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體的五行宇宙圖式──五行知識體系在身體醫學之運用

第四章 人文世界的五行宇宙圖式──五行知識體系在社會與醫學的應用…87

第二節 身體的五行宇宙圖式──五行知識體系在身體醫學之運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載萬物,使其發展,例如長養草木,使五穀蕃實秀大,又因其寬厚之德,故能宣 揚惠言,寬宥死刑,緩徵罪人,並使人民安順務農,如此君王便可以靜居而待其 成。正是由於土行能夠承載萬物,才能成就諸事,而達到民有恆產,國家富強,

上下親近和諧,諸侯相安的境況。因此在土行自然界「中」之意涵,到了人文世 界便延伸轉化為「載」之概念,以承載萬物成就其功,君王執政與人民處事皆當 效法土行承載之道,方能輔佐萬物,達到佐治四時四行的目的,使天下太平和樂。

由此可以看出五行宇宙圖式作為認識世界的間架,然五行知識體系之內涵在 自然世界與人文式界有所轉化,在人事政令領域有其意涵,而五行在身體醫學領 域亦有所發展,建構一套五行身體醫學知識,因此觀察身體醫學領域的五行宇宙 圖式,能夠讓我們夠加瞭解五行宇宙圖式在不同領域的運用與發展。

第二節 身體的五行宇宙圖式

──五行知識體系在身體醫學之運用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思想家們所重視者除了國家興盛、社會安定之外,更著 重個人的「安身立命」,認為個人作為國家社會之基礎,須先立己方能立人,以 個人修養為關照之起點,進而周遍於他人與萬物,也就是由個人開展至社會與自 然,由此突顯出「修身」之重要性。而此所安所修之「身」具有多層次之意義,

包含人格層次、精神層次、知識層次、禮容層次、物質層次以及生理層次。就傳 世文獻而言,中國傳統思想家的身體論述多著眼於人格、精神、知識與禮容層次,

125對於生理層次的身體則討論較少,然而生理的身體對個人的影響是最為直接 的,尤其是罹患疾病所產生的苦痛、面對死亡所感受到的焦慮,以及生理欲求所

125 中國傳統思想家對於「身體」的看法與立場各有不同,在身心修養與工夫論的討論中,多以 心為主,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身心」並非二元對立,且在現實生命中「身心」必為同體之 存在,因此修養所追求之最高境界在於「身心一如」,然而在儒、道二家中,卻可能為完成理 想與成就價值而捨棄身體,以筆者所區分之層次而言,便是為追求人格層次與精神層次而摒 棄生理層次,也因此其論述焦點不在生理層次的身體上,而《尚書》與《禮》所言之身體,

著重於禮容層次,故以「威儀」與「行禮如儀」之討論為主,荀子則重視透過學習達到德性 之全,是以其修身乃是知識與人格層面,墨家所謂的安身則著眼於物質層面。綜觀各家,對 於生理層次的身體修養少有著墨。相關討論請參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3 年修訂二版);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

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7 年),〈第一章 緒論〉,頁 1-44;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2000 年),〈第四章 脈與導引──生命在運動中〉,頁 157-2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引起的煎熬,影響人格、精神層次之修養,成為身心可能對立之原因,《論語‧

泰伯》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126說明身體髮膚,受 之父母,不敢毀傷,呈現維護身體健全乃個人成全孝道之根本;《老子‧十三章》

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27闡述人之大患在 於「生理的身體」所帶來之各種限制;佛家言生老病死為人生四苦,而四苦之根 源都在於「生理的身體」。曾子之言告誡應當珍愛身體,道釋之論則提醒應當以 精神超越、捨離身體,意旨雖有所異,但儒道釋三家同樣以生理的身體為束縛,

使得生理層次的身體修養在論述脈絡中隱匿。但若中國思想以「身心一如」為最 高境界,則不當以身體為患,亦不應將身體之捨離作為最終目標,反過來說,身 體作為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修養工夫應當「身心同修共養」,在「養心」

部分,中國傳統思想家已經提供許多重要的論述,然而在「養身」方面,則需要 從「醫家」入手。

中國歷來雖多將醫學視為「方技」,然在醫學典籍中蘊含許多思想內容,尤 其是先秦醫學典籍中,認為身體並非獨立於天地自然之外,因此將人放回天地自 然的脈絡中討論,而人作為宇宙萬物之一,其運行規律便與自然一致,也就是將 人體「小宇宙」視為自然「大宇宙」的其中一環,兩者相互呼應,以是,醫籍中 所呈現的人體便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自然大宇宙的延伸,當討論身體時,便須 返回到對於自然宇宙的認識與理解,換言之,由於自然與身體的根源相同,所以 先民得以透過對自然宇宙之認識與理解,進而認識與理解身體,兩者成為一連續 性的存在,職是之故,醫籍中的身體可以說是自然的身體,而身體醫學便是以自 然宇宙觀念理解身體所形成的知識。綜觀中國傳統醫學典籍,對於身體的理解皆 以「陰陽」與「五行」為核心,尤其是五臟的理論建構,無法脫離五行之脈絡,

因此五行身體醫學知識便是先民將五行宇宙觀運用於「自然的身體」之呈現,職 是之故,透過五臟醫學知識之討論,不僅可以瞭解「五行」如何與「身體」共同 享有一套知識體系與話語模式,亦有助於理解「身體」與「宇宙」之間的關係,

問題之核心便是先民如何將身體與醫學知識納入五行知識體系之中。

126 《論語‧泰伯》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學府刊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頁 70。

127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 年),

頁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一、五行知識體系與身體醫學之配應模式

在現存傳世醫學典籍文獻中,以《黃帝內經》的時代為最早,時代大約在春 秋、戰國、秦漢之際,128可由此書觀察漢代以前五行觀念在身體醫學中的呈現。

中國傳統醫學內涵博大精深,諸如脈學、刺法等皆為專家之學,內容可分為理論 與技術兩層面,《黃帝內經》便包含著重醫學理論之《素問》與以醫學技術為主 之《靈樞》兩部分。本節旨在說明五行知識體系於身體醫學之運用及其意義,因 此以《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為對象,針對《素問》中與五行概念直 接相關之醫學理論進行討論。

在《素問》中論及與木、火、土、金、水五行最為相關者即是人體之「五臟」,

其基本配應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腎」,此種配 應並非單純之比附,而與先民對於宇宙的認識密切相關。在先民的認識中,人乃 是天地自然所創生者,人體亦當合於天地自然之規律,在〈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與〈五運行大論第六十七〉皆有論及五臟之生成,〈陰陽應象大論第五〉認為「陰 陽」為創生萬物之根本,由是以生四時五行,進而化生五臟,〈五運行大論第六 十七〉同樣以「陰陽」為創生萬物之根本,由是以生五運六氣,進而化生為五臟。

兩者之脈絡雖微有差異,但皆將五臟之生成歸屬於天地自然之規論,在這樣的宇 宙觀之下,將五臟與四時、五行、五運、六氣加以連結,此時的五臟已非單純的 人體臟器,而與天地自然五行觀念形成緊密聯繫,也就是從身體的、生理的五臟 翻轉為自然的、五行的五臟。兩篇文章並進一步說明五臟各自生成的過程,由於 內容相近,故舉〈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為例說明,其言: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 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

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

128 依蔡璧名之考訂,《黃帝內經》的主要著成年代,可約略概括為春秋、戰國與秦漢之際,且為 代表中國古代最早身體觀念與醫學知識的唯一傳本。請參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 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第一章 緒論〉,頁 1-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 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 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

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

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 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

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

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 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 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 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 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 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129

這段文獻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最明顯易見者為五臟生成序列,藉由此序列說明 五臟之根源以及序列事物間的關聯性,在「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一段文字中,看似為一個線性的生成序列,然其中「生」

字之意義實屬不同層次。在「東方生風」一句中,「生」字並非生成意義,而是

字之意義實屬不同層次。在「東方生風」一句中,「生」字並非生成意義,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