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實習潛在課程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教育實習潛在課程及相關研究

實習生在師資培育計畫中有各自獨特的經歷,以形成和世界上其他人之不 同的個體並擁有各自不同的故事(Wenzlaff, 1998),教育者通常沒有意識到嵌 入在師資培育課程中的價值,學習不只發生在表面所學到的知識,意義與價值 都將產生和傳遞在表面結構或隨之而來的深層結構中(Parsons,& Beauchamp, 1985)。學校和課程不僅提供顯而易見的功用和成果,還提供一些潛在的功能,

因此師培者必須去研究師資培育計畫中的潛在課程(Arndt, & Liles, 2010)。由 於本研究係依據「現象—詮釋學」之理論基礎,探討實習生與實習環境中人、

事、物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之潛在課程對實習生的影響。國內雖然對師資培 育方面的研究越趨重視,但是明確指出「潛在課程」概念的研究較少,而在有 關實習生教育信念、專業發展、師生互動、師徒關係、教師社會化等方面的研 究亦能看出端倪,因此本節在相關研究方面將分為「實習學校環境、文化與行 政實習之潛在課程」、「實習輔導老師、學生回饋之潛在課程」、「教學觀摩之潛 在課程」、「同儕互動之潛在課程」、「實習指導教授之潛在課程」以及「教育實 習之潛在課程」等六個部分來做統整。

壹、 實習學校環境、文化與行政實習之潛在課程

潛在課程即是學校的教育環境、生活環境,經過社會化的教育及生活環 境,學生在其中耳濡目染,自動成為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說是潛在課程培 育了社會化了的人,Bennett 等人(2004)指出潛在課程包含了規則、程序和 法規,是學生和教師必須遵循,以造就他們在學校體制中的成功。而為了充分 發揮潛在課程培養人才之巨大作用,可經由下列之管道來達成(李詠天,

1993):

1. 學校的校風、班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方法。

2. 教師本人優真的品德、人格、作風、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學水平。

3. 愉快而有序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校園內之教室建築、教學資源及設備、校園規畫等物質環境,都具有「境

除了物質環境,潛在課程有的部分是由學校制度與措施所產生的(張振成,

1997)。國外學者 Lea 和 Griggs(2005)針對一實習計畫進行研究,指出實習 學校的社會文化結構,令生活在其中的人傾向戴著面具或被形塑為某種人物以 符合該文化結構的理想腳本,這些腳本會引導該領域的人員如何表現歸屬、避 免被拒斥,並成功的在文化網絡中擔任工作。Jerald(2006)也將「學校文化」

意指為潛在課程,認為學校中的感觸和風氣就像是地下水,它存在的形式包括 目光和價值、信念和假設、禮儀和禮節、歷史和故事,以及物理符號等,並且 無論文化積極與否,當嚴謹的規準加上強烈的文化,新加入的成員將立即接受 組織的目標和價值;Yüksel(2006)也表示潛在課程在教育人員的假設和價值 觀、學生的期待、教育制度、社會結構和非正式規則中是有跡可循的;而 Nonis 和 Yee(2011)更提出不僅是教育工作,不論何種行業,一個正向、溫暖、接 納和支持的共事環境,的確能幫助實習生更融入環境。而張芬芬(1991、1994)

也提到學校環境是產生潛在課程的來源之一,舉凡學校建築、空間安置、師生 關係、分班方式、獎懲措施、同儕關係、學校(或班級)文化、儀式活動等之 物質、社會與文化體系的因素中,均可能產生潛在課程。黃慧勤(2007)更進 一步表示個體並非被動的受環境影響,環境潛在之教育功能在於人在適應環境 的過程中,人生價值觀之轉變或強度之增減。

另外實習生在實習內容當中,也必須經歷行政實習以了解在分工合作的狀 態下,各處室所負責的相關業務,以及各單位之間如何協調溝通讓校務工作順 利進行,也因此行政實習對實習生亦可產生潛移默化之效果。Tracy, Follo, Gibson, & Eckart 在 1998 年對三位實習生進行個案研究,結果發現導致實習生 成功的原因包括他人的支持,例如實習輔導老師、家人、同儕和教育相關人員 等;反之導致失敗之因則為缺乏他人的支持,由此可知實習生的人際關係亦深 深影響實習成效;學校行政體系、同事間的互動、校長的監督、學校政策的推 動和與實習輔導老師的互動,甚至教室中之師生互動、學生特質都對實習生之 社會化深具影響力(陳惠美,2003)。而許清練(2003)針對實習生的行政實 習歷程深入探究,發現實習生在行政實習期間雖存在壓力,卻也感到快樂並能 關心他人,而實習生與行政人員密切互動促進雙方專業成長與人際關係,且不

同類型的實習生均認同行政實習有助於專業成長。此外,鄭生地(2005a)在 研究實習生實習經驗和專業成長當中,發現到實習生缺乏行政實習的經驗,瞭 解各處室的行政業務需求高,必須仰賴人際網絡來促進其專業成長。而賴長泰

(2003)也發現到學校行政實習帶給實習生真好的人際關係,並使實習生在遭 遇困難時,獲得充分的支持與資源。王麗美(2009)則在探討特教實習生教師 信念形塑之結果發現,實習生發現到特殊教育教師在學校中,若要順利的推行 特殊教育,就一定要注重溝通、先把人際關係打好。

總括而言,學習環境以不同的形式、方式影響學習者至深,個體在行動之 前會先對事物做出判斷(Jerald, 2006),實習生在教育實習階段中慢慢摸索、

逐步來確立自己的信念和目標,尤其對特教實習生而言,在大多數的學校中屬 於較小的族群,若欲讓其他教育同仁瞭解特殊教育,甚至令其共同協助推動特 殊教育的運作,就必須秉除閉門造車之想法,主動出擊以建立真好的人際網 絡,因此學校環境、文化與行政實習對特殊教育實習生的影響必須受到重視。

貳、 實習輔導老師、學生回饋之潛在課程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透過教學,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技能,也左右學 生的情意教學(孫志麟,1992)。無論哪一門學科的學習皆離不開師生間的交 互作用,師生間充滿魅力的情感交流,學生對教師的敬重,對教師上課技藝的 讚賞、認可、理解、佩服,必然能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以獲得真好學習效果

(李詠天,1993)。簡言之,「身教重於言教」,教師之態度、言詞皆屬於一種 教育之潛在課程,強調尊重、溝通、信任、關懷的師生互動模式,讓學生充分 感受到被重視,並學會以相同模式和教師互動(林素卿,2009;張振成,1997;

梁坤明,2005)。因此,在師資培育的領域中,Barrett, Solomon, & Singer(2009)

指出實習輔導老師是實習生的支持者而非評價者,並為決定實習結果的關鍵;

Bullough(2005)也提到實習輔導老師應創造情境來提供支持與挑戰,以協助 實習生學習處理自己的弱點,跳脫自我中心,隨時保持學習者姿態,以促成最

行一致時,學生將了解到什麼是被期待的學習結果、什麼是不被期待的學習結 果,並且有根據的去調整他們的學習方式。

張芬芬(1994)在探討教育實習的潛在課程中發現學生表現出非預期之行 為、原進度趕不上、忘記準備的內容等等,均使實習生有窮於應付現實問題之 感,使管理教室行為成為實習生專注的焦點,影響教學成效和師生的教學情緒。

李倩鈺(2002)以質性研究探討教育實習中實習輔導老師與實習生師徒關 係,發現到師徒意見不同時,徒弟多以師傅的意見為主,減少師徒關係的緊張,

以及真好的師徒關係對於師徒學習與專業成長均有正面的幫助。

陳雯宜(2002)以個案研究國中實習生實習輔導,發現實習生會藉由實習 輔導老師的回饋、學生的反應與表現以及本身的教學經驗的反思來些修正其原 有的教學策略,而實習輔導老師應給予實習生多方面的支持性回饋,才能有效 提升其教學信心。

陳惠美(2003)研究高雄縣市國中實習生工作困擾與輔導需求,指出實習 輔導老師若能適當掌握教職工作,有助於實習生日後成為一位成功教師;而研 究結果也表示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以及學生之學習意願,是多數實習生覺得棘 手的問題。

賴長泰(2003)探討國中數學實習生教學能力成長,研究結果發現實習班 級特質、整體秩序、學習態度、學習意願都會影響個案教師的教學;另外課後 輔導學生的經驗成為實習生課前活動設計、課後反思改進的泉源。

張育嫻(2003)亦以質性研究探討國中實習生師生互動策略,發現實習生 對教室情境的定義由「樂趣與秩序的理想情境」轉變為「秩序情境」,因為較 有利於教學進度的掌握;而師生雙方的消極性策略會造成師生關係的疏離。另 一方面也提到實習輔導老師為影響實習生師生互動的重要他人。

林妙真(2005)針對三位幼教實習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實習輔導老師對 實習生的影響難以言喻,而幼兒的回饋一直是實習生面對挫折時最大的動力和 鼓勵。

葉書瑋(2009)探討中小學職前教師在服務學習中專業成長之歷程,研究 結果顯示孩子的真誠與單純成為職前教師往前邁進的泉源。

王麗美(2009)針對三位特教實習生教師信念的形塑進行研究,發現到輔 導老師的回饋、班上學生的反應,促使實習生時時省思需要改進、調整之處。

黃智焄(2009)也提到經由輔導老師指導,實習生能培養個人的教師專業 精神、倫理與態度;掌握班級經營的方法;建立教學、行政及輔導兒童、批判 與省思、建立真好的人際關係等能力。其在研究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與實習生 師徒關係中,發現實習生需要輔導老師提供情感的支持與交流;也發覺實習生

黃智焄(2009)也提到經由輔導老師指導,實習生能培養個人的教師專業 精神、倫理與態度;掌握班級經營的方法;建立教學、行政及輔導兒童、批判 與省思、建立真好的人際關係等能力。其在研究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與實習生 師徒關係中,發現實習生需要輔導老師提供情感的支持與交流;也發覺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