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先秦漢初五行思維方式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先秦漢初五行思維方式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一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林啟屏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先秦漢初五行思維方式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詹筌亦 中華民國一○二年一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時光流逝,總是無聲無息,但細數其刻度,赫然驚覺,在政大中文,已經八年。 開始一個論題的思考,如同一名新手航海員啟航,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尋找正確的目的 地,在無數個孤獨的夜晚,寫下航海日誌,正確與錯誤,都是通往正確航道的重要經驗。 每一天的航行都充滿各種挑戰,但克服挑戰便能更加靠近目的地,令人感到心安愉悅。細 數來時路,有許多助緣,讓我得以順利航行至今。 能夠完成碩士論文,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啟屏老師,每每在我迷航於繁複的文獻時指引方 向,口試委員宗憲老師與睿宏老師給予的珍貴意見,修正了航行的軌道。 政大中文的師長,擁有開闊的視野及深厚的學養,總是傾囊相授,且給予為人處世的指點, 既是經師,亦是人師,更對學生無比愛護。碩班導師又銘老師給予許多為學的叮嚀,丁敏老師、 艷秋老師、桂惠老師、文惠老師與青峰老師如同母親般照顧學生,棟樑老師、逢源老師、守正 老師與觀濤老師則如父親般默默守護學生,大學導師惠珍老師適時地鼓勵與打氣,都是航程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的美好風景、引領我前進的動力。 政大中文以外的師長,也給予筌亦許多啟發,臺大中文張亨老師、長樸老師、富昌老師, 師大國文耀郎老師,清大中文儒賓老師,政大宗教豐楙老師,政大歷史季倫老師,高師國文世 怡老師,讓這趟旅程更加豐富多彩。 能夠踏上航行的路途,亦要感謝母校員林高中淑妃老師、秀雅老師、俊龍老師、佩珊老師. y. Nat. er. io. al. sit. 及雅如老師的教導,畢業多年後仍對學生關心如故。. n. 同門學友,一弘學長、今慧學姊、惟仁學長、瑞娟學姊、偉雲學長、睿哲學長、芝慶學長、 世賢學長、舒雲、思翰、圭子、莨之、勝涵與祐端,在兩週一次的師門讀書會中,總是給予我 許多建議及鼓勵。 碩班同儕,雅雯、怡劭、欣儀、玉芳、朱妤、皖琪、雅萱、穎瑄、綏傑、千綾、妤諳、晶 芬、佳蓉、郁芸、世昀、依靜、惠慈、仲勇、黃翊,感謝能夠與你們一同學習,一起舉辦道南 論衡研討會、謝師宴及各種活動,並相繼完成碩士學位,讓旅程充滿歡樂與回憶。 感謝碩博班學長姊,碩文學姊、建男學長、怡君學姊、盈瑞學長、柏宏學長、佳燕學姊、 冠懿學姊、秉楠學長、柏恩學長、儒育學姊、嘉瑋學長、坤翠學姊、憶如學姊、秀卉學姊、晶. Ch. engchi. i n U. v. 晶學姊、志瑋學長、怡瑄學姊、依凡學長、殷宜學姊、文婷學姊、琬婷學姊、椀謹學姊、婉婷 學姊、柏正學長、千慧學姊、君儀學姊、姿堯學姊、映儒學姊、子維學長,對筌亦的關心與勉 勵,即使只是一句親切的問候,都化為前行的信心。 臺大中文學友,忠達學長、天玓學長、敬雯學姊、琬婷、達維、秀嬪、孟融、毓純、胤豪、 照華、中薇、建志,以及一同參與讀書會的書漢學長、秀倩與牧之,在研究室一起讀書討論的 日子,令人特別懷念。 穎瑄、文歆、天行、艾玲、舒湉、子權、芝盈、筱昀、登凱、雯琪及顥尹,從大學時期至.

(4) 今,那些互相訴說、傾聽與打氣的時刻,對我來說都非常重要。 雅暄、家祺、欣慈、帥志、浩驊,雖然在高師國文只有短暫的一年,但友誼不曾稍減。 碩班直屬學弟妹,世豪、至渝、啟聰、欣韋、雯麗、佳瀅、冠閎、宛芝、庭瑄、松駿;大 學直屬,貞慧學姊、佩茹、馨珮;思儀、佳芳、鈺涵、為婷、怡淨、宏品,每次和你們聚餐都 開心無比。 碩班學弟妹,可馨、宜穎、雅琇、慈慧、科翰、蕙如、逢仁、美汎、如隆、怡貝、謝宏、 秋雯、雅雯,能夠認識你們,讓這趟航程更加有意思。 系圖夥伴,孟軒、鳳儀、璦寧、欣陵、育騰、威瑒,與你們一起守護系圖的回憶難以磨滅。 系辦助教,淑禎學姊、家珍學姊、石川學長與明順學長,給予各種活動與行政方面的協助。 九五級學弟妹,邦傑、令愉、偢萍、淳介、明潔、怡彤、牧盈、志沂、采琪、昕盈、瑋璘, 跟你們聚會總是讓我充滿活力。 九六級學弟妹,嘉華、涵珺、政修,與你們一同讀文學史和思想史的日子令人懷念;慈瑤、 雅婷、筱慈、筑雅,你們總是可以讓人心情愉悅。 高中九班同學,銘理、豐駿、閎鈞、寅任、銘均、正憲、鶴齡、涵仁、敬凱、偉漢、孟澤、 建鈞、文擎、育斌、政融、軒榮、仲任、惠任、一修、基晉,從畢業以來不定期舉辦的無數次 阿斌家烤肉,聊著彼此近況,時而互損,時而加油,維繫友誼至今。 高中十班同學,翊翎、珮綾、伶君、舒惠、欣璿,回憶高中時光,你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員中管樂,小號部的馨芳、俐雯、品秀、淑蓉、冠樺、奕彰、存詔、尚儒,以及其他部別.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的婉如學姊、瑋群、瀅嘉、瀞儀、益嘉、資惠,每年一次的團員大會都能回味音樂的美好。 國中同學,哲維、淑萾、馨尹、佩君、芮慈、品慧,畢業十五年,有些人遠在千里之外, 卻每次見面都還是那麼熟稔,這樣的緣分,令人珍惜。. y. Nat. sit. n. al. er. io. 靖怡、淑婷、雅子、宏禮、佩妤、阿毛,在你們的帶領下,認識了很不一樣的生活。 同在中文領域或學術領域努力的友人,重方學長、肇頤、奕達、麒如、念萱、智威、如芳、 琮瑄、佳家、芳秀、重羽、澤鈞、小筑、長霖、念儒、壯城,一起努力向前航行吧!. Ch. engchi. i n U. v. 親人的支持,是讓我堅定前進的定心丸,奶奶,外公、外婆,二舅,小舅一家人,伴治姨 媽,美芳阿姨,麗甘阿姨,世偉、世銘表哥,淑惠、曉涵堂姊,元智堂哥,詠伊、偉國、偉倫、 詠尹表弟,怡如、俞安、梓年、宛蓉、柔甫、姿伶、威佐、柏錩,陳娟大姊,詹月大姊,都是 我溫暖的後盾。 父親詹文進先生、母親薛巧梅女士,乾爸陳詠將先生、乾媽林麗花女士,弟弟筌翔,是我 最親愛的家人,更是等候著我返航的永遠的口岸、心安的所在,感謝您們讓我能夠無後顧之憂 地航向遠方。 在我生命中出現過的各種助緣與逆增上緣,我同樣感謝,謝謝你們,增添了這趟航程的精 采回憶,請恕篇幅有限,紙短情長,被書寫與未被書寫的,都埋藏在我的心中。 筌亦在此由衷地感謝你們每一位。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廿四日. 謹誌於德國哥廷根.

(5) 摘. 要. 五行觀念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深層的基因,影響中國人的知識與生活甚巨,本 文從思維方式、宇宙觀與知識體系作為切入點,梳理先秦至漢初五行思維方式之 建構過程與意義內涵。 第二章思考五行宇宙圖式的起源。透過觀察四時宇宙圖式的內涵,可以發現 五行宇宙圖式乃是奠基於四時宇宙圖式及四時知識體系中發展而來,將四時知識. 政 治 大. 體系融攝於五行宇宙圖式中,進而開展出五行知識體系,成為中國先民認識與理 解世界的基本模式。. 立. 第三章探討五行宇宙圖式形成之過程。中國先民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多. ‧ 國. 學. 本」配應模式,透過自然時物以及象徵意義將方位、季節、色彩與五行配應,並凝 聚出各行的核心概念,形成一組配應模式,呈現「木-春-東-青-生」,「火-夏. ‧. -南-赤-長」,「土-中-黃-中」,「金-秋-西-白-殺/收穫」,「水-冬-北. y. Nat. -黑-藏」的宇宙圖式。. io. sit. 第四章討論五行宇宙圖式在人文世界之運用。五行宇宙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在. n. al. er. 人文世界中成為君王政令與人類行為的規範與法則。而在中國醫學方面,則以五. i n U. v. 行宇宙圖式理解人類身體,將五臟納入五行系統,視為「五行的身體」。藉由五. Ch. engchi. 行於政令與人體領域的應用,說明五行宇宙圖式為有機整體宇宙觀,形成類應思 維模式,在此種基礎上型塑五行宇宙圖式的基本架構。 透過對於五行宇宙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的研究,以期增加對於中國傳統思維 方式及文化傳統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字:五行. 思維方式. 宇宙觀. 四方. 類應.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文獻回顧………………………………………………………………6. 一、五行研究之文獻回顧………………………………………………6 (一)歷史研究……………………………………………………6 (二)思想研究……………………………………………………8 (三)科學研究……………………………………………………9. 政 治 大 時代斷限與研究進路………………………………………………13 立. 二、中國分類思維研究之文獻回顧……………………………………10. 學. 第二章. ‧ 國. 第三節. 五行宇宙圖式起源之討論──以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為思考核心…15. 第一節. 五行宇宙圖式之起源──以楚帛書之四時宇宙圖式為切入點…16. ‧. 一、二分二至:四時宇宙觀之基礎………………………………………18. y. sit. 四方宇宙觀與五方宇宙觀──五行宇宙圖式與四時宇宙圖式…34. io. er. 第二節. Nat. 二、物類配應:四時宇宙圖式之建構……………………………………25. 一、由甲骨卜辭探討四方宇宙觀與五方宇宙觀…………………………34. n. al. Ch. i n U. v. 二、由文字形體探討四方宇宙觀與五方宇宙觀…………………………37. engchi. 三、由墓葬木室探討四方宇宙觀與五方宇宙觀…………………………40 四、由式圖結構探討四方宇宙觀與五方宇宙觀…………………………42 第三節 小結:五行宇宙圖式的多本源起……………………………………47. 第三章. 自然世界的五行宇宙圖式──五行知識體系及其核心概念的建構…53. 第一節 五行宇宙圖式之基礎──季節、方位與色彩之配應………………54 一、季節與方位配應之可能緣由………………………………………56 二、色彩與方位配應之可能緣由………………………………………61 第二節. 五行宇宙圖式之發展──四時時令與五行時令之融攝…………66. 第三節. 五行宇宙圖式之形成──五行知識體系核心概念之建構………70.

(8) 一、木行之生………………………………………………………………72 二、火行之長………………………………………………………………75 三、水行之藏………………………………………………………………77 四、金行之殺………………………………………………………………80 五、土行之中………………………………………………………………82 第四節. 第四章. 小結…………………………………………………………………84. 人文世界的五行宇宙圖式──五行知識體系在社會與醫學的應用…87. 第一節. 社會的五行宇宙圖式──五行作為人事與政令之指導原則……88. 一、木行:從自然之生到人文之興………………………………………89. 政 治 大 三、金行:從自然之殺到人文之刑………………………………………103 立 四、水行:從自然之藏到人文之息………………………………………107. 二、火行:從自然之長到人文之行………………………………………99. ‧ 國. 學. 五、土行:從自然之中到人文之載………………………………………111 第二節. 身體的五行宇宙圖式──五行知識體系在身體醫學之運用……112. ‧. 一、五行知識體系與身體醫學之配應模式……………………………114. y. sit. 小結:五行宇宙圖式與類應思維模式之摶成……………………124. io. n. al. er. 第三節. Nat. 二、五行宇宙圖式在身體醫學之運作模式……………………………119. 第五章. i n U. v. 結論………………………………………………………………………131. Ch. engchi. 參考書目……………………………………………………………………………135.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每當我們睜開雙眼,便有許多事物映入眼簾,諸如日月山川、蟲魚鳥獸、宮. 政 治 大 認識、理解、記憶這些事物?難道只是單純地感受與記憶事物?若是如此,人類 立 的記憶容量與時間實在有其限制,不可能將所有事物一一記數在腦中。或如蘇格. 室器物等各種事物,種類如此繁多,內容如此複雜,不禁令人思考,人類是如何. ‧ 國. 學. 拉底所言,人類之所以有「知識」,是透過「感官能力」、「歸類能力」與「超 越能力」所構成的;以感官能力接受各種事物,接著運用歸類能力,將類似的事. ‧. 物歸為一類,從個別的事物中抽象出「共相」,而得到「概念」,並進一步使用. sit. y. Nat. 超越能力將「概念」獨立於感官事物之外;如此,便形成「知識」,人類則運用 知識認識、理解與記憶世界上的事物。. io. n. al. er. 但是,如果順著這個問題進一步思考,存在於世界中的事物萬殊多樣,所呈. i n U. v. 現的物象亦是千變萬化,當人類要認識這個大千世界時,必然要經過從渾沌到秩. Ch. engchi. 序的分類過程,也唯有在分類之後,才能形成知識,讓人類能夠認識、理解世界, 於此,分類既是一種行為,也是一種思維模式。那麼,人類是如何進行分類?要 如 何 理 解 人 類 分 類 思 維 的 原 則 與 過 程 ? 正 如 李 維 - 史 特 勞 斯 ( 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所言:「分類的基本原則決不可能預先假定:它只能 事後通過人種志的研究,即通過經驗,來發現。」1李維-史特勞斯於《野性的 思維》一書中確認「分類」行為透過「記號」完成,其中具有秩序性和規則性原 則,產生一種結構,這種「野性的思維」是一種「模擬性的思維」,但李維-史 特勞斯未能更深入具體地說明此種「模擬性的思維」的內容與形式為何、是單一 的或是複雜的?也無法解答「分類思維」究竟是普遍的,或是特殊的?前者涉及 1. 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頁 73。 1.

(10)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模擬性思維」如何產生與實際運作的問題,後者則是探問世界上具有各種不同 的文化,彼此之間的思維方式究竟是相同的,或是不同的?此外,除了「模擬性 思維」之外,是否仍有其他的思維方式?這些仍是要進一步提出的問題。 關於第一個問題──「模擬性思維」的內容──在雷可夫(George Lakoff,1941-) 與詹森(Mark Johnson,1949-)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2一書中,深入 且細緻地討論以譬喻概念系統作為認知模式的內容與運作,其後雷可夫另著《女 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祕》一書,討論範疇劃分的特性, 兩書皆從語言學角度切入,討論「分類思維」的運作與內涵,對於認識、理解「分 類思維」提供許多重要的觀點。然而,仍然無法解答第二個問題──「思維模式 在不同文化之間是否相似」──此一問題涉及跨文化之比較,需要對比較雙方的. 政 治 大 象,討論中華文化的分類思維模式,以作為比較之基礎。 立. 文化有深入的瞭解方能進行,因此,筆者必須先以先秦漢初的五行思維為觀察對. ‧ 國. 學. 若是想要認識、理解一個文化的分類思維模式,透過該文化所建構的「宇宙 圖式」,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具有繁多的事物,而人類首先. ‧. 必定透過感官與感官能力如眼睛-視覺、耳朵-聽覺、身體-觸覺等加以感受、. sit. y. Nat. 認識,這些感受進入腦中,產生「經驗」,並運用思維能力加以思考、分類,形 成一幅幅知識圖像,由此建構人類所認知的宇宙。因此,「宇宙圖式」一詞,即. io. n. al. er. 代表人類觀看宇宙的方式,以及人類如何建構宇宙的模式,更影響知識體系結. i n U. v. 構。這類圖式往往包含著對自然與超自然運作邏輯的解釋,以及由此衍伸之人與 3. Ch. engchi. 世界關係的定位。 建構「宇宙圖式」的方式,可能是透過經驗,也可能是經由 想像,不論是哪一種方式,都無礙於「宇宙圖式」作為該文化認識世界以及發展 之方向。是以,對於中國式的「宇宙圖式」之考察,便成為瞭解「中國思維模式」 的一個途徑。然而,思維模式是可能發生轉移的,最明顯的例子是西方思維模式 在割學革命後由宗教的思維模式轉為科學邏輯的思維模式,而隨著思維模式的轉 移,其所建構之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也會隨之轉變,若是無法理解、解釋不同的 思維模式所建構的宇宙圖式,則往往會加以批判、貶低,如同科學邏輯思維模式 2. 3.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顧忠華:〈巫術、宗教與科學的「世界圖像」-一個宗教社會學的考察〉,發表於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舉辦「論命、靈、科學──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研討會」(1997 年 12 月 5、6 日)。 2.

(11) 第一章. 緒論. 對宗教思維模式所建構的宇宙圖式之批判,認為其思維模式乃是落後且不合科學 邏輯,故無法「同情地」加以理解。也因此,生活在當代的我們,想要理解中國 先秦漢初的思維模式,必須自我提醒,從古代以迄今日,其間已經過多次思維模 式的轉移,必須試著以同情的心理加以認識,透過視域融合的方式閱讀、觀看與 理解當時書籍、文物中所承載的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並加以分析,才能發現與 瞭解先秦漢初中國人的分類思維模式。 對於未曾接受近代西方科學知識概念的中國人來說,宇宙是一個有機的整 體,事物之間並非斷裂之存在,而具有「馬鳴而馬應之,牛鳴而牛應之」4的呼 應關係,以及「引譬援類」5的類比關係,「天-地-人-國」有其連續性,「自 然」與「人文」彼此影響,因此觀察中國式的宇宙圖式,應當從有機整體的一元. 政 治 大 成。此外,人類在認識宇宙時,必然以身體做為媒介、工具,透過其身體存在感 立 受加以認識宇宙,而中國人更將自然宇宙與人事相連屬,透過自然,引發感受,. 宇宙觀著手,觀察其「宇宙圖式」,是如何在「呼應」與「類比」思維中建構而. ‧ 國. 學. 依此決定應當如何行事,《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採蘩祁祁。女心 傷悲,殆及公子同歸。」6與《管子.幼官》之記載,各為一例。此間所構成的. ‧. 宇宙圖式,已反映出當時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sit. y. Nat. 誠如顧頡剛所言:「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人對於宇宙系統的信. io. n. al. er. 仰,兩千餘年來,它有極強固的勢力。」7因此,若要觀察中國人的分類思維模. i n U. v. 式,「五行觀」具有特殊意義,其所建構的五行宇宙圖式也最具特色。此種思維. Ch. engchi. 發源於先秦時代,將「五行」由物質元素上升為屬性,以此作為分類思維模式, 運用於分類、認識世界萬物,建構五行宇宙圖式,並逐漸發展成為五行知識體系, 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風水、術數、行事宜忌等,更擴及身體醫學領域,且時至 今日,雖然經過多次的思維模式轉移,「五行觀」仍然為現代中國人所熟悉,至 今仍然具有效用,可見此種思維模式與時演進,透顯出高度生命力。 但是民國以來,對於「五行」之討論,多帶有某種程度的先入為主之成見,. 4 5 6. 7. 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 年 11 月),頁 37。 漢‧劉安編,漢‧高誘注:《淮南子‧要略》(臺北:世界書局,1962 年),頁 373。 《詩經‧國風‧豳‧七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學府刊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5 年),頁 279-288。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第五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1987 年 11 月),頁 404。 3.

(12)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而無法同情地理解與認識五行觀。其中具有相當代表性的討論當推《古史辨》第 五冊下編之討論,以梁啟超作於民國十二年之〈陰陽五行說之來歷〉為濫觴,細 觀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一文,視五行為迷信荒誕者,考其來歷之目的在 於欲「辭而闢之」,在此種前提下進行考證,容易流於一偏,而未能睹其全豹。 顧頡剛所作之〈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與歷史〉則為導火線,引發熱烈討論。據王 汎森之言,《古史辨》中討論陰陽五行問題,目的在於清理今古文之爭,並進一 步打破古文經中的古史系統。8故其彼此間論辯糾結於古史之真偽,而未能就「五 行」本身之問題加以討論,亦未能澄清「五行」之內涵。然《古史辨》第五冊下 編所收錄之文章,對五行起源問題有豐富的討論,具有開拓之功,筆者將順著其 討論進一步釐析,討論五行宇宙圖式之起源。. 政 治 大 見於《尚書》之〈甘誓〉與〈洪範〉,因此透過辨析〈甘誓〉與〈洪範〉成書之 立 時代,以此判定「五行」出現之時間。顧頡剛將〈甘誓〉與〈洪範〉成書時代推. 關於五行的起源,梁啟超、顧頡剛等人皆從經典中著手,認為「五行」最初. ‧ 國. 學. 遲至戰國末年,目的不僅在於說明「五行說起於戰國的後期」 , 「鄒衍是使創五行 說的人」9,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論證五行說既然是戰國末年鄒衍所創之學說,則. ‧. 其以五行說五德終始亦是「創造」 ,而非「史實」 ,則依附於五德終始說中的古史. sit. y. Nat. 亦是向壁虛構。. 然而,當顧頡剛與其反對者往復討論〈甘誓〉與〈洪範〉的成書年代及古史. io. n. al. er. 系統之真偽時,卻忽略「五行宇宙圖式」本身內涵及其所構成之「知識體系」問. i n U. v. 題。「五行」作為一宇宙圖式及知識體系,其內涵相當豐厚,以「木、火、土、. Ch. engchi. 金、水」為核心,與季節、方位、色彩、時令等各領域事物結合,此種知識體系 的建立應非一時一地一人所能完成者,而是在長久的文化積累過程中完成此一知 識體系,也就是說,五行知識體系實前有所承,因此,若是以「五行」或「木、 火、土、金、水」詞彙出現年代為上限進行討論,則是攔腰截斷,而未能究其淵 源。職是之故,筆者以「五行宇宙圖式」作為切入點,觀察中國古代先民如何認 識與理解世界,討論「五行宇宙圖式」及「五行知識體系」之起源及其內涵。. 「五行觀」透過「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別的屬性,將宇宙萬物收攝 入一系統化的分類體系中,構成獨特的宇宙圖式,例如《尚書‧洪範》言: 8 9.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頁 260-270。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410。 4.

(13) 第一章. 緒論.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 作辛,稼穡作甘。10 以「水、火、木、金、土」五行配屬「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爰稼穡」 五種性質及「鹹、苦、酸、辛、甘」五味。其後又漸次將「木、火、土、金、水」 配與「春、夏、中央/季夏11、秋、冬」季節概念(於《管子‧四時》中可見)、 「東、南、中、西、北」五方概念(於《管子‧四時》中可見)、「青、赤、黃、 白、黑」五色(於《管子‧幼官》中可見)、「肝、心、脾、肺、腎」五臟(於 《黃帝內經‧素問》中可見)等內容,形成一幅結構謹嚴、井然有序、包羅萬物 的五行宇宙圖式。. 政 治 大. 上述所言,已是經過系統化後的結果,但知識體系必定不是一開始就如我們. 立. 所見的具有如此完整的系統,因此仍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問之處。. ‧ 國. 學. 透過考察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及五行知識體系,並觀察其背後運作之思維 模式,便是瞭解中國思維模式的一個途徑。換言之,可以由此瞭解古代中國人,. 感受與時間意識的「宇宙圖式」。. Nat. sit. y. ‧. 如何透過五行宇宙圖式觀看、認識、理解世界,建構出一套涵括知識系統、空間. al. er. io. 綜上所述,本論文將以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為觀察對象,討論中國五行知. v i n Ch 類思維中的特色,相關文獻材料散見於各處,筆者擬就涉及「五行宇宙圖式」之 engchi U 文獻作為對象,以先秦典籍為主,兼及漢代相關文獻,包含《周禮》,《尚書》 n. 識體系形成過程及其緣由,同時思考分類思維的原則與過程,以期能發掘中國分. 之〈堯典〉、〈洪範〉,《大戴禮記.夏小正》,《管子》之〈幼官〉、〈四時〉、 〈五行〉,《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之〈天文〉、 〈墬形〉、〈時則〉,《黃帝內經.素問》等諸篇,加以考察,試圖從中梳理出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之起源及五行知識體系之內涵,以期能夠深化五行研究之. 10 11. 《尚書》影印清嘉慶二十年南昌學府刊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頁 169。 以「五行」配屬「四時」時,因數目不相符合,因此需要加以變化,其中以「土」行作為權 變對象,或說「中央無專時相配,其德就融化於四時之中」,此為劉長林詮解《管子.四時》 之說,請參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的三種模式〉,收入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 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 年),頁 331。或說以「土」配屬「季夏」,此為《淮 南子.時則》之說,請參漢‧劉安編,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臺北:世界書局, 1962 年),頁 75。 5.

(14)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內容,說明五行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代表之意義,認識中國古代先民的宇宙圖式, 並開拓中國人思維方式之研究。. 第二節、文獻回顧 本論文以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相關文獻為對象,討論中國古代的五行宇宙圖 式、五行知識體系以及分類思維模式,因此本節將分別討論「五行觀」與「中國 分類思維」之研究成果。「五行觀」相關研究自梁啟超撰〈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12. 一文以來,引起諸多討論,成果甚豐,而「中國分類思維」研究則尚未有專文. 討論,以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13為討論中國思維方法之代表作。本節文. 政 治 大. 獻回顧,透過前賢對於相關議題討論所得之成果,以期能夠更完整、豐富地理解. 立. 學 一、五行研究之文獻回顧. ‧. ‧ 國. 本論題,並開拓尚待深入研究的領域。. sit. y. Nat. 「五行觀」相關研究成果豐富,以數量而言,專題探討「五行觀」之著作與. io. er. 學位論文各有十多本,單篇論文更有數十篇,而涉及「五行」議題的著作與論文 更是不計其數。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歷史研究」、「思想研究」、「科學. n. al. Ch. i n U. v. 研究」三個面向,此小節擬就這三個面向,說明研究成果或列舉代表著作,而不 一一析論各篇章內容及優劣。. engchi. (一)歷史研究. 「歷史研究」類之內容,主要討論「五行觀」之起源與發展的年代,透過文 字訓詁、版本考據等方法,推論「五行觀」的起源,以及在歷代的發展、演變與 影響,上承乾嘉學風,而有顧頡剛等古史辨一派,試圖以歷史方法釐清「五行」 之歷史性論題。 12 13.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343-362。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 4 月)。 6.

(15) 第一章. 緒論. 此類研究以梁啟超之〈陰陽五行說之來歷〉為濫觴,透過字義考察與文獻參 照比對之方法,斷定五行說始於戰國後期。贊同此說有劉節14與顧頡剛,顧頡剛 於〈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15一文中,除贊同梁啟超所言「五行說始於戰 國後期」之外,亦提出「鄒衍是五行說的創始者」之觀點。 然此說受到不少反對意見的辯駁,以童書業〈五行說起源的討論〉16一文最 具代表性,說明顧頡剛論斷五行說始於戰國後期的根據──《墨子》、〈洪範〉、 〈甘誓〉──皆是戰國早期以前之作品,故五行說非始於戰國末期可知。以上論 辯皆輯於《古史辨》第五冊一書中。 此後徐復觀撰《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 題》17一書,針對先秦若干有關文獻成立之時代問題加以討論,認為「春秋時代. 政 治 大 「五行」始自鄒衍,至《呂氏春秋》時則將陰陽五行組織成一個「完整系統」。 立 此後以文字訓詁、版本考據等方法專文討論五行起源之意見,均不出以上各說,. 的所謂五行,皆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種實用資材而言」,18而具有生勝關係的. ‧ 國. 學. 故不再一一詳述。. 綜上所述,五行觀之歷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時代的判定,主要有「五行起源. ‧. 早於戰國後期」與「五行起源始於戰國後期」,二說主要差異在於前者認為五行. sit. y. Nat. 乃中國社會中自然發展而成的觀念,後者則將五行說與鄒衍「五德終始說」連結。 此外,透過上述研究可知,研究五行,首先應將其與「陰陽」概念區分,二者各. io. n. al. er. 有發展,不宜混同而論。19其次,亦須將「五行說」與鄒衍「五德終始說」區別,. i n U. v. 兩者雖有密切關聯與影響,但「五德終始說」更牽涉政治政治思想與朝代遞嬗之. Ch. engchi. 觀念與學說,內容更為複雜,實非相較下顯得簡單的「五行說」可比擬。然而, 歷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歷史性議題,對於「五行觀」的思想內涵、理論架構,並 未作出進一步的說明,因此視為五行研究的基礎,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二)思想研究 14 15 16 17. 18 19. 相關論述請參劉節:〈〈洪範〉疏證〉,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388-402。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404-616。 童書業:〈五行說起源的討論〉,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660-668。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臺北:民主評 論社,1961 年 11 月)。 徐復觀:《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頁 13。 相關論述請參范文瀾:〈與顧頡剛論五行說的起源〉,收入《古史辨》第五冊,頁 640-648。 7.

(16)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思想研究」類的內容,主要討論「五行」的理論架構、思想內涵等內容, 以歸納演繹、分析論述作為研究方法,析論五行相關文獻,一方面可對五行的內 涵有更多的理解,一方面也可透過思想史的考察,理解五行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 義。 此類研究以鄺芷人所撰《陰陽五行及其體系》20為代表,此書雖以「從哲學 的理論層次考察陰陽五行的意義」21為主要目的,但仍以不少篇幅進行文字訓詁 與歷史發展的梳理,其後透過五行在「樂律」、「天干地支」、「內經素問」、 「天文星象」與「中國祿命法」等層面的運用與發展,說明陰陽五行具有系統性 思維架構,可被視為一種「一般性系統理論」,一方面證成五行說之系統性與理. 政 治 大 此後致力於五行理論架構研究之學者,則以蔡璧名及馮樹勳為代表。蔡璧名 立 之碩士論文以《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 為 論性,一方面深化對五行的理解,在理論架構的研究上,具有獨特意義。. 22. ‧ 國. 學. 題,討論「色彩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之可能理由」,分別就「方位」、「季節」、 「帝畤」及「五臟」等層面提出各項假說,並結合經驗事實一一論證,勾勒陰陽. ‧. 五行逐步成就系統化學說的過程、路線,具有獨創性。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 sit. y. Nat. 「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23一文則針對鄺芷人所提出的「一般性系 統理論」加以討論,說明以「一般性系統理論」解釋陰陽五行系統,實有學理上. io. n. al. er. 之困難,因此提出「家族相似」結構加以修正,並說明此「家族相似」結構,正. i n U. v. 是陰陽五行觀念成為中國最廣泛地使用於學術概念之一的主要條件,對於理論層 面的貢獻亦不可忽視。. Ch. engchi. 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24第一卷中提出,雖然從文獻資料上來看,「五行」 的概念和內容的定型化是比較晚的事情,因此學術界一般將「五行」思想的來源 定得較晚,並常常算在鄒衍身上,但是「五行」思想一直瀰漫在春秋戰國時代, 至少在戰國之前,「五行說」已經相當流行,並在春秋後期以來,逐漸滋生一種 循環輪轉的有時間意味的五行次序,由此,宇宙成為一個和諧而統一、充滿神秘 20 21 22. 23. 24.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12 月)。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頁 8。 蔡璧名:《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行說中》(臺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 年)。 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漢學研究》第 27 卷 第 2 期(2009 年 6 月),頁 233-266。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2 月)。 8.

(17) 第一章. 緒論. 聯繫的整體,而人就存在於這個宇宙之中。葛兆光從思想史層面加以考察,指出 五行說在中國思想史中的意義與內涵,提供「天-地-人-國」的思考脈絡。 此外,鄭吉雄、楊秀芳、朱歧祥、劉承慧合著之〈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 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25一文,則強調經典中有許多「觀念字」,研究者 應透過文字學、聲韻學、語言學與思想內涵等各種專業知識去考察其「意義群」, 才能對其意涵之原始起源、發展變遷有更深入的理解,更透過〈洪範〉與《郭店 楚簡‧五行》二篇文獻中「五行」的聯結,點出「五行」一詞的自然意涵與人文 意涵,呈顯「五行」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之整體性結構,深具啟發意義。 綜上所述,五行之思想研究成果在理論架構、思想內涵上有豐富的成果,不 僅點出五行具有理論性、系統性,也深入說明五行說之內涵,更綰合自然世界與. 政 治 大 說明西周以前的文獻中沒有「五行」字樣,只能表示目前可見的文獻中沒有留下 立 「五行」相關之記載,無法代表當時沒有「五行」觀念,由此跳脫歷史研究的框 人文世界,從中梳理出一套天人合一的脈絡,由此理解五行說的思考模式,並且. ‧ 國. 學. 架,而有更多論述的空間。可見思想研究層面對於五行研究之豐富化,殊為可觀, 亦是值得借鑑的取徑。但是思想研究仍尚未開展五行的分類思維模式,而由此建. ‧. 構之「天-地-人-國」一體之宇宙圖式,亦有待深入論述,亦為本論文所要處. n. al. (三)科學研究.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理之議題。. i n U. v. 前兩類的研究方法屬於人文學科進路,而「科學研究」類則以自然科學研究 法作為方法,透過邏輯、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檢證、研究五行。 最具代表性者為胡化凱,撰有〈五行說的數學論證〉26、〈中國古代的五元 化科學分類理論〉27等論文,以科學方法論證五行說,〈五行說的數學論證〉一 文透過現代數學方法證明五行體系是滿足生剋循環條件下,所含元素數量最少的 唯一體系,並可用數學運算統一表示五行之間所包含的各種相互關係,說明五行 25. 26. 27. 鄭吉雄、楊秀芳、朱歧祥、劉承慧:〈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35 期(2009 年 9 月),頁 89-127。 胡化凱:〈五行說的數學論證〉,《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5 年第 5 期(1995 年 10 月), 頁 38-42。 胡化凱:〈中國古代的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大自然探索》1996 年第 2 期(1996 年 6 月), 頁 118-123。 9.

(18)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說是具有高度水平的嚴密理論體系,具有準公理性質。〈中國古代的五元化科學 分類理論〉則藉由考察中國古代一系列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的基本內容、科學價 值與歷史背景,認為商周時期的尚五意識和戰國秦漢盛行的五行觀念是這類理論 得以產生和流行的主要文化基礎,並說明五元化科學分類理論對於中國科學發生 的積極作用與侷限。 蔡璧名在其碩士論文《五行系統中的色彩──試論色彩因何存在於系統化五 行說中》中亦曾以數學運算說明以「五」為數的必要性,亦在第七章「假說四: 色彩緣五臟而存在五行系統」中,以現代醫學知識,證明「肝、心、脾、肺、腎」 五臟之色彩正是「青、赤、黃、白、黑」五色,以此證成其假說。 綜上所述,科學研究進路對於五行「以五為數」提供數學邏輯上之證明,亦. 政 治 大 科學邏輯及其實證性,試圖解決五行相關問題,帶給人文學者不同的著眼點與思 立 考脈絡,但科學研究運用於人文學科上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從科技史層面理解五行說,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證成五行說之色彩內涵,透過. ‧ 國. 學. 透過上述三個層面的研究,可知在歷史性論題上,歷史研究成果已獲得基礎. ‧. 性的成果,但是歷史文獻之時代推斷,仍是未定之說;而在科學研究層面,則以. sit. y. Nat. 科學邏輯與技術,提供五行研究的檢證性,但自然科學方法與人文學科知識如何 跨科際合作,其程度的拿捏與獲致結論的有效性,仍需要觀察。在思想研究層面,. io. n. al. er. 其所獲致之成果最為豐碩,且研究進路值得取徑,透過思想研究,應能更為深入、 豐富地處理五行相關論題。. Ch. engchi. i n U. v. 二、中國分類思維研究之文獻回顧 「中國分類思維」研究目前較少,而以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為討論 中國思維方法較為全面之專著,此外,如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 劉長林、姜廣輝等學者亦有論述,以下分別析論。 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一書是《東洋人之思維方法》一書的節譯,本 文透過語言學、邏輯學、哲學、宗教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角度考察中國人的思 維方式,獲致的結論,包括中國人重視個別性,以人為中心,重視身分的秩序, 具有折衷融合的傾向等特點,皆值得進一步思考、討論。而譯者徐復觀先生亦針 10.

(19) 第一章. 緒論. 對中村元先生在方法上與內容上分別提出反駁,諸如「由一個民族的『自然語言』 以推斷其論理中的概念判斷等等,多少要帶點理論的冒險性」,28及通過各民族 對佛教之容受形態以考驗各民族的思維方法特徵,是否適用於中國文化。29故此 作最重要的貢獻在於點出「思維模式」研究的重要性,而非其所提出之論點。 李約瑟所作之《Science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由陳立夫等人譯為《中國 之科學與文明》,在本書中,李約瑟發展了 H. Wilhelm、Fberhard、Jablonski 及 Granet 等人的看法,認為中國的五行系統背後有其獨特的符號式關聯系統 之思維方法,並將之稱為「關聯式的思考」(coordinative thinking)或「聯想 式的思考」(associative thinking),且此種「直覺式的聯想系統」,有其因果 關係及邏輯,絕非迷信或原始迷信,其言:. 政 治 大. 在「關聯式思考」,概念與概念之間並不互相隸屬或包涵,他們只在一個. 立. 「圖樣」(pattern)中平等並置;至於事物之相互影響,亦非由於機械的. ‧ 國. 學. 因之作用,而是由於一種「感應」(induction)。……在中國思想裏的關 鍵字是「秩序」和(尤其是)「圖樣」。符號間之關聯或對應,都是一個. ‧. 大「圖樣」中的一部分。萬物之活動皆以一特殊的方式進行,他們不必是 因為前此的行為如何,或由於他物之影響;而是由於其在循環不已之宇宙. Nat. sit. y. 中的地位,被賦與某種內在的性質,使他們的行為,身不由己。如果他們. al. er. io. 不按這些特殊的方式進行,便會失去其在整體中之相關地位(此種地位乃. v i n Ch 皆需依賴於整個「宇宙有機體」而為其構成之一部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 engchi U 用,並非由於機械性的刺激或機械的因,而是出於一種神祕的共鳴。 n. 是使他們所以成為他們的要素) ,而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所以萬物之存在,. 30. 李約瑟說明中國的宇宙觀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大圖樣」,萬物於此圖樣中以 神祕的共鳴──感應模式──相互作用。不僅駁斥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 1857-1939)對中國思想與文明的否定,對於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 提出二元論和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提出機械論以降發展的現代自然 科學抨擊中國「關聯式思考」的態度也予以澄清,說明中國的宇宙是一個嚴整有 序的「有機宇宙」,並指出此種宇宙觀及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不能不採用的「有 28 29 30.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頁 II。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頁 III。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中國科學思想史(上)」(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 年 8 月修訂三版),頁 466-467。 11.

(20)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機哲學」(philosophy of organism)有其關聯,認為影響「有機論」極大的萊布 (Monadology), 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所提出的「單子論」 正是受到中國「關聯式思考」的影響。 李約瑟從科學家的角度,對中國五行系統給予正面的評價,認為「關聯式思 考」之思維方式與「有機整體」之宇宙觀,具有其本質上的意義,雖「中國的神 祕數論及五行間的象徵性關聯也有過度的伸展,然其基本思想,是本身穩妥且對 將來的人類思想亦有價值的」,31並點出中國的「關聯式的思考」模式。李約瑟 此書對於中國整體「科學思想」進行論述,指出「五行系統」的意義及關聯式、 直覺式的思維模式,極具參考價值,但其立說乃是站在「科學」的立場上檢視「五 行系統」,著重「邏輯性」、「因果性」與「可類推性」,目的在判別中國是否. 政 治 大 科學,在「是非」、「真偽」之間徘徊,而忽略了科學性雖為「五行系統」所具 立 有的特質中的一部分,但「五行系統」並非以作為科學的身分與目的形成、出現. 具有科學,以及中國的科學內涵是什麼,對於「五行系統」則關注其是否可視為. ‧ 國. 學. 於中國思想中,故應試圖跳脫「科學」的框架理解「五行系統」。此外,本書亦 尚未透過所揭示之關聯式、直覺式的思維模式,具體建構以五行為基礎所建構的. ‧. 宇宙圖式,殊為可惜。. sit. y. Nat. 劉長林在〈中國系統思維的三種模式〉32一文中,認為中國傳統思維以系統 性為基本特徵,系統性思維方式體現於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分成了三種模式:. io. n. al. er. 五行、八卦和有機系統的原始控制理論。其中,五行學說主要揭示宇宙萬物普遍. i n U. v. 的時空結構法則和維持系統整體平衡的機制,具有規律性、周期性、層次性,這. Ch. engchi. 種時空觀是經過仔細觀察和長期體驗而得出的思維成果。故劉長林之看法,認為 五行系統本身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並非五行系統背後另有一套思維方式。此 說對於雖點出思維方式乃是經由觀察與體驗而得,以及五行系統作為思維方式所 具有的特點,但若進一步思考便會發現,五行系統作為一種系統理論模型的出 現,必定是由某種思維模式所建構,因此五行系統可視為此種思維模式的具體 化,而不能直接視為思維模式本身。. 31 32.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中國科學思想史(上)」,頁 478。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的三種模式〉,收入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頁 309-376。 12.

(21) 第一章. 緒論. 姜廣輝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點〉33一文中,提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所 具有的三個特點,分別為整體動態平衡的觀念、直覺體悟的方法及取象比類的思 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進一步思考。 綜上所述,「中國分類思維」之研究成果,截至目前仍為數不多,但已有學 者提出重要的論點,值得思考與討論,但仍有許多論題尚待開展,諸如中國思維 模式是否僅有上述學者提出的內容,且尚未討論「分類思維」此一議題,分類如 何進行,其背後的思維模式為何,如何透過五行的分類思維建構「天-地-人- 國」連貫的五行宇宙圖式,皆為本論文欲解決之論題。. 第三節、時代斷限與研究進路. 立. 政 治 大. 據筆者觀察五行相關文獻,認為五行思想之發展可以略分為四個階段。34首. ‧ 國. 學. 先是第一階段,從五行宇宙圖式出現伊始,經過不斷地吸收容受各種領域之知識 內涵,漸次擴大、豐富五行知識體系,並經過戰國末年與漢代初期思想家的整理. ‧. 逐步定型,成為我們所見的五行思想樣貌,《呂氏春秋》與《淮南子》即是此時 期之代表。而漢武帝時,五行思想在董仲舒手中產生巨大之變化,此後又加以讖. y. Nat. sit. 緯化,不復萌芽階段之面貌,因此以漢武帝作為分水嶺,區分出兩個階段,五行. al. er. io. 思想在漢武帝之後,與儒家、道教等思想互相影響,在其術數本質上繼續發展出. n. v i n Ch 化,成為一套豐富複雜的身體醫學知識,在技術方面則產生煉丹術,對中國技術 engchi U 堪輿、讖緯、相人等各種知識,而在身體醫學領域亦於萌芽階段之基礎上不斷深. 有極大的影響,五行知識體系在此一時期蓬勃發展,直到隋代蕭吉整理五行宇宙. 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撰寫《五行大義》,為此一時期作一總結,唐代整體五行 思想之發展同樣承續《五行大義》之內涵。到宋代周敦頤時,將五行宇宙圖式及 五行知識體系轉換為思想義理內涵,以理學的視域認識五行,使五行思想產生新 變化,但同時作為術數的五行思想仍然存在於生活之中,兩者同為五行知識體系 的一部份,故以周敦頤作為第二階段之終結與第三階段之開始。第三階段中,思 想的五行與術數的五行皆在五行宇宙圖式架構下,不斷豐富其內涵,然由於明代 西方知識體系開始傳入中國,因此五行知識體系與西方知識體系發生接觸,基本 33 34. 姜廣輝:〈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點〉,《孔孟學報》第 62 期(1991 年 9 月)。 此處對於五行思想發展之分期僅是初略之區分,其細節仍有許多尚待討論與處理之處,五行 研究亦是值得加以關注與研究之議題,有待更多研究者討論與研究。 13.

(22)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上五行知識體系凌駕於西方知識體系之上,直到清末民初,梁啟超等人開始駁斥 五行知識體系,中國知識體系逐漸轉為西方科學邏輯下的內容,五行知識體系便 自知識殿堂中退位,由此進入第四階段,但五行知識仍在生活中不斷被運用,可 以說明五行知識體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其實踐性,能夠在五行宇宙圖式的脈 絡下理解,因此五行宇宙圖式與五行知識體系是否能登入知識體系之殿堂,仍有 可以討論之處。 筆者所討論的中國先秦漢初五行思維,係指五行宇宙圖式的第一階段,此階 段之時代上限難以斷定,筆者認為當在殷商之前,而時代下限則為漢武帝之前, 職是之故,本論文研究課題之時代斷限,以漢武帝為時代下限,討論對象皆以漢 武帝之前的文獻與材料為主。. 政 治 大 諸項議題,然因個人學力,故本論文僅以五行宇宙圖式起源、自然世界五行核心 立 觀念之形成,及人文世界五行知識體系之運用為主要討論議題,考察先秦漢初的. 五行思維研究觸及四方、四神、四時運轉、五行次第、感應、生勝與星占等. ‧ 國. 學. 中國人,如何透過五行系統觀看、認識、理解宇宙的方式,由此建構出一套涵括 知識系統、空間感受與時間意識的「五行思維」。此議題屬於思想內涵與理論架. ‧. 構的層面,即第二節「文獻回顧」所言之「思想研究」,因此將以本文將以思想. sit. y. Nat. 研究方法作為研究進路,透過文獻分析,理解文獻的字面意義與文字背後的意 義,面對流傳下來的文本,「經由適當的提問,讓文本重新講話,針對問題表述. io. n. al. er. 出其內含義理」,35藉由對文本的叩問,讓文本說得更多,並逐一針對相關文獻. i n U. v. 進行提問,試圖從中找尋解決問題的線索,以求獲得解答。. Ch. engchi. 透過將文獻資料回歸其時代脈絡,觀察、分析其文本之內涵,從中發現五行 思想發展的軌跡,及其如何建構五行宇宙圖式,容納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逐步 擴大五行知識體系,並關注其背後的分類思維模式如何運作,如此,便能在文字 記載中看到全幅之五行宇宙圖式,以及其隱沒在文字與歷史中的分類思維,以解 答本論文之提問:「中國古代五行思想所建構之五行宇宙圖式及其分類思維模 式」。透過相關論題之考察,深化五行研究之內涵,說明五行在中國思想史上的 意義,呈現先秦漢初中國先民的宇宙圖式,並開拓中國人思維方式之研究。. 35.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看經典注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 問題〉,收入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06 年 2 月二版),頁 38。 14.

(23) 第二章. 五行宇宙圖式起源之討論. ──以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為思考核心. 探究五行宇宙圖式的內涵,當從考鏡源流著手,識其原本,方能知其流衍。 近代學術界關於「五行起源」的討論,首先由梁啟超提出,主要原因乃是認定五. 政 治 大 五行說源起於戰國末期的看法,劉節踵武其後,作〈洪範疏證〉一文以證梁啟超 立 之說,顧頡剛更進一步判定「鄒衍是五行說的創始者」。. 行為「兩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 ,1目的在於欲「辭而闢之,故考其來歷」 ,2提出. 3. ‧ 國. 學. 關於此說,目前學界提出不同意見,如李零從考古發現來看,認為陰陽五行 說雖然在戰國秦漢之際極為盛行,並進行豐富化、整齊化與系統化的工作,但這. ‧. 些工作並非鄒衍一派所能完成者,而是由大量的「日者」從遠古取材,以原始思. sit. y. Nat. 維為背景,這種思想的源頭非常古老,遠早於戰國時代;4葛兆光亦認為,雖然 從文獻資料上看,五行的觀念與內容的定型化時間較晚,但五行觀念一直瀰漫在. io. n. al. er. 春秋戰國時代,至少在魯昭公時代,便已經具有系統並且相當普遍。5. i n U. v. 歷來已有許多學者針對「五行起源」議題加以考察,並提出不同看法,但眾. Ch. engchi. 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聚訟未決,筆者將以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為核心,思 考五行起源之問題,並透過出土文獻討論五行宇宙圖式之淵源。其次,藉由甲骨 卜辭、文字形體、墓葬木室與式圖結構等器物內涵,考察四方宇宙觀與五方宇宙 觀的演變,說明五行知識體系的形成。. 1. 2 3 4 5.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本社編輯部:《古史辨》第五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1987 年 11 月),頁 343。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本社編輯部:《古史辨》第五冊,頁 343。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收入本社編輯部:《古史辨》第五冊,頁 410。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5 月第 1 版),頁 139-140。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年 12 月),頁 76-77。 15.

(24)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第一節 五行宇宙圖式之起源 ──以楚帛書之四時宇宙圖式為切入點. 關於「五行起源」之問題,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見解,可歸納為「五數說」、 「五方說」 、 「五材說」 、 「五星說」 、 「五季說」 、 「五工說」及「治水說」等七種意 見,這些觀點或具有啟發性,或經過詳實的考證,對於「五行起源」具有廓清面 貌之作用。但是上述諸說,皆顯示學者在討論此一問題時,多以線性的思考方式 處理,認為五行在某一時間點因某一種原因而產生,爾後才發展為龐大的知識體 系。但筆者觀察五行起源時,發現其成因相當複雜,並非由一起源直線發展而成. 政 治 大 知識吸收納入五行宇宙圖式之中,並逐步擴大成為一套博賅的五行知識體系,因 立. 型,而是在中國文化知識背景中孕育而生,經過長期的醞釀逐漸成型,並將原有. ‧ 國. 學. 此五行宇宙圖式的出現乃是前有所承,並非憑空出現的全新知識,若能結合出土 材料進行考察,或能對五行之起源有不同的認識。. ‧. 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之戰國楚帛書,6同時具有文字與圖像兩部分,相輔相. sit. y. Nat. 成,不同於《管子‧幼官》 、 《呂氏春秋‧十二紀》諸篇僅有文字記載,且作為墓. io. er. 葬用品,不僅顯示墓主對帛書之重視,更具有陪葬物的具體生活意義,在某種程 度上反映當時人的普遍思想,帛書中亦呈現古史觀與創世觀之內涵,實為具有綜. n. al. Ch. i n U. v. 合意義的重要材料,更重要的是,戰國楚帛書之內容涉及五行之討論,因此筆者 擬由此展開五行說之考察。. engchi. 分析楚帛書結構,可分為文字與圖像兩部分,文字部分由中間正反兩篇文章 及四周十二段文字構成,中間正反兩篇文字可分為八行文、與十三行文,依李學 勤所言,八行文內容與四時生成相關,故稱〈四時篇〉,十三行文內容與天象相 關,故稱為〈天象篇〉,四周十二段文字,言及十二月行事之宜忌,故稱為〈月 忌篇〉 ,7〈天象篇〉 、 〈四時篇〉與〈宜忌篇〉依序分別為李零所言之甲篇、乙篇 與丙篇。其圖像則有四周十二神像與四隅配以青、赤、白、墨四木。. 6. 7. 楚帛書之年代,據李零等人考訂,大體在戰國中晚期之間,請參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 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7 月),頁 10。 李學勤:〈論楚帛書中的天象〉,收於氏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 業有限公司,1994 年),頁 37。 16.

(25) 第二章. 五行宇宙圖式起源之討論──以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為思考核心. 此處值得注意的是, 〈四時篇〉中的文字部分有「青木、赤木、黃木、白木、 墨木之精」之記載,圖畫部分則是在帛書四隅繪有青木、赤木、白木、墨木等四 木,然未見黃木。進一步探究圖畫之內容,可以發現青木繪於冬季十二月與春季 一月交角之隅,青木之根則朝向春季一月、二月、三月之方向,故青木應為代表 春季之木,赤木繪於春季三月與夏季四月交角之隅,赤木之根朝向夏季四月、五 月、六月之方向,故赤木應為代表夏季之木,白木繪於夏季六月與秋季七月交角 之隅,白木之根朝向秋季六月、七月、八月之方向,故白木應為代表秋季之木, 墨木繪於秋季九月與冬季十月交角之隅,墨木之根朝向冬季十月、十一月、十二 月之方向,故墨木應為代表冬季之木。 由上述可知,四木之色與四季之配應,正合於五行知識體系中季節與色彩之. 政 治 大. 配應,因此有學者據此認為戰國楚帛書中含有五行之成分,如安志敏與陳公柔所 言:. 立. ‧ 國. 學. (繒書)四角的樹木,分青、赤、白、黑四色,以象徵四方、四時。這種 以顏色代表東南西北、春夏秋冬的思想,實際上已具有早期的五行思想。8. ‧. 安志敏與陳公柔不僅將四木之色與季節配應,更進一步納入了方位的概念,並將. y. Nat. 此視為早期的五行思想,一方面解釋黃木未出現之原因,一方面說明季節、色彩、. n. al. er. io. 思想,其言:. sit. 方位配應與五行思想之關係。李學勤則認為〈四時篇〉中已明顯貫穿著五行說的. Ch. i n U. v. 青、赤、黃、白、黑代表木、火、土、金、水,採取了五行相生的次第。. engchi. 四神的名字各有一種顏色,即青、朱、黃9、黑,這當然也是五行說的體 現。四神就是四時春、夏、秋、冬,因而四神之名又表明了五行與四時的 相配。不難設想,以五木奠四極,意味著五行的空間分布;以四色名四神, 又意味著五行的時間循環。以五行說為原則的宇宙間架論,在帛書裡已經 表現得相當完整。10 將帛書中五色直接與五行聯繫,並認為此種配應具有空間分布與時間循環之概 8. 安志敏、陳公柔:〈長沙戰國繒書及其有關問題〉,《文物》1963 年第九期,頁 56。 李學勤隸定四神之名,認為四神之名當各為三字,長者之名於「青」字下少去一字,故原本應 為「青□榦」,而仲者之名次字與叔者、季者之名首字殘缺無法識讀,故依次隸定為「朱□獸」、 「□黃難」與「□墨(黑)榦」。請參李學勤:〈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收於氏著:《簡 帛佚籍與學術史》,頁 50。 10 李學勤:〈楚帛書中的古史與宇宙論〉,收於氏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頁 54-55。 17 9.

(26)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念,試圖說明楚帛書所呈現者乃是五行宇宙圖式。陳茂仁亦贊同此種想法,進一 步推斷道: 帛書四隅四木,分繪以青、赤、白、黑四種顏色,……,顯與五行按顏色 之分布居位有關(……),唯帛書不繪中央黃木,蓋透顯出其時之五行思 想,已有中央「黃」居四維之觀念。11 不僅認為楚帛書中已有五行思想,更認為圖中不繪黃木乃是「中央黃居四維」觀 念之呈現。上述三家之說皆將楚帛書與五行思想聯繫,然饒宗頤則持不同意見, 認為: 只有五色與五木之名,但沒有明文把它與水火木金土聯繫起來,故謂這時 五行說尚未成立。12. 立. 政 治 大. 以帛書文字中並未有「木、火、土、金、水」五行文字出現,認為此種色彩、季. ‧ 國. 學. 節之配應與五行說無關,亦不能由此判斷五行說是否成立。. 楚帛書中確實未出現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文字,然其所論及之色彩、季節之配. ‧. 屬,皆可見於五行知識體系之中,與五行宇宙圖式之關係密切。楚帛書在圖畫部 分以「四時」為主軸配以四色之木,而文字部分則以「四時」為時間結構,在四. y. Nat. sit. 木之基礎上增加「黃木」,以「五木」作為空間結構,綰合兩者共同完成創世神. al. er. io. 話。由此可以看出五色是在四色的基礎上加上黃色,四色是四時知識體系之呈. n. v i n Ch 之間密切且複雜的關係,因此筆者將順著戰國楚帛書的記載,討論四時宇宙圖式 engchi U 現,而五色則為五行知識體系之代表,此處透露出四時宇宙圖式與五行宇宙圖式. 的結構與內容,以利瞭解五行宇宙圖式。. 一、二分二至:四時宇宙觀之基礎 在楚帛書〈四時篇〉中,論及宇宙創世之過程,其言宇宙初始,天地未形之 際,元氣充盈於宇宙之間,蒙昧難辨。伏羲與女媧開天闢地,並生四子,此四子. 11. 12. 陳茂仁:《楚帛書研究》,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永和:花木 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 9 月),十一編第十五冊,頁 233。 饒宗頤:〈秦簡中的五行說與納音說〉,收入氏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第五冊(臺 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10 月初版),頁 98。 18.

(27) 第二章. 五行宇宙圖式起源之討論──以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為思考核心. 亦稱為四神,以步算之法交替相代測定年歲與四時,此四神依長幼為序,其名分 別為青榦(檊)、朱四單、翟黃難與□墨榦(檊),當九州地勢傾斜時,四神襄助 天蓋轉動,並守護青赤黃白黑五木之精氣不致消散,如此五木便得以擎天長存久 立。炎帝亦命祝融率領四神,降至人間,定立二分二至的三條日行軌道以及東西 南北四方之極,使四時流轉有序無虞。13 在楚帛書的文字記載中,與圖像部分所繪四木關係最密切者為名中亦帶有色 彩之四神,且四神與四時、四方、四色等觀念相繫,成為一套配應模式,呈現四 時宇宙圖式之內涵,藉由楚帛書內容之討論有助於瞭解四時知識體系。楚帛書所 載之四神,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職司四時之運行,如此方能成歲,歲之意義便在四 神運步相代中呈顯,文中提及四神定立二分二至之日行軌道,於是四神分別代表. 政 治 大 分、夏至、秋分、冬至,亦即以日為單位,而非長時間跨度之季節。在二分二至 立 的基礎上,四時交替循環的週期便構成一歲,由於一歲分屬四神所司,因此將一. 二分二至之神,14在此脈絡下,「四時」一詞主要指稱標誌四季的四個曆點──春. ‧ 國. 學. 歲均分為四等分作為四神所職之週期,但不以二分二至作為職司周期之起始與終 結,而是將二分二至視為職司周期之中心,在相鄰之分至間找出中點作為新的曆. ‧. 點──四立,並以四立標示季節之開始與結束,15如此便能標誌出立春、立夏、立. sit. y. Nat. 秋與立冬四個曆點,作為四季的起始與完結,將一年均分為四等分,分屬四神所 司,確立以四時為中心所構成的四個長時間跨度單位──春、夏、秋、冬四季。. io. n. al. er. 由於四季週期的出現,四神便在原本分至之神的身分上加上四季之神的意義。. i n U. v. 在楚帛書〈四時篇〉的記載中,四神在定立四時後,便進一步奠立四方之極,. Ch. engchi. 也就是先確定時間,再確定方位,但在人類認識世界的實際程序上,應該是先確 定四方之方位,以此為標準方能確定二分二至之時間,如馮時所言: 只有當方位體系──至少是四方──建立完備之後,人們才可能根據已經確 定的方位標準確定四氣──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因此,方位體系是 作為原始的計時體系的基礎這一點應該沒有疑問。16 因為唯有在測定四方之正位後,以此為標準,觀測太陽運行之相關資料,17方能 13. 14 15 16. 關於楚帛書〈四時篇〉之隸定與釋文,請參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7 年),頁 20-43。 馮時亦認為四神乃是代表二分二至之神,相關討論請參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頁 32-40。 例如找出冬至和春分的中間點為立春,並以立春標示冬季的終止與春季的展開。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修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頁 11。 19.

(28) 中國古代五行宇宙圖式研究. 定立二分二至,18但楚帛書中則認為先有二分二至之後,再由四神「奠四極」, 確立四方之極點,以此作為東、西、南、北四方之正位,此種記載透露出楚帛書 之作者可能認為時間意義優先於空間意義的概念,也許可以由此推測在四時知識 體系中,時間是比空間更重要的概念。此外,楚帛書中提及四神所奠之「三天」, 即是太陽在二分二至所運行的三條軌道,「奠三天」之文字便是先民試圖以神話 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認為太陽運行軌道是由四神所建立,由此可以瞭解先民所 認識的世界樣貌及其如何理解世界。. 古人對於二分二至以及四方的認識,在河南濮陽西水坡 M45 號墓葬(圖一) 出土後,可以往前推至西元前 4500 年左右。河南濮陽西水坡 M45 號墓葬一般被. 政 治 大. 認為是仰韶文化時期的文物,其出土狀況如下所述:. 立. 墓穴的形狀呈南圓北方,東西兩側設有兩個凸出的弧形小龕。墓主人為一. ‧ 國. 學. 壯年男性,頭南足北,……。墓內的東西小龕及北部方龕葬有三具殉人, 也顯示了墓主人享有的崇高地位。尤其令人興奮的是,在墓主骨架的左右. ‧. 兩側及腳端,分別發現了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像和三角形圖案,而且 蚌塑三角形還特意配置了兩根人的脛骨。墓中蚌龍居右,位於東方,頭北. Nat. sit. y. 向,蚌虎居左,位於西方,頭亦北向,龍虎均背朝墓主作行走狀;蚌塑三. n. al. er. io. 角形圖案位居北方,配置的人骨指向東方。19. i n U. v. 由龍虎圖像、三角形圖案及人脛骨所構成的圖為「二象北斗星象圖」 (圖二) ,蚌. Ch. engchi. 塑三角形代表斗魁,兩根人脛骨代表斗杓,二者組成的圖案即為北斗之象。墓穴 的獨特形制,乃是由蓋天理論而得之蓋圖模式,選取蓋圖中的春秋分日道、冬至 日道和陽光照射界線構成墓穴上半部特殊的弧形與東西兩側小龕,下方加上代表 大地的方形,便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宇宙圖形,不僅呈現古人所認識的天圓地方概 念,更展示古人對於太陽運行軌道以及二分二至天象的細緻觀察。三具殉人亦與 二分二至有密切關係,東、西兩具殉人意義較為清晰,其頭所朝向之方位正是春 秋二分日時的日出與日入之處,分別代表春分之神與秋分之神,而北面殉人則位. 17 18. 19. 包括日出日沒之地平方位、太陽運行緯度的高低、日影之長短及晝夜長短等內容。 如以太陽出於正東之方、沒於正西之位,且晝夜等長之日為春分與秋分;太陽運行至緯度最 北方、日影最短,且白晝最長、黑夜最短之日為夏至;太陽運行至緯度最南方、日影最長, 且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之日為冬至。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頁 375-376。 20.

(29) 第二章. 五行宇宙圖式起源之討論──以宇宙圖式與知識體系為思考核心. 於北方,且其葬臥的特殊角度使其頭部準確的指向冬至時日出的方位,因此可視 其為冬至之神;而墓葬中獨缺夏至之神,或許與南方為死者靈魂通往天界之方向 有關。20在河南濮陽西水坡 M45 號墓葬中可以先民看到對於天地、太陽運行與二 分二至的認識,且墓主以生人為殉,分別代表春分、秋分、冬至之神,可以看出 墓主對於二分二至極為重視,而代表二分與冬至之神的三具殉人經鑑定後推測年 齡為十二至十六歲之少男少女,21選擇少男少女做為殉人的原因,可能與楚帛書 〈四時篇〉所載之四神相關。22由 M45 號墓葬可知古人早在西元前 4500 年便對 於二分二至有深刻的認識;而對於二分二至的認識,當在以對於四方的瞭解為基 礎上才能展開,加上墓葬中蚌塑龍虎、人骨等物品的擺置方位,可以推測當時的 人類已經瞭解、掌握並能運用四方的概念,並以之作為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指引與. 政 治 大 觀念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流播傳承,於《尚書‧堯典》中寫定,成為中國文化的 立 底蘊,影響後世中國甚深。. 規範;此時的方位與空間,在先民的概念中,已經具有不同的意義內涵,且此種.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一. 20 21 22. 23. Ch. engchi. i n U. v. 河南濮陽西水坡 M45 號墓葬23. 關於河南濮陽西水坡 45 號墓的相關研究,請參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頁 374-405。 請參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頁 401。 四神職司二分二至,身分同時為伏羲與女媧所生之四子,因此以少男少女代表「子」之概念, 故以少男少女為殉人。 圖片來源為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圖版三。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2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本校校友王嘉慧同學(傳播系二技港生)持朝陽科技大學學士班畢業證書,通過 香港學歷評審局審核通過,等同香港學歷資歷架構5級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 meets the standard

本校校友陳倩怡同學(傳播系四技港生)持 朝陽科技大學學士班畢業證書,通過香港 學歷評審局審核,等同香港學歷資歷架構 5級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 meets the standard of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Travel Coordinators (HARTCO) 香港註冊導遊協會 Hong Kong Hotels Association (HKHA) 香 港 酒 店 業 協 會 Hong Kong Tourism Board (HKTB) 香 港 旅 遊 發 展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