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第五章 結論

五行觀念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深層的基因,影響中國人的知識與生活甚巨,本 文從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作為切入點,主要處理先秦至漢初五行宇宙圖式之建構 過程與意義內涵。藉由觀察中國先民如何以五行作為分類基礎,建構五行宇宙圖 式,進而產生一套五行知識體系,成為中國文化的底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生 活的各個層面,在文學與思想中亦可看到五行宇宙觀的內涵,透過對於五行宇宙 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的研究,以期增加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認識與理解。

第二章的討論,以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作為切入點,思考五行宇宙圖式的起 源。透過觀察四時宇宙圖式的內涵,可以發現五行宇宙圖式乃是奠基於四時宇宙 圖式及四時知識體系中發展而來,因此五行知識體系之內容是上承中國文化知識 傳統,而非後起產生的觀念,亦不能視為戰國末期方出現此種知識體系。並透過 甲骨卜辭、文字形體、墓葬木室與式圖結構等器物,考察四方宇宙觀與五方宇宙 觀之關係,並非由五方宇宙觀取代四方宇宙觀,亦非五方宇宙觀出現後四方宇宙觀 立即消亡,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兩者在某段時期中同時並存,互相融攝,最後形成 文獻中所見的五方宇宙觀樣貌。在五方宇宙觀出現後,並非以完全不同的嶄新內 容取代四方宇宙觀,而是吸收四時知識體系的內涵,將四方宇宙觀納入五行宇宙 觀,建構五行宇宙圖式,產生五行知識體系,在五行知識體系中可以看到許多四 時知識體系的內涵。以是,可以推論五行宇宙圖式的出現是前有所承,在五行宇 宙觀的影響下,將四時知識體系融攝於五行宇宙圖式中,進而開展出五行知識體 系,成為中國先民認識與理解世界的基本模式。

在第三章中,討論五行宇宙圖式形成之過程。中國先民在五行宇宙圖式的架構 下將事物分類,並由此建構知識體系,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漸產生配應模式,「方位-

季節-色彩」是這套知識體系的基本配應,其配應模式為「多本」,可能透過天文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象或是季節風向將方位與季節加以聯繫,又透過所見之物象與概念將色彩與季節結 合,由此可以看出季節在五行知識體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四時知識體系與五行 知識體系融攝的過程中,擇取較為圓滿的四時時令作為配應之模式。透過自然時物 以及象徵意義將方位、季節、色彩與五行配應,並凝聚出各行的核心概念,形成一 組配應模式,呈現「木-春-東-青-生」,「火-夏-南-赤-長」,「土-中-黃

-中」,「金-秋-西-白-殺/收穫」,「水-冬-北-黑-藏」的宇宙圖式。

第四章則討論五行宇宙圖式在人文世界之運用。五行宇宙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 在人文世界中成為君王政令與人類行為的規範與法則。而在中國醫學方面,則以 五行宇宙圖式理解人類身體,將五臟納入五行系統,視為「五行的身體」,其調 理之道便須符應自然五行之運行,且因同一行之事物享有共同資源,故能服用同 行之物以補該行臟器之氣,如以麻、李等木行之物補木行肝臟之氣。五行運作模 式中的生勝關係,亦作用於人身小宇宙中,以維持動態之平衡。藉由五行於政令 與人體領域的應用,說明五行宇宙圖式為有機整體宇宙觀,所有事物都在關係網 絡中確立其存在之意義,並在氣化宇宙論的基礎上聯繫同行之事物,不同行之事 物則彼此相生相勝,故能相感相應,形成類應思維模式,在此種基礎上型塑五行 宇宙圖式的基本架構。並且由此梳理中國先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反應之間的關 係,當人類感受到自然界的現象與事物,便逐漸歸納並上升為「觀念」,將諸多 觀念融攝與系統化,便建立出一套知識體系,當人類面對自然事物與人文社會 時,這套知識體系便會影響人類所採取的行動。

本文透過上述各章瞭解古代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其如何透過五行宇宙圖式觀 看、認識、理解世界,建構出一套涵括知識系統、空間感受與時間意識的宇宙圖 式與知識體系。

五行宇宙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成為中國文化的深層基因,直至西方知識體系 引進中國,才使這套知識體系受到挑戰,時至今日,即使五行知識體系在中國已 非位居主流思想地位,但仍可在生活中發現五行之蹤跡。然而現代中國人對於五 行知識逐漸陌生,或視之為迷信而加以貶抑,如中國身體醫學以五行知識體系為 分類方式,在現代以西方醫療科學為主的知識體系中,難以找到其合理性與正當 性,因此被視為「非科學」的知識,其意義本僅指不同於科學邏輯的或是科學邏 輯之外的知識,但在科學邏輯成為知識權力中心後,轉而以消極的態度對待五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知識體系,但五行知識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其實踐性,可以在五行宇宙圖 式的脈絡下理解,因此是否能登入知識體系之殿堂,仍有可以討論之處。因此必 須透過五行知識體系之探求,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先民如何認識世界而建構出五行 宇宙圖式,以及五行知識體系在各領域所發揮之作用與意義。同情的理解後,才 能作出合理的評價。

最後,五行研究在前人學者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定水平之成果,本文在前人 成果上繼續發展,然相關議題仍有許多有待討論之處,可以持續研究。就歷時性 發展而言,五行宇宙圖式在先秦萌芽,歷經長時間的發展而逐漸成形,於戰國末 年至漢初整理為一套完整的五行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但在董仲舒手中產生巨大 變化,經過六朝的發展,於隋代蕭吉《五行大義》集大成,在宋明儒思想中又賦 予新的內涵,西方知識體系引進後,五行受到挑戰,進行回應以及逐漸退位,上 述過程皆值得關注。五行宇宙圖式的開展,從自然落實到人文,必須經過從概念 到行為的具體化之展現,故能透過五行宇宙圖式向上追溯五行宇宙觀的根源,往 下觀察五行知識體系在歷史、生活中的作用與現象,並藉此梳理中國人思維模式 的特質以及天人關係的根源與實踐。就宇宙論而言,循環宇宙觀及有機整體宇宙 觀並非中國五行宇宙論所獨有之觀念,在中國以外的宇宙論中亦有此種看法,因 此討論中國與其他文化宇宙論相同與相異之現象與原因,不僅有助於瞭解五行宇 宙論的內涵,同時能突顯出五行宇宙圖式的獨特之處與意義。此外,本文尚未處 理之四方、四神、四時運轉、五行次第、感應、生勝與星占等諸項議題,亦將於 未來持續關注。關於五行思想仍有許多值得思考的議題,上述所言僅是其中一部 分,如此複雜且龐大的議題,皆有待不斷的思考與討論加以處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著作時代排序)

《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春秋‧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年 3 月。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4 月。

漢‧伏生撰:《尚書大傳》,《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年。

漢‧劉安編,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1962 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民國 68 年 2 版。

漢‧戴德:《大戴禮記》,《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96 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 年。

漢‧崔寔:《四民月令》,《叢書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 年。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5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 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2005 年。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62 年。

清‧黎翔鳳,《管子校注》,臺北:中華書局,2006 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1983 年。

中村璋八:《五行大義校註》,東京:汲古書院,1984 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 年。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撰人不詳:《黃帝內經靈樞》,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二、專書與專書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年。

于省吾:〈釋四方和四方 的兩個問題〉,收於氏著:《甲骨文字釋林》,北京:

中華書局,1979 年。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及人的 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及人的 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