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後殖民主義文化現象不斷出現

第五章 結論

第三節、 新後殖民主義文化現象不斷出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第三節、新後殖民主義文化現象不斷出現

運用後殖民論述分析雷鬼音樂在歐洲發展的文化現象,乃至於思考全球化浪 潮下雷鬼音樂所處的後殖民語境問題,重點並非一味地批判既存的文化霸權,而應 該從文化雜交的觀點出發,思考究竟雷鬼音樂背後的文化有何特別之處足以呼應這 套論述;畢竟,從比較文學、文化研究、婦女研究、政治哲學、媒體批評等等今日 熱門的文化批評學科領域中深究,都可以發現若干雷鬼音樂和後殖民主義之間的共 通因子。

後殖民主義提供了為數繁多、流動不居的論爭場域,來和資本主義時代全球 同質化權力進行對話與對抗。然而,作為後殖民主義的基礎論述,薩依德東方主義 的基本觀點是:文化生產了政治、論述建構了霸權,它旨在證明文化、文本與寫作 如何調動、積累、定型、傳播乃至最終作為一種意識結構而生產了政治權力與統治 的合法性。後殖民主義是一種具有「近親繁殖」特性的學科93,它的合理性主要來 自前後一代一代的東方學家或是同時代之間的東方學家同行,不斷的從具權威性的 前輩身上進行反覆引述,或是左右同行之間彼此相互徵引而形成的。

上述的後殖民論述基礎,和雷鬼音樂的起源及發展不謀而合,和雷鬼音樂所衍 生的文化現象走勢亦相同,這說明了在後殖民時代,文化發展的趨勢是多元且日新 月異的,只要在既有共同基礎上增添些許異質成分,就可以開創新的可能。雷鬼音 樂作為一種過去被殖民國的後殖民文化,因其異國情調而受到注目,就如同西方後 殖民論述的流行,是因應全球化時代跨國企業為了拓展市場的需要,大量引用第三 世界風土民情資訊而產生。

除了音樂,其他的藝術人文等異國文化現象,透過西方國家經常策略或權宜的 消費,成為西方或現代性主體的對立或參考面。殖民時期,在西方現代性論述的思 維下,異國文化只是權充一時的新鮮刺激,其地位與角色是次要的,既然可以被哄 抬,也就可能被置換;而在後殖民時代,西方為中心所主導的音樂工業及傳媒體系

93宋國誠。<後殖民論述/文化抵抗的政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2003):頁 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綜合以上三小節的陳述論點,本研究從雷鬼音樂的發展歸納出下述三項後殖 民文化現象結論:第一、代表壓迫的殖民主義與代表反叛的反殖民兩種主義,仍然 在殖民政治制度結束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並持續對立著。第二、隨著全球化及在地 化的加速與普及,不斷地交互作用的兩者使得後殖民主義一直產生改變。第三、不 斷混雜改變的特點促使不同於前的後殖民主義產生更多新的文化現象。這三項重要 因素彼此互涉,雷鬼音樂作為一文化現象,恰能呈現出各因素交相影響的關係。

圖 5-1:雷鬼音樂的後殖民主義文化現象關係圖

圖表來源:本研究整理 壓迫 vs 反叛

全球 vs 在地 混雜 vs 創新

雷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新的後殖民文化現象正好呼應了「多源一族」(Out of many , one people)這句 牙買加的國家格言,雷鬼音樂在豐富的歷史背景下產生,自然能發展出多元的文化 底蘊,雷鬼音樂在後殖民主義時代,不只是幫助泛非洲裔族群與歐洲文化連結的橋 樑,同時也是其進入全球化的重要道路。在歐洲,英法兩國的國家歷史及社會發展 分別在國家格言「我權天授」(Dieu et mon droit)以及「自由、平等、博愛」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的精神影響下,成就了獨特的重人權之國家文化性格;

這兩個過去的殖民大國在後殖民時代,與過去殖民地的獨創音樂間激盪出火花,從 具影響力的一方化成被影響的那一方,每個演變階段都蘊含多面向的關注議題;雷 鬼音樂,正是賦與這些文化現象豐富意義的重要力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參考書目:

壹、中文著作:

文翰。《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萬象,1994。

王列。《全球化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王次炤。《音樂美學》。北京:高等教育,2002。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5。

王寧。《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王建元。《文化後人類》。台北:書林,2000。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2000。

方無行。《搖滾黨紀》。台北:萬象,1994。

尹世杰。《消費文化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

朱全斌。《媒體、認同與傳播新科技》。台北:遠流,2000。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1997。

朱耀偉。《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2000 。 余光。《西洋流行音樂辭典》。台北:同聯,1997。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2005。

李岳奇。《流行樂壇最前線》。台北:遠流,1997。

李有成。《帝國主義與文學生產》。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1997。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2003。

李健鴻。《快感消費文化》。台北:前衛,1996。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2003。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 : 從邊緣到中心》。台北:擎松,2004。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貳、中文期刊:

王美珠。<音樂社會學:一門研究音樂與社會之間交互關係的學問簡介>,《古典 音樂》,57(1996):頁139-144.

朱耀偉。<全球化年代的後殖民論述>,《社會理論學報》,5(2002):頁155-

168.

吳正忠。<流行音樂≠夢工場>,《非古典流行音樂雜誌》,5(1994):頁76.

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43

(2000):頁1-37.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文化抵抗的政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2003):頁1-8.

宋國誠。<後殖民批評:從史碧娃克到巴芭>,《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計畫》,(2005):頁1-22.

林谷芳。<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

119(1995):頁18-19.

林其蔚。<英國前衛次文化>,《藝術家》,41(1995) :頁325-327.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997):頁 141-155.

許常惠。<漫談傳播、再現、製作音樂的機器與未來的機器音樂>,《廣播與電 視》,6(1968):頁51-52.

畢恆達。<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1996):頁27-44.

張小虹。<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顛覆>,《聯合文學》,7(1991):頁 85-89.

張釗維。<邁向民眾音樂美學>,《島嶼邊緣》,11(1994):頁 11-27.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1996):頁 73-139 陳瑞文。<藝術性質‧文化工業‧大眾文化>,《雄獅美術》,256(1992):頁 93

-96.

曾旭正。<轉變中的閱聽眾研究範型>,《島嶼邊緣》,4(1989):頁 49-75.

翁秀琪。<大眾傳播如何建構社會真實>,《中國論壇》,27(1989):頁72-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黃潮洲。<黑色的怒吼─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簡史>,《夏潮》,2(2001):頁75-77.

黃榮村。<從社會與心理的變遷看流行歌詞>,《國文天地》(1986):頁35.

蔡如音。<全球化/後殖民亞洲的跨國明星論>,《中外文學》,34(2005):頁67

-88.

楊久穎。<流行音樂.電視.媒體大戰>,《新觀念》,149(2001):頁63.

馮品佳。<加勒比海的法語女性敘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2003):頁1-8.

劉亮雅。<後現代還是後殖民>,《中外文學》,33(2004):頁77-102.

蘇文成。<根和移根─黑奴血淚史>,《夏潮》,2(1991):頁86-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7

參、中文譯著:

Ackerman, Diane (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2008。

Anderson, Benedict (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 北:時報, 1997。

Bauman, Zygmunt (張君玫譯)。《全球化》。台北:群學,2001。

Bennett, Andy (孫憶南譯)。《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2004。

Boehmer, Elleke (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1995。

Brown, Charles (林芳如譯)。《搖滾樂的藝術》。台北:萬象,1993。

Cherki, Alice (彭仁郁譯)。《黑色吶喊-法農肖像》。台北:心靈工坊,2008。

Collin, Matthew (羅悅全譯)。《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少年文化的故事》。台北:

商周,2001。

Crespy, Hervé (黃敏次譯)。《樂玩樂酷:就是雷鬼》。台北:音樂向上,2007。

Deleuze, Gilles (楊凱麟議)。《德勒茲論傅科》。台北:麥田,2000。

Devenport-Hines, Richard (鄭文譯)。《毒品》。台北:時報,2003。

Durkheim, Émile (許德衍譯)。《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商務,2000。

Fanon, Frantz (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

Frith, Simon (彭倩文譯)。《搖滾樂社會學》。台北:萬象,1993。

Frith, Simon (蔡佩君譯)。《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台北:商周,2005。

George, Nelson (何穎怡譯)。《嘻哈美國》。台北:商周,2002。

Giddens, Anthony (李康等譯)。《社會的構成》。台北:左岸,2007。

Gros, Frederic (何乏筆譯)。《論傅科》。台北:麥田,2006。

Hara, Craig (吳佳臻譯)。《龐克的哲學:不只是噪音》。台北:商周,2005。

Hebdige, Dick (蔡宜剛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台北:國立編譯館,2004。

Kennedy, Valerie (邱彥彬譯)。《認識薩伊德》。台北:麥田,2003。

Klein, Richard (許薔薔譯)。《吸煙賽神仙》。台北:時報,1997。

Ladewig, Dieter (李彥達譯)。《上癮的秘密》。台中:晨星,2005。

Mekower, Joel (胡子平譯)。《烏茲塔克口述歷史:揭開搖滾音樂祭的真相》。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8

北:滾石,2003。

Moore-Gilbert, Bart (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

Neate, Patrick (何穎怡譯)。《嘻哈星球筆記》。台北:商周,2007。

Said, Edward (王志宏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Said, Edward (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 2001。

Said, Edward (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4。

Said, Edward (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薩伊德訪談集》。台北:立緒,2004。

Shapiro, Harry (李佳純譯)。《等待藥頭:流行音樂與藥物的歷史》。台北:商周,

2007。

Spivak, Gayatri (國立編譯館主譯) 。《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

台北:群學,2005。

Storey, John (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

Strinati, Dominic (袁千雯譯 ) 。《通俗文化理論》。台北:韋伯, 2005。

Tim, O'Sullivan (楊祖珺譯)。《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1998。

Tomlinson, John (鄭棨元譯)。《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台北:韋伯,2007。

Wagner, Peter (駱盈伶譯)。《現代性的理論化之路》。台北:韋伯,2009。

Westbrook, Alonzo (何穎怡譯)。《嘻哈黑話字典》。台北:商周,2006。

Wicke, Peter (郭政倫譯)。《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揚智,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9

肆、外文著作:

Adams, L. Emilie. Understanding Jamaican Patois. London: LMH Publishing Limited 1994.

Anderson, Perry. 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98.

Baker, Christopher. Jamaica. Australia: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 Pty Ltd, 2000.

Barrow, Steve. Reggae:The Rough Guide. London:Rough Guides Ltd, 1997.

Barrow, Steve. Reggae 100 Essential CDs:The Rough Guide. London:Rough Guides Ltd, 1999.

Bhabha, K. Homi.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4.

Blum, Bruno. Le reggae. Paris : Librio, 2005.

Bradley, Lloyd. This Is Reggae Music:The Story of Jamaica's Music. London:Penguin Books, 2000.

Bradley, Lloyd. Bass Culture:When Reggae Was King. London:Penguin Books, 2001.

Chang, Kevin O'Brien. Reggae Routes. Philadelphia:Tempo University Press, 1998.

Chen, Roger. The Jamaica Dictionary. London: Periwinkle / Ray Chen, 1994.

Chester, Francis-Jackson. The Official Dancehall Dictionary. London: LMH Publishing Limited, 1992.

De Koningh, Michael. Tighten UP:The History of Reggae in The UK. London:Sanctuary , 2003.

Eder, Asher. The star of David: an ancient symbol of integration. Michigan:R. Mass, 1987.

Ekberg, Carl. Code noir. Naperville:Center for French Colonial Studies Inc, 2005.

Foehr, Stephen. Waking Up in Jamaica. London:Sanctuary, 2002.

Gorham, Charles. The Lion of Judah : a life of Haile Selassie I. Auckland:Ariel Books, 1966.

Hall, Stuart. Representation :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19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Henry, L. Mike. / Harris, Kevin. Popular Jamaican Phrases. London: LMH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Larkin, Colin. The Virgin Encyclopedia of Reggae. London:Virgin Books, 1998.

McCann, Ian. Bob Marley Talking. London : Omnibus Press, 1993.

Memmi, Albert. The Colonizer and the Colonized. Boston : Beacon Press, 1967.

Morrow, Chris. Stir It Up:Reggae Album Cover Art. London:Thames & Hudson, 1999.

Morris, Ann R. The Bloodstream of Our Inheritance : Female Identity and the Caribbean

Morris, Ann R. The Bloodstream of Our Inheritance : Female Identity and the Carib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