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師莫作畫師看-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經師莫作畫師看-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研究"

Copied!
1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明理先生. 經師莫作畫師看―― 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研究. 研究生:蔡長煌 撰 中華民國一零八年八月.

(2) 目次..................................................................................................................................i 摘要..................................................................................................................................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 第四節 研究步驟......................................................................................................12 第貳章. 溥心畬之儒學析論........................................................................................ .13. 第一節. 溥心畬之儒學淵源與師友交遊狀況.....................................................13. 第二節. 溥心畬之經學內容與特色......................................................................22. 第三節. 從經學而文學遊藝...................................................................................43. 第四節. 小結.............................................................................................................52. 第参章. 溥學與書藝之關係..........................................................................................53. 第一節. 遊藝以近道的工夫論...............................................................................53. 第二節. 博古考據以知筆意...................................................................................65. 第三節. 書藝對儒學實踐與傳播的影響..............................................................76. 第四節. 小結.............................................................................................................77. 第肆章. 溥學與畫藝之關係........................................................................................79. 第一節. 探象以窮理的畫學思想........................................................................79. 第二節. 治經方法與繪畫形式的交互作用.......................................................93. 第三節. 助人倫成教化的功能體現..................................................................108. 第四節 小結........................................................................................................115 第伍章. 結論.................................................................................................................116. 參考文獻............................................................................................................................120 附圖....................................................................................................................................124. i.

(3) 提要: 以往對溥心畬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其文學、藝術成就與遺民意識方面。從溥氏 對自身的評價,經學第一,其次才是詩、書、畫,本文嘗試以溥氏的自我認知出發, 以其儒學為基礎,探析溥氏書畫中所蘊含的儒學成份,以及對書畫創作的影響。 第一章闡述問題意識並考察先行研究成果,確立溥氏儒學研究大致上是付之闕 如,從而蒐集資料與說明由經學而文藝的進路。第二章則探討溥氏學問的傳承,以 其師承、母教與師友往來可知其早年治學歷程,並介紹溥氏以經解經、精研訓詁的 經學特色,以及其經世關懷,進而析論溥氏詩文中經為文用之例,表現出由經學而 文學、文藝的進路。第三章討論溥學與書藝的關係,挖掘其游藝近道的功夫論,回 歸孔子文武合一的六藝教育,以藝修身明道,並且從他的博古、考據學問,作為書 法學習過程中以此知筆意基礎,最終由溥氏的書藝成就表現在儒學實踐與傳播上。 第四章由溥氏書畫同源與格致功夫,探討他透過探象以窮理的畫學思想,並對比溥 氏治經語與繪畫,兩者有著相似的知識型,分析其治經方法與繪畫形式的交互作用, 最後藉由繪畫體現出助人倫成教化的功能。 本研究成果,補足對溥氏儒學研究的懸缺,並以此為基礎,從思想層面重新建 構對溥氏書畫的理解。從六經皆文的角度來說,廣泛的文亦包含藝,合以溥氏文儒 合一的身分,表現在儒學、文學、藝術多元的視閾,體現出傳統文人涵融會通的特 質。. 關鍵字:溥心畬、以經解經、儒學、書畫、文人畫. ii.

(4) ―― 經師莫作畫師看 經師莫作畫師看―― 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研究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從溥心畬(1896-1963)的儒學 角度出發,先行研究其儒學著作之內容,以及析論其意涵與特色,置諸學術史之 中,為其儒學著作之價值定位,並且補充過去較少人關注的懸缺內容。在此儒學 研究的基礎上,進而分別探討其儒學與書畫藝術之關係,深入剖析其儒學在書畫 藝術的理論及創作過程與作品產生的影響力。 筆者嘗試從作者的知識系譜建構 與自我認知角度而出發,以儒學作為核心,進而拓展到文學、藝術的層次,而不 將溥心畬的文學、書法、繪畫,視為單一形式,各別獨立而彼此不能相通連貫的 藝術形式,有別於以往從形式、風格等進路來研究其文學、書法、繪畫之間的關 係。 溥心畬是近代為人所稱讚的文人、畫家,以天潢貴冑的清宗室身分,帶有異 代之際,因世變而成為平民身分,堅持作為清遺民的政治立場,極富傳奇性色彩, 又因貴族出身背景特殊,比起尋常士民階層出身的文人、畫家更為人所注目。世 人對於溥儒所熟悉成就,通常都以書法、繪畫為主,當時人如蘊清1、容庚2、熊 佛西3都分別對溥儒的畫藝成就有所品評記述,至於學生輩中如在師大美術系任 教時期的學生劉國松,對於老師的認識也多著墨在畫藝上,對於當時的正統國畫 論戰,因其親炙於溥心畬又身兼革新派的五月畫會發起人之一,故而於此議題有 較深刻的見解,能公允的評價其畫作地位4。其次則再談到其詩文創作,民國初 年的《光宣以來詩壇旁記》就將其比喻為今之趙子固,不獨人品高潔,而兼擅詩 文書畫5,如詩人周棄子在<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中就曾經提及: 我總覺得,溥心畬有許多地方是故意不以真面目與人相見。譬如他身歷 1. 蘊清:<略談張大千吳湖帆溥心畬>收入在毛小慶點校:《溥儒集》,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899-902。 2 容庚:<頌齋書畫小記‧溥儒>收入在毛小慶點校:《溥儒集》,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 頁 903。 3 熊佛西:<舊王孫溥心畬>收入在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 (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 年,頁 905-908。 4 青年畫家或年輕人常批評他是一位不知創作的老朽,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古人、民主時代的封建皇族。實 際上這些批評都欠公允。他在思想與行為上都很保守也是事實,但是他並非毫無創作臨摹,他在中國山水 畫的傳統上亦有相當程度的貢獻......可是溥先生學南宋的北宗卻以讀書文采來孵發山川之靈秀,一掃浙派的 粗獷刻板,進而變化了北宗的氣質,化實為虛,凌駕浙派之上,使匠氣的北宗,納入了文人畫的行列,成 為民國以來文人畫的代表 劉國松: 《溥心畬先生的畫與其教學思想》,載《大成》,第三十五期(台北: 大 成出版),1978 年,第 16-17 頁。 5 汪辟疆:《光宣以來詩壇旁記》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1.

(5) 滄桑,飽經憂患,人間情偽,其實無一不知。而偏要叫人看成他是個書 獃子......溥氏以「舊王孫」而兼「名士」,身世與教養,使他想到應如 何「自苟」「用晦」以葆身?這就不得不「英雄欺人」了。他的成就畢 竟在畫,他偏要自命為「經師」。他對於聲色狗馬,吹彈歌舞之道,樣樣 都會,但總是一問三不知,充分顯示一股「腐儒氣味」......。6 然而從詩人的眼中看來,溥心畬的成就畢竟在繪畫,而他的善於偽裝以求在 紛亂的時局之中自保,說自己是個經師,善談經史小學、性理之學,只是一種閃 遁推拖之詞,讓人感受他毫無政治上的威脅性7。詩人眼中的善於偽裝,未必能 肯定為溥心畬真實的想法,但意味著其經學不如繪畫藝術,至於一般圍繞著溥心 畬的外人對於他用心鑽研的儒學成就往往最為陌生。但同時代與其有交集的賢達 諸公中,仍有異於其成就主要在詩文書畫觀點之人,如著名學者徐復觀便是,其 於<懷念溥心畬先生>一文中說: 但他喜歡談經學,談小學,次之談詩。偶然談到字,卻很少談到畫。恭維 他的畫,他常默不出聲;恭維他的字,稍稍色動;恭維他的詩,可以引起 他的話頭,恭維他的小學、經學,便滔滔不絕了。要從他學畫,他總要勸 人先讀經,先懂小學。開始我以為這是他為了支撐門面。久而久之,漸漸 瞭解他在經學上所下的工夫,不僅獨闢以經解經的一條正路,並且實際是 他的精神教養的源泉。而小學則是為了能知筆意的基礎。畫境深微,能談 言微中的人少之又少。8 如此推尊其經學成就,亦見於徐復觀的其他文章之中9,徐復觀享譽士林為 近代學者中極著名者,甚至有新儒家三大家之稱,其著有《中國人性論史》、 《中 國藝術精神》,不僅在其哲學領域以細密的文獻考察方式取得卓然的成就,在中 國藝術精神也多有發明,能上求先秦儒道美學,又能下探宋元以降的文人畫,別 具隻眼的看出溥心畬在經學上的工夫,所用的方法堅實,才能取得獨樹一格的成 就,並且能談經學為書畫藝術筆意的來源,進而言畫境,會如此說當有依據,如 果硬說這只是應酬文章中的溢美之詞,未免武斷。 但是不管如何從外在的角度來看,往往都是第二手的觀察,未必能夠妥貼無 礙的理解本人,而溥儒對於自我的定位,自有一番說詞,在溥儒給予學生的照片 題詞上便寫著經師莫作畫師看之語,關於溥心畬的自我評價有許多人都堤到相同. 周棄子, 〈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雄獅美術》 ,第 39 期, (臺北市:雄獅美術月刊, 1974) ,頁 40-42。 關於用晦、自苟這點,相較於來台後才接觸溥心畬的周棄子,早先在大陸時期曾親近溥心畬的族人啟功 曾經說: 「文學藝術的陶冶,常需有社會生活的磨練,才能對人情是太有深入的體會。而先生卻無須辛苦探 求,也無從得到這種磨練,所以作師隨手集來的是那些六朝體和空唐詩。」啟功:<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 術生涯>收錄於《松窗采薇》,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年,頁 207。 8 徐復觀:<懷念溥心畬先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年,頁 151。 9 徐復觀:<溥心畬先生書畫冊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年,頁 155。 6 7. 2.

(6) 的觀點10。如容天圻說: 他對自己的造詣首推經學,次是詩文,其次書法,最後才是畫,可是世 人卻最喜歡他的畫,其次是字,至於詩文經學,則瞭解的人是少之又少 了。11 又另外溥心畬的自述由其弟子陳雋甫筆錄而成,談到自己六歲入學開始背誦 《論語》 、《孟子》。逐漸由四書進展到十六、七歲通讀完十三經,後試作詩文, 接著圈點《史記》 《漢書》 《通鑑》等史籍,以及各類子書。當時的教育,先由理 學培養根柢,所講之書以程朱系統為主。又教以小學入手,明白每字之音義、訓 詁,故而二十歲之前通讀《說文解字》,才能夠探本窮源,對於傳統經傳注疏的 解經系統才能夠有條不紊的掌握。又詳記六經源流及漢學師承,先敘完經籍之後 才談及書畫之藝,並且更驕傲的談其小學成就: 余既學治小學,留意訓詁,遂喜金石文字。數十年所藏,三代鼎彝陶器甚 多,考證其文字。著書曰: 《秦漢瓦當文字考》、 《陶文釋義》、 《吉金考文》、 《漢碑集解》、《鼎彝瓦當》皆手拓其文字,加以考證,陶器異文,有補證 於許書者尤多,昔稿已散佚,不復能記錄矣。12 不僅只是陳述自我的治學歷程,面對這樣的學術歷程的剖析,若熟知經學史 源流者,一看便能察其家派路數,並且與當時的學風作一對照。晚清之世,仍以 程朱理學為科舉之依據,身為宗室雖不用參加科考,但對於國家官方立場的學說 當然不能不知,但同時代瀰漫著乾嘉以來的樸學風氣,或言漢學者,其實也不完 全跟宋學對立,立基在程朱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上,從文獻、語言文字等方法而探 求義理,而談六經源流、漢學師承皆為經學史之重要議題,故而對其小學頗自負, 稱能補證許書。其書稿雖散佚四見,然仍可輯錄,以此管窺蠡測,此外其著作本 乎立言傳世,著錄於張目寒的<溥心畬先生事略>外,較詳者為彭醇士所作的<溥 心畬先生墓表>,表云: 所著書:《群經通義》四卷、《四書經義集證》十四卷、《爾雅釋言經證》 四卷、 《經訓類篇》八卷、 《六書辨證》一卷、 《靈光集》十五卷、 《慈訓纂 證》一卷、 《寒玉堂文集》二卷、 《詩集》一卷、 《凝碧餘音詞》一卷、 《華 林雲葉》二卷《寒玉堂聯文》二卷、 《千文注釋》一卷、 《論畫》一卷、 又 10. 其他類似的自評記錄儒,阮毅成:<記余紹宋、溥心畬二先生:回憶兩幅有紀念性的名畫>, 《溥心畬傳記 資料》,台北,台北天一出版社,頁 16;萬大鋐:<西山逸士的幾段逸事>《溥心畬傳記資料》,台北,台北 天一出版社,頁 49;劉國松:《溥心畬先生的畫與其教學思想》,載《大成》,第三十五期(台北: 大成出 版,1978 年,第 16-17 頁。劉冰:《閒話藝壇》 ,台北,中華出版公司,2013 年,頁 36。 11 容天圻:<溥心畬傳稿>,收錄於《溥心畬傳記資料》,台北,台北天一出版社,頁 6 12 陳雋甫筆錄:<溥心畬先生自述>收入在毛小慶點校:《溥儒集》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 頁 879-885。. 3.

(7) 有《碧湖集》、《上方山書》、《白山志稿》若干卷,並存舊京。13 由此可見的與經學相關的著作,專著就有《群經通義》、《四書經義集證》、 《爾雅釋言經證》、《經訓類篇》 、 《六書辨證》、《慈訓纂證》,加之墓表中尚未收 錄的《毛詩經證》、《經籍擇言》 、 《十三經師承略解》等篇14,尚且有散見於《寒 玉堂文集》之中與經義相關的篇章,還有《華林雲葉》之中記詁,採掇於經籍的 《千文注釋》,其儒學著作不可謂之不豐,然而今代問津者寡少。故而筆者試圖 研究關注較少人注意的學術著作,並且為溥儒所留下的學術著作進行考察。 杷梳析論目前尚可見之著作,使散佚者得以集佚,辨章考鏡,由是沿循深探, 以明其師承源流、師友交遊狀況,其經學內容與特色,進而能探賾索隱、抉幽發 微,求其中義理經蘊,並且考諸溥心畬所存的時代環境,面對政治上的巨變,西 方文化如潮不絕般的入侵,在晚清民國的經學中如何應對外在環境的問題與其定 位與價值,也能藉此客觀的來印證其自述的成就,還有商兌其從經學出發的立場 得當與否。 稱溥儒的畫為文人畫固無不可,但文人畫必須是文人所畫,而「文人」一詞 之定義卻不甚了了,若不論其他文人畫家,專以溥儒本人的才與學及生命形態而 論15,如漢代王充<論衡‧超奇>曾說: 故夫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 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 通人,鴻儒超文人。故夫鴻儒,所謂超而又超者也。以超之奇,退與儒生 相料,......奇而又奇,才相超乘,皆有品差。16 若以此觀之,溥心畬不僅能說一經,而且有能博覽古今經籍,其學問亦不只默守 於經書,且能為文,僅就能夠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這層次而言,已足以稱作文 人。但又能兼他者,不僅是儒生更能稱通人,上契於鴻儒。而如此多重的身分又 能治經,其治經又與文學相關,如龔鵬程在《六經皆文》一書,談經學如何變成 文學,凡三點,其一是經學的文學化,又能分兩個面向,分別是經為文用、文學 解讀,其二是文學意義的構成,其三是現實對文學意義的構成。17六經的地位, 隨著閱讀者的認知與操作差異,強調與史相合,作為史料觀之,進而談文史問題, 清人章學誠如是,當然六經也有其文學面向,如龔鵬程書中所提出的概念,徵之 古人不乏力證。既然六經能夠為文,而古人們對於文也視作是一種藝,而各種不 彭醇士:<溥心畬先生墓表>收錄在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 ,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891-893。 14 徐復觀:<溥心畬先生書畫冊序>,(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93 年,頁 155。 15 關於此類的文人型態或知識階層的研究可參閱: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台北,聯經出 版公司),1980 年。黃明理: 《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9 年。龔 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宜蘭,佛光大學出版),2002 年。 16 【漢】王充:<論衡‧超奇篇>,(臺北,鼎文書局),2001 年,34 頁。 17 詳參龔鵬程: 《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 1-25。 13. 4.

(8) 同的藝之間又往往能夠相通,如清人劉熙載(1813-1881)的《藝概》即是,謂: 藝者,道之形也。學者兼通六藝,尚矣。次則文章名類,各舉一端,莫不 為藝,即莫不當根極于道。顧或謂藝之條緒綦繁,言藝者非至詳不足以備 道。雖然,欲極其詳,詳有極乎?若舉此以概乎彼,舉少以概乎多,亦何 必殫竭無餘,始足以明指要乎?18 其書內容包括<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經義概>,詩賦、 詞曲乃至八股文到書法,藝都能夠相通於道,而能夠「舉此以蓋乎彼,舉少以概 乎多」,選擇性的挑出重點,而再令讀者觸類引申,進而自行解悟複雜綜錯的藝 事。 由是觀之,由經學而文學,乃至於藝事,皆可相關。除文學類外,而劉熙載 的《藝概》所談僅只於書法,而未題及繪畫,然而繪畫與六經之關係,早在唐代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就曾提到: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 於天然,非由述作。19. 《歷代名畫記》將繪畫的功用向上提升,幾乎與六經相匹,並稱繪畫是出自於天 然,並非像六經一樣需經由聖人的述著或制作。依此觀點看來,繪畫自然不能刊 落於六經之外,而溥心畬既能通經又能文學,且精於書法、繪事,然則主張士先 器識而後文藝,書畫不過餘事等說法,在書畫教學上每多鼓勵學生從讀書作人開 始,然而他人不能明白其儒學與藝術之關,目為迂遠之見,但實則為懇切真摯之 言。 本文的寫作目的旨在於探討溥儒其學與藝之間的關係,試圖從作者的自我認 同觀點出發,並且找尋其學術到書畫藝術二者之間的連結,有別於以往研究者多 聚焦在書畫作品,或者加入詩歌研究,再融合其詩書畫三藝,由圖文互證的進路 所呈現的成果。又考慮到未必僅是儒學單向的影響書畫藝術,甚至可能進行反饋 作用,達到遊藝返道之功,故而論文選用「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的命題,而 不採偏向單向意義的影響評議。. 第二節 文獻探討. 劉熙載: 《藝概》, (臺北,華正書局),1988 年,頁 1。 除(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外,宋代的鄭樵對於文學與書畫六經的關係也有可參看處,如:<書畫 同出><圖書相錯成文>、<制器尚象>。參看《中國美術史資料選編》, (台北,輔新書局) ,1984 年,頁 386。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6 年,頁 1。 18 19. 5.

(9) 20. 溥心畬自 1923 年告別西山的隱居生活 ,後又在北京21、上海等地開辦書畫 展作以來,其書畫藝名遠楊,至今已數十年的歲月。隨著其書畫作品與詩文學術 論著的積累,研究與評論的資料亦蔚為可觀。筆者嘗試初步的梳理,可分為專書 類(包含碩、博士學位論文)、單篇論文類、以及申請通過仍進行中尚未刊出的 寫作計劃,及未依照論文體例書寫的評論與報刊文章。(由於單篇論文、評論與 報刊文章類的資料繁多,筆者探討文獻時,將以觸及溥儒學術與其經學、詩文、 書畫藝術關係的論述為主,其餘為輔。)若以研究方向劃分,還可分為單獨研究 溥儒書法、繪畫、以及詩文三方面的分述研究,其三者或二或三的綜合型探討共 四類。以下就著研究文類的區別,分項論述: 一、專書 早先有林銓居與詹前裕溥心畬生平與繪畫相關的專書寫作,如詹前裕於一九 九一年所出版的《溥心畬繪畫研究》22,隔年後又彙整為《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 究研究報告展覽專集彙編》23,實則兩書差異不大,先敘述作者生長背景,及其 生平,分別從繪畫表現的角度討溥心畬的風格形成,以及歷史定位,當中有較獨 立出繪畫表現及風格定位的論題,即溥心畬學歷自述中提到自身獲得德國天文、 生物雙料博士的學歷爭議,此議題早先已備受討論,而該文以為溥心畬為冒充, 探討為何需要冒充之原因,其後又再修改其書為《溥心畬:復古的文人逸士》24一 書。具有相同性質的著作還有林銓居的《王孫,逸士.溥心畬》25。另有傳記性 質的故宮博物院的王耀庭所作的《溥心畬傳》26,採取文學筆法,依照溥心畬之 生平活動記錄,以及與其往來交遊人士提供的資料而寫成,對於了解其生平頗富 參考價值。除了探討其生平與繪畫成就之外,尚有推崇其書法成就的麥青龠寫成 的《溥心畬》27,稱其為台灣三百年來帖學第一人,甚至稱其為當代繼承傳統文 藝之唯一大師。 上述諸篇之例,可作為本文研究的前備資料,然而較密切相關的例如鄭文惠 <後移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畬台灣風物之文化敘事>28專注於討論溥心畬在 時變、世變的時空條件下,具有多重身分的觀點下,對於台灣風物的文化敘事, 如其題要中所提到與本文較有密切關係部分,引述如下29: 20. 該年為溥儒二十八歲,可以參閱<溥心畬年溥簡編>。收錄在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 , (杭州,浙江人民美 術出版社),2015 年,頁 933。 21 溥儒於 1930 年,時正三十五歲盛年,與夫人羅清媛在北平中山公園水榭首次舉辦畫展,被公推為北宗 山水第一人。詳參毛小慶點校:《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947。 22 詹前裕: 《溥心畬繪畫研究》,(台中,東海大學),1991 年 23 詹前裕: 《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集彙編》, (台中,國立美術館),1992 年。 24 詹前裕: 《溥心畬:復古的文人逸士》,(台北,藝術家),2004 年。 25 林銓居: 《王孫,逸士.溥心畬》,(台北,雄師美術),1900 年 26 王耀庭《溥心畬傳》 ,(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 年。 27 麥青龠: 《溥心畬》,(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 28 鄭文惠: <後移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畬台灣風物之文化敘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13 期 ,2013 年 , 頁 1 - 60·。 29 鄭文惠: <後移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畬台灣風物之文化敘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13 期 ,2013. 6.

(10) 作為一位遷居於臺灣的新移民,溥心畬書寫臺灣風物,銘刻了家國創痛、 歷史巨變、新地風物、現代體驗 ――既挪用傳統邊緣性志怪與筆記文類, 以「史餘」筆法有所興懷、寓託外,更在文學/繪畫互文性的美學空間中, 描摹臺灣風物之新與奇。其中又多以非詩非文亦詩亦文的「賦體」鋪陳事 理、興感抒懷、比德託寓;以典雅之筆鋪采摛文,標顯新異之感,無疑是 自我進入他者空間面向他者既期能盡意又能標顯自我的一種闡述方式,或 也是文化交混過程中相互交涉、彼此錯置,進而混融的一種自然興發的情 感樣態與文化選擇。此外,在遠承宋明理學理一分殊之道,以原物、博物、 愛物、格物之姿,結合了紙上傳神與體悟天道之形上與形下、實然與應然 的縫隙,格物、寫生成了一種道德實踐與修身儀式外,也隱微接合了一些 西方靜物畫、膠彩畫、漫畫,而非完全棄離、拒絕了與世界現代化 一種 工業社會之文明結構接軌、溝通的可能。 鄭文惠的研究,有別於以往較為平易單一以一藝或者糾合諸藝,再加上雜考史事 的研究,放在其後遺民抑或後移民的更為多元宏觀視野下,再聚焦在台灣風物的 文化敘事,看出溥心畬表現在文學與繪畫的互文性關係, 也關注到溥心畬的儒 學,儒其以經解經、以經證經的特色外,學宗程朱表現出來的原物、博物、愛物、 格物的姿態,筆者雖未必全然同意其關於接合西方靜物畫、膠彩、漫畫,並非拒 絕現代化工業文明的觀點,但存異說以資參考。本文與鄭文惠關注之焦點雖有疊 合,如溥心畬得經學與理學的儒學內涵,如何表現在書畫藝術上,然而相對比起 來,鄭文惠的多元宏觀視角,是由外在向內觀看,對於溥心畬自身而言,真否如 此多元視角呢?其人研經治史,在近現代或許不能否認必然與西方文明思潮有所 接觸,然而其著述與表現皆以傳統東方文人的方式呈現, 不禁令人深思其中關 竅,並不是鄭文所示,而本文思欲以作者之視角為主,由內向外拓展建構溥氏的 學術與藝術表現之關係。 二、學位論文 至於學位論文方面則有: 董良碩《師古超塵、雅逸儒士-溥儒先生書法與繪畫藝術之研究》30 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31 鄭 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32 賴璟嫻《溥心畬書畫藝術之研究─以 1949 年後為例》33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34 年 , 頁 1。 30 董良碩: 《師古超塵、雅逸儒士-溥儒先生書法與繪畫藝術之研究》,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3 年 31 廖怡蘋: 《溥儒詩歌研究》, (台北,輔仁大學),2005 年 32 鄭 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 ,2008 年。 33 賴璟嫻: 《溥心畬書畫藝術之研究─以 1949 年後為例》 ,(臺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34 廖光祥: 《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美術系),2007 年. 7.

(11) 胡順展《溥儒書法研究》35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36 毛懷安《溥心畬詩文研究》37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38 金貞任《張大千與溥心畬水墨山水》39 以本文探討之論題,就現在所能看到的前人研究而言,純粹從經學或儒學領域觀 點出發的研究,付之闕如,而單一類別的書法、詩歌、詩文、繪畫的研究,分別 就其形式出發與本文關連性較為薄弱,對於本文的作用多是聊備資考之用。但也 並非沒有題到從儒學類似的觀點出發來審視與書畫藝術的關係,如中文學門背景 的王瓊馨的《溥心畬詩書畫研究》,其中對於溥氏所作的詩歌用語,與《詩經》、 《易經》 、《古詩十九首》、樂府詩等經籍詞彙相襲的表格40然而未能更深一層的, 討論其詩意的相襲與否,抑或在體裁跟題材有所變革;又如其中論畫, 引用了 《寒玉堂論畫》中的文句,藉此以說明溥心畬的繪畫理論基礎,也確實點出了溥 心畬,以訓詁之學作為體察物貌、事情而又根據《詩經》、 《易經》提出的比興概 念或理象問題,追尋繪畫的藝術精神,然而篇幅不長外,又惜未能盡善於與溥心 畬其他學術論著或文章互證闡發,未易深入探析儒學與書畫究竟如產生更密切具 體的關係。41 而藝術史類的林香琴在《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研究中,強 調溥心畬的書風與宮廷的關係,而聚焦在溥心畬渡海來台後的發展,文中提到經 詩書畫合一與儒士的贊助42,是少見的不只談詩書畫合一,連同經也一併討論, 並且探討其創作與儒士贊助的相關社會性問題,認為溥心畬展現在書畫藝術中的 經學色彩,以及經學著作寫本本身的書風,都可以是清代宮廷遺風的延續43,由 此強調其作品具有遠離群眾的風格特色44。以藝術史研究者而言,極有見地,並 且設專節討論並列舉例證,誠屬不易。但筆者更希企能於前人舊學的基礎上,改 變觀看視角與研究脈絡後,瞭解其經學實際內容與特色為何,並且系統化的分析 理解,使溥心畬的儒學與詩書畫藝術不僅只是合一,而是彼此之間的作用具體為 何,更為深剖邃密。 三、單篇論文 單篇論文的部分,台北故宮博物院於一九九三年舉辦過「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胡順展: 《溥儒書法研究》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2008 年。 王瓊馨: 《溥心畬詩書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 毛懷安: 《溥心畬詩文研究》,(台北,淡江大學),2010 年。 林香琴: 《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5 年。 金貞任: 《張大千與溥心畬水墨山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2001 年。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頁 182-185。 王瓊馨:《溥心畬詩書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 年,頁 302-310。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15 年,頁 113-140。 林香琴:《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15 年,頁 85-112。 林香琴: 《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15 年,頁 115。. 8.

(12) 術研討會」,該會議內容於一九九四年集結成論文集45。該會議邀請專家學者有: 啟功,劉芳如、張光遠、何傳馨、李猷、王耀庭等人,分別就張大千、溥心畬兩 人的繪畫、書法風格及詩詞討論46。該會議的影響力,從 2000 年之後的碩博士學 位論文的寫作方向與徵引書目可以窺見一斑。 會發表者中,以任職故宮博物院的劉芳如有關溥心畬研究寫作數量最多,< 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託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47、<試說溥心畬神 異人物畫的創作核心>48、<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太平廣記故事冊>49<溥心畬會 畫精品選介--溥心畬鬼趣圖冊:兼論歷代畫鬼>50、<似曾相識--溥心畬臨古繪畫 探源>51等篇,因其職務故能得覽故宮博物院中託管的溥心畬手跡,先後於一九 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間陸續發表相關論文,而所論的內容大多為溥心畬畫作風 格、臨習的依據,以及某主題的畫旨所託,皆能有本有源,引證圖錄,以資考信, 影響力亦不容小覷。 此外如任職於大陸的各地學者及博物館研究員。例如杭春曉<以仁代義--憶陳侍 郎書畫合卷與溥心畬的遺民想像>52以及倪葭<溥儒粗筆山水畫簡析>53,論及了台 灣少見的溥心畬早期畫作等等。 綜觀上述的三類資料,除了傳記及推廣普及目的的推介之作,仍可以看出現 階段關於溥心畬大多為故宮研討會舉辦「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研討會」所討 論的議題延續,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討論其南渡前後之作,而後 在二零零八年賴璟嫻《溥心畬書畫藝術之研究─以 1949 年後為例》、二零一五年 也有林香琴的《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都是以時間斷代,進而 探討其風格發展轉變的論題;抑或者<溥心畬與清代宮廷書法>到二零一五年時 林香琴的《溥心畬宮廷書風與渡臺後發展之研究》,使溥心畬書法與清代宮廷書 法的研究漸趨完備;至於專談詩詞的<溥心畬先生詩與詞的研究>到二零零五年 有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二零零八年又有鄭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 若以現今的研究成果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為通常具有開創性的單篇論文, 到第二階段更加深入研究,然而仍然以單一門類為主,到第三階段後來有複合渡 台後、文學藝術之間的互文性研究,如鄭文惠<後移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故宮博物院),2006 年。 論文收錄的篇章分別有<張大千書法風格之發展>、<論大千居士的詩>、<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 生涯>、<溥心畬繪畫風格的傳承>、<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託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 <論溥心畬的新千字文>、<溥心畬與清代宮廷書法>、<溥心畬先生詩與詞的研究>、<從南張北溥論 雅俗、摹古及筆墨之變>及會議記錄。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 集》,(台北,故宮博物院),2006 年。 45 46. 47. 劉芳如:<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記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 (台北,故宮文物月刊) ,1993. 卷期,頁 18-43. 48 劉芳如:試說溥心畬神異人物畫的創作核心〉 ,(臺北,雄獅美術),272 期,1993 年,頁 67-86。 49 劉芳如: 〈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太平廣記故事冊〉 , (臺北,故宮文物月刊),127 期,1993 年,頁 22-43 50 劉芳如〈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溥心會鬼趣圖冊:兼論歷代畫鬼 〉 , (臺北,故宮文物月刊),134 期,1994 年,頁 66-93。 51 劉芳如〈似曾相識─溥心畬臨古繪畫探源 〉,(臺北,故宮文物月刊) ,143 期,1995,頁 4-23。 52 北京畫院:《松窗採薇:溥心畬繪畫作品集》, (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年,頁 217-227。 53 北京畫院:《松窗採薇:溥心畬繪畫作品集》, (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年,頁 228-241。. 9.

(13) 畬台灣風物之文化敘事>,展現出高複合性的多元觀點與視角,豐富的方法跟理 論的研究進路。.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前兩節的研究目的,說明了筆者欲解決的溥心畬儒學內容及特色未被處理, 以及從溥心畬自身認知與知識建構的觀點出發,考察其儒學對於書畫的影響與關 係,藉此也能回應前輩學者們提出的「六經皆文」經學史與文學史的議題延伸, 從經學到文學到藝術之間,具體說明如何從六經到遊藝,再從遊藝回歸到道之中。 並且透過前人文獻的杷梳考察,發現此研究尚有可行的空間。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在於: 一、文獻蒐集校勘輯佚 溥心畬的著作就筆者蒐羅可見的有:《群經通義》、《四書經義集證》、《爾雅 釋言經證》、《慈訓纂證》,加之墓表中尚未收錄《毛詩經證》、《經籍擇言》、《十 三經師承略解》,尚且還有散見於《寒玉堂文集》之中與經義相關的篇章,還有 《華林雲葉》之中記詁,採掇於經籍的《千文注釋》,有的圖書或出版為圖錄形 式,或經點校為文,或在公私單位府庫之中,抑或有些吉光片羽出現在拍賣圖錄 54 ,竭盡所能的蒐羅輯佚,使資料豐富以利於研究。並且比對不同版本之間的差 異以求其是。 二、通讀文獻運用訓詁方法 溥心畬之儒學著作中,有《四書經義集證》、 《爾雅釋言經證》、 《毛詩經證》、 一類皆採以經解經、以經證經之路數,明儒黃宗羲與其門人萬斯大便曾於《五經 通義》中談到: 充宗生逢喪亂,不為科舉之學,湛思諸經,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 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55 遭逢晚明頹勢,時代價值失落,故而欲重整價值核心的根本在於重整經學56,而 此方法有通達諸經、悟傳注之失、以經釋經三層次,想通達諸經必須得領悟傳注 之失,而悟傳注之失在於仰賴以經釋經,故而溥心畬亦採取相同的方法解經,由 此可知其目地旨在通達諸經,然而諸經本有其字義故訓,故而不得不談訓詁,而 溥心畬特重《爾雅》之學,屢屢提及,故而《爾雅釋言經證》又反以經證爾雅, 因此為有通達訓詁之學才能精讀其書,而通達訓詁,進而談語言文化學57。 此類資料如中國嘉德拍賣公司的《明月幾時有:溥心畬翰墨丹青》,(北京 嘉德),2017 年 林慶彰: 《清代經學研究論集》, (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 年頁 49。 56 相關論題經學回歸原典運動,亦可詳參林慶彰: 《明代經學研究論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年,頁 333-354。 57 詳參盧國屏: 《爾雅語言文化學》,(台北,學生書局),1999 年,頁 1-11。 54 55. 10.

(14) 三、置諸學術史的脈絡中尋求定位 知識系譜或者知識地圖的構成,有助於我們在浩瀚無垠的知識之中,找到相 對的坐標,由此才能連結其他,深而廣之的探討,面對溥心畬這樣身分複合,但 其學術至今瞭解有限,可以將其著作置諸學術史之中,看其著書體例、師承家法、 補訂考疑等方面在學術史上有何表現,再進而討論與同時代的學風之間的關係, 以利於我們分析瞭解其學術全貌。 四、詮釋學 利用詮釋學來看本文欲加以討論的由儒學到書畫藝術之間的多項視閾58,探 討儒學到文學,乃至於書畫藝術,彼此不同的分科之中,是否有其共通的語言, 足夠以成就相互融通的基礎元素。 五、「晚期風格」理論 何謂「晚期風格」理論,西方學者薩依德曾經談過一個作家到了晚期,其思 想體系會漸趨成熟圓融。但是也可能因各種因素導致作家的作品與思想體系,產 生矛盾與斷裂,所呈現出來不同的作品也會有其映照體現,溥心畬從事儒學研究, 就現有資料來看極為早慧,然而其集結出版,乃至於論畫、論書的理論都是晚期 的產物,故而筆者考量之下,輔助性的使用晚期風格,試圖詮釋其儒學與書畫藝 術之間,究竟為圓融成熟,或者是矛盾衝突59。 六、「互文性」理論 至於「互文性」理論,主要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定義,互文性指的是作品與文 本之間具有相互承襲共通之處,而廣義的文本則包含社會上的各種言語、事件、 行為等等,但狹義而言,則專指筆諸成文的文本,相對於廣義而言較為封閉,更 易於深入探討。溥心畬的儒學,於其著作中可見,也環繞著舊有的典籍而闡發, 若溥心畬的儒學與文學到藝術為函融一體,在選擇題材或表現上,或許會有互文 性的產生,根據互文性理論由廣義的角度收束,關照文學意義的生成與解讀,開 啟「詩學形態」的狹義路徑,則需自熱奈特(Gérard Genette)1982 年出版的《隱 跡稿本‧二級文學》談起。60 以上提出的六種方法,隨論題需求而各自有若干程度上的使用,而本文主要 以前三種傳統學術習用的方法為主,積極蒐羅整理文本後,進行校讀細密的杷梳 其中的脈絡,並且找尋其在知識系譜中的定位,後三種皆為西方學者所提出的理 58 59. 詳參顏崑陽: 《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 臺北,學生書局) ,2016 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 :《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 (台北,麥田人文),2010. 年 熱奈特,《隱跡稿本,二級文學》,Seuil 出版社,1982 年。本文引述的熱奈特理論,參照《熱奈特論文 選‧批評譯文選》 ,史忠義譯,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9 年 2 月) 。以及(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 譯,《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 月)。 60. 11.

(15) 論,為免理論性的斷裂,或者強作解人的理論先行,然而仍可藉助西方學者的觀 點,有助於研究者認識研究對象,因此作為輔助性的使用。.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文所討論的論題為「溥心畬儒學與書畫關係」,由上述研究目的所欲解決 的論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外,在研究的程序步驟上,筆者將其列為四大 步驟,下繫細節,以期能夠有條不紊並按部就班完成。步驟如下: 一、研究其儒學內容 溥心畬的儒學著作頗豐,雖然有些已經出版,便於研究者稽考,然而多有文 稿散佚在各處,因此必須先從事文獻的蒐羅輯佚,並且加以校對,以期內容精確 無誤。其次為細讀其文本,使用訓詁學來解讀文本之中的精蘊,並剖析期學思脈 絡,考辨其源流,最後將結果置諸於學術史中,為其定位,以補前修未密的懸缺 之處。 二、探討由儒學到文學之間關係 溥心畬精於儒學,而且再進行詩文創作時,乃至於傳授弟子如何讀書作文, 也受到其儒學理念影響,因而研究者可就其詩文作品中,與儒家經典及其儒學著 作之間的關連,進行考察。 三、研究探討如何由儒學影響其書畫藝術 古人論藝範圍涵括甚廣,而文學與藝術咸在其列,並屢言諸藝彼此相通,因 而溥心畬所崇奉的儒家經典,自然不僅是於文學相關,也能與書畫藝術相通,故 能在考察其儒學內容與特色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辨析其儒學,如何具體的影響書 畫藝術。 四、探討書畫藝術之間的關連與對儒學的反饋 <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可見儒學志 道據德,進而依仁遊藝的進路,然而此說未必只是單向的進行,故而從事書畫藝 術的精研創作,對於儒學也能有反饋的作用,也值得在釐清儒學如何影響書畫藝 術之後,加以討論書畫藝術對儒學的反饋。. 12.

(16) 第二章 溥心畬之儒學析論. 第一節. 溥心畬之儒學淵源與師友交遊狀況. 溥心畬曾在其<自述>中提到: 《書•說命》曰: 「學於古訓乃有獲」,又曰: 「惟學訓治務時敏」,孔子曰: 「敏而好學」,凡學問之道以及文藝,必有師承,有師承則有法度,然後 始能發揮己意,孔子曰: 「從心所欲不踰矩」,加以敏學,方可成業,必求 61 嚴謹,為治學之本。 故而欲探就溥心畬的儒學淵源,仍不免須要從其師承源流,並及師友之間的 交流活動加以探討觀察。根據<溥心畬年譜簡編>中所見的溥心畬讀書受學的狀 況,明顯可見的師承,宛平名士陳應榮62: 一八九九年(己亥) 四歲 本年,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發蒙。 一九零一年(辛丑) 六歲 本年隨宛平名士陳應榮(字貴甫)讀四書五經,習論詩文 一九零四年(甲辰) 九歲 本年開始學作律詩,五七言古詩,文章則由短文至七百字以上之策論 皆以經史為題。師又命圈點句讀《史記》、《漢書》、《呂氏春秋》、《朱子 語錄》以及諸子等書。俱見<自述>。 一九零五年(乙己) 十歲 本年,始學騎馬、習滿文、英文、數學等。見<自述>。 本年曾隨父母去西山戒臺寺居住。 從年譜中的記載看來,溥心畬跟隨陳應榮學習之前,四歲開始便已經啟蒙,粗識 文字,六歲跟隨陳應榮讀四書五經之外,還兼習寫詩作文,然則合理推測應大多 在誦習記憶經典,到九歲開始學習律詩、古詩,文章也從初學短文開始進階成策 論,並且以經史為題,但溥心畬出身宗室,雖不需應科舉考取功名,然而從以經 史為題大抵仍可推測與明清科考四書文、策論形式類似,故而欲說陳應榮予以溥 61. 見溥氏弟子陳雋甫所錄<溥心畬先生自述>,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 年,頁 885。 62 筆者按溥心畬受學於陳應榮的時間確切應從可推算六歲至十歲之間,一九零九年(癸卯) 八歲 其父 載瀅有《贈陳貴甫先生》詩云:「有客有客,靜寄東軒(額曰香雪塢溥,溥儒讀書處) 。撫髫而成(儒而時 年八歲),於茲託根,進修德業,時賴德人。式禮遵誥,存為世珍,親受音旨,令德永聞」閱<溥心畬年溥 簡編>。同上註,頁 921-922。. 13.

(17) 心畬的影響,蓋當時仍然年幼童稚,仍以穩固根基為主,難以在觀念上或學問有 系統化的見解授受。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陳應榮以命其圈點圈點句讀《史記》、 《漢 書》、 《呂氏春秋》、 《朱子語錄》以及諸子等書,當中除了諸子書外,以《朱子語 錄》最為重要,可證明其學行以程朱為宗的自述確實有根底淵源,而陳應榮所授 的四書五經經說,到作文方式仍類科考來看,應該也以程朱一脈的經說為主。 溥心畬十歲開始按照祖訓學習騎射滿文,並且接觸英文、數學等新學科,然 至十四歲前,未見其年譜自述中談及讀書過程, 僅於一九零七年時參加正風文 社,該文社多為當時宗室子弟們組織而成,以作詩文相會,並且評定等第,當時 作<燭之武退秦師論>、<題隨園子不語>63,然而如<燭之武退秦師論>雖屬以《左 傳》史事為題,但應屬少作,故而溥心畬諸多文集中亦不見收錄,今只存<題隨 園子不語>。 一九零九年後,此時溥心畬已經不從陳應榮讀書問學,轉而跟隨歐陽鏡溪、 龍學泰深造學問: 一九零九年(己酉) 十四歲 本年,父載瀅卒。 本年,由母項太夫人言請歐陽鏡溪、龍學泰二師督課 一九一零年(庚戌) 十五歲 本年,入讀北京滿清貴冑法政學堂 一九一二年(壬子) 十七歲 仲春,歐陽鏡溪、龍學泰南歸,由母項太夫人親受讀書寫字。 本年,隨滿清貴冑法政學堂併入北京法政大學學習。見《學歷自述》 歐陽鏡溪官內閣中書,其學為何,稽考文獻未可知。然而對於同樣任職內閣 的龍學泰,溥心畬後來曾為其私諡並寫作<皇清誥授通議大夫內閣侍讀龍端惠公 墓誌銘>中提及64: 光緒壬午,與兄學頤同領鄉薦,時人比於眉山兄弟。戊戌成進士,授內閣 中書,署理侍讀。時南海康有為治公羊學,上書請行新政,踔厲風發,爭 相標舉,以公同年舉人,名重京師,請同議新政。公懼其銳進將敗,且不 欲以康氏進,乃上疏,論列吏治、整軍、教學、實業,條陳興除,凡九萬 餘言。奉旨留中。及康氏出亡,謄章名捕,而公卒免於禍。......與京師 賢士大夫講論性理、闡發經義。......辛亥九月,武昌兵變。十一月,遜 位詔下,公乃南歸。 對照《自述》所述,在戊戌變法(1898 年)後的己酉年(1909 年)溥心畬開始 63 64. 閱<溥心畬年溥簡編>。收錄在毛小慶點校:《溥儒集》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 年,頁 923 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587。. 14.

(18) 從學龍氏,時年十四歲,對於當時的政治局勢,不無感知,從學的三年期間,正 是宣統即位到辛亥遜國退位,之後溥心畬也隨其母親遷出恭王府、移居清河二旗 村65,之後開始接受母教。於此墓誌銘中,溥心畬能說明原委並暢敘其事,可窺 見龍學泰對於當時康有為的激進變法革新,龍氏保守的觀察康有為的舉動,並評 估動機與實效後,敏銳的認清銳進激變可能帶來的災禍。然而龍學泰雖然也非閉 目塞聽的堅持守舊,反對趨向革新,只是不與康有為同流,而另行上疏。但戊戌 之後龍學泰也只能遠離政治風暴,講論性理、經義。龍氏除講論學問之外,其對 於時政世務的看法,對溥心畬應不無影響。又龍氏於治學之餘,曾經著書立說, 墓誌銘中提及之書便有《治通》、 《禮通》、 《醫學通典》、 《歷代輿地沿革表》、 《友 琴山房文集》行世66。龍氏的著述不僅只是前文提及的性理、經義,連同醫學、 地理亦有造詣,足見龍氏治學博洽,於溥心畬日後筆記中所記各類學問亦足見其 淵源。 歐陽鏡溪、龍學泰南歸後,由母項太夫人親教讀書,此事於《慈訓纂證》序 中可見其原委67: 金陵之亂也,儒避地東海,客有問儒者曰:「昔舊都將亂也,子先南遊金 陵,方聖人將以祿位,又去之。及吳越再亂,乘孤舟浮滄海勞形居貧,而 子誦讀若平日,殆若能知幾遠厲,夫何修而至於此哉?」儒應之曰: 「嗚呼! 此 先母之教也,儒生十四而孤,辛亥武昌之變,朝廷方召袁世凱決大計, 袁氏疾諸王之異己者,臨之以兵,夜圍戟門,護衛故吏恐不利於儒子者, 奉太夫人攜儒兄弟避難清河故吏家。及遜位詔下,太夫人泣謂儒曰:「汝 祖恭王以周公之親輔翊中興,澤及於民,子孫必昌,汝其畜德修業,無墮 厥緒。」 親授儒《周易》 、 《春秋傳》。盡出簪珮置書籍撫儒而命之曰: 「汝 弟更幼, 惟望汝,汝學不成,吾將何望?不如死!」 儒悚懼泣涕受命,遂勵志於學。鄰家婦女見太夫人仁厚祥惠,動必以 禮,於是母教其子,婦孝其姑。皆曰: 「太夫人召我矣。」移其風俗,號為 義鄉。其後讀書先人墓側,歲饑,太夫人曰:「秋坡村近墓。汝宜周之。 無受其謝。」蘆溝之變,一村皆盜,盡發西郊之冢,惟先墓免於難。嗚呼! 儒生於亂世,幸全大節,非儒之才遂能及此,太夫人之教也。乃追述遺訓, 表揚母德,證以女宗往行,以傳於世。欲以昔日之化清河者化天下焉。 《慈訓纂證》,男溥儒敬述 序中所說的金陵之亂,據年譜推斷應為一九四七年68,當時剛結束對日抗戰, 而有南遊之行,是年冬天旋及而來的是國共戰爭的局面,當時在杭州一帶的溥心 65 66 67 68. 閱<溥心畬年溥簡編>。收錄在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923。 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588。 溥心畬: 《慈訓纂證》, (台北,'台灣書店印刷廠),1961 年 5 月,頁 1。 閱<溥心畬年溥簡編>。收錄在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975。. 15.

(19) 畬逐漸感到政治情勢的不穩,最後在一九四九年遷居上海,八月二十七日在由吳 淞江乘漁船度海,三日後在舟山登岸69,而後到台灣。在顛沛流離之際,仍能不 改平素讀誦的習慣,如此能夠安定心性處變不驚的功夫,溥心畬的回憶起來皆源 自於母教,故而將其教誨寫定,並交由台灣書店出版。對照年譜,當辛亥國變, 清廷覆滅,倉皇逃難之際,已無由從學先前二位碩學,溥心畬尚處青年的教育重 擔便落在項太夫人的肩上。 古代由母課子的例子數見於典籍之中,但女性的社會地位與文化水平,一般 多以基礎的《孝經》、《論語》、《詩經》並加上女誡一類的書為主70。然而序中提 及的《周易》、《春秋傳》,非僅是教以忠孝價值或生活準則如《孝經》、《論語》 淺近的小經典。而是教其卦爻辭文辭古奧、義理精深,能夠上干天道下包人事的 《周易》 。至於《春秋》經文本屬斷爛朝報,史事繫年往往一事前後牽攣乖隔, 若非熟悉前因後果,能糾合齊觀,則不易卒讀,又其中有聖人筆削,寓褒貶於一 字之微言大義,也不是淺近易解的小經,71由此可以推斷項太夫人的文化水平之 高,確實卓然遠超出尋常女子,且從述及溥心畬的祖父恭親王奕訢的輔弼事功, 推及開放洋務運動:興辦學校、實業、軍事等澤被於民之事跡,又其典盡簪珥換 取諸書的行為之中,又不僅只拘拘限於經書一類,足見其識見非凡。 如此母教,影響深遠,因而又屢見於他篇文字之中,例如其《自述》又再次 提到: 先母嘗誨余為立志求學,以期有就......先母教余曰:「汝以為今日讀書 有成就耶?須知此是初步,尚須積學博聞,將來多作立言之書,利物濟人 功夫,皆在於立德立言之中。」故余讀書十餘年今所輯如《四書經義集證》、 《爾雅釋言經證》、《寒玉堂千文》、《經籍擇言》諸作,皆本立言之旨,遵 母訓也。嘗見先母手持《中庸》一卷終日研讀,請問何久讀一書,先母曰: 「此書終身用之不盡,修身治國之道,皆在其中矣。」余謹憶先母慈訓, 著成一書,證以古賢母列女之事,名曰:《慈訓纂證》。72 文中所略一段為溥心畬講述其前往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天文、生物雙博士學位一 69. 閱<溥心畬年溥簡編>。收錄在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981-983。. 70. 關於古代女子的教育文化水平問題,以明清士大夫家庭而言,如柯律格在其《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處 理文氏家族中女性的文化水平提及: 「這種對家族女性學行的驕傲,更充分表現在文徵明 1529 年為姑母文 玉清(1449-1528)所寫的墓誌中。文玉清是文徵明父親的妹妹,嫁給『吳中名族,業儒而貧』的俞氏, 他的丈夫在科舉考試中數度失利,生活備嘗艱辛,但他對公婆的侍奉仍極為殷勤。當公婆去世之際,他的 丈夫正在南京應試,身邊沒有近親,因此文玉清變賣自己的首飾衣物,籌辦殯葬事宜。文徵明在文中也提 供十五世紀中葉文士女眷教育方面的有趣細節: 『碩人少受學家庭,通孝經、語、孟及小學諸書,皆能成誦。』 他以道義教育子女,『不為妍嫌婉戀之態。雖貧,衣被完潔,器物雖敝不輒棄』。後來並沉靜地過著孀居生 活」參照項太夫人於辛亥國變後的處境,孀居獨力扶養二子,變賣首飾課子,不失一適切的參照。柯律格 (Craig Clunas):《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 ,(臺北,石頭出版社) ,2009 年,頁 33。 71 筆者檢閱溥心畬得經學注作如《四書經義集證》及《毛詩經證》等書,溥心畬大多以《左傳》為主,由 其《四書經義集證》罕見《公羊》、 《穀粱》,《毛詩經證》則可見引《公羊》、 《穀粱》以佐翼訓詁之說。 72 見溥氏弟子陳雋甫所錄<溥心畬先生自述>,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 ,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5 年,頁 883。. 16.

(20) 事,此事爭議前人已多論定,為免葛藤牽曼,在此不贅述73。此段自述為其渡海 之後所寫,比對年譜及其早期出版詩集所繫行蹤,當時應仍隱居西山。故而在文 化教育方面,縱然項太夫人學力識見皆超越尋常女子,在國變之際,對於不能再 受學於宮廷教師的少年溥心畬,能給予讀書的指導,但年歲漸長後,學問益見淵 博精深,已不是項太夫人所指導。 項太夫人訓示學無止境,揭明博學積累之功,進而立言立德以達到利物濟人 的目標,奠定往後治經著述的方向,對於溥心畬的影響極為深刻。如項太夫人終 日手持中庸研讀,引發先生好奇請問為何久讀一書,正與《慈訓纂證》序文中所 言在顛沛流離之際,仍不忘讀頌經典的定靜功夫,由此可見溥心畬受母教潛移默 化之影響相印證。又往後的著作都是遵循慈母教訓而來,原稿現存國立台北故宮 博物院的《慈訓纂證》,可以了解項太夫人的訓示為何,下舉文例以資參詳74: 訓曰:「孝德之門,其後必昌。積善降祥,莫大乎孝。」 證:唐夫人,山南節度使崔琯之祖母也。山南曾祖王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 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櫛縰笄拜于階下,即升堂乳其姑。長孫夫人不粒 食,數年而康。一日疾病,長幼咸聚,宣言:「無以報新婦。願新婦有子 有孫。皆得如新婦孝敬。 」柳玭曰:「崔山南昆弟子孫之盛,鄉族罕比。如 此安得不昌大也?」《唐書》 藉由此條明白可知,《慈訓纂證》的體例如其自序所說:先記慈母訓示之語,再 證以經史所載賢母列女事例,最後注明出處。如本條教以孝德對於一門之重要, 子孫後裔依此美德,必能昌盛;而積累善功招來祥瑞,沒比得上具此美德的。儒 家經典中對於各種美德的推崇,建立在父子君臣等關係的道德秩序的和諧,而不 同的身分地位的孝亦有區別,如《孝經》所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治天下,如何 治天下呢?隨其位分,小至士庶如何資父事君,大到君王如何行孝道於天下,透 過如此的美德而使上下彼此關係和諧。至若將孝德作為家風,而能招祥降福,使 子孫福澤綿延進而昌大繁盛之語,則仍具有信仰上天福祐的色彩。此信仰有如《左 傳‧昭公七年》曰: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 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 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 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 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其恭也如是。臧孫紇 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台北,故宮博物院),2006 年。 頁 320。 74 溥心畬: 《慈訊纂證》, (台北,'台灣書店印刷廠),1961 年 5 月,頁 3。 73. 17.

(21) 75. 儒家正強調祖先的嘉言懿行、德澤遺風,對於後世子孫的作用,如孔子的祖先正 考父饘粥餬口的美德,雖然不必發在當世,然而家族傳承美善的價值觀,隨著時 機成熟必定是功不唐捐的。《左傳》中的賢大夫多有見微知著的能力。而溥心畬 熟讀經史,若從經典舉證母訓未必不可,然則取後世之史,或許更有以後史昭示 孝道價值為百世不改的真理中。如《唐書》中崔琯之祖母唐夫人對其婆婆長孫夫 人侍奉至孝為例,長孫夫人年事已高齒牙盡落不利於進食,因而唐夫人以乳哺之 漸得康健,之後病重的宣言,希望唐夫人的子孫皆能如唐夫人般孝順,而後子孫 崔琯等昆弟子孫也如預期般得昌大繁衍。此故事即為「二十四孝」中的乳姑不怠, 由此可見其徵於史書取證之確,於雅俗之間善於簡擇之能,又如: 訓曰:「坤道貞吉。順則而有辭。明節而有守 」 證:「辯女者。陳國采桑之女也。晉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過陳。遇采桑 之女。止而戲......」76 項太夫人對於女子之德的訓示,本乎《易經》中談到坤道應該以貞定、貞固為吉, 雖然行為柔順,然於婦言善於辭辯,能夠明白節操並且善守;溥心畬即取陳國採 桑的辯女故事,道遇晉大夫解居甫調戲,採桑女善辨而面折之,其事則出於《續 列女傳》77,與樂府中採桑女羅敷行止接近。於此母教雖言女子明節,然而對於 溥心畬的舊王孫謹守大節亦不無啟示。而除孝、節的道德價值教育之外,儒學中 講求博文約禮的知識與智慧則如下二條: 訓曰:「讀書知順逆之義。明存亡之道。」卷七。第六頁後。董昌齡母楊氏。 訓曰:「讀詩知興觀之旨。讀易知存亡之道。」卷一。第十二頁前。順烈梁 后。 相比於上述兩例,只有項太夫人的訓示,隨後即記卷數、頁碼與事例,而不錄證 文,或許是顛沛之際,溥心畬未能逕自抄錄全文,抑或稍作標記出處,便於日後 修改之用,儘管體例上未能盡善盡美,但考量溥心畬著書的時代背景,如此小疵 是可以諒解的。項太夫人強調讀書明白順逆存亡之道外,更強調讀經的效用,如 論語知中孔子亟讚詩經的興觀群怨、易經的吉凶悔吝所昭示順逆存亡的道理。其 餘訓示則一一引證列女故事如: 「皇甫謐母、啟母塗山、太姙、雋不疑母、孟母、 75. 《十三經注疏一-左傳》, (臺北,義文印書館),1993 年,頁 767-768。 引證文字頗繁,抄錄自《續列女傳》 ,可參看下註 77 辯女者,陳國採桑之女也。晉大夫解居甫使於宋,道過陳,遇採桑之女,止而戲之曰: 「女為我歌,我 將舍汝!」採桑女乃為之歌曰:「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大 夫又曰:「為我歌其二。」女曰:「墓門有梅,有鴞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止。訊予不顧,顛倒思予。」大 夫曰:「其梅則有,其鴞安在?」女曰: 「陳,小國也,攝乎大國之間,因之以饑餓,加之以師旅,其人且 亡,而況鴞乎?」大夫乃服而釋之。君子謂: 「辯女貞正而有辭,柔順而有守。」《詩》云: 「既見君子,樂 且有儀。」此之謂也。《文選樓叢書》本《新刊古列女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 年,卷八,頁 3 76. 18.

(22) 王經母、趙苞母、晉冀缺妻、陶答子妻、齊相御妻、北郭先生妻、齊管妾婧、武 陵習氏、楚於陵妻、召南申女、孫叔敖母、晉范氏母、劉惔母、順烈梁后.......」 等皆高士賢人之母妻,項太夫人以此訓示,自然也冀望其子能成高士賢人。而項 太夫人的身體力行更如<序文>所說:「鄰家婦女見太夫人仁厚祥惠。動必以禮。 於是母教其子。婦孝其姑。皆曰。太夫人召我矣。移其風俗。號為義鄉。」真實 的達到儒學中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又如《華林雲葉》中所記: 余十餘歲時,讀書西山。癸丑冬大雪,持弓挟矢入林射雉,獲之執以獻於 先母。母不樂,曰: 「孔子弋不射宿。襲而取之,非仁也。是雉方寒求食, 奈何射之」78 滿人的騎射狩獵,溥心畬自然不敢忘記祖宗遺訓。然而對於獵捕雪中求食的 雉雞,項太夫人則以《論語》之典訓示,應俱備仁心,推及於愛物之心。在在可 見其母之明理。 自上文述及溥心畬明確的師承有三位, 或許有啟蒙之功,然根據所述之母 教,則儒學的實踐之學,殆更多來自於家學,而且是融合經傳與史事互證的體驗 之學,而非蹈空的理論。 至於友朋交遊方面,或論及詩文、或切磋學問不一而足,從年譜中可以看到 民國後溥心畬大多仍與前清遺老保持密切聯繫,在其年譜、著述中顯然可見的如 陳曾壽(1878 年-1949 年) 、劉善澤(1885 年-1949 年)、鄭孝胥(1860 年- 1938 年) 、羅振玉(1866 年-1940 年)、王國維(1877 年-1927 年)等人,而方 外友人則以海印上人(永光法師)於其影響深遠。 關於方外友人永光和尚的來歷,在北京曾受教於溥心畬的族親啟功先生曾 言: 心畬先生幼年啟蒙師是誰,我不知道,但知道他們兄弟(儒、僡二先生) 文學書法上影響最深的是一位湖南和尚永光法師(字海印)。這位法師大 概是出自王闓運之門,專作六朝體的詩,寫一筆瀟灑的和尚風格的字79 啟功先生所言著重於永光法師對於溥心畬書法的影響,於此論述許多先行研 究者都曾關注,因和尚不需應舉子業,又著寬袍大袖,故而作字時須提起腕臂, 自然縱橫瀟灑,不必拘泥館閣烏亮大方的要求。永光和尚出自湖南名儒王闓運門 下,王氏好治經學,尤善《公羊》一類今文經學,並講求經世致用之說,著述之 豐,而王氏又善詩文,實則是文士氣極重的經學家,永光法師善作六朝體,溥心 畬亦在其自序中談及自己喜愛六朝駢麗詩文,二人往來酬唱不絕,若說於學問方. 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774。 啟功:節錄<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錄自《西山貴冑‧逸士儒風-溥心畬先生楷書冊》, (台北, 尊儒堂),2013 年 11 月,頁 2。 78 79. 19.

(23) 面無有交流,實在不太可能。80 溥心畬往來的遺老中,羅振玉與王國維在近代學術史上有極大貢獻,二人有 姻親之好又同為清室遺老,名氣亦盛,宣統遜位後仍活動不輟,更肆力於收集文 獻,研究講學,領域亦多有重疊。殷墟甲骨的收集與刊行研究,二先生居功厥偉。 又於清宮檔案、敦煌文書、漢魏石經等文獻81尤加關注,於三代兩漢之際諸多學 術問題多所著墨,身為皇室貴冑的溥心畬對此二公多有往來,於其收藏、學術亦 不陌生,如拈出其筆記性質的《華林雲葉》中可窺知一二: 羅叔言徵君《貞松堂吉金遺文》中有善鼎,為銘有箴戒,為鼎彝之僅見者。 按善即膳字,《說文》:「具食也」;《莊子•至樂篇》:「具太牢以為善」 作善,非箴戒也。82 此條記錄羅氏收藏中有善鼎,羅氏以為此器銘文「善」為箴誡之語,於為數 眾多的鼎彝中僅見的孤例,對此,溥心畬不以為然。其人對古器物的收藏考辨頗 為留心,雖顛沛造次之際亦不忘心集古,從渡海來臺後託管故宮83、華岡博物館 等文物,以及鈐蓋給弟子陳澤群的周秦兩漢古印印拓中可知84。對於器物銘文與 用途知之甚詳,故考覈《說文》 、 《莊子‧至樂篇》,知「善」字即通「膳」字。 羅氏誤判其義,以為善惡之善,故云: 「銘有箴戒」。於此可見溥心畬考辨器物文 字,並引證諸書的能力。又如下二條: 羅叔言藏漢陶倉,朱書「粱米萬石」四字,大如<石門銘>。陶缾,朱書 「醯一器」三字,隸法古茂,似<禮器碑>85 羅叔言徵君藏一石,長周尺六寸,厚六之一,有大篆十餘字,如石鼓文, 此史籀之僅存者。津門一觀,未及考釋,今不知歸何處矣。是日又觀晉 篆書墓碑二,高二尺餘。86 若按前條所載,羅氏所藏刊行於世者,溥心畬取閱之便,自不待言,而羅氏 80. 溥心畬與永光和尚切磋詩文一事如下:「海印上人為余誦其居山詩曰:「首陽山下幽棲在,芳草春深蕨菜 肥。」余曰:「師志則善矣,句或未安。按《齊民要術》曰:蕨二月中高八九寸,滑美如葵。三月或散為三 枝,似蒿,堅長不可食用。春深蕨肥,豈堪采乎?」上人為之改作。 」溥氏能以治經的名物考證之學問,參 入作詩鍊字之用,此外如《華林雲葉‧記藻》中時見溥氏為六朝詩找出典,悟得詩文胎息自經典之中的例 子,下文經微文用將詳論舉例。請參看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華林雲葉‧記藻>, (杭州,浙江人民美術 出版社),2015 年,頁 716。 81 關於羅振玉的學術成就,其曾作自挽聯: 「畢生寢饋書叢,歷觀洹水遺文、西陲墜簡、鴻都石刻、柱下 秘藏,守缺抱殘差自幸;半世沉淪桑海,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蹕、壬申於役、丁丑乞身,補天浴日竟何 成」洹水遺文(殷墟甲骨)、西陲墜簡(西北簡帛文書)、鴻都石刻(漢魏石經)、柱下秘藏(明清宮廷檔案) 參羅福頤編 《貞松老人外集》 自印於瀋陽 1944,第四卷。 82 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751。 83 可參《溥心畬書畫文物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1993 年,頁 352-353。 84 梁乃予:<從一分印拓說起>收錄於《中華民國篆刻學會年刊》創刊號, (台北,中華民國篆刻學會),1977 年,頁 21-24。 85 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751。 86 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753。. 20.

(24) 所藏陶倉、陶瓶諸物,此條並未明言刊載於何處,似溥氏親見之物,器上文字已 是隸書,又陶倉、陶瓶器用顯然,考辨不難。溥心畬更著重其文字大小與書法風 格,並與傳世名碑如<石門銘>、<禮器碑>相類比。另一條記石上文字,不僅詳 實的紀錄尺寸大小,一樣對於石上的古文字,留下其大篆史籀字體近乎石鼓文得 記錄。 關於出土器物與傳世文物相互印證之法,學術研究上透過研究材料、研究方 法,最後得出研究成果,故而有新材料抑或新方法,輒能推進學術發展而開出生 面,如此記述不免讓人聯想到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在蔣汝藻為《觀堂集林》 所作序文中提及87: 「君於乾嘉諸儒之學術方法無不通,於古書無不貫串,其術甚 精,其識甚銳,故能以舊史料釋新史料,復以新史料釋舊史料,輾轉相生,所得 乃如是之夥。」對於王國維不僅精熟清代錢嘉諸多學者的學術,更在其學術成果 之上,恭逢文物大量出土之世,以新史料與舊史料相互闡發,得到可觀的學術成 果;《觀堂集林》的另一篇序文則由羅振玉所作88,「辛亥之變,君復與余航海居 日本。自是盡棄前學,專治經史,日讀注疏盡數卷,又旁治古文字聲韻之學....., 義據精深,方法縝密,及考證家之能事,而於周代立制之源,周公所以治天下之 意,言之尤為真切,自來說諸經大義,未有如是貫串者,蓋君之學,實由文字聲 韻,以考古代之制度文物,並其立制之所以然。其術皆由博以反約,由疑而得 信......」,中略一段,即前文所述羅、王二人研究重疊之處,羅氏一一歷舉,指明 其學術根柢在於透過乾嘉以來的文字聲韻之學,考證古代的名物制度,進一步得 貫串諸經大義。羅氏所述文字聲韻之學,在溥心畬記錄與王國維互動的一條中可 以得見: 王忠愨公國維,學通古今,問余曰:「見內務府宮女籍曰某妞某妞,『妞』 為古文『好』字,此何取義?」余對曰:「此假借也,關東呼女子之未嫁 曰妞,故宮女曰妞。曰:高麗有妞姓者,關東本三韓地,或亦用方言為姓 耳。」89 此條可見溥心畬不僅是上述諸條,引證文獻與文物關係,接近二重證據法的 筆記,對文字音韻之學亦有一定造詣,故能於青年時期即與王國維如此碩學問學 應答。此條之中,從今例欲求古義,好字於古文中从丑从女,雖然此處所言假借, 並未進一步說明其六書定義,以為少女未嫁者,即好字从女从子的會意義,然而 溥心畬從關東方言觀點分析音義,而妞字為其假借字,又進一步談到關東本古代 三韓故地,至今高麗有妞姓者90,即用關東方言作為姓氏之用。雖然此條若覈之 以現今的古文字研究,未必確然無誤,然則足以了解溥心畬於文字聲韻留心用功. 王國維: 《王國維手定觀堂集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年,頁 1。 王國維: 《王國維手定觀堂集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年,頁 1-2 89 毛小慶點校: 《溥儒集》,(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年,頁 706。 90 按《集韻》: 「又女久切,音紐。人姓也。高麗有之。」 ,溥氏所說的關東地區,應即滿洲故地,滿語與朝 鮮皆為阿爾泰語系,故《集韻》中所云:妞姓讀紐,合理推測溥心畬應以為與滿洲紐姓相關。 87 88. 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文 英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科 歷史 地理 公民. 試題書

國文 英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科 歷史 地理 公民.. 試題書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1999年10月,臺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教授與法鼓山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正式締約,擴大 佛學網路資料庫的內容及工作範圍,並正式更名 為「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計畫 (Digital

5.計畫書的子計畫 A 為發展 107 新課綱課程,原本的子計畫 A、B、C 名稱則改變為 子計畫 B、C、D。. 6.各子計畫所需填寫的表單、子計畫 A 範例檔案與詳細計畫書簡報會在會後再提供給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增加生活的新意;有人把碗盤碎片巧妙安排,變 成美麗的壁畫……。只要多留心生活事物,運用想 像力,你也會成為創意大師。.. 「歸納

摘要: 本文第一作者係台灣工業與應用數學會 (TWSIAM) 副理事長, 從事工程數 學教育二十餘年, 發現工程師不甚了解張量, 數學家不熟悉莫耳 (Mohr)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