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新聞專業角色認知及其內容表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為順利發展研究問題,本章第一章第一節先回顧新聞專業角色認知及其內容 表現,以了解兩者間是否具備關聯,又關聯性為何。第二節則考量此次爭議性議 題涉及政治及新聞場域等互動,本研究擬以語料庫為本的批判論述分析為架構,

並於第三節回顧相關實證研究,藉此建立本研究理論與分析骨幹。

第一節、新聞專業角色認知及其內容表現 壹、 新聞場域(Journalistic Field)

場域(field)概念由法國社會學家 Bourdieu 提出,此概念在解釋社會現象時,

打破結構宿命立論與個人理性行動的分野。Bourdieu 認為社會是由各種系統場域 所構成,但一個社會不僅僅等於所有場域的加總,場域各具運行的內在動力與規 則。近距離檢視,場域如同原子內部結構,是指社會系統中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 客觀關係之網絡(network)或構型(configuration),外表看似穩定,內在實則 變動不居。其中的行動者(agent)是電子,在穩定狀態下環繞著原子核製造軌 跡,似自主卻無法脫離原子核。場域與場域的邊界是發給初中生默背的元素週期 表,在古典物理典範下格子線井然有序,但只要質子數倏忽而異,整個場域即豬 羊變色(Bourdieu &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2009)。

資本(Capital)則是存在於場域內可以被積累、佔有的支配力量(labor),可 使行動者藉由實踐行動,挪移場域中的社會動能(張錦華,2001)。資本的基本 類型包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三者間可互相轉換,但轉換程度依據 各種場域本身構型及行動者的動能有別(張錦華,2001)。「象徵資本(Symbolic Capital)」則是以知識關係進行象徵理解的資本,即透過「承認」和「誤認」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交錯關係中展現勢力的資本,也是社會所構成的認知能力,用以理解禮儀活動、

聲譽或威信資本的積累策略等象徵現象,聲譽或威信資本有助於加強信譽或威信 的影響力,行動者擁有的文化、經濟等資本數量則可幫其在身處場域定位原始社 會座標(張錦華,2001)。

Bourdieu 除了以古典物理的原子觀來形容場域,也常用「遊戲/博弈(game)」 比喻場域(Bourdieu &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2009;黃順星,2010)。

一場域如同遊戲,進入遊戲具備特定門檻(入場費),進入遊戲的過程中,只要 行動者擁有某種確定的稟賦構型,則行動者即被賦予合法性。而行動者無須認同 其中規則,只要身在其中就確保該場域能繼續維持其構型,也可以在過程中部分 或徹底改變遊戲的固有規則。受法蘭西斯學派影響,Bourdieu 認為行動者間的互 動模式是鬥爭與秀異,轉換各式資本的方式是行動者運用各種策略,以極力貶低 對手力量所在的資本形式(如經濟資本)的價值,而努力維持自己優先擁有的資 本種類(如司法資本)。Bourdieu 也指出權力場域發生的大量鬥爭都是這種類型。

又在權力場域中最常見的轉換種類是將各式類型的資本轉化為象徵資本(高宣揚,

2002)。

行動者在場域中的實踐則依據其所擁有的各式資本數量及慣習(Habitus)

決定。慣習是一種處於形塑過程中的結構,同時作為一種已被形塑的結構,將實 踐的感知圖式融合進實踐活動和思維活動中。換言之,慣習將時間遞移的概念帶 入場域,讓場域具共時性與歷時性。Bourdieu 強調慣習不是宿命,是一個開放的 性情傾向系統,不斷地隨經驗而變,從而在這些經驗的影響下不斷地強化,或是 調整自己的結構。所以行動者依據合情合理的慣習驅動其「理性」行動。(Bourdieu

&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個場域運作的內在原動力在於其結構形式,非行動者所具備的各類資本數 量,同時還特別根源於場域中相互面對的各種特殊力量之間的距離、鴻溝和不對 稱關係。只有在與一個場域的關係中,一種資本才得以存在並發揮作用。這種資 本賦予了每種支配場域的權力,賦予某種支配那些體現在物質或身體上的生產或 再生產工具(Bourdieu &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2009,頁 192)。

一個場域的誕生需仰賴天時地利人和。Bourdieu 以 19 世紀法國文壇的人事 變遷為例證,認為在〈惡之華〉作者波特萊爾拒絕接受法蘭西學院院士殊榮時,

雖遭時文壇排擠,但卻從此確立藝文場域受認可前衛派的行事邏輯,法國藝文場 域內在規則嫣然而生,從此拒絕或否定物質利益的反逆經濟行動為藝文場域的規 則,行動者不受經濟、政治權力等外力,自主決定其生活方式或作品內容呈現反 映其所處場域的成熟度(Bourdieu, 1998/石耕武、李沅洳、陳羚芝譯,2016;

Bourdieu & Wacquant, 1992/李猛、李康譯,2009)。新聞場域內在規則同樣拒絕 經濟、政治依賴,又該領域的前衛派是實驗/行動媒體,聚集一群剛從學院畢業、

除了熱情沒有其餘可以失去的年輕學子,前衛派將隨著時間流逝轉為建制派,又 建制派媒體依照媒介類型,報紙文化資本高於電視,且影響電視的議題走向

(Champagne, 2005)。

新聞場域的特殊性在於其製造象徵權力(暴力)藉以構成社會真實的影響力,

甚至與同旨在製造論述的學界(social science field)、政界(political field)三足 鼎立(Bourdieu, 2005)。每個場域與各式力量(如:政治、經濟)依賴程度不一

(Schudson, 2005),早期 Bourdieu 認為新聞場域附屬在藝文場域之下,其文化 資本、經濟資本座標皆偏低(見圖一)(Bourdieu, 1998/石耕武、李沅洳、陳羚芝 譯,2016),晚年則認為該場域所製造的象徵符號逐漸吞噬哲學、藝文場域,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經濟、政治對新聞場域的箝制卻日益漸劇(Bourdieu, 2005)。新聞場域與經濟、

政治力量更形成雙重依賴關係,因此,場域內可見兩種極端媒體型,此涯新聞機 構完全向政治力量靠攏,經營型態多為國營並為主喉舌;彼岸新聞機構完全以收 益為依歸,成為閱聽人慾望的反射(Champagne, 2005)。不過,現實世界中仍存 在少數叫好(文化資本)又叫座(經濟資本)的媒體,如美國《紐約時報》、美 國《華盛頓郵報》及法國《世界報》(Benson & Neveu, 2005)。由相關研究可知,

以經營報紙起家的新聞機構,較其他類型媒介起家的新聞機構在各國新聞場域皆 具備較高文化資本。

圖 一權力場域和社會空間裡的文化生產場域圖表

資料來源:《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頁 208),石耕武、

李沅洳、陳羚芝譯,2016,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國家的)社會空間 文化生產場域

前衛派ex.放蕩的藝術家 知名前衛派

文化生產場 域的次場域

有限生產 大量生產

歌舞雜劇、連 載作品、新聞

文化生產場 域的次場域

權力場域

非專業文 化生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二:單一新聞場域

資料來源:〈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黃順星,2010,《新 聞學研究》,104,頁 120

基於上述概念可得知,在研究新聞議題時,不管是理論的推演或方法論的實 踐,我們最終只能得知身為某一機構成員的記者稟性傾向系統。懷抱此項前提,

本文下節試圖回顧傳播領域研究熱點「新聞專業」主題,並將新聞專業視為一種 慣習(Habitus)論述機構中的記者專業認知與內容表現的關聯。

貳、 新聞專業作為一種慣習

「新聞專業」(Journalism Profession)議題在傳播領域研究具備傳統,研究 新聞專業的內涵與變遷汗牛充棟,然而相關討論多受美國功能學派影響,認為新 聞工作者能夠完全恣意決定其新聞專業表現,並塑造其理想型(i.e. Beam et al., 2009),Bourdieu 的場域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以新的視角解讀傳統文獻成果。

新聞專業指的是新聞工作者為順利履行每日採訪事宜所發展出來的一套知 識、自治及職業倫理規範(羅文輝,1993)。錢玉芬(1998)則將新聞專業分為

「新聞專業倫理」及「新聞專業知能」兩面向,前者包括專業自主及社會責任兩

文化資本

+

經濟資本

-

文化資本

-

經濟資本

+

文化生產場域 文化生產場域

新聞場域

有限生產 大量生產 權力場域

社會空間(國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方面、後者則指新聞專業知識及新聞專業技能。

對工作者來說,實踐新聞專業既是種區別自身與其他場域「非專業者」的儀 式,幫助其轉換政治、文化、經濟資本,更透過實踐建立場域權威與合法性

(Schudson & Anderson, 2009);實踐新聞專業也可作為工作者避免資訊提供者直 接干預或間接影響的防禦策略,以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自主性(臧國仁,1991)。

新聞專業的主要內涵非定於一尊從未改變,此類研究多利用參予訪談及問卷 調查了解記者個人對其職業專業內涵認知,或藉由問卷調查及內容分析兩階段研 究闡釋新聞專業(i.e. the worlds of journalism study, 2012-2016)。受美國新聞業發 展影響,過去客觀性(Objectivity)被視為是新聞專業(journalism Profession)

操作型定義,再來 Cohen 觀察駐華盛頓外交記者,發現有些記者也以解釋報導

(interpret the news)為其專業抱負(Cohen, 1963; 轉引自 Schudson & Anderson, 2009)。Johnstone 等人(1972)則將美國新聞記者對記者角色(journalistic role)

分為中立型(neutral)及參與型(participant)功能;Weaver & Wilhoit(1986)

則將記者角色分為傳播者(disseminator)、解釋者(interpreter)及對立者

(adversarial),後續研究則再增加第四種群眾動員者(populist mobilizer)(Weaver

& Wilhoit, 1996; Weaver et al., 2007)。

以傳遞者為理想型的記者強調將資訊迅速傳遞給公眾,即新聞需具備即時性;

以解釋者為理想型的記者則會調查官方的宣稱、分析複雜的問題及討論國家政策。

以對立者為理想型的記者則會站在官方或企業的對立面。群眾策動則是目的激發 群眾進行某一行為(Shoemaker & Reese, 1993; Weaver & Wilhoit, 1996; Weaver et al., 2007)。

上述四面項確立後,相關研究多以此架構調查記者對自身的職業角色認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美國地區呈現的研究結果具備一致性,但其他地區記者對自身職業角色認知則較

美國地區呈現的研究結果具備一致性,但其他地區記者對自身職業角色認知則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