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你往何處去》這部小説雖然屬於流行小説,但是所描述的世界細節衆多,

考驗譯者的能力。自一九二一至二〇〇〇年,至少有八本中譯本,在這本論文討 論其中七本及其以假名出版的仿冒譯本。八十年的時間,各個譯本相隔的時代、

政治社會背景、轉譯語言、翻譯動機等多重因素。就如原文一樣,現在的譯文已 經失去當時暢銷書的魅力,就現今讀者反應來説,角色二元對立太明顯、太黑白 分明;好人美麗、帥氣、高雅、單純;壞人醜陋、邪惡、腐爛。儘管如此,也無 法抹滅本小説已有的經典作品地位了。

本文研究的譯本中五個是轉譯本。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中,轉譯扮演非常 重要的角色,但傳統翻譯研究受到比較多關注反而是直譯,而且直譯視為比轉譯 優越(St. André & Peng,2012,頁 11)。本論文證明這個看法未必正確,直譯 不見得比轉譯準確或好閲讀。本論文介紹轉譯的優缺點,而且舉例説明轉譯(侍 桁版)如何超越直譯(林洪亮、張振輝兩版)。

《你往何處去》大部分版本透過英文、日文、法文等語言才在中國和臺灣出 版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俄文與波蘭語相近,而且俄文,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

跟英文和日文是主要的中介語言之一(St. André & Peng,2012,頁 12),但中 介語言中沒有俄羅斯文轉譯本。

本研究發現,無可否認中介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中介語言好壞是主方語言 譯本好壞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介語言版本一旦很差(文字弱或故事簡略等),主 方語言不可能有好譯本。可是,中介語言不做簡略,語言上至少有普通水準的話,

有才華有經驗的主方語言譯者才可以翻出很真實的作品。沒有中介語,世界文化 交流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沒有中介語譯本,想閲讀顯克微支著作的中文讀者需 要等到一九八三年林洪亮中國大陸版本。再説,這個版本的價值並不高。流行文 學轉譯需要同時符合兩個重要的因素:一、中介語版本完整,沒有漏譯、誤譯或

挪用;二、譯者需要具備主方語能力佳。只有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的時候,譯本才 有成功潛力。同樣,如果從事直譯本的譯者的客方語言(原文)或主方語能力不 足,不可能產生好的譯文。問題是,看不懂客方語言的轉譯者怎麽篩選中介語言 最完整、精準的版本?這個問題相當複雜,徐炳昶使用顯克微支親自授權的法文 版,梅汝愷使用有名氣英國譯者的英文版,但是兩本中介語版本問題衆多,譯出 來的中文也是。這個例子説明轉譯的困難:連「授權」或「有權威」譯本都不是 中介本品質的保證,此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本論文發現,中文譯者在翻譯顯克微支時,了解這位作家的高地位也尊重諾 貝爾獎的地位,因此相當細心地處理《你往何處去》。除了書華出版社的改寫版 本之外,其他中文譯者不做任意的更動。無論中文譯者使用哪一個版本,大體上 尊重原作者(直譯)或中介語譯者(轉譯)的選擇,盡量完整和忠實呈現他們所 知道的「原文」。因此,單獨分析比較波蘭文和中文譯文,不考慮到整個翻譯和 轉譯過程,無法詮釋顯克微支的中文譯者的行爲。章節安排及内容符合中文譯者 使用版本的安排,比如:徐炳昶、喬曾劬譯文三篇分別為十七、十二、二十二個 章節加尾聲,跟Kozakiewicz 和 Janasz 的法文版一模一樣;費明君版本三編分別 為二十二、二十一、三十一個章節加尾聲,跟木村毅的整理一樣;張振輝七十四 個章節加尾聲跟譯者使用的原文一樣。兩個例外就是書華和侍桁版本,前者是進 行刪除的混合版,比較數個譯本而自己做出更動;後者在他所使用的權威譯者寇 丁版少一章,對照世界語版本並補充遺漏的章節。這些例證說明中文譯者對原作 的尊重。

轉譯的譯者面臨最關鍵的問題,除了自己文筆好壞之外,是如何篩選中介 語譯本。如果中介語市場有數個譯本,要怎麽選譯本才能傳達原文的訊息?筆者 認爲,中介譯作不需要完善,但是一定不能漏章節、段落、訊息等,也不能因誤 解或譯錯。中介版的文筆是次要的,不能太差;但是只要符合以上的條件,有才 華的主方語言譯者才能夠翻出不錯的書本。中介語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其做 的更動可能會影響到譯作的面貌。在早期的英文譯本裡,有S. Binion 與 Malevsky

合譯的一本,其譯序説明翻譯策略:譯者認爲在忠實於原文的同時需要使用流暢 的英文。這是很聰明的假設,但是後來譯者繼續解釋,很多不符合英文説話習慣 的詞句被修改,包含刪除拉丁文詞:

No one but a Latin scholar is familiar with such words as “epilators”

“curriculum”, “fauces” (…) “innoxa corpora,” and many others that are sprinkled throughout the Polish original. They are stumbling blocks in the reader’s path, to whom the distraction of even a foot-note or an intercalary translation are a drawback. They mar the reader’s pleasure.

The main object of translation is to bring this great masterpiece within the comprehension of all readers.(只有拉丁文專家才熟悉「epilators」、

「curriculum」、「fauces」、……或「innoxa corpora」等各種不時在原文出 現的拉丁詞。它們阻擋閲讀的過程。無論譯者添加註解解説或内文的解釋 都不適當,都摧毀閲讀的樂趣。我們翻譯的最高尚目的是讓所有的讀者欣 賞這部佳作。)(Binion & Malevsky,1897,nn)

這一段顯示,該譯者不懂原文特徵或作家企圖;拉丁文詞頻繁並不是作者折磨讀 者的方法,而是故事佈置的一部分;對古羅馬人而言,這些阻礙讀者閲讀過程的 詞彙就是日常生活常見的東西,引用在小説裡,減少讀者與羅馬人的距離感。同 時,顯克微支用很流暢的口語跟比較陌生的拉丁文字作結合。如果中文譯者選擇 翻譯這個版本,他的譯文就被此這簡化譯本影響了,而導致中文版本的問題。需 要強調的是,《你往何處去》中譯本之間的落差通常是中介語言產生的,因此分 析譯本中,就如分析大部分波蘭文學中譯本一樣,不可脫離中介語言版的分析。

仔細檢查客方、中介、主方語言的版本可以發現,中文譯者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之 下,「忠實」於他所知道的文本,因此轉譯本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中介語文譯 本挑選的問題。獨立檢查客方與主方語文本時,看不出中介語言的重要性,看不

出中介語言的錯誤,容易責怪主方語言譯者。本研究發現,《你往何處去》轉譯 本屬於異化譯本,而最歸化譯本,更動最多的版本反而是張振輝直譯本。本論文 發現波蘭文直譯版本問題衆多,因此沒有必要脫離轉譯版本,但是應該繼續研究 中介語譯文本並發展中介語譯品質評估方法,保證轉譯本品質。如此一來,好的 轉譯本可以與好的直譯本共同豐富主方國家的文化。

至於不同時代的譯文背景,二十世紀的中國和臺灣的歷史脈絡不太一樣。在 中國,從清末民初開始顯克微支是一位相當流行的國外作家,他以短篇作家出名,

而顯克微支的譯者和推廣者強調波蘭和中國歷史處境相同。短篇小説是英、日、

法、世界語的轉譯,而顯克微支首部中文長篇小説,中譯就是本論文討論的《你 往何處去》,是法文轉譯本。一九二一年的徐炳昶和喬曾劬譯作,是以救國為目 地翻譯的作品。七年之後有費明君的日文轉譯版,在形式上比徐炳昶完整,是參 照英文版的日譯本。那時候在中國顯克微支主要是「著名波蘭作家」,接下來才 是「諾貝爾獎得主」,因此可以假設兩本早期的《你往何處去》中譯本企圖促使 中國改變的雄心。

一九二〇年代的譯本一直再版到一九八〇年代才出現重譯版本。八〇年代的 中國顯克微支的名氣變弱了,但沒有完全消失了,譯本是單獨出版的作品,到八

〇年代末才搭配電影封面。然而在臺灣,顯克微支之作往往是出版在「諾貝爾文 學」或「世界文學」等系列套書之下的,失去自己獨立的意義, 反而變成是一 種從屬的地位。到《你往何處去》單一本出版的時候,都是以《暴君焚城錄》為 書名,而通常搭配電影封面或電影相關的資料,重點放在美國電影上,顯克微支 作品變成推銷電影的補充閲讀,而讀者並沒有意識到作家的國籍及作品背景。在 臺灣,那些八〇年代譯本一直再版到九〇年代中而不再出版新譯本。與臺灣相比,

中國則陸續出版顯克微支各個作品新譯本,《你往何處去》第二本直譯本出版在 二〇〇〇年了。《你往何處去》兩個直譯版的品質的不足已經在本論文討論,至 於其它波蘭文學中譯本的品質仍需要單獨分析研究。

另一方面是中國與臺灣的差距。中國培養各國語言人才,包括波蘭文人才在 内,並積極翻譯出波蘭文作品,導致中國陸續有波蘭代表作出現;同時中國的各 國文學出版物比較多。臺灣卻因較關注美國,且以英美文學爲主,非英美文學作 品較少,連波蘭文學都是中國大陸譯本的正體版。筆者討論的版本中,只有書華 版是臺灣獨有的版本,而且研究發現這版本後面幾個段落抄寫費明君中國譯本。

這兩個現象可突顯臺灣市場對於「國際化」或「多元化」的定義有其狹隘性。

本論文所討論的譯作各有自己的問題,但是有這麽多波蘭著作中譯本也是令 人開心的事,希望本研究指出的不足之處可以有度修改的空間,而透過相關的研 究,未來能提升波蘭文學中譯品質,給華文讀者最原汁原味的顯克微支。

參考文獻

一手文獻

Binion, S.A. & S. Malevsky.(1897). Quo Vadis. Philadelphia : Henry Altemus.

Binion, S.A. & S. Malevsky.(1897). Quo Vadis. Philadelphia : Henry Altemu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