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

Copied!
1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傅秀媚 博士

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

研究生: 張慧君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2)

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傅秀媚博士 學 生:張慧君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發展與其家庭環境、母親語言能力,以 及學習環境等因素的關係。 本研究是以一名語言發展遲緩之新移民女性所生子女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 方法,採用訪談、觀察的方法蒐集資料,進行分析與詮釋,以了解影響研究個案語 言發展遲緩的因素。 本研究發現如下: 個案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其家庭因素對他語言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最大 的,而幼稚園以及醫院則是另一個影響其語言發展的因素,在個案未接受語言治 療,以及就讀幼稚園之前,家庭方面的因素對他語言發展的影響佔了最大的部分, 諸如家庭社經地位、家庭學習環境、家人間的互動以及家人的語言能力等等,都深 切的對個案的語言發展造成影響。 關鍵字:新移民女性之子女、語言發展、語言發展遲緩

(3)

A Case Study on A Female Immigrant’s Child in Language Developmental

Delay

Advisor:Dr. Shiou-Mei Fu

Student:Huei- Chun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 female immigrant’s child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the factors on his family circumstances, speech ability of his mother, and his learning circumstances.

This study takes a female immigrant’s child in language developmental delay as a study object. The data of this study has been collected through qualitative methods by us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The stud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data for realiz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ase in language delay.

The stud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ase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family influences his language development the most. The kindergarten and hospital are other different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s on his language.The family factors have taken the most part of his language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amily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family learning circumstances, family interaction and the family's language competence , all deeply influence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this case.

key word: female immigrant’s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 language delay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兒童語言的發展 ………9 第二節 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因素………21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39 第二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42 第四節 進入研究現場………46 第五節 資料來源與蒐集………49 第六節 研究步驟………53 第七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54 第八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57 第九節 研究倫理………62 第十節 研究限制………63

(5)

第四章 結果分析………64 第一節 家庭整體因素………64 第二節 母親語言因素………97 第三節 個案語言因素 ………109 第四節 學習環境因素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6 第一節 結論………146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155 第三節 研究之限制………160 參考書目 ………164 【中文部分】 ………164 【英文部分】 ………172 附錄 附錄一 臺閩地區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國籍分配表 ………175 附錄二 新台灣之子人數統計表 ………176 附錄三 外籍配偶訪談大綱 ………177 附錄四 幼稚園教師訪談大綱 ………182 附錄五 語言治療師訪談大綱 ………184 附錄六 家長同意書 ………186 附錄七 編碼分類架構表 ………187

(6)

表 次

表 2-1 幼兒年齡與語言發展………18 表 3-1 資料的編碼與符號意義………55

(7)

圖 次

圖 3-1 個案房間配置圖………46 圖 3-2 新奇幼稚園校區配置圖………47 圖 3-3 西瓜班教室配置圖………48 圖 3-4 資料收集流程圖………49 圖 3-5 研究流程圖………53

(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介紹本研究之動機、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名詞釋義,茲分別 敘述於以下各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依據內政部警政署資料,近五年來外籍婚姻登記數每年都超過十萬人, 1998年有10,413外籍人士和國人結婚(新郎1,788人新娘8,625人),佔當年台 灣總結婚對數145,976之比率為7.13﹪;2000之後此比率超過百分之十一,也 就是每一百對婚姻中有近12對為外籍通婚(薛承泰,2003),至今2005年共有 138,834外籍人士和國人結婚(新郎19,268人新娘119,566人)(附錄一)。新 移民女性人潮不斷湧進,在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的現況下,有95%以上的新移 民女性在婚後第一、二年即孕育有下一代(夏曉鵑,2000)。 由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中發現新移民女性子女出生比例有逐年增 加的現象,從 1998 年的 5.12﹪到 2004 年的 13.25﹪(附錄二)。由這樣的 一個數據顯示出,台灣人口結構正悄悄的在改變中,而以新移民女性為主題

(9)

所做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相對的新台灣之子的問題也逐漸的備受重視。依據 相關研究(夏曉鵑,2000;周美珍,2001)顯示這些新移民女性大部份的社 經階層、教育程度都較低,會娶新移民女性的台灣男性,大部份都具有年齡 較高、教育程度較低、甚至身心障礙等社會階層背景。楊艾俐(2003)指出 由於新移民女性子女的父親忙於工作,而母親不會讀寫中文,無法教導兒 童,研究發現兒童有發展遲緩現象,尤其以語言障礙問題最多,有的到三歲 還不能叫爸爸。布魯納(Bruner,1978)就主張,語言的習得,母親與幼兒 各佔一半的因素,至少兒童必須聽到與人互動(通常是母親)時別人所說的 話,方能順利的發展語言技巧。 張秀玉(2003)研究指出,除去先天病理因素,語言遲緩在各種發展遲 緩類別中,是受到後天社會文化環境、語言刺激環境之影響,因此新移民女 性本身語言的限制,將會是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陳怡華 (2000)則指出語言文字除了在學校有限的學習外,還需要家庭裡足夠的教 導與互動,學童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才能夠更有幫助,因此家庭也負有極大的 責任。蘇建文(1998)認為父母的社經地位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是一重要的變 項,個體在關鍵期內若具有良好的環境,得到適當的刺激與發展機會,將促 進語言正常的發展,但若遭遇到不利的環境或不幸的發展機會,將剝奪兒童 接受刺激或訓練的機會。 夏曉娟(2002)的研究指出:「若說新移民女性的子女有發展遲緩的問 題,有一大成因是媽媽不敢和小孩講話」。學習語言的環境與新移民女性本

(10)

身的國語語言能力對兒童的語言發展而言都是重要的變項。根據劉秀燕 (2003)採質性研究探討外籍新娘跨國選擇配偶、跨文化適應衝擊、家庭環 境等因素對其子女行為表現之影響,其研究結果顯示:新移民女性因為不會 說國語,無法教導子女寫國字,進而影響其子女學業成就表現低落,尤其是 語文方面明顯較差。而,葉肅科(2004)則表示,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學習困難, 原因不在血統或種族,而是因為她們的社會資本或經濟與文化資源的不足; 即使她們的子女就學有適應不良的問題,也可能是整體教育與社會環境對於 弱勢族群的不友善,而非新移民女性是沒有能力的母親,或標籤她們所生子 女是有問題。莫藜藜、賴珮玲(2004)亦認為實務界、學術界或報章媒體,不 斷報導新移民女性的家庭是有問題的家庭,或者認為新移民女性是沒有能力 的母親。社會上亦有一股聲浪,認為新移民女性不擅長使用中文的聽說讀寫 能力會阻礙孩子學習與發展,基於她們是孩童主要照顧者的理由,擔心她們 沒有能力帶領孩子閱讀、識字、刺激語言發展、及學校課業的輔導等。 綜合上述而言,新移民女性子女在學習語言的環境上確實是屬於較不利 的一群,然而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語言發展是否會因為新移民女性的中文語 言能力不佳以及新移民女性的家庭環境、學習環境等因素,而造成影響。新 移民女性她們真的沒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孩子嗎?還是說她們只是不知如何使 用中文與子女溝通?或者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在本研究中,研究個案小南的母親來自越南,會說國語但與他人對話時 仍需較多的時間思考,小南經醫師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而且小南的父親教

(11)

育程度也不高,只有國中畢業,家裡的社經地位低,因此研究者選擇了以質 性研究的方式想要深入探討小南的家庭,並想瞭解小南在語言學習上的各個 相關條件與其語言發展之情形?當我們越深入了解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可能會 面臨的困境時,就越容易發現其子女在語言發展上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更容 易尋求最適切的解決方法並進一步採取預防措施,此外本研究在選取研究個 案時主要針對新移民女性之子女中六歲以前的學齡前兒童,用意在於希望社 會能更加關注這群新移民女性所生之子女,並期望如有語言發展問題者能把 握六歲前黃金治療期,讓學齡前兒童獲得適當的治療,提早步入正常社群。 張春興(1993)指出一般兒童在六歲入學接受學前教育以前,已學會使用生 活上必要的語言;張正芬、鍾玉梅(1986)認為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遲速優 劣,不僅影響學習的效果,對兒童社會關係健全與人格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影 響。基於以上理由再加上目前大部分關於新移民女性子女的研究都偏向學 業、生活、教養等,很少深入探討語言發展方面,例如相關研究(陳美惠, 2002;魏毓瑩,2003;劉秀燕,2003;鄭予靜,2004;蔡奇璋,2004)可以 發現這些研究都是針對子女教養與教育進行探討;而(林璣萍,2003;柯淑 慧,2004;盧秀芳,2004;謝慶皇,2004;陳湘淇,2004;周秀潔,2005) 大都針對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業成就進行探討。因此研究者希望藉由此研究對 日後的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問題方面能有所幫助、有所貢獻。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新移民女性嫁來台灣後,因為文化、語言等的差異,因此為她們自己與 家庭在生活上帶來了一些問題,且無形中也給予社會大眾建構了很多負面的 刻版印象,然而是否真如外界所言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就會有發展遲緩的問題 呢?其子女是不是會因為新移民女性本身語言能力不好而影響到他的語言 發展,還是有其他的因素造成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呢?本研究是以 一名語言發展遲緩之新移民女性子女為研究對象,並採用觀察、訪談的方式 來蒐集資料,去了解研究個案的家庭環境、父母親,以及學習環境與其語言 發展的關係性。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個案語言發展情形。 (二)、瞭解個案之生長環境與其語言發展之關係。 (三)、瞭解新移民女性本身語言能力與個案語言發展之關係。 (四)、瞭解個案之學習環境對其語言發展之影響。 (五)、分析個案狀況,提出後續服務建議。

(13)

基於上述的目的,本研究想要瞭解的問題有: 二、研究問題: (一)、個案語言發展情形為何? (二)、瞭解個案之生長環境與其語言發展之關係為何? (三)、新移民女性本身語言能力對個案語言發展是否有關係?關係性為 何? (四)、個案之學習環境對其語言發展之影響為何?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研究題目為「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遲緩之個案研究」,以 下將針對研究中重要的名詞加以界定與說明: 一、新移民女性之子女 本研究所指新移民女性之子女係指來自東南亞地區包括越南、菲律 賓、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等,不包括大陸新娘和其他國家,如日本、美 國及歐洲在內的新娘女子,與台灣籍男子結婚後,兩人一起生育的孩子,且 年齡在六歲以下之子女;在本研究對象中所選擇的新移民女性國籍為越南, 研究個案小南【暱稱】則為一名男性兒童,今年五足歲,聽力、智力皆正常, 可以遵循簡單指令,經醫師診斷後確定有構音異常、語言發展遲緩和認知遲 緩的情形。個案於 94 年 8 月進入幼托園就讀,目前就讀中班,被學校老師 發現有語言發展上的問題而轉介至醫院評估,並於 94 年 10 月開始接受語言 治療課程。個案個性溫和、聽話,就讀幼稚園前的主要照顧者為母親。

(15)

二、語言發展(language development) 人類語言的發展受成熟與學習兩因素的支配。就成熟方面而言,兒童 的構音器官和聽覺器官需發展成熟且正常。支配語言行為的大腦亦須達成熟 的程度,才具有說話的能力;就學習方面而言,此種說話能力需透過環境的 刺激和引發,使兒童獲得適當的學習經驗與增強,然後發展為純熟的語言表 現(張春興,1991);本研究所指的語言發展即幼兒具備健全的構音器官、 完整的聽覺系統和成熟的大腦並透過日常生活的學習,獲得聽、說、讀、寫 以及非肢體語言表達與接收訊息等能力的過程。 三、語言發展遲緩(language delay) 語言的發展水準,比起同年齡的一般兒童為低(何華國,1999)。研究中 所指語言發展遲緩,即語言發展有下列一種或數種情形者:(1)語言發展的 起步年齡較晩,(2)語言發展的進度較慢,(3)發展的程度較正常兒童低下。 其特徵如下:a.語意異常:詞不達意,或無法理解說話者含義。b.語法異常: 句型、結構簡單,有顛倒、混淆或省略等不合語法現象。c.語用異常:說話 不合溝通的情境或措詞不當。d.語形異常:字形辨認不清。e.語彙異常:語 彙少或完全沒有。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回顧與研究問題相關的文獻,藉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參 考,分以下三個領域探討,第一節兒童語言的發展;第二節影響兒童語言發 展的因素;第三節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 第一節 兒童語言的發展 一、語言發展的理論 語言是人類用以表達溝通、情感及慾望的一種方法(Sapir,1921)。它 是一種透過聲音、信號或符號,讓對方了解意義,相互交流的媒介;學者指 出語言不能在真空中發展,如果人被隔絕於人類的社會外,就不可能有語言 的成長,尤其是在幼兒時代,若不能與人類社會互動,時間長久後也就沒有 語言的產生(陳秀才,1998)。人類語言的獲得可分為兩大不同的理論,這 兩大理論分別為經驗論(empiricism)與天賦論(nativism)(張春興,1993)。 語言學專家一致認為正常的說話與語言的發展須有兩方面的配合:(1)與生 俱來的天賦能力;(2)適度刺激的語言學習環境(林寶貴,2003)。這兩派 不同的語言發展理論,茲分別說明之:

(17)

(一)、經驗論(empiricism) 經驗論又分為兩種理論,其一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肯納氏(Skinner) 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與美國心理學家班都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張 春興,1993)。 行為學派心理學者Skinner(1957)認為,語言是透過刺激-反應-報 酬的條件而得到有用的言詞,所有語言行為皆由外在環境設置的刺激所控 制,語言的學習過程是由外界環境引發的機械式的習慣所形成的,而增強 是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之一,當學習者學習到更複雜的語言結構時,習慣 將持續產生,語言學習乃維繫於語言和非語言的經驗中。所以行為學家們 認為,語言乃是習慣行程的歷程,是在成人語言環境中,被動塑造而成的。 例如,嬰兒在語言學習時,如發出類似語言的聲音,如果立即獲得增強, 因而強化該反應。因此,人類學習語言主要是由於環境的增強作用所引發, 語言的學習是經由刺激-反應連鎖的過程再加上增強的結果,以產生語言 行為(引自謝一謙,2002)。然而行為學派的心理學家相信人們的早期經 驗,在下次他們面臨相同或類似的情況時,就會自動以同樣的方式行動或 反應。既然語言的學習是經由模仿、練習、覆述和增強習慣而形成的,聽、 說、讀、寫這四種語言學習的過程就需要包含行為學派的制約 (conditioning)程序(李保玉,1992)。行為學派對於語言學習有下列 三個觀點(黃馨葆,1999): 1.將語言視為一系列對刺激的反應,強調語言可觀察、可測量的一面。

(18)

行為主義者認為語言行為和其他行為沒有本質上的不同,行為是可以通過 強化、塑造或模倣形成,是對於外界所給予的刺激而作出的習慣性反應。 2.行為學派強調學習的重要,認為語言行為是經過後天而習得的能力,而 語言發展不需要特別的機制,它僅是廣泛的學習系統中的一部分。3.行為 學派主張對語言進行「功能分析」,注重激起語言行為的刺激和語言運用 的結果,認為環境的因素,即強化和刺激的歷程,決定了語言的形成和發 展。 兒童經由生理需求,與生活的環境互動而習得語言,進而產生語言能 力,社會學習論學者Bruner(1981)則認為嬰兒在其出生的第一年期間,

有三類與生俱來的溝通意圖(innat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會慢慢

地顯露出來其中之一便是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此溝通是用 來引導他人注意自己,以達到與對方能夠緊密聯繫的目的。班都拉 (Bandura,1977)則認為幼兒的語言,是透過觀察與模仿主要照顧者與同 儕之間的互動過程,而產生的。幼兒模仿父母或其他人說話,會適時的得 到鼓勵,因而產生社會性增強作用,促使幼兒有意願去模仿與學習成人的 語言。二十世紀初期蘇俄的心理學家Vygotsky 認為語言是人類思考的媒 介,人類之所以有異於動物之高級心理歷程之發展,主要是由於抽象符號 系統(尤其是語言)之發明。語言不只是社會互動的產物,也是社會互動 的工具,個體的認知發展必然受到語言中介作用的影響(陳淑敏,1994)。

(19)

(二)天賦論(nativism) 學者 Smith 與 Miller(1966)對此理論作如下的摘要:很少父母具有 教導幼兒語音、語形、語法的概念與技能,嬰幼兒之所以會愉快的習得語 言是具有天生學習的傾向。換句話說,亦即語言發展是人類特殊成就的特 殊方式。有關此派又可分為天賦論與認知決定論兩種學說(引自林寶貴, 2003): 天賦論(nativism)主要是認為語言是與生俱有的,在正常發展之下, 隨著生理的成熟而產生語言能力,當代語言心理學家詹姆士基(Noam Chomsky),於 1965 年提出天賦論(nativism)推翻了經驗論(empiricism), 詹姆士基認為人類語言的獲得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歷程,人類天生就具有一

種「語言學習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簡稱 LAD),幫助人類

學得語言,因此詹姆士基認為人類的語言學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幼兒語

言的習得不需刻意教導,幼兒就能自然吸收語言(Chomsky,1965)。研究腦

部成熟與發展的神經學家(Lenneberg,1967),與認為語言屬於人類本能的

語言學家(Sapir,1949;Pinker,1994)都指出,說話與其他生理活動的發展

如:走路等,一樣是天生的。McNeill(1970)也提出人天生即存在一套語言

學習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經過環境的引發即可啟動此機

制;換言之,當孩子處於充滿語言的環境中,即會自我學習得到語言的規

則與音韻規則,瞭解使用語言的方法及學會溝通。另一位語言學者

(20)

點,他指出如果語言是人類獨具的能力,則只要是正常的孩子,不論他住

在哪裡都應該能說話;如果語言是人類獨具的能力,則每一位正常的孩子

都應具備創造語言的能力,每一位正常的孩子到了相當的年齡都應該發展

出語言的能力(引自陳淑琴,2000)。

而認知決定論(Cognitive determinism)的學者 Piaget 從智慧的發

展來解釋語言發展的本質,他認為語言的產生,是在兒童對身體存在的空 間有了獨立的概念之後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尚未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直 至周歲,始能尋找消失的物體;但至前操作期,兒童透過內在模仿,漸能 想像事物或行為而出現抽象概念,改用記號指示物體,並了解符號的意義。 當兒童能使用符號時,乃源於他能將思想從動作中分離(林寶貴,2003); 且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認為語言並不構成邏輯思考的來源, 語言反而是由思考所構成;但是缺乏構成語言符號表達系統,運思將維持 在連續性行動的階段,無法統合成一致的系統;所以語言與精細思考是兩 兩交互作用而不可分割的(引自陳李綢,1999)。布魯納(Bruner,1978) 亦指出認知發展先於語言的使用,認知是一種說話溝通前期與語言間的持 續性之重要來源。 綜合上述各種理論,關於人類是如何獲得語言?是與生俱來的?還是 經由模仿、增強而獲得?或是與認知能力有關?各個學派對於語言學習的 觀點均提出不同的論點與看法,雖然各個看法並不相同,但各有可取之處。 就操作制約學習理論而言,強調透過外界的刺激、模仿、增強和互動等作

(21)

用來解釋語言的習得;天賦論認為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能 力,而語言成長是自然成熟的結果,認知決定論與社會學習論則認為語言 本身是一種符號,語言的學習是一種認知的過程,語言發展階段隨著認知 發展而來,而認知能力是個體在環境及現有認知結構互動下的產物。然而 新移民女性的子女在語言學習與獲得上是否會受後天環境的影響?還是本 身先天即屬於弱勢的一群呢?他們是否會喪失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進而影 響其語言的發展,研究者以為這是值得深思與探討的。 二、兒童語言的發展 嬰兒自呱呱墜地至五、六歲的兒童期,短短的數年間,即可發展出一 套與人溝通的工具―語言。兒童是如何習得語言的問題,長久以來一直是 大家所感興趣的。Brown(1973)曾說,嬰兒由出生時,發出哭聲開始奠定說 話的基礎,隨著年齡增長,語言互動刺激的增加,約經過六至七年的時間, 已能順利與他人對答如流。Bloom 與 Lahey(1978)認為語言有三個層面: 語言形式、內容和使用;語言形式:指語言的形狀符號和聲音符號,包括 各式符號與符號的串連,即所謂語音(phonology)和造句(syntax);語 言內容:即我們意欲表達,想了解的思想內容,又稱之為語意(semantic), 即語言的含意;語言使用:指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溝通意圖,而用語言 來表示回答或要求,接受或拒絕,命令或要求,評論或描繪等,也就是所 謂實用性,即語言的功能;這三個要素(內容、形式、使用)交互作用而

(22)

形成語言的完整性(引自劉麗容,1986)。以下將以兒童口語之語形、語意、 語用技能的發展為出發點,敘述一般兒童的語言發展: (一)語形的發展 人類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是極為複雜的過程(Bagnato &Neisworth , 1987)。王鍾和(1986)指出幼兒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有四種溝通方式: 哭泣、咕咕發聲與牙牙學語、姿勢及情緒的表達,幼兒在發覺以哭泣或手勢 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後,便會產生強烈的學習說話動機。Hecht(1997)嬰兒 在語言發展的初期,已經具備了許多前語言能力,包括:聽覺和視覺的注意 力、動作及聲音的模仿能力、物體恆存的概念、順序替換的能力、事物因果 關係的概念、基本溝通手勢的使用和字音字義連結的能力等。Allen(1992) 通常非語言的發展早於語言的學習,嬰兒在出生後與週遭環境互動時,已開 始用發聲、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等方式來與週遭的人進行溝通,如發出啼哭、 咕咕聲(cooing)、喃語聲(babbling)來表現語言前的溝通;而大約在十到十 八個月大時,開始出現第一個字彙,此時語言能力的發展也跨出一大步;在 兩歲之後,大多數幼兒可將他所學會的字組成不同的句子,並不斷累積學習 的語彙,以美國為例,幼兒到六歲左右,所擁有的詞彙已多達一萬四千個。 黃天中(1987)則認為幼兒經由嬰兒期的啼哭聲、爆炸聲、牙牙兒語而發展 至成為真正的語言。劉麗容(1983)指出一般兒童大致在四個月時,都會開 始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在六至九個月時,小嬰兒們就會發出相同而連續的

(23)

聲音,到了一歲至一歲半時,大多數的小孩都已經會說幾個簡單的字,和爸 爸、媽媽、嘟嘟等等。在一歲半到二十一個月之間,一般的孩子已經能了解 簡單的問題,同時他的字彙也經由幾個字增加到二十個字甚至一百個字不 等,用字也由單字到兩個字甚至簡單的短句。從兩歲到兩歲半,一般的孩子 已能應用一百至三百個單字,而且經常造出短句來。兩歲半到三歲這個階 段,孩子通常進步得非常快,字彙差不多可增加到九百至一千,同時會用三、 四或五個字來造句。三歲到三歲半的孩子說的話,一般都能了解,換句話說, 這個時期的孩子在一般談話中,與人互相應對應該大致都沒有問題。四歲以 上的孩子,甚至字彙可達一千五百以上,而且能與別人溝通了。 王麗斐(1986)將兒童語言發展過程的特徵分成兩歲半到四歲,與四歲 到六歲兩大階段來描述,並指出兩歲半到四歲的幼兒,在語言上有「複句」 與「好問」兩大特色。此時期兒童的語言發展,由「簡單句」進展到「複合 句」,也就是兩個平行句,如「哥哥玩槍,我也要玩槍。」而後再進展到有 主句與副句的「複雜句」,在複句的發展方面,初時對於表示關係的連接詞, 常常會有遺漏。漸漸地,才會減少錯誤。另外,兩歲半到四歲的幼兒,由於 因果思想萌芽,對於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喜歡問其所以然,也就是所謂的 好問期。到了四歲,幼兒腦中所盤旋的問題更富於想像,幼兒的發問不但增 加其語言練習的機會,更可滿足求知的慾望。而兒童四歲到六歲的語言發展 又稱為完成語言期。一般而言,兒童在三至四歲時,語彙的數量增加最為顯 著,到了四歲以後,便進入熟練的階段,對於語言的興趣,漸由語言本身的

(24)

學習轉移到語言的內容和求知的活動方面。在回答問題時,四歲以前的兒童 不加思索立即回答,但四歲以後的兒童,便會思考一下再回答。普遍而言, 兒童到此階段,語言發展已和成人的語言無甚差別。徐道昌、吳香梅、鍾玉 梅(1997)則將兒童語言發展的步驟分為以下幾期:(一)哭聲和愉悅聲: 出生後二個月內;(二)牙牙發聲:出生後二至四個月左右,即開始發出一 些簡單而無意義的聲音;(三)社交性發聲:大約五、六個月左右,發出另 一種新聲音已獲得關注,且學習以聲音來表達意思;(四)語調練習:八至 十二個月的嬰兒有類似疑問、命令和驚訝的語調;(五)第一個字:大約十 至十八個月,正常小孩會學到第一個真正有意義的字;(六)呢喃兒語:十 八個月時,大約有十至二十個有意義的字來表達意思;(七)鸚鵡式學語: 大約二十四個月時,開始模仿成人的語句;(八)語言交談:兩歲以上的幼 兒已漸漸具有語言交談的能力,三、四歲時字彙的增加達到最高峰。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可以看出嬰幼兒在一歲之前還難以說出第一個 詞,一歲半左右可以說出少數的單詞或雙字詞,且從兩歲以後,幼兒的語詞 會急遽的增加,在正常的發展的情況下,通常在幼兒滿五歲時,語法的發展 已相當完整,話語中的語句已少有結構不完整的現象,不僅能正確清楚說 話,並已發展出像成人的語言形式。下表為研究者綜合整理以上文獻之幼兒 年齡與語言發展的相關表 2-1。

(25)

表 2-1 幼兒年齡與語言發展 年齡 語言發展 出生 哭聲及愉悅聲。 2-4 個月 牙牙學語期。 4 個月 開始注意聽環境中的聲音。 5-6 個月 開始社交性的發生、回應別人的語言 、學習表達。 8-12 個月 語調練習。 12-18 個月 第一個有意義的字出現。 18 個月 呢喃兒語。 24 個月 模仿成人說話。 2-2 歲半 開始有簡單文法句子出現,有五十至一百 個字彙。 3-4 歲 使用較複雜的句子,句子結構仍可能有問 題,字彙的增加達到最高峰。 4-5 歲 繼續構音及文法的發展、學習簡單概念, 且所說的話可完全聽懂。 6-7 歲 構音發展已很少錯誤,使用較多的內在語 言,語言發展明晰度已接近成人。 (二)語意的發展 語意的理解是兒童正確使用語言和理解語言的基礎。兒童獲得詞義的 過程比獲得語言、句法的過程為長,其歷程和認知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兒童詞義理解的過程有兩種現象發生:其一是「過份擴張」(over-

(26)

extention),是兒童早期詞彙中普遍表現出對詞彙使用範圍的擴張現象。 例如:幼兒經常將各種四隻脚的動物均稱為「狗」。其二是「低度擴張」 (under-extention),是把詞的使用範圍縮小,對事物較嚴格的區分, 即為低度擴張的現象。例如:幼兒所謂的「媽媽」,可能只代表他自己的 媽媽;「桌子」是代表家中吃飯的桌子。兒童對詞義理解的擴張或縮小範 圍,通常發生在兩歲到六歲間。三至六歲的兒童可進入詞語發展的黃金時 期(陳李綢,1999)。Hsu(1985)與Gentner(1982)也指出兒童早期語意 的發展過程,與語言的擴張(expand)、延長(extension)、縮短 (contraction)、和區變(differentiation)有關。在單字詞階段,兒童的 說話內容大多以身邊接觸的事物為主,如爸爸、媽媽、狗狗、汽車等等, 以名詞為居多,之後才出現動詞。Clark(1973)指出也有學者根據幼兒過 度的語意延伸,即是把「熊」、「貓」都稱「狗狗」的現象,而認定幼兒語 意發展,受到物品的形狀的影響(引自蘇建文等,1991)。 (三)語用技能的發展 語用發展是指幼兒學會接受及傳達現實情境中有用的訊息的過程(郭 靜晃等,1998)。兒童語言用法的發展,約可粗略的歸類為兩種:一為自我 中心語言行為模式;另一為社會化語言行為模式,根據皮亞傑(1962)早 期的觀察,兒童要到六、七歲才有社會化的語言,而在這個階段之前,兒 童只有自我中心的語言(引自蘇建文等,1991)。Shatz 和 Gelman(1973)

(27)

發現四歲兒童就已經能適應聽者的能力,而調整其談話內容。然而,謝國 平(1986)則指出語用與語意的關係相當密切,語用經常影響語意。也有 很多語意是可以由語用的觀點去界定。因此,語用也可以說是語意的一部 分。如果語意是語法中的一部分,那麼語用也應該是語法的一部分。 由上述的資料中可以了解一般兒童的語言發展,無論是在語形、語意、 語用技能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其階段性,而且每個階段都對語言的學習都很 重要,我們應該在每個階段提供適時與適當的語言學習環境給成長中的兒 童使其語言能正常的發展。相對的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其語言主要的問題 是在語形上還是語意和語用,或者語形、語意、語用都明顯的出現了問題? 而這些問題是否又跟後天的環境或者先天的語言能力有關呢?

(28)

第二節 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因素 一個孩子到三歲了如果還不會說話,做父母的這時候就必須警覺到孩子 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可能是經常有中耳炎,而影響到他的語言學習能力;也 可能是他的成長環境中缺乏學習語言的機會,比方父母都上班,沒有人和孩 子玩;當然更有可能孩子有自閉症的毛病(劉麗容,1983)。然而幼兒語言 的發展可以經由各種不同的途徑予以培養。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需要依靠所 有接近他們的人的意念及去安排互動和學習的情境。假使我們忽略了幼兒早 期語言之學習失去了培植他們的機會。等他們長大以後,我們將非常困難予 以彌補(陳秀才,1998 )。而兒童的語言發展通常是在他所生長的語言文化 環境中發展出來的(林寶貴,983)。此外,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因素尚包括: 兒童的健康狀況、智力程度、性別差異、家庭社經狀況、人格特徵、雙重語 言等(徐道昌等,1990;Hurlock,1952;引自林寶貴,2003);以下將就健 康狀況、性別、智力、父母、環境以及雙重語言分別說明之: ㄧ、在健康狀況方面: 劉麗容(1983)指出身體健康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首要之務。于漱(1988) 也提出健康狀況良好的幼兒語言發展較好,反之如果個體之生理、心理發展 程度較緩慢,那麼其語言的發展亦可能較為遲緩。徐道昌等(1990)也提出 健康狀況良好的幼兒語言發展較好,相對的幼兒若患得嚴重或長期性疾病,

(29)

尤其在最初一、二歲之間,會延長開始講會的時間,也會剝奪遊戲及與他人 接觸的機會;由於外界環境隻語言刺激減少,語言學習發生困難,嚴重的妨 礙語言發展。 二、在性別方面 劉富梅等(1994)民 83 年針對高雄市國小一年級普通班學童語言障礙 調查研究發現:男童發生語言障礙的概率顯著的比女童為高。于漱(1988) 也提出,女孩之語言發展一般而言較男孩為早,且語言的能力亦較優於同年 齡的男孩,其原因至今仍不明。吳武典、張正芬(1984)以自編之「國語文 能力測驗」 探討性別因素對國語文能力之影響,結果發現女生成績優於男 生。 三、在智力方面 語言的學習是極為複雜的體系,因此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智力(傅秀 媚,1996)。于漱(1988)指出智力越高者,通常其語言發展情形亦較好, 此主要原因是智力高的小孩具有教敏銳的觀察力,較能了解事物之間的關 係,能把握情境的意義和發揮模仿的能力所致。黃志成、王麗美(1994)則 對智力高的幼兒提出以下三點特徵:(一)智力高的幼兒開始學說話的時間 較早,反之則較晚;(二)智力高的幼兒使用語句較長,反之則較短;(三) 智力高的幼兒,在語言使用的品質較好,反之則較差。鄭甤(1990)亦認為

(30)

兒童的語言發展,深受智力發展的影響。而 Vygotsky(1962)強調語言發 展和認知發展的關係,他認為語言發展可以幫助兒童的認知思維,在其「思 想與語言」一書中提到,在思想的系統發展中,語言負擔很重要的地位,他 強調智力發展依賴於語言的掌握。 四、在父母方面 環境是一種催化劑,幼兒與其周圍環境有著動態的關係。尤其父母是 幼兒環境中最親密,最重要的人物。父母親,尤其母親幾乎每天都協助幼兒 生活,在他們每天的交互作用中,母親指導幼兒的溝通能力,而這些能力可 以說是語言能力的先驅(陳秀才,1989)。研究發現,即使只有兩天大的嬰兒,

對父母的說話腔調,都會有反應(Cooper & Aslin 1990)。Snow & Ferguson.

(1977)指出,嬰兒與母親的溝通,學習了「雙向」的會話功能,由於不斷地 創造及保留會話的模式,母親是其基本溝通同伴中最重要的。美國 Hart & Risley(1995),試圖找出影響小孩語言發展的因素,故針對 43 個一至兩歲 幼兒的家庭做研究,經由兩年半的觀察父母與小孩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方式, 發現中產階級的小孩在四歲時的語言發展明顯的高於勞動階級及低收入戶 家庭,而勞動階級的小孩的語言發展又高於低收入戶家庭的小孩。其研究最 後歸納出五點明顯的父母差異來解釋為何中產階級家庭的小孩語言發展較 好:一、中產階級的父母常常對小孩說話,藉著說話來拉近與小孩間的距離; 二、中產階級的父母願意傾聽小孩在講什麼,藉由傾聽了解小孩需要什麼,

(31)

並鼓勵小孩多說多表達;三、中產階級的父母跟小孩對話時都很和善,即使

是在要求小孩子行為時,他們比較能保持冷靜地和小孩子溝通;四、中產階

級的父母給予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力,比較不會強制小孩一定要遵照某一模式

而行;五、中產階級的父母在與小孩日常生活對話中,會主動提供給小孩一

些訊息與觀念。

Ramey & Mills(1977)觀察六個月大的嬰兒及其母親。結果顯示較低

階層的母親很少和他們的嬰兒談話,而嬰兒也就比他們中等階層家庭的孩子 少說話(引自陳秀才,1989)。林和惠(1988)指出,不論是在臨床觀察中, 或者是研究報告裡,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親子關係和幼兒的語言發展有著 密切的關係。而鍾玉梅、徐道昌(1983)則提出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者,其小 孩語言能力相對的亦越佳。張正芬、鍾玉梅(1986)之研究結果也顯示出, 父母為中、高教育程度的兒童語言能力略優於父母為低教育程度之兒童。劉 富梅、鍾玉梅、黃秀珍、劉憶萍(1994)的研究亦顯示出,父親和母親的教 育程度與兒童語言障礙的出現率有顯著相關,低教育程度者子女發生語言障 礙的機率較高。 五、在環境因素方面 兒童與環境的互動是持續的、互相依賴的,若要分析兒童,則無法跳脫 環境因素;分析環境,亦無法忽略兒童,兩者有其相互依存的關係(Bijou& Bear,1978)。環境至少包含物理的和心理的兩方面。物體之擺設和組成方式,

(32)

構成了物理之環境。這種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功效。不但能影響幼兒所學內 容,同時也能影響所學的過程,進而使幼兒在環境下有所行動或內在化,因 此家庭物理環境之適宜與否,將對幼兒學習性與動機發生很大的效應,此外 有良好的心理環境,孩子之語言發展亦會較易成長,例如:孩子在無壓力的 心理環境下,語言學習會有較好的效率(陳秀才,1998)。Bank認為,貧窮、 住屋不良、過分擁擠的環境影響很多兒童的學業表現;貧窮會使父母不願使 其子女就學,使父母對於購置書籍、教材等有利學習的工具感到為難,住宅 過分擁擠使得家庭成員感到侷促與壓迫(引自林清江 譯,1984)。 于漱(1988)指出當環境中促使語言發展的刺激減少甚至缺乏時,也就 是出現環境剝奪(Environmental deprivation)的情形時,亦可能會妨礙兒 童正常的語言發展,例如兒童若是與年老的祖父母同住,便可能因生活環境 中之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而影響其語言的發展。另外,如混血 兒或生長在國外的小孩,因他們會同時面對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此情形或 多或少均會影響或阻礙正常的語言發展,但聰明、適應良好的小孩則能夠很 快趕上正常發展的速度。王雅蘭(2004)認為貧窮、環境不利、受到虐待或 忽略、照顧者本身有互動上的障礙(如憂鬱症)等環境因素會導致兒童陷入 溝通障礙的高危險群,並認為語言學習環境對語言學習有重大的影響,兒童 若於三十個月大以前,處於一個虐待的、忽略的環境,將嚴重影響社交、溝 通的功能。于漱(1988)依研究顯示兒童語言發展與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 社會經濟地位、家戶人口數以及出生別有關,比如社經狀況高者,在配以其

(33)

他條件(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家戶人口數較少而關係密切者),其小孩的語言 發展會優於他者。Thomas Kellaghan 等提出家庭是兒童學習母語的地方,也 是擴大自己字彙及豐富語言的主要場所(引自吳國淳,1996)。Noller和 Callan(1991)兒童在家庭中與父母、手足和親人等人際互動的早期經驗, 即是兒童學習的管道以及人際經驗的基礎,因此,家庭對兒童的發展佔有其 重要的地位。此外,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子女成長與發展影響重大(引自蕭彩 琴,2004)。Bernstein(1977)的主要論據是,不同的家庭語言交流形態, 尤其是親子關係,會影響子女的語言發展。例如,中上階層的母親對於兒童 的問題能給予詳盡的回答或加以討論,使得兒童對於外在環境會有較系統的 認識。語言交流是家庭文化的一面,而此一層面深切的影響到子女的語言發 展及社會化過程。 六、雙重語言 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美國,許多兒童在上學前學一種母語,等到上 學後又必須使用另一種語言,這種雙重語言的問題,亦會在兒童的語言發展 過程中,帶來些許的影響與困擾(林寶貴,1983)。混血兒或生長在國外的 小孩,因他們會同時面對兩種以上不同的語言,此情形或多或少均會影響或 阻礙正常的語言發展(于漱,1988)。對一個開始學說話的兒童而言,正確 使用兩種語言說話,真是困難重重;他必須同時學習如何說、寫及瞭解並區 分兩種語言的意義及異同處(徐道昌等,1990)。

(34)

語言在我們的溝通行為中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雖然語言的發展與個 體的生長和發展一樣,有一定的順序、步驟或模式,但縱使是同父母的兄弟 姊妹,語言的發展歷程也不相同,語言發展是因人而異。由以上文獻資料中 可以發現,健康狀況、性別、智力、父母、環境以及雙重語言等對兒童語言 能力的發展都有影響性存在,且都可能會妨礙兒童正常的語言發展,然而就 算是對一個健康狀況佳、智力正常的幼兒而言,即使擁有健全的身心,但是 如果在後天學習環境裏沒有提供給他一個經常能夠練習說話的機會,那麼這 個小孩子的說話能力可能也是不會好,可見語言的發展、語言能力的好與不 好,必須同時考慮父母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教養態度、雙重語言以及家 庭環境等,這些因素也都可能會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

(35)

第三節 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 本部分將針對新移民女性的家庭與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的相關因 素兩部分來加以整理: ㄧ、新移民女性的家庭 從個體的發展觀點來看,幼兒時期是身心發展快速,且學習興趣、可塑 性、模仿性較高的時期,幼兒時期的社會化,係後來個人角色學習、價值觀 及人格發展的基礎,而且是影響深遠的第一個階段(侯東成,2001),然而 家庭是孩童最早社會化學習的場所,也是供給孩童基本生存必需品的來源, 包括食衣住行、安全保護、愛與歸屬等。家庭亦是形塑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 場所,舉凡個人知識的獲得、道德的培養、行為的養成均有賴家庭教育奠定 基礎(高淑貴,1991)。根據文化人類學家及比較兒童發展學家研究發現,在 不同的社會與文化環境裡,對養育兒童的方式與態度有明顯的不同,會影響 著兒童性格的發展(曾文星,2004)。邱方晞(2003)指出新移民女性必須 面對高負荷的家庭勞務:隨著低經濟地位迎娶新移民女性比例增高,有些家 庭甚至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是為了老人照顧或是身心障礙者的問題。新移 民女性總是一到台灣立即成為所有的家務完成者日夜操勞,苦不堪言,難以 適應。柯淑慧(2004)普查國民小學一年級外籍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 與家庭背景,比較雙方的差異並探討相關因素,結果顯示:(一)本籍母親

(36)

之子女學業成就高於外籍母親之子女(二)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教育環境、 家庭文化資本、外籍母親家庭均不及本籍母親家庭(三)本籍與外籍家庭在 子女出生時先天疾病沒有差異,但外籍樣本身心障礙的比例高於本籍家庭 (四)語文成就與數學成就呈顯著正相關(五)外籍母親家庭中父母親教育 程度越高,越重視子女間互動。 然而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環境是影響其發展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之 一,雖然新移民女性家庭的子女發展是否較為遲緩,尚有爭議,但家庭中如 果父親或母親均受限於社經地位、身心障礙或其他因素的影響,那在提供給 下一代語言能力、學習及社會認知等方面的教育上是否容易因力有未逮而有 所延誤呢?以下即整理新移民女性家庭環境之相關資料: (一)新移民女性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程度 新移民女性家庭屬於經濟、教育、文化的弱勢族群:多數迎娶新移民 女性的男性,屬於經濟與文化的弱勢,例如:收入、教育程度較低,遇到問 題時也不會尋求社會支援,導致無法有效解決家庭衝突,以及給孩子良好的 發展環境(鍾重發,2003)。而蔡榮貴、黃月純(2004)甚至將學童學業及生 活適應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學童的外籍父母缺乏進行親職教育及家庭教育 的能力,在他們歸納的學生低成就的原因中第四點提及:父母本身教育程度 低落。陳嘉誠(2001)調查發現新移民女性教育程度國小佔38.8%、國中佔 33.3%,而新移民女性的先生教育程度,國中程度達47.2%、小學佔26.4 %;周美珍(2001)的研究中,新竹縣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之教育程度,高

(37)

中職以下佔89.1%;邱方晞(2003)在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 之探討中也提及:雖然較早的資料顯示外籍新娘的教育程度高於台灣郎,但 是許多台灣郎後來多會選擇較自己低教育程度者。黃木蘭(2004)根據教育 部的調查發現,外籍新娘的學歷大都偏低,幾乎有二分之一外籍新娘學歷在 國中以下,而赴海外迎娶新移民女性的台灣新郎,其教育程度也多半在國、 高中以下,其中不乏身心障礙缺陷,或居住於偏遠地區者。跨國婚姻家庭的 子女數不是問題的根本,真正的問題出在新移民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低下。 蕭曉娟(2000)、王宏仁(1999)的研究結果都呈現新移民女性的先生的教 育程度以國中畢業程度為最多,相較與一般本地籍配偶的教育程度為低。然 而我國25-64歲教育程度在民國93年高等教育已達29.3%(各國教育概觀檢析, 2006)。由此可見外籍配偶與其先生的教育程度有普遍較低的情形。 (二)新移民女性的丈夫與新移民女性本身之結婚年齡 鍾重發(2003)在娶新移民女性的台灣男性健康問題上:娶新移民女 性家庭的台灣男性,有的健康狀況差甚至帶有遺傳性疾病,容易生育出不健 康或有障礙的孩子。此外,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平均結婚年齡39歲,男女雙 方年齡差距15歲以上佔30﹪,差距10歲的佔60﹪。年齡過大,即使身體健康, 也會缺乏與子女互動的熱情與體力。陳庭芸(2002)調查澎湖地區以印尼與 越南新娘為例,她們平均的結婚年齡為23.4歲。周美珍(2001)新竹縣新移 民女性生育狀況探討的研究中指出新移民女性的先生,結婚年齡在30至39

(38)

歲佔55%、40歲以上佔18.4﹪。王宏仁(2001)的研究指出,娶新移民女性 的台灣男性,平均年齡為38.8歲。邱方晞(2003)則指出適婚的男性國人多 半在找本國新娘無望後,才會考慮外籍婚配,因此,先生年齡將大幅高於太 太,兩人在生理差異,活動嗜好也較易不同。而依據內政部統計處(2006) 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新郎結婚的平均年齡為33.8歲。由以上數據可以發現我國 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其結婚年齡普遍偏高。 (三)新移民女性台灣配偶之社經地位 蕭昭娟(2000)研究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之職業,以二級產業最多, 佔66.2%,主要是以:襪子、輪胎、鐵工廠等工作;其次是以:開雜貨店、檳榔 店等的三級產業居次,佔12.3%,同時從事農業的人數也佔12.3%。黃木蘭 (2004)指出新移民女性的配偶大都以台灣婚姻市場中相對弱勢的男性為 主,他們大都是社經地位較差、年紀偏高或是身心障礙者。鍾重發(2003) 也指出多數迎娶新移民女性的男性,屬於經濟與文化的弱勢,收入較低。而 吳清山(2004)也指出新移民女性的台灣配偶多屬於高齡、社經地位較低、 身心障礙者,由於新移民女性配偶的家庭多數處於經濟弱勢地位,導致其所 生的子女成為台灣新一代的弱勢兒童。邱方晞(2003)指出新移民女性的丈 夫背景:不管新移民女性國籍為何,丈夫家庭背景多為勞工階層。由以上資 料顯示取新移民女性的台灣男性其工作大多是屬於中下階層的性質較多。

(39)

(四)外籍配偶及丈夫婚前認識時間 根據呂美紅(2001)的研究指出,新移民女性夫妻雙方在認識 15 天內 就結婚者,佔 63.77%。鍾重發(2003)指出新移民女性透過婚友社仲介, 短時間就完成結婚手續。夫妻相處時間短,文化差異大,難以凝聚共識為孩 子的未來努力,子女發展常出現危機。邱方晞(2003)在東南亞外籍新娘家 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中所整理的需求之一為「薄弱的感情基礎」:新移 民女性多半靠仲介認識,沒幾天就登記結婚,新娘亦被視為原國家庭的救 星,來台過好日子甚至希望資助原家庭,此種混和高度商業氣息,甚至爾虞 我詐的騙局婚姻,很難建立互信互賴的感情。鄭予靜(2003)指出跨國婚姻 家庭容易因相處時間短,而被仲介業者所誤導,或易因男女雙方彼此的不信 任、不瞭解,導致新移民女性被夫家孤立、被社會歧視,進而產生許多家庭 生活適應的困擾。黃木蘭(2004)則認為新移民女性與丈夫間雙方因快速完 婚,欠缺溝通,對於婚姻期待的落差之下,所產生充滿無奈的問題與衝突層 出不窮。 普遍上來講,新移民女性與本國籍的婦人相較之下,結婚年齡是更年 輕,教育程度也較低,且大部分新移民女性所嫁之台灣配偶家庭社經地位較 差、配偶年紀較高,屬於較為弱勢的族群,再加上夫妻之間文化差異大,在 教養子女上較難以凝聚共識為孩子的未來努力。也因為上述的這些因素,所 以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社會大眾對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已無形中與上述這 些刻板印象聯想在一起。而在本研究中個案的父親與母親間年齡的差距有十

(40)

歲,父親教育程度只有國中,本身有嚴重的構音障礙的問題,目前的工作是 在當蓄養雞隻的工人,他每個月的收入可賺到七萬塊,除了經濟的部分以外 其餘的部分都與文獻資料所述差不多,然而在教育子女上是否會因為這些因 素而影響到其子女的教育呢?還是對其子女的學習與成長是否有相關性呢 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 二、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的相關因素 語言是兒童促進社會化行為與智能發展的重要媒介,因此語言可說是 學習的重要基礎。一般而言,兒童在進入小學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兒童已經 具備生活上必要的語言,因此語言是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一項決定性的因 素,所以兒童早期語言發展的快慢優劣,對學習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張春 興,1990;陳佩足、陳小云,2003)。以下將針對教養問題,以及對學習的 影響兩方面來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困境: (一)教養問題 吳清山(2004)指出,新移民女性來台後,其生活方式、使用語言或風俗 習慣都異於本地,所遭遇的問題不僅是就業問題,還包括適應困擾,其中遭 受歧視、無法為社會所認同,或者是遭受家庭暴力,時有所聞,不僅造成家 庭問題,而且也會衍生為社會問題,這些是屬於新移民女性本身的問題。此 外,還有些屬於環境因素,也有些屬於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因素,致使新移

(41)

民女性對於其子女的教育造成許多的問題,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七個方面: 1.適應環境困擾,影響子女心智發展;2.語言溝通障礙,子女學習發展受限; 3.缺乏育兒知識,不易勝任母親責任;4.子女發展遲緩,增加教育子女困難; 5.婚姻形同買賣,子女缺乏有利環境;6.居於經濟弱勢,缺乏自我謀生能力; 7.處於文化隔閡,社交範圍相當受限。鄭雅雯(2000)語言的溝通不良常使 新移民女性在生活中遭逢困頓或衍生其他適應問題;顏錦珠(2002)指出在 跨國際婚姻中所發生的問題都與語言脫離不了關係,語言常是考驗跨國婚姻 能否持續的關鍵因素,新移民女性在克服語言的過程中,主要有聽不懂、說 不出、不識字等三大問題,造成生活不便,在她的研究中只有一位因上過國 小補校可自行看完受訪的同意書,其它五位皆須研究者口述同意書內容。不 認識國字相對的就無法透過管道來獲得資訊,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孩子 不斷對媽媽發問問題時,需要的是明確的答案,可是對新移民女性來講,她 們所知道的語彙並不多,經常發生有口難言或只能以母語回答的情形。鍾重 發(2003)新移民女性移居到與婚前完全懸殊的生活環境,常有生活適應困 難及情緒無處宣洩的抑鬱。尤其語言溝通更是一大困擾,教養子女時遭遇許 多困難。 陳佩足、陳小云(2003)指出外籍配偶子女容易有語言學習困難,肇 因於外籍配偶以不熟悉的語言(台語、國語或客語)教育子女。夏曉鵑(2000) 也指出身處異國的外籍配偶,新國度的語言和文字所造成的障礙常造成教育 第二代的一大障礙。在朱玉玲(2002)訪談資料中也顯示大多數的新移民女

(42)

性對於國語會說不會看,在教育孩子時更突顯出問題所在。在楊淑朱等 (2003)調查學前階段與國小的新移民子女在同儕表現的問題中發現,新移 民子女不論是處於幼兒園所及國小階段的學童約有二成在同儕關係中都有 與同儕互動不良、發生衝突等問題產生,所產生的原因大多為語言溝通不良 所造成。然而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04)進行的「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 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針對分部於全國2232所國小之東南亞籍子女共計 24286人進行抽樣,抽出281所學校,學生7156人,並進行網路調查班上有東 南亞籍子女的級任導師共計3616人,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童在學業上的表現 普遍良好;在師生溝通、同儕相處、團體活動、環境適應能力等學校生活方 面,超過6成受訪學童適應情況良好;東南亞籍配偶家庭就讀國小子女中, 91.8%語言發展正常、90.7%認知功能正常,不正常比例跟一般學生差不多。 而王光宗(2003)的研究也指出,學前階段的外籍配偶子女,在適應及學習 與一般幼兒有差異,但進入小學後則較無顯著差異。 (二)對學習的影響 王瑞壎(2004)訪談了五位幼稚園教師,發現在學前階段,教師們共同 認為新移民女性子女在校的學習問題來自語文,認為新移民女性子女在語文 的問題影響其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習慣。根據教育部委託國立嘉義大學辦理 「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南、北兩場座談會,社福工作人員與現職 教師指出,新移民女性子女本身所遭遇的學習適應問題包括(蔡榮貴、黃月

(43)

純,2004):(一)因為說話帶有口音腔調,易被同儕取笑;(二)有被種族歧視、 標籤化的傾向;(三)無法自我認同看清自己,因為缺乏自信感到自卑,產生 疏離;(四)學習適應不良多發生在一、二年級甚至學前教育階段;(五)認知 性科目(國語和數學)方面需要加強;(六)語言學習與語言結構較差,其次 為數學。盧秀芳(2004)針對三個研究對象,採以深度訪談及非參與觀察的 方式,探討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發現,新移民 女性子女在國語科目上的弱勢導致學習成就偏低。Erickson(1987;引自蕭 彩琴 ,2004)新移民女性因來自不同的國度,其所使用的語言、文字與本國 不盡相同,如果家庭用語與學校用語不同,很容易造成兒童認知發展的障礙, 以及親師溝通的困難,因而增加學習的困難。盧秀芳(2004)也發現由於新 移民女性子女語文程度較差,所以聯帶導致其他科目學習較不理想,學習成 就偏低。然而車達(2003)進行「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的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新台灣之子如同其他一般孩童接具有充分認知能力與赤子 之情,並且這些新移民女性也充分提供母愛與親情,扮演著相夫教子的辛勤 婦女角色。陳碧容(2004)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為例,進行「外籍 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東南亞籍新 娘子女的學校生活適應都在中等以上,不因分部地區、年級、性別、學前教 育經驗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也不因家庭結構、母親工作狀況、母親主要溝通 語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根據以上資料可以發現新移民女性在教育子女時可能因為本身的語言

(44)

能力而有所困難與不便,然而並非只要是新移民女性所生的子女就會有語言 發展上的問題,或是能力就比一般兒童差,其實社會上很多新移民女性所生 的子女都是很健康、聰明,功課也都很好,所以我們不能有所謂的貼「標籤」 現象,更何況兒童的語言發展可能受健康狀況、性別、智力、父母、環境以 及雙重語言等的影響,所以新移民女性並非影響其子女語言發展的唯一因 素,研究者認為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的社會上有著很深層面的刻版印象,其子 女如有身心障礙上的問題時,大家也總是會將矛頭指向她們,然而真的是因 為她們造成的嗎?如果是那我們又該如何去防範、去應對?如果不是那麼社 會上、媒體等是不是也應該給予澄清? 至於本研究中的個案造成其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為何?是因為個案早 期發展階段處於文化刺激不足的家庭環境中所造成的?還是因為新移民女 性語言溝通上的困擾,以及中文使用上的困難,使得她在教養個案時遭遇許 多困難,而影響個案的語言發展呢?或是個案本身隱藏著健康上、智力上, 或者是其他的因素而導致其語言發展遲緩呢?然而家庭、父母親、幼稚園, 以及醫院的學習環境對個案的語言發展之影響性又為何呢?是否尚有其他 因素影響其語言發展呢?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本研究所關切並亟欲瞭解的部 分。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想了解影響新移民女性之子女語言發展遲緩的相關因素為 何?並探討其家庭中環境因素、父母與子女間互動情形、溝通模式等與子女 語言發展之關係為何?期能對新移民女性的家庭能有更深刻的認識。研究者 藉由文獻檢視形成對本研究的先前理解,並採取質性研究的觀點與方法及透 過「半結構式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方式,蒐集受訪者實 際的狀況與感受,呈現新移民女性的家庭中其子女成長環境的原貌,並透過 分析與研究者的理解來詮釋,尤其是新移民女性在子女語言習得過程中母職 角色對子女語言發展上影響的深層意義。 以下分節依次說明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研究對象 的選擇、進入研究現場、資料來源與蒐集、研究步驟、資料整理與分析、研 究的信度與效度、研究倫理、研究限制。

(46)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一、採取質性研究方法的原因 由於質性研究強調與研究對象直接的接觸,因此利用觀察、訪談等方 法所蒐集到的資料可以立即驗證其真實性,且研究者可視情況隨時提出深入 的詢問以尋求更真切的答案。而 Patton(1990)指出,質化方法能幫助研 究者深入並仔細的研究所感興趣的主題,其具有深度、富開放性且詳盡周 密,雖然取得的樣本較少,但內容詳盡豐富,使研究者增加對受訪者的了解。 Maxwell(2001)認為,質性研究主要是得自於它的歸納性取向,他著眼於 特別的情況和人物,而且他強調文字非數字,特別適用於五種研究目的:1. 了解意義;2.了界特定的情境;3.界定未預期的現象及影響,並為後者歸納 出新的理論;4.了解歷程;5.發展因果的解釋(引自高熏芳、林盈助和王向 葵譯,2001)。質性研究同時也被認為較人性化的的一種研究方法,因為質 性研究通常以觀察及開放性的深度訪談,將研究對象回應的想法及意見作為 重要的資料來源,而且是以考量特質性、獨特性與複雜動態的方式進行資料 的蒐集與分析,避免將一些先決的模式或假設加諸於研究對象或研究問題之 上(Patton,1990/1995;引自張亞思);因此質性研究的方法比量化研究更 能取得關於研究對象個人的真實狀況、能力、想法、態度等方面的資訊。然 而本研究適用質性研究的理由為: (一)台灣對新移民女性的相關文獻是民國 88 年之後才漸漸出現,國

(47)

內對於新移民女性子女的研究多數是以在學業成就、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上 的影響為主,較少有對於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語言發展問題上的探討,對於 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的相關研究也沒有研究是作深入性的探討與分析,無法 深入地從研究對象的觀點瞭解事實的脈絡與變動的歷程;因此本研究以質性 研究法是適合的。 (二)在新移民女性本身國語語言能力以及家庭環境對子女語言發展是 否有影響方面,是屬於相當個別化的。若使用量化的方法,所收集到的資料 較屬於一般性的、表面的,難於作深入的分析與瞭解;而運用質性的研究方 法,則能以新移民女性為中心,以新移民女性的國語語言能力為出發點,考 慮到環境中的變相,來探討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情形與影響因子,所得 的資料較為深入且更具其意義。 (三)質性研究強調彈性與創造性,不以既有的架構來瞭解社會事實, 此外,質性研究的整個過程需要不斷思考、分析與修正,所以隨著研究的進 展,對於新移民女性子女語言發展的相關議題,有不斷的修改與發現。

(48)

第二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 ㄧ、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於就讀研究所期間參與了中華民國聽力語言學會語言治療師代 訓,取得語言治療師資格,代訓期間研究者於成大醫院耳鼻喉科以及臺大醫 院復建部實習語言治療長達八個月的時間,目前在醫院擔任語言治療師一 職;在從事語言治療的這段時間裡研究者接觸了許多因為語言發展問題如: 構音異常、語言發展遲緩、語暢異常、聲音異常等而前來治療的學齡前兒童,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些個案當中有許多都是新移民女性的子女,且前來的 新移民女性又有著許多不同因子的差異性與共同性,就因為這樣的因素讓研 究者對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語言發展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想深入的探討新移民 女性本身中文能力,以及家庭環境與其子女語言發展之關係性為何。 二、研究者的角色 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本身是最主要的研究工具,因此在研究過 程中,研究者同時扮演了各種不同的角色,而研究者為了使自己在進入現 場中,可以得家長的信任以及配合,並可以快速掌握和了解個案家中生活, 於是研究者每一至兩個週至個案家中予以構音治療一個小時,並藉此機會 與家屬及個案建立關係,蒐集研究所需資料。同時,在扮演資料收集者及 資料分析者的角色時也秉持著「真誠、公正、中立」的態度,以開放性的 對話來探究新移民女性、幼稚園教師、語言治療師的內在想法與觀點。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 本研究中,對於研究個案的選擇至少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母親是來 自東南亞國家,且母親為主要照顧者;二、經醫師診斷為語言發展遲緩,且 個案本身並無智能障礙、過動、自閉症、聽覺障礙等特殊疾病者;三、目前 為學齡前個案;四、新移民女性、家屬配合度高且願意提供豐富訊息者。以 符合上述四個條件的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為取樣的標準,尋求醫院協助以找尋 符合本研究條件的個案,接著以隨機取樣的方式從中選取 1 名,以電話詢問 其家屬參與本研究的意願,並取得同意後進行研究。 基於以上條件,「研究個案」是經立意抽樣選擇出來的,本研究個案描述如 下: ㄧ、個案背景 小南【暱稱】為一名男性兒童,今年五足歲,聽力、智力皆正常, 可 以遵循簡單指令,但有構音異常、語言發展遲緩和認知遲緩的情形。於 94 年 8 月進入幼稚園就讀,目前就讀中班,被學校老師發現有語言發展上的問 題而轉介至醫院評估,並於 94 年 10 月開始接受語言治療課程。個案個性溫 和、聽話,就讀幼稚園前的主要照顧者為母親。

(50)

二、家庭背景 小南家庭經濟狀況尚可,是家中唯一的小孩,母親國籍為越南,來台 灣一年後生下小南,在越南時的教育程度為四年級,是家庭主婦,會說國語 但發音不標準,且與他人對話時需給予時間思考來回答問題,父親的工作為 畜養雞隻的工人,教育程度為國中畢業,但不會寫國字,是家中主要的經濟 來源,父親平常使用國語、台語,說話時有嚴重的構音障礙的問題,家裡除 了父親與母親之外,小南亦與奶奶及伯父、伯母和兩歲的堂弟同住,其伯母 亦為新移民女性,在家裡小南亦不常與奶奶說話,因為奶奶只會說台語,但 小南聽不懂台語。 據母親透露,小南平常在家很少講話,在家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看卡 通,同時也很少與父親說話,她自己與小南溝通時也都只使用簡單的句子, 而個案則常以肢體動作來替代口語表達,且母親主訴小南未就讀幼稚園之前 還不會數數,而當時自己又常因為多次教導小南後他依然不會而打他,然而 小南的父親反對他就讀幼稚園,因為父親覺得有人帶即可,但母親他很擔心 小南的語言問題及學習環境,他覺得自己國語說的不好,再加上小南的父親 說話不清楚,且父親自己也知道他說話不清楚,所以也不喜歡與小南說話, 因此母親才決定讓小南上幼稚園。

(51)

三、語言發展評估: 評估工具: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 評估日期:95 年 2 月 18 日 評估結果:語言發展原始分數(用五歲常模) 語言理解: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19 分,百分等級:8P(異常) 常見名詞及單一指令步驟:可理解,例如:把眼睛閉起來; 兩個步驟指令:可完成,例如:你先點點頭再把眼睛閉起來、你先指耳 朵再指蝴蝶、我指雨傘你指草苺。 顏色指認:可指認紅、黃、藍、綠、黑等單一顏色。 抽象詞彙:可了解,如工程、工作、存錢。 空間概念:無法理解上下左右,所代表的意義。如:指一指在蘋果下面 的東西、指一指報紙上面的東西、老虎的左邊是什麼東西? 類別:無法完成,例如:把水果統統指出來、哪些是紅色? 比較句:無法辨別,例如:小華好胖小明好瘦誰比較胖呢? 語意理解:無法理解,「火車就要開了」就是「火車開走了」、車禍很好 玩對不對? 口語表達: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11 分,百分等級:2P(異常)可以 說出自己名字、不會說自己的年齡;家裡有哪些人,小南須經 由提示並引導才可完全說出;對常見名詞圖片可以命名,例 如:蘋果、香蕉、老虎等。無法回答物品之功能,例如:你用

(52)

什麼說話?在短文句子的問答、圖片描述、故事的表達均不 佳;卡車是做什麼用的?由治療師說分別說一次順序圖片內容 及一段故事後,由個案重覆一次,但個案只可以說出幾句簡單 句。 分析個案構音異常情形: 不送氣:ㄉ/ㄊ、ㄉ/ㄎ 塞音取代擦音:ㄉ/ㄒ、ㄉ/ㄙ、ㄉ/ㄕ 塞音取代塞擦音:ㄉ/ㄐ、ㄉ/ㄗ、ㄉ/ㄓ、ㄉ/ㄑ、ㄉ/ㄔ、ㄉ/ㄘ 省略錯誤:ㄏ省略 替代錯誤:以ㄌ取代ㄖ(機器人);以ㄉ取代ㄑ(機器人);以ㄜ 取代ㄦ(耳朵); 構音:共 13 個錯誤音,且有省略ㄏ音的情形。 四、語言診斷: 合計:30 分,百分等級:1P(異常);語言發展遲緩(Language delay)與 構音異常。 基於以上分析,小南完全符合本研究的研究個案條件,在其父母同意 下,小南正式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個案。

數據

表 2-1 幼兒年齡與語言發展  年齡                  語言發展  出生                  哭聲及愉悅聲。  2-4 個月               牙牙學語期。  4 個月                 開始注意聽環境中的聲音。  5-6 個月               開始社交性的發生、回應別人的語言                        、學習表達。  8-12 個月              語調練習。  12-18 個月             第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Developing a signal logic to protect pedestrian who is crossing an intersection i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reduce delay of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se data mining method in semiconductor produc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engineering data and wafer accept test.. In this paper, we use two

In this study,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2)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tructs of the model and website usage behaviors to investi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