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理論

電子館藏是圖書館因資訊科技的發展而衍生出的新型式館藏,可是為一種新 科技的產物。科技接受相關理論模式眾多,惟當選擇一種模式理論時,往往容易 忽略其他模式的貢獻。究本研究欲藉由「整合科技接受使用理論」探討影響空大 學生電子館藏使用意圖之相關因素,故本節先針對理性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

科技接受模式、社會認知理論、整合科技接受使用理論等科技接受使用之理論及 其相關變數進行說明。

一、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理性行為理論主張個人基於其行為意圖而決定是否執行某特定行為,而其行 為意圖會受到態度及主觀規範兩大因素影響:態度及主觀規範。態度是指個人的 正負面認知及知覺會影響其是否執行某行為,亦即,個人對某行為的態度越正面,

其行為意圖就越高,反之,個人對某行為的態度越負面,其行為意圖就越低。而 主觀意識是指個人自身對於是否該執行某行為的看法和認知,主觀規範涉及社會 習俗、他人意見等相關因素,而這些因素相對地也會影響其行為意圖(Fishbein &

Ajzen, 1975)。此理論套用在本研究中,可假設空大學生使用電子館藏是受到其 使用意願的影響,而其使用意願主要受到個人態度及他人看法等主觀規範的影響。

該理論模式如圖 2-1:

圖 2- 1 理性行為理論架構(TRA)

Attitude Toward Act Behavior

態度

Subjective Norm 主觀規範

Behavioral Intention 行為意圖

Behavior 使用行為

31

二、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科技接受模式是依據理性行為理論(TRA)及計畫行為理論(TPB)為基礎,

所建構出的資訊科技接受行為模式,此模式主要目的在於解釋和預測使用者對於 資訊系統的接受度,是目前最常被用來研究使用者科技接受行為的理論模型之一,

重要的變數包括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s)、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認知有用性」是指當使用者對系統具有 高度的認知有用性時,使用者將產生正面的使用態度;「認知易用性」是指使用 者相信使用此設備是簡單、省力的,則此設備越容易被使用者接受並使用,且該 變數會影響到「認知有用性」、「使用的態度」,以及「行為意圖」;而「外部變數」

則是會潛在影響使用者「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的一些其他可能的外部 因素,該變數會經由「有用認知」與「易用認知」來影響使用者的認知信念(Davis, 1989)。此理論套用在本研究中,可假設空大學生認為電子館藏在其日常生活中 是有用的、容易使用的,將會有正向的使用態度,進而促進其行為意向,並進而 使用電子館藏。該理論模式如圖 2-2:

圖 2- 2 科技接受模式(TAM)

External Variables 外部變數

Perceived Usefulness 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s

認知易用性

Attitude Toward Using

使用態度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行為意向

Actual Using 使用行為

32

三、 動機模式(Motivational Model, MM)

Davis(1992)將個人使用動機納入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中,探討使用者使用 新科技的動機,動機是指個人完成想要達到的某特定行為及目標的歷程,其對行 為意圖而言是重要的因素,動機又分為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該理論模式如圖 2-3:

圖 2- 3 動機模式(Motivational Model, MM)

四、 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Ajzen(1985)提出計畫行為理論,該理論在理性行為理論上加上認知行為 控制力(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這個變數,主張個人基於其行為控制力可以 完全決定是否要執行某行為,行為控制力越高,行為意圖愈高;行為控制力越低,

行為意圖則越低。此理論套用在本研究中,可假設空大學生對電子館藏的掌控能 力愈強,使用意願愈高,也會直接影響使用行為。該理論模式如圖 2-4:

圖 2- 4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TPB) Attitude Toward

Act Behavior 態度 Subjective Norm

主觀規範

Behavioral Intention 行為意圖

Behavior 使用行為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認知行為控制力 Extrinsic Motivation

外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 內部動機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使用意圖

System Usage 實際使用程度

33

五、 科技接受模式及計畫行為理論(Combined TAM and TPB, C-TAM-TPB)

Taylor 和 Todd 將社會因素及控制因素納入科技接受模式,將 TRA 與 TPB 中的態度、主觀規範,以及 TAM 中的認知有用性結合,提出一個結合科技接受 模型與理性行為理論(C-TAM-TPB)的混合模式,並在研究中發現 C-TAM-TPB 再解釋使用者新科技行為上得到良好的適配度(Taylor & Todd, 1995)。該理論 模式如圖 2-5:

圖 2- 5 科技接受模式及計畫行為理論(C-TAM-TPB)

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態度

Behavioral Intention 行為意圖

Actual Using 使用行為 認知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Subjective Norm 主觀規範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認知行為控制力

34

六、 電腦使用模式(Model of PC Utilization, MPCU)

電腦使用模式是用於預測電腦的使用,源起於 Trianddis 所提出之人類行為 理論,決定個人行為的因素包含態度、社會規範、習慣與預期此行為所帶來之影 響,進一步點出個人的態度包含認知性、情感性及行為性三種成分,主要參考 Trianddis 在 1980 年提出的模型,欲找出影響電腦使用行為的主要構面,研究顯 示:社會因素、工作適配度、複雜性、長期結果皆顯著地影響電腦使用行為

(Thompson, Higgins, & Howell, 1991)。該理論模式如圖 2-6:

圖 2- 6 電腦使用模式(Model of PC Utilization,MPCU)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PC 社會因素

Affect Toward PC Use 感覺

Complexity of PC Use 複雜性

Job Fit With PC Use 感覺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PC Use

長期重要性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or

PC 幫助條件 Experience with PCs

電腦使用經驗

Utilization of PCs

利用電腦

35

七、 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

Rogers(1983)定義創新為「個人認知到一個新的觀念、行為、物件」,擴散則 是在一定期間內透過特定管道在系統成員間傳遞的過程,影響個人對創新的採用 的因素包括:(一)相對優勢(Relative advantage);(二)相容性(Compatibility);

(三)複雜性(Compatibility);(四)可試用性(Trialability);(五)可觀察 性(Observability)。在資訊系統方面的應用,Moore和Benbasat(1991)採用Rogers 在創新擴散理論中的特性,提出七個影響個體採用創新的重要因素:(一)相對 優勢(Relative advantage);(二)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三)印象

(Image);(四)結果明確性(Results Demonstrability);(五)能見度(Visibility);

(六)相容性(Compatibility);(七)易用性(Ease of use);(八)可試用性

(Trialability)。該理論模式如圖2-7:

圖 2- 7 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

Relative advantage 相對優勢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s presented

創新的採納

Visibility 能見度 Voluntariness of Use

自願性

Image 印象

Result demonstrability

結果可呈現性

Compatibility 相容性

Ease of use 易用性 Traceability

可試用性

36

八、 社會認知理論

是 Bandura(1977)結合「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理論」所提出來的理論,

將「個人行為」、「環境」、「個人認知與因素」三個變數予以串聯,形成 PBE 互 動模式,並成為相互關聯的決定因素,是一個廣被接受應用並經過實證驗證的理 論。其中「個人認知與因素」包含個人的直覺、特質、動機、意識判斷及有意圖 的行動;「環境」是指社會壓力、規範,及同儕鼓勵等;「個人行為」則受到不同 情境影響而產生個人、行為、環境三方面的相互關聯。此理論套用在本研究中,

可假設空大學生「使用電子館藏的行為」與自身動機、意圖等「個人因素」,以 及社會壓力、同儕影響等「環境因素」相互影響。該理論模式如圖 2-8:

圖 2- 8 社會認知理論(PBE 互動模式)

Behavior 行為

People 個人

Environment 環境

37

九、 整合性科技接受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整合科技接受使用理論整合相關理論,提出四個影響行為意圖的構面,包括

「績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社 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幫助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而其分別又 受到性別、年齡、經驗及自願性四個干擾變數所影響(Venkatesh et al., 2003),

而「績效期望」是指個人感覺使用系統對其工作有幫助的程度;「努力期望」是 指個人對系統使用所必須付出努力的多寡;「社會影響」是指個人感受到周遭的 人的影響程度;「幫助條件」則指個人所感受到組織在相關技術設備方面對系統 使用的支持程度(Venkatesh et al., 2003)。此理論套用在本研究中,可假設空大 學生「使用電子館藏的行為意圖」會受到對電子館藏的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 會影響及組織幫助條件等四個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其使用行為,研究者認為 該理論應該適合套用於空大的成人學生,故本研究擬以該模式中「績效期望」、「努 力期望」、「社會影響」、「幫助條件」四個變項作為自變項之一。該理論模式如圖 2-9:

圖 2- 9 整合科技接受使用理論(UTAUT)

Performance Expectancy 績效預期

Effort Expectancy 易用預期

Social Influence 社會影響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幫助條件

Behavioral Intention 行為意圖

Use Behavior 使用行為

Gender 性別

Age 年齡

Experience 經驗

Voluntariness of use 自願性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