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文的研究重心主要是從地緣戰略角度,探討中國對於中亞國家的能 源外交作為,因此研究區域範疇為中國及其周邊能源生產及管線過境國 家,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及土庫曼等五國,另因俄 羅斯一向將中亞地區視為其地緣政治勢力範圍,具有關鍵之影響力,本文 亦將論及。

參、能源範圍

能源種類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鈾、風力、水利、太陽能等,本 文探討範圍限縮於石油及天然氣。

肆、研究限制

就主客觀因素及條件而論,本文的研究限制如次:

取得中亞國家第一手或官方資料加以分析,應是最貼近真實現況的研 究方法,中亞五國前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官方語言為俄文,筆者雖學過俄 文,但對於中亞國家及俄羅斯原文資料仍無法充分瞭解。本文參考資料主 要來源是大陸學者的著作,或是官方相關研究機構的出版品及網站訊息,

惟較易取得之官方文件、書籍、中國領導人言論、期刊、報章雜誌等,常 因意識型態或宣傳所需,其內容可能與事實有所差距,信度及深度大打折 扣。另國內學者對於中亞地區相關議題之研究亦少,諸如以上因素都將制 約本文研究。

此外,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關係錯綜複雜,其能源政策及外交牽涉範圍 及層面甚為廣泛。從內部而言,包括經濟發展考量;從外部因素來論,涵 蓋地緣政治、軍事安全、美國及俄羅斯等大國在此地區之競爭與合作、各 國之間國家利益相互交錯等,是以無法就各面向予以深入探討及研析。

第四節 文獻探討

由於本文探討議題包括中亞國家的地緣政治、中國對於中亞國家的能 源外交策略,及透過上海合作組織與強化中亞國家經貿關係等,因此在文 獻探討部分,係以中國學者專書為主,並輔以學術期刊、網路資源。

葉自成主編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書中認地緣政治(Geopolitik)

以範圍區分,大致可分成三個層次:一是指「一個國家與周邊國家的地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係」,中層次為「比一個國家的周邊範圍更廣泛的區域,是區域主義或 地域主義的地緣政治」,第三個層次範圍最大,亦即「把世界當作一個不 可分割的整體進行研究」。就中國的地緣政治觀點,其注意的重心是自己 周邊的國家,是一種與本國有直接相鄰邊界和共同經濟生活空間的國家關 係,且是在歷史上有種種聯繫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政治。基於歷史、政治、

經濟及軍事等考量,中國將周邊國家分成三條地緣政治線:北-西北線(與 中國北部和西北部接壤的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五國,

邊界線長達 12,000 多公里)、西線(與中國西藏和新疆相鄰的印度、不丹、

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十分接近的孟加拉等七國)、東-南 線(與中國南部和東南部有陸地相鄰或隔海相望的國家,這一線共有十三 個國家),並採行安西、靠北、爭東南的地緣政治戰略。23

陸俊元所著《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其將地緣政治區成為廣義及 狹義二種類型,地緣政治係人類政治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下的產物,既有 地理環境形成相對穩定的特徵,與其同時又對國際關係變化帶來靈活的機 動性。所提出資源地理政治具有下列特點:(一)資源地緣政治的對象隨 全球經濟結構的改變而發展。(二)佔有及控制資源產地是資源地緣政治 的重要目標。(三)運輸安全成為突出的地緣政治內容。(四)對資源的 控制權成為重要的國際政治權力,各國對石油的爭奪就是明證。美國持續 從地緣上壓制中國,並積極控制世界重要能源通道及部分產油地區,而遂 行其全球戰略部署及確保本身油源供應無缺,再次印證能源在國家安全地 緣上的重要性。24

在國外學者著作中,布里辛斯基的著作 The Grand Chessboard,中文譯 為《大國政治》最具盛名及廣為討論,書中對戰後全球的地緣政治變化,

以及美國的地緣戰略問題深入探討,並對歐亞大陸地緣戰略重要性及存在 問題,有深度研析及獨到見解。布里辛斯基認為,歐亞大陸位於地緣政治 上之樞紐地位,在此的優勢地位將是全球霸業的中心基礎。書中論及,在 2020 年中國會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強權,為不讓敵對的大國出現而威脅到 美國國家安全利益,圍堵遏制中國崛起遂成為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美

23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頁 2-29。

24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頁 180-1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國全球戰略的首要目標。中美之間雖存在許多共同利益,但在地緣戰略上 潛藏的矛盾仍然不斷擴大,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急遽增長,

其對外積極搶購石油作為,造成許多國家的恐慌。另者,中亞地區蘊藏豐 富石油及天然氣等資源,美國雖然與該地區距離遙遠,但仍積極進入以開 發本區資源,為不讓俄羅斯獨佔此地區的地緣政治空間,美中俄三個大國 的互動及利益競逐,將會白熱化。25

中國學者潘革平翻譯之《石油地緣政治》,論及經濟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力有增無減,而原油價格的變化對於經濟的主宰性日益升高。然石油與地 緣政治常結合成為引爆重大事件的混合體,石油價格的高漲及快速變動,

已是全球原油市場的特點。石油價格飆升究竟是市場的結構性所致?亦或 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國際政治與戰略問題?雖然短期間內無法釐清,但世界 二個最大能源消費國-美國與中國,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同時面臨原油供 應及石油製品的運輸安全等問題26。本書並對中國能源的需求及其石油外交 現況有深入探討,認為中國在能源領域上,與美國、日本及印度有重大競 爭和對抗,而這種競爭正方興未艾,將對地緣政治關係產生改變。27

《中國能源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係李果仁、劉亦紅兩人合著,

敘述中國成為石油進口的大國,油源主要來自中東及非洲,進口石油 90%

以上是經由海上運輸,其中 80%需通過馬六甲海峽,如果該海峽運輸遭到 阻斷,將對中國能源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為破解馬六甲困局,中國國內專 家提出具體方案,包括建立中國與緬甸間石油管線、中國與巴基斯坦輸油 管道、在泰國南部修建克拉運河、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合作,修建石油陸 運線路。根據上述方案,專家認為中國石油安全的突破口就在中亞國家,

重點是建立哈薩克到新疆的輸油管線,因為裏海石油儲量有 40%至 50%位 於靠近哈薩克的大陸棚架地區。中國透過多元化的海外石油供應體系以提 升其石油安全,因此利用能源外交,並以石油公司為平台,實施持續發展 戰略,已取得非洲-中東、中亞、南美及亞太等四個石油供應區域,為石 油安全提供更多保障。28

25 布里辛斯基,《大國政治》,林天貴譯,頁 66-69。

26 菲利普.賽比耶-洛 佩 兹 (Sébille-Lopez, Philippe),《石油地緣政治》(Geopolitiques du petrole),潘革 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8 年),頁 378。

27 潘革平譯,《石油地緣政治》,頁 247-293。

28 李果仁、劉亦紅著,《中國能源安全報告》,(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年),頁 58-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轉型的中亞和中國》是中國學者楊恕的著作,書中談論中亞五國獨 立以來,社會變革或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政治文化傳統、國際環境的影響 及國家的現實利益,是支配和驅動國家行為的三個主要關鍵因素。29中亞地 區關係到中國邊疆及周邊安全,並影響中國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同時與 西部大開發戰略息息相關,這是中國在中亞地區戰略利益的基礎。中亞地 區在蘇聯時期是地緣政治上被邊緣化的區域,現今已轉變成戰略和經濟利 益的角力場,在如此新的態勢下,中亞各國奉行在大國之間多邊平衡的政 策,使局勢益加複雜及變數更多。而中亞國家的能源政策對各國來說,既 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利益的交匯及競逐中,衝突和摩擦是無法避免,並對 整個地區形勢產生相當影響。30

鄭羽主編《中美俄在中亞:合作與競爭》一書 ,認為 20 世紀 90 年代 中期以來,因為:(一)中亞國家石油探勘及開採快速發展,造成有關國家 在該地區的能源外交競爭加劇。(二)2001 年 6 月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同年美國發生 911 事件,美軍進駐中亞諸國,該區域頓時成為國際反恐戰 爭的前沿及大國進行外交戰略之匯集處。(三)2005 年圍繞該區域鼓動和抵 制「顏色革命」的浪潮,中美俄三國之間,掀起直接、激烈的外交爭奪,

致使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局勢產生變化,並對當代國際戰略態勢造成深遠的 影響。理所當然,地緣政治的變動與干擾,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發展能源合 作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但石油開發並非是零和遊戲,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 的經濟活動,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中國石油企業加快國際化的進程,

並實施「走出去」的戰略,藉由與中亞相鄰的地緣優勢,強化與中亞國家 能源合作,獲取政治及經濟利益。31

趙華勝的著作《中國的中亞外交》,論述中國外交的基本性質是內向 的,其出發點在於滿足國內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而追求利益是國家外 交的基本目標。中國在中亞的利益具有相對獨立性,包括邊界安全、抑制 東突分裂勢力、能源供應、地緣政治安全、經濟利益及上海合作組織的發

趙華勝的著作《中國的中亞外交》,論述中國外交的基本性質是內向 的,其出發點在於滿足國內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而追求利益是國家外 交的基本目標。中國在中亞的利益具有相對獨立性,包括邊界安全、抑制 東突分裂勢力、能源供應、地緣政治安全、經濟利益及上海合作組織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