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古文字所見教育與成人

第一節 教育訓練

1 可參唐.賈公彥:《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影清嘉慶 20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 刻本),頁 212-213,下引《鄭注》及鄭司農說亦並見此。林尹:《周禮今註今譯》,頁 139-141。

「五馭」的意義林尹就和《賈疏》不同,而「六書」的意義也有學者提出可能並非造字法則的看 法,如張政烺即認為「六書」可能指六甲,即六十干支表,蔣伯潛則認為「六書」指六種書體等。

分見:張政烺:〈六書古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 10 本(1948),頁 1-22、蔣伯潛:

《文字學纂要》,頁 49-56。

每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懞懂無知開始,一直到成為夠獨立生活乃

(一)出土文獻 1.教導、受學:

王學眾伐于免方,受ㄓ又? 《合》32 多子其延學 ,不遘大雨? 《合》3250

我孫克有井(型)學(教)。 (沈子它簋,B1,8.4330)

小子眔般眔小臣眔尸僕學射,靜學無斁。 (靜簋,B2,8.4273)

2.學校:

于大學尋? 《屯》60

王令靜 射學宮 (靜簋,B2,8.4273)

才(在)昔先王小學 (師 簋,B3,8.4324)

(二)先秦文獻 1.教導、受學: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詩.周頌.敬之》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學而》

2.學校: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孟子.滕 文公》

3.學問、學說:

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莊子.天下》

4.學習: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

四、創意討論

甲骨文學字有作 的,與小篆已經很接近了,只是還不从子,但 只要再連繫金文字形( ),很容易就可以辨識出來,故孫詒讓、羅 振玉、王襄等學者都指出 即是學,1而學在甲骨的其它字形,主要 是靠祭祀對象「學戊」的各種異體關係得知。學戊在甲骨中一般作 戊(《合》952),但也有作 戊(《合》3511)、 戊(《合》7862)、

(《珠》522), 、 因此也都可以確認為學字。

學的構形分析有形聲、會意兩種意見,《說文》分析為从教从冂,

1 參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頁 3258-3259 所引。

聲的形聲字,但 一般都用作表意偏旁,並非獨立的文字, 聲之 說對《說文》自身而言是可以成立的,但對甲金文而言,就不是很適 切了。形聲的另一個說法是認為學从爻聲,孫海波云:

卜辭作 ,从爻得聲。1

學(覺部匣紐)、爻(宵部匣紐)的韻部稍遠,但因為學和教同字,

教(宵部見紐)、爻的關係就密切多了,就這點而言,將 視為从 爻聲的形聲字是可以考慮的。不過,觀察整個字形的結構,會意說應 該是比較合理的,朱芳圃云:

按 象兩手結网之形。 象兩手奉爻网目綴於 网綱。或作 、

,皆省形也。初民以田漁為生,結网為生產必具之技能,

故造字象之。2

學的異體雖多,但有 有爻時,爻總是位於 之中,因此就結構而言 比較像是會意字的表達方式。如果爻一般都位於冂下的空間,則爻是 聲符的機會應該會比較大。形聲與會意兩種分析都有可能時,本文認 為應該考慮字形本身的結構去做判定才不致於各行其是。

雖然本文認為學應為會意字,但也認為朱芳圃的結網說還有值得 調整之處。甲骨网作 、 等形,網目總是在網綱之內,但學字所从 的爻則總是在 之上,與編網之形不類。許進雄先生對學字的說明是:

初形為繩結形。加手表示動作,加屋表示使用繩結所在。

修葺房子是古時教育的重要項目,古代房子不牢固,需經常 修整或重建。3

又謂:

爻,繩結形,為學習的技巧,與學同字。4

本文認為將 視為繩結形是可信的。人類很早就開始使用植物纖維 了,根據許進雄先生的考察:

十幾萬年前,人們已使用石彈打獵,或以為當時已可能用麻 類的纖維搓成的繩索來拋擲。但皮條也可用來拋擲,不必用 繩索。人類確實曉得用細線縫東西大概可推溯到三萬年前。

中國發現的骨針,大致以四萬至二萬年之間的遼寧海城縣遺

1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甲骨文編》,頁 146。

2 朱芳圃:《漢字形義考源》,頁 128。

3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頁 308。

4 同上註,頁 357。

址為最早,以象的門齒製作的一支長 7.74 公分,有 0.16 公分 的孔徑,一枝長 6.9 公分,有 0.07 公分的孔徑。另一以動物長 骨製作的,長 6.58 公分,孔徑 0.21 公分(賈蘭坡,史前人類:

90)。以當時的工具,恐怕無法把皮條切割細小得足以穿過針 眼的,推測應已知利用植物的纖維了。一萬年前常見於華南 的繩文陶器,表面的紋飾是用繩子捺印的(張光直 1974:

279),已能把幾條線糾合成股以捆縛東西,更接近紡織必要 的技術了。1

而人類一旦開始使用植物纖維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將之搓糾成絲線,

甲骨文的索字作 、 、 等形,許進雄先生云:

索 繩索合股之形。或加手表示糾繩的動作。2

繩索除了可以運用於縫製皮革、織布製衣乃至於網罟捕魚,許進雄先 生曾談到 、樊二的造字創意是:

橫綱上結多條打結的繩索,以之幫助計算或記憶財物、

日期等事。

樊 為樊籬之木與編綴之繩結形,為明示其編綴的動作,加 雙手成樊。

則編織也與幫助日常生活的記憶以及編造圍籬有關,這些現象都可以 看出結繩是原始社會的重要技能。

至於字形中的宀,許進雄先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較詳細的 說明:

打繩結一定要用雙手,故學( )字爻旁的兩手是表示打 繩的動作。 大概是家屋的木構。古人架屋的機會遠比今人 多。尤其是還未營定居生活的時代,拆拆架架更是生活常事。

看來甲骨文的學字是基於打繩結的概念創造的。3

本文以為可從。在還沒發明卯榫接合之前,用繩索加以固定是最直捷 的方式,這個過程表現在冓字上,許進雄先生對冓字的解釋是:

冓 兩木構件以繩捆縛的相互交接之狀。4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也有更清楚的說明:

1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頁 198。

2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頁 174。下段兩則引文見:頁 552、572。

3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修訂版)》,頁 416。

4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修訂版)》,頁 99。

古代把兩件東西緊緊地接合在一起最常用的方法是繩縛。結繩 是古代生活的一個重要技能,處處都用得著。譬如捆牢兵器或 工具於柄上(圖 8.3),固定房子的木構件等(圖 10.11)。1

今日的童軍教育中,也還經常運用繩索固定木架構,故學字从宀,可 能表現了以繩結固定木建築之形。至於金文中加子表示學習者的身 份,是西周才出現的字形,相對於甲骨文時代較晚,宜視為對造字創 意的補充。

早期文字經常有施受無別的現象,如受兼有授予、接受二義,賜 也兼有賞賜與獻納二義,教、學二字也有同樣的現象,故林義光將學、

教二字置於同條,並云教字:

即學斅之或體。古教學同字。故《書.盤庚》「斅于民」,《禮 記》「凡學世子」及「學士」文王世子皆以學字為教。2

從甲骨「學眾」即「教眾」、沈子它匜「有型學」即「有型教」看來,

其說可從。以下,就接著討論教字。

02 教 一、《說文》訓解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 。 ,古文教。 , 亦古文教。 卷 3 下〈教部〉

二、字形簡表

《合》10 …△一月 《合》5617 乎多朿尹次于△

殷商

《合》27732 …卜△… 《合》28008 其△戍

1 同上註。又,引文所提到的兩件插圖因版本修訂之故,編號稍有改動,經與許進雄先生確認,

應改為圖 8.4 及圖 11.10,即本文所附之圖。

2 林義光:《文源》,收入: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第 17 冊,頁 531。

《合》20500 雀芻于△

西周 散盤(16.10176)

戰國 郾侯簋(16.10583)

哉△丩□

《上博一》性情 4

△使然也

《上博四》曹沫 40 既成△矣

說文 (篆) (古) (古)

三、字義使用

(一)出土文獻,教導:

其教戍?1 《合》28008

雩(越)人 (修)教備恁(任) (中山王 鼎, D3,5.2840)

(二)先秦文獻 1.教導:

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 《書.酒誥》

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孟子.滕文公》

惟斅(教)學半。 《書.說命》

2.令、使:

教吳通晉,教吳叛楚。 《左傳.襄 26》

四、創意討論

和學一樣,教字的造字創意也有形聲、會意兩種說法,主形聲者 如李孝定云:

栔文教與小篆同,或作 ,與許書古文一體同。當云从攴子,

爻聲,會意兼形聲也。

所謂「會意兼形聲」是指从攴子,爻聲的字形,基本上仍以爻為聲符。

主會意者如許進雄先生云:

教,以鞭打方式教小孩學打繩結。2

兩者的爭議所在,同樣是出於對「爻」的理解有異。姚孝遂已經指出:

卜辭 、 同字。《說文》歧為爻、斅二字。

1 本辭教字許進雄先生以為教學之意,見:《古文諧聲字根》,頁 357;姚孝遂以為地名,見:于 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頁 3264。

2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頁 357。

說契諸家惑於許慎之說解,明知其用法無別,而以通假言之,

殊誤。1

在學字條已經討論過,就字形結構而言,將爻視為會意的成份是比較 合理的,而學、教既然同字,爻對教字而言自然也應該視為會意的成 份。《說文》對爻的分析是:

(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 卷 3 下〈爻部〉

許進雄先生則指出了此說的不合理:

爻( )字在後代的意義是卦爻,因此有人以為爻是交錯的 算籌形狀。但是以算籌演算數學是很進步的事,其發展應不 早於春秋時代(陳良佐 1978:283)。至於更為高深複雜的卦 爻神道,更非孩童所能懂得的學問。原始教育的特點是與生 活和生產的需要關係密切,因此爻所表現的該是一種一般入 學兒童所能學和做的事,而非專職人員的專門知識。2

故對爻的說解是:

爻,繩結形,為學習的技巧,與學同字。3

本文以為可從。將爻理解為繩結之形宜更切合於原始社會的日常生活 需求。

又,姚孝遂在討論爻、教、學等字的關係時,也針對它們的字形 發展繪製了一張簡表,如下:

在字表之前,對其間發展關係的說明是:

自其形體分析之,初形作 ,變體作 或 ;進一步復於此

1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頁 3262。

2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修訂版),頁 416。引文所註參考文獻為陳良佐:〈先秦數學的發展 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49 本第 2 分(1978),頁 263-320。

3 許進雄:《古文諧聲字根》,頁 357。

數形之基礎上增 或 為意符。1

這麼說未免想當然耳,為什麼初形就該是最簡單的 ? 難道不能是 或 簡省的結果嗎?隱藏在這些問題背後的,當然就是:原始字形

這麼說未免想當然耳,為什麼初形就該是最簡單的 ? 難道不能是 或 簡省的結果嗎?隱藏在這些問題背後的,當然就是:原始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