的創造績效以留住學生與優良教師;現今家長意識高漲,質疑時校長也必須即時安撫 並提出解決之道。校長必須承擔教育工作專長領域外的責任,且攸關學校興衰,責任之 沉重實非外人所能知。研究者短時間經歷三所不同性質學校的校長,發現校長在面對事 物時所展現出來的熱忱、信心與許多不同的特質,領導著學校的發展所呈現的效能也呈 現不同的結果。

每位校長的個性大不相同,有的關注大方向,有的注重小細節;有些因為注重績效 與表現,卻使得校園氛圍劍拔弩張;有的求好心切立意良善,卻因為缺乏溝通而造成政 策難以推行。校長在下每一個決定的時候,常伴隨著校園內正反兩方的意見與不同想法 的力量拉鋸,校長的每一項作為對於其他成員而言也都有不同的解讀,也因為職務關 係,校長為決策者,更影響著校園內的氣氛與文化。研究者感到最有興趣也比較想要了 解的地方,究竟成功校長們的共通點為何?校長們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會如何影響教 師或學生怎樣的效果?研究者針對本研究進行之動機,分別敘述如下:

教 育 現 場 的 新 興 議 題 「 學 術 樂 觀 」 , 實 是 根 源 自 正 向 心 理 學 (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 2000),與社會認知與自我效能理論(Bandura, 1986, 1997)。肇因於 Coleman(1964)在《教育機會均等報告書》(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Report)一 書,提出與學生成就最有相關的是學生的家庭社經背景(socioeconomic status, SES),而 後 Edmond(1979)提出質疑並強調有效能的學校特質包含了強有力的校長領導、對學生 成就的高度期待、重視基本技能、井然有序的校園環境及系統性的評鑑制度等,顯示學 校領導者與學校特質在有效能學校運作中對學生成就的重要性影響(Smith & Hoy, 2007)。且 Hoy 團隊的研究也證明仍有其他因素影響柯爾曼報告書(Coleman Report)觀 點。因此探討校長學術樂觀是否為現今教育改革正確且可行的方向,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國際村與數位傳輸的進步,不僅網路無國界,瞬息萬變的知識衝擊,讓思考方向不 再受到侷限,各種領導模式的研究層出不窮,而舊有的領導模式已不再適用,不難看出 單一個人的領導與決策已經無法面對詭譎變化多端的環境變化,組織為了因應當下的問 題需做出立即性的決定與處理,增能賦權予組織成員,成為各行各界領導者的重要議題。

秦夢群(2011)認為影響教育行政運作的重要領導理論大致可分為三個走向,分 別是特質論(trait theories)、行為論(behavioral theories)、權變論(contingency theories), 三者被歸類為「傳統教育領導理論」。1980 年代以後的整合型領導走向,例如轉型領 導、魅力領導等新興理論。在教育領域中的領導角度,無論是有效分享權力、經由領 導替校內成員挹注正向能量、善用團隊力量、建立重視學生學習的學習環境…等方向,

來完成學校願景,並領導學校達成教育目的不啻是嚴峻的挑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在教學上往往較易感到挫折,各方面的行動也較為消極。以鷹架( scaffoling )理論來看,

的確可以帶來正向的循環與影響,在教育體系的學校組織內,自上從學校領導者的願

生的學習而共同努力,藉此提升學生學習成就,共同達成學術使命。讓教育目標清晰 化,讓教育規範與時俱進,讓教育現場不再封閉,讓教與學回到愉悅的本質,以提升 國家整體社會的競爭力,為教育現場提供一己之力,而非坐壁上觀無動於衷,此為研 究動機之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