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形成背景及其相關研究

臺灣是由移民所組成的社會,從明、清到戰後的五十年代,人口不斷地從外 地移入臺灣。近年來,隨著婚姻移民來台人數逐漸累積,至今移民人口已成為臺 灣人口結構中不容忽視的一環。事實上,移民,不論是自然形成的現象,亦或是 政府政策的有意規劃,均是各國普遍會遇到的重要課題。

1994年政府推動「南向政策」,在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的影響下,帶動新移 民女性嫁至台灣,使得新移民女性在近十年內快速成長。以時間脈絡分析可以瞭 解我國婚姻移民現象有其時代背景,早期為補足國內照顧體系的不足,使退休老 兵能順利找到配偶,至後期因受政府推動「南向政策」之影響,逐漸擴展了婚姻 市場的範圍,由此可見,我國人口結構異質化之過程受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影響 甚大。

移民的出現雖可為臺灣社會注入新的動力,但也帶來文化的衝突、價值的分 歧,甚至造成政治權力轉移,不但對本土居民帶來衝擊,也隨之衍生出許多新的 社會議題。因而,教育上如何因應並規劃移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政策,善用其帶來 之文化、資源,促進社會與文化的生產,並減少可能出現之負面效應,成為教育 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顯示,至 2012 年 10 月底,我國新移民人數已超過 45

就新移民女性而言,其婚生子女數從1998年的13,904 人,增至2003年的30,348 人,達到大陸和外籍配偶所生子女的最高峰,輔以本國籍婦女的生育率下降,因

2001 170,515 26,516 281 17,512 1,893 27.10 2002 172,655 28,603 303 18,037 2,070 28.39 2003 171,483 34,685 306 17,351 2,292 31.86 2004 131,453 10,642 330 18,103 2,235 23.82 2005 141,140 14,258 361 11,454 2,354 20.14 2006 142,669 13,964 442 6,950 2,574 16.77

112,803 10,260 548 4,009 2,580 15.42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2)。101 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 數統計。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920

11 

二、跨國婚姻子女相關研究

跨國婚姻係屬於異民族通婚(interethnic marriage) 現象的一部分。依據 Bowser 與 Hejazinia-Bowser(1990) 提出的觀點,認為異族間通婚意指婚配的 雙方具有不同的宗教、種族(racial) 或民族(ehnic) 背景,其下又分為三種類 別:異教間婚姻(interfaith marriage),指配偶間信仰不同;異種族婚間婚姻

(interracial marriage),指配偶來自不同種族,以及異民族婚姻(interethnic marriage),指配偶來自不同文化或國家環境。新移民子女家庭亦屬於跨國婚姻所 組成的家庭,新移民子女父母來自兩個不同族群、國籍,分別擁有不同的價值觀 與文化,故其在學習上、生活上、教育上相較於單一文化、單一族群家庭子女可 能會有所不同,以下先就國外跨國婚姻子女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再進一步整理 近期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研究結果。

McRoy 與 Freeman(1986)發現跨國婚姻子女其父母雙方族群或文化背景在 社會脈絡中具有不同地位與評價時,在族群認同發展上較單一族群或文化的子女 更為複雜。Root(1990) 指出,雙族裔個體可能視他們自己為一新種族,並且設 法去隱藏或拒絕他們繼承的任一方,而使得他們邊緣化。但有些學者則認為,雙 族裔被視為「邊緣人」是存在於主流文化者對其產生的偏見結果(Hall,1980;

Poston,1990; Root, 1990)。

Yogev 與 Jamshy(1983)調查以色列學校中 218 位跨族群婚姻子女(父母 分別為Ashkenazim & Orientals 猶太裔及亞裔子女)、387 位父母雙方皆為亞裔子 女及 247 位父母雙方皆為猶太裔子女的學校適應情形。結果發現猶太一亞裔跨 族群婚姻子女在社會活動的參與、學校滿意度、學科表現及規劃能力上,整體 表現結果優於父母雙方皆為亞裔之子女,顯示跨族群婚姻子女的表現並非完全 弱勢。Johson(1992)以夏威夷的跨國婚姻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發現跨國婚姻青 少年和一般青少年在自我概念、身心健康上並無差異。William(2009)回顧 11 篇美國跨族群婚姻(Black-White 雙族裔)青少年的相關研究,發現雙族裔青少 年的社會適應情形與個體族群認同發展最具關連,對雙族裔學生而言族群認同

12 

是一大挑戰,族群認同正負向態度會影響其在學校的表現情形。Johnson 與 Nagoshi(1986) 比較夏威夷地區 180 位跨族群婚姻子女與 1024 位同族群婚姻 子 女 的 人 格 特 質 , 發 現 跨 族 群 婚 姻 子 女 和 同 族 婚 子 女 在 社 會 期 待 (social desirability )、 人 際 容 忍 力 ( Interpersonal Abrasiveness )、 自 我 組 織 ( Ego Organization)、內外向程度( Introversion-Extraversion)、社會吸引力(Social attractiveness) 、內省能力(intraception)人格向度上並無差異。Wakefield 與 Hudley(2007)綜合先前研究結果後,提出若跨族群婚姻者可以先教導其子女雙 族群的文化、傳統,並做好如何克服社會歧視的準備,便可提升跨國婚姻子女 的身心適應狀況。

從國外跨國婚姻子女的相關研究中發現,一般社會所認為跨國婚姻子女所遇 到的「危機」與「問題」,在實徵研究的結果上未必獲得有力的支持。Wehrly, Kenney, K.R. 與 Kenney, M.E.(1999)研究表示,一般社會對跨國婚姻存在刻板觀念,認 為這些跨國通婚者的結婚動機並不單純,大多是想透過婚姻來提升自己的經濟、

社會、與種族地位。這樣的刻板印象也影響一般人對異族婚姻子女的看法。

三、新移民子女的現況及相關研究

在臺灣中小學生急速減少的少子化趨勢中,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卻逐 年增加。隨新移民嬰兒出生數的逐年遞增,100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 學人數已逾19 萬 2 千人,如與 93 學年比較,8 年來國中、小學生數自 284 萬 人降為233 萬人,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由 4 萬 6 千人成長至 19 萬 2 千人,遽增 14 萬 6 千人,占國中小學生數之比率由 1.6%快速增加至 8.3%(表 2-1-2)。

若依新移民之原屬國籍觀察,100 學年 19 萬 2,224 位就讀國中、小之新移 民子女中,其父或母以越南籍最多,計 7 萬 1,483 人,占 37.19%,其次為來自 中國大陸者,計 6 萬 9,044 人,占 35.92%,再次為印尼籍 2 萬 8,408 人,占 14.78%,三者合占 87.88% (參見表 2-1-3)。由此可知,目前新移民多來自東南 亞地區及中國大陸,故本究所指「新移民子女」,係指來自大陸(含港澳)、東南 亞國家的移民人口,經由我國法定程序的婚姻關係而成為臺灣媳婦或女婿,其所

生的子女。若從學生的地理分佈來看,國中、小新移民子女人數以北部地區最多,

93 2,840,460 46,411 1.63 1,883,533 40,907 2.17 956,927 5,504 0.58 94 2,783,075 60,201 2.16 1,831,873 53,277 2.91 951,202 6,924 0.73 95 2,750,737 80,160 2.91 1,798,393 70,797 3.94 952,344 9,363 0.98 96 2,707,392 103,587 3.83 1,754,115 90,959 5.19 953,277 12,628 1.32 97 2,629,415 129,917 4.94 1,677,453 113,182 6.75 951,976 16,735 1.76 98 2,541,932 155,326 6.11 1,593,398 133,272 8.36 948,534 22,054 2.33 99 2,439,548 177,027 7.26 1,519,746 149,164 9.82 919,802 27,763 3.03 100 2,330,224 192,224 8.25 1,457,004 158,584 10.88 873,220 33,640 3.85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取自教育部網站: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0.pdf,2013 年 3 月。

2-1-3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按父或母國籍別分

國籍 國小 國中

總計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總計 192,224 100.00 158,584 100.00 33,640 100.00

越南 71,483 37.19 63,969 40.34 7,514 22.34

中國大陸 69,044 35.92 56,724 35.77 12,320 36.62

印尼 28,408 14.78 20,676 13.04 7,732 22.98

菲律賓 5,630 2.93 3,746 2.36 1,884 5.60

柬埔寨 4,526 2.35 4,048 2.55 478 1.42

泰國 4,331 2.25 3,067 1.93 1,264 3.76

緬甸 2,363 1.23 1,762 1.11 601 1.79 站: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0.pdf,2013 年 3 月。

依上述統計數據可發現,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的人數逐漸增加,對教

2008;郭靜晃、薛慧平,2004),以下就新移民子女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近幾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探討的主題,包括: 新移民家庭子女教育適應現

15 

況與可行方案(計畫主持人:夏曉鵑)、跨文化家庭子女學習不利及適應問題之追 蹤研究(計畫主持人:楊浩然)、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發展與適應研究(計畫主持 人:黃世琤) 新移民子女科學學習之研究(計畫主持人:賴慶三)、新移民子女資 訊素養及運用資訊科技學習語文之困難診斷(計畫主持人:王美蓉)、新移民子女 數學學習、閱讀理解情形(計畫主持人:白雲霞)、新移民子女數學教育之探討與 介入(計畫主持人:盧台華)、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與因應對策計畫(計畫主持人:

王如哲)、新移民子女適應及其影響因子後設分析(計畫主持人:謝名娟)、外籍配 偶子女教育處境與改進策略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吳毓瑩)等。在博碩士論文方 面,則著眼於新移民子女的自我認同、家庭壓力、生活適應狀況與學習情形..等 方面,例如: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自我概念(莊家欣,2006)、異國婚姻子女家 庭壓力、自尊與行為適應(連英伶,2005)、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

成就動機、生活適應(李文盛,2007;蔡翠玲,2006)、新移民子女補救教學(吳 念蓉,2007)、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狀況及促進策略(紀詩萍,2007)、新移民子 女自我概念、壓迫因素、與偏差行為(劉行五,2012)等。

近年來新移民子女教育議題快速地成為社會討論、學術界所重視的研究議 題,目前研究多積極探討新移民子女的困境與需求,然而新移民子女真的處於學 習、生活適應劣勢的族群嗎? 目前研究結果相當分歧,如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 一般子女在學習、智力、生活適應、自我概念、偏差行為是沒有差異的(周秀潔,

2004;陳湘淇,2003;教育部,2005;張碧珊,2006;劉行五,2012)、新移民 子女有學習、適應困難、成就動機低落、負面行為表現的現象產生(林璣萍,2003;

劉秀燕,2003 ;陳金蓮,2004;蔡瑞全,2006;盧秀芳,2004;林維彬,2007),

但也有正向的研究結果,如新移民子女的人際互動、學校適應處於良好的狀態(謝 紹文,2007;張柏樾,2012)或是處於中上的狀態(向芳誼,2006;吳韶雯,2007)。

雖然國內關於新移民子女學習情形、學校適應相關研究結果十分分歧,但多 數研究結果認為新移民子女若能善用其多元文化、多元族群背景的特質,會有較 良好的適應。李瑛(2006) 提到,新移民子女父母雙方分別有不同的語言、文 化、風俗、信仰,理論上兩個或多個文化會交互轉化並相互影響,這群新移民子

女擁有多重發展的可能。劉英國(2006) 以多元文化的觀點詮釋新移民家庭認 為,新移民家庭應是拓文化視野、文化刺激豐富的最大資本,其下一代也會因此 受惠。由此推論,跨國婚姻子女因其家庭背景族群多元、文化資本豐富,也可能 有其獨特的優勢特質與能力所在。

有研究表示,過去少有研究發現少數族群學生之優勢特質與才能,可能原因 之一在於適用於主流文化的標準化測驗,往往低估少數族群或文化不利兒童的潛 能。Helms(1992)與 Menchaca(1997)表示,適用於主流文化標準化測驗的結

有研究表示,過去少有研究發現少數族群學生之優勢特質與才能,可能原因 之一在於適用於主流文化的標準化測驗,往往低估少數族群或文化不利兒童的潛 能。Helms(1992)與 Menchaca(1997)表示,適用於主流文化標準化測驗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