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接觸與漢人婚禮的自主性改變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機制之分析

第一節 文化接觸與漢人婚禮的自主性改變

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文化的變遷,可說是受到西方現代文明影 響的結果。然而,若回顧臺灣歷史,西方文明在入臺之初,除不被人們重視之外,

甚至被漢人抗拒和排斥,直到甲午戰後,前述情形才出現極大改變。由於馬關條 約的簽訂,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對當時臺灣漢人來說,這是 一次的重大文化衝擊。因為統治者已不再是人們所熟知的清朝政府,而是經過西 方文明洗禮之後,具現代化統治觀念的日本政府。以此,在殖民政府不但以現代 化的方式進行統治,同時尚利用社會教化團體等,對臺人「陋習」進行改革。而 對於臺灣漢人來說,學習外來文化以適應新生活也是必須面對的課題,漢人已不 能如同清領時期一般,拒絕外來文化,文化變遷已是不得不為之事。

於是,漢人在生活中主動接觸西方文化,並透過購置書籍或發表與自然科學 相關的文章介紹西方新知。1在長期接受新式器物與新觀念的影響下,這些外來

1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刊 35 號〕(臺北:師大歷史,2010),頁 212-213。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機制 習俗美醜十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149-2154、2156-2158 號,1905 年 7 月 1-8、11-13 日,4 版。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機制

- 151 -

保守,故此想法還是有部分人士仍無法接受,且根據舊慣不僅夫妻亦無法同席,

未婚男女有所互動也會遭到批評。因此,當新知識分子 在提倡自由戀愛之時,

遭到不少傳統文人強烈反對,認為媒妁之言還是較為妥適。10

由上可知,日治初期漢人對婚禮之改良看法,主要專注於婚禮過於重視錢 財、迷信、媒妁之言等問題,較少觸及婚禮儀式本身。不過,在該時期,尚有部 分少數人提及以下相關意見,略謂:

我臺灣婚嫁多重儀式。而不求實事。繁文縟禮。競尚奢華。中人以上。不 論婚嫁。動費數千金。或為吉日之期已屆。無力了事。四處貸借。或變賣 田業。以充婚姻之費。甚而酧神謝意。擇吉消災。不求實益。只重虛文。

甚有僭竊越禮。貽笑方家。吾願島人改除惡習。參酌文明。而革故鼎新焉。

11(底線為筆者所加,以下同)

概言之,在時人眼中,臺式婚禮儀式過於繁複,虛禮過甚,有許多迷信之消災解 厄,或酬神的儀節。再者,為了婚禮之花費,婚者需不惜借貸或變賣田產,以至 於負載累累。故最後作者便提出建言:「希望島人改掉惡習,並參酌『文明』」以 改變傳統的臺式婚禮。而文中所說的文明,指的就是西方文明,即作者認為應以 西方婚禮為樣本,開始思索如何改變傳統的臺式婚禮。其中隱含,對於時人而言,

西方婚禮為文明的象徵,並於此時期成為模仿的對象。

此外,因 1911(明治 44)年的放足斷髮運動,已促使漢人徹底改變原先的 保守心態,故在剪斷辮髮之同時,亦提出希望改良風俗之想法,如:斷髮會於斷 髮之後,順便提出要改變漢人婚禮甚至是喪禮的主張。1912(明治 45)年 3 月,

據《臺灣日日新報》載:

南部自去年創設斷髮會以來。繼起者日衆。蓋隨文明以進步。應時勢之要 求。洵為可喜可驚。然自斷髮後。冠婚喪祭之禮。甚為紊亂。倣西制更不 能。沿舊習而多鄙。莫衷一是。都人士有憂之。……訂來三十一日午後二 時。在西區役場開會協商。擬將新舊法酌斟得宜。垂為定規。刊行發布。

俾家喻戶曉。咸道一風同三化。免貽蔑視□洵義舉也。12

斷髮會所倡導之婚喪禮改良會,成為臺式婚禮變革之突破點,因為本來緩慢進行

10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頁 210-211。

11〈臺灣婚姻談(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782 號,1907 年 8 月 11 日,3 版。

12〈議婚喪禮〉,《臺灣日日新報》第 4248 號,1912 年 3 月 28 日,5 版。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機制

- 152 -

的風俗改良,初次有了支援或具指導地位的團體。此後,1910 年代出現風俗改 良會、同風會等風俗改良團體;1920 年代,則有臺灣文化協會推動的新文化運 動(參見第二章第一節和第二節)。該團體在創設後,沒有造成重大的迴響,但 一個組織的形成,即顯示已有越來越多的漢人重視婚禮改良一事。再者,依據該 報導可知,斷髮會的成員認為隨著文明進步,因應時勢而斷髮後,導致婚禮發生 紊亂現象,故認為漢人婚禮亦應跟著改變。但就彼等的想法而言,婚禮改良不能 模仿西式,也不能沿襲舊俗,故主張參酌新舊,確立改良方針。其後,該會將其 討論成果,印刷成書,分送各地士紳鑒定後,再一同施行。13但可惜的是,其改 良後的「新舊折衷」婚禮並未見於《臺灣日日新報》等報章雜誌,故無法得知改 良成果。

然而,就斷髮會成員考量來看,可知當時臺灣社會已出現對於婚禮改良的看 法,且開始有漢人模仿西式婚禮,並自此時期起,漢人婚禮逐步進入多元化狀態。

此外,由於當時臺灣受日本統治,其婚禮應不全然受到西方婚禮文化影響,在改 良過程中,勢必會考慮日本婚禮,自不待言。時人陳梅峯即言:

處二十世紀之潮流。天演競爭。優勝劣敗。凡百宜改良。以求日進文明者 甚多。況婚禮尤為夫婦造端之要素。苟稍一不慎。大則見誚野蠻。小亦貽 羞社會。雖然改良改良云者。從西乎。從中乎。抑從內地制乎。此亦最難 解決之一問題。何也吾見夫今世之徒事媚外者。凡禮出歐美不問得失。雖 臭腐亦神奇之。凡禮出華夏。不審美惡。雖前聖亦屏棄之。鳴呼婚禮之失 於朝。失於野及從中從西。至今莫衷一是。而聚訟且紛紛焉。以此之故。

然吾矣為中禮非盡可棄。而西禮亦非不可從。惟折衷於中西之間行之而無 弊。且捨短取長及去繁就簡。而藉以移習俗之奢靡。且得為社會之模範焉。

則庶幾矣。而又最當亟改者。更莫如人身買賣。及婚姻自由兩事。14

如上所述,當時臺灣社會大眾為追求文明進步,進行多方面改良,婚禮亦為其中 之一。時人並曾思索婚禮改革究竟該以中國、歐美或是日本為仿效對象。然而,

當時人在進行婚禮改良時,僅盲目採行歐美婚禮文化,而喪失選擇的主體性。是 故,陳氏認為,在改良婚禮之時,不需要將傳統全部捨棄,也不用完全模仿西方 婚禮,只要取汲所長,並於新舊之間加以折衷,如此即可成為社會的婚禮模範。

於是,在臺灣漢人與外來文化長期接觸之後,開始追求文明和西方新知,同

13〈舉議婚喪委員〉,《臺灣日日新報》第 4245 號,1912 年 4 月 3 日,5 版。

14〈婚禮改良議〉,《臺灣日日新報》第 6763 號,1919 年 4 月 16 日,6 版。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機制

- 153 -

時對傳統風俗習慣進行反思,認為原來的臺式婚禮過於繁複、奢華以及迷信,因 而將其列為必要的改革目標。此外,由於當時係以西式婚禮或是日式婚禮為模仿 對象,故新形態的臺式婚禮便以日式和西式婚禮作為婚禮改良的參考對象,其後 新形成的臺式婚禮也因此融入部分外來婚禮的特質或項目,並於 1910 年代產生 時論所謂的「文明結婚」。

二、文化的容受、挪用與再造:以日治時期的「文明結婚」為例

(一)西方物質文明的傳入與婚禮中物質文化項目的替換

在接觸西方現代文明和日本文化,受其文明新思潮影響下,日治時期的漢人 開始主動地思索如何改變傳統臺式婚禮,使傳統婚俗能夠適應現代社會。在傳統 婚禮尚未出現改變之前,因社會環境改變和放足斷髮運動等原因影響,臺人的擇 偶對象條件首先出現變化,譬如當時臺灣社會曾稱國語(按:日語)兼通漢文者 為金龜婿,且唯有天然足者的女子才能匹配。15接著,由於女子也有接受新式教 育的機會,故一旦結婚者雙方均接受過新式教育,時人便會將彼等婚禮稱之為「文 明結婚」,而所謂的「文明」則指稱,接受過新式教育並擁有嶄新價值觀的臺人 子弟。16此點與早期的公學校教科書有關,當時係以介紹西方的科學新知和新式 器物為主,故其內容具有啟蒙性。(參見本章次節)因此,接受過新式教育者,

已是當時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觸西方物質文明與思潮的臺人,其所學之知識、

生活經驗,已與傳統知識分子大相逕庭。如此可知,倘若新知識分子一旦增加到 一定數量,成為具有影響力之社會領導階層,勢必會對臺灣之傳統風俗習慣造成 衝擊。

由於思想改變,除了擇偶條件變化之外,接受過新式教育的臺灣年輕人,已 開始不計較妝奩、聘儀的多寡,並將過多的聘儀簡化;17或如李春生之孫李延猷 為改善婚俗「問名」中的庚帖、卜卦等儀式,改採用交換相片的方式,作為議婚 的替代方案。18顯見,臺式婚禮出現變遷的最初型態,乃是簡化時常被人詬病之 過於高昂的聘金,以及破除迷信等儀式。此外,若談到破除迷信,就不可忽略基 督教對臺式婚禮的間接影響。由前述案例可知,因為李延猷是長老教徒,19在受

15〈臺灣男女裝飾費〉,《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252 號,1905 年 11 月 2 日,4 版;〈足貴天 然〉,《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331 號,1906 年 2 月 10 日,5 版。

16〈文明女子之婚嫁〉,《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2315 號,1906 年 1 月 21 日,5 版。

17〈文明良匹〉,《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3954 號,1911 年 5 月 27 日,3 版。

18〈文明結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 4089 號,1911 年 10 月 12 日,3 版。

19 李延猷是李春生之孫亦是虔誠的長老教徒。〈李春生長老裔譜〉,收於《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Li,CSeng/family-tree/2.htm,2011.12);〈師公出身的李 壬水〉,《教會史話》第七輯,收於《賴永祥長老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book7/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