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地緣戰略論中國對中亞國家能源外交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地緣戰略論中國對中亞國家能源外交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武平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從地緣戰略論中國對中亞國家能源外交.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張鴻俊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就讀政大研究所是我大學時代追尋的目標,當 時的理想,鞭策我從華崗乘車橫跨台北市,到指南山傍的政大旁聽,隨著 大學畢業,目標化為夢,遠了!然而,政大在我的心中,依然裊繞,且深 深烙印。經過多年,在 97 年考進國家安全及大陸研究碩士專班,夢想成真! 終於可以踏進學術殿堂,一窺奧祕及實現年輕時的夢。 二年的課程,在多位老師不同講授風格的薰陶下,著實獲益良多,果 真進入寶山,沒有空手而歸。對於老師的教導,除了感謝之外,還是感謝。 祇是,仍有悵然,因為等待吸取的知識實在太多,無奈時間苦短。. 政 治 大. 當然,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郭老師武平,在他悉心指導下,讓我在公. 立. 務及課業兩忙中,有效利用時間及方法,完成碩士論文。兩位口試委員-. ‧ 國. 學. 吳漢老師及連弘宜老師,在百忙中撥冗,仔細閱讀我的論文,詳實指出錯 誤,並提供許多寶貴意見,在此表示最大謝意。. ‧. 兩年來班上的學習風氣及上課氣氛,讓我感受深刻,學長來自不同公. y. sit. Nat. 務體系,有著不同背景,豐富的閱歷及經驗,透過研討及意見交流,使我. er. io. 學習到更多知識,同時擴展視野,這些並非言語及筆墨所能形容。. n. 最後,要感謝內人玉馨,在這段期間無怨無悔的付出,除了工作還得 a v. i l C n 照顧家庭,及督促兩個寶貝兒子秉鈞、秉崴的課業,讓我無後顧之憂,尤 hengchi U 其在寫論文的期間,給予許多鼓勵及容忍。需要感謝的實在太多,無限的 謝意,就在無言中!. 張鴻俊 2010.06 於中壢.

(4) 目 目 圖 表 摘. 次. 次…………………………………………………………………………Ⅰ 次 ………………………………………………………………………Ⅱ 次 ………………………………………………………………………Ⅲ 要 ………………………………………………………………………Ⅳ.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及方法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10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2 第五節 章節安排 …………………………………………………………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貳章 地緣戰略與中亞的能源爭奪 第一節 全球能源供需現況 ………………………………………………19 第二節 中亞國家能源蘊藏與開發 ………………………………………26 第三節 美俄歐日中在中亞的能源競逐 …………………………………37. n. er. io. sit. y. Nat. 第參章 中國能源安全戰略 第一節 經濟發展影響中國能源安全 ……………………………………50 第二節 積極制定能源戰略方針開拓來源 ………………………………59 al 第三節 發展廣泛的國際能源關係 ………………………………………68 iv. n U engchi 中國強化與中亞國家外交關係之作為. Ch. 第肆章 第一節 中國對中亞國家能源外交之挑戰 ………………………………82 第二節 擴展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功能 ……………………………………92 第三節 內部經濟利益與中亞政策結合 ……………………………… 104 第伍章 中國在中亞國家能源外交策略 第一節 中亞國家能源地位 …………………………………………… 118 第二節 中國爭取中亞能源開發與經營權 …………………………… 127 第三節 中國建構中亞「和諧地區」能源戰略佈局 ………………… 139 第陸章 結論. …………………………………………………………… 146. 參考書目…………………………………………………………………… 151 I.

(5) 圖表目次 圖. 次. 圖 1-1 麥金德的地緣政治觀 ……………………………………………… 6 圖 1-2 斯皮克曼的地緣政治觀 …………………………………………… 8 圖 1-3 中亞五國地圖 ………………………………………………………11 圖 2-1 2008 年各地區石油蘊藏量比例 ……………………………………19 圖 2-2 2000-2008 年世界石油日均消費量 ………………………………23 圖 3-1 中國 1949-2007 年城市數量(個) ………………………………54 圖 3-2 1993 至 2009 年中國石油進口量 …………………………………58. 政 治 大 中哈石油管線 立 ……………………………………………………121. 圖 3-3 中國油田分布及外國原油供應圖 …………………………………76 圖 5-1. ‧ 國. ……………………………123. 學. 圖 5-2 裏海周邊地區輸油管道地緣政治圖. 圖 5-3 中亞三國規劃天然氣管道線路走向示意. ………………………125.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6) 表. 次. 表 2-1 2008 年世界石油蘊藏量(探明儲量)與可採年限統計 …………20 表 2-2 1999 年至 2008 年世界石油產量 …………………………………21 表 2-3 2008 年各地區石油產量分析 ………………………………………21 表 2-4 2006-2008 年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22 表 2-5 2006-2008 年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24 表 2-6 1990-2008 年世界原油現貨年均價格 ……………………………26 表 2-7 2005-2008 年中亞國家已探明石油儲量……………………………27 表 2-8 2005-2008 年中亞國家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7 表 2-9 哈薩克 1991-2009 年原油產量 ……………………………………29. 治 政 表 2-10 土庫曼 1999-2008 年天然氣及原油產量 大 …………………………31 立 年天然氣及原油產量 ………………………34 表 2-11 烏茲別克 2000-2009 ‧ 國. 學. 表 3-1 1961-2008 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率比較………………52 表 3-2 1960-2008 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世界前十名國家比較 ………53. ‧. 表 3-3 1949 年、1978 年和 2008 年一次能源生產及主要能源產品產量 55. y. Nat. 表 3-4 中國 1990-2009 年石油生產及消費概況 …………………………57. io. sit. 表 3-5 2010-2035 年中國石油供需求估算…………………………………58. a. er. 表 3-6 2001 至 2008 年中國原油進口地區比例……………………………59. n. iv 表 3-7 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主要海外投資案一覽表(2001-2010 年)……66 l 表 4-1. n U engchi 中亞五國獨立日期、與中國建交日期………………………………86. Ch. 表 4-2 上海合作組織經貿機制及合作戰略 ………………………………96 表 4-3 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貿易額(1996 年至 2008 年)………98 表 4-4 2002-2007 年新疆與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額 ……………………114 表 5-1 哈薩克 2008-2009 年原油出口情形 ………………………………120. III.

(7) 摘. 要. 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中亞國家,在蘇聯解體後重新回到世界政治舞 台,因所處的敏感地理位置及擁有豐富能源優勢,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格外 突顯。中亞國家目前尚處於重大轉型期,油氣資源為其對外發展及穩定內 部的有利憑藉,該區域各國莫不積極運用天賦條件,期在大國競逐及全球 化衝擊中,有效獲取國家利益。 中國因經濟快速成長,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不斷攀升,制約其經濟與 綜合國力的發展,並對國家安全形成威脅。面臨石油安全困境,中國站在 全球能源領域的制高點,積極拓展油源,緊鄰的中亞地區石油蘊藏豐富,. 政 治 大 本文從「地緣戰略」的觀點,分析中國及中亞的地緣政治及石油安全 立 形勢,並探討中國在該地區能源外交內涵、佈局與實踐,以及所面臨的機. 成為中國強化能源合作關係,以維護來源穩定的首要選擇。. ‧ 國. 學. 遇與挑戰等議題。綜觀之,中國對中亞的石油整體戰略佈局,係以外交為 後盾,國營石油企業為主軸,上海合作組織為平台,雙邊及多邊型式並進,. ‧. 藉由地緣優勢建構中亞和諧地區,並透過籌建中國陸路油氣供應路徑,朝. sit. y. Nat. 向來源多元化,以避免海上運油風險及分散石油供給集中之制約。另以中 亞諸國為謀求現實的戰略利益,採行門戶開放及多邊平衡外交策略,使得. io. er. 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各主要大國力量進入。中國為維護油源穩定安全,積. n. a. v. l C 極踐行「走出去」與「多元化」之戰略,其與各大國在中亞的能源競逐仍 ni. h. engchi 將持續,同時影響區域及全球政經局勢。. U. 關鍵詞:地緣戰略、中亞國家、能源外交、上海合作組織、石油. IV.

(8)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geostrategy is obvious for thos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backing the political stage of the world after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entral mainland of Euro-Asia because of their sensitive geographical location with advantage of abundant energy. At present, those countries are under reforming period and aggressively try to use their innate conditions, especially the resources of gas or petroleum, for development abroad and stabilization domestically to get interests under the impacts of the great nations’ competition and globalization.. 政 治 大 and national securit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facing on the economy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restriction. threaten by petroleum. 立 importation dependence and economic growth rapidity. Being face the trouble of. ‧ 國. 學. petroleum security, China, standing on the commanding point of the global energy field, is aggressive to explore energy resources and try to strength energy. ‧.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entral Asian area, neighbor to China and the. sit. y. Nat. best choice, having abundant petroleum to support her stable needs.. io. er. This study is in the point of view, geostrategy, to analyze the trends of geopolitics and petroleum security between China and those Central Asian. n. a. v. l C the energy diplomacy countries. The purposes including content, layout and ni. U. h. e nthe hi g copportunity practice of China in this area, and and challenge are being discussed. To sum up, the overall strategic layouts of petroleum in the Central Asian area for China are using diplomacy as backing, public petroleum enterprise as main axi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 platform, both and multi sides processings, Central Asian area harmonizing construction by advantage of geography, and multi-resources via building the terrestrial gas supply routes to avoi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risk of petroleum shipping and to decentralize the collection of petroleum supply. Owing to the realistic strategic benefits for thos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by open door policy and multi-sides balance diplomatic strategy, some great nations are trying to get in, including the V.

(9) USA, EU and Japan, etc. For assurance of the stable and security of petroleum supply, China is aggressive to conduct the strategies, “Go out” and “Multiplication”, to continue the energy competition with those great nations, and to influence the area and glob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Keywords: geostrategy,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energy diplomacy,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 petroleum.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0) 從地緣戰略論中國對中亞國家能源外交 第壹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能源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維繫國家生存及興衰之所在,但能源的 供應與取得並非僅是單純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與 外交關係等多面向戰略問題,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發展下,新興國家經濟迅 速轉型及持續發展,能源供求與能源地緣政治更關聯著國際戰略問題。 中國自 1978 年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發展,伴隨工業和高耗能的生產 方式,所需能源急遽增加,其能源消費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快的國家,能源. 政 治 大. 安全對於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產生重大變數,其中尤以石油來源. 立. 及供應之安全是最重要的挑戰及威脅。中國境內石油增產速度遠不及需. ‧ 國. 學. 求,在 1993 年從石油輸出國家轉變為石油進口國家,且數量年年大幅增 長,對外依存度持續提高;2004 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 ‧. 第二大石油進口國。. y. Nat. 中國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及非洲地區,該等區域石油運輸全靠海. sit. 運,且 80%以上要航經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及南中國海,1尤其麻六甲海峽. er. io. 更是中國的「海上生命線」,如果發生突發事件導致該海峽運輸中斷,將. n. a l 2中國考慮到石油運輸路線的脆弱及通道安全情 嚴重威脅中國的能源安全。 iv n U engchi 勢,為確保油源供應安全,故積極拉攏俄羅斯及中亞產油國家。從地理位. Ch. 置及交通條件探討,中亞位居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緊鄰中國,其石油和 天然氣等能源蘊藏量豐富,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蘊藏區,僅次於中東地區和 俄羅斯西伯利亞。中國強化與中亞國家的各項合作關係,透過開發能源的 策略,除可以減輕對中東國家石油的依賴外,亦能降低進口石油的採購及 運輸成本,有效提升石油供給的安全性。 2001 年 6 月「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係由中國主導創立的第一個 較具約束力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中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因此大為增加。 發展經濟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功能之一,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 1 2. 魏百谷,〈中國與中亞的能源關係:合作與挑戰〉 ,《國際關係學報》,第 25 期(2008 年 1 月) ,頁 46。 李果仁、劉亦紅著, 《中國能源安全報告》 ,(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年) ,頁 58。 1.

(11) 資源,但都處於待開發狀態,受限於自身資金及技術,難以有效開採及利 用,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中亞國家結合中國資源發展經濟合作,形成 一個完整的市場。另以,上海合作組織所覆蓋的中心區域位於歐亞大陸的 接合處,中亞國家的經濟若能充分發展,就能北達歐洲市場,南接亞洲主 體市場,西串南亞市場,使歐亞大陸的市場和物流等結合一體,顯現上海 合作組織的橋樑作用。3 在冷戰時期中亞國家為蘇聯統治範圍,美國勢力無法進入。2001 年 911 事件後,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美軍勢力開始進駐中亞國家,在烏茲別克與 吉爾吉斯獲得軍事基地,哈薩克則同意開放空軍基地供美國軍事後勤活動 使用,使該地區成為國際反恐戰爭的前沿,而俄羅斯及美國的軍事力量,. 政 治 大 初以來,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不斷飆升,中亞地區石油的探勘及開採加速, 立. 第一次在同一地區甚至同一國家並存,升高雙方的地緣政治競爭。21 世紀. ‧ 國. 學. 中美俄三國在中亞國家的投資與經貿合作更為發展,大國在該地區利益及 外交的競逐趨於激烈。4. ‧. 世界各國在能源領域相互依賴性持續增長,中國為解決能源供應問 題,積極推動「能源外交」,並結合政治、經濟及軍事等手段以取得油源。. Nat. sit. y. 就中國在中亞的能源策略,係以外交為後盾,透過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 er. io. 司等國營企業為操作工具,並以上海合作組織為能源合作的協調平台。就. n. 實質面,中國在此區域的石油能源政策,深受地緣政治影響,中美俄三國 a v. i l C n 所形成的戰略三角關係,勢將影響中國在中亞的能源佈局。 hengchi U. 5. 對於世界大國而言,誰控制中亞就能支配該地區豐富資源,誰控制中. 亞的石油資源,就能在全球能源戰略佈局獲得主控權,中國如何積極運用 外交籌碼及憑藉地緣政治之優勢,以獲取前述目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基於這些動機,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如次: 一、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以致面臨石油安全困境,本文探討其所採行相關 因應之能源安全戰略及可能遭遇挑戰。 二、中亞國家擁有豐富資源及地緣戰略重要位置,中國如何透過能源外交 作為及憑藉其地緣優勢,在該地區爭取並鞏固油源,以持續經濟發展。 3 4 5. 李敏倫,《中國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頁 143-150。 鄭羽主編,《中美俄在中亞:合作與競爭》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 ,頁 33。 魏百谷,〈中國與中亞的能源關係:合作與挑戰〉 ,頁 45。 2.

(12) 三、中國如何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功能,體現多邊國際組織外交及提升經貿、 能源效益,並深化對中亞國家之影響力。 第二節 研究途徑及方法 壹、研究途徑與相關理論 本文研究焦點著重於具豐富資源及戰略地位的中亞國家,而該地區緊 鄰中國西部邊境,是以將藉由「地緣戰略」的研究途徑,探討中國善用地 緣位置的相對優勢,透過能源外交戰略的操作,來獲取國家利益。 就地緣政治理論的觀點,國家的本質與行為深受週遭地理環境的影 響,並具體顯現在國家戰略與外交政策的制訂。中國學者程廣中認為,國. 政 治 大. 家的地緣環境和國際體系等因素較具穩定性,故地緣政治研究能對國家戰. 立. 略的外部環境進行長期的評估與預測。而地緣條件不易改變的特性,長期. ‧ 國. 學. 影響國家戰略的制定,同時亦為外交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重要客觀依據。6 1997 年 6 月 4 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標得哈薩克阿克糾賓斯克油. ‧. 田百分之六十的股權,接著在同年 7 月 28 日獲得哈薩克第二大油田-烏津 油田的開發案,此舉造成國際能源專家及西方石油大公司的關切,咸認中. y. Nat. sit. 國能源的巨大需求,將推升石油價格,並導致全球氣候暖化及外交行動。. er. io. 而在 21 世紀前 20 年內,中國需要大量使用國際石油資源,這些資源主要. n. al 來自「石油心臟地帶」-中東、北非、中亞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 iv C. n. h e n多公里邊界,是無法脫離的地緣政治關 區。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有 3,000 chi U g. 係,中亞是中國考慮國外能源開發與合作的重點,所以此地區能源的開發, 尤其是石油的探勘及開採,將對周邊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地緣政治產生 深遠影響。7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地理因素密不可分,而石油運輸路線的選擇直接牽 涉到強權之間政治地緣關係與軍事、外交考量,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能 源關係,更是具有這些濃厚的地緣政治特質。因此,地緣戰略研究途徑是 筆者從事本文研究及探討時,所採用亦是最主要的研究途徑。. 6 7.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 ,(北京:國防大學,1999 年) ,頁 22-26。 徐小杰, 《新世紀的油汽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年), 頁 145-146。 3.

(13) 貳、地緣戰略理論概述 追溯地緣戰略理論的淵源,真正開始有系統研究及形成理論,應為德 國學者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 ,他在 1897 年發表《地理政治學》 (Politiche Geographic)一書,提出地緣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及框架,認為國家是一個空 間性的有機體。瑞典學者柯契倫(Rudolf Kjellen)於 1901 年所出版《國 家有機體》(Staten Som Lifsform),首創「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的名 詞,柯契倫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 象加以認識的科學」 ,其用意是希望建立一種全新的國家理論,亦即「國家 的有機體論」 。8此後,地緣政治學的發展逐漸蓬勃及成熟。 19 世紀末葉至 20 世紀中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地緣政治理論最具. 政 治 大 地帶論) 、美國馬漢(Alfred 立Thayer Mahan)的「海權論」、義大利杜黑(Guilio. 代表性者,當為英國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的「陸權論」(心臟. ‧ 國. 地帶論」。. 學. Douhet)的「空權論」及美國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的「邊緣. ‧. 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的全球化及區域整合,傳統地 緣政治理論已無法因應世界快速發展的趨勢及所產生的國際問題。20 世紀. Nat. sit. y. 60 年代以後,許多學者以多元思維及嶄新觀點,分析國際社會的政治結構,. er. io. 並藉由地理因素研究各種國際力量,籌謀有利國家發展及安全之戰略。此. n. 階段地緣政治理論較知名者,如美國學者柯恩(Saul a v B. Cohen)的「地緣政. i l C n 治戰略區模型」、杭廷頓(Samuel h e P.n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及布里 gchi U 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地緣戰略理論。. 因本文重點在於中國與中亞國家,僅就麥金德的「陸權論」、斯皮克 曼的「邊緣地帶論」及布里辛斯基的地緣戰略理論予以論述。 一、陸權論 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於 1904 年在「地理學月刊」上發表「歷史中的地 理學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指出地球上有 75% 面積被廣大的水域所佔據,陸地面積僅占 25%。其將歐、亞、非三洲大陸 視為「世界島」,而「世界島」占全部陸地總面積的 67%,其餘大陸(美洲、 澳洲)僅占 33%;同時「世界島」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數的 88%。而「世 8.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年) ,頁 42-45。 4.

(14) 界島」的「樞紐地帶」,西起窩瓦河、東迄大興安嶺以西、南自喜馬拉亞 山、北至北極海。 1919 年麥氏在其《民主的理想與實現》 (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一書中,用「心臟地帶」(Heartland)來取代「樞紐地帶」,並將該地帶範 圍擴大,即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的地岬,向東延伸 2,500 哩到葉尼塞河; 從北極海向南到土耳其與蒙古之間的山地屏障線。同時在這部著作中,他 提出地理決定論的經典表述:「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 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 (Who rules East Europe commands the Heartland; Who rules the Heartland commands the World-Island; Who rules the World-Island controls the world.)。9是以,國. 政 治 大 區具有易守難攻、遼闊的範圍、豐富的資源及日益發達的鐵路交通網等地 立. 際政治的心臟地帶區就是西起東歐、東迄西伯利亞之間的歐亞大陸。該地. ‧ 國. 學. 緣戰略優勢與特性。10. 1943 年麥金德在美國外交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發表《環形的. ‧. 世界與贏得和平》一文,對於「心臟地帶」的範圍再次修正,明確指出蘇 聯的領土相當於心臟地帶。心臟地帶的周邊就是「內新月型地帶」,該地. Nat. sit. y. 區包括德國、法國、土耳其、印度及中國,為部分海洋性及部分大陸性的. er. io. 地帶,是人口及經濟資源最發達的地區。最外圈為「外新月型地帶」,主. n. 11 要包含英國、南非、澳洲、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是陸權難以直接 a v. i l C n 威脅的地區。心臟地帶位於世界島中央位置,控制心臟地帶的國家,除西 hengchi U 面外,並不畏懼其他外來攻擊,如能利用所擁有豐富的資源發展成為強大. 的重工業國家,並運用快捷、廉價的內陸鐵、公路,就能逐步征服歐洲、 中東、印度和遠東,進而控制歐、亞、非大陸(世界島),再憑藉其優勢的 資源和眾多人口及內新月型地帶的海軍基地,陸權亦能建立優勢的海軍, 以征服外新月型地帶的海權國家。麥金德深信世界戰略主要形勢為海權與 陸權的對抗,心臟地帶不但幅員廣大,且其位置距海洋甚遠,不受海權的 威脅,如有一個強大國家能統治此廣闊領土,即可轉變世界權力的均衡。 (圖 1-1) 9 10 11. 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Lexington, Ky.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c1988),p9.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頁 49。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 ,頁 37-38。 5.

(15) 再者,麥金德認為內新月型地帶如與心臟地帶結合,利用歐亞世界島 的豐富資源,必能征服全世界,但其除擔心中國征服俄國外,更擔心蘇聯 與德國合作,因此主張英國應聯德制蘇。雖然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 但該國憑優異的軍事、管理能力及厚實的工業基礎,在短期間內就會恢復 元氣,並企圖重建新帝國,假如德國統治東歐,則有控制心臟地帶的危險 性,因而建議於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建立一道由緩衝國家所組成的隔離 線,將德國與俄國分隔,以阻止德國進軍東歐。而這種在東歐地區建立緩 衝地帶的地緣政治論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大陸國際政治局勢獲 得實際體現。 從歷史發展驗證,麥金德已正確預測 20 世紀上半世紀的國際政治紛. 政 治 大 歷史及國際政治發展,麥氏的「陸權論」(心臟地帶論)對西方國家的地 立. 爭,是由德國與蘇聯爭奪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及鄰近地區所引致。回顧以往. ‧. ‧ 國. 學. 緣戰略觀確實有深遠的影響。.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資料來源: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p6. 圖 1-1 麥金德的地緣政治觀 6. v.

(16) 二、邊緣地帶論(The Rimland) 斯皮克曼被譽為美國地緣政治學先驅,是著名的國際關係理論家,曾 任耶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其地緣戰略理論分為基礎及應用理論, 就基礎理論部分,基本觀點認為:(一)國家的存在是因本身的強大,或 是其他國家的保護,而國際體系存在合作、和解及對抗三種基本活動形式。 國家要確保生存,必須把維護和強化權力地位做為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 (二)強調條件因素與外交類型兩者關係之研究,是研究國際關係的基本 方法。由於地理位置具有相當穩定及恆久性,是一種最基本的條件因素, 一個國家的安全政策應根據地理要素來籌劃,必須考慮該國領土在世界上 的位置、疆域大小及蘊藏資源,同時注意其他國家的領土分布和實力等狀. 政 治 大 有戰線的相互關係去考量全部的戰線。 (三)重視地緣戰略分析的動態性, 立 況。發生世界大戰的時代,軍事戰略必須將全世界視為一個整體,並從所. ‧ 國. 學. 他認為地緣政治分析與純粹的地理分析不同,地緣政治分析主要的特徵, 在於研究動的形勢而非靜的形勢。12. ‧. 在應用理論部分,「邊緣地帶論」為斯皮克曼理論的核心觀點,其並 不認同麥金德主張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在全球戰略中重要性之論點。他將世. Nat. sit. y. 界劃分三大力量中心,分別為: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歐洲沿海地區. er. io. 及東亞沿海地區,其中歐洲沿海及東亞沿海地區稱為「內新月地帶」,13亦. n. 即「邊緣地帶」(圖 1-2)。從邊緣地帶學說的戰略觀點而言,該等地區擁 a v. i l C n 有眾多的人口、豐富的礦產資源且農業發達,而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自然 hengchi U. 環境條件惡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很難成為世界潛在實力的中心,所 以主宰世界的關鍵地區不在心臟地帶,而在這個「邊緣地帶」。如果在歐 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形成新的工業中心及力量,會比歐亞大陸中樞心臟地帶 更具重要性;邊緣地帶介於大陸與海洋之間,這一廣大的緩衝地帶,可以 緩和海權與陸權之間的衝突,而對於海上勢力構成威脅主要來自邊緣地 帶,並非心臟地帶,所以邊緣地帶在全球戰略中最為重要。因此,斯皮克 曼對於麥金德的名言予以修正為:「誰控制邊緣地帶,誰就能統治歐亞大 陸;誰統治歐亞大陸,誰就能掌握世界的命運」。14. 12 13 14.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 ,頁 44。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頁 52-53。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年) ,頁 94-96。 7.

(17) 邊緣地帶理論反映出美國國家利益,認為由美國主導三大力量的平 衡,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美國不應讓單獨的強國統一邊緣地帶, 最好由美國來控制該邊緣地帶。因此,美國一方面應該阻止邊緣地帶結合 一體,同時需要建立及維持歐亞大陸上力量的均衡,不讓邊緣地帶受他國 支配,以避免威脅美國安全。所以為制約蘇聯爭奪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企 圖,及有效遏制蘇聯的擴張,美國必須在邊緣地帶保持優勢的軍事力量。15.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p8.. 圖 1-2 斯皮克曼的地緣政治觀. 三、布里辛斯基的地緣戰略觀 布里辛斯基曾任美國卡特總統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其對於冷戰時期 美國及蘇聯間的地緣戰略問題有深刻體認及研究。1991 年蘇聯瓦解,冷戰 結束,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軍事、經濟、科技及文化等領域 擁有絕對優勢與領導地位。布里辛斯基於 1997 年完成著作「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中文譯為 《大國政治》),對於冷戰後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及美國地緣戰略問 15.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頁 53-54。 8.

(18) 題深入探討,並勾勒完整的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就美國如何持續維持世界 領導地位提出指導方針。 布里辛斯基認為地緣政治已由區域性轉為全球層面,而歐亞大陸的優 勢地位將是全球霸業的中心基礎。美國現為國際霸主,其軍事力量直接部 署在歐亞大陸的三個周邊地區,對於歐亞大陸內部的國家有強大影響力。 但是,歐亞大陸可能在某一時間出現有礙美國利益的敵手。 根據美國的戰略利益考量,其將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及印度歸 類為具關鍵性的地緣戰略玩家,這些國家具備能力及國家意志,可在其國 境之外運用實力或影響力,改變現有地緣政治事務,或者在某種程度上影 響美國的利益。地緣戰略玩家可能基於追求國家光榮、經濟富裕、實踐意. 政 治 大 細及深入評估美國的實力,以確定該國利益與美國重疊或衝突的程度深 立 識型態或傳播宗教信仰等因素,而爭奪區域霸權或全球地位。這些國家詳. ‧ 國. 契合。16. 學. 淺,之後制定對歐亞大陸的策略目標,而該政策時與美國衝突,時與美國. ‧. 美國現為全球獨一無二的霸主,並無單一國家足以挑戰這既成事實, 但美國的實力勢必與時遞減。環顧全世界,歐亞大陸是人口最多、天然資. Nat. sit. y. 源最豐富及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區域,極有可能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是以,. er. io. 美國必須規劃及推動一個全盤、整合且現實與理想兼顧的歐亞大陸地緣戰. n. 略。就時間進程而論,短期目標主要在持續與強化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多 a v. i l C n 元主義,必須遏阻一個敵對同盟或大國出現,使其無法威脅美國利益或挑 hengchi U 戰美國的優勢地位。就中期而言,美國應與個別關鍵國家建構合作及戰略. 夥伴關係,並促成一個更合作的跨歐亞安全體系。就長程而言,美國應深 化上述發展演進,成為真正分享政治責任的全球核心。17 參、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採用傳統的「文獻分析法」及「歷史分析法」。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係從政府文獻或是以前相關的調查資料中,蒐集既有的 16. 17.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國政治》 (The Grand Chessboard) ,林天貴譯,(台北:立 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年) ,頁 46-49。 林天貴譯,《大國政治》 ,頁 260-261。 9.

(19) 資訊進行分析,是一種系統化的客觀界定、評鑑與綜合證明的研究方法, 以確定過去事件的真實性,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過去、洞悉現在、並預測 未來。18本文所蒐集資料,主要可分成下列四類:(一)中外專書、學術著 作,內容主要係針對中亞國家情勢、中國能源安全、與中亞國家外交發展 及上海合作組織等相關研究。(二)相關期刊論文。(三)中國官方公開 資料。(四)網際網路相關新聞報導及資料。 個人就所蒐集資料加以彙整、歸納及比較,並為有系統性、數量化的 客觀分析,以便從地緣政治及中國對中亞國家能源外交政策之關係,進行 綜合性探討。 二、歷史分析法. 政 治 大 且對此一問題的相關資料,予以歸納、解釋並加以分析及預測。 運用此方 立. 歷史分析法,係指對一個問題發生及演變的沿革,有長時間的研究, 19. ‧ 國. 學. 法通常要在考察文獻上,選擇比較可靠的史料,從歷史上各種事件的先後 關係,找出因果線索,再從該等線索中,抽繹出形成各領域當前狀況的原. y.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er. io. sit. Nat. 壹、時間範圍. ‧. 因,並就這些因素的消長與存在與否,及對未來趨勢進行判斷或預測。. n. al 1991 年至 1992 年初,前蘇聯(С оюз С оветiс vк их С оциал истическ их C. n. hen chi U Р еспубл ик,縮寫 С С С Р )瓦解,中亞五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 (К азахстан) 、 g. 烏茲別克(У збек истан)、塔吉克(Т адж ик истан)、吉爾吉斯(К иргизия) 及土庫曼(Т урк мения)分別宣告獨立,中國西部邊界之中亞局勢丕變,隨 後中國即承認中亞五國獨立,並派遣代表團出訪,與該等國家協商建立外 交關係及簽訂協議。20考慮時間連貫性及回顧以往雙邊關係發展,本文所設 定研究時間從中亞五國獨立起至 2009 年。 貳、空間範圍 「 中 亞 」 是 「 中 部 亞 洲 」 (С редняя А зия) 或 者 「 中 央 亞 細 亞 」 18. 葉至誠、葉立程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2001 年) ,頁 132。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 年) ,頁 12。 20 《中國時報》,1992 年 1 月 4 日,版 10。. 19. 10.

(20) (Централ ьнаяА зия)的簡稱。根據《蘇聯百科辭典》的界定,「中部亞洲」 有兩種定義,第一種定義是指:蘇聯在亞洲領土的一部分,西起裏海、東 迄蘇聯與中國的邊境、南抵蘇聯與阿富汗和伊朗的邊界、北至鹹海-額爾 濟斯河的分水嶺;其地理範圍涵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 和哈薩克南部。另外定義特指蘇聯的「中亞經濟區」(С реднеазиатск и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 ий район),該經濟區位於蘇聯亞洲的南部地區,係由烏茲別 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及土庫曼等四個加盟共和國組成,本區特點是利用 當地豐富天然資源所發展的工業與發達的農業相結合。而「中央亞細亞」 則為「中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自然地區」 。21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中亞的官方定義已將哈薩克納入其中。1993 年. 政 治 大 別克首都塔什干舉行首腦會議,正式確立中亞地區的定義包含哈薩克,此 立. 1 月間,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和哈薩克等五國總統在烏茲. ‧ 國. 學. 後,中亞地區最普遍的定義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及 土庫曼等五個國家,總面積為 401.7 萬平方公里,佔前蘇聯總面積 18%。22.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資料來源: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 圖 1-3 中亞五國地圖 21 22. 鄭羽主編,《中美俄在中亞:合作與競爭》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 ,頁 1-2。 傅仁坤主編, 《發現中亞:台亞協會成立四週年紀念論文集》 , (桃園:台灣與中亞文化經貿協會出版, 2005 年) ,頁 34。 11.

(21) 本文的研究重心主要是從地緣戰略角度,探討中國對於中亞國家的能 源外交作為,因此研究區域範疇為中國及其周邊能源生產及管線過境國 家,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及土庫曼等五國,另因俄 羅斯一向將中亞地區視為其地緣政治勢力範圍,具有關鍵之影響力,本文 亦將論及。 參、能源範圍 能源種類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鈾、風力、水利、太陽能等,本 文探討範圍限縮於石油及天然氣。 肆、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取得中亞國家第一手或官方資料加以分析,應是最貼近真實現況的研 立. 就主客觀因素及條件而論,本文的研究限制如次:. 究方法,中亞五國前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官方語言為俄文,筆者雖學過俄. ‧ 國. 學. 文,但對於中亞國家及俄羅斯原文資料仍無法充分瞭解。本文參考資料主 要來源是大陸學者的著作,或是官方相關研究機構的出版品及網站訊息,. ‧. 惟較易取得之官方文件、書籍、中國領導人言論、期刊、報章雜誌等,常. sit. y. Nat. 因意識型態或宣傳所需,其內容可能與事實有所差距,信度及深度大打折. er. 約本文研究。. io. 扣。另國內學者對於中亞地區相關議題之研究亦少,諸如以上因素都將制. al. n. v i n 此外,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關係錯綜複雜,其能源政策及外交牽涉範圍 Ch engchi U 及層面甚為廣泛。從內部而言,包括經濟發展考量;從外部因素來論,涵 蓋地緣政治、軍事安全、美國及俄羅斯等大國在此地區之競爭與合作、各 國之間國家利益相互交錯等,是以無法就各面向予以深入探討及研析。 第四節 文獻探討 由於本文探討議題包括中亞國家的地緣政治、中國對於中亞國家的能 源外交策略,及透過上海合作組織與強化中亞國家經貿關係等,因此在文 獻探討部分,係以中國學者專書為主,並輔以學術期刊、網路資源。 葉自成主編的《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 ,書中認地緣政治(Geopolitik). 以範圍區分,大致可分成三個層次:一是指「一個國家與周邊國家的地緣 12.

(22) 關係」,中層次為「比一個國家的周邊範圍更廣泛的區域,是區域主義或 地域主義的地緣政治」,第三個層次範圍最大,亦即「把世界當作一個不 可分割的整體進行研究」。就中國的地緣政治觀點,其注意的重心是自己 周邊的國家,是一種與本國有直接相鄰邊界和共同經濟生活空間的國家關 係,且是在歷史上有種種聯繫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的政治。基於歷史、政治、 經濟及軍事等考量,中國將周邊國家分成三條地緣政治線:北-西北線(與 中國北部和西北部接壤的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五國, 邊界線長達 12,000 多公里)、西線(與中國西藏和新疆相鄰的印度、不丹、 錫金、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十分接近的孟加拉等七國)、東-南 線(與中國南部和東南部有陸地相鄰或隔海相望的國家,這一線共有十三. 政 治 大 陸俊元所著《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其將地緣政治區成為廣義及 立. 個國家),並採行安西、靠北、爭東南的地緣政治戰略。23. ‧ 國. 學. 狹義二種類型,地緣政治係人類政治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下的產物,既有 地理環境形成相對穩定的特徵,與其同時又對國際關係變化帶來靈活的機. ‧. 動性。所提出資源地理政治具有下列特點:(一)資源地緣政治的對象隨 全球經濟結構的改變而發展。(二)佔有及控制資源產地是資源地緣政治. Nat. sit. y. 的重要目標。(三)運輸安全成為突出的地緣政治內容。(四)對資源的. er. io. 控制權成為重要的國際政治權力,各國對石油的爭奪就是明證。美國持續. n. 從地緣上壓制中國,並積極控制世界重要能源通道及部分產油地區,而遂 a v. i l C n 行其全球戰略部署及確保本身油源供應無缺,再次印證能源在國家安全地 hengchi U 緣上的重要性。24. 在國外學者著作中,布里辛斯基的著作 The Grand Chessboard,中文譯 為《大國政治》最具盛名及廣為討論,書中對戰後全球的地緣政治變化, 以及美國的地緣戰略問題深入探討,並對歐亞大陸地緣戰略重要性及存在 問題,有深度研析及獨到見解。布里辛斯基認為,歐亞大陸位於地緣政治 上之樞紐地位,在此的優勢地位將是全球霸業的中心基礎。書中論及,在 2020 年中國會成為亞太地區的區域強權,為不讓敵對的大國出現而威脅到 美國國家安全利益,圍堵遏制中國崛起遂成為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美 23 24.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頁 2-29。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 ,頁 180-182。 13.

(23) 國全球戰略的首要目標。中美之間雖存在許多共同利益,但在地緣戰略上 潛藏的矛盾仍然不斷擴大,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急遽增長, 其對外積極搶購石油作為,造成許多國家的恐慌。另者,中亞地區蘊藏豐 富石油及天然氣等資源,美國雖然與該地區距離遙遠,但仍積極進入以開 發本區資源,為不讓俄羅斯獨佔此地區的地緣政治空間,美中俄三個大國 的互動及利益競逐,將會白熱化。25 中國學者潘革平翻譯之《石油地緣政治》 ,論及經濟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力有增無減,而原油價格的變化對於經濟的主宰性日益升高。然石油與地 緣政治常結合成為引爆重大事件的混合體,石油價格的高漲及快速變動, 已是全球原油市場的特點。石油價格飆升究竟是市場的結構性所致?亦或. 政 治 大 二個最大能源消費國-美國與中國,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同時面臨原油供 立. 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國際政治與戰略問題?雖然短期間內無法釐清,但世界. ‧ 國. 學. 應及石油製品的運輸安全等問題26。本書並對中國能源的需求及其石油外交 現況有深入探討,認為中國在能源領域上,與美國、日本及印度有重大競. ‧. 爭和對抗,而這種競爭正方興未艾,將對地緣政治關係產生改變。27 《中國能源安全報告:預警與風險化解》係李果仁、劉亦紅兩人合著,. Nat. sit. y. 敘述中國成為石油進口的大國,油源主要來自中東及非洲,進口石油 90%. er. io. 以上是經由海上運輸,其中 80%需通過馬六甲海峽,如果該海峽運輸遭到. n. 阻斷,將對中國能源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為破解馬六甲困局,中國國內專 a v. i l C n 家提出具體方案,包括建立中國與緬甸間石油管線、中國與巴基斯坦輸油 hengchi U. 管道、在泰國南部修建克拉運河、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合作,修建石油陸 運線路。根據上述方案,專家認為中國石油安全的突破口就在中亞國家, 重點是建立哈薩克到新疆的輸油管線,因為裏海石油儲量有 40%至 50%位 於靠近哈薩克的大陸棚架地區。中國透過多元化的海外石油供應體系以提 升其石油安全,因此利用能源外交,並以石油公司為平台,實施持續發展 戰略,已取得非洲-中東、中亞、南美及亞太等四個石油供應區域,為石 油安全提供更多保障。28. 25 26. 27 28. 布里辛斯基,《大國政治》,林天貴譯,頁 66-69。 菲利普.賽比耶-洛 佩 兹 (Sébille-Lopez, Philippe),《石油地緣政治》 (Geopolitiques du petrole) ,潘革 平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8 年) ,頁 378。 潘革平譯,《石油地緣政治》 ,頁 247-293。 李果仁、劉亦紅著, 《中國能源安全報告》 ,(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年) ,頁 58-67。 14.

(24) 《轉型的中亞和中國》是中國學者楊恕的著作,書中談論中亞五國獨 立以來,社會變革或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政治文化傳統、國際環境的影響 及國家的現實利益,是支配和驅動國家行為的三個主要關鍵因素。29中亞地 區關係到中國邊疆及周邊安全,並影響中國能源來源多元化戰略,同時與 西部大開發戰略息息相關,這是中國在中亞地區戰略利益的基礎。中亞地 區在蘇聯時期是地緣政治上被邊緣化的區域,現今已轉變成戰略和經濟利 益的角力場,在如此新的態勢下,中亞各國奉行在大國之間多邊平衡的政 策,使局勢益加複雜及變數更多。而中亞國家的能源政策對各國來說,既 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利益的交匯及競逐中,衝突和摩擦是無法避免,並對 整個地區形勢產生相當影響。30. 政 治 大 中期以來,因為: (一)中亞國家石油探勘及開採快速發展,造成有關國家 立. 鄭羽主編《中美俄在中亞:合作與競爭》一書 ,認為 20 世紀 90 年代. ‧ 國. 學. 在該地區的能源外交競爭加劇。 (二)2001 年 6 月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同年美國發生 911 事件,美軍進駐中亞諸國,該區域頓時成為國際反恐戰. ‧. 爭的前沿及大國進行外交戰略之匯集處。 (三)2005 年圍繞該區域鼓動和抵 制「顏色革命」的浪潮,中美俄三國之間,掀起直接、激烈的外交爭奪,. Nat. sit. y. 致使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局勢產生變化,並對當代國際戰略態勢造成深遠的. er. io. 影響。理所當然,地緣政治的變動與干擾,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發展能源合. n. 作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但石油開發並非是零和遊戲,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 a v. i l C n 的經濟活動,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中國石油企業加快國際化的進程, hengchi U 並實施「走出去」的戰略,藉由與中亞相鄰的地緣優勢,強化與中亞國家 能源合作,獲取政治及經濟利益。31 趙華勝的著作《中國的中亞外交》,論述中國外交的基本性質是內向 的,其出發點在於滿足國內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而追求利益是國家外 交的基本目標。中國在中亞的利益具有相對獨立性,包括邊界安全、抑制 東突分裂勢力、能源供應、地緣政治安全、經濟利益及上海合作組織的發 展等六面向,這些利益是建構中國對中亞國家外交的具體政策及目標。中 亞國家為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崛起提供資源,在世界各國爭取能源的競賽 29 30 31. 楊恕, 《轉型的中亞和中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頁 2-3。 楊恕, 《轉型的中亞和中國》 ,頁 232-233。 鄭羽主編,《中美俄在中亞:合作與競爭》 ,頁 303-307。 15.

(25) 中,中亞是開發較晚的地區,競爭特別的激烈,所以中國在此地外交重點, 首要在保障及實現能源利益。32從地緣政治及大國關係的角度評析,中國在 中亞地區有多方面的戰略選擇,概略區分為戰略安全定位、戰略安全形式、 戰略伙伴及戰略結構等選擇。33書中並就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雙邊關係分別予 以解析,同時闡述中亞對於中美俄三個大國關係的作用及意義。 《中國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係李敏倫的著作,談論到加強 經濟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支柱,其推動順序是先貿易後產業,經濟 合作以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等領域為優先發展方向。從地緣政治來看, 中亞國家均為內陸國家,並無出海口,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必須經過其他 國家,而中國是西亞國家到太平洋最便捷及可靠的交通走廊。另外在能源. 政 治 大 21 世紀最具遠景的石油管道,而該輸油管即是經由中國到達太平洋岸。中 立. 方面,中國與吉爾吉斯、烏茲別克準備修建的「東線」輸油管道,被稱為. ‧ 國. 學. 國致力營造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其長遠目標在於建立自由貿 易區,以減輕外部生存壓力,尤其是美國勢力的挑戰。34. ‧. 邢廣程、孫壯志主編《上海合作組織研究》 ,本書蒐集有關上海合作組 織資料,以及專家、學者、主管部門的看法與意見,予以歸納整理。書中. Nat. sit. y. 論述上海合作組織的順利發展及有效發揮功能,對維持中國周邊環境穩. er. io. 定、擴大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及安全聯繫有重大意義,推動中國. n. 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作用,有助於維護中國 a v. i l C n 西北部地區的國防安全及經濟發展,保障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 hengchi U 施。同時,各成員國在新形勢下積極探索新型國家關係及新型區域合作模 式,隨著該組織各項合作的深化,對國際影響逐漸提升。35 國內學者魏艾及林長青合著《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書中論及中 國為確保原油供應穩定,積極展開石油交易、外交結盟及貿易合作並進的 策略,而中國經濟及軍事實力已對歐美國家掌握的地緣政治優勢形成威 脅。中國地理位置居於亞太地區及亞洲中央地帶的雙重樞紐,為追求石油 進口與周邊安全之雙重目標,積極開拓中亞能源並促進西部地區之發展,36 32 33 34 35 36. 趙華勝,《中國的中亞外交》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 年) ,頁 112-113,134-135。 趙華勝,《中國的中亞外交》 ,頁 222-226。 李敏倫,《中國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頁 138-153。 邢廣程、孫壯志主編,《上海合作組織研究》, (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 年) ,頁 10-11。 魏艾、林長青著,《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 ,(台北:生智出版社,2008 年) ,頁 106。 16.

(26) 企圖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功能,鞏固能源陸橋。37在地緣政治運作層面,由於 俄羅斯試圖以能源輸出作為重新取得區域主導權、中國追求穩固周邊環境 及能源之雙重目標、中亞國家發展油氣出口市場多元化、911 事件後美國軍 事力量與經濟援助進入中亞地區等因素交互影響下,牽制中國在中亞地區 所展開的能源外交。38 趙常慶等著《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大開發》 ,本書從經濟、政治、社會、 民族、宗教、外交及安全等面向,論述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大開發之關係。 書中談論 1999 年中國中央決定對西部進行大開發,並提出戰略決策,該項 開發戰略直接關係到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 防鞏固。39中亞國家在中國西部大開發中的地位及作用相當重要,具有合作. 政 治 大 另在經濟利益作用上更為顯著,該等國家可以協助中國解決資源及能源不 立. 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之「三股勢力」 ,以穩定周邊環境安全。. ‧ 國. 學. 足的問題,透過擴大開放及發展經濟合作達到雙贏格局。40 綜合前述文獻,顯示中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能源供應及. ‧. 運輸儼然成為重大安全議題,不容小覷,如未妥適因應困境,勢將對其經 濟及國力造成嚴重影響。為保障供油無缺,中國積極採行各項戰略對外爭. Nat. sit. y. 取石油,但受限於地緣政治及世界大國戰略運作,中國能源戰略受到相當. er. io. 的壓力及制約,而晚近中亞國家豐富資源的開發,成為中國突破的缺口。. n. 中國以優勢的地緣政治位置,透過能源外交戰略,及運用上海合作組織的 a v. i l C n 架構,從中亞國家取得更多石油及天然氣等資源,逐步實現其國家利益及 hengchi U 國力增長,讓中國崛起的基礎更為雄厚。. 第五節 章節安排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相關研究方法與範 圍及可能受到之限制,並就所蒐集之文獻初步探討及簡要敘述章節安排。 第貳章主要探討大國在中亞的能源爭奪。隨著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及人 口增加,能源消費巨幅成長,各國為獲取及保障石油等能源供需無虞,利 37 38 39 40. 魏艾、林長青著,《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 ,頁 118。 魏艾、林長青著,《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 ,頁 166-187。 趙常慶,《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大開發》, (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 年) ,頁 36-41。 趙常慶,《中亞五國與中國西部大開發》,頁 76-79。 17.

(27) 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種管道遂行其目的。本章首就全球石油產量及供 需現況予以說明,並對國際油價波動簡略分析。其次分析中亞國家所蘊藏 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開發現況。再者探討美俄歐日中等大國為爭奪中亞國 家能源,各國依擁有之地緣戰略形勢,採行有利的政治、經濟及外交戰略, 從中亞國家獲取利益。 第參章說明中國能源的安全戰略。中國因經濟快速發展及人口增加, 帶動能源消耗遽增,石油進口依存度升高,同時面臨經濟全球化造成各國 能源的爭奪。為因應能源安全受到地緣政治的制約及大國壓力,中國積極 制定能源戰略方針,以開拓多元化來源,並透過政治、外交策略及國有石 油公司運作,向國外拓展石油進口管道。此外,積極參與國際能源組織及. 政 治 大 第肆章討論中國強化與中亞國家外交關係之作為。首先探討其在中亞 立. 多邊合作,廣泛發展國際能源關係,以為油源多元化之全球佈局。. ‧ 國. 學. 能源外交所遭受之挑戰;其次分析中國藉由上海合作組織的協調平台,積 極拓展該組織的經貿及能源功能,以獲取國家利益,並透過該組織推動多. ‧. 邊外交及多層次的政經整合,以抑制疆獨勢力擴張及穩定周邊環境安全, 進而維護中國西北部安全。最後就中國與中亞國家發展政經關係,對促進. Nat. er. io. 過中亞擴大對外開放之效益,予以說明。. sit. y.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及提供東部經濟穩定發展之影響,並就中國期望通. n. 第伍章為中國在中亞國家能源外交策略。首先探討中亞國家在全球能 a v. i l C n 源的地位及重要性,再者分析中國如何透過石油公司以股權併購、油氣資 hengchi U. 源開發探勘、管線修建等方式,在中亞國家爭取能源開發與油田經營權。 最後將討論中國希望藉由地緣戰略優勢,以多樣性及有效性的策略,從而 建構中亞「和諧地區」的戰略佈局,並與周邊國家建立良好關係,穩固油 源供應及運輸安全。 第陸章結論,將本文各章研究發現予以綜整,藉此分析中國對中亞國 家能源外交與地緣戰略運用,以及相關國家未來在中亞地區能源與各種利 益競逐之趨勢。. 18.

(28) 第貳章. 地緣戰略與中亞的能源爭奪. 第一節 全球能源供需現況 壹、全球石油分布及蘊藏量分析 石油資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並不均衡,集中在部分國家及地區。根據英 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簡稱 BP)「2009 世界能源統計報告」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 ,全球石油探明儲量,1在 2008 年 底為 1 兆 2,580 億桶,其中以中東地區可開採最多,儲量約為 7,541 億桶, 占世界的 59.9%;其次為歐洲及前蘇聯,儲量約為 1,422 億桶,占世界的 11.3%;第三是非洲,儲量約為 1,256 億桶,占 10.0%;另亞太地區儲量. 政 治 大 據統計,2008 年底全球可開採石油儲量前 10 名國家,依序為沙烏地阿 立. 約 420 億桶,僅占全球 3.3%。 (圖 2-1). 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內瑞拉、阿聯大公國、俄羅斯、利比亞、. ‧ 國. 學. 哈薩克、奈及利亞,其中有五國為中東國家,俄羅斯及哈薩克係前蘇聯加 盟共和國。(表 2-1). ‧ sit. y. Nat. n. al. er. 亞洲及大洋洲 3.3%. io. 歐洲及前蘇聯 11.3%. 中南美洲 9.8%. Ch. engchi. i n U. v. 北美洲 5.6% 中東 59.9%. 中東 非洲 北美洲 中南美洲 歐洲及前蘇聯 亞洲及大洋洲. 非洲 10.0%.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圖 2-1. 1. 2008 年各地區石油蘊藏量比例. 石油探明儲量通常係指:通過地質與工程資訊,以合理的肯定性表明,在現有的經濟與作業條件下,將 來可以從已知儲藏開採出的石油儲量。計算單位為噸或桶,1 噸約為 7.33 桶。 19.

(29) 表 2-1 2008 年世界石油蘊藏量(探明儲量)與可採年限統計 地區與國別 蘊藏量 生產量 可採年. 地區與國別. 北美洲. 70.9. 13131. 14.3. 美國. 30.5. 6736. 12.4. 加拿大. 28.6. 3238. 24.1. 敘利亞. 墨西哥. 11.9. 3157. 10.3. 中南美洲. 123.2. 6685. 阿根廷. 2.6. 巴西. 蘊藏量 生產量 可採年 27.3. 1378. 54.1. 沙烏地阿拉伯 264.1. 10846. 66.5. 2.5. 398. 17.2. 阿聯大公國. 97.5. 2980. 89.7. 50.3. 葉門. 2.7. 305. 23.9. 682. 10.5. 其他中東國家. 0.1. 33. 10.6. 12.6. 1899. 18.2. 非洲. 125.6. 10285. 33.4. 哥倫比亞. 1.4. 618. 6.0. 阿爾及利亞. 12.2. 1993. 16.7. 厄瓜多. 3.8. 514. 20.3. 安哥拉. 13.5. 1875. 19.7. 祕魯. 1.1. 120. 25.5. 查德. 0.9. 19.4. 千里達. 0.8. 149. 15.2. 127. 21.3. 委內瑞拉. 99.4. 2566. 治 1.9 政 剛果共和國 大4.3 * 埃及. 84 249. 16.4. 其他國家. 1.4. 立 27.7 138. 赤道幾內亞. 1.7. 722. 12.9. 22.1. 加彭. 3.2. 361. 37.0. ‧ 國. 17591. 學. 歐洲及前蘇聯 142.2. 卡達. 914. 20.9. 利比亞. 43.7. 235. 64.6. 丹麥. 0.8. 287. 7.7. 奈及利亞. 36.2. 1846. 45.6. 義大利. 0.8. 108. 21.1. 蘇丹. 6.7. 2170. 38.1. 哈薩克. 39.8. 1554. 70.0. 突尼西亞. 0.6. 480. 18.5. 挪威. 7.5. 2455. 8.3. 其他非洲國家. 0.6. 89. 12.0. 羅馬尼亞. 0.5. 13.3 亞洲及大洋洲. 42.0. 7928. 14.5. 俄羅斯. 79.0. 9886. 556. 20.4. 土庫曼. 0.6. 205. 175. 16.9. 英國. 3.4. 1544. 4.2v i n 1.1 U. 15.5. 3795. 11.1. 烏茲別克. 0.6. 111. 14.6. 印度. 5.8. 766. 20.7. 其他國家. 2.1. 427. 13.4. 印尼. 3.7. 1004. 10.2. 中東. 754.1. 26200. 78.6. 馬來西亞. 5.5. 754. 19.8. 伊朗. 137.6. 4325. 86.9. 泰國. 0.5. 325. 3.9. 伊拉克. 115.0. 2423. *. 越南. 4.7. 317. 40.8. 科威特. 101.5. 2784. 99.6. 其他國家. 1.1. 237. 12.8. 阿曼. 5.6. 728. 20.9. 世界合計. n. al. 21.8. 澳洲. C8.0h. 汶萊. e n g中國 chi 6.0. y. sit. er. io. 99. ‧. 7.0. Nat. 亞塞拜然. 1258.0 81820. 42.0. 備註: 1、單位:蘊藏量為 10 億桶、生產量為 1000 桶/日。 2、*表示超過 100 年。 3、可開採年限-石油已證實蘊藏量(proved reserves,或稱探明儲量)和年 生產量的比值(Reserves/Production Ratio,R/P ratio,儲量/產量比率)。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20.

(30) 貳、世界石油生產及消費狀況 依據 BP 能源統計,近 10 年來(1999 年至 2008 年)全球石油產量呈現 逐年增加,在 1999 年產量是 34 億 7,930 萬噸,至 2008 年世界石油總產量 達 39 億 2,880 萬噸(表 2-2)。就 2008 年分析,以中東地區的產量最高, 達到 12 億 5,370 萬噸,占世界的 31.9%;其次是歐洲及前蘇聯地區,產量 有 8 億 5,100 萬噸,占 21.7%;北美洲產量 6 億 1,920 萬噸,占 15.8%; 亞洲及大洋洲產量 3 億 8,120 萬噸,占 9.7%(表 2-3) 。 表 2-2 地區 年 1999 年. 1999 年至 2008 年世界石油產量 歐洲及 前蘇聯 699.6. 北美洲 治 非洲 政 638.8 大 360.0. 全世界 中東地區 3479.3. 1079.4. 2000 年. 3612.1. 1141.2. 2001 年. 3598.4. 1110.8. 2002 年. 3573.6. 2003 年. 單位:百萬噸 亞洲及 中南美洲 大洋洲 363.1 338.4. 立 724.7. 379.2. 345.3. 746.6. 651.8. 374.1. 375.2. 399.9. 1039.4. 786.0. 660.2. 378.1. 375.5. 334.2. 3699.6. 1123.0. 818.9. 669.8. 397.8. 371.8. 318.3. 2004 年. 3864.8. 1192.7. 850.1. 667.4. 440.9. 375.8. 2005 年. 3891.6. 1210.8. 844.8. 645.3. 467.2. 376.4. 347.1. 2006 年. 3908.8. 1221.0. 848.0. 646.7. 473.3. 2007 年. 3902.3. 1202.2. 860.0. 642.0. 488.5. 2008 年. 3928.8. 851.0. 619.2. 488.1. n. engchi U. 375.0. y. 345.0. 377.0. 332.7. sit. io. Ch. 337.9. er. Nat. al. 1253.7. ‧. ‧ 國. 370.9. 學. 650.8. v ni. 381.2. 335.6.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表 2-3. 2008 年各地區石油產量分析. 地區. 石油產量(百萬噸). 占世界比重. 全世界. 3928.8. 100%. 中東地區. 1253.7. 31.9%. 歐洲及前蘇聯. 851.0. 21.7%. 非洲. 488.1. 12.4%. 北美洲. 619.2. 15.8%. 中南美洲. 335.6. 8.5%. 亞洲及大洋洲. 381.2. 9.7%.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21.

(31) 依 2008 年數據,石油年產量在 1 億噸以上者,計有沙烏地阿拉伯、俄 羅斯、美國、伊朗、中國、墨西哥、加拿大、阿聯大公國、科威特、委內 瑞拉、伊拉克、挪威和奈及利亞等 13 個國家,2008 年合計產量 27.69 億噸, 占世界總量 70.5%。(表 2-4) 中東地區石油具有探勘、開發成本及油井生產能力等優勢,遠非世界 其他產油地區所可比擬。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 年中東地區石油產量占 全球比重將達 32.5%,石油出口將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量的 44.1%。至 2020 年,中東石油產量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量比重,將上升為 63%。而到 2020 年, 中國消耗的石油約 60%需自中東國家進口,每天將從該地區進口 650 萬桶 石油。2. 政 治 大 2006-2008 年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 立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375000. 377000. 381200. 100.0. 100.0. 100.0. 279590. 276240. 276970. 71.5. 70.7. 70.5. 51430. 49420. 51530. 13.1. 12.6. 48050. 49130. 48850. 12.3. 30980. 30510. 8.0. 20970. 20980. i n U4.7. 13.1. 12.6. 12.4. 8.0. 7.8. 5.4. 5.3. 4.8. 4.8. 31020. 伊朗. 20800. 中國. 18370. 墨西哥. 18310. C h 18970 18670 engchi 17270. 15740. 4.7. 4.4. 4.0. 加拿大. 15340. 15950. 15670. 3.9. 4.1. 4.0. 阿聯大公國. 13900. 13640. 13950. 3.5. 3.5. 3.6. 科威特. 13270. 12990. 13730. 3.4. 3.3. 3.5. 委內瑞拉. 14420. 13390. 13160. 3.7. 3.4. 3.4. 伊拉克. 9810. 10530. 11930. 2.5. 2.7. 3.0. 挪威. 12870. 11880. 11420. 3.3. 3.0. 2.9. 奈及利亞. 12000. 11420. 10530. 3.0. 2.9. 2.7. OPEC 國家產量. 172630. 170780. 175830. 41.7. 43.0. 44.8. n. al. 5.4. er. 美國. v.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2. y. 2008 年. sit. 2007 年. ‧. 學. 俄羅斯. 比例(%). 2006 年. Nat. 世界總計 年產量 1 億噸以上 國家合計 沙烏地阿拉伯. 石油產量(萬噸). io. 國家. ‧ 國. 表 2-4. 李果仁、劉亦紅著, 《中國能源安全報告》 ,頁 40。 22.

(32) 2000 年世界石油消費量,每日約為 7,600 多萬桶,2008 年每日消費量 增加至 8,400 多萬桶,年均增長率 1.3%(圖 2-2)。就各國石油年消費量 分析,2008 年消費量在 5,000 萬噸以上者,計有美國、中國、日本、印度、 俄羅斯、德國、巴西、沙烏地阿拉伯、韓國、加拿大、法國、墨西哥、伊 朗、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印尼及台灣等 18 個國家,以上國家合計消費 28 億 9,020 萬噸,占全球總量(39 億 2,790 萬噸)73.6%。 美國係世界經濟最繁榮國家,經濟總量最大,亦是最大石油消費國及 進口國,2008 年美國石油消費量占全球的 22.5%,平均每日使用 1,941.9 萬桶。1990 年以降,美國石油消費量逐年增加,但國內石油產量逐年下降, 因而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對進口石油依存度不斷擴大,在 2007 年美國石. 政 治 大 中國自 1993 年從石油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此後,經濟持續穩定發 立. 油對外依存度已達 58.2%。3. ‧ 國. 學. 展,各項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現今僅次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 2008 年石油需求日均量達 799.9 萬桶。. ‧ sit er. al. n. 8200. io. 8400. y. Nat 8600. 單位:萬桶. 8000. Ch. engchi. i n U. v. 7800 7600 7400 7200 70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圖 2-2. 3. 2000-2008 年世界石油日均消費量. 李果仁、劉亦紅著, 《中國能源安全報告》 ,頁 43。 23.

(33) 2006-2008 年世界主要石油消費國. 表 2-5 國家. 石油消費量(萬噸). 比例(%).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世界總計 389400 年消費量 5000 萬噸 289840 以上國家合計 美國 94380. 393940. 392790. 100.0. 100.0. 100.0. 292150. 289020. 74.2. 73.8. 73.6. 94230. 88450. 24.1. 23.9. 22.5. 34610. 36280. 37570. 9.0. 9.3. 9.6. 日本. 23750. 22930. 22180. 6.0. 5.8. 5.6. 印度. 12040. 12850. 13500. 3.1. 3.3. 3.4. 俄羅斯. 12710. 12620. 13040. 3.3. 3.2. 3.3. 德國. 12360. 11250. 11830. 3.2. 2.8. 3.0. 巴西. 9280. 9980. 2.4. 2.7. 沙烏地阿拉伯. 8740. 2.7. 韓國. 10550. 立 10830. 2.5. 10330. 2.7. 2.7. 2.6. 加拿大. 9960. 10280. 10200. 2.5. 2.6. 2.6. 9300. 9130. 9220. 2.4. 2.3. 2.3. 8680. 8940. 9000. 2.2. 2.3. 2.3. 8080. 8130. 8330. 2.0. 1.9. 8670. 8400. 8090. 2.2. 2.1. 2.1. 8230. 7920. 7870. 2.1. 7810. 7880. 7710. 2.0. 5520. 5640. 5740. 1.3. a 5170 l. v i 台灣 5250 5010 1.3 n Ch e Energy,June g c h i U2009. 資料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n n. y. 印尼. io. 西班牙. 2.1. 2.0. 2.0. 2.0. 2.0. 1.4. 1.5. 1.3. 1.3. sit. 英國. Nat. 義大利. ‧. 伊朗. er. 墨西哥. 10530 治 2.4 政 9610 10420 2.4 大. 學. 法國. ‧ 國. 中國. 參、國際油價波動分析 石油具有特殊的戰略資源性質,各國能源需求以石油為主之結構,在 長時間內不會改變,故其價格波動關係到全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 對經濟大國的利益影響更鉅。為確保本國經濟利益,中東、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4及俄羅斯等石油輸出國家,採取各種 戰略以維持及爭奪石油生產、出口與定價權;而美國、歐洲及亞洲等石油 4. 中文名稱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 ,成立於 1960 年 9 月 14 日,總部設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現有 12 個成員國,該組織占世界石油蘊藏量 78%以上及全球產量的 40%。成立宗旨:協調和 统 一 各成員國石 油政策和價格,以最合適的 手 段 维 護各自及共同的利益,並規劃不同的方法來確保國際石油市場價格 的穩定。 24.

(34) 進口國家,則設法爭取石油定價權及穩固、控制石油來源。國際石油市場 在這種種因素影響下,雙方不斷進行著攻防戰,石油價格隨之波動,並對 全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5 20 世紀 90 年代,由於國際油價偏低,石油出產國及跨國石油集團在石 油開採領域投資較少,同時對於石油提煉設備、原油及成品油運輸等領域 投資並未大幅增加。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人民消耗量增加,2004 年底 國際原油及成品油開始吃緊,石油價格節節升高。6 另外,石油價格受到投機炒作因素而趨升。隨著全球石油市場化的發 展、貿易量的增加等,石油期貨市場交易量迅速增長,投機資金的進出對 油價造成大幅度波動,且影響有增無減。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度過 1997 年. 政 治 大 基金及對沖基金轉入能源期貨市場。近年來,已開發國家利率不斷下降、 立. 的金融風暴後,新興發展國家注重本國的金融及外匯管理,使得部分投資. ‧ 國. 學. 股市持續震盪,讓更多的資金進入石油期貨市場。因此,石油的生產、運 輸、儲存量、消費及氣候等情況成為投機炒作題材;而地區局勢(尤其是. ‧. 產油地區)動盪不安、恐怖攻擊與生產、運輸事故等諸多引發供需失衡事. sit. Nat. 油價嚴重性,使得國際油價愈加不穩定。7. y. 件,更是炒作大好時機,投機者利用市場消息及人們心理因素,誇大影響. er. io. 石油價格自 2001 年起,年均價格連續上漲 7 年,係近 150 年的石油歷. n. 史中首見,特別是 2008 年 7 月 11 a 7 月油價越過每桶 140 美元關卡,在同年 v. i l C n 日漲到 147.25 美元的空前價格,確實對全球經濟及民生造成重大影響。之 hengchi U 後,油價不僅未能維持在高檔,而是猛然反轉劇烈下跌,到 2008 年年終跌 幅超過 70%。 2008 年 9 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因為一項項衍生性金融商品鉅額虧 損而倒閉,造成一連串骨牌效應,爆發全球金融海嘯,致使世界經濟衰退, 而油價在 2009 年 1 月 20 日最低跌到每桶 32.7 美元。不過隨著美元弱勢推 升投資人對商品的需求,及全球經濟逐漸復甦下,2009 年的油價在 10 月 21 日最高漲到 82 美元,油價年度上漲約 79%,創下近 10 年最大漲幅。儘 管油市波動加劇,普遍預期 2010 年油價仍將持續上揚,2010 年的每桶平均. 5 6 7. 倪健民主編, 《國家能源安全報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 ,頁 41。 潘革平譯,《石油地緣政治》 ,頁 20。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全球能源大棋局》 , (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 ,頁 19 -21。 25.

數據

表 2-3 2008 年各地區石油產量分析 地區 石油產量(百萬噸) 占世界比重 全世界 3928.8 100% 中東地區 1253.7 31.9% 歐洲及前蘇聯 851.0 21.7% 非洲 488.1 12.4% 北美洲 619.2 15.8% 中南美洲 335.6 8.5% 亞洲及大洋洲 381.2 9.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1[] If a and b are fixed numbers, find parametric equations for the curve that consists of all possible positions of the point P in the figure, using the angle (J as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從地理位置上作一觀察,中國可說是「東盟」最親密的近鄰。「東盟」對中國的外交政 策,大致上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0

an insider, trades or procures other persons to trade in the securities or derivatives of the company so as to make profits or avoid losses before the public are aware of

Applicants are therefore advised to exercise extreme care in selecting premises for school use, as the presence of unauthorized building works, such as unauthorized sub-division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