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勢的文化霸權。因此,如何化解本土情懷和國際社會之間在創作上的衝突,並在市 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出自己聲音,是必須不斷面臨的挑戰。

流行音樂夾帶其他藝術文化一直延伸到國際政治經濟等場域,相關議題的討論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而方興未艾,在這種氛圍下,具有高度反思批判能力、人文關懷 的後殖民理論,足以成為探討隱涵於文化權力中殖民與被殖民關係的重要理論架 構。因此,本文即試圖以雷鬼音樂為代表,透過其發展歷史,自其引進歐洲至今產 生的重要符號、表徵代表、關注議題、文化意涵,闡述其在後殖民時代的反後殖民 現象。

第二節、文獻探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亞、非、拉丁美洲等殖民地國家雖然取得國家政治主權 的獨立地位,但在社會文化與意識型態等許多面向,仍無法完全擺脫西方殖民國家 的控制,換言之,新的殖民狀態與殖民關係反而以一種更新、更隱蔽、更技巧高明 的形式不斷在延續。

在此情況下,「後殖民主義」(postcolonialism)及其相關論述,在二次戰後的 民族國家相繼獨立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趨勢和知識體系而出現於文化 研究場域中。後殖民主義一般是指在二戰後緊跟著「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

所產生的殖民主義研究,在二次戰後民族國家獨立時代和全球非殖民化的背景下,

後殖民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趨勢和知識典範而出現,在起源之初,後殖民主義與 當時的黑人解放、女性主義、拉丁美洲後現代文學、伊斯蘭宗教復興等運動,都有 某些程度的關連;隨後,後殖民主義通過與解構主義批評方法的嫁接,形成獨特的 文化批評理論,成為當代重要的人文學科之一。

「後殖民」並不全然是「去殖民化」的同義語,它是一項歷史與文化的論述方 式,只不過涵蓋面向包括過去被遺忘的第三世界被殖民國家,以及那些從未獲得自 身之歷史理解與表達權的人民。就學術形式與脈絡來說,後殖民主義歷經了殖民、

去殖民到後殖民的轉化,但其特徵並不在於它走向另一種清析可辨的新論述,而是 以對殖民與反殖民語言的批判作為自身的特有標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根據宋國誠的見解,「後殖民主義」這個名詞的內涵包括了「後殖民理論」

(postcolonial theory)、「後殖民論述」(postcolonial discourse)、「後殖民批 評」(postcolonial critics)、「後殖民性」(postcoloniality)、「後殖民情境」

(postcolonial condition)等相關用語,在不同脈絡中因批評者的需要而被使用3

「後殖民」一詞,一方面說明了殖民主義事實上仍存在並延續,一方面也可用來指 涉一種過去「經濟帝國主義」邁向新型「文化帝國主義」的過渡狀態。從這個意義 而言,「後殖民主義」就是對殖民主義進行更深層的解讀與剖析,一方面在批判殖 民時代結束後重新包裝的殖民主義,一方面則通過對殖民論述的解構,尋求前被殖 民國家的民族主體性以及自述權。

同時,張京媛則認為,後殖民的定義關鍵在於二,「時間上的完結」以及「意 義上的取代」。時間上的完結是指由前殖民帝國主義時代的結束進入到後殖民時代 過程中線性時間的分割斷裂;意義上的取代則是指殖民方式由過去的武力及經濟進 入到文化及思想的過渡4。後殖民論述出生於殖民經驗又從中脫胎換骨,進而抗逆 殖民本位論述。是故,後殖民主義有兩大特點:第一,對被殖民經驗的反省。第 二,抵制殖民者為中心的論述觀點。

另外,陶東風的見解是,想要能較準確的使用「後殖民主義」理論,首先必須 先掌握該理論成形前的兩大階段及其特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許多殖民宗主國 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對於殖民地國家加以直接控制,這階段稱為「殖民(舊殖 民)主義」時期,對於該理論的重要分析與批評是二十世紀初由列寧、盧森堡等人 提出的「帝國主義理論」。而二次戰後,許多前被殖民國家雖然取得獨立主權,但 在經濟或政治上尚依賴原宗主國,這階段稱為「新殖民主義」時期,其相應理論則 是 二 十 世 紀 六 ○ 至 七 ○ 年 代 在 拉 美 國 家 發 展 起 來 的 「 依 附 理 論 ( dependency theory)」5

3宋國誠。《後殖民文學 : 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圖書,2004:頁4。

4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頁 10。

5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2000 :頁2。

(Black Skin , White Masks)一書為起點。法農以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作為研究「西 方殖民史」的方式,來探索前被殖民國家所遺留下來的心理負擔和文化迷失等問

「民族自述」(ethnic discourse)的新階段,使得探討的領域更為寬廣和多元。

在西方殖民宗主國及第三世界國家之間,殖民主義及新殖民主義側重的是兩者 間的政治及經濟關係,而後殖民主義則是關注雙方的文化問題現象,因此又被稱為

「文化殖民主義」(cultural colonialism)7。是故,後殖民主義相關論述旨在分析殖 民與受殖、中心與邊陲、自我與他者、主述與被述這種主與客之間的二元不平等結 構,以及這種二元不平等結構的生產過程、表現方式和歷史效果,還有其對民族意

6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43(2000):頁4

7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2000:頁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識與民族文化的深層影響,並企圖搭建一個文化場景,從中透視西方帝國主義如何 生產和再生產8

作為一種多元文化理論,後殖民主義主要研究建立於西方對非西方世界的文化 優勢關係,這種優勢關係藉由自我與他者的區隔為起點,通過中心想像、想像建 構、文化霸權、文化雜交、認同混淆、歷史遺忘或重塑、他者建構與再現等各項理 論加以闡述9 。因此,面對後殖民文化理論,研究者必須深入到某一文化現象其發 展的歷史脈絡之中,才有可能認識到後殖民論述與當前文化現象之間的微妙關係,

進而採用後殖民理論分析歷史、政治、文化彼此交織的複雜理路,從中得到較為清 晰的闡釋。

承上,正因為後殖民的理論價值來自於它的分析方法與研究途徑,因此它可將 許多批評理論交織在一起,藉以觀察帝國殖民主義出現以後的現象,特別是一些容 易為人忽略的知識、文化、權力不平等關係。除了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它還結 合了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分析途徑,以觀察在殖民歷史中,文化是如何在殖民 國與被殖民國之間不平等的互動著,互動過程中又激盪出甚麼火花,影響到政治、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後殖民主義於一九八○年代興起之後,成為涵蓋範圍甚廣的文化批評理論,它 所牽涉到的從「殖民主義」(colonialism)、「地域政治」(geo-politics)、「文化 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乃至其他隨之產生的「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現代性」(modernity)、「草根運動」(grass root movement)等 論述,都屬於後殖民主義研究的一環。本研究的重點在於前殖民國家與第三世界音 樂文化之間的問題與現象闡釋,因此,除了上述論述外,本文將以「東方主義」、

「身分認同」、「民族主義」、「全球化」等與後殖民主義高度相關的概念作為本 研究發展的基礎,並以此基礎剖析雷鬼音樂的文化現象。

8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43(2000):頁8。

9王寧、薛曉源。《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頁 11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一、東方主義

作為後殖民主義分析批評理論的重要著作,薩伊德的《東方主義》側重的主要 面向包括:現存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第三世界知識份子的文化角色和社會參與、

關於文化及歷史的他者表述。因此,東方主義關注的焦點及發展的目的在於,透過 具有殖民意義的話語與文本,以第三世界國家的名義揭示殖民霸權與知識生產的相 互鞏固關係,抵抗西方對他者的控制與支配,爭取或恢復被西方所壓抑的歷史和身 分。 薩伊德提出的「東方主義」的基本意涵如下述:

首先,在西方中心論的二元對立思維下,只要是西方本身以外的異己,就會被 投以「他者」(the other)的意象,被視作西方的競爭者。因此,「東方」成為了 一個對照的係數,透過認識論建構自我及他者的差異,幫助西方界定身分,進而形 塑西方自身的現代性10。啟蒙時代以來,西方人透過西方與非西方的區隔,來建構 其配合西方社會發展的自我認同,並塑造了西方中心主義與東方主義的觀念。

在西方國家各方面日益發展的過程,東方主義的產生,是伴隨著優越感而產生 的。殖民者藉著將被殖民者他者化、客體化,而樹立起彼此的差異,建構殖民者較 為優越的事實。換言之,西方之所以可以想像東方、思考東方,正是因為東方是處 於停滯狀態的,東方就待在那兒,而且幾乎是沒有抵抗能力的。東方被想像式地塑 造為西方的沈默他者,正因為如此,西方對於非西方的想像,經過東方主義相關文 本的不斷的扭曲與再現,逐漸淪為需要被教化的蠻夷弱者,或是必須要打倒的邪惡 化身。

其次,薩伊德曾在《東方主義》一書裡表示,東方主義是一種制度、字彙、學 術、想像、教義,甚至是官僚在支持的論述策略。也就是說,西方透過系統性的規 章制度系統,進行政治性、社會性、軍事性、科學性,甚至是想像性地在管理東 方,甚至生產東方。所謂的東方,在東方主義的權力網絡中被他者化,成為了被研 究、被描寫的對象。在他者化的過程中,殖民者以自我作為中心觀點,觀看並建構

其次,薩伊德曾在《東方主義》一書裡表示,東方主義是一種制度、字彙、學 術、想像、教義,甚至是官僚在支持的論述策略。也就是說,西方透過系統性的規 章制度系統,進行政治性、社會性、軍事性、科學性,甚至是想像性地在管理東 方,甚至生產東方。所謂的東方,在東方主義的權力網絡中被他者化,成為了被研 究、被描寫的對象。在他者化的過程中,殖民者以自我作為中心觀點,觀看並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