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

1 緒論

1.4 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

文學翻譯是跨文化溝通,而且《你往何處去》是多層次文化溝通的例子:作

者是十九世紀沙俄帝國的波蘭人,作品題材為古羅馬帝國高官及底層天主徒的生

活,中文譯者使用法文、英文、日文與世界語版本轉或從波蘭文直譯,中文讀者

群則分別為中華民國民初中國人、中共中國人及臺灣人,跨越國度、語別與時代。

在分析過程中,作者使用劉禾(Lydia Liu)的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

理論來説明顯克微支作品多層次溝通的關係。

翻譯理論中最常用的分別是「源語(source text, ST)」、「目標語(target text,

TT)」及「源文化(source language,SL)」、「目標文化(target language,TL)」,

這個分別通常導致翻譯分析中許多不準確或令人誤解的問題。源語和目標語二元

對立暗示著原作和譯作兩者之中有方向的上下屬關係,也有明顯的角色分別,前

者通常為佔領者、殖民者,後者卻是被殖民者;前者強勢,後者弱勢。但這樣的

對立過度極端,也總是不準確的,而本論文討論的文本也難以作如此的歸類。如 果使用這樣的推論,波蘭文與中文的翻譯互動可分成兩種情況:

 波蘭文(屬於弱勢語言)譯成西歐語言(相對於強勢語言),再轉譯成中文

(相對於西歐語言為弱勢語言);

 波蘭文(弱勢)直譯成中文(弱勢)。

這兩種情況如果要用源語和目標語的論述分析,難以成功。

劉禾的跨語際實踐提出「主方語言(host language)」(等於目標語)及「客

方語言(guest language)」(等於源語)的分別,不但重新定義原作和譯文之間

的關係,也脫離單純的二元分別。使用跨語際實踐理論不但可以解説波蘭文翻譯

成中文的複雜路線,也可以使波蘭文、中文更有勢力,説明中文有能力主動選擇

並吸收異國文學。劉禾沒有明確定義在跨文化實踐中「中介語言」扮演什麽樣的

角色,對筆者而言「中介語言」屬於「客方語言」的部分;譯者使用的是「客方

語言版本」(無論是原文或轉譯本),而最終段的譯本是「主方語言作品」。

本論文分成六個章節。第二章描述《你往何處去》原著並陸續介紹各國譯

本的接受史,分別為法國、英美國家、日本三個部分,最終簡短討論中文譯本的

複雜來源。第三章開始深度研究中國最早期一九二〇年代的兩本轉譯本。第四章

研究一九八〇年代的轉譯本。第五章分析一九八三年和二〇〇〇年兩個直譯本,

因爲它們特質相似而與其它版本分開討論。最終,在第五章總結研究發現並提出

未來研究方向的意見。本論文附錄包含:附錄一、顯克微支中文譯者的相片;附

錄二、本研究所發現的中譯本來源地圖;附錄三、各個版本的章節順序安排,以

[傳統説法]

源語

• [劉禾的説 法] 客方語 言

[傳統説法]

中介語言

[傳統説法]

目的語言

• [劉禾的説 法] 主方語 言

圖一、跨語際實踐中的 ST 與 TT

便比較各個版本的内文;附錄四、是小説第一章的原文、日文轉譯本、英文轉譯 本和法文轉譯本的段落參照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