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雖可在短時間內蒐集到大量相關資料,並能透過研究統計的方式 呈現變項間的相關或因果關係,強調透過驗證研究假設來獲得研究結果,但真 正的教育發生在學習者的心靈,大多是深層、潛在或隱藏的,此種關於人文素 質的教育並非都能量化,也不應過於依賴量化(楊秀玲,2006),且比起量化 研究,質性研究更能關注個人的觀點、特殊現象,或重視個別案例的限制,與 潛在課程研究重在瞭解情境之特殊性、個人主體與生活限制的目的一致(彭詩 文,2006)。量化研究僅能「描述」教學現象,至於學校生活的本質、師生交 互作用過程的意義等潛在課程的探討不能只重量化、客觀,更要藉助質性研究 方法,以釐清潛在課程的複雜現象(陳伯璋,1985;黃政傑,1989)。而陳伯 璋(1985)根據潛在課程質的研究方法論提出了以下幾點特性:

1. 探討整體現象的意義,而非個別事實。

2. 強調情境脈絡在理解意義過程中的重要性,包括歷史條件之掌握。

3. 研究者不操作研究情境,盡量在「自然」的狀態下研究現象之變化。

4. 研究對象並非已確定或發生過的「結果」或「產物」,而是「過程」。

5. 傾向「獨特性」意義的把握,而非建立通則性知識;目的在於「理解」,不 在預測或控制。

質性研究的主要特色之一是為「研究者即研究工具」。研究者與研究對象 保持密切聯繫,時時關注研究對象實習期間態度的轉變或是特殊之影響因素,

時時調整研究方式,直至完整蒐集資料。為達研究目的,所採用之資料蒐集方 式主要為個別深度訪談,並且以蒐集相關文件資料為輔。

(一)個別深度訪談

質性研究中訪談的優點在於可以吸收到自己沒注意到的訊息,以及針對所 關注的部分尋求另類的解釋(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而深度訪談屬於一 種有目的性的談話,訪談者具備卓越的傾聽技巧,有技巧的因應人際互動、框 架問題,並溫和地促進受訪者完整的表達(葉書瑋,2008)。另一方面,為避 免群體成員中產生之從眾心理,使個別觀點無法真實呈現(林妙真,2005),

將根據受訪者的情況個別訪談,一方面可深入瞭解個別受訪者對於各議題的想 Mishler 認為訪談即一種交談的行為,是受訪者與訪談者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

(引自林妙真,2005,P36),故研究者亦隨受訪者的反應,不斷調整問題方向。

(二)、相關文件蒐集

文件通常用於觀察或訪談不足時的來源補充(歐用生,1995),且文件屬 於一種非介入的方式,能夠具體、詳盡地描述研究對象在特定時間和場域中的 價值觀和信念,並能將文件與訪談及觀察資料做交叉檢驗的工作(葉書瑋,

2008)。本研究相關文件的蒐集包括受訪者的實習計劃、實習心得、實習檔案、

教案等相關文件,主要用來和受訪者之訪談內容做為對照、檢視的功能;另一 方面,透過參閱其相關文件,亦可促進更完整、更全面地瞭解受訪者的實習情 形,以輔助本研究在分析過程中更具客觀性。

潛在課程對實習生的影響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過程,實習環境、人際關係、

師徒關係或班級經營等皆可能對實習生產生潛在課程的影響,且實習生在參與 這些環境或活動中亦反覆地調適、適應,相對於結果的驗證,實習生在實習過 程中的感觸、轉變更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方向。因此,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 式,利用個別深度訪談輔以文件資料之蒐集,在無預設立場的情況下瞭解個案 真正地想法,運用整體—部分—整體的角度瞭解在實習環境中,潛在課程對特 教實習生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