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內容,說明五行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代表之意義,認識中國古代先民的宇宙圖式,

並開拓中國人思維方式之研究。

第二節、文獻回顧

本論文以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相關文獻為對象,討論中國古代的五行宇宙圖 式、五行知識體系以及分類思維模式,因此本節將分別討論「五行觀」與「中國 分類思維」之研究成果。「五行觀」相關研究自梁啟超撰〈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12一文以來,引起諸多討論,成果甚豐,而「中國分類思維」研究則尚未有專文 討論,以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13為討論中國思維方法之代表作。本節文 獻回顧,透過前賢對於相關議題討論所得之成果,以期能夠更完整、豐富地理解 本論題,並開拓尚待深入研究的領域。

一、五行研究之文獻回顧

「五行觀」相關研究成果豐富,以數量而言,專題探討「五行觀」之著作與 學位論文各有十多本,單篇論文更有數十篇,而涉及「五行」議題的著作與論文 更是不計其數。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歷史研究」、「思想研究」、「科學 研究」三個面向,此小節擬就這三個面向,說明研究成果或列舉代表著作,而不 一一析論各篇章內容及優劣。

(一)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類之內容,主要討論「五行觀」之起源與發展的年代,透過文 字訓詁、版本考據等方法,推論「五行觀」的起源,以及在歷代的發展、演變與 影響,上承乾嘉學風,而有顧頡剛等古史辨一派,試圖以歷史方法釐清「五行」

之歷史性論題。

12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343-362。

13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 4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此類研究以梁啟超之〈陰陽五行說之來歷〉為濫觴,透過字義考察與文獻參 照比對之方法,斷定五行說始於戰國後期。贊同此說有劉節14與顧頡剛,顧頡剛 於〈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15一文中,除贊同梁啟超所言「五行說始於戰 國後期」之外,亦提出「鄒衍是五行說的創始者」之觀點。

然此說受到不少反對意見的辯駁,以童書業〈五行說起源的討論〉16一文最 具代表性,說明顧頡剛論斷五行說始於戰國後期的根據──《墨子》、〈洪範〉、

〈甘誓〉──皆是戰國早期以前之作品,故五行說非始於戰國末期可知。以上論 辯皆輯於《古史辨》第五冊一書中。

此後徐復觀撰《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 題》17一書,針對先秦若干有關文獻成立之時代問題加以討論,認為「春秋時代 的所謂五行,皆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種實用資材而言」,18而具有生勝關係的

「五行」始自鄒衍,至《呂氏春秋》時則將陰陽五行組織成一個「完整系統」。

此後以文字訓詁、版本考據等方法專文討論五行起源之意見,均不出以上各說,

故不再一一詳述。

綜上所述,五行觀之歷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時代的判定,主要有「五行起源 早於戰國後期」與「五行起源始於戰國後期」,二說主要差異在於前者認為五行 乃中國社會中自然發展而成的觀念,後者則將五行說與鄒衍「五德終始說」連結。

此外,透過上述研究可知,研究五行,首先應將其與「陰陽」概念區分,二者各 有發展,不宜混同而論。19其次,亦須將「五行說」與鄒衍「五德終始說」區別,

兩者雖有密切關聯與影響,但「五德終始說」更牽涉政治政治思想與朝代遞嬗之 觀念與學說,內容更為複雜,實非相較下顯得簡單的「五行說」可比擬。然而,

歷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歷史性議題,對於「五行觀」的思想內涵、理論架構,並 未作出進一步的說明,因此視為五行研究的基礎,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二)思想研究

14 相關論述請參劉節:〈〈洪範〉疏證〉,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388-402。

15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404-616。

16 童書業:〈五行說起源的討論〉,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660-668。

17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臺北:民主評 論社,1961 年 11 月)。

18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頁 13。

19 相關論述請參范文瀾:〈與顧頡剛論五行說的起源〉,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640-6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思想研究」類的內容,主要討論「五行」的理論架構、思想內涵等內容,

以歸納演繹、分析論述作為研究方法,析論五行相關文獻,一方面可對五行的內 涵有更多的理解,一方面也可透過思想史的考察,理解五行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 義。

此類研究以鄺芷人所撰《陰陽五行及其體系》20為代表,此書雖以「從哲學 的理論層次考察陰陽五行的意義」21為主要目的,但仍以不少篇幅進行文字訓詁 與歷史發展的梳理,其後透過五行在「樂律」、「天干地支」、「內經素問」、

「天文星象」與「中國祿命法」等層面的運用與發展,說明陰陽五行具有系統性 思維架構,可被視為一種「一般性系統理論」,一方面證成五行說之系統性與理 論性,一方面深化對五行的理解,在理論架構的研究上,具有獨特意義。

此後致力於五行理論架構研究之學者,則以蔡璧名及馮樹勳為代表。蔡璧名 之碩士論文以《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22為 題,討論「色彩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之可能理由」,分別就「方位」、「季節」、

「帝畤」及「五臟」等層面提出各項假說,並結合經驗事實一一論證,勾勒陰陽 五行逐步成就系統化學說的過程、路線,具有獨創性。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

「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23一文則針對鄺芷人所提出的「一般性系 統理論」加以討論,說明以「一般性系統理論」解釋陰陽五行系統,實有學理上 之困難,因此提出「家族相似」結構加以修正,並說明此「家族相似」結構,正 是陰陽五行觀念成為中國最廣泛地使用於學術概念之一的主要條件,對於理論層 面的貢獻亦不可忽視。

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24第一卷中提出,雖然從文獻資料上來看,「五行」

的概念和內容的定型化是比較晚的事情,因此學術界一般將「五行」思想的來源 定得較晚,並常常算在鄒衍身上,但是「五行」思想一直瀰漫在春秋戰國時代,

至少在戰國之前,「五行說」已經相當流行,並在春秋後期以來,逐漸滋生一種 循環輪轉的有時間意味的五行次序,由此,宇宙成為一個和諧而統一、充滿神秘

20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12 月)。

21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頁 8。

22 蔡璧名:《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 年)。

23 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漢學研究》第 27 卷 第 2 期(2009 年 6 月),頁 233-266。

24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2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聯繫的整體,而人就存在於這個宇宙之中。葛兆光從思想史層面加以考察,指出 五行說在中國思想史中的意義與內涵,提供「天-地-人-國」的思考脈絡。

此外,鄭吉雄、楊秀芳、朱歧祥、劉承慧合著之〈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 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25一文,則強調經典中有許多「觀念字」,研究者 應透過文字學、聲韻學、語言學與思想內涵等各種專業知識去考察其「意義群」,

才能對其意涵之原始起源、發展變遷有更深入的理解,更透過〈洪範〉與《郭店 楚簡‧五行》二篇文獻中「五行」的聯結,點出「五行」一詞的自然意涵與人文 意涵,呈顯「五行」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之整體性結構,深具啟發意義。

綜上所述,五行之思想研究成果在理論架構、思想內涵上有豐富的成果,不 僅點出五行具有理論性、系統性,也深入說明五行說之內涵,更綰合自然世界與 人文世界,從中梳理出一套天人合一的脈絡,由此理解五行說的思考模式,並且 說明西周以前的文獻中沒有「五行」字樣,只能表示目前可見的文獻中沒有留下

「五行」相關之記載,無法代表當時沒有「五行」觀念,由此跳脫歷史研究的框 架,而有更多論述的空間。可見思想研究層面對於五行研究之豐富化,殊為可觀,

亦是值得借鑑的取徑。但是思想研究仍尚未開展五行的分類思維模式,而由此建 構之「天-地-人-國」一體之宇宙圖式,亦有待深入論述,亦為本論文所要處 理之議題。

(三)科學研究

前兩類的研究方法屬於人文學科進路,而「科學研究」類則以自然科學研究 法作為方法,透過邏輯、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檢證、研究五行。

最具代表性者為胡化凱,撰有〈五行說的數學論證〉26、〈中國古代的五元 化科學分類理論〉27等論文,以科學方法論證五行說,〈五行說的數學論證〉一 文透過現代數學方法證明五行體系是滿足生剋循環條件下,所含元素數量最少的 唯一體系,並可用數學運算統一表示五行之間所包含的各種相互關係,說明五行

25 鄭吉雄、楊秀芳、朱歧祥、劉承慧:〈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35 期(2009 年 9 月),頁 89-127。

26 胡化凱:〈五行說的數學論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5 年第 5 期(1995 年 10 月),

頁 38-42。

27 胡化凱:〈中國古代的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大自然探索》1996 年第 2 期(1996 年 6 月),

頁 118-1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說是具有高度水平的嚴密理論體系,具有準公理性質。〈中國古代的五元化科學 分類理論〉則藉由考察中國古代一系列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的基本內容、科學價 值與歷史背景,認為商周時期的尚五意識和戰國秦漢盛行的五行觀念是這類理論 得以產生和流行的主要文化基礎,並說明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對於中國科學發生

說是具有高度水平的嚴密理論體系,具有準公理性質。〈中國古代的五元化科學 分類理論〉則藉由考察中國古代一系列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的基本內容、科學價 值與歷史背景,認為商周時期的尚五意識和戰國秦漢盛行的五行觀念是這類理論 得以產生和流行的主要文化基礎,並說明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對於中國科學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