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創造力研究-開放性人格特質之中介效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創造力研究-開放性人格特質之中介效果"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學志 博士、徐芝君 博士.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創造力 研究─開放性人格特質之中介效果. 研究生:施乃華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2)    .

(3)    .

(4) 誌謝詞 2012 年,已準備好迎接研究生活的我,帶著興奮與些許的緊張,懷著滿滿的 期待踏入師大校門。兩年,說短很短說長也很長,研究所對我來說是生涯歷程的 中繼站,是停下腳步探索、思考,是做生涯抉擇前的暫時歇腳處,是充實自己, 是沉澱自己。 這篇論文得以完成,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陳學志老 師,在學術路上細心、耐心的指引,不論專業知識或身教言教,都讓我獲益匪淺, 謝謝您的照顧與溫暖的關心;感謝芝君學姐在我完成論文過程中的許多瓶頸時 刻,給予適時的提醒與溫暖的支持 ;感謝口試委員彭淑玲老師、王建雅老師不 吝賜教,提出寶貴的建議,使論文能漸趨完好。感謝 612 團隊裡的每位老師及學 長姐,發忠老師、耀南老師、雨臻學姐、雨霖學長、清暉學姐、瑛霞學姐、千芝 學姐、雅靜學姐、貞伊、彥茹、思潔..等,在研究室裡的日子,很開心跟大家一 起學習、一起腦力激盪。大家除了給予我論文上的建議外,也不時地關心我、幫 我加油打氣,真的十分感激!尤其要感謝清麟學長的協助與指導,總是耐心地與 我討論論文的內容、幫我解惑,並且不時地鼓勵我,若沒有您的協助,我的論文 可能就沒有辦法如期的產出!我想對您們說,謝謝您們的照顧與陪伴,有您們真 好! 研究所的兩年,也很感謝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好友們。感謝宜禎、方晴、佩 憶、思穎,因為有你們的溫暖、貼心與支持,才讓我有繼續大步向前走的動力; 感謝研究所的同窗好友,襄瑜、麗雯、思羽、岫容、家維、玟慧、緗翎、又豪、 禾力,我很懷念那段與你們一同奮鬥、相互打氣的日子,因為有你們,才讓我的 研究生涯不孤單;感謝柏安,陪伴我渡過生命的高峰與低谷,因為有了你無私的 溺愛,才讓我更有力量去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感謝我的家人,一路走來的支持與鼓勵,總是做我最有力的後盾,謝謝爸、媽、 爺爺、奶奶、姑姑、姑丈、旺成、佳伶及天上的乾媽,我愛你們!謝謝你們!感謝 所有曾經為我的生命增添色彩的伙伴們,請原諒我無法在此一一提及你們的名 字。 隨著論文的付梓,兩年的研究生活也即將劃上句點,歷經這段時間的磨練, 使我更有勇氣邁向生涯的另一個階段。最終,我也要感謝自己,讓兩年來的每一 分每一秒都不是虛度,雖然忙碌、雖然辛苦,但卻也因此見識到許多美麗的風景, 感謝自己,感謝上天! 乃華謹誌 i   . 2013.7.8.

(5) ii .

(6)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創造力研究- 開放性人格特質之中介效果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檢視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人格特質、創造力認知層 面與情意層面的差異情形,並探討開放性、嚴謹性人格特質對族群與創造力認知 層面、情意層面關係的中介效果。研究者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臺灣地區 國民中、小學學生 1076 位,其中新移民家庭子女 431 位,非新移民家庭子女 645 位。研究工具包括「五因素人格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圖形部份」及「威 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結果如下:1. 新移民子女在創造力認知層面的流暢力、變 通力、獨創力向度及創造力認知層面總分(T 分數)之表現均顯著高於本國籍一 般子女,在精進力向度則未達顯著差異;在創造力情意層面的冒險性、好奇性、 想像性、挑戰性向度及創造力情意層面平均得分,新移民子女也顯著高於本國籍 一般子女的表現;2. 新移民子女開放性人格顯著高於本國籍一般子女,不過,新 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的嚴謹性人格則未達顯著差異;3. 在創造力認知層面 上,開放性人格部分中介族群與流暢力之關係,而完全中介族群與變通力、獨創 力及創造力認知層面總分(T 分數)的關係,顯示流暢力的表現,同時受到族群 與開放性人格兩變項的影響,而變通力、獨創力、創造力認知層面總分(T 分數) 則是完全受到開放性人格的影響。在創造力情意層面上,開放性人格部分中介族 群與冒險性、想像性、創造力情意層面平均得分之關係,而完全中介族群與好奇 性、挑戰性之關係,意謂著冒險性、想像性、創造力情意層面平均得分的表現, 同時受到族群與開放性人格兩變項的影響,而好奇性、挑戰性則完全受到開放性 人格的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討論本研究意義和價值,並對未來研究及新移民 子女教育實務提出建議。. 關鍵字:新移民子女、開放性、創造力、中介效果. iii .

(7) iv .

(8) The creativity ability and tendency between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in Taiwan -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Openness. Shih Nai-hua. Abstract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i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personality, and cognition and tendency of creativity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immigrant and native families, and to discuss the mediator effect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penness and Conscientiousness as well. The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as research tools and are applied to 1076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cluding 431 immigrant families students and 645 native families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s are including “Big-five mini-markers,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The New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figure task(Wu et al., 1999) ”, and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1. Comparison from the cognition aspect of creativity, the T-score of students from immigrant families is apparently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from native families in Fluency,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reativity, while the difference isn’t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s in Elaboration; Comparison from the tendency aspect of creativit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from immigrant families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from native families in Risk Taking, Curiosity, Imagination, Complexity and overall creativity. 2. The T-score of Openness in immigrant families student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n native families students, while the difference of Conscientiousness between two groups is not significant. 3. In the cognition aspect of creativity, Openness is partially interpretative to the relationship of groups and Fluency while it is wholly interpretative to the relationship of groups and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overall creativity. It is shown that the Fluency is affected together by the groups and Openness, and Flexibility, Originality and the overall creativity are influenced by Openness. In the tendency aspect of creativity, Openness is partial interpretative to the relationship of groups, and Risk taking, Imagination, and overall creativity while it is fully interpretative to the relationship of groups and Curiosity, Complexity. It means that Risk taking, Imagination,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reativity are affected together by the groups v .

(9) and Openness; Curiosity and Complexity are influenced by the Openness. Present research provides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results and suggests to the future study of new immigrant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Immigrant families students, openness, creativity, mediator effect.. vi .

(10) 目. 次. 誌謝詞.............................................................................................................................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vii 表次...............................................................................................................................ix 圖次...............................................................................................................................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 1 .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5 .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形成背景及其相關研究 ............................................... 9 . 第二節. 創造力的內涵、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 17 . 第三節. 人格特質的內涵、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 35 . 第四節. 人格特質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 44 . 第五節. 研究假設 .............................................................................................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6.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 .....................................................................................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64 .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5. 第一節. 不同族群者在創造力認知、情意表現之差異分析 ......................... 65  vii .

(11) 第二節. 不同族群者在人格特質上之差異分析 ............................................. 69 . 第三節. 以開放性、嚴謹性特質為中介檢驗族群與創造力之關聯性 ......... 70 .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綜合討論 ............................................................................................. 83 . 第二節. 建議 ..................................................................................................... 89 . 參考文獻...................................................................................................................... 93 中文部分 ............................................................................................................. 93  英文部分 ........................................................................................................... 100 附錄............................................................................................................................ 112 附錄一「五因素人格量表」使用同意書 ....................................................... 112  附錄二「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使用同意書 ...................................................113  附錄三「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使用同意書 ............................................... 114 . viii .

(12) 表. 次. 表 2-1-1 中國大陸與其他外籍配偶人數占台閩地區結婚登記人數比率 .............10 表 2-1-2 全國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 .....................................................13 表 2-1-3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按父或母國籍別分 .............................14 表 2-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的學者、年代及其定義 .........................................18 表 2-2-2 八大類創造力評量工具與 4p 的關係 .......................................................23 表 2-2-3 國內常使用創造力認知層面測驗工具 .....................................................26 表 2-2-4 國內常使用創造力情意層面測驗工具 .....................................................29 表 2-3-1 五因素規準表 .............................................................................................39 表 3-2-1 本研究的抽樣學校分布及回收問卷數 .....................................................54 表 3-2-2 新移民與本國籍一般子女有效樣本的基本背景資料分析 .....................55 表 3-3-1 「五因素人格量表」各分量表之題項分配 .............................................57 表 3-3-2 「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各分量表之題項分配 .....................................60 表 3-3-3 九大職業類別與五等社經地位之轉換 .....................................................61 表 3-4-1 施測組別與順序 .........................................................................................63 表 4-1-1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在創造力認知表現上之差異情形 .....66 表 4-1-2 新移民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在創造力情意表現上之差異情形 .............68 表 4-2-1 不同族群在人格特質上之差異情形 .........................................................69 表 4-3-1 族群預測創造力認知層面 .........................................................................71 表 4-3-2 族群預測創造力情意層面 .........................................................................72 表 4-3-3 人格特質預測創造力認知層面 .................................................................73 表 4-3-4 人格特質預測創造力情意層面 .................................................................73 表 4-3-5 族群預測人格特質層面 .............................................................................74 表 4-3-6 族群、開放性人格以及創造力認知層面表現階層迴歸摘要表 .............75 ix .

(13) 表 4-3-7 族群、開放性人格以及創造力情意表現階層迴歸摘要表 .....................78. x   .

(14) 圖 次 圖 2-2-1 Guilfourd 之智能結構圖 .............................................................................24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52 圖 4-3-1 中介變項要件圖 .........................................................................................70 圖 4-3-2 開放性人格的中介效果圖(一) .............................................................75 圖 4-3-3 開放性人格的中介效果圖(二) .............................................................79. xi   .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待答問題,並界定本研究之相關名 詞,共分三節:第一節陳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則為基於研究動機與目 的所提出之研究問題,第三節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做定義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科技、資訊的快速進步與交通的便捷發達,族群人口移動日益頻繁,世 界各國公民皆有多元國籍與多元族群的特性(楊耀忠,1995)。就文化與歷史角 度而言,臺灣亦屬多元族群共存的移民型社會,從早期「唐山過臺灣」,到當前 「日久他鄉是故鄉」的移民史,可以發現臺灣的文化主體性一直處在不斷蛻變的 狀態(李慧馨,2008)。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12)調查資料顯示,平均約每 6.5 對婚姻就有一對為跨國婚姻,使得新移民子女的比例隨之增高,繼本省籍、外省 籍、客家人、原住民之後,新移民子女已成為臺灣第五大新興族群,職此之故, 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議題與相關研究不容小覷。 截至目前為止,臺灣地區官方言論、媒體報導、相關學術研究多傾向從問題 或消極觀點探究新移民子女的適應情形與學習能力,如:語言問題、學業成就問 題、生活適應問題、人際問題、偏差行為(張碧珊,2006 ; 蘇儷惠,2005;張芳 全,2005;蔡榮貴、周立勳、楊淑朱;2004;盧秀芳,2004;林璣萍,2003;武 曉霞、陳烘玉,2004 ; 侯慧娟,2005;陳金蓮,2005;劉行五,2012;劉秀燕, 2003)等。儘管如此可喚醒學校單位與政府機構對這群新興族群投注更多的關懷 與資源,卻也使得普羅大眾對於這群新移民子女形成誤解,而無法綜觀其多元面 貌。然而,近年來有學者漸漸強調不再就問題化角度檢視新移民及其子女(林彩 岫,2006),且新移民家庭係由不同文化組成,可以帶給其子女不同文化與教育 薰陶,提供多元文化刺激與體驗,較本國籍家庭子女成長環境有更多接觸、體驗 異文化的機會,進而產生相對的優勢。倘若能協助新移民子女發掘其優勢能力與 特質,可用以建立自信心並改善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1 .

(16) 近年來已有許多國家將創造力教育視為重點培育項目,為了培養全民的創造 力,增進國家的競爭力,教育部與國科會等部會近年來積極推動許多與創造力發 展有關的政策方案,其中教育部於 2002 年初頒布《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即明確 指出,創造力將成為未來教育工作之推動重點,宣示將把臺灣打造成另一個創造 力王國(Republic of Creativity, ROC)。在推動該策略時,也強調要「尊重少數族 群文化,提供少數族群發展創意之機會」,用以全面提升下一代素質與競爭力, 期待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培育出富有創造力的未來棟樑。隨著跨國婚姻比例的增 多,國內逐漸重視新移民子女教育議題,但對於新移民子女的創造力教育卻甚少 著墨,故本研究欲對新移民子女的創造力表現做了解,並進一步了解影響新移民 子女創造力展現之因素。 研究指出,少數族群學生擁有較佳的藝術能力、肢體表達能力、非語言創造 表現能力及富有較多的幽默感、想像性..等特質(Hilliard, 1976;Gay, 1978;Torrance, 1969;Swenson, 1978;Frasier & Passow, 1994;Goff & Torrance, 1999)。Torrance 於 1969 年以美國黑人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其在圖形創造力表現上較有優勢, 且也具有表達較流暢、富有幽默感、思考具彈性、喜歡即興創作等特質,這些特 質均有助於創造力表現之產生。目前國內針對少數族群學生進行創造力表現的相 關研究著墨甚少,且主要以原住民為研究對象,鮮少有針對新移民子女進行創造 力表現的相關研究,截至為止僅有一篇。陳學志與賴惠德(2011) 以臺灣北部 地區新移民子女為調查對象,結果發現新移民子女在創造力圖形測驗中的流暢 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的表現上優於本國籍一般子女,惟該研究之參與者多集中在 單一地區,為使結果更穩定,本研究欲擴大調查區域與範圍檢驗新移民子女與一 般生在創造力表現的差異情形。 除了族群因素,人格特質對創造力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過去三十年,具有 高創造力者的人格特質研究,早已為心理學者所重視,綜觀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 人格特質是影響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德高,1991;Amabile et al., 1996; Oldham & Cummings, 1996;Sternberg&Lubert, 1996;Csikszentmihalyi, 1999) 。 Sternberg 與 Lubert(1996) 提出的創造力「投資理論」強調創造力表現需要的 2 .

(17) 六大資源之一即「人格特質」 。著名的心理學家 Sternberg(1999) 在其著名的「創 造力三因模式」中,將人格特質視為產生創造性表現的要素之一。Amabile(1988) 視創造力為一種個人特徵的表現,經由個人特質及才能的結合才能產出創造力, 擁有越多問題解決能力特質者將有助於創造力發展。葉玉珠(2000) 表示人格 特質為創意產品產出的必要條件,其認為個人與生俱來與後天經由學習所獲得的 特質,皆可能影響創造力的表現,由此可知,人格特質對創造力表現具有相當程 度的影響。 除此之外,不同家庭環境成長的孩童,人格特質傾向會有所不同。其原因在 於「人格特質」係個人與環境互動,所表現出特有的形式及持久的特質(Goldberg, 1993;Olver & Mooradian, 2003) 。Dewaele 與 Stavans(2012) 調查以色列移民 子女的人格特質,結果發現父母僅一方為移民者,其開放性特質及社會主動性人 格向度得分高於本國籍家庭者。從國外研究中發現移民子女的人格特質有別於一 般學生,但國內鮮少探究移民子女的人格特質,更少有研究將其與一般學生進行 比較,故本研究以新移民子女為參與者,瞭解臺灣地區生長在跨國婚姻家庭中的 新移民子女,其人格特質與本國籍一般子女有何不同。 在眾多人格理論中,現今最廣為各界所接受和使用的即為 Costa 與 McCrae (1989) 兩位學者所發展的「五大人格特質」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此五大人格特質構面,近年來普遍受到學者的認同及重視,並廣泛地被應用在心 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的領域中(e.g., Barrick & Mount, 1991;Mount & Barrick, 1995;Wiggins & Trapnell, 1997;Digman, 1990)。Feist(1998) 探究五 大人格特質與創造力關聯的研究結果中發現,與創造力最具關聯性的兩個特質為: 開放性特質及嚴謹性特質。故本研究將焦點放在五大人格特質中開放性特質與嚴 謹性特質,針對這兩特質探討其與創造力表現之關係。 近代創造力整合觀點理論採多因素互動的觀點來解釋創造行為的產生,諸如: 個體內在機制的交互作用,或是個體內在特質與外在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來定 義創造力的概念,認為創造力的產生與個體的認知、人格、動機、思考型態與環 3   .

(18) 境 等 多 面 向 互 動 有 關 ( e.g., Amabile ,1983; Sternberg & Lubart ,1995 Csikszentmihalyi ,1996) 。然而,至今仍未有學者以族群與人格特質的交互觀點來 說明創造力表現。惟在現代多元族群並存的社會中,何種族群與何種型態人格特 質互動會如何抑制或提升創造力的表現,是相當值得關注的議題,倘若能瞭解不 同族群與不同人格型態對創造力之影響,將有助於學者對創造力之形成有更深入 的認識。是故,本研究試圖瞭解開放性、嚴謹性特質在族群與創造力認知、創造 力情意層面表現的關聯上扮演之角色。 綜合上述,本研究目的有三:(一)瞭解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創造 力表現上是否有差異?(二)瞭解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人格特質表現 上是否有差異?(三)分析開放性、嚴謹性人格特質對族群與創造力認知、情意 層面關聯之影響。. 4 .

(19)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創造力認知、情意層面表現上是否有差 異?. (二) 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在人格特質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三) 開放性、嚴謹性特質是否為族群與創造力認知、情意層面之中介變項?. 5 .

(20)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以下就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之概念及操作型定義加以說明。. 一、新移民子女 本研究所謂之「新移民子女」係指臺灣地區五至九年級學生,其父母雙方其 中之一具中華民國國籍,另一方為大陸(含港澳地區)或東南亞國家之國籍,在 婚姻關係下所生育之子女。. 二、本國籍一般子女 本研究所謂之「本國籍一般子女」係指臺灣地區就讀五至九年級學生,其父 親及母親皆具中華民國國籍所生育之子女,其中包含閩南、客家、外省族群之子 女,由於原住民學生亦屬於文化殊異家庭之學生,故本研究不包含原住民子女。. 三、創造力認知層面 創造力認知層面即指創造力行為在創造力認知領域的表現。本研究創造力認 知層面係採 Guilford(1971) 所提出來的典範,認為創造力認知層面是一種擴散 性思考的能力,可將其分成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以及精進力四力。本研究「創 造力認知層面」的測量採用學生在吳靜吉等人(1999) 修訂之「新編創造思考 測驗」之圖形測驗的表現,該測驗測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之四個 分數,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在創造力認知層面該向度表現越好。 四、創造力情意層面 創造力情意層面即指創造力行為在情意領域的表現。本研究創造力情意層面 係依據 Williams(1980) 的創造傾向理論為基礎,所謂「創造傾向」係指個體 在創造活動中所表現的人格傾向(毛連塭,2000;劉世南、郭誌光,2002;Beeko, 2005; Edwin, Emily, & John, 2005) ,據其研究結果指出,高創造力者具有四種主要 特質,即冒險性、好奇性、想像性和挑戰性。本研究「創造力情意層面」的測量 採用學生在林幸台、王木榮(1994) 編製之「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的表現, 6 .

(21) 該測驗測得冒險性、好奇性、想像性、挑戰性之四個分數,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在 創造力情意層面該向度表現越好。. 五、人格特質 本研究人格特質係採特質論中的人格五因素模式論(Five Factor Model 簡稱 FFM) 觀點,其將個人的差異歸類至五個主要的面向,分別為外向性、友善性、 情緒穩定性、嚴謹性、開放性。由於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人格與創造力之關係,故 僅選用與創造力最具關聯的開放性及嚴謹性特質做為本研究之研究焦點。本研究 「五因素人格量表」的測量係採用 Saucier(1994) 將 Goldberg(1992) 發展之 100 題項量表,在維持一定水準的信效度下濃縮至 40 題,由詹雨臻、陳學志、 卓淑玲與Martin(2011) 翻譯成中文量表,以此來衡量學生之人格特質,其中分 數愈高表示學生越具有該項人格特質。. 7   .

(22) 8 .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有關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一般子女人格特質與創造力的相關文 獻,包括期刊、論文與專書,藉由閱讀、歸納、分析與統整相關文獻,以奠定本 研究之理論,做為確定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研究討論之依據。本章分四節論述, 第一節為新移民子女的形成背景及其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創造力的內涵、理論及 其相關研究,第三節人格特質的內涵、理論及其相關研究,第四節為人格特質與 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形成背景及其相關研究. 一、臺灣新移民社會的形成 臺灣是由移民所組成的社會,從明、清到戰後的五十年代,人口不斷地從外 地移入臺灣。近年來,隨著婚姻移民來台人數逐漸累積,至今移民人口已成為臺 灣人口結構中不容忽視的一環。事實上,移民,不論是自然形成的現象,亦或是 政府政策的有意規劃,均是各國普遍會遇到的重要課題。 1994年政府推動「南向政策」,在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的影響下,帶動新移 民女性嫁至台灣,使得新移民女性在近十年內快速成長。以時間脈絡分析可以瞭 解我國婚姻移民現象有其時代背景,早期為補足國內照顧體系的不足,使退休老 兵能順利找到配偶,至後期因受政府推動「南向政策」之影響,逐漸擴展了婚姻 市場的範圍,由此可見,我國人口結構異質化之過程受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影響 甚大。 移民的出現雖可為臺灣社會注入新的動力,但也帶來文化的衝突、價值的分 歧,甚至造成政治權力轉移,不但對本土居民帶來衝擊,也隨之衍生出許多新的 社會議題。因而,教育上如何因應並規劃移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政策,善用其帶來 之文化、資源,促進社會與文化的生產,並減少可能出現之負面效應,成為教育 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 9 .

(24) 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顯示,至 2012 年 10 月底,我國新移民人數已超過 45 萬人,其分佈遍及臺灣本島與金門、連江兩縣,其中以居住在北部地區 9,268 人 占 53.27%最多。倘從每年結婚人口比率分析,每年台閩地區登記結婚人口中非 本國籍配偶的比率於 1998 年為 15.69% ,之後逐年遞增,至 2003 年已有 31.86%, 儘管 2004 年後比率逐年下降,但至 2012 年 10 底也仍有 15.42%。換言之,平均 每 6.5 對新人中, 就有一對新人之配偶為外籍人士(參見表 2-1-1) 。 由於這些新移民主要屬於婚姻移民,致使臺灣新生兒人口結構也隨之改變。 就新移民女性而言,其婚生子女數從1998年的13,904 人,增至2003年的30,348 人,達到大陸和外籍配偶所生子女的最高峰,輔以本國籍婦女的生育率下降,因 此新移民子女從1998年僅占所有出生嬰兒的5.12%,經過短短數年的時間,比率 竟曾升高至13.4%,之後雖有逐年遞減的趨勢,但至2012年10月為止,新移民子 女仍占所有出生嬰兒的7.66 %,也就是說,現今臺灣平均每百名出生嬰兒即有近8 名之生父或生母為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者,顯示未來他們將是重要的人口群。. 表 2-1-1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1998-2012 年中國大陸與其他外籍配偶人數占台閩地區結婚登記人數 的比率 結婚登 中國大陸、港澳 外國籍 外籍配偶合計所占比 記 率(%) 大陸地 港澳地 東南 其他地 總人數 區 區 亞 區 地區 170,515 26,516 281 17,512 1,893 27.10 172,655 28,603 303 18,037 2,070 28.39 171,483 34,685 306 17,351 2,292 31.86 131,453 10,642 330 18,103 2,235 23.82 141,140 14,258 361 11,454 2,354 20.14 142,669 13,964 442 6,950 2,574 16.77 135,041 14,721 425 6,952 2,602 18.29 154,886 12,274 498 6,009 2,948 14.03 117,099 12,796 498 5,696 2,924 18.71 138,819 12,807 525 5,212 2,957 15.49 165,327 12,800 663 4,887 3,166 13.01 112,803 10,260 548 4,009 2,580 15.42. (1-10 月).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2012) 。101 年國人結婚登記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 數統計。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920 10 .

(25) 二、跨國婚姻子女相關研究 跨國婚姻係屬於異民族通婚(interethnic marriage) 現象的一部分。依據 Bowser 與 Hejazinia-Bowser(1990) 提出的觀點,認為異族間通婚意指婚配的 雙方具有不同的宗教、種族(racial) 或民族(ehnic) 背景,其下又分為三種類 別:異教間婚姻(interfaith marriage),指配偶間信仰不同;異種族婚間婚姻 (interracial marriage) ,指配偶來自不同種族,以及異民族婚姻(interethnic marriage) ,指配偶來自不同文化或國家環境。新移民子女家庭亦屬於跨國婚姻所 組成的家庭,新移民子女父母來自兩個不同族群、國籍,分別擁有不同的價值觀 與文化,故其在學習上、生活上、教育上相較於單一文化、單一族群家庭子女可 能會有所不同,以下先就國外跨國婚姻子女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再進一步整理 近期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研究結果。 McRoy 與 Freeman(1986)發現跨國婚姻子女其父母雙方族群或文化背景在 社會脈絡中具有不同地位與評價時,在族群認同發展上較單一族群或文化的子女 更為複雜。Root(1990) 指出,雙族裔個體可能視他們自己為一新種族,並且設 法去隱藏或拒絕他們繼承的任一方,而使得他們邊緣化。但有些學者則認為,雙 族裔被視為「邊緣人」是存在於主流文化者對其產生的偏見結果(Hall,1980; Poston,1990; Root, 1990)。 Yogev 與 Jamshy(1983)調查以色列學校中 218 位跨族群婚姻子女(父母 分別為 Ashkenazim & Orientals 猶太裔及亞裔子女) 、387 位父母雙方皆為亞裔子 女及 247 位父母雙方皆為猶太裔子女的學校適應情形。結果發現猶太一亞裔跨 族群婚姻子女在社會活動的參與、學校滿意度、學科表現及規劃能力上,整體 表現結果優於父母雙方皆為亞裔之子女,顯示跨族群婚姻子女的表現並非完全 弱勢。Johson(1992)以夏威夷的跨國婚姻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發現跨國婚姻青 少年和一般青少年在自我概念、身心健康上並無差異。William(2009)回顧 11 篇美國跨族群婚姻(Black-White 雙族裔)青少年的相關研究,發現雙族裔青少 年的社會適應情形與個體族群認同發展最具關連,對雙族裔學生而言族群認同 11   .

(26) 是一大挑戰,族群認同正負向態度會影響其在學校的表現情形。Johnson 與 Nagoshi(1986) 比較夏威夷地區 180 位跨族群婚姻子女與 1024 位同族群婚姻 子 女 的 人 格 特 質 , 發 現 跨 族 群 婚 姻 子 女 和 同 族 婚 子 女 在 社 會 期 待 ( social desirability )、 人 際 容 忍 力 ( Interpersonal Abrasiveness )、 自 我 組 織 ( Ego Organization)、內外向程度( Introversion-Extraversion)、社會吸引力(Social attractiveness) 、內省能力(intraception)人格向度上並無差異。Wakefield 與 Hudley(2007)綜合先前研究結果後,提出若跨族群婚姻者可以先教導其子女雙 族群的文化、傳統,並做好如何克服社會歧視的準備,便可提升跨國婚姻子女 的身心適應狀況。 從國外跨國婚姻子女的相關研究中發現,一般社會所認為跨國婚姻子女所遇 到的「危機」與「問題」 ,在實徵研究的結果上未必獲得有力的支持。Wehrly, Kenney, K.R. 與 Kenney, M.E.(1999)研究表示,一般社會對跨國婚姻存在刻板觀念,認 為這些跨國通婚者的結婚動機並不單純,大多是想透過婚姻來提升自己的經濟、 社會、與種族地位。這樣的刻板印象也影響一般人對異族婚姻子女的看法。 三、新移民子女的現況及相關研究 在臺灣中小學生急速減少的少子化趨勢中,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卻逐 年增加。隨新移民嬰兒出生數的逐年遞增,100 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 學人數已逾 19 萬 2 千人,如與 93 學年比較,8 年來國中、小學生數自 284 萬 人降為 233 萬人,新移民子女學生數卻由 4 萬 6 千人成長至 19 萬 2 千人,遽增 14 萬 6 千人,占國中小學生數之比率由 1.6%快速增加至 8.3%(表 2-1-2)。 若依新移民之原屬國籍觀察,100 學年 19 萬 2,224 位就讀國中、小之新移 民子女中,其父或母以越南籍最多,計 7 萬 1,483 人,占 37.19%,其次為來自 中國大陸者,計 6 萬 9,044 人,占 35.92%,再次為印尼籍 2 萬 8,408 人,占 14.78%,三者合占 87.88% (參見表 2-1-3)。由此可知,目前新移民多來自東南 亞地區及中國大陸,故本究所指「新移民子女」 ,係指來自大陸(含港澳) 、東南 亞國家的移民人口,經由我國法定程序的婚姻關係而成為臺灣媳婦或女婿,其所 12   .

(27) 生的子女。若從學生的地理分佈來看,國中、小新移民子女人數以北部地區最多, 計 8 萬 2,187 人,占 42.76%,其次為中部地區 5 萬 3,361 人,占 27.76%;再次 為南部地區 5 萬 1,578 人,占 26.83%;東部及金馬地區計 5,098 人,僅占 2.65%。 若依縣市別區分,則新移民子女就讀國小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縣市為新北市(13,106 人),占總數之 8.26% ;桃園縣( 9,062 人),占總數之 5.71%;高雄市(1,865 人) ,占總數之 1.18%。而國中階段新移民子女人數最多的前三縣市則依序為新北 市(2,328 人) ,占總數之 6.92%;桃園縣(2,224 人) ,占總數之 6.61%;高雄市 占 1.01% (教育部,2012)。. 表 2-1-2 全國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 學年別. 總計學生 人數.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840,460 2,783,075 2,750,737 2,707,392 2,629,415 2,541,932 2,439,548 2,330,224. 新移民 子女人 數 46,411 60,201 80,160 103,587 129,917 155,326 177,027 192,224. 比 率. 國小學生 人數. 1.63 2.16 2.91 3.83 4.94 6.11 7.26 8.25. 1,883,533 1,831,873 1,798,393 1,754,115 1,677,453 1,593,398 1,519,746 1,457,004. 新移民 子女人 數 40,907 53,277 70,797 90,959 113,182 133,272 149,164 158,584. 比 率. 國中學 生人數. 2.17 2.91 3.94 5.19 6.75 8.36 9.82 10.88. 956,927 951,202 952,344 953,277 951,976 948,534 919,802 873,220. 新移民 子女人 數 5,504 6,924 9,363 12,628 16,735 22,054 27,763 33,640. 比率. 0.58 0.73 0.98 1.32 1.76 2.33 3.03 3.85.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取自教育部網站: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0.pdf,2013 年 3 月。. 13 .

(28) 表 2-1-3 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數-按父或母國籍別分 國籍 總計人數 192,224. 百分比. 國小 人數. 100.00. 158,584. 百分比. 國中 人數. 百分比. 100.00. 33,640. 100.00. 總計 71,483 37.19 63,969 40.34 7,514 22.34 越南 35.92 56,724 35.77 12,320 36.62 中國大陸 69,044 28,408 14.78 20,676 13.04 7,732 22.98 印尼 5,630 2.93 3,746 2.36 1,884 5.60 菲律賓 4,526 2.35 4,048 2.55 478 1.42 柬埔寨 4,331 2.25 3,067 1.93 1,264 3.76 泰國 2,363 1.23 1,762 1.11 601 1.79 緬甸 0.84 1,004 0.63 619 1.84 馬來西亞 1,623 1,059 0.55 738 0.47 321 0.95 日本 751 0.39 609 0.38 142 0.42 美國 613 0.32 432 0.27 181 0.54 南韓 216 0.11 181 0.11 35 0.10 加拿大 183 0.10 123 0.08 60 0.18 新加坡 1,994 1.04 1,505 0.95 489 1.45 其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2)。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取自教育部網 站: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0.pdf,2013 年 3 月。 依上述統計數據可發現,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的人數逐漸增加,對教 育體系造成一股不小的衝擊,因而引發媒體、報章雜誌與政策關注,相關議題的 學術研究(含期刊、學位論文等) 也蓬勃發展,但多以關切新移民子女的學習 議題、生活適應情形為主,鮮少探討其可能的優勢特質與能力。 在臺灣地區,社會大眾對新移民子女普遍也存有同樣的刻板化印象,認為新 移民子女有較多的問題,甚至有發展遲緩的情形(楊詠梅,2003)。這樣的資料 經官方言論、媒體渲染,普遍引起大家對新移民子女身心狀況的擔心,這樣的迷 思也引起學術界與政府的關注,紛紛想『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林彩釉,2006), 因此,截至目前為止,探討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研究,多以問題或需求的角度出發, 試圖找出問題成因(莫藜藜、賴佩玲,2004;黃旐濤、黃秋玉、陳淑美、勞賢賢, 2008;郭靜晃、薛慧平,2004),以下就新移民子女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近幾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探討的主題,包括: 新移民家庭子女教育適應現 14 .

(29) 況與可行方案(計畫主持人:夏曉鵑)、跨文化家庭子女學習不利及適應問題之追 蹤研究(計畫主持人:楊浩然)、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發展與適應研究(計畫主持 人:黃世琤) 新移民子女科學學習之研究(計畫主持人:賴慶三)、新移民子女資 訊素養及運用資訊科技學習語文之困難診斷(計畫主持人:王美蓉)、新移民子女 數學學習、閱讀理解情形(計畫主持人:白雲霞)、新移民子女數學教育之探討與 介入(計畫主持人:盧台華) 、新移民子女學習表現與因應對策計畫(計畫主持人: 王如哲) 、新移民子女適應及其影響因子後設分析(計畫主持人:謝名娟) 、外籍配 偶子女教育處境與改進策略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吳毓瑩)等。在博碩士論文方 面,則著眼於新移民子女的自我認同、家庭壓力、生活適應狀況與學習情形..等 方面,例如:新移民子女族群認同、自我概念(莊家欣,2006)、異國婚姻子女家 庭壓力、自尊與行為適應(連英伶,2005)、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 成就動機、生活適應(李文盛,2007;蔡翠玲,2006) 、新移民子女補救教學(吳 念蓉,2007) 、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狀況及促進策略(紀詩萍,2007) 、新移民子 女自我概念、壓迫因素、與偏差行為(劉行五,2012)等。 近年來新移民子女教育議題快速地成為社會討論、學術界所重視的研究議 題,目前研究多積極探討新移民子女的困境與需求,然而新移民子女真的處於學 習、生活適應劣勢的族群嗎? 目前研究結果相當分歧,如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 一般子女在學習、智力、生活適應、自我概念、偏差行為是沒有差異的(周秀潔, 2004;陳湘淇,2003;教育部,2005;張碧珊,2006;劉行五,2012)、新移民 子女有學習、適應困難、成就動機低落、負面行為表現的現象產生(林璣萍,2003; 劉秀燕,2003 ;陳金蓮,2004;蔡瑞全,2006;盧秀芳,2004;林維彬,2007), 但也有正向的研究結果,如新移民子女的人際互動、學校適應處於良好的狀態(謝 紹文,2007;張柏樾,2012)或是處於中上的狀態(向芳誼,2006;吳韶雯,2007) 。 雖然國內關於新移民子女學習情形、學校適應相關研究結果十分分歧,但多 數研究結果認為新移民子女若能善用其多元文化、多元族群背景的特質,會有較 良好的適應。李瑛(2006) 提到,新移民子女父母雙方分別有不同的語言、文 化、風俗、信仰,理論上兩個或多個文化會交互轉化並相互影響,這群新移民子 15   .

(30) 女擁有多重發展的可能。劉英國(2006) 以多元文化的觀點詮釋新移民家庭認 為,新移民家庭應是拓文化視野、文化刺激豐富的最大資本,其下一代也會因此 受惠。由此推論,跨國婚姻子女因其家庭背景族群多元、文化資本豐富,也可能 有其獨特的優勢特質與能力所在。 有研究表示,過去少有研究發現少數族群學生之優勢特質與才能,可能原因 之一在於適用於主流文化的標準化測驗,往往低估少數族群或文化不利兒童的潛 能。Helms(1992)與 Menchaca(1997)表示,適用於主流文化標準化測驗的結 果,僅能顯示出少數族群學生較不熟悉美國的習俗、傳統、價值、準則和語言, 這些測驗測量出對美國文化的熟悉度及英語的流暢度而非智能。教師常缺乏有關 觀察少數族群學生呈現特質的經驗與知識、評量工具不適用於少數族群學生、資 優潛能的定義過於狹隘,缺乏考量少數族群的文化特質..等因素,是導致少數族 群學生之優勢能力較少被發掘的重要原因(郭靜姿,1995;Woods & Achey,1990) 。 Abell 與 Lennex(1999)認為教師若能認清少數族群學生之特質,應更能發展少 數族群學生的潛能。郭靜姿、張蘭畹、王曼娜與盧冠每(2000)以常用於主流文 化的標準化測驗施測臺灣地區不同族群學生,用以了解不同族群學生的學習潛能 及特質,研究結果發現,適用於主流文化的標準化測驗,容易低估原住民學生及 僑生的能力。標準化測驗設計是依據主流文化設計,學生多被要求反應出主流文 化的經驗及主流文化的價值,而少數族群學生不被允許反應其原生文化的經驗或 其獨特特質。為了讓學生能反應其獨有的經驗與想法,且避免標準化測驗對少數 族群學生造成的不利,本研究以創造力圖形測驗來評估少數族群學生的能力。大 部分的創造力測驗,均沒有標準答案且多是開放式問題,讓學生不受文化束縛自 由發揮,允許這些少數族群的學生從自身經驗出發,自在發揮其獨特特質 (Torrance , 1966),進而增進發掘學生優勢的機會。 綜合上述,一般認為跨國、跨族群背景所造成可能的負面影響,在研究中無 法獲得有力的支持,許多研究顯示跨國婚姻子女與一般生子女在其內在特質上並 無顯著差異,有些研究甚至發現跨國、跨族群婚姻子女有其優勢、獨特之處,故 本研究將以新移民子女的優勢特點出發,進一步了解新移民子女可能的優勢力。 16 .

(31) 第二節. 創造力的內涵、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二十一世紀已進入資訊、科技快速發展時代,在這新世紀中決勝負的關鍵是 如何轉化、活用既有的知識,以激發出具創新並具商機的觀點。因此,不論是在 教育範疇、醫療領域、工商業界..等各大領域,莫不強調創造力的重要性。創造 力研究可追溯自二十世紀初葉,數十年來,創造力的研究蓬勃地發展,因其牽涉 層面非常廣泛,然而究竟怎樣才能稱得上有創造力?而創造力又該如何被測量? 本節針對創造力定義、創造力理論、創造力的評量方式及創造力的相關研究做一 回顧。. 一、創造力的定義與理論 Guilford 在 1950 年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時,曾以「創造力」為題發表就職 演說,積極提倡創造力的重要性,自此之後,關於創造力的研究便日益受到重視 與討論,帶動了創造力研究的熱潮(Mayer, 1999 ; Sternberg & Lubert, 1996)。創 造力到底是什麼?是認知歷程?是內在特質?是個人能力?還是產品?在學術 界已經爭執了將近一甲子,「創造力」概念極其複雜,學者對創造力定義仍然意 見紛歧、各有偏重,故長久以來難以界定出學界普遍接受的定義。 創造力為一項高度複雜且混淆的構念,涉入面向過多又不易直接觀察,加上 學者所研究的取向不同而有不同觀點(Sternberg ,1985) 。Rothenberg 與 Hausman (1976)曾提出 45 種從希臘文明到現代,不同的創造力概念;Repucci(1993) 也 認為創造力幾乎有 50 至 60 個定義,而且每天都在擴充中,要清楚界定創造力似 乎不太容易。中外學者對創造力概念的定義頗多,毛連塭(2000) 曾歸納中外 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將其整理為以下八大項,並列舉主張的學者及其對創造力 的定義(表 2-2-1)。. 17 .

(32) 表 2-2-1 創造力的概念、主張的學者、年代及其定義 概念 學者 年代 定義 1969 (一) 主張創造是創新 Barron 創造力是賦予某些新事物存在的 未曾有的事物,這種能力 能力 稱之創造力。 Wiles 1971 創造力是刻意把不同事物,觀念 連結成一種新關係的能力 1959 (二) 主張創造是一種 Maslow 創造在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 生活的方式,能夠具有創 創造力表現於日常生活中,做任 造性生活的能力就是創 何事均具有創新的傾向。 造力 Hallman 1963 創造與其說是一個人可能生產新 事物,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1910 (三) 主張創造是問題 Dewey 將創造視為問題解決的心理歷 解決的心理歷程,創造力 程,所以創造力是一種問題解決 也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的能力。 Torrance 1962 創造是對問題形成新假設,修正 或重新考驗該假設,以解決問 題。此種能夠解決問題未知問題 的能力謂之創造力。 1957 (四) 創造是一種思考 Polya 創造是運用創造思考以解決問題 歷程,在思考過程中運用 的過程。 創造力,在思考結果表現 Jone 1972 創造力是學生運用變通力、獨創 創造力。 力和敏覺力將常用的思考方式改 變成不尋常的思考方式 1968 (五) 從分析的觀點提 Guilford 創造力的因素應包括:流暢力、變 出有關創造力的主張。 通力、獨特力、再定義和精進力。 Gardner 1983 創造力可包括:語言的、數學邏輯 的、音樂的、空間視覺的、軀體 視覺的和社會或個人的。 1959 (六) 主張創造是一種 Rogers 認為創造是一種實現自我,發現 人格傾向,具有創造傾向 自己潛能的傾向 者更能發揮其創造力的 Rookey 1977 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感領域即為創 效果。 造人格傾向,包括冒險性、挑戰 性、好奇心和想像力等。 1962 (七) 創造力是將可聯 Mednick 創造力是創造者為特殊需要或有 結的要素加以聯合或結 用目的,將可連結的要素加以結 合成新的關係,這種能力 合而成新的關係之能力。 即是創造力。 Wiles 1985 創造是刻意將不同事物,觀念連 結成新的關係,此種能力稱為創 造力。. 18 .

(33) 表 2-2-1 (續) 1972 (八) 綜合論:創造是 Gowan 創造力是從創造力認知的、理性 一種綜合性、整體性的活 的到幻覺的、非理性的連續體, 動,而創造力是個人整體 應該以整合的態度加以看待。 的綜合表現。 Clark 1983 提出創造力環的理論,主張必須 將思考、情意、感覺與直覺合為 一體,方能發揮創造力。 資料來源:整理自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 。創造力硏究。臺北, 心理出版社。 各家所持的角度與觀點不同,致使對創造力尚未有一致且明確的定義,也因 此近代學者傾向以多元的角度對創造力做探討,本文即針對廣被學者接受由 Rhodes(1961) 所提出的「4P」理論來探討創造力。所謂「4P」理論是由個人 特質(Person)、歷程(Process) 、產品(Product) 與壓力 / 環境(Press/Place) 四種觀點來詮釋創造力,茲分述如下: (一)創造力的「特質論」觀點(person) 在創造力研究中,關於人格特質方面的研究,早被心理學者所重視,並已累 積相當的成果。所謂「人格特質」係展現於創造力情意方面的表現,包括態度、 氣質、興趣、情緒與動機等心理特質。Williams(1980) 認為具有創造力者在情 意態度方面,具有好奇、冒險、想像以及挑戰的特質。Barron 與 Harrington(1981) 在心理學年度評論的一篇回顧性論文中,歸納出創造者所呈現的個人特徵,例如: 偏好複雜、自主、自信、容忍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Sternberg(1995) 認為高創 造力者具有面對障礙時的堅持、願意冒合理的風險、願意成長、忍受模糊的狀態、 接受新經驗、對自己有信心等特質。Davis(1986) 以不同的研究工具,研究不 同領域和年齡層的創造者,結果發現他們具有好奇、獨立、自信、精力、熱愛工 作、貫徹始終......等 72 種特質,其在研究中特別指出,創造者不太可能完全具備 上述的特質,但高創造力者所擁有的創造性人格特質多於創造力低者。綜合上述 研究發現,高創造者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徵,且個人特質是影響創造力發展的重要 因素。. 19 .

(34) (二)創造力的「歷程」觀點(process) 目前有四個研究取向以創造力「歷程」觀點來探討創造力,分別為階段論、 完形(Gestalt) 理論、連結理論(associative theory) 以及擴散性思考模式。階 段論主要是將創造產生的完整歷程,劃分為幾個步驟、階段,來探討可能造成創 造力個別差異之原因。階段論著名學者Wallas(1926),認為創造力是一種思考 的運作歷程,歷經不同階段,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包含準備期 (preparation) 、醞釀期(incubation)、豁朗期(illumination)、驗證期(verification) 四個時期。完形理論是由頓悟的觀點來解釋創造力。連結理論則是由遠距聯想 (remote asssociation) 的角度,來說明創造力產生之機制(Mednick, 1962)。而 擴散性思考模式則是從Guilford 智能結構模型的「擴散性產出」(divergent production) 單元,來說明創造力的歷程。Guilford(1975) 將創造力從智能結 構的概念中抽取出來,並在其所提出的「智力結構問題解決模式」中,將創造力 過程放入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主張在問題解決的前提下,用流暢力、變通力、 獨創力、與精進力四個規準來評斷創造力。 (三)創造力的「環境/壓力」觀點(place/pressure) Rogers(1962) 與 Maslow(1968) 強調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在他們的研 究中發現每一個人都具有創造的「本能」,但常被隱藏在心理防衛的層面之下, 惟有提供個體支持、安全與自由的環境,才能促使這種能力浮現出來。同樣強調 環境觀點的創造力學者,Cskszentimihalyi(1988) 相信創造力無法獨立於社會、 歷史與文化之外,而是由個體(person) 、範疇(field) 、領域(domain) 三個次 系統交互作用下的結果。 Taylor 與 Getzels(1975) 提到個體的生活環境,深深地影響個體創造力的 發展結果,尤其是在家庭方面,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甚大。Mackinnon(1965) 研 究成人的創造力發現,兒童期的家庭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頗為重要,其中包含父 母對兒童的尊重、信任兒童的能力、強調動機、努力、成功等正向特質、容許自 主決定等。Sloane(1985) 的研究也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支持與期望對孩子的 20   .

(35) 創造力有很大的影響。Feldman(1999) 亦提出相似的看法,認為安全、自由及 溫馨的家庭環境對子女的創造力發展有正面的影響。雖然有極端傑出的人才可能 是出生自破碎、有問題的家庭,但多數學者仍認為,多數的傑出人物是出生自美 滿家庭,且家庭氣氛為喜好學習的。另外,Woodman 與 Schenfeldt(1990) 指 出家庭背景中的社經地位變項為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個人創意行為中所需的 認知能力、非認知特質、創造特質(個人特質、價值、興趣、態度等)均與其有 關。因此,社經地位在創意力表現中扮演關鍵角色。 綜合上述發現,一個創造者從問題的激發到創造成果的產出,甚至於人格的 養成,與所處的環境有密切相關,尤其是家庭環境對個體創造力表現的影響甚 鉅,為此,本研究在進行取樣時,亦調查受試者的家庭組成及社經地位情形。 (四)創造力的「產品」觀點(product)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與林幸台(2000) 提及創造力的產生涉及「創造 者」、「創造歷程」與「創造產品」。創造力是個人根據一定目的,運用資源,產 出新穎、獨特、富個人價值產品的能力。Sternberg 與 Lubart(1995) 認為創造 力是產生新穎、適當與有品質產品的能力,有創意的潛能並不代表真正做的出創 意的產品,因此創造力的證據應從產品觀察。Amabile(1996) 從產品的角度來 定義創造力,認為「觀察者認同產品或反應是有創意的,則該產品具有創造力」, 亦即創意產品是基於評定者對創造力的共識而形成。Mayer(1999) 整理各學者 對創造力的定義後,發現大部分的學者均同意創造力可從產品(product) 的角 度來觀察。 支持創造力「產品」觀點的學者認為,具有創造力者必能產出創造性的產品, 故可由產品來評定原作者是否具有創造力。而產品是否具有創造力的判定,需符 合評斷的標準,包括:未有人產生過的新奇性、可以解決問題、可使原本的產品變 得更好、更有價值…等。 綜合上述,可發現創造力不僅是一種能力、一種心理歷程,也和個體的人格 21   .

(36) 特質、成長環境有關,並且可藉由客觀的標準來加以評量。個體創造力的產生, 深受所處的環境脈絡以及個體內在歷程、特質…等許多因素交互影響,若單獨從 單一特質、單一觀點並不足以解釋創造力的產生,故近代的創造力學者採多向 度、動態發展的整合觀點來定義創造力。基於此,本研究採個體之所屬族群與個 人特質交互作用觀點來探討創造力的表現,從中了解不同族群背景下的個體,如 何受其人格特質影響創造力的表現。. 二、創造力的評量方式 自Guilford於1950年發表一篇演說,提倡對創造力研究的重視後,創造力的評 量開始受到關注。目前評量方式分類的引用以Hocevar與Bachelor(1989) 的八 大類評量分類最為廣泛,Hocevar與Bachelor曾分析百種以上評量創造力的工具, 除了少數無法有效歸類之外,將大部分的評量工具或方法分為八大類,分別為擴 散性思考測驗. (test of divergent)、態度與興趣量表. inventories )、 人 格 量 表. (attitude & interest. ( personality inventories )、 傳 記 量 表 ( biographical. inventories)、作品判斷(judgments of products)、教師、同儕或督導人員的評定 (rating by teachers、peers &supervisors)、傑出人士、名人研究(eminence)、自 陳式創造活動與成效(self reported creative activities & achievements)。不同研究 取向的學者會因其研究問題之不同而發展、選擇或運用上述這些不同的評量方式 或工具。表2-2-2為八大類的創造力評量工具與4p的關係。 持「特質論」的學者基本上視創造力為個人的行為特質,除了關心此種特質 的個別差異外,也重視相關的情意,包括創造性人格特質、態度、興趣和動機等。 持「歷程」觀的學者認為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歷程有其基本的步驟,研究者的興趣 主要是在探討創造力產出的共同歷程,學者透過名人研究、擴散性思考測驗來探 究創造者的創造歷程。至於持「產品」觀點的學者,則是以「產品」為評量的焦 點,再據此來推論個人創造力的高低。持「壓力/環境」觀的學者主要的興趣是在 探討什麼樣的社會或環境因素有利於或有礙於創造力的產生。. 22   .

(37) 評量的種類. 表2-2-2 八大類創造力評量工具與4p 的關係 4p 創造 創造 特質 歷程. 1.擴散性思考測驗 V 2.態度與興趣量表 V 3.人格量表 V 4.傳記量表 V 5.教師、同儕或督導人員的評定 6.產品的評判 V 7.名人的研究 8.自我陳述的創意活動或成就 註:有「v」表該評量工具有4p其中的一個測量目的 資料來源: 引自陳淑惠,1996. 創造 產品. 創造 環境. V. V. V. V V V V. V. Amabile(1983) 將創造力實證研究中,常應用到的評量技術分為三類:一類 是主觀的評定產品或個人的創意,另一類則是對產品做客觀的分析,第三類是創 造力測驗。Amabile 所說的創造力測驗其實是泛指那些基於心理計量取向而編製 的測驗,這些測驗主要目的為測量與創造力有關的能力、特質或性向,是近半個 世紀以來應用最廣的創造力測量技術。 目前評量創造力的測驗種類繁多,不少創造力學者建議,若欲了解個體創造 力的全貌,可從不同面向來蒐集更完整的資料,諸如:創造力認知層面、情意層面。 Torrance(1974) 提出,創造力是一種人類高層次心智的天賦潛能,包含認知與 情意的綜合表現;它能在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環境支持下,於連續的 創造歷程中,以不同形式的產品展現。在其研究中,亦指出個人的創造力評量應 包括個人的特質(如態度、興趣、價值觀等) ,以及創造力認知思考型態與能力。 丁興祥(1991)研究也發現創造力除認知層面外,還有包括「人格」與「情感」 等情意層面。此外,朱進財(1993)亦提出創造力的評量應包含兩方面,即創造 力認知與情意層面。創造力認知方面包含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進性。在 情意方面有想像性、好奇性、冒險性及挑戰性。是故,本研究將以創造力認知層 面和情意層面來探究不同族群者在創造力的表現。底下針對創造力認知層面及創 造力情意層面的概念作說明: 23 .

(38) (一)創造力認知層面 創造力認知層面,即指創造行為在創造力認知領域的表現。Guilford(1967) 由智能結構所發展的擴散性思考測驗(divergent production),在眾多研究者的廣 泛運用之下(Getzels & Jackson, 1962),奠定了以創造力認知角度探討創造力的 基礎,迄今為止,仍有重要的影響。 Guilford(1967) 根據其多年研究,提出智能結構論(Structure of Intellect, ST),此理論認為創造力是人類的一種認知能力。從「運作」的心理向度強調創 造力是擴散性思考的表現,有別於傳統智力測驗所測得的聚斂性思考。Guilford 的 智能結構論是 Thurston(1938) 智力理論的延伸,包含了Thurston 所提出的七 個主要能力,分別為語文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 、語文流暢(verbal fluency) 、 數字(numerber)、空間視覺(spatial visualization)、記憶(memory)、知覺速 度(perceptual speed)、推理能力(reasoning)。而Guilford將Thurston 提出的七 個主要能力予以拆解,加入新的元素,並依照運作(operation)、內容(content)、 產品(product)三個向度,分解成4*5*6=120 種智能。而後,Guilford(1988) 又 將內容向度之圖像,區分為視覺與聽覺;也將運作向度之記憶,分為輸入記憶與 保留記憶兩種,因此將其智能結構之理論擴展為5*6*6=180 種智能,如圖2-2-1 所示。. 圖 2-2-1. Guilfourd 之智能結構圖(資料來源:陳龍安、朱湘吉,1999) 24 .

(39) Guilford(1975)將擴散性思考從智能結構的概念中抽取出來,放入其建構的 「智力結構問題解決模式」之中。其主張在問題解決的前提下,用流暢力、變通 力、獨創力、與精進力四個能力來評斷創造力表現,此四力亦成為目前評量創造 力的重要指標。所謂「流暢力」係指大量產出可能的反應(構想或答案)。個體 通常會將其所接觸之資訊聚集儲存於腦中,當需要解決問題時,再將其提取出 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出可能的想法或反應愈多,代表流暢力愈高。「變通 力」指的是以不同類別或不同方式去進行思考,若愈能擁有擴大思考類別、突破 思考限制的能力,則代表變通力越佳。「獨創力」即指個體能產出與眾不同、反 應具獨特性的能力。若個體反應出不尋常、出乎意料的答案越多,則獨創力越高。 「精進力」是指在原來的構想或基本觀念上,再加上新觀念或增加細節的能力。 亦即精進力是一種補充概念、描繪細膩、慎思熟慮的能力。 Guilford. ( 1967 ) 根 據 智 能 結 構 所 發 展 的 擴 散 性 思 考 測 驗 ( divergent. production tests) 可謂最早之擴散性思考測驗。而Torrance(1974) 承繼Guilford 的理論,以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四個規準發展出「拓弄思創造思 考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迄今仍被廣泛引用。 目前國內已有「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修訂版,分別為「拓弄思語文創造思 考測驗(乙式)」和「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吳靜吉、高泉豐、 王敬仁、丁興祥,1981),另外尚有林幸台與王木榮(1994) 修訂編製的「威 廉斯創造力測驗」、吳靜吉等人(1999)編製的「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等多種 工具可用來評量創造力認知層面。目前國內較常使用的創造力認知層面測驗整理 如下表2-2-3。. 25   .

(40) 測驗名稱 威廉斯創造力 測驗(林幸 台,王木榮修 訂,1994). 拓弄思語文創 造思考測驗乙 式(吳靜吉、 高泉豐、王敬 仁、丁興祥修 訂,1981). 拓弄思圖形創 造思考測驗甲 式(吳靜吉、 高泉豐、王敬 仁、丁興祥修 訂,1981). 表2-2-3 國內常使用創造力認知層面測驗工具 測驗內容 信度或效度. 適用 對象. 修 訂 F.E.Williams 所 編 1. 重測信度: 國小一年 Creativity Assess -ment a.擴散式思考測驗間 級至高中 Packet(CAP),包括三 隔3-5週為.439-.679 三年級。 種工具: b.擴散式情意測驗 1.擴散式思考測驗 間隔3-5 週為.49-.81 2.擴散式情意測驗 2. 評分者間信度為.88-.92 3.威廉斯量表 3. 內部一致性: <測驗時間50分鐘> a. 擴散式思考測驗 為.40-.78 b. 擴散式情意測驗 為.40-.78 c. 總分為.765-.877。 4. 效度:以拓弄思圖形創 造思考測驗為效標之同 時效度, 國 小.261-.396 ; 國中.311-.545。 修 訂 Torrance 編 製 之 語 1. 重 測 信 度 : 間 隔 1-2 周 國小至 文式創造思考測驗 為.79-.93。 大學 (TTCT) 2. 評分者 <測驗時間45分> 問信度為:.77-.99。 3. 預測效 度:追蹤6-12年的職業 表現,達.46-.62的顯著 相關 修 訂 Torrance 編 製 之 1. 重測信度:間隔1-2週, 國小至 (TTCT)創造性思考測 為.50-.85 大學 驗<測驗時間30分鐘> 2. 評分者信度:依照評分 手冊規則,達.90以上 3. 效度:追蹤6-12年的職 業表現,達.46-.62的顯 著相關. 26 .

(41) 表 2-2-3 (續) 新編創造思考 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圖形 1. 重測信度:間隔4個 國小四年 測驗(吳靜吉 創造思考測驗 月,為.42-.60 級至 人,1999) <測驗時間20分鐘> 2. 評分者問信度: 研究生 流暢力為.98;變通力 為.97;獨創力為.94; 精進力為.79。 3. 建構效度: 以「拓弄思 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 式」中的「線條(平行 線)」活動為效標,各 項度達顯著相關 目前國內雖有許多不同類型之創造力認知層面評量工具,如: 拓弄思語文創 、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等, 造思考測驗(乙式) 但這些測驗多是修訂自國外的研究,較少考慮文化差異的因素、測驗內容、常模 及評分等能否用於國人情形目前尚無定論,且量表信效度在國外也無一致的共 識,再者由於版權問題、測驗時間太長..等問題,故學者們重新編製一份適合國 人使用的創造力測驗─「新編創造力測驗」(吳靜吉等人,1999)。 「新編創造力測驗」由吳靜吉、王文中、郭俊賢、陳淑惠與李慧賢(1999) 共同編製而成,其測驗時間較短、無版權問題、具有良好信效度且為國人自編符 合國情的測驗工具,適合臺灣地區國中、小學生使用,故為本研究所採用。本研 究之「創造力認知層面」的評量係以測驗中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進力 等分量表之得分計算,得分愈高,表示創造力認知層面該向度能力愈高。 (二)創造力情意層面 創造力不僅是認知上的能力,同時也受到個人特質、動機、態度等特性的影 響,故除了從創造力認知層面去瞭解個體的創造力表現情形外,本研究亦重視創 造力情意領域的表現。. 27 .

(42) 創造力情意領域的表現亦即創造傾向。擁有較高程度創造傾向的個體能有效 發揮創造力,而較低程度創造傾向者則比較難產生創造力(林幸台、王木榮, 1994)。而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意領域即為創造人格傾向。創造人格傾向為一致與 持久性的心理傾向屬於創造行為表現的情感層面(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 幸台,2000;Williams,1980),它對於個體創造力的發揮具有直接、關鍵的積極 促進作用(Amabile,1988;Oldham & Cummings,1996),對創造力發展有深遠的影 響。Amabile (1988) 訪談 120 位科學家,在其整理出十項創造力產生的關鍵 因素中,「人格傾向」 因素排名最高,故其表示,具有創造性特質者,有助於 創造力的表現。Williams(1980)亦表示,有創造表現者,通常具有好奇、冒險、 挑戰與想像等心理特質。 由上可知,創造性人格傾向對創造力表現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故在評量個體 創造力表現時,應將個體的特質列入情意創造力評定的指標之一。以下茲就目前 國內常使用的創造力情意層面測驗做介紹,如表 2-2-4。. 28 .

(43) 表 2-2-4 國內常使用創造力情意層面測驗工具 測驗名稱. 測驗目的. 信度或效度. Rookey 的賓州 創造傾向量表 (陳英豪、吳裕 益,1981) 威廉斯創造傾向 量表(林幸台、 王木榮,1994). 評量創造力情意 領域. 1. 重測信度: 0.81-0.85 2. 效標關聯效度考驗尚佳. 羅塞浦創造傾向 量表(丁興祥、 陳明穗、蔡啟 通、邱皓政及李 宗沅,1991). 國中學生創造傾 向量表(潘朝 昱,2008). 適用 對象 國小五年級 至國中三年. 本量表為威廉斯 1. 重測信 國小四年級 評量組合測驗的 度:間隔三~五週,為489 至高中三年 一部分,亦屬於情 ~.810 級 意層面之評量 2. 內部一 致性係數:401-.780 3. 效度: 與 修訂賓州創造傾向量表 進行同時效度考驗,相關 為係數為0.68~0.81 此量表採綜合觀 1. 重 測 信 適 用 於 成 點編製,作為評量 度為0.62-0.83 人,做為成 人格傾向之工 2. 內 部 一 人創造傾向 具。其包含七個分 致性為0.46-0.93 鑑 定 、 甄 量表:興趣量表、 選、訓練之 人格量表、價值取 參考 向量表、工作態度 量表、問題解決行 為量表.等。 根據創造傾向相 1. 重測信度:0.81 國中學生 關文獻,並參考威 2. 內部一致性係數: 介於 廉斯創造傾向量 0.73~0.92間,均達顯著 表、賓州創造傾向 水準 量表、羅賽蒲創造 3. 效標關 傾向量表編製而 連效度:以威廉斯創造傾 成 向量表為效標,其相關 達0.63. 國內學者將國外創造力情意領域的測量工具加以修訂,用以提升測量工具的 適用性,也較能符合國情的需要,如:賓州創造傾向量表(PACT) 由陳英豪、吳 裕益在 1981 年加以修訂,該量表的適用對象為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三年級,但改 編後量表效度尚佳。另外,Williams「擴散式情意測驗(Exercise in Divergent Feeling)」,則由國內學者林幸台與王木榮(1994) 修訂成國小四年級到高中 29 .

(44) 三年級皆可適用的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及效標關聯 效度,該量表在國內已被廣泛應用且甚受歡迎(王立永、李小平、張金秀,2006)。 在考量測驗信、效度及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國小高年級至國中三年級的學生) 後,研究者選用「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做為評量不同族群者創造力情意層面 工具。 林幸台與王木榮(1994)修訂 Williams(1980)「擴散式情意測驗」編製「威 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適用於兒童與青少年,內容包含四個向度,分別有冒險 性、好奇性、想像性及挑戰性。所謂「冒險性」係指當遭到批評或面臨挫敗時, 還能鼓起勇氣、再接再厲,具有「勇敢探索」的精神。冒險性高者有勇於猜測、 嘗試、實驗與具有面對批判的勇氣。「好奇性」是指面對問題能感到疑惑且樂於 追根究底,能把握特徵以求徹底了解其結果。好奇心較高者,對事物易感到懷疑、 疑惑,且當問題產生時,便會主動去調查、探尋、追問,雖然感到困惑,卻仍能 繼續思索、沉思,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特質。而「挑戰性」指的是在複雜 混亂的情境中能臨危不亂、尋求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性,且能找出問題的關鍵。 其能將邏輯條理帶入混亂的情境中,並洞察出影響變動因素。最後,「想像性」 係指善用直覺推測,能夠在腦中將各種意象構思出來,並加以具體化,具有超越 感官及現實的能力(參考陳龍安,1993,p.41-45)。 本研究之「創造力情意層面」係以「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的冒險性、好奇 性、想像性、挑戰性等分量表之得分計算,得分愈高,表示創造力情意層面該向 度能力愈高。 (三)小結 本研究目的之一為了解不同族群學生在創造力認知與創造力情意層面之差 異情形。在創造力認知層面方面,由於「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係由國內學者吳靜 吉等人(1999)考量國人的民情與文化所編製,且測驗時間較短、無版權問題、 具有良好之信、效度,故本研究採用其作為創造力認知層面之評量工具。而創造 力情意層面方面,在與其他創造傾向測驗工具進行比較後,發現林幸台與王木榮 (1994)修訂之「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的信效度、測驗使用對象較符合本研究 30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a) A special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ay appoint 1 additional non-graduate resource teacher in its primary section to provide remedial teaching support to

This flipbook is designed to display a collection of students’ works selected from the winning entries of the SOW Picture Book Design Competition organised in the 2020/21 school

compounds, focusing on their thermoelectric, half-metallic, and topological properties. Experimental people continue synthesizing novel Heusler compounds and investigating

• LQCD calculation of the neutron EDM for 2+1 flavors ,→ simulation at various pion masses &amp; lattice volumes. ,→ working with an imaginary θ [th’y assumed to be analytic at θ

•  What if the quark bilinear is slightly away from the light cone (space-like) in the proton

•  Flux ratios and gravitational imaging can probe the subhalo mass function down to 1e7 solar masses. and thus help rule out (or

The subjects for the present study are 495 first-graded students from five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270 freshmen from the Departmen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