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從第一節和第二節的相關文獻探討可知,原住民區國小教師進行資訊融入教 學有其必要性,若能以互動式電子白板為主要平台,利用網路科技的便捷和功 能,應能使教師互動式教學的成效更加乘。雖然目前互動式電子白板於教育上的 運用已非新鮮事,但實際上教師的運用情形是否普遍?有哪些影響教師使用或不 使用的因素?這些問題和原住民區國小教師互動式教學的成效息息相關。因此,

本研究欲採用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 為工具,探討原住民區國小教師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進行 互動式教學之行為意圖,本節將對 UTAUT 做更詳盡的介紹,並說明 UTAUT 與 本研究之關係。

一、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一)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之主要相關理論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 UTAUT ) 由 Venkatesh 等人(2003)所提出,用來解 釋個人對於資訊科技之接受與使用情形。UTAUT 的概念整合了八種不同的資訊 科技接受模式與人類行為理論,包括理性行為理論 (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 、計畫行為理論 (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 、科技接收模式 (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 、TAM 和 TPB 的整合模型 ( Combined TAM and TPB, C-TAM-TPB ) 、動機理論 ( Motivational Model, MM ) 、創新 擴散理論 (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 ) 、電腦利用模型 ( Model of PC Utilization, MPCU ) 以及社會認知理論 (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 ) 。 UTAUT 主要以理性行為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和科技接受模式的概念為架構基 礎,茲將此三種理論之內涵分述如下:

1. 理性行為理論

為了能更精確的預測人類行為並解釋該行為之決策歷程,Ajen 和 Fishbein ( 1975 ) 以社會心理學為基礎,提出了理性行為理論 (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 。理性行為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個人的實際行為 ( actual behavior ) 決定 於其行為意圖 ( behavior intention ) ,而行為意圖又受個人的行為態度 (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 和主觀規範 ( subjective norm ) 所影響(劉柏廷,2006)。人具 有理性和系統性思考,個人的行為可以完全受控於個人意志;行為意圖決定某項 行為的執行與否,而行為意圖又受到個人對該行為之態度和主觀規範的影響(沈 郁倡,2000;陳秉秝,2008)。其中,行為態度受到行為信念與效果評估 ( beliefs and evaluations ) 的影響,主觀規範則受到規範信念與依從動機 ( normative beliefs and motivations to comply ) 的影響。理性行為理論的架構如圖 2-2:

圖 2-2:理性行為理論 ( TRA ) 資料來源:Ajen& Fishbein ( 1975 )

2. 計劃行為理論

雖然理性行為理論被廣泛用來解釋行為,但仍有其不足之處,最受人質疑 的,乃在於 Ajen 和 Fishbein ( 1975 ) 主張個人可以完全決定是否要採取某項行 為;但在某些限制和影響下,卻無法完全按照個人意向來進行決策(謝育明,

2008)。因此,為了提高理性行為理論的預測性,Ajen 遂於 1985 年增加一個新 變項「知覺行為控制 (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 」,成為計劃行為理論 (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 。TPB 的基本假設為:在預測個體之行為意 圖時,不僅需考量行為態度與主觀規範的影響,也需探討個體擁有的資源(如時 間、金錢或技能)、機會以及執行行為的能力將產生何種影響(劉柏廷,2006;

Ajen, 1989)。而知覺行為控制則受控制信念 ( control beliefs ) 與知覺助益 ( perceived facilitation ) 之影響。計劃行為理論之架構如下圖 2-3:

規範信念 依從動機

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

行為意向 實際行為

行為信念 後果評估

圖 2-3:計劃行為理論 ( TPB ) 資料來源:Ajen ( 1985 )

3.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 (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 是目前最常被運用於 探討與解釋行為接受度的理論,該行為主要是指使用者對於某項資訊科技的接受 行為,由 Davis、Bagozzi 和 Warshaw ( 1989 ) 所提出。TAM 以理性行為理論為 基礎,目的是為了提供研究者一個更簡單的模式,以了解當個體使用某項資訊科 技時,影響其內在態度、信念和意圖的外在因素(謝育明,2008)。TAM 的基本 假設為:透過個人的使用意圖 (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 ,可合理預測其使用 資訊科技的行為 ( actual system use ) ;使用意圖受使用態度 ( attitude toward using ) 的影響;而使用態度受到知覺有用性 ( perceived usefulness, PU ) 與知覺 易用性 (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U ) 影響;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的影響則來 自於外在變數 ( external variables ) 。環環相扣的理論結構,經學者證實

( Venkatesh & Davis, 1996 ) ,若欲了解個體的行為意圖或某項科技的接受度,

TAM 的確是一個良好的研究工具(引自陳秉秝,2008)。TAM 的架構如圖 2-4:

規範信念 依從動機

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

行為意向 實際行為

行為信念 後果評估

控制信念

知覺助益 知覺行為控制

圖 2-4:科技接受模式 ( TAM )

資料來源:Davis, Bagozzi, & Warshaw ( 1989 )

(二)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學者專家依據研究目的或科技工具的不同,採用不同模式以解釋個體的使用 意圖與行為,例如一直在資訊科技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科技接受模式

( TAM ) ,主要目的即為提供一個核心架構,以解釋外在變數對使用意圖的影響 ( Davis et al., 1989 ) ;至於實際上的運用,則必須依照不同的變數來選最適當的 模式 ( Venkatesh, 2000; Venkatesh & Davis, 2000 ) 。學者專家必須選擇單一模 式,或是融合數個不同的模式中最合適的構面,而不得不放棄其他理論的貢獻或 功能。為了解決選擇模式的困難以及有限的解釋力,Venkatesh、Morris、Davis 與 Davis 整理相關文獻和研究後,於 2003 年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 ,期能提供一個更具解釋 力和預測力的理論模式。UTAUT 如前所述,Venkatesh 等人整合了八種相關的理 論模式、共三十二個子構面,從中建構出 UTAUT 的內涵。依照 Venkatesh 等人

(2003)的實證顯示,UTAUT 對於科技使用行為的解釋力高達 70%,比過去八 種單獨的模式還有效(陳秉秝,2008;孫思源、羅月秀、趙珮如、吳章瑤,2008;

謝育明,2008;劉文良,;粟四維、莊友豪,2009;曹金成、謝錦堂、詹毓玲,

2009)。

UTAUT 共有四個主要構面,分別為績效期望 ( performance expectancy, PE ) 、努力期望 ( effort expectancy, EE ) 、社會影響 ( social influence, SI ) 以及 促成條件 (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C ) 。除了四大構面外,UTAUT 尚有四個干

知覺有用性

知覺易用性

使用 意向 使用

態度

實際 行為

˙ 外在

變數

擾變數,包含性別 ( gender ) 、年齡 ( age ) 、經驗 ( experience ) 以及自願性 ( voluntariness of use ) 。UTAUT 的理論架構如圖 2-5:

圖 2-5: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 UTAUT ) 資料來源:Venkatesh, Morris, Davis , & Davis ( 2003 )

由圖 2-4 可看出 UTAUT 的四個構面分別受到不同干擾變數的影響後,進而 影響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此三個因素會影響使 用者是否選用某資訊科技的行為意圖,促成條件則是直接影響使用行為。以下說 明 UTAUT 四大構面的內涵:

1. 績效期望

績效期望 ( performance expectancy, PE ) ,Venkatesh 等人(2003)定義為「個 人認為使用某一資訊系統將會提升自我工作績效的程度」,亦即某一資訊科技的 使用行為會受個人對資訊科技的期望所影響。此外,Venkatesh 等人(2003)在 整合相關文獻後,主張績效期望包含五個子構面,分別為知覺有用性 ( perceived usefulness ) 、外在動機 ( extrinsic motivation ) 、工作合適度 ( job-fit ) 、相對優 勢 ( relative advantage ) 以及成果期望 ( outcome expectations ) ,其中以知覺有 用性對行為意圖的影響最為顯著。簡言之,個人認為使用某系統或資訊科技後能 獲得顯著的獎勵,即為個人對該系統或資訊科技的績效期望 ( Venkatesh et al.,

自願性 績效期望

努力期望

社會影響

促成條件

行為意圖 使用行為

性別 年齡 經驗

2003 ) 。再者,績效期望分別受到性別和年齡的影響,研究證實,男性與年輕族 群較重視績效期望,尤以年輕男性族群更顯著 ( Venkatesh et al., 2003 ) 。

2. 努力期望

努力期望 ( effort expectancy, EE ) ,意指「使用者認為使用某資訊系統的容 易程度」 ( Venkatesh et al., 2003 ) 。資訊科技的設計,必須符合人性化的考量,

提供使用者操作簡便和互動性高的使用介面,才能維持個人的使用意圖及行為。

Venkatesh 等人(2003)歸納出努力期望的三個子構面,分別為知覺易用性 ( perceived of use ) 、複雜性 ( complexity ) 以及容易使用 ( ease of use ) 。努力 期望同樣會受到性別、年齡和經驗的影響,在女性使用者與年長者族群有顯著差 異;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接觸次數和時間增多,亦即使用經驗的逐漸累積,對努 力期望之影響的顯著性會隨之降低 ( Venkatesh et al., 2003 ) 。

3. 社會影響

依照 Venkatesh 等人(2003)的定義,社會影響 ( social influence, SI ) 意指

「個人感受到重要人士認為自己該使用某資訊系統的程度」,換言之,週遭人士 的觀感和態度會影響個人決定使用某資訊系統與否。社會影響包含三個子構面:

主觀規範 ( subjective norm ) 、社會因素 ( social factors ) 以及公眾形象

( image ) 。社會影響會受到性別、年齡、經驗及自願性等因素所影響,而影響程 度則在初次使用的年長女性身上特別明顯 ( Venkatesh et al., 2003 ) 。

4. 促成條件

促成條件 (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 的定義為「使用者認為組織現有的相關設 備和技術足以支援自己使用某資訊科技的程度」 ( Venkatesh et al., 2003 ) 。組織 若提供足夠的資源與支援,將促進個人對於某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促成條件包 含知覺行為控制 (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 、促成環境 (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 以及相容性 ( compatibility ) 三個子構面。Venkatesh 等人(2003)指 出,促成條件會因使用者的年齡和經驗不同而有差異,尤以年長且工作經驗豐富 之使用者的差異最為顯著。

個人的使用意圖和使用行為除了受到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促成 條件此四個構面的影響外,也會受到四個主要干擾變數 ( moderators ) 的影響,

分別為性別 ( gender ) 、年齡 ( age ) 、經驗 ( experience ) 以及自願性

( voluntariness of use ) 。以性別為例,許多研究皆指出,不同構面對於行為意圖 的影響與性別有關,諸如 Minton 和 Schneider ( 1980 ) 認為,男生傾向於難度較 高的工作,因此績效預期的程度高於女性(引自謝育明,2008);而女性較在意 旁人的看法,社會影響的程度則高於男性 ( Venkatesh & Morris, 2000 ) 。此外,

Venkatesh 等人(2003)進一步交叉分析各干擾變數,結果證實兩個變數以上的 複合作用 ( complex interaction ) 將使影響更為明顯。以績效期望為例,男性高 於女性,若加入年齡變數,則年輕男性高於其他族群。在努力期望方面,女性高 於男性,若考量年齡和經驗的影響,則以年輕且缺乏電腦使用經驗的女性較顯 著。在社會影響方面,女性高於男性,若同時加入年齡、經驗和自願性,則以年 長、非自願且缺乏電腦使用經驗的女性較為明顯。

依據 UTAUT 的架構圖與上述說明,並參考相關文獻,茲將 UTAUT 四個構 面與干擾變數之關係整理如下(劉柏廷,2006;Venkatesh et al., 2003):

1. 預期績效對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以年輕的男性族群為最顯著。

1. 預期績效對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以年輕的男性族群為最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