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由是觀之,由經學而文學,乃至於藝事,皆可相關。除文學類外,而劉熙載 的《藝概》所談僅只於書法,而未題及繪畫,然而繪畫與六經之關係,早在唐代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就曾提到: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 於天然,非由述作。19

《歷代名畫記》將繪畫的功用向上提升,幾乎與六經相匹,並稱繪畫是出自於天 然,並非像六經一樣需經由聖人的述著或制作。依此觀點看來,繪畫自然不能刊 落於六經之外,而溥心畬既能通經又能文學,且精於書法、繪事,然則主張士先 器識而後文藝,書畫不過餘事等說法,在書畫教學上每多鼓勵學生從讀書作人開 始,然而他人不能明白其儒學與藝術之關,目為迂遠之見,但實則為懇切真摯之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旨在於探討溥儒其學與藝之間的關係,試圖從作者的自我認 同觀點出發,並且找尋其學術到書畫藝術二者之間的連結,有別於以往研究者多 聚焦在書畫作品,或者加入詩歌研究,再融合其詩書畫三藝,由圖文互證的進路 所呈現的成果。又考慮到未必僅是儒學單向的影響書畫藝術,甚至可能進行反饋 作用,達到遊藝返道之功,故而論文選用「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的命題,而 不採偏向單向意義的影響評議。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8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 年,頁 1。

19 除(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外,宋代的鄭樵對於文學與書畫六經的關係也有可參看處,如:<書畫 同出><圖書相錯成文>、<制器尚象>。參看《中國美術史資料選編》,(台北,輔新書局),1984 年,頁 386。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年,頁 1。

溥心畬自 1923 年告別西山的隱居生活20,後又在北京21、上海等地開辦書畫

作為一位遷居於臺灣的新移民,溥心畬書寫臺灣風物,銘刻了家國創痛、

歷史巨變、新地風物、現代體驗 ――既挪用傳統邊緣性志怪與筆記文類,

以「史餘」筆法有所興懷、寓託外,更在文學/繪畫互文性的美學空間中,

描摹臺灣風物之新與奇。其中又多以非詩非文亦詩亦文的「賦體」鋪陳事 理、興感抒懷、比德託寓;以典雅之筆鋪采摛文,標顯新異之感,無疑是 自我進入他者空間面向他者既期能盡意又能標顯自我的一種闡述方式,或 也是文化交混過程中相互交涉、彼此錯置,進而混融的一種自然興發的情 感樣態與文化選擇。此外,在遠承宋明理學理一分殊之道,以原物、博物、

愛物、格物之姿,結合了紙上傳神與體悟天道之形上與形下、實然與應然 的縫隙,格物、寫生成了一種道德實踐與修身儀式外,也隱微接合了一些 西方靜物畫、膠彩畫、漫畫,而非完全棄離、拒絕了與世界現代化 一種 工業社會之文明結構接軌、溝通的可能。

鄭文惠的研究,有別於以往較為平易單一以一藝或者糾合諸藝,再加上雜考史事 的研究,放在其後遺民抑或後移民的更為多元宏觀視野下,再聚焦在台灣風物的 文化敘事,看出溥心畬表現在文學與繪畫的互文性關係, 也關注到溥心畬的儒 學,儒其以經解經、以經證經的特色外,學宗程朱表現出來的原物、博物、愛物、

格物的姿態,筆者雖未必全然同意其關於接合西方靜物畫、膠彩、漫畫,並非拒 絕現代化工業文明的觀點,但存異說以資參考。本文與鄭文惠關注之焦點雖有疊 合,如溥心畬得經學與理學的儒學內涵,如何表現在書畫藝術上,然而相對比起 來,鄭文惠的多元宏觀視角,是由外在向內觀看,對於溥心畬自身而言,真否如 此多元視角呢?其人研經治史,在近現代或許不能否認必然與西方文明思潮有所 接觸,然而其著述與表現皆以傳統東方文人的方式呈現, 不禁令人深思其中關 竅,並不是鄭文所示,而本文思欲以作者之視角為主,由內向外拓展建構溥氏的 學術與藝術表現之關係。

二、學位論文

至於學位論文方面則有:

董良碩《師古超塵、雅逸儒士-溥儒先生書法與繪畫藝術之研究》30 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31

鄭 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32

賴璟嫻《溥心畬書畫藝術之研究─以 1949 年後為例》33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34

年 , 頁 1。

30 董良碩:《師古超塵、雅逸儒士-溥儒先生書法與繪畫藝術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3 年

31 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 (台北,輔仁大學),2005 年

32 鄭 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33 賴璟嫻:《溥心畬書畫藝術之研究─以 1949 年後為例》,(臺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34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美術系),2007 年

胡順展《溥儒書法研究》35

40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頁 182-185。

41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頁 302-310。

42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5 年,頁 113-140。

43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5 年,頁 85-112。

44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5 年,頁 115。

術研討會」,該會議內容於一九九四年集結成論文集45。該會議邀請專家學者有:

畬台灣風物之文化敘事>,展現出高複合性的多元觀點與視角,豐富的方法跟理 論的研究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