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與校長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與校長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

現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已成為教學的新型態,資訊科技嚴然成為教學、學習、

問題解決與傳遞訊息的工具。教師應秉持教學理念、教學理論,配合學生的特性、

需求、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以及整合最適用之電腦網路 科技或教學媒體,落實在教學實踐上,達到提升學習的成效。因此,要達成此目 標,有賴校長的科技領導,以及老師對領導各層面的投入與實施狀況評估。本節 將從校長領導行為、教師與校長科技領導、相關研究等方面加以探討,做為基礎 論述的依據。

壹、 校長的領導行為

一、 校長領導行為

西方領導理論的演變大致可分為特質論、行為論、權變論及轉型領導等四個 時期。領導特質論研究無法指出一組共同的理想特質,領導行為理論研究亦未發 現最佳領導方式,因此權變論的探討自 1970 年後逐漸竄起,權變論主張領導應因 情境不同而採取不同的領導行為。但自 1990 年代轉型領導理論提出後,轉型領導 已成為目前領導理論研究的顯學(蔡進雄,1999)。

轉型即為從某一狀態系統蛻變為另一狀態系統,或由另一狀態系統所取代,

而顯示出不同的質的情形。轉型概念應用在領導理論上,即主張使組織成員有上 述質的改變。尤克(Yukl, 1989)認為轉型領導是指:「影響組織的成員在態度及假

設上產生重大改變,對組織目標或使命建立承諾奉獻。」這項定義,可以明確了 解到轉型領導是一種高層次的思想轉變。伯利曼(Bryman, 1992)在探討有關轉型 領導的研究文獻後,指出轉型領導有五個共同要點:分別是遠景(vision)、傳達 遠 景 、 賦 予 自 主 力 、 組 織 文 化 和 信 任 。

(http://web.nchu.edu.tw/~rwang/doc/Transaction.htm)

二、 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

蔡進雄(2010)研究發現,「關懷體恤」、「溝通聆聽」、「以身作則」及「具有 願景與目標」四項是受試教師提出最多的心目中理想的校長領導行為,而「權威 專斷」及「自私自利」是受試教師表達最多的不欣賞或不喜歡的校長領導行為。

何薇慧(2007)在其研究結果提到國小教師知覺工作滿意度會因背景變項而 有所差異,以及國小校長領導與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間具有正相關,另外,國小校 長領導對教師工作滿意度之間具有預測力。

由上述研究可知,教師理想的校長領導行為,對於教師的心理層面及工作滿 意度具有高度的相關。

三、 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

學校組織氣氛是指學校內教師和校長、教師和教師之間交互影響下形成一種 比較固定的團體行為和心理狀態的知覺,而一個學校的組織氣氛就像一個人的人 格。我們日常接觸的人當中,人格各不相同,其行為特徵也就不同,當然每所學 校的組織氣氛不同,組織成員的行為也就大不相同。因為團體的組織氣氛能影響 組織成員長久行為的特質,所以要建立良好學校組織氣氛目的在於使教師熱衷於 教學工作,使學生樂於校園裡求學,讓全校師生在這良好環境中共同攜手邁向學 校願景與教育目標。因此一個校長如何領導,才能改變學校組織氣氛,使學校的 行政更有效率,實在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國外學者 Hoy 和 Appleberry 曾研究小學校長與教師之關係,他們用「人情味」

(humanistic)和「監督式」(custodial)兩類學校來表明組織氣候之不同。經過分 析比較,兩人發現有「人情味」的學校比「監督式」的學校更能顯示出良好的組 織氣氛,如:教師更努力於教學方面的改進、教師更具有教育熱誠與滿足感、校 長對待教師比較善用非正式面對面的關係,而盡量避免「公事公辦」官僚作風、

校長常以身作則、校長與教師保持公開接納與權責的氣氛等(王欣宜,1998)。研 究顯示(米粒,1999、呂木琳,1990、何淑妃,1997)身為學校領導人想要創造 具有「人情味」組織氣氛之學校,應掌握下列七大原則:

(一) 確立共同的組織目標;

(二) 增加教師參與決策之機會;

(三) 建立理性的溝通機制;

(四) 增進校長與教師專業進修的機會;

(五) 重視組織成員心理因素;

(六) 加強啟發與權變的獎勵技巧;

(七) 培養革新的學校組織氣氛。

綜合上述相關資料,可看出校長的領導行為與組織目標、組織氣氛、與教師 溝通的良窳、加強專業進修實有很大的關聯。

貳、 教師與科技的相關研究

沈中偉(2004)的著作「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中提到身處資訊爆炸的時 代,學校已不可能再教授所有的知識,教師也不再是最主要的知識提供者,而是 應扮演教材整合、引導者與身教的角色。在教學前,教師在實施系統化教學設計 時,會根據教學目標,配合學生的起點行為或先備知識,來蒐集、整理與設計教 材,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選擇與製作適當的教學媒體。此時不 論是傳統媒體、數位媒體、多媒體等,只要是有益於教學的任何資料,教師都應 整合於教學活動中,所以教師應該是扮演一個將資源整合於教學中的個體。

Jonassen, Howland, Moore 與 Marre(2003, p.12)等人認為科技在學習上可扮演下 列角色:

(一) 科技是支持知識建構的工具;

(二) 科技是探索知識以建構學習的工具;

(三) 科技是有情境脈絡的以支持做中學;

(四) 科技做為社會互動的媒介;

(五) 科技是促進反省思考學習的智能夥伴。

Rogers(2000)的研究指出,教師在校長科技領導上的知覺和校長科技整合支 持以及教師個人在科技運用於課程的自我評鑑間,具有顯著相關。Karpyn(2003)

研究發現,學生學科成就(被評鑑為教師教學效能的一部份)受到學校科技使用 所影響,學生使用科技代表著教師將科技融入到教學與課程中,進而影響到教師 的教學效能。Reed(2003)研究顯示,學生學業表現明顯受到教師科技使用所影 響,教師科技素養直接影響他們將科技融入課程當中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成就。在 國內實證研究方面,白慧如(2004)與簡木全(2003)亦發現,教師科技素養影 響了教學效能(張奕華、吳怡佳,2008)。另外在蔡東鐘(2010)的研究中發現男 性國小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成效有顯著高於女性國小教師以及高學歷的教師 接受數位化教學的觀念與實務的機會較多,使得研究所學歷的教師有較佳的數位 化教學表現。

綜上所述,教師的資訊素養以及將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間 存在相當程度的關連,而校園內教師資訊科技素養的提升,有賴於校長執行科技 領導。

但提升了教師的科技素養,而將此推行在融入教學上常有窒礙難行的地方,

沈中偉(2004)便提出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與解決之道可分為下列六點:

(一) 經費有限,設備不敷使用;

(二) 教師參與意願低落;

(三) 智慧財產權;

(四) 學生分析整理資料能力待加強;

(五) 多提供學生發表或表演的機會;

(六) 加強班群合作。

張奕華(2010)提到蘋果明日教室(Apple Classroom of Tomorrow, ACOT)研 究計畫發現,當教師學習新科技並進展到更高階時,學校必須提供持續性的訓練 和支持。而欲成功地整合科技到教學之中,教師必須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一) 基礎入門(entry)階段:是指教師學習使用新科技的基礎。

(二) 採用(adoption)階段:是指教師使用新科技來支持傳統的教學,主 要聚焦在個人的使用(例如:製作工作表)或是教導學生基本科技技能

(例如:鍵盤操作)。

(三) 適應(adaptation)階段:是指教師整合新科技到傳統教室實務中,

主要聚焦在藉由使用文書處理、試算表和圖形工具,以增加學生的生產 力和參與感。

(四) 善用(appropriation)階段:是指聚焦在合作、專案導向和科技整合 的工作,教師在教學上若有需要時,即能整合科技成為其中一項工具。

(五) 革新(invention)階段:是指教師發現科技工具的新用途,例如教師 能研發試算表指令以做為代數教學,或是設計結合復合科技的專題

(Brooks-Young, 2006)。

而整合科技的關鍵要素,Bitner & Bitner(2002)提到,為了能讓教師成功的 整合科技到教室之中,學校必須考慮到八個關鍵因素,其中基礎訓練、動機、支 持,與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層面,提供了論述依據,其說明如下:

(一) 基礎訓練(training in basics):是只提供教師使用電腦的基本知識,

亦即教師需要對於如何操作電腦具有基本的了解。

(二) 動機(motivation):變革的過程不易且有時是令人痛苦的,當教師經 歷此種不安定與痛苦時,他們必須被激勵。在教師們看到科技帶給學生 們的價值時,教師將會增強內在動機,但外在動機必須先被增強出來。

因此,訓練人員必須與行政人員緊密合作,增強教師的動機,以利進行 變革。行政人員可以藉由提供誘因給教師,並示範整合科技的重要性;

行政人員也應在變革過程中,展現樂意成為積極參與的夥伴。

(三) 支持(support):學校提供給教師的現場支持,必須持續而不斷;教 師需要迅速的支持,以能有效地在教室中使用科技。教師需要技術和課 程方面的支持,在技術方面,需要一個能隨時提供支援的現場人員以檢 修故障和軟硬體問題。教室中的教師需要電話與號碼,以在任何時刻能 得到有關技術或是軟硬體問題的解答;另外,教師也需要使用新式與不 同軟硬體的在職訓練。

無論是教師利用科技在教學技能上、應用科技配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用科 技在各類課程、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科技應用,或是使用科技來增進教師個人 的效率,學校行政人員必須考量到教師整合科技的五個階段,並給予適當的支持。

無論是教師利用科技在教學技能上、應用科技配合學生的學習需求、應用科 技在各類課程、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科技應用,或是使用科技來增進教師個人 的效率,學校行政人員必須考量到教師整合科技的五個階段,並給予適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