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緒論

1.3 文獻探討

1.3.1 波蘭文學中譯及其研究

位於東歐的波蘭是亞洲人在文學領域很少接觸到的國家,其名氣無法與西歐

國家文學相比。波蘭和華人地區的國家在經濟、文化及文學等方面的交流相當有 限。

波蘭和中國的互動不多,文學方面不是例外。波蘭文學的中文研究或波蘭文

學中譯本研究(不論撰寫的語言)並不常見,廣泛的「波蘭文學」至今一直是少 數相關領域學者的興趣。

波蘭文學相關研究,有易麗君用波蘭文撰寫的〈Recepcja literatury polskiej w

Chinach〉(波蘭文學在中國的接受史)(Yi Lijun,2010)。波蘭文學史簡介載入

於各個「世界文學史」出版品,如《東歐文學簡史》(張振輝等,1993),可是

其篇幅小,僅能淺層地説明波蘭文史大框。最完善的著作是《20 世紀波蘭文學

史》(張振煇,1998),本專題書將在歷史的脈絡之下二十世紀波蘭文文學趨向

分析。至於波蘭文學中譯研究不常受到關注,除了學術圈中刊載於較專門的學術

期刊(譬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之類的),中國大陸文章有刊載於大學學報的王友 貴〈波蘭文學漢譯調查︰1949-1999〉,然而影響力不大。王友貴的文章整理了

波蘭文中譯本,卻不加描述或分析。另一方面,臺灣的《西洋文學在臺灣研究書

目》(張靜二,2004)一書所出版譯本的目錄,波蘭文學資料的部分所列相當齊

全,目錄中的《你往何處去》列出十多種譯本,不過在本論文第二章筆者將討論,

實際上這都是來自於四個不同譯本。

著名的作者有其相關的中文專題研究,譬如《顯克維奇》(林洪亮)、《顯克

維奇評傳》(張振輝)、《萊蒙特——農民生活的傑出畫師》(張振輝)、《密茨凱維

奇傳》(張振輝,2006)。

介紹波蘭文學的書,如《波蘭戲劇簡史》(林洪亮)、《20 世紀波蘭文學史》

(張振輝)、《波蘭戰後文學史》(易麗君,1995)及《波蘭文學》(易麗君,1999)

等作品,主要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語系教授撰寫的。

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第一中譯本初版時,中國對波蘭文學,特別是顯克

微支作品,並不陌生,自二十世紀初,顯克微支等其他波蘭作家的短篇小説有文

言文及白話文版本。譬如,〈燈檯卒〉(Latarnik,原作 1881 年出版,1893 年英

文版出版),一九〇六年出版吳檮的白話文譯文,成爲東歐文學介紹給中國讀者 的第一篇(Yi Lijun,2010,頁 158),一九〇九年又以〈燈台守〉篇名收錄周氏

兄弟的《域外小説集》,由周作人譯的文言版;短短的三年之内同樣的短篇故事

有兩個版本。《域外小説集》總有四篇波蘭短篇小説,都是顯克微支的作品,分 別為〈樂人揚珂〉(Janko Muzykant)、〈天使〉(Jamioł)、〈燈台守〉與〈酋長〉

(Sachem)。《域外小説集》波蘭文學的篇幅僅次於俄文文學篇幅,而英美法的

作品各別只被納入一篇,很明顯説明周氏兄弟對於斯拉夫國家的重視。魯迅在《摩

羅詩力說》文裡讚美波蘭浪漫主義詩人密茨凱維支(Adam Mickiewicz)、克拉辛

斯基(Zygmunt Krasiński)及斯沃瓦茨基(Juliusz Słowacki),而顯克微支是他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據韓南(Patrick Hanan)教授指出,顯克微支的作品〈Bartek

zwycięzca〉(勝利者巴爾代克)與〈Szkice węglem〉(炭畫)可説是《阿Q 正傳》

的靈感(2004,頁 226-228)。對周氏兄弟而言,顯克微支身為瓜分國家的居民,

在滅國的情況之下,持續成功地為波蘭人打起精神,傳達愛國主義及道德,提醒

國人波蘭昔日的光榮等,對受西方強大國家壓迫的清末中國人而言,顯克微支是

模範作家。除了周氏兄弟之外,茅盾、鄭振鋒等人亦譯過密茨凱微支的詩(胡佩

方,chang-e.eu)。一九一八年的新文學運動勃興之後,逐步有更多的文豪關注波

蘭文學,除了周氏兄弟、茅盾之外還有王魯彥、施蟄存、耿式等人,因而「在 1920-30 年代掀起波蘭文學漢譯的一次小熱潮」(王友貴,2007,頁 5)。這使得

之後各種小説叢書中,波蘭(當時寫法為:波闌)文學遂為常見。

波蘭長篇小説中譯本要等到一九二一年出現。此時,《你往何處去》第一本

中譯本出版,轉譯自法文。之後要等到一九五〇年代才有波蘭作品出版熱潮。第

二次大戰之後,一九五〇年代波蘭和中國政府簽署合作合約,鼓勵中國出版社出 版波蘭文學(Yi Lijun,2010,頁 159),但這些早期戰後的作品文學價值不高,

以符合當時政治背景為主要的出版條件,大多的譯者使用德文、英文和俄文版本

轉譯;只有少數的譯本是波蘭文學經典作品,例如:密茨凱微支的長詩,是由孫

用轉譯成散文並抒發他對此作品的讚嘆。此時的出版品有:幾部克魯奇科夫斯基

(Leon Kruczkowski)反法西斯題材的劇本,均為李健吾完成的法文轉譯本;孫

用自英文轉譯的密茨凱微支的長詩《塔杜施先生》(Pan Tadeusz);施蟄存和周

啓明合譯的《顯克微支短篇小説集》;吳岩譯的《農民》等許多作品。王友貴(2007,

頁6)統計,自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九年中國大陸出版的波蘭文學中文譯本單行 本高達五十種,自一九六〇年至一九七七年僅出版了四本。

至於波蘭文學的中國直譯本,一直到第二次戰爭之後,兩國人才直接交流才

出現,二十世紀五〇、六〇年代的華沙大學留學生有後來的譯者:易麗君、袁漢

鎔、林洪亮等,變成會說波蘭文,懂得波蘭文化的第一代專業人才。他們是中國

波蘭文人才的大師,不但培養了許多當前的波蘭文人才,也因爲自己對於波蘭文

學的熱情,等到文化大革命過後將經典文學初步直譯成中文,包括:顯克微支、

密茨凱微支、普魯士、奧若什科娃(Eliza Orzeszkowa,1841-1910)、伊瓦什凱

維奇(Jarosław Iwaszkiewicz,1894-1980)等作家。

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文學教授易麗君如此説明現代中國人對顯克微支依然 保持熱情態度的理由:「Sienkiewicz jest świetnym opowiadaczem. To bardzo

ciekawa historia narodu polskiego, ale Chiny i Polska miały podobną historię. Też

byliśmy pod okupacją i taki patriotyzm, bohaterstwo, wierność Ojczyźnie bardzo nas wzruszają.(顯克微支擅長講故事。他寫的波蘭國民的歷史很精彩,但其實

波蘭跟中國的歷史有許多共同之處:我國也曾經歷過他國的佔領,因此這種愛國

主義、英雄主義、對國家的忠誠,使我們中國人非常感動。)」(muzyka.onet.pl,

2003)。

1.3.2 轉譯研究

翻譯無所不在,是人人日常生活緊密的一部,直譯也是,轉譯也是。但是在

相當新興的翻譯研究學科裡,轉譯並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及研究,大部分均以直譯

(英文:intermediate 或 first-hand translation; Toury, 1995,頁 129;引用

Kittel, 1991,頁 26)作爲主要觀察點;而轉譯(英文:mediated、indirect

或 second-hand translation;Toury, 1995,頁 129;引用 Kittel, 1991,頁 26)極少當作翻譯批評或學術研究的觀察點,筆者認爲這忽略了轉譯在國家文學

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德文與俄文轉譯對早期以色列文學形成的影響研究

(Toury, 1995,頁 129-146);或轉譯自日文的中文文學議題(陳宏淑,2010)。

在中國歷史中,轉譯書籍常是主要的知識來源之一,可是通常被忽視或視爲低劣 於直譯(St. André & Peng,2012,頁 11-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