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潛在課程

壹、潛在課程的範圍、意涵、特質與功能

「知其然,亦得知其所以然。」先是明白了潛在課程屬於學校課程中的一 部分之外,尚需進一步對潛在課程的背景、影響及重要性加以探討,才能全面 性的來認識潛在課程。以下先就潛在課程之範圍、意涵、特質與功能加以說明,

釐清對潛在課程之初步認知。

一、潛在課程的範圍

根據陳伯璋(1985a、1985b)表示一般而言,課程的範圍不能單就學校內 有組織的活動為全部課程,課程研究之學者已逐步將非計畫內的學習(即潛在 課程)活動納入課程領域之中,更有學者更進一步強調整理教育經驗(包括社 會課程)之習得,其課程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圖 2-1 學校正式課程、潛在課程與社會課程的關係

資料來源: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對我國課程研究可能的影響。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7,251。

國外學者 Mistrik(2000)提到由課程深層意義來看產生以人為本的教育過 程,強調教養(個性的發展)而非知識的累積,並鎖定非認知功能的發展如學 生之個性、情緒、態度、動機等。因此,亦有學者將學校教育活動的規畫分為

「外顯課程」(actual curriculum)和「潛在課程」。外顯課程涵蓋了正式課程和 c

a b

a:學校的正式課程 b:學校的潛在課程 a+b:學校課程整體 c:社會課程

a+b+c:社會課程與學校課程

校教育活動中實際發生的課程;而潛在課程則潛藏在教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影 響學生之情感與態度(陳啟榮,2005),外顯課程與潛在課程之關係如下圖所 示(黃政傑,1992):

圖 2-2 學校課程的結構

資料來源:黃政傑(1992)。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由此可知,在教育課程中,有正式、非正式之分,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兩 者雖有異但不至於分割分裂,而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繫和互動關係(楊秀玲,

2006)。潛在課程是正式課程規畫之外,對學生身心發展有影響作用的種種因 素綜合,包括物質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際情境(蔡珮琪,2009)。而陳伯璋(1987)

將潛在課程的範圍歸納為下列幾項:

1. 學校的物質、社會和文化環境

指學校學習環境中產生之非預期的經驗。例如學校中的建築物、設備、

景觀和空間佈置等產生所謂「境教」之影響力;又如學校或班級中師生關 係或同儕互動所形成之「校風」、「班風」,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功能。所以 學校中的物質、社會和文化環境之特性,及其對教師、學生在歷程中的影 響因素,是潛在課程探討的主要範圍。

2. 社會制度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意識型態

探討學習內容中的意識型態,及學習過程中價值觀的學習與權力結構 或社會階層的關係,以了解課程的真相。例如由性別、種族、階級和年齡

學校課程

實有課程

空無課程 外顯課程

潛在課程

正式課程

非正式課程

之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資本」分配的不公平,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因此 學校知識的選擇、分類、分配和傳遞,以及社會的價值觀念、利益分配間 的相互關係,亦為潛在課程的探討範圍。

3. 情意方面的學習

學校課程中,以「知」為主體,但事實上「情」、「意」方面的影響力 反較前者為強大。因此針對學生學習態度、理想、信念和價值的形成,成 為潛在課程探討的重要主題。

學校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健全人格之人才,因此學校若欲達成教育目標,

除了對「正式課程」之重視之外,亦須強調影響教學成效之「潛在課程」的重 要性(蔡東利,2009);國外學者 Bennett 等人(2004)表示明確的教育目標可 能與其它不明確的目標共存,稱為「潛在課程」,而檢視潛在課程能夠發揮其 強大的影響力影響學習並加以實踐;另外,Ozolins, Hall, & Peterson(2008)

針對醫學院學生的潛在課程做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意識到醫學訓練中的潛在課 程是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提供他們豐富且具深度的學習,以獲得他們終身 專業學習所需的技能。而 Jerald(2006)將「學校文化」指為潛在課程,並指 出強而積極的學校文化具備了以下幾項功能:

1. 培養成就和高效能。

2. 促進合作行為,促成溝通和問題的解決。

3. 支持成功的改變和改善的能力。

4. 建立承諾並協助學生和教師認同學校。

5. 激勵教職員和學生。

6. 將關注和日常習慣的焦點放在什麼是重要且具有價值的。

而 Shock(2011)也提到為改變潛在課程使成人教育更為健全必須把握以下 原則:

1. 應考慮師生雙方的人格特質,師生互動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影響鉅深。

2. 情緒是影響學習的因素。

師資培育實習辦法中明訂之實習輔導辦法、實習生的職責外,同時亦須重視教 育實習過程中默默影響實習生態度、信念或價值觀之潛在課程,進一步促成其 正向的影響並預防或改變其負面的導引,以推動教育實習制度之健全。

二、潛在課程的意涵

「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學校或學校以外的教育情境中產生的 某些結果或副產品,特別是那些學生已經學到但未公開宣稱為有意產生的學習 狀態(Martin,1976);Feinberg 和 Soltis 在 1992 年表示潛在課程是組織特徵以 及學校生活的慣例,提供架構所需以發展適合於工作的心理性格(引自 Arndt,

& Liles, 2010, p.22);Jerald(2006)也將「學校文化」視為潛在課程,認為學 校中的感觸和風氣就像是地下水,它存在的形式包括目光和價值、信念和假 設、禮儀和禮節、歷史和故事,以及物理符號等;亦或 Shock(2011)提到潛 在課程有時被稱為一種文化,有關個體間分享同一組假定,並視其為理所當 然。潛在課程亦指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包括物質、社會和文化體系),所學習 到非計畫或非預期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範或態度,這些學習可能是有價值 或反價值的、可能是學術的或非學術的(黃政傑,1986,1989);Yüksel(2006)

亦指出潛在課程包括知識、思想、實施和期待,並且是隱而不顯,沒有任何書 面文件肯定和明確地說明學生被期望學習的知識。在學校經驗過程中是無意 的、未經設計和預期的副產品,包括教學方法、組織結構、獎懲制度、物質環 境等,是課程設計者或教學者沒有意圖,而學習者獲得的學習經驗(歐用生,

1992,1994)。總而言之,潛在課程是在學校或班級活動中,一些未經計劃或 是先設計的活動或經驗,卻暗中影響學生學習目標之達成(吳清山、林天祐,

2001)。

若就理論觀點來說明潛在課程如下述(陳伯璋,1985a、1985b):

1.「結構-功能論」的觀點

學生在學校及班級的環境裡(包括物質、社會及文化體系),有意或無意 中經由團體活動或社會關係,習得「正式課程」所未包含,或是不同,甚至相 反的知識、規範、價值或態度。

2.「現象-詮釋學」的觀點

學生在學校或班級的「生活世界」中,不斷與教師或同儕團體產生存在經 驗的「對話」,而使其對教育環境主動產生意義和價值的解析,並進而擴展其 存在經驗。這種經驗是在非限定和創造性的情況中開展,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有 意義的學習」。

3.「社會批判理論」的觀點

將影響或決定「正式課程」內涵和特質所蘊含的價值、規範、態度、內化 於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有意或無意的),而使學生習得這些經驗,藉以完成社 會化,或將這些經驗轉化為自我意識的反省、批判,進而產生對現況改進的實 踐活動,凡此經驗的學習稱之為「潛在課程」。

另外,黃光雄(1999)亦從三個層面界定潛在課程:

1.從學習的結果

如果學習的結果是學到學術性的,也就是屬於認知領域方面的,就是顯著 課程。而非學術性的,例如態度、社會技巧的培養,就是潛在課程。

2.從學習的環境

環境可分成三類,認知環境、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像各種制度、措施等 就是社會環境。從認知環境中學習而產生的效果就是「顯著課程」。而學校建 築、校園設計、佈置以及制度等對學生的影響,就是「潛在課程」。

3.從學習的潛在影響

也就是說學校的制度規劃,老師的行為態度,對學生的潛在影響是「有意」

或「無意」。如果事先經過設計、規劃,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都被老師掌握,

這不叫潛在課程;如果老師事先無意的、沒有計畫的,而對學生產生影響的,

才叫潛在課程。

葉乃毓(2010)更分別由意圖有無、傳遞形式和影響結果等層面加以剖析 潛在課程的定義:

1. 在意圖有無方面:「潛在課程」可能是無意的,也有可能是有意的。

3. 在影響來源方面:「潛在課程」可能來自物質環境或師生互動、社會環境等 校內外因素。

以上敘述皆說明潛在課程是為學生於正式課程及非正式課程之外的學習 經驗,這些經驗即是由學校組織成員的價值觀念、環境與制度、符號互動過程 中所習得的(黃裕文,2010)。潛在課程是為一種「文化」,此文化深深影響實 習生的行為表現,因為它形成的基本假定有關於什麼是「可接受」,以及什麼 是「不可接受」的行為(Shock,2011)。教育實習生雖已從師範院校畢業,並 進入校園中實習,學習的重點漸由教育理論偏向於實務經驗,實習生活中的各 種體驗,無論是實習學校環境和組織氣氛的影響、教學上的師生互動、實習輔 導老師的指導或是和實習同儕間的交流等,在不知不覺中皆影響實習生對教育 工作的想法,因此,潛在課程對教育實習生來說影響致深。

三、潛在課程的特質和功能

陳伯璋(1987)、孫志麟(1992)和張振成(1997)等人皆指出潛在課程:

1.是一種動態發展的活動;2.兼具知、情、意三方面的學習;3.比正式課程還多 樣化、多元化,且更具影響力;4.本身可能是一種獨立而重要的學習,並非附 屬於正式課程。因此,潛在課程影響學習者學習誠如上述更顯其重要性。另外

1.是一種動態發展的活動;2.兼具知、情、意三方面的學習;3.比正式課程還多 樣化、多元化,且更具影響力;4.本身可能是一種獨立而重要的學習,並非附 屬於正式課程。因此,潛在課程影響學習者學習誠如上述更顯其重要性。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