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

本部分將針對新移民女性的家庭與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的相關因 素兩部分來加以整理:

ㄧ、新移民女性的家庭

從個體的發展觀點來看,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快速,且學習興趣、可塑 性、模仿性較高的時期,幼兒時期的社會化,係後來個人角色學習、價值觀 及人格發展的基礎,而且是影響深遠的第一個階段(侯東成,2001),然而 家庭是孩童最早社會化學習的場所,也是供給孩童基本生存必需品的來源,

包括食衣住行、安全保護、愛與歸屬等。家庭亦是形塑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 場所,舉凡個人知識的獲得、道德的培養、行為的養成均有賴家庭教育奠定 基礎(高淑貴,1991)。根據文化人類學家及比較兒童發展學家研究發現,在 不同的社會與文化環境裡,對養育兒童的方式與態度有明顯的不同,會影響 著兒童性格的發展(曾文星,2004)。邱方晞(2003)指出新移民女性必須 面對高負荷的家庭勞務:隨著低經濟地位迎娶新移民女性比例增高,有些家 庭甚至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是為了老人照顧或是身心障礙者的問題。新移 民女性總是一到台灣立即成為所有的家務完成者日夜操勞,苦不堪言,難以 適應。柯淑慧(2004)普查國民小學一年級外籍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 與家庭背景,比較雙方的差異並探討相關因素,結果顯示:(一)本籍母親

之子女學業成就高於外籍母親之子女(二)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文化資本、外籍母親家庭均不及本籍母親家庭(三)本籍與外籍家庭在 子女出生時先天疾病沒有差異,但外籍樣本身心障礙的比例高於本籍家庭

(四)語文成就與數學成就呈顯著正相關(五)外籍母親家庭中父母親教育 程度越高,越重視子女間互動。

然而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環境是影響其發展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之 一,雖然新移民女性家庭的子女發展是否較為遲緩,尚有爭議,但家庭中如 果父親或母親均受限於社經地位、身心障礙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那在提供給 下一代語言能力、學習及社會認知等方面的教育上是否容易因力有未逮而有 所延誤呢?以下即整理新移民女性家庭環境之相關資料:

(一)新移民女性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程度

新移民女性家庭屬於經濟、教育、文化的弱勢族群:多數迎娶新移民 女性的男性,屬於經濟與文化的弱勢,例如:收入、教育程度較低,遇到問 題時也不會尋求社會支援,導致無法有效解決家庭衝突,以及給孩子良好的 發展環境(鍾重發,2003)。而蔡榮貴、黃月純(2004)甚至將學童學業及生 活適應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學童的外籍父母缺乏進行親職教育及家庭教育 的能力,在他們歸納的學生低成就的原因中第四點提及:父母本身教育程度 低落。陳嘉誠(2001)調查發現新移民女性教育程度國小佔38.8%、國中佔 33.3%,而新移民女性的先生教育程度,國中程度達47.2%、小學佔26.4

%;周美珍(2001)的研究中,新竹縣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之教育程度,高

中職以下佔89.1%;邱方晞(2003)在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 之探討中也提及:雖然較早的資料顯示外籍新娘的教育程度高於台灣郎,但 是許多台灣郎後來多會選擇較自己低教育程度者。黃木蘭(2004)根據教育 部的調查發現,外籍新娘的學歷大都偏低,幾乎有二分之一外籍新娘學歷在 國中以下,而赴海外迎娶新移民女性的台灣新郎,其教育程度也多半在國、

高中以下,其中不乏身心障礙缺陷,或居住於偏遠地區者。跨國婚姻家庭的 子女數不是問題的根本,真正的問題出在新移民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低下。

蕭曉娟(2000)、王宏仁(1999)的研究結果都呈現新移民女性的先生的教 育程度以國中畢業程度為最多,相較與一般本地籍配偶的教育程度為低。然 而我國25-64歲教育程度在民國93年高等教育已達29.3%(各國教育概觀檢析,

2006)。由此可見外籍配偶與其先生的教育程度有普遍較低的情形。

(二)新移民女性的丈夫與新移民女性本身之結婚年齡

鍾重發(2003)在娶新移民女性的台灣男性健康問題上:娶新移民女 性家庭的台灣男性,有的健康狀況差甚至帶有遺傳性疾病,容易生育出不健 康或有障礙的孩子。此外,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平均結婚年齡39歲,男女雙 方年齡差距15歲以上佔30﹪,差距10歲的佔60﹪。年齡過大,即使身體健康,

也會缺乏與子女互動的熱情與體力。陳庭芸(2002)調查澎湖地區以印尼與 越南新娘為例,她們平均的結婚年齡為23.4歲。周美珍(2001)新竹縣新移 民女性生育狀況探討的研究中指出新移民女性的先生,結婚年齡在30至39

歲佔55%、40歲以上佔18.4﹪。王宏仁(2001)的研究指出,娶新移民女性 的台灣男性,平均年齡為38.8歲。邱方晞(2003)則指出適婚的男性國人多 半在找本國新娘無望後,才會考慮外籍婚配,因此,先生年齡將大幅高於太 太,兩人在生理差異,活動嗜好也較易不同。而依據內政部統計處(2006)

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新郎結婚的平均年齡為33.8歲。由以上數據可以發現我國 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其結婚年齡普遍偏高。

(三)新移民女性台灣配偶之社經地位

蕭昭娟(2000)研究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之職業,以二級產業最多,

佔66.2%,主要是以:襪子、輪胎、鐵工廠等工作;其次是以:開雜貨店、檳榔 店等的三級產業居次,佔12.3%,同時從事農業的人數也佔12.3%。黃木蘭

(2004)指出新移民女性的配偶大都以台灣婚姻市場中相對弱勢的男性為 主,他們大都是社經地位較差、年紀偏高或是身心障礙者。鍾重發(2003)

也指出多數迎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屬於經濟與文化的弱勢,收入較低。而 吳清山(2004)也指出新移民女性的台灣配偶多屬於高齡、社經地位較低、

身心障礙者,由於新移民女性配偶的家庭多數處於經濟弱勢地位,導致其所 生的子女成為台灣新一代的弱勢兒童。邱方晞(2003)指出新移民女性的丈 夫背景:不管新移民女性國籍為何,丈夫家庭背景多為勞工階層。由以上資 料顯示取新移民女性的台灣男性其工作大多是屬於中下階層的性質較多。

(四)外籍配偶及丈夫婚前認識時間

根據呂美紅(2001)的研究指出,新移民女性夫妻雙方在認識 15 天內 就結婚者,佔 63.77%。鍾重發(2003)指出新移民女性透過婚友社仲介,

短時間就完成結婚手續。夫妻相處時間短,文化差異大,難以凝聚共識為孩 子的未來努力,子女發展常出現危機。邱方晞(2003)在東南亞外籍新娘家 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中所整理的需求之一為「薄弱的感情基礎」:新移 民女性多半靠仲介認識,沒幾天就登記結婚,新娘亦被視為原國家庭的救 星,來台過好日子甚至希望資助原家庭,此種混和高度商業氣息,甚至爾虞 我詐的騙局婚姻,很難建立互信互賴的感情。鄭予靜(2003)指出跨國婚姻 家庭容易因相處時間短,而被仲介業者所誤導,或易因男女雙方彼此的不信 任、不瞭解,導致新移民女性被夫家孤立、被社會歧視,進而產生許多家庭 生活適應的困擾。黃木蘭(2004)則認為新移民女性與丈夫間雙方因快速完 婚,欠缺溝通,對於婚姻期待的落差之下,所產生充滿無奈的問題與衝突層 出不窮。

普遍上來講,新移民女性與本國籍的婦人相較之下,結婚年齡是更年 輕,教育程度也較低,且大部分新移民女性所嫁之台灣配偶家庭社經地位較 差、配偶年紀較高,屬於較為弱勢的族群,再加上夫妻之間文化差異大,在 教養子女上較難以凝聚共識為孩子的未來努力。也因為上述的這些因素,所 以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社會大眾對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已無形中與上述這 些刻板印象聯想在一起。而在本研究中個案的父親與母親間年齡的差距有十

歲,父親教育程度只有國中,本身有嚴重的構音障礙的問題,目前的工作是 在當蓄養雞隻的工人,他每個月的收入可賺到七萬塊,除了經濟的部分以外 其餘的部分都與文獻資料所述差不多,然而在教育子女上是否會因為這些因 素而影響到其子女的教育呢?還是對其子女的學習與成長是否有相關性呢 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的相關因素

語言是兒童促進社會化行為與智能發展的重要媒介,因此語言可說是 學習的重要基礎。一般而言,兒童在進入小學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兒童已經 具備生活上必要的語言,因此語言是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一項決定性的因 素,所以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快慢優劣,對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張春 興,1990;陳佩足、陳小云,2003)。以下將針對教養問題,以及對學習的 影響兩方面來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

(一)教養問題

吳清山(2004)指出,新移民女性來台後,其生活方式、使用語言或風俗 習慣都異於本地,所遭遇的問題不僅是就業問題,還包括適應困擾,其中遭 受歧視、無法為社會所認同,或者是遭受家庭暴力,時有所聞,不僅造成家 庭問題,而且也會衍生為社會問題,這些是屬於新移民女性本身的問題。此 外,還有些屬於環境因素,也有些屬於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因素,致使新移

民女性對於其子女的教育造成許多的問題,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七個方面:

民女性對於其子女的教育造成許多的問題,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七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