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科書之發展及相關研究

早期中外教育制度的發展,多以私人或教會辦學為主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 據,是差異性頗大的啟蒙教材;近代各國政府積極辦理國民教育,實施分年級、

分班級、分科目、分單元的教學,但直至 1830 年代,才有「教科書」(textbook)

一詞的出現(王立心、藍順德,2007)。教科書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其內容與時代 的演進息息相關,教科書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賴美鈴,1995)。本節將探討教 科書的內涵與發展,先就教科書的定義、重要性及功能做分析論述後,再就我國 教科書的發展史做一簡單說明,最後針對有關教科書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相關的研 究論文進行探討。

壹、教科書的定義及內涵

一、教科書的定義

教科書是教材(teaching materials)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 據、是表達課程內涵的具體操作媒介(監察院,2009)。它可以讓學生按部就班學 習,依循著一定的步驟,在同一時間內學習到相同的知識內容(Callison, 2003)。

早期教科書型式只包括課本、指引、習作、測驗卷及教具。1950 年代後,教育學 者 發 現 只 閱 讀 教 科 書 , 並 不 是 唯 一 的 、 也 不 是 最 好 的 學 習 方 式 , 再 加 上 Commenius、Montessor 等教育理論受到重視,於是教科書擴展到小說、非小說的 文學、客座教授的講課、錄音帶、影片、報章、雜誌、甚至網路多媒體的資源等,

因此廣義的教科書係指協助學生學習的任何物體。在臺灣的教科書係指依照課程 標準或綱要編定的教學用書,亦稱為「課本」,其中亦包含學生習作與教學指引(教 師手冊)等,是教師在教學時最主要的材料(監察院,2009)。

教科書的定義與範圍內涵大同小異,依王姿尹(2010)、藍順德(2002)的整 理,綜合如表 2-3-1 所示。

表 2-3- 1 教科書的定義與範圍

學 者 年代 定 義

Apple &

Christian-Smith 1991

教科書內容與形式的決定代表知識的合法化,建構社會的知識系統,

材等,均列為評鑑對象。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教科書之定義,教科書只是教師教學教材中的其中一 部分,其定義可歸納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前者係指依據課程綱要或課程標準,按 照學科、學期學年或單元編印成冊之課本,結構嚴謹、圖文並茂,為學生學習的 主要資料;後者則為教科用書,可涵括教學的所有材料、課程教材、教學指引、

習作、評量卷、視聽媒體、圖表等,只要是對學生學習有幫助且有價值的輔助物,

皆可視為教科書。

二、教科書的重要性

教科書是現代教育形式的主要工具和關注焦點,其界定學校教育大部分的工 作,從微觀層次而言,教科書主導教學生活的實施邏輯,透過點滴工程的方式,

形塑下一代的心靈;由巨觀層次而言,教科書反映出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現 在的縮影或未來的遠景,因此,教科書的重要性不可言喻(周珮儀、黃政傑,2011)。 教科書是學校活動的核心,是課程連鎖的一環,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兩者重要的媒介,了解教育制度運作的人,都不可能低估教科書的重要性(黃政 傑,1995)。魏國泰(2006)針對「教師」、「學生」、「家長」及「學校、國家、社 會文化」四個面向論述教科書的重要性,茲分述之。

(一)教科書對教師的重要性

教科書是教學教材的依據、教學的工具,具有各領域間課程統整與協調的功 能,彌補教師能力的不足,節省教師編選教材時間與精力,讓教學有連貫性、學 習評量有依據,因此教科書是師生對話的橋樑,並提供教師實現教學的目標。

(二)教科書對學生的重要性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也是學生間溝通互動活動的來源,良好的教 科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可以幫助學生明瞭學習的進度,在預定時間內

能有效的學習,一方面省卻學生筆記的時間,節省學生負擔,一方面提供最經濟、

最方便的知識來源。

(三)教科書對家長的重要性

教科書給予家長安全感,避免因城鄉差距、教師素質、教學設備水準等不同 因素而產生疑慮,另外相較於坊間教學媒體,教科書可以說是價格上低廉的教學 媒體,因此使用教科書可以減輕家長經濟上的負擔。

(四)教科書對學校、國家、社會文化的重要性

對學校而言,使用教科書教學,可以不必擔心教學人員的異動,及對教師專 業的疑慮;對國家社會而言,透過教科書統一教材,可以有效控制教學;對社會 而言,教科書提供孩子必要的行為規範、價值標準及角色分化的歷程,使其能順 利地融入群體之中。教育的首要目標在增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而教科書就是中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時的主要資源,因為教科書能傳遞文化的菁華,並能形塑社會 的價值,因此在提升國家文化的水準及個人知識的發展上,都扮演著不容忽視的 角色(監察院,2009)。

由上述文獻可知,教科書是知識與文化的累積,其依循國家的課程綱要為標 準編制,作為學校教學的課程內容。透過教科書,教師將課程內容有系統的傳遞 給下一代,讓教師在教學中有所依循、讓學生在學習時有正確的內容、讓家長明 瞭教學之方向,讓全校均有統一之進度,讓國家社會能實現教育之目標,因此教 科書在教學、課程、文化、政治上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三、教科書的功能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輔導者;教材是活動的內 容、教法是活動的過程;教師以教材為內容、以教法為手段,讓學生達到學習的 目標。近代教育大都採行團體教學,教材的內容須適應學生發展,更要符合教育

思潮及社會需要,故教科書的編輯是備受重視,因此,一個國家若要培養健全的 國民,負起承先啟後之目標,那教科書就與一般出版品的性質不同,它必須負有 融合立國精神、培養愛國思想、訓練生活知能及提升民族文化的功能,是國家必 須特別重視之ㄧ環(司琦,2005a)。教科書與教師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兩大資源,

學生的學習活動 75%的課堂時間及 90%的家庭作業時間,是花費在教科書的課文 上。對社會大眾而言,教科書是權威、正確且必須的;對教師而言,教科書是教 師組織教學的工具,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據(Armstrong & Bray, 1986)。教科書的 內容攸關著教育的目的,它不應該只是事實的累積,或是專家、政治人物的觀點,

而應該是能協助學生得到經驗價值的明鏡(Boostrom, 2001)。因此,教科書及附 屬教材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必須達到以下指標:1.提供學生參與探索的機會;2.配 合教學內容,提供合適的教學策略;3.內容能提供反映課程目標的評量建議;4.能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5.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和應用所學知識;6.激勵學生解決 問題、創造思考與學習動力;7.提供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活動和機會(黃嘉雄等,

2003)。

教科書在教育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有其正面的功能存在,在綜合相 關學者之論點後,可將教科書的功能依使用者身分的不同加以歸納(吳正牧,

1994;黃振球,1989)。對教師而言,教科書節省編選教材時間與精力,減少自編 教材可能的缺失,可以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用在教學活動或學習指導上;此外,

教科書提供教學的重要依據,代替教師部分的工作,彌補教師課程設計能力之不 足;最後,內容充實、結構嚴謹的教科書,堪作教學楷模。對學生而言,教科書 是學生最能把握的對象,印刷裝訂較為理想,保存容易,可以隨時反覆利用;再 者,教科書由優良教師或學者專家編輯,品質優於一般教師自編之教材,提供學 生較可以信賴的內容,促進學習的進步;且教科書可節省學生筆記的時間,減少 錯誤或遺漏重要的教材,並使學習、自修、評量或聯考有固定明確之範圍,學生 準備有所依據;且印刷精良、文字生動的教科書,足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

且保存容易,可以反覆使用。對家長而言,教科書減低家長對學生學習環境、教 師素質、教學設備水準不一的疑慮,給予家長安全感;教科書亦可減少尋找及比 較選購教材的時間及困擾,可充當教學指引及學習的門徑,亦能協助家長了解孩 子的學習進度。最後,對整體教育而言,教科書使得教材及教學進度統一,齊化 各地學生程度;且教科書的編輯集思廣益,豐富教育內容,也使教學者能有效控 制教學內容,配合世界潮流,實現國家的教育目標。

藍順德(2006)認為教科書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工具、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 來源,是師生對話的橋樑,也是課程與教學間的主要連結,其編排方式應符合學 生發展與學習的需要,它的內容必須是一種經過精選的知識,它的架構設計應依 該學科的知識邏輯順序編排,教科書擁有文化遺產的精華,也是維持社會團結安 定的利器,因此他更具體指出教科書的七項功能為:提供教學的主要依據、方便 學生進行學習、成為課程改革指標、作為升學評量主要範圍、保障基本教育品質、

實現教育目標與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教科書在社會大眾與學界積極爭取開放以 後,教科書已成為商品,家長和學生成為消費者,為維護市場機制,鼓勵競爭及 避免壟斷,教科書現應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Meadmore, 2001)。因此,政府、

出版商與編輯者,應提供更均衡、多元、有系統、價格合理之教科書。

綜觀前述論點,教科書是教師教學方向的指引,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時,最經 濟有效的工具,其課程內容在教育中形塑著社會的價值與國家的特色,更傳遞了

綜觀前述論點,教科書是教師教學方向的指引,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時,最經 濟有效的工具,其課程內容在教育中形塑著社會的價值與國家的特色,更傳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