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以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歌仔戲教材之內容分析為題,以下就研 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及名詞釋義等逐次說明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 2009 年「高雄世運」開幕節目中,主辦單位安排了廟會民俗藝陣、布袋戲、

原住民等本土文化藝術;同年「臺北聽奧」開閉幕節目中,呈現的是代表臺灣意 象為主題的優人神鼓、臺灣美食、廟會慶典、歌仔戲等節目;2010 - 2011 年「臺 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一系列的藝文花博展演中,安排了將近 700 場具臺灣風味的 民間藝術,有戲曲、舞蹈、音樂、陣頭、雜技功夫等等表演,都是場場爆滿、深 獲好評的節目,其中明華園特別為花博量身打造「牡丹花神」與「花神醮」二齣 定幕劇,藉著歌仔戲優美的音樂曲風及舞蹈身段,除了傳達愛花、惜花的精神外,

更展現臺灣傳統戲曲之特色。由此可見,各主辦單位在這些國際性的活動當中,

都是竭盡心思地想要將臺灣真正的本土文化,呈現給全世界知道,因為在臺灣這 塊土地上,擁有太多獨特的音樂與人文,這些豐富的臺灣藝術,在在呈現出臺灣 特有的生命力及美感經驗,而當明華園歌仔戲團、原住民歌舞等本土音樂登上國 際舞臺,並獲得全球矚目與認同之時,正證明臺灣音樂亦擁有豐富多元的文化內 涵。研究者曾隨杜黑老師指導的臺北縣教師合唱團,參加第五屆布達佩斯國際合 唱大賽,比賽期間,聽到世界各國各具特色的民謠後,心中就常常思索,除了較 為通俗的民歌之外,什麼樣的音樂才是真正代表臺灣的音樂?而我們又該如何將 這些音樂帶入教育?

張炫文(1998)認為原住民的民歌、客家人的山歌或福佬人的歌仔調,都是 具有濃郁臺灣地方色彩的傳統歌謠,但若從流傳的普遍性及影響程度而言,歌仔 調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臺灣鄉土之音」。歌仔戲是以「歌」為主的戲劇表演,

「音樂」是戲劇的主幹(徐麗紗,1977),又被譽為「東方歌劇」。文化部(2012

年 5 月 20 日前稱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 2009 年已將歌仔戲頒訂為臺灣文 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因為它是臺灣土生土長,且具有濃厚臺灣地方色彩的 劇種。臺灣以福佬系人口為其大宗,而歌仔戲就是以福佬語(閩南語)演唱的戲 劇,百年來,從歌謠、小戲進而發展為大戲,從野臺、電視進而登上劇院,甚至 從臺灣本土飛躍至世界舞臺,在在都顯示「歌仔戲」反映著臺灣這塊土地文化內 涵的成熟發展(曾永義,1988b;楊馥菱,2002)。

臺灣的音樂教育並無獨立的理論系統,但一個成功的教學,教材的編選和設 計,常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就像柯大宜教學法的形成,就是起肇於要為匈牙利本 土音樂做教育紮根的工作,這樣的教學理念與編製出來的教材,不但得到了許多 國家的認同,更紛紛依此模式建構起自身本土音樂教學的流程(鄭方靖,2003),

例如德國規定要以自己的民族歌曲成為德國的音樂教材,歌唱教學中必須教唱德 國民歌;匈牙利的柯大宜教學法則是以匈牙利民族音樂及母語歌唱為基礎;印度 採封閉的民族音樂教育,如鋼琴演奏的學生,亦必須取得民族音樂的合格證書才 能畢業;日本音樂教育以歐洲教育為基礎,但將日本傳統音樂列入教育課程。蘇 聯作曲家及教育家 Kabalevsky 說道:「音樂教育的材料中心,必須從民族音樂、古 典音樂及現代音樂三個方向來選擇,但首先必須立足於本國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

(引自張炫文,1999:60)。由上述論點,均顯示將母語及音樂放入教育體系之中,

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是許多國家教育發展共同的趨勢。許常惠(1994)認為臺 灣專業音樂教育制度還未完整的原因之一,在於音樂的教材仍以西方古典音樂為 主,而這個來自民間,以「歌」為主,代表臺灣本土的歌仔戲,不正是推廣本土 音樂教育最好的素材嗎?

解嚴以後,本土音樂一直是臺灣音樂教育重視的一個環節,雖然自 85 學年度 在國中、小增設「鄉土藝術活動」課程後,有許多學者專家投入採集及研究的行 列,但在實際的教學上,卻沒有規劃相關課程,往往只用「歌曲」帶過,再加上 一般教師對本土音樂瞭解不深,學生自然也就無法對本土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鄭

方靖,2003)。97 課綱在第 4 階段的「附錄-教材內容」中特別提及要認識歌仔戲 唱腔音樂;藝術人文學習領域課綱之實施要點,於課程設計一項中明訂課程與教 學應適度融入海洋教育、本土教育、生命教育、環境美育等各種議題(教育部,

2008b);在「民國 100 年度施政計畫」中,又重申「強調本土化,重視國際化」

之方向(教育部,2011a),而反映於現今之教科書編輯,這些理念是否有所落實,

是研究者亟欲了解之問題。

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工具(藍順德,

2006)。也因教科書反映最具體的教育內容,不僅是教學的主要資源、教師授課 的媒介,更是教育評量的依據(吳俊憲、黃政傑,2003;賴美鈴,1995)。依據 Goldstein(1978)的研究,美國的中小學生有 75%的時間,在教室使用教科書,

而 90%的家庭作業都與教科書相關(引自周淑卿,2003: 58)。九年一貫課程的基 本理念,其實就在強調統整、彈性與多元,而教科書編輯的意義,就在於要發展 課程理念,並轉化成多元教材的內容(藍順德,2003)。此顯示教科書是普遍認 同的教學主體,其所使用教學素材亦影響教育的實施與發展。

研究者蒐整鄉土音樂與戲曲音樂之相關學術論文中,尚無針對以歌仔戲教材 作為國民中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主題,身為音樂教師,加以對歌仔戲文化傳 承之認同,研究者希能藉由此次研究,深入了解現今國民中學教科書與教師手冊 其有關歌仔戲教材的編排情形,陳述各版本特色並比較其異同,期望所得之結論,

能引發教師、音樂研究者與教科書編輯者的關心與重視,集合更多力量,為深耕 本土的音樂教育盡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