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歌仔戲於學校教育之實施

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中小學課程內容即充滿各種可能性,如果課程設 計能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那就能有效學習。本研究以國民中學教 科書歌仔戲教材之內容分析為題,為釐清觀念與擴大思惟,本節將以歌仔戲於音 樂課程的發展、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之教學內涵、學校教育之運用與相關研究之 探析等四方面進行探討。

壹、 歌仔戲於音樂課程的發展

臺灣的音樂教育長期偏向歐化與西化,本土音樂均被視為非主流之音樂,而 歌仔戲音樂之教材更是微乎其微。在 1958 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至解嚴之前,音樂 課程教育目標,主要在加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及認識民族音樂(鄭方靖,2003),因 此並無出現歌仔戲的教學內容。解嚴之後,為讓學生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培養 對鄉土的關懷,鄉土音樂即開始強調教材要多元化,並與學生生活結合。民國 82 年音樂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音樂生活化、生活音樂化」,希望學校應依地緣的關係 與學生的背景,就福佬、客家、原住民音樂中,選取學生認同的音樂來欣賞。1996 年,教育部提出「鄉土藝術教育」方案,「鄉土教學活動」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

音樂教育的內容趨向多元化,音樂課程也加重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亦即由原來 歐洲藝術音樂為唯一內容的情形,比例性地增加中國與臺灣傳統音樂,教材亦開 放由民間出版社編輯發行,其中臺灣傳統音樂的內容,都逐漸成為中小學教材的 一部分,例如在本國的鄉土歌謠中,就必須涵蓋福佬語、客家語原住民音樂等,

並增加傳統戲曲的課程,而歌仔戲亦明訂納入課程之中(教育部,1995)。

2003 年實施七大領域教學後,鄉土教學活動不再單獨設科,鄉土音樂則融入 藝術與人文領域之中。林 錦 慧(2010)分別依民國 64、82、92 年課程標準所編輯 的國民小學教科書鄉土音樂課程內容進行分析,其提出:1.依據民國 64 年課程標 準,國立編譯館所編輯的教科書中,鄉土音樂並未受重視,19 項次類目中僅出現

4 項,課程以民間樂器(68.09%)為主,未出現歌仔戲教材。2.依據民國 82 年課 程標準所編輯的教科書計有康軒、南一、翰林三個版本,鄉土音樂的量及項目都 增加許多,19 項次類目中共出現 11 項,以方言歌曲(56.19%)所占比例最高,歌 仔戲佔 6.64%,排名第 6。3.依據民國 92 年課程標準所編輯的康軒、南一、翰林三 版本教科書中,鄉土音樂出現的非常多元,次類目以民間樂器(20.35%)所占比 例最高,19 項次類目中,只有北管戲曲一項未出現,歌仔戲佔 4.21%,排名第 9,

教材比例略減。由此研究可知,歌仔戲在此三階段出現的百分比分別為 0%、6.64%

及 4.21%,顯示依民國 64 年課程標準所編的教科書並未納入歌仔戲相關教材,而 依據民國 82 年課程標準的教科書比較重視歌仔戲教材(6.64%),至民國 92 年的 教科書,不僅內容數量減少外,內容深度也減少許多。

2008 年修正公佈的 97 課綱已於 100 學年度正式施行,藝 術 與 人 文 領 域 為 維 護 九 年 一 貫 之 精 神 , 讓 能 力 指 標 更 具 體 化 , 以 促 使 課 程 目 標 、 能 力 指 標 與 教 材 內 容 之 密 切 配 合 , 特 增 列 「 附 錄 -教 材 內 容 」 為 指 引 , 其 目 的 在 協 助 藝 術 與 人 文 領 域 教 師 於 設 計 或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時 , 能 有 更 具 體 的 教 材 指 引 , 其 中 多 處 強 調 應 認 識 本 土 文 化 , 而 在 音 樂 課 程 中 「 認 識 歌 仔 戲 的 唱 腔 」 就 明 訂 其 中 (教育部,2008b)。

貳、 歌仔戲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可反映之教學內涵

歌仔戲的表演藝術涵蓋文學(文字劇本或口傳文學)、音樂(唱腔曲調、後場 演奏)、美術(燈光、佈景、容妝)、舞蹈(身段作表)、工藝(道具、戲臺、服飾)

等元素(林茂賢,2006),刻正呼應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主要學科如音樂、視覺 藝術、及表演藝術之學習內涵。以下就課程目標、能力指標、教材內容逐一分述,

並歸納歌仔戲於藝術教育政策所反映之教育理念。

一、課程目標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明示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在於培養

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 健全國民;而課程目標應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並配合身心能力的發展歷程,尊重 個別能力與興趣、激發個人潛能,涵泳民主素養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 知能並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教育部,2003a、2008a)。而「藝術與人文」強調「藝 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其學習 領域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其學習主軸為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

實踐與應用,明示學生應先探索環境與個人的關係,及接觸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 方式,透過藝術的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達到探索與表現的目標;並應從文 化活動中去參與及體認自己生活環境的各種藝術,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達到 審美與理解的課程目標;而在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聯後,教師應協助學生運用自 己喜愛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踐、身體力行,擴展藝術的視野,才能反映實踐與應 用的課程目標(教育部,2003b、2008b)。呂燕卿(1999)認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 域課程目標除融合上列三項主軸外,其產出的核心內涵,無論是音樂、視覺藝術 或表演藝術,均涵蓋人格成長、社會文化、自然環境、創作、審美與生活之應用,

才能達到幫助學生學習認同文化,並積極參與社會藝術工作,建立正確價值觀之 功能。

總之,藝術要從生活出發,方能實踐課程目標所強調之藝術學習的功能與價 值,而歌仔戲的學習與欣賞正符合這樣的意念,歌仔戲所包含各樣的藝術形式,

是一種整合及多元文化的呈現,有其特殊的藝術屬性;且其與臺灣的歷史、文化 息息相關,故而學生可輕易由生活中發現相關的因素與聯結,進而產生實踐與應 用的作法,這也是歌仔戲教材可資為藝術與人文學習重點之原因。

二、能力指標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列有 49 條不同階段之能力 指標,為使學習教材達到系統性及連續性,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必須扣緊指 標(教育部,2008d)。研究者由民國 97 年修訂發布之課綱中,列舉與國民中學(第

四階段)與歌仔戲相關之能力指標如下,在探索與表現方面如「1-4-1 瞭解藝術創 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1-4-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 質,…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發展獨特的表現」、「1-4-3…探求傳統與非傳統 藝術風格的差異」;在審美與理解方面如「2-4-5 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 品,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2-4-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精緻藝術 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體會不同時代、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2-4-8…瞭 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最後,針對實踐與應用,相 關指標如「3-4-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3-4-10 …有計 畫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3-4-11 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興趣與能力的藝術 活動,繼續學習」等(教育部,2008b)。其中,審美與理解面向之能力指標與歌 仔戲教材之運用可謂最為呼應,此亦彰顯其作為欣賞素材之可行性。

三、教材內容

97 年度頒布之藝術與人文課綱,其所增列之附錄-教材內容包含表現試探、基 本概念、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等四個面向。研究者歸納其與歌仔戲教材 相關的部分,首先是藝術與歷史文化之面向,於第四階段在「音樂與歷史文化」

特別指陳要認識不同文化的音樂表現風格特性,如歌劇與歌仔戲的唱腔;在「表 演藝術的歷史與文化」也強調教學要帶入臺灣表演藝術簡史,介紹代表性的東、

西方表演藝術團體、人物與作品之多元文化的分析,文中各類表演藝術的賞析中,

也具體提到歌舞劇、默劇、歌仔戲與原住民舞蹈等,就是希望學生能認識及欣賞 不同時期、地區、文化的音樂風格,並運用所習得的音樂概念,分析其美感特質,

並且也希望教師有能力選擇適當的音源與素材,讓學生體驗結合歷史、文化或生 活經驗的音樂作品,以達國家或地區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教育部,2008b)。由 前述課綱所明訂之課程目標、能力指標及教材內容等,均可見對於教材必須從學 生生活環境與在地文化的關係加以聯結之重要性,透過教科書及教學活動,讓學 生學習及了解自己的文化與實質內涵,進而能欣賞及分享屬於自己的藝術文化,

其中除明確指出應注重歌仔戲之傳統藝術賞析外,更希望能選擇適當的素材來認 識這項藝術,本研究意圖分析教科書中的歌仔戲教材,亦即提供未來發展方向之 參考。

四、歌仔戲於藝術教育政策所反映的理念

除藝術與人文課綱所強調之本土教育理念外,教育部(2005)在《藝術教育 政策白皮書》亦明示藝術教育基本理念包含培育具美感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涵養 具美感品質與宏觀視野的現代國民、強化藝術與其他領域的互動應用、發揚臺灣 藝術特色、及產官學與館校合作的推動。這也說明應該要以藝術教育來培育具開 發文化創意產業的各種人才,瞭解並區別各族群與文化的脈絡與存在的意義,涵 養新一代國民的美感素養與宏觀視野,並促進本土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而跨領域 的學習是 21 世紀的趨勢,各學科或領域應與其他學科積極互動,求新求變,尤其 為落實藝術教育的發展,學校藝術教育必須充分運用社會資源,協助改善藝術教

除藝術與人文課綱所強調之本土教育理念外,教育部(2005)在《藝術教育 政策白皮書》亦明示藝術教育基本理念包含培育具美感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涵養 具美感品質與宏觀視野的現代國民、強化藝術與其他領域的互動應用、發揚臺灣 藝術特色、及產官學與館校合作的推動。這也說明應該要以藝術教育來培育具開 發文化創意產業的各種人才,瞭解並區別各族群與文化的脈絡與存在的意義,涵 養新一代國民的美感素養與宏觀視野,並促進本土與國際文化的交流。而跨領域 的學習是 21 世紀的趨勢,各學科或領域應與其他學科積極互動,求新求變,尤其 為落實藝術教育的發展,學校藝術教育必須充分運用社會資源,協助改善藝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