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中國如何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功能,體現多邊國際組織外交及提升經貿、

能源效益,並深化對中亞國家之影響力。

第二節 研究途徑及方法 壹、研究途徑與相關理論

本文研究焦點著重於具豐富資源及戰略地位的中亞國家,而該地區緊 鄰中國西部邊境,是以將藉由「地緣戰略」的研究途徑,探討中國善用地 緣位置的相對優勢,透過能源外交戰略的操作,來獲取國家利益。

就地緣政治理論的觀點,國家的本質與行為深受週遭地理環境的影 響,並具體顯現在國家戰略與外交政策的制訂。中國學者程廣中認為,國 家的地緣環境和國際體系等因素較具穩定性,故地緣政治研究能對國家戰 略的外部環境進行長期的評估與預測。而地緣條件不易改變的特性,長期 影響國家戰略的制定,同時亦為外交戰略和軍事戰略的重要客觀依據。6

1997 年 6 月 4 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標得哈薩克阿克糾賓斯克油 田百分之六十的股權,接著在同年 7 月 28 日獲得哈薩克第二大油田-烏津 油田的開發案,此舉造成國際能源專家及西方石油大公司的關切,咸認中 國能源的巨大需求,將推升石油價格,並導致全球氣候暖化及外交行動。

而在 21 世紀前 20 年內,中國需要大量使用國際石油資源,這些資源主要 來自「石油心臟地帶」-中東、北非、中亞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 區。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有 3,000 多公里邊界,是無法脫離的地緣政治關 係,中亞是中國考慮國外能源開發與合作的重點,所以此地區能源的開發,

尤其是石油的探勘及開採,將對周邊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地緣政治產生 深遠影響。7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地理因素密不可分,而石油運輸路線的選擇直接牽 涉到強權之間政治地緣關係與軍事、外交考量,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能 源關係,更是具有這些濃厚的地緣政治特質。因此,地緣戰略研究途徑是 筆者從事本文研究及探討時,所採用亦是最主要的研究途徑。

6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1999 年),頁 22-26。

7 徐小杰,《新世紀的油汽地緣政治: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年),

頁 145-1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地緣戰略理論概述

追溯地緣戰略理論的淵源,真正開始有系統研究及形成理論,應為德 國學者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他在 1897 年發表《地理政治學》(Politiche Geographic)一書,提出地緣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及框架,認為國家是一個空 間性的有機體。瑞典學者柯契倫(Rudolf Kjellen)於 1901 年所出版《國 家有機體》(Staten Som Lifsform),首創「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的名 詞,柯契倫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的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 象加以認識的科學」,其用意是希望建立一種全新的國家理論,亦即「國家 的有機體論」。8此後,地緣政治學的發展逐漸蓬勃及成熟。

19 世紀末葉至 20 世紀中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地緣政治理論最具 代表性者,當為英國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的「陸權論」(心臟 地帶論)、美國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權論」、義大利杜黑(Guilio Douhet)的「空權論」及美國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的「邊緣 地帶論」。

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的全球化及區域整合,傳統地 緣政治理論已無法因應世界快速發展的趨勢及所產生的國際問題。20 世紀 60 年代以後,許多學者以多元思維及嶄新觀點,分析國際社會的政治結構,

並藉由地理因素研究各種國際力量,籌謀有利國家發展及安全之戰略。此 階段地緣政治理論較知名者,如美國學者柯恩(Saul B. Cohen)的「地緣政 治戰略區模型」、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及布里 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地緣戰略理論。

因本文重點在於中國與中亞國家,僅就麥金德的「陸權論」、斯皮克 曼的「邊緣地帶論」及布里辛斯基的地緣戰略理論予以論述。

一、陸權論

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於 1904 年在「地理學月刊」上發表「歷史中的地 理學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指出地球上有 75%

面積被廣大的水域所佔據,陸地面積僅占 25%。其將歐、亞、非三洲大陸 視為「世界島」,而「世界島」占全部陸地總面積的 67%,其餘大陸(美洲、

澳洲)僅占 33%;同時「世界島」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數的 88%。而「世

8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年),頁 42-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界島」的「樞紐地帶」,西起窩瓦河、東迄大興安嶺以西、南自喜馬拉亞 山、北至北極海。

1919 年麥氏在其《民主的理想與實現》(Democratic Ideals and Reality)

一書中,用「心臟地帶」(Heartland)來取代「樞紐地帶」,並將該地帶範 圍擴大,即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的地岬,向東延伸 2,500 哩到葉尼塞河;

從北極海向南到土耳其與蒙古之間的山地屏障線。同時在這部著作中,他 提出地理決定論的經典表述:「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 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Who rules East Europe commands the Heartland; Who rules the Heartland commands the World-Island; Who rules the World-Island controls the world.)。9是以,國 際政治的心臟地帶區就是西起東歐、東迄西伯利亞之間的歐亞大陸。該地 區具有易守難攻、遼闊的範圍、豐富的資源及日益發達的鐵路交通網等地 緣戰略優勢與特性。10

1943 年麥金德在美國外交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發表《環形的 世界與贏得和平》一文,對於「心臟地帶」的範圍再次修正,明確指出蘇 聯的領土相當於心臟地帶。心臟地帶的周邊就是「內新月型地帶」,該地 區包括德國、法國、土耳其、印度及中國,為部分海洋性及部分大陸性的 地帶,是人口及經濟資源最發達的地區。最外圈為「外新月型地帶」,主 要包含英國、南非、澳洲、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11是陸權難以直接 威脅的地區。心臟地帶位於世界島中央位置,控制心臟地帶的國家,除西 面外,並不畏懼其他外來攻擊,如能利用所擁有豐富的資源發展成為強大 的重工業國家,並運用快捷、廉價的內陸鐵、公路,就能逐步征服歐洲、

中東、印度和遠東,進而控制歐、亞、非大陸(世界島),再憑藉其優勢的 資源和眾多人口及內新月型地帶的海軍基地,陸權亦能建立優勢的海軍,

以征服外新月型地帶的海權國家。麥金德深信世界戰略主要形勢為海權與 陸權的對抗,心臟地帶不但幅員廣大,且其位置距海洋甚遠,不受海權的 威脅,如有一個強大國家能統治此廣闊領土,即可轉變世界權力的均衡。

(圖 1-1)

9 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Lexington, Ky.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c1988),p9.

10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頁 49。

11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頁 37-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再者,麥金德認為內新月型地帶如與心臟地帶結合,利用歐亞世界島 的豐富資源,必能征服全世界,但其除擔心中國征服俄國外,更擔心蘇聯 與德國合作,因此主張英國應聯德制蘇。雖然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

但該國憑優異的軍事、管理能力及厚實的工業基礎,在短期間內就會恢復 元氣,並企圖重建新帝國,假如德國統治東歐,則有控制心臟地帶的危險 性,因而建議於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建立一道由緩衝國家所組成的隔離 線,將德國與俄國分隔,以阻止德國進軍東歐。而這種在東歐地區建立緩 衝地帶的地緣政治論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大陸國際政治局勢獲 得實際體現。

從歷史發展驗證,麥金德已正確預測 20 世紀上半世紀的國際政治紛 爭,是由德國與蘇聯爭奪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及鄰近地區所引致。回顧以往 歷史及國際政治發展,麥氏的「陸權論」(心臟地帶論)對西方國家的地 緣戰略觀確實有深遠的影響。

資料來源: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uper power,p6.

圖 1-1 麥金德的地緣政治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邊緣地帶論(The Rimland)

斯皮克曼被譽為美國地緣政治學先驅,是著名的國際關係理論家,曾 任耶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其地緣戰略理論分為基礎及應用理論,

就基礎理論部分,基本觀點認為:(一)國家的存在是因本身的強大,或 是其他國家的保護,而國際體系存在合作、和解及對抗三種基本活動形式。

國家要確保生存,必須把維護和強化權力地位做為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

(二)強調條件因素與外交類型兩者關係之研究,是研究國際關係的基本 方法。由於地理位置具有相當穩定及恆久性,是一種最基本的條件因素,

一個國家的安全政策應根據地理要素來籌劃,必須考慮該國領土在世界上 的位置、疆域大小及蘊藏資源,同時注意其他國家的領土分布和實力等狀 況。發生世界大戰的時代,軍事戰略必須將全世界視為一個整體,並從所 有戰線的相互關係去考量全部的戰線。(三)重視地緣戰略分析的動態性,

他認為地緣政治分析與純粹的地理分析不同,地緣政治分析主要的特徵,

在於研究動的形勢而非靜的形勢。12

在應用理論部分,「邊緣地帶論」為斯皮克曼理論的核心觀點,其並 不認同麥金德主張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在全球戰略中重要性之論點。他將世 界劃分三大力量中心,分別為: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歐洲沿海地區 及東亞沿海地區,其中歐洲沿海及東亞沿海地區稱為「內新月地帶」,13亦 即「邊緣地帶」(圖 1-2)。從邊緣地帶學說的戰略觀點而言,該等地區擁 有眾多的人口、豐富的礦產資源且農業發達,而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自然 環境條件惡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很難成為世界潛在實力的中心,所 以主宰世界的關鍵地區不在心臟地帶,而在這個「邊緣地帶」。如果在歐

在應用理論部分,「邊緣地帶論」為斯皮克曼理論的核心觀點,其並 不認同麥金德主張歐亞大陸心臟地帶在全球戰略中重要性之論點。他將世 界劃分三大力量中心,分別為: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歐洲沿海地區 及東亞沿海地區,其中歐洲沿海及東亞沿海地區稱為「內新月地帶」,13亦 即「邊緣地帶」(圖 1-2)。從邊緣地帶學說的戰略觀點而言,該等地區擁 有眾多的人口、豐富的礦產資源且農業發達,而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自然 環境條件惡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很難成為世界潛在實力的中心,所 以主宰世界的關鍵地區不在心臟地帶,而在這個「邊緣地帶」。如果在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