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中譯本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中譯本研究"

Copied!
1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中譯本研究 A Study of “Quo Vadis” by Henryk Sienkiewicz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Analiza chińskojęzycznych przekładów „Quo Vadis” Henryka Sienkiewicza. 研究生:高漢娜 Hanna Krystyna Gau. 指導老師:賴慈芸博士 Advisor: Dr. Tzu-Yun Lai 中華民國一〇三年一月 January 2014.

(2) 謝辭 我無法一個人完成這篇論文。就讀翻譯所過程中,因爲我收到數次的評論、 鼓勵、鼓勵與更多評論和鼓勵,這篇論文才生出來了。 感謝賴慈芸老師多年的指導。每次我想放棄,老師會説服我這是非常好玩又 有價值的題材。老師對於翻譯史研究的熱情使我覺得這篇論文有可能沒有白寫 了。 謝謝朋友和同學們的鼓勵與協助。謝謝李秋慧老師與張容嫣每一次的幫忙。 謝謝季純耐心指教。謝謝父母親催我畢業(Dziękuję, Mamo i Tato) 。謝謝老公的 一切。. Hanna Gau 2014.02.18 於府城 聯絡方式:hanna.wywiol@gmail.com. I.

(3) 摘要. 亨利克·顯克微支的歷史小説《你往何處去》 (Quo Vadis)至今有至少八個中 文譯本,成爲中文最流行的波蘭文學作品。本篇論文追索七個中譯本來源並分析 譯文的背景及中國和臺灣接受史。此小説轉譯自法文、日文、英文和世界語,也 有兩個波蘭文直譯版本。在尋找譯本來源的同時,作者比較本書的轉譯和直譯版 本,試圖定義成功歷史小説譯本的要素。. 關鍵詞:顯克微支,顯克維奇,你往何處去,暴君焚城錄,波蘭文中譯,轉譯. II.

(4)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novel “Quo Vadis” by Henryk Sienkiewicz, with at least eight different Chinese translations, is the most often translated Polish novel.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races the routes of seven Chinese translations, which allows us to learn about the translation routes and the reception of this work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novel, initially translated from French, Japanese, English and Esperanto, was also translated directly from Polish twice. In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compares direct and indirect translations, creating space for reflection on both techniques and trying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bout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of a historical novel.. Keywords:. Henryk. Sienkiewicz,. Quo. second-hand translation. III. Vadis,. Polish-Chinese. translation,.

(5) Streszczenie. Powieść historyczna „Quo Vadis” Henryka Sienkiewicza jest najczęściej tłumaczonym na język chiński polskim dziełem literackim, doczekała się co najmniej ośmiu przekładów. W niniejszej pracy poszukuję źródeł siedmiu chińskich przekładów, starając się poznać ich historię oraz recepcję tego dzieła w Chinach i na Tajwanie. Powieść, tłumaczona wpierw z francuskiego, japońskiego,angielskiego i esperanto, doczekała się dwóch przekładów bezpośrednio z języka polskiego. Podczas omawiania przekładów, porównuję tłumaczenia bezpośrednie z tumaczeniami pośrednimi, tworząc pole do refleksji nad właściwościami obu technik i odpowiadając na pytanie o warunki konieczne do stworzenia dobrego przekładu powieści historycznej.. Słowa kluczowe: Henryk Sienkiewicz, Quo Vadis, przekład polsko-chiński, tłumaczenia pośrednie. IV.

(6) 目次 1.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動機..............................................................................................................4. 1.3. 文獻探討.............................................................................................................. 6 1.3.1 波蘭文學中譯研究.................................................................................... .6 1.3.2 轉譯研究............................................................................................. ........10. 1.4 2. 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10. 原著及譯本介紹...................................................................................................14 2.1. 作者小傳.................................................................................................... .......14. 2.2. 原著簡介...........................................................................................................16. 2.3. 中文以外的譯本..............................................................................................1 9 2.3.1 法文譯本.................................................................................................... 20 2.3.2 英文譯本....................................................................................................2 2 2.3.3 日文譯本....................................................................................................2 4. 2.4 3. 4. 中文譯本............................................................................................................26. 早期中譯本....................................................................................................... ...........30 3.1. 徐炳昶譯本........................................................................................................30. 3.2. 費明君譯本................................................................................................... .....48. 3.3. 小結................................................................................................ ....................56. 八〇年代譯本.............................................................................................................5 8 4.1. 侍桁譯本............................................................................................................5 8. 4.2. 書華出版社譯本.............................................................................................. 64. 4.3. 梅汝愷譯本....................................................................................................... 74. V.

(7) 4.4 5. 6. 小結.................................................................................................................... 82. 直譯本.......................................................................................................................... 85 5.1. 林洪亮譯本........................................................................................................ 85. 5.2. 張振輝譯本........................................................................................................ 91. 5.3. 小結.................................................................................................................... 99. 結論.............................................................................................................................. 102. 參考文獻............................................................................................................................................107 附錄一:顯克微支譯者照片.......................................................................................................115 附錄二:譯本來源圖......................................................................................................................117 附錄三:原作與譯本章節順序安排對照表.....................................................................118 附錄四:原作與譯本第一章比較表.........................................................................................120. VI.

(8) 1 緒論. 本論文討論亨利克·顯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1846-1916)的《你往 何處去》 (Quo Vadis,其他中譯本書名為《暴君焚城錄》 、 《暴君焚城記》 、 《君往 何方》 ) ,描述古羅馬時代的十九世紀波蘭小説。作者是一九〇五年文學諾貝爾獎 得主,而這書是他在波蘭境外最有名氣的一本作品。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的《你 往何處去》有七個中文譯本,其中有英文、法文、日文轉譯本,也有直譯本。本 論文希望透過探討此書的接受史,介紹波蘭文學中譯本所經歷過的過程,並企圖 分析直譯和轉譯相關的問題。. 1.1 研究背景. 無論中國或臺灣,中文論文中研究波蘭文學資料非常稀少。波蘭文學中譯 相關的文獻,只有一些瑣碎的中國大陸資料記錄和初步研究,而臺灣完全沒有人 研究。因爲基督會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關係,根據記載,中國最早於十七世紀, 首次提到波蘭這個國度(Yi Lijun,2010,157),但是兩國真正的文化或文學交 流要等到二十世紀初才開始,中國清末民初逐步出現。目前所知的第一部顯克微 支中文作品為一九〇六年吳檮〈炭畫〉(Szkice węglem),短篇小説白話翻譯, 被認爲不但是波蘭文學,而是整個東歐文學中第一部波蘭作品中譯本(Yi Lijun,. 1.

(9) 2010,157) 。接著是周作人〈燈台守〉 (Latarnik)短篇的文言譯文,而於其《域 外小説集》第一冊收錄一篇短篇波蘭小説,第二冊三篇,都是顯克微支的作品。 五四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關心當時波蘭國際情況,因此中國五四文學時期 翻譯的研究經常提到波蘭文學的文獻(張中良,2005;彭明偉,2007) 。然而波 蘭與中國文學交流相關的研究很少,也幾乎沒有兩國翻譯相關的研究。因此,就 作者所知本論文屬於獨一無二的波蘭文中譯研究。兩國的文化、文學、語言,甚 至地理位置都很遙遠,在尋找或分析文本的時候譯者和研究者都遇到困難。二十 世紀初的作品通常符合中國文藝運動推廣者對作品的思想與要求,比如波蘭戲劇 家廖抗夫(Leopold Kampf,1881-1913)的作品在波蘭已被遺忘了,然而在當 時的中國他的《O zmierzchu》 (夜未央,1908 年李石曾譯;1930 年巴金譯)卻 頗有名氣與影響力。 民初,五四運動前後,中國人對自己的認同及處境有許多新的想法,引進來 很多文學作品提供參考。五四的重要人物,如:魯迅、周作人等都對中歐弱勢民 族文學非常有興趣。對波蘭文學的熱情,原因有幾個;除了顯克微支是諾貝爾獎 得主之外,此外:中歐文學熱、當時波蘭人被剝削獨立的情況(顯克微支是沙俄 帝國國民,用波蘭文創作),再加上顯克微支作品題材比較容易親近。張中良在 《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裡如此描述當時的情況: 「……中國的翻譯受到英、美、 日本等強勢國家文學熱潮的影響。而包括弱勢小民族的文學在内的一些小語種的 文學,由於懂其語言的人有限,所以主要靠英語、日語和世界語等轉譯。」(張. 2.

(10) 中良,2005,38) 。就像徐炳昶、喬曾劬譯的《你往何處去》有長篇幅的譯序討 論他們當時的政治環境,跟顯克微支作品裡頭的政治討論做比較,符合當時知識 分子的「翻譯救國」動機。 雖然在中國顯克微支是名氣最大的波蘭作家,他並不是唯一被翻譯的,其 他常出版的普魯斯(Bolesław Prus,1847-1912) ,萊蒙特(Władysław Stanisław Reymont,1867-1926) ,戈木列支奇(Wiktor Gomulicki,1848-1919) ,熱羅姆 斯基(Stefan Żeromski,1864-1925)等著名作家。譯者及波蘭文學推廣者包含 魯迅、周作人、沈雁冰等人。自此時起,波蘭文學在中國翻譯越來越多,首先流 行短篇小説,收錄於各種小説集(如:《戀歌》搜集三位波蘭作家的作品)或期 刊(如:《小説月報》)。 自一九〇六年至一九二〇年代底,顯克微支是中國譯者最喜歡的波蘭作家 之一,甚至最喜歡的外國作家之一。原因是在一七九五年至一九一八年長達一百 二十三年之間波蘭非自由,被惡劣三國瓜分,波蘭人被壓迫,受苦,為國家自由 而奮鬥。波蘭十九世紀末的作家相信實證主義,希望透過教育、工作而救國,透 過了解並反思歷史事件而保持愛國的精神,反抗佔領者。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文豪 看出波蘭與中國現況相同之處,讚美波蘭文學中愛國精神的角色,希望透過波蘭 文學翻譯增加中國人對中國現代化的渴望。因爲需要依賴中介語言譯本的關係,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以出版短篇小説爲主,自一九二〇年代才開始挑戰篇幅比較大 的波蘭小説。. 3.

(11) 至於臺灣的波蘭文學出版相關的研究,筆者首先參考張靜二編輯的目錄《西 洋文學在臺灣研究書目。1945 年—2000 年》(2010)所搜集的波蘭文學中譯資 料書單,從中搜尋相關的文本。雖然張靜二編的書目並不完整,但可以提供研究 的出發點。目錄列出波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四位:一九二四年的雷懞特 (Władysław Stanisław Reymont) 、一九八〇年的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一 九九六年的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等人。在張靜二目錄中,四位諾貝 爾獎得主的作品佔臺灣所有出版波蘭作品的百分之六十三。仔細分析顯示,除了 比較近期的作家,比如辛波絲卡,有臺灣人翻譯之外,大部分臺灣譯本是來自中 國的譯本,而目錄所列出的譯本數量不符其實,同樣的譯本用不同譯者假名而出 版是相當頻繁的現象。顯克微支相關的批評(目錄中叫做「論著及其他」)佔所 有波蘭相關的作品批評的百分之四十四,比任何其他作家多,很明顯證明諾貝爾 獎促進波蘭文學譯文出版。 具有波蘭文能力的中國人才短缺,所以可以假設譯者經常使用他國語言的 文本當作「原作」,因此在找中文和波蘭文文本的同時,筆者需要找出其它語言 的版本:日文、英文、世界語及法文作比較,才能確認每個文本的中介語版與來 源。. 1.2 研究動機. 4.

(12) 筆者在就讀師大翻譯所期間發現顯克微支作品有衆多中譯「版本」,開始好 奇這些譯本的來源,筆者發現雖然顯克微支的確是最有名氣的波蘭作家,其譯本 除了真正的譯作之外,有不少假名譯本。筆者希望透過歷史脈絡分析和文本分析 雙管齊下,發現《你往何處去》中譯本真正的一面,為那些失去身份的譯者還其 真名,而在書寫小説接受史方面提出顯克微支流行的明確理由。大膽地希望利用 這專題研究增加臺灣人對本作品中譯的了解。同時,筆者希望借用波蘭文學中譯 在本篇論文討論直譯和轉譯的問題。 無論是中國或者臺灣,因具備波蘭文能力的人才短缺,所以大部分的譯作乃 經過中介語言的譯本才進入中文界。這些作品引進中文界之前經過什麽樣的路線, 什麽樣的語言?又或譯者及其文化背景如何影響到顯克微支中文版的面貌?本 論文首先收集並檢查各個中文版本,進一步以相關的資料説明其翻譯過程,並討 論内文特色。波蘭文學中譯短短一百年的歷史中,顯克微支變成中國最著名的波 蘭作家,而其《你往何處去》是譯本最多的書。那些譯本背後到底有什麽翻譯動 機?顯克微支的不同語言轉譯文會有什麽樣的差別?這些差異是中介語譯者造 成的還是中文譯者造成的?直譯與轉譯哪裡不一樣?哪一個比較好?轉譯通常 是被批評或看不起,但是這個看法是否是正確的?這些都是筆者企圖在本篇論文 探討的問題。. 5.

(13) 1.3 文獻探討. 1.3.1 波蘭文學中譯及其研究. 位於東歐的波蘭是亞洲人在文學領域很少接觸到的國家,其名氣無法與西歐 國家文學相比。波蘭和華人地區的國家在經濟、文化及文學等方面的交流相當有 限。 波蘭和中國的互動不多,文學方面不是例外。波蘭文學的中文研究或波蘭文 學中譯本研究(不論撰寫的語言)並不常見,廣泛的「波蘭文學」至今一直是少 數相關領域學者的興趣。 波蘭文學相關研究,有易麗君用波蘭文撰寫的〈Recepcja literatury polskiej w Chinach〉(波蘭文學在中國的接受史)(Yi Lijun,2010)。波蘭文學史簡介載入 於各個「世界文學史」出版品,如《東歐文學簡史》(張振輝等,1993),可是 其篇幅小,僅能淺層地説明波蘭文史大框。最完善的著作是《20 世紀波蘭文學 史》(張振煇,1998),本專題書將在歷史的脈絡之下二十世紀波蘭文文學趨向 分析。至於波蘭文學中譯研究不常受到關注,除了學術圈中刊載於較專門的學術 期刊(譬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之類的),中國大陸文章有刊載於大學學報的王友 貴〈波蘭文學漢譯調查︰1949-1999〉,然而影響力不大。王友貴的文章整理了 波蘭文中譯本,卻不加描述或分析。另一方面,臺灣的《西洋文學在臺灣研究書. 6.

(14) 目》 (張靜二,2004)一書所出版譯本的目錄,波蘭文學資料的部分所列相當齊 全,目錄中的《你往何處去》列出十多種譯本,不過在本論文第二章筆者將討論, 實際上這都是來自於四個不同譯本。 著名的作者有其相關的中文專題研究,譬如《顯克維奇》(林洪亮)、《顯克 維奇評傳》 (張振輝) 、 《萊蒙特——農民生活的傑出畫師》 (張振輝) 、 《密茨凱維 奇傳》(張振輝,2006)。 介紹波蘭文學的書,如《波蘭戲劇簡史》(林洪亮)、《20 世紀波蘭文學史》 (張振輝)、 《波蘭戰後文學史》 (易麗君,1995)及《波蘭文學》 (易麗君,1999) 等作品,主要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語系教授撰寫的。 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第一中譯本初版時,中國對波蘭文學,特別是顯克 微支作品,並不陌生,自二十世紀初,顯克微支等其他波蘭作家的短篇小説有文 言文及白話文版本。譬如, 〈燈檯卒〉 (Latarnik,原作 1881 年出版,1893 年英 文版出版),一九〇六年出版吳檮的白話文譯文,成爲東歐文學介紹給中國讀者 的第一篇(Yi Lijun,2010,頁 158) ,一九〇九年又以〈燈台守〉篇名收錄周氏 兄弟的《域外小説集》,由周作人譯的文言版;短短的三年之内同樣的短篇故事 有兩個版本。《域外小説集》總有四篇波蘭短篇小説,都是顯克微支的作品,分 別為〈樂人揚珂〉(Janko Muzykant)、〈天使〉(Jamioł)、〈燈台守〉與〈酋長〉 (Sachem)。《域外小説集》波蘭文學的篇幅僅次於俄文文學篇幅,而英美法的 作品各別只被納入一篇,很明顯説明周氏兄弟對於斯拉夫國家的重視。魯迅在《摩. 7.

(15) 羅詩力說》文裡讚美波蘭浪漫主義詩人密茨凱維支(Adam Mickiewicz) 、克拉辛 斯基(Zygmunt Krasiński)及斯沃瓦茨基(Juliusz Słowacki),而顯克微支是他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據韓南(Patrick Hanan)教授指出,顯克微支的作品〈Bartek zwycięzca〉 (勝利者巴爾代克)與〈Szkice węglem〉 (炭畫)可説是《阿 Q 正傳》 的靈感(2004,頁 226-228) 。對周氏兄弟而言,顯克微支身為瓜分國家的居民, 在滅國的情況之下,持續成功地為波蘭人打起精神,傳達愛國主義及道德,提醒 國人波蘭昔日的光榮等,對受西方強大國家壓迫的清末中國人而言,顯克微支是 模範作家。除了周氏兄弟之外,茅盾、鄭振鋒等人亦譯過密茨凱微支的詩(胡佩 方,chang-e.eu) 。一九一八年的新文學運動勃興之後,逐步有更多的文豪關注波 蘭文學,除了周氏兄弟、茅盾之外還有王魯彥、施蟄存、耿式等人,因而「在 1920-30 年代掀起波蘭文學漢譯的一次小熱潮」 (王友貴,2007,頁 5) 。這使得 之後各種小説叢書中,波蘭(當時寫法為:波闌)文學遂為常見。 波蘭長篇小説中譯本要等到一九二一年出現。此時,《你往何處去》第一本 中譯本出版,轉譯自法文。之後要等到一九五〇年代才有波蘭作品出版熱潮。第 二次大戰之後,一九五〇年代波蘭和中國政府簽署合作合約,鼓勵中國出版社出 版波蘭文學(Yi Lijun,2010,頁 159) ,但這些早期戰後的作品文學價值不高, 以符合當時政治背景為主要的出版條件,大多的譯者使用德文、英文和俄文版本 轉譯;只有少數的譯本是波蘭文學經典作品,例如:密茨凱微支的長詩,是由孫 用轉譯成散文並抒發他對此作品的讚嘆。此時的出版品有:幾部克魯奇科夫斯基. 8.

(16) (Leon Kruczkowski)反法西斯題材的劇本,均為李健吾完成的法文轉譯本;孫 用自英文轉譯的密茨凱微支的長詩《塔杜施先生》(Pan Tadeusz);施蟄存和周 啓明合譯的《顯克微支短篇小説集》 ;吳岩譯的《農民》等許多作品。王友貴 (2007, 頁 6)統計,自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九年中國大陸出版的波蘭文學中文譯本單行 本高達五十種,自一九六〇年至一九七七年僅出版了四本。 至於波蘭文學的中國直譯本,一直到第二次戰爭之後,兩國人才直接交流才 出現,二十世紀五〇、六〇年代的華沙大學留學生有後來的譯者:易麗君、袁漢 鎔、林洪亮等,變成會說波蘭文,懂得波蘭文化的第一代專業人才。他們是中國 波蘭文人才的大師,不但培養了許多當前的波蘭文人才,也因爲自己對於波蘭文 學的熱情,等到文化大革命過後將經典文學初步直譯成中文,包括:顯克微支、 密茨凱微支、普魯士、奧若什科娃(Eliza Orzeszkowa,1841-1910)、伊瓦什凱 維奇(Jarosław Iwaszkiewicz,1894-1980)等作家。 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文學教授易麗君如此説明現代中國人對顯克微支依然 保持熱情態度的理由:「Sienkiewicz jest świetnym opowiadaczem. To bardzo ciekawa historia narodu polskiego, ale Chiny i Polska miały podobną historię. Też byliśmy pod okupacją i taki patriotyzm, bohaterstwo, wierność Ojczyźnie bardzo nas wzruszają.(顯克微支擅長講故事。他寫的波蘭國民的歷史很精彩,但其實 波蘭跟中國的歷史有許多共同之處:我國也曾經歷過他國的佔領,因此這種愛國. 9.

(17) 主義、英雄主義、對國家的忠誠,使我們中國人非常感動。)」 (muzyka.onet.pl, 2003) 。. 1.3.2 轉譯研究. 翻譯無所不在,是人人日常生活緊密的一部,直譯也是,轉譯也是。但是在 相當新興的翻譯研究學科裡,轉譯並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及研究,大部分均以直譯 (英文:intermediate 或 first-hand translation; Toury, 1995,頁 129;引用 Kittel, 1991,頁 26)作爲主要觀察點;而轉譯(英文:mediated、indirect 或 second-hand translation;Toury, 1995,頁 129;引用 Kittel, 1991,頁 26)極少當作翻譯批評或學術研究的觀察點,筆者認爲這忽略了轉譯在國家文學 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德文與俄文轉譯對早期以色列文學形成的影響研究 (Toury, 1995,頁 129-146) ;或轉譯自日文的中文文學議題(陳宏淑,2010)。 在中國歷史中,轉譯書籍常是主要的知識來源之一,可是通常被忽視或視爲低劣 於直譯(St. André & Peng,2012,頁 11-12)。. 1.4 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 10.

(18) 文學翻譯是跨文化溝通,而且《你往何處去》是多層次文化溝通的例子:作 者是十九世紀沙俄帝國的波蘭人,作品題材為古羅馬帝國高官及底層天主徒的生 活,中文譯者使用法文、英文、日文與世界語版本轉或從波蘭文直譯,中文讀者 群則分別為中華民國民初中國人、中共中國人及臺灣人,跨越國度、語別與時代。 在分析過程中,作者使用劉禾(Lydia Liu)的跨語際實踐(translingual practice) 理論來説明顯克微支作品多層次溝通的關係。 翻譯理論中最常用的分別是「源語(source text, ST)」 、 「目標語(target text, TT)」及「源文化(source language,SL)」 、 「目標文化(target language,TL)」, 這個分別通常導致翻譯分析中許多不準確或令人誤解的問題。源語和目標語二元 對立暗示著原作和譯作兩者之中有方向的上下屬關係,也有明顯的角色分別,前 者通常為佔領者、殖民者,後者卻是被殖民者;前者強勢,後者弱勢。但這樣的 對立過度極端,也總是不準確的,而本論文討論的文本也難以作如此的歸類。如 果使用這樣的推論,波蘭文與中文的翻譯互動可分成兩種情況: . 波蘭文(屬於弱勢語言)譯成西歐語言(相對於強勢語言),再轉譯成中文 (相對於西歐語言為弱勢語言);. . 波蘭文(弱勢)直譯成中文(弱勢)。. 這兩種情況如果要用源語和目標語的論述分析,難以成功。 劉禾的跨語際實踐提出「主方語言(host language)」 (等於目標語)及「客 方語言(guest language)」(等於源語)的分別,不但重新定義原作和譯文之間. 11.

(19) 的關係,也脫離單純的二元分別。使用跨語際實踐理論不但可以解説波蘭文翻譯 成中文的複雜路線,也可以使波蘭文、中文更有勢力,説明中文有能力主動選擇 並吸收異國文學。劉禾沒有明確定義在跨文化實踐中「中介語言」扮演什麽樣的. 圖一、跨語際實踐中的 ST 與 TT. [傳統説法] 源語 • [劉禾的説 法] 客方語 言. [傳統説法] 中介語言. [傳統説法] 目的語言 • [劉禾的説 法] 主方語 言. 角色,對筆者而言「中介語言」屬於「客方語言」的部分;譯者使用的是「客方 語言版本」(無論是原文或轉譯本),而最終段的譯本是「主方語言作品」。 本論文分成六個章節。第二章描述《你往何處去》原著並陸續介紹各國譯 本的接受史,分別為法國、英美國家、日本三個部分,最終簡短討論中文譯本的 複雜來源。第三章開始深度研究中國最早期一九二〇年代的兩本轉譯本。第四章 研究一九八〇年代的轉譯本。第五章分析一九八三年和二〇〇〇年兩個直譯本, 因爲它們特質相似而與其它版本分開討論。最終,在第五章總結研究發現並提出 未來研究方向的意見。本論文附錄包含:附錄一、顯克微支中文譯者的相片;附 錄二、本研究所發現的中譯本來源地圖;附錄三、各個版本的章節順序安排,以. 12.

(20) 便比較各個版本的内文;附錄四、是小説第一章的原文、日文轉譯本、英文轉譯 本和法文轉譯本的段落參照表。. 13.

(21) 2 原著及譯本介紹. 本章分爲四節,分別描述顯克微支生平,中文以外譯本和中文譯本介紹。中 文以外的譯本進一步分爲英、法、日譯本,來討論《你往何處去》於各語言的面 貌。最後一節簡短地介紹筆者追索中譯本來源的研究發現,整理並歸納中譯版本, 以便在第三至第五章裡詳細討論。. 2.1 作者小傳. 亨利克·顯克微支1(Henryk Sienkiewicz, 1846-1916)是著名波蘭作家, 一九〇五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出生於伏拉·奧克熱雅斯卡 村(Wola Okrzejska)一個沒落的貴族家族裡。當時波蘭被普魯斯(今日德國)、 奧匈帝國(今日奧地利) 、沙皇俄國等三國列強瓜分(瓜分分三個階段 1772、1793、 1795 年) ,導致亡國。一九一八年顯克微支去世兩年後,康邊停戰協定(Armistice of Compiègne)第一次大戰結束,波蘭這個一千年歷史的國家才重新獨立了。作 家出生並生活在沙俄所控制的地區,這個經歷影響到他寫作的故事内容。一八六 一年顯克微支全家搬到華沙(Warszawa) 。華沙短暫屬於普魯斯 (1795-1806 年) , 爾後在顯克微支時代卻已經被沙俄統治。自中學時代開始,顯克微支文筆很好, 上大學因家庭壓力而就讀醫學系,後來轉到法律系,最終轉到語文與歷史系,於 後者畢業。自一八六九年從事記者工作,撰寫戲劇批評、歷史文章等專欄,此時 他已開始寫短篇小説。自一八七六至一八七八年之間,顯克微支在美國旅遊,當 通訊記者。他的美國散文及短篇小説先在《波蘭報》(Gazeta Polska)刊登,在 美國時期其最著名三篇短篇小説是〈Szkice węglem〉 (炭畫) 、 〈Sachem〉 (酋長)、. 1作者遇到的其它中文拼法包括:顯克維兹、. 顯克維支、 賽恩凱文斯、 辛基維克、星科伊梯、 順估吉等;近期中國大陸管用新拼法為: 「顯克微奇」 ,因爲筆者認爲顯克微「奇」這個拼法的發 音無法正確反映波蘭語發音,在本論文裏堅持使用「顯克微支」這個寫法。 14.

(22) 〈Latarnik〉(燈台守) 。一八七八年經過倫敦回到歐洲,在巴黎居留一年。一八 八二年在《Słowo》 (文字)日報刊登〈Bartek zwycięzca〉 (勝利者巴爾代克)短 篇小説。 當時流行著小説先在期刊刊登每週或每日的片段,再以單行本出版小説, 而顯克微支的小説也不例外。在一八八三年與一八八八年之間,顯克微支陸續刊 登三部波蘭歷史長篇小説: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刊登《Ogniem i mieczem》 (火 與劍),一八八四至一八八六年刊登《Potop》(洪水), 一八八七至一八八八年 刊了《Pan Wołodyjowski》 (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 ,組成一個龐大三部曲,從此 之後波蘭人提到「Trylogia」 (三部曲)這一詞等同於這三部曲,無論是歷史架構 或文學藝術來説,皆是顯克微支人生最偉大的著作。就三部曲的重要性,顯克微 支的美國譯者寇丁(Jeremiah Curtin,1835-1906)在其譯的《你往何處去》 (Quo Vadis)譯序裡認爲波蘭歷史對世界歷史的影響甚大,同時認爲未來隨同西歐對 波蘭的了解,三部曲的重要性也會提高(Curtin,Project Gutenberg),但這個 預言至今沒有實現,英文界比較重視《你往何處去》。 顯克微支古羅馬小説《你往何處去》首先在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六年之間 在沙俄佔領區華沙市的《波蘭日報》陸續刊印,一八九六年單行本出版。一八九 六年至一九〇〇顯克微支寫《Krzyżacy》 (十字軍騎士) ,一九一一年利用自己去 埃及旅行的經驗完成了青少年小説《W pustyni i w puszczy》 (在沙漠與荒野中)。 一九〇五年顯克微支榮獲當時新成立不到幾年的文學諾貝爾獎,普通認爲 是《你往何處去》這本著作帶來的榮耀,這個錯誤的看法至今相當普遍,實際上 諾貝爾委員會頒獎的評價為:「because of his outstanding merits as an epic writer(因爲他作爲史詩作家的突出優點)」 (Nobelprize.org,2013) 。第一次大 戰爆發之後,顯克微支去瑞士避難,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在瑞士沃韋(Vevey) 病逝。 顯克微支因歷史小説而出名,其大部分故事以十七世紀的背景,敍述波蘭 歷史中的黃金時期。在國家繁榮的歷史脈絡下,顯克微支加入自己的虛擬人物、 15.

(23) 愛情故事、道德觀等等,虛構與真實融合難分。顯克微支題材精彩,語言靈活, 可讀性很高,因此自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出版到現在都享有極高的評價,許多作品 也被納入中小學的指定閲讀書單裡面。小説融合波蘭歷史、愛國主義、天主教、 冒險、戰爭、愛情故事、日常生活等題材,因此特別受歡迎;但也因爲濃厚愛國 主義的因素,極少人敢批評顯克微支的文學價值,僅偶爾有一些著名的文學家認 爲顯克微支小説實際上沒有很大的文學價值,故事本身比文筆精彩,顯克微支非 常迎合大眾口味:「Mówimy: to dosyć kiepskie, i czytamy dalej. (...) nigdy chyba nie było tak pierwszorzędnego pisarza drugorzędnego. To Homer drugiej kategorii, to Dumas Ojciec pierwszej klasy(我們說:這個故事很爛,但我們卻繼 續閲讀。……從來沒有這麽厲害的二等作家。他是二流的荷馬,一流的大仲馬)」 (Gombrowicz,1986,頁 352-364) 。也有研究者認爲,顯克微支的愛國精神影 響到他對歷史事實的解讀,作者的文學地位是來自於愛國主義因素(Eile,2000, 頁 111-119)。無論如何,他的名聲依然很大。三部曲是波蘭文學史獨一無二, 不可取代的最著名的小説,而一八九五年初版《你往何處去》至今是顯克微支在 國外最著名的作品,翻譯成五十種語言,中國臺灣都有數版譯本。. 2.2 原著簡介. 顯克微支的國際代表作為《你往何處去》(全書名:Quo Vadis. Powieść z czasów Nerona,你往何處去。尼祿時代的故事) ,作家自一八九三年為這本書籌 劃,一八九四年開始書寫。小説一樣是先刊登於期刊,按瓜分地區分開刊登在於: 華沙的《波蘭報》、奧地利瓜分區克拉科夫市的《Czas》(時刻)、普魯斯瓜分區 波玆南市的《Dziennik Poznański》(波玆南日報),刊登時間為一八九五至一八 九六年之間,一八九六年出版單行本。《你往何處去》小説的題材跟顯克微支其 他著作不同,此書為歐洲及美國人所熟悉的古羅馬文化,也同時符合當時人對歷 史小説的需求熱潮。以上的因素導致此小説成爲顯克微支境外最著名的代表作, 16.

(24) 被翻譯成五十種語言,數次拍成電影及連續劇,非常成功。爲了這部小説,顯克 微支去義大利做田野研究,也讀了不少的歷史文獻,包含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 (Plutarchus)、蘇埃托尼烏斯(Suetonius)、老普林尼(Plinius maior)與塔西 陀(Tacitus)《編年史》和十九世紀歷史學家的論文。因此,作者掌握並了解古 羅馬皇宮架構及日常生活的細節,從歷史人物的生活習慣、喜好,其暱稱及人際 關係,透過貧民日常生活,至羅馬城地圖,建築物特色,甚至水道系統等均成為 小說的素材、背景架構。 《你往何處去》敍述古羅馬尼祿皇帝時代(西元 54-68 年)的故事,包括西 元六十四年羅馬大火,此時正是羅馬帝國衰退的時刻。《你往何處去》描述古羅 馬時代中的基督教徒女性與貴族男性的愛情故事,及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尼祿 時代基督教仍為非法秘密邪教,信徒一旦被發現就遭懲罰,被判死刑並不少見。 小説裡的羅馬社會腐爛,高官僅關心個人利益。比起人民的福利,尼祿皇帝更在 意自己的藝術探索。女主角 Ligia 是蠻族國王的女兒,但從小住羅馬家族裡,遇 到羅馬貴族家庭出身的男主角 Marek Winicjusz 就愛上他。但是因爲 Marek 的家 庭背景和生活方式與 Ligia 的秘密信仰迥然不同,Ligia 因怕危害宗教規則,假裝 自己對 Winicjusz 的感情很冷淡。得知皇帝答應把她送給 Winicjusz 了,Ligia 爲 了守貞而逃跑,Winicjusz 則無法放棄 Ligia 花大筆錢四處尋找她,逐步了解 Ligia 的生活、信仰及基督徒秘密集合地點。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既單純又天真,與背景 中腐爛的皇宮呈現出顯然的對比。某一天,爲了提升藝術探索,皇帝在羅馬市放 火,將整個城市燒滅掉了,便爲了逃避市民的憤怒因而指控是神秘的基督徒所做 的。Ligia 同其他信徒進入監獄等待死刑,Winicjusz 設法還給她自由,卻克服不 了皇宮的陰謀,反而被嫉妒的 Poppea 皇后抓進監獄了。數百個基督徒在競技場 死亡。數日的節目高潮是 Ligia 和 Ursus 出現在競技場,從小保護 Ligia 的蠻族 巨人 Ursus 要跟野獸比賽,到一方死亡爲止,Ursus 用超人的體力殺死野獸,導 致羅馬人呐喊要求還給那兩個基督徒自由。以當時的慣例,皇帝不能不順應民意, 所以釋放兩位和 Winicjusz。在那時段 Petroniusz,一直協助 Winicjusz 的貴族舅 17.

(25) 舅,失去皇帝的寵愛,叫喚朋友參加晚宴而跟他們告別,自殺身亡了。生病的 Ligia 逐步恢復健康,跟 Winicjusz 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羅馬帝國政變,新皇帝 擔任,皇后死亡,尼祿皇帝爲了避免被懲罰而自殺。 顯克微支,十九世紀波蘭人、天主教徒、被俄羅斯帝國統治,他對於古羅馬 以及羅馬帝國時代的基督徒有一定的詮釋:基督徒代表十九世紀的波蘭人民,而 羅馬帝國的壓迫反映瓜分國家對波蘭人的對待並壓迫。爲了呈現這種二元對立的 畫面,顯克微支描寫的基督徒十分完善,基督徒都是完美的好人,他們所想、所 作的事都很純正。相反的,羅馬貴族無情邪惡。僅有貴族出身的 Winicjusz,經 歷過對基督徒女生的愛而發生内心變化,是羅馬貴族中的唯一好人。這樣的描述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未免過度天真單純。 小説許多主要人物,如:尼祿皇帝、皇后、塞内卡、Petroniusz 均為真正 歷史人物,敍述的故事,如皇帝宴會或競技場,通常是歷史事實。書名,《你往 何處去》,起於一個早期的基督教傳説。當某一天彼得聖徒因怕羅馬對基督徒的 壓迫,決定偷偷離開城市,在逃跑的路上突然遇到耶穌基督,便問「Quo vadis, Domine?(主啊,你往何處去?)」而聽到耶穌回答祂要陪同受難的信徒,彼得 了解自己膽小的錯誤,回去羅馬繼續勇敢當基督徒的領導,後來被抓到並釘在十 字架上死亡。在時代轉變時,「你往何處去?」這個問題是小説每個主角需要思 考的,同時也是被瓜分的波蘭需要自問的問題。 顯克微支作品均為流行小説。在文字方面,《你往何處去》比不上三部曲 佳作,但語言依然掌握得不錯。對現代讀者而言,《你往何處去》篇幅過長,有 時候讀起來多愁善感的,甚至稍微帶説教的語氣。各研究者經常指出,顯克微支 在描述尼祿皇宮的腐爛非常成功,有刺激的競爭、複雜的陰謀、豪華的晚宴等等, 但是描述基督信徒有時候天真得很平淡,一點不吸引人,與他企圖引導讀者追隨 基督徒和厭惡皇宮的目的恰恰相反。儘管如此,《你往何處去》已經屬於世界文 學名著了。. 18.

(26) 2.3 中文以外的譯本. 顯克微支擅長寫歷史小説,當時很受歡迎,其作品通常翻譯及轉譯成英文、 法文、俄文等世界各國語言。顯克微支經常選用波蘭光榮時期,十七世紀,為題 材。顯克微支寫了美國原住民〈酋長〉短篇小説和埃及冒險故事《在沙漠于荒野 中》 ,但是他唯一一部關於古羅馬的小説就是《你往何處去》 ,企圖融合古羅馬、 皇宮、政治、天主教、愛情故事等多種題材。雖然完成的作品效果比不上以波蘭 爲主而寫的小説,但因爲對西歐及美國人而言,題材更熟悉,比較容易理解,大 受外國讀者的歡迎。 不但小説非常成功,《你往何處去》在國内外給許多導演帶來靈感,一九一 二年在義大利首次拍成無聲電影,由 Enrico Guazzoni 導演。接下來一九二五年 又有一部《Quo Vadis》義大利無聲電影,Gabriello D'Annunzio、Arturo Ambrosio、 Georg Jacoby 三個導演導演的。波蘭於二〇〇〇年才拍攝自己的《Quo Vadis》電 影版,導演是 Jerzy Kawalerowicz。不過,最有影響力的《Quo Vadis》為 1951 年壯觀美國片,中文片名為《暴君焚城錄》,由 Mervyn LeRoy 導演,演員包含 Robert Taylor,Deborah Kerr,Leo Genn,Peter Ustinov 等演出。LeRoy 的作品 為史詩電影,當時用特藝七彩技術(technicolor)拍攝的電影非常奢華。 《你往何處去》是跨世紀的暢銷書。Maria Kosko 研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 初的出版數據:一八九六年《你往何處去》出版英文(英、美國兩地都賣)、俄 文、捷克文版,一八九八年有德文、義大利文,一八九九年有保加利亞文、亞美 尼亞語、丹麥語、葡萄牙語、甚至教宗批准的拉丁文版,一九〇〇年翻譯成二十 三種語言後才出版法文版。《你往何處去》銷售量驚人:當時美國售四十萬冊, 德國十五萬冊,義大利四萬冊,法國兩年内售二十萬冊,並且除了經授權的譯本 之外,各個語言還有非經授權版本,如:德文五個版本,俄文六個版本等(Gillon, 1964,頁 182)。一九三三年出版世界語版本。至今《你往何處去》的譯本已高 達五十種語言,而主流語言經常不只有一個版本。 19.

(27) 暢銷書《你往何處去》翻譯成世界各國語言,但中文譯者使用的是:英文、 法文、日文、世界語及波蘭語原文的版本,而各國語言通常流通許多譯本,所以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確認譯者所使用的語言之外,還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確定具 體的版本,因爲所研究的時間範圍超過一百年,譯本衆多,以下先介紹主要的英 法日各國版本的來源及其特徵。. 2.3.1 法文譯本 法文授權譯本是簡易本,由 Bronislaw Kozakiewicz 與 J.-L. de Janasz 兩位譯 者完成的,一九〇〇年才由 Revue Blanche 出版。這部作品,本來委託 Antoni Wodzinski 伯爵翻譯,因爲時間的關係,再委託 Kozakiewicz 先生翻譯。這個情 況導致法文譯本比其他國家的譯本晚,而且當一九〇〇年法文書出版的時候,因 爲出版社成本的考量,完整版本篇幅過長,出版不了,僅能出版簡易版,因此 Kozakiewicz 的譯本由 J.-L. de Janasz 做出必要的編輯,縮寫並出版。當時法文一 直是文藝界的主要語言,因此顯克微支一開始非常失望法文譯本等了這麽久。後 來他卻向 Revue Blanche 的編輯 Felix Fénéon 感謝他「le soin extrême et la compréhension parfaite, que vous mettez pour donner à mes oeuvres traduites en français, une forme si vraie et si fine en même temps(我的法譯版作品承蒙您 的用心與深刻的理解,同時使我的作品法譯在形式上又非常真實而又很精美)」 (quovadis.oeuvre.free.fr,Traduction)。 Kozakiewicz 是唯一授權法文譯者,但是除其之外,有幾個其他出版社的譯 本或改寫本。相當有名的非授權版本包括一九〇一年 Flammarion 出版社的 Ely Halpérine-Kaminski(Ilia Danilovitch Halpérine-Kaminski,1858-1936)譯作, Halpérine-Kaminski 主要從事俄法翻譯,翻譯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著作。 可是,顯克微支對這個非授權的譯本表示不滿意:「M. Halpérine Kaminsky m'a écrit que M. Flammarion (malgré ma lettre dans laquelle je lui refusais mon. 20.

(28) autorisation et tout arrangement) publiait Quo Vadis? ( …)M. Halpérine Kaminsky m'a prévenu que mon silence même serait considéré comme un acquiescement, j'ai protesté encore une fois.(儘管我在信中拒絕授權或任何相關 的安排,Halpérine-Kaminski 寫信給我說 Flammarion 出版了《你往何處去》…… 當 Halpérine-Kaminski 先生提醒我,若我不回信將被視爲默許,因此我再次於信 中表示抗議。) (quovadis.oeuvre.free.fr,Traduction) ,但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 紀初非授權的譯本頻繁,再加上顯克微支是沙俄居民,沒有實質權力要求對方遵 守版權。雖然 Halpérine-Kaminski 是非授權版本比 Kozakiewicz 版本完整而更忠 實於原作。儘管如此,在當時的法國影響力最大的仍是 Kozakiewicz 簡略版。 除了這兩個版本之外,法國及其他法語系國家流通許多其他版本,簡略與完 整,廉價與精致插圖版皆有,包含:瑞士一九〇〇年 Baulny 女男爵譯;一九〇 七 P. Picard 改寫版;一九〇九 Ferenzy 青少年版;一九一三年 Regor des Sennarav 版本;一九〇四年 Garnier 出版的 A. de Roncey 譯,Tofani 插圖等版本。最後的 那本推銷成 「完整的新譯本(nouvelle traduction complète)」 ,比已有的版本更 加忠實於原著。這個譯本受日文譯者河野與一的好評,但是法文《你往何處去》 的研究者 Maria Kosko 和 Daniel Beauvois 都認爲,de Roncey 譯文,無論是忠實 於原文的程度或就法文水準而言,各方面比 Kozakiewicz 授權版還要次等 (quovadis.oeuvre.free.fr,Traduction)。 雖然如此,法文《你往何處去》依然非常暢銷。Jean B. Neveux 如此描述法 國人對顯克微支的看法: 「Dla nas, Francuzów, był i pozostał Sienkiewicz autorem Quo Vadis?, tak że wygląda na to, iż recepcja jego dzieł we Francji to wyłącznie recepcja jednego utworu (……) (對我們法國人而言,顯克微支自一開始至今一 直都只是《你往何處去》的作者,而且在法國『顯克微支著作接受史』似乎等同 於『《你往何處去》接受史』。)」(Neveux,1966,頁 451)。. 21.

(29) 2.3.2 英文譯本 至於英文譯本,第一本英文版是 S. A. Binion 和 S. Malevsky 合譯的,一八九 七年出版,但長期最流行的版本是一八九七年寇丁(Jeremiah Curtin,1835-1906) 的授權譯本,而且顯克微支中、日文譯者經常使用或參考寇丁作品(除了其《你 往何處去》還有其他顯克微支作品),因此筆著要先稍微介紹這位譯者。寇丁是 美國人,精通多國語言,對世界各國語言文化亦有研究。他對斯拉夫語系語言的 興趣是從學習俄文開始。一八八八年因認識了一位熱愛顯克微支小説的人便購買 顯克微支《三部曲》 ,開始學波蘭語,在一八九〇年已出版第一部《火與劍》 ,小 説大受歡迎。寇丁至一八九二年陸續翻譯並出版整個《三部曲》 。一八九六年《你 往何處去》英文版出版。寇丁從來沒有當過正職譯者,學語言做翻譯都是在業餘 時間完成的,翻譯報酬讓他周遊世界。一八九七年寇丁,那時候已經是主要波蘭 文學英文譯者,認識了顯克微支本人,至一九〇三年兩位數次碰面並保持友誼關 係。一八九八年顯克微支授予寇丁專屬英文出版代理權(Segel,1965,頁 198)。 寇丁將顯克微支作品介紹給美國及英語界讀者。他對於自己翻譯策略的看法,是 贊成「信」於原文與直譯的:. The choice of a word often strengthens the power of a sentence. In Quo Vadis, as well as in the books which preceded it, I strove to be faithful in the strictest sense of the word, that is faithful to the letter and the spirit. I tried to make a translation which would produce, as nearly as possible, the same effect on Americans as the original produced on Sienkiewicz’s countrymen; the rhythmic flow of the sentences of a great master of speech; the lilt of the language which he uses must be preserved, as well as his statements. Idioms, too, should be preserved wherever it is possible.(恰當的詞彙通常加強句子 的效果。就如之前的作品一樣,在《你往何處去》譯本裡,我盡力信於原文. 22.

(30) 的字體和精神。我試圖我的譯作盡量使美國讀者有跟原作讀者同樣的感受, 享受語言大師佳作的節奏感,保持語言的精神和内容的完整,而盡力保留成 語。)(Segel,1965,頁 198). 毫無疑問,寇丁是顯克微支在美國最大推廣者,但他翻譯品質遭受到波蘭語專家 的批評。大部分的評論家對寇丁的評價相當高,佩服他的譯本,讚美他驚人的語 言能力,但這些崇拜者通常都不知道波蘭文或其他斯拉夫語系語言。一八九五年 Nathan Haskell Dole 指出雖寇丁產品可閱性高,但他許多毛病,包含:錯字、裝 腔作勢、過度直譯、將形容詞放在句尾(既不符合波蘭語、英語及任何語言的語 法)(Segel,1965,頁 205)。《Athenaeum》雜誌提出,波蘭語使用拉丁字母, 因此人名、地名都可以直接用在英文版裡,寇丁卻發明適合英文發音的寫法。一 八九七年 Sir Edmund William Gosse 批評寇丁的英文寫作風格,因過度在意直譯, 反而影響到英文的表達損失,無法反映顯克微支獨特語言的掌控能力(Segel, 1965,頁 207) 。H.B. Segel 同意這些評述,讚美寇丁勤勞、不懈努力,但指出寇 丁嚴重缺乏英文語感,導致雖然顯克微支作品很受歡迎,非常暢銷,但是依然沒 有贏的英語界該有的長期讚譽(Segel,1965,頁 214)。寇丁的《你往何處去》 章節順序數量跟原作一致,但通常選擇古典用語來增加小説的復古感,有時候寇 丁文白夾雜,原文的人物對話優雅順口又相當口語,在寇丁筆下變成比較突兀, 產生讀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感,可讀性降低,比如: 「Dost wish to listen?」 , 「Thou hast said that thou art no writer of verses」或「Thou wert to tell me his history」, 在對話裡,寇丁善用 thou、art 等復古詞彙來增加趣味。但是,原文裡頭作者並 沒有採用這種手段,反而古羅馬人談話很口語,易懂,原因是顯克微支希望拉進 讀者與小説人物之間的距離,趣味則是那些在流暢口語中所增加的拉丁文詞,敍 述房子佈局(cubiculum 臥室、prandium 早餐、ianitor 門守等都是第二章的少 數例子) 、城市結構(Forum Romanum) 、口頭語(pro pudor! 真丟臉)成語(veni, vidi, vici 我來,我見,我征服)或語言遊戲(veni, vidi, fugi 我來,我見,我逃走) 23.

(31) 或人的角色,日常拉丁文詞彙跟口語融合增加讀者對羅馬的了解,而使用復古的 英語卻再度增加讀者與小説人物的距離感。 另外一本中國譯者參考的英譯本是英國人霍加斯(C. J. Hogarth)著作,一九 四一年出版的,一直到戰後有英國再版。霍加斯是俄羅斯(果戈里、杜斯妥也夫 斯基等作品)、法國、西班牙文學譯者,翻譯了許多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著作, 其《你往何處去》是否是直譯本還是俄文轉譯本,難以判斷。 2.3.3 日文譯本 要分析《你往何處去》中文譯本的來源,需要尋找出版年份比中文早期的譯 本,因此筆者觀察這五本日譯本: (1) 松本雲舟譯,一九〇七年出版《你往何處去》,書名為《何処に往く》; (2) 木村毅譯,一九二四年出版《你往何處去》,書名為《何処へ行く》,由 春秋社出版; (3) 河野與一譯,一九五四年翻譯《你往何處去》,書名為《クォヴァディ ス・ネロの時代の物語》,由岩波書店出版於岩波文庫系列; (4) 木村彰一譯,一九七二年翻譯《你往何處去》,書名為《クオ・ワディ ス》,由岩波書店出版於岩波文庫系列; (5) 吉上昭三一九八〇年翻譯《你往何處去》,書名為《クオ・ヴァディス》 , 旺文社文庫出版。 以上的譯本中,俄羅斯與波蘭文學教授吉上昭三(Shozo Yoshiue,1928-1996) 的譯本是最新版,但是因爲是童話系列的書,所以不在此論文討論。 最早期是松本雲舟(Matsumoto Unshuu)完成的。松本雲舟版本是簡略版, 有譯序(明治四十年撰寫),小説分成兩篇,章節總數為六十六章:第一篇三十 六章,第二篇三十章。與其他譯本最大的差異在於除了章節號碼還有章節名稱, 比如:第一章「邸宅」、第三十章「團圓」等。根據小説第二版的譯者木村毅序 言,松本雲舟自美國得到了某個《你往何處去》法文版本而轉譯出來的(松本雲 24.

(32) 舟,1910,頁 5)。這譯本的篇幅縮短許多,而且光研究前幾個段落可以發現, 其簡易的範圍比任何一個中文版更廣,再加上中文版本沒有章節名稱,因此可以 假設這個版本當選中文譯者參考的工具是相當不可能的事。在一九一二年的信件 裡,顯克微支提到《你往何處去》各國譯本中提到日譯本,應該就是這一版。 第二個日文譯本是木村毅(Kimura Ki,1894-1979)的譯作。木村毅是日本 作家、評論家,明治文化史研究者兼譯者。早稻田大學英文系畢業生,木村毅翻 了斯特林堡、托爾斯泰、薩克-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Masoch)、André Maurois、大仲馬等各國各類作品的作者。木村毅的《你往何處去》初版於昭和 三年(1924 年) ,封面相當有趣:正面有尼祿皇帝唱歌的畫面而下面是波蘭文的 書名:「Quo Vadis. Powieść z czasów Nerona」,保留著波蘭特殊的字體。側面印 著日文書名。裡面有波蘭駐日本公使館 Jan Fryling 博士(1891—1977)的序, 介紹本書的宗教與歷史背景和作者著作等,接下來是譯者的「解説」。筆者發現 此本譯序裡頭,木村毅承認自己不了解波蘭文。那麽,木村毅用什麽樣的資料呢? 他以寇丁版本為基礎,在不清楚有疑問的地方則「參考」其他英文版(Binion & Malevsky 版;Hogarth 版)、法文版(Kozakiewicz 與 Janasz)、德文版及「レク ラム版の獨譯」(有可能指的是 Reclam Verlag 德國出版社的一九〇三年出版於 「Reclams Universal Bibliothek」經典文學叢書的譯本,譯者為 Paul Seliger), 木村毅譯序甚至提到,在可疑之處再請「他人」檢查顯克微支的原文以達到最貼 切的譯文(木村毅,1928,頁 15) ,但各個版本「參考」的範圍及方式沒有解釋 清楚。 河野與一(Kōno Yoichi,1896-1984)譯本出版於一九五四年,分成上、中、 下三冊,第一冊除了文庫系列的短導讀之外,還記載譯者的「解説」文章,編輯 於昭和二十九年(1954 年) 。在譯序裡,河野與一簡單的説明對本書的個人興趣, 並列舉他所知道的他國語譯本:E. u. R. Ettlinger 德譯本(應該指的是 Emma Ettlinger 與 Rudolfine Ettlinger 姐妹譯,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1899 年), Jeremiah Curtin 英譯, B. Kozakiewicz 與 J. L. Janasz 法文合譯本,P. A. de Roncey 25.

(33) 法譯本。這四個譯本中,有三本被河野與一批評譯文的誤譯(Ettlinger),大篇 幅的省略(Kozakiewicz 與 Janasz) ,甚至流行的 Curtin,並結論說法文的 P. A. de Roncey 版本為最完整。可是,就像筆者之前所提到的,de Roncey 版本許多瑕疵, 與原作關聯性較低。河野與一版本有上、中、下三冊,分別為二十二、二十一、 三十一章加上尾聲一章,章數同原文一樣,後來岩波文庫將木村彰一的譯作代替 河野與一的譯作。 木村彰一(Kimura Shōichi,1915-1986)是俄羅斯文學教授,俄羅斯文學 譯者,一九六一年留學波蘭一年,多年的教授經驗,使他成爲東京大學俄語與波 蘭語主要推廣者。譯作有經典俄羅斯文學作家著作:果戈里、普希金、契訶夫等, 但仍以俄語課本、俄羅斯文學史教材為主要作品。木村彰一《你往何處去》是波 蘭文直譯版本。 2.4 中文譯本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翻譯家或評論家不懂波蘭文,僅能依靠其他語言譯本來推 廣波蘭文學,包含許多語言:英、法、德、日文,甚至當時十分流行的世界語。 通 常 翻 譯 波 蘭 文 學 作 品 的 工 作 像 彭 明 偉 描 述 式 曼 斯 奇 ( Adam Szymański, 1852-1916)短篇小説〈猶太人〉(Srul z Lubartowa)的翻譯與評論過程:「…… 周建人原本從英文譯本轉譯,周作人用世界語譯本校對一遍,發現兩种譯本有所 出入,為求慎重起見,再請魯迅根據德文譯本校對一遍。」 (彭明偉,2007,頁 91) 。這樣的轉譯、各國語言譯本比較並不少見,在缺少直譯原文人才的情況下, 使用轉譯的方式是當時介紹東歐文學唯一的方法。《你往何處去》不是例外,所 以分析中譯本過程中需要參考各國各時代譯本,範圍相當廣泛。 實際上《你往何處去》在中國臺灣兩地八個不同譯本如下: (1) 徐炳昶和喬曾劬合譯,一九二一年於中國初版,一九六六年在臺灣初 版; (2) 費明君譯,一九二八年初版(臺灣以「靜山」為譯名,一九五六年初 26.

(34) 版); (3) 侍桁譯,一九八〇年初版(臺灣以「顏正儀」為譯名,一九八一年初 版); (4) 譯者不明,一九八一年在臺灣初版(臺灣書華出版社沒有寫譯者名字, 喜美出版社以「陳炳來」為譯名,目前尚未發現真正譯者的名字), 本版本在中國不流通; (5) 梅汝愷譯,一九八六於中國初版,在臺灣不流通; (6) 林洪亮譯,一九八三年於中國初版,在臺灣不流通; (7) 張振輝譯,二〇〇〇年於中國初版,在臺灣不流通; (8) 顏朝霞譯,二〇一三年於中國初版,在臺灣不流通。 這八個譯本當中,前四個版本在臺灣出版過正體字版本,後四本僅有簡體字版, 而最新的「顏朝霞」非常可疑。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書,内文過度口語又誤 譯叢生,而封面的原書名寫著「Where are you going」,似乎是譯者或出版社自 己改造出來的,封面的中英文系列名稱還寫著「世界文學名著典藏 The Selected Works Of Allan Poe」,整本書十分錯亂,不在此論文討論。再次,臺灣一九六二 年的國語出版社出版了《暴君焚城錄》 ,柯三元改編的兒童注音符號版2,也不屬 於本論文探討的範圍裡。 在中國,《你往何處去》總共有六個不同譯版:徐炳昶和喬曾劬、費明君、 侍桁、林洪亮、梅汝凱、張振輝譯等。 至於二十世紀初的臺灣,自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臺灣是屬於日本的殖 民地,因此島上的出版品以日文爲主,沒有出版過波蘭文學中譯本。《你往何處 去》自一九五〇年代開始在臺灣出版至今已有十一個中文「譯本」,乍看是驚人 的數字。但是在二十世紀版權意識尚未發達的時候,各個出版社不斷複製現有的 2. 《暴君焚城錄》青少年版跟原作的關聯性不大:原作者名字順估吉,主角名字比尼邱斯 (Winicjusz)或奇羅(Chilon)意味著作者沒有使用已有的中文全文譯本,有可能是日文來的。 劇情大概使用顯克微支的故事,但是文字全部由編輯改寫的,全文有注音符號,人物比較淡化。 書名非《你往何處去》及「人物介紹」的圖片與美國 le Roy 電影很相似,看得出美國電影版的 影響。 27.

(35) 譯本,寫上不實際的譯者姓名,複製完整的内文内容並以假名譯者出版。因此筆 者在此整理臺灣流通的版本的過程中發現《你往何處去》也遭遇假譯本的命運, 而在超過十本臺灣「譯本」裡,部分版本唯一的差別在書封面的譯者名字或封面 設計上而已。. 表格一: 臺灣出版的《你往何處去》譯本. 書中譯者名字. 出版社. 臺 灣 初 實際的譯者 版年. 1. 孫天行. 文光圖書公司. 1953. 徐炳昶、喬曾劬. 2. 靜山. 新興書局. 1956,. 費明君. 3. 徐炳昶、喬曾劬.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 真名. [19213] 4. 葉天士. 正文書局. 1968. 徐炳昶、喬曾劬. 5. 喜美出版社輯. 喜美出版社. 1980. 徐炳昶、喬曾劬. 6. 陳炳來. 聯美出版社. 1981. 不明,同「陳炳來」版. 7. 顏正儀. 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81. 侍桁(中國大陸出版). 8. 文言出版社編譯部 文言出版社. 1981. 徐炳昶、喬曾劬. 1981. 不明,同「陳炳來」版. 不詳. 不明,同「陳炳來」版. 1982. 不明,同「陳炳來」版. 編譯 9. 趙雅博等. 環華百科出版社. 10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 書華出版事業公司 顯克維支 11 李翔. 牧童出版有限公司. 臺灣的版本是哪裡來的,怎麽在臺灣流通呢?以下的表格整理臺灣各個出版 社的譯者與偽譯者,並將譯本歸為真正的譯者。 3. 中國大陸初版。 28.

(36) 顯克微支《你往何處去》總共有十一個不同譯者姓名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書, 但實際的文本比較顯出,總共只有四個不同的版本,剩下的出版物雖然掛不同譯 者的名字,都是假名,文本還是通通可以歸類到四個譯本。在臺灣流通以下的實 際譯本: (1) 徐炳昶和喬曾劬合譯,一九二一年於中國初版; (2) 費明君譯,僅有假名在一九二八年初版; (3) 譯者不明,僅有假名在一九八一年初版; (4) 侍桁譯,僅有假名在一九八一年初版。 等四位譯者的版本。接下來的三個章節以真正的譯本分別討論其來源及特徵。第 三章討論早期的譯本(徐炳昶和喬曾劬譯,費明君譯),第四章討論一九八〇年 代的轉譯本(侍桁譯,書華出版社的譯本,梅汝愷譯),第五章討論直譯本(林 洪亮譯,張振輝譯)。. 29.

(37) 3 早期中譯本. 3.1 徐炳昶、喬曾劬合譯. 《你往何處去》第一個中文譯本由徐炳昶、喬曾劬合譯,一九二一年由商務 印出版社在中國出版,為首次中國譯者挑戰翻譯波蘭的長篇小説。 徐旭生(1888-1976) ,名炳昶,筆名虛生,河南唐河人,是中國考古學家、 歷史學家。徐炳昶在法國留學之後,回中國任教,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講授 西洋哲學史) 、教務長、 《猛進》周刊主編。文革期間受到迫害逝世。著作有《徐 旭生西游日記》 、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 ,譯作有威伯爾《歐洲哲學史》 ,合譯小 説《你往何處去》與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Maeterlinck)的《馬蘭公主》(La Princesse Maleine)。 喬大壯(1892-1948),原名曾劬,字大壯,成都華陽人。少年遊學京師, 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通法文,其導師辜鴻銘稱他是通才。一九三五年任 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後任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詞學教授、國民政府經濟部秘 書、軍訓部參議、監察院參事。一九四七年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繼任系主任, 因拒絕鎮壓學生運動被辭退,遂返回南京。著作包含:《波外樂章》、《波外樓詩 集》、《喬大壯印集》、《喬大壯書法集》。 在《你往何處去》書裡,徐炳昶寫了長達十二頁篇幅的譯序 4,文章中提及 作者、小説故事、古羅馬歷史、天主教等大量相關背景資訊,同時解釋了譯者自 己的翻譯經驗、翻譯過程、策略等想法,為分析這本譯本的豐富訊息資源:. 至於我同我的朋友喬大壯譯這部書的理由,略如以下所說: 近來保守派的 道德學家對於科學多懷疑忌的態度。我們覺得他們有一種過慮。科學和道德. 4. 時間地點為「民國十年八月五日時在北京」。 30.

(38) 全要保存著不獲利賴的精神,牠們本是出於一源的。並且我們相信道德的本 質就是愛情。道德的高下就是以愛情所及的廣狹為標準。愛必有所施。對於 受施的事物,沒有相當的明確概念,愛情就很難發生。科學使人生對於他們 眼前的小世界,不致拘囿。……(徐炳昶,1966, 頁 7-10). 從譯序的這幾個段落看來,兩位譯者的翻譯動機就是希望可以拿顯克微支跟中國 國内的政治對手討論。譯序中沒有提到譯者使用文本為何種語言,舉例的時候通 常以「歐洲人」這一團體名詞説明自己的看法,如:歐洲人的思想轉換跟中國人 不同; 「歐人告別的時候說『憑神降福』」 (徐炳昶,1966,頁 11)等問候語而中 國人不這樣說;歐洲人加重口氣時會多加一些連接詞;歐洲人説話喜歡添加外語 詞,比如拉丁文;「歐洲文裡面,一句話常包含著許多子句」(徐炳昶,1966, 頁 11),甚至提「歐洲古文法」 ,說明為了讓讀者看得懂小説而拆開長句,但保留 中國所沒有的宗教問候語,認爲絕對得保留等。 徐炳昶沒有説明所用的版本是原文或其他語言,但是閲讀文本筆者容易發現, 他的譯序頻繁出現英文和法文詞彙,内文則有法文或帶有法文味的中文詞,譬如: 波蘭文 Marek (Winicjusz)在法文版是 Marcus,徐喬版是「馬擧」(徐炳昶, 1966,上冊 2),很明顯反映法文發音;内文直接寫進法文詞彙「女神 Aurore 的活動影響」 (上冊 19) , 「在友愛神廟 Temple du Caston et Pollux……(上冊 11), 「這些詩如果是威爾繼 Virgile 的……是俄維得 Ovide 的……是荷馬 Homēre5的……」 (上冊 188),而内文的中文姓名則常加上「原文」姓名做註解:「Caïa/Caïus」 (上冊 168)、「Enée」(上冊 101)、「Virgile」(上冊 101)。 從以上的證據,可以假設譯者所使用的版本為《你往何處去》法文版。 另一方面,在十九世紀末,波蘭法文被視爲貴族、高層階級務必掌握的語言, 波蘭文和法文文學交流相當頻繁,因此顯克微支的作品早有數個法文版,如同前 一章所述。筆者找到三本一九二一年前的版本(此年為《你往何處去》中文第一 5維吉爾 (波蘭文寫法. Wergiliusz), 奧維德(波蘭文寫法 Owidiusz) ,荷馬(波蘭文寫法 Homer) 。 31.

(39) 版),如下: (1) Bronislaw Kozakiewicz 和 J.-L. de Janasz 合譯, 一九〇〇年出版, (2) Ely Halpérine-Kaminsky 譯,一九〇一年出版, (3) P. Picard 譯,出版年不詳。 跟徐炳昶和喬曾劬的中文譯本最相似的法文版本是 Bronislaw Kozakiewicz (1858-1924)和 J.-L. de Janasz 合譯版本:章節和段落安排相同,亦即,有些段 落兩邊都省略掉,如原文的七十五章變成 Kozakiewicz 三篇,總共五十一章加尾 聲一章,跟徐炳昶版本一樣。同時,Kozakiewicz 和 Janasz 合譯本是該小說第一 個法文譯本,更重要的是,其為顯克微支的授權版本,因此雖然它篇幅少了很多, 卻很有影響力。再者,徐炳昶的譯文保留了 Kozakiewicz 版的詞彙和所有標點符 號,比如:. 徐炳昶: oléotechium, Kozakiewicz: oléotechium, Halpérine-Kaminsky:oleotechium。. 因此,筆者判斷徐炳昶根據的版本就是 Kozakiewicz 版。 第一本中文譯本得到了什麽樣的評論?周作人對徐炳昶版本的批評如下:. 徐、喬二君的譯本據序裡所說是以直譯為主的;我們平常也主張直譯,但是 世間懷疑的還很多,現在能有這樣的好成績,可以証明直譯的適用,實在是 很可尊重的。卷首有一篇深切著明的序言,也是難得的;俗語說,會看書的 先看序,現在可以照樣的說,要知道書的好否,只須先看序。譯著上邊,有 一篇好的序言,這是我們所長久期待而難得遇到的事。對於這個譯本要說美 中不足,覺得人名音譯都從法國讀法,似乎不盡適當。譬如 Petronius 譯 作彼得羅紐思或者未免稍煩,但譯作俾東,也太省略。我想依了譯本文體的 32.

(40) 精神,也應用全譯的人名才覺相稱。希臘羅馬人名本來歐洲各國都照本國習 慣去寫讀,德國一部分的學者提倡改正,大家多以為迂遠,但我個人意見卻 以為至有道理。(周作人,1982,頁 88-89). 周作人對該譯文的整體評價頗高,僅對譯者所使用的版本有些意見,就這一點, 筆者將在本節的後半段進行討論。 徐炳昶和喬曾劬的譯本一九二一年在中國初版,一九六六年才在臺灣初版, 出版單位為臺灣商務印書館,是人人文庫系列的特號,王雲五主編。到了民國六 十四年(一九七五年)封面上的譯者改為「本館編譯部譯」,背面印「民國六十 四年六月台一版」等,但序言依然保留徐炳昶的名字及撰寫時間地點:「民國十 年八月五日時在北京」 。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以「徐炳昶、喬曾劬」名出版《你 往何處去》的時候臺灣已經有兩個譯本:其中一本是一九五三年的文光圖書公司 出版的「孫天行」譯本。比較内文之後可以發現,文光圖書公司出版的孫天行譯 本,實際上就是來自中國大陸、徐炳昶和喬曾劬合譯的《你往何處去》 。 「孫天行」 譯本跟徐炳昶有一些小小的差異:有修改人名(如: 「俾東」變成「貝當」 ,繼續 保持 Petroniusz 名字的法文風味),標點符號的改動以及拉丁文部分的拼字錯誤 (如: 「Oléotechium」變成「Ol’eotechium」 ,是看不懂法文重音符號而導致的錯 誤),早期的註解從内文移到頁尾等小變化。 在一九五八年,按照《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的規定, 徐喬版本以「違反共匪宣傳」為由被歸類為禁書,此管制辦法在一九八七年才宣 告廢除。但這件事情並不影響到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六年仍以徐炳昶、喬曾劬譯 者本名出版此書,一九六八年、一九八一年則出版了徐喬版的假名譯本。 再次,臺灣一九八〇年還有一本可疑的書:喜美文學出版社所出版的、未註 明譯者名字的版本。這本書内文跟「孫天行」版本相同,兩本修改同樣的地方, 看得出來喜美文學出版社認爲一九五三年的「孫天行」就是最早期的版本,而非 商務印書館於一九六六年出版,用了徐炳昶名字的那本,比如: 33.

(41) 徐炳昶: 俾東睡到正午纔起來,困乏得同平常一樣:因爲昨天他在奈龍皇 帝那裡,參與了一個大宴會,從有些時候起,他的健康比較的不好;剛睡 醒的時候,是很困苦的,但是每天早晨他總要沐浴一次。沐浴完了,很靈 巧妙的按摩把他的血液裡面嬾慢的循環力重新活動……(徐炳昶,1966,頁 1). 孫天行:貝當睡到正午纔起來,困乏得和平常一樣:因爲昨天他在尼祿皇 帝那裡,參加了一個大宴會。從某些時候起,他的健康比較差些;剛睡醒 的時候,是很困倦的,但是每天早晨他總要沐浴一次。沐浴完畢,很巧妙 的按摩使血液裡面懶慢的循環力重新活動……(孫天行,1953,3). 喜美出版社:貝當睡到正午纔起來,困乏得和平常一樣:因爲昨天他在尼 祿皇帝那裡,參加了一個大宴會。從某些時候起,他的健康比較差些;剛 睡醒的時候,是很困倦的,但是每天早晨他總要沐浴一次。沐浴完畢,很 巧妙的按摩使血液裡面懶慢的循環力重新活動……(喜美出版社,1980, 1980,頁 5). 很明顯的,喜美出版社抄的是文光圖書的「孫天行」,一字不動。 再説,無論文光圖書或喜美出版社版本,都附上簡短的「譯者序」説明: 「原 著是波蘭文,但一般看來英譯本較爲流暢,本書就以牠作藍本」(喜美,1980, 頁 2) ,顯然寫假譯序的編輯不知道本書的轉譯語言是法文,再説,譯序中說: 「本 書的主角是暴君尼祿皇帝的隨從騎士貝當——電影的主角卻是他的外甥維胥和 女基督教徒黎基」(喜美,1980,頁 2)這段證明兩件事:第一,編輯沒有仔細 的看小説,敍述 Petroniusz 的第一章讓他誤以爲 Petroniusz 就是主角;第二, 寫序的人知道電影版本。盡管如此,兩家出版社版本還假裝這是新譯本,在譯序 34.

(42) 説「排校方面已使我透不過氣來,加以自己對羅馬史毫無研究……」 (喜美,1980, 頁 1)等詞句。文光圖書早在一九五五年已出版該書,但到了一九八〇年,喜美 出版社竟仍說「因爲這部名著要趕緊付梓」,很不尊重讀者。 徐喬版本緊貼著法文譯本,先看看:法文譯本省略了多少波蘭文本原有的部 分?省略掉什麽?原作中,共有七十四個章節加上一章尾聲。法文譯本篇幅則少 了許多,法文譯者將原文的故事縮寫,以剩下的文字重新整理成章節,從原文的 七十四章加尾聲,變成了五十一章加尾聲,又將這五十一個章節集結為三篇,這 是原文沒有的整理。. 表格二:原文、法譯版與中譯版之章節數比較 原文. 法文 Kozakiewicz 版. 中文徐炳昶版. 總共 74 章+尾聲. 第一篇:17 章. 第一篇:17 章. 第二篇:12 章. 第二篇:12 章. 第三篇:22 章+尾聲6. 第三篇:22 章+尾聲. 總共 51 章+1. 總共 51 章+1. 法譯文、中譯文中,第一篇等同於原文從開頭至第二十二章,第二篇等同原 文第二十三章至第四十二章。法譯文、中譯文的第二篇最後幾句話,是主角聽到 了羅馬大火的消息,而第三篇敍述的是羅馬大火,如中譯文的第三篇便是自「維 尼胥(……)立時就跳上馬」(徐炳昶,1966,下冊頁 201)開始。Kozakiewicz 就如原文一樣,章節數使用拉丁文數字(I、II、III、IV、X、L 等) 。在中文譯本 中保留拉丁文數字做章節數會顯得很突兀,因此大多數譯本使用中文數字(一、 二、三等),算是表達小説的古典題材(書華出版社使用阿拉伯數字:1、2、3 等,與本書的内容較不搭配)。. 6. 筆者分析的法文版本共有二十五個章節,但中法版對照之後發現,順序一樣,僅差在章節編號: 法文版缺少第三章(第二章直接接著第四章,而其内容跟中文版第三章一樣) 、第七章(「第八章」 印兩次) 、第十章、第十三章(如同第三章的錯誤) ,導致章節號碼比中文高,但總章數一樣。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r älteste Bericht eines chinesischen buddhistischen Pilgermönchs über seine Reise nach Indien mit Ü bersetzung des Textes, Wiesbaden 2005b. Fludernik, Grenze und

† CPU 執行原工作,若週邊裝置有需求,則發出中 斷信號通知CPU ,待CPU知道後,暫停目前工作

17 這 個 說 明 見 Hu-von Hinüber, H., ―Chinesische buddhistische Indienpilger als Grenzgänger: Ansätze zu einer neu-en Deutung von Faxians Reisebericht‖,

2.1.1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SIC組譯器 組譯器 組譯器

微算機基本原理與應用 第15章

譯。關於懺罪思想的經典,則早在譯經初期即陸續傳譯。例如《阿闍世 王經》(譯於 147-186 年間)、《舍利弗悔過經》(譯於 148-170

就等同沒說明 śakra 為何譯成 brgya byin。再者,《新訂翻譯名 義大集》第 3140 條已規定:屬於世間天神類的 śatakratuḥ 要譯 作 mchod sbyin brgya pa,那麼若又指出 śatakratu

在支婁迦讖之後,著名的譯經師有漢靈帝末的嚴佛調,嚴佛調譯《佛說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