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聯合報》的論述策略與議題風向

第三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小結

綜整本節依序回答研究問題:

壹、 《聯合報》在報導時的策略?

在專題及一般報導部分,由於《聯合報》謹守傳統純淨新聞守則,在報導標 題及導言等重要段落少用形容詞指稱事物。雖受限純淨新聞撰寫守則,《聯合報》

卻精彩運用命名策略,沿用各專法詞彙命名此議題所涉及的社會行動者、目標、

現象、事件與過程及行動,藉此展演其認為抽離、客觀的新聞專業意理形象。

對退休給付刪減對象的命名,《聯合報》不管在一般報導或者社論都遵循台 灣各專法對職業從業人員有所別的現況,多使用法律用語或者官方公布詞彙,少 以轉化、借代等修辭個別譬喻相關利害者。對政治人物,《聯合報》也幾乎以其 全名並提及其官職銜命名之,藉此展現其認同此為國家層級政策的立場。對於政 府機關等命名,《聯合報》雖然在各行政機關草擬各法案時期試圖藉提醒台灣憲 法五權分立架構減損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領銜此政策的地位,然而其未對 考試院等以轉化修辭重新命名之,對年金改革委員會也未以黑機關、內朝等詞彙 重新命名之。對年金改革及現象則多以中立詞彙命名之。

然而,對於政黨的命名策略,《聯合報》則以藍、綠等轉化修辭命名立法院 最多數黨民進黨及第二多數黨國民黨,顯現其最終點評年金三法的立場,認為此 政策與台灣政治生態只分顏色不問是非的現象息息相關。另外,退休軍公教優惠 存款利率制度是《聯合報》第二組直接以「18%」借代修辭命名的詞彙。惟其提 及優惠存款亦少運用修辭直接命名賦予事物正面或負面含意。

在立論、觀點化及強化/弱化策略上,《聯合報》則隨著政策發展而有所立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起初《聯合報》認同新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政策,因此在社論中論述此為基於國家 財政不得不為之的大業,少讓閱聽人聯想此為單一政黨倡議;惟在各行政機關草 擬法律案時期,《聯合報》為降低年金改革委員會主導地位,開始建構此政策為 單一政黨倡議。另外,在年金改革委員會會議尾聲、各行政機關公布草擬法律案 及立法院召開臨時會等關鍵時期,《聯合報》都撰寫社論回應之,惟其少在官方 發布消息前刊登社論,使得《聯合報》多處於被動回應,難以主導政策走向。再 者,《聯合報》在特稿及社論中,也少用借代、轉化等修辭重新命名上述人物、

行政機關、政治人物、事件及現象,使得《聯合報》的立論略顯失色,但維持住 抽離看門狗的新聞專業。最後,《聯合報》在社論及特稿充分展現其立場,惟其 基本立場隨著政策發展有兩次轉變。

貳、 《聯合報》的新聞報導的風向如何隨著議題發展而變化?

《聯合報》的新聞報導的風向隨著議題發展,對年金改革政策的論述建構,

起初在年金改革委員會時期先建構其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及財政健全,不得不為 之的政策。但到了各行政部門草擬草案時期,則置此政策於勞資對立框架之下,

認為此政策為雇主卸責之舉,不認同此項政策的正當性。在此時期,《聯合報》

藉大量報導各行政部門所提版本與年金改革委員會相異等方式,否認年金改革委 員會機構主導議題的地位。在此時期的社論,《聯合報》也少以國家兩字構連此 政策,此政策轉為單一政黨倡議。然而在立法院三讀相關法案時期,《聯合報》

又重新將此政策最上層概念挪回不得為之的歷史大業,此時年金改革四字已轉為 一種修正現行缺陷年金制度的初衷,而立法院三讀的三法案只是民進黨團所同意 的解套方案。

推測其立場兩度轉折原因在於,《聯合報》起初認同現行軍公教勞四職業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會保險制度及退休撫卹制度具缺陷,希望透過此政策修正。但在年金改革委員 會會議後期則發現為人詬病的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利率有其法理依據,且台 灣銀行念茲在茲的優惠存款利息赤字,或地方政府所稱「潛藏債務」為本應撥補 的人事費用,各級政府實為雇主,應此《聯合報》在年金改革委員會後期轉為不 認同蔡政府推動年金改革。在立院三讀時期再次轉變立場原因在於最後所通過的 解套方案為參數改革,雖刪減現退休人員及待退人員的退休給付,但也力保其可 領三十年,實際上仍勉強實現《聯合報》所主張的「信賴保護原則」法理。

對於政治人物如蔡英文、陳建仁及林萬億,最初《聯合報》藉由指稱其官職 銜及置其於一句話之主要發聲位置等方式賦予其絕對權威性。後至第二時期各行 政部門草擬法案時期,由於《聯合報》開始質疑執政當局推動年金改革的正當性,

此時期的報導開始引述相關利害團體質疑三人物的發言內容,並且藉由減少與官 職銜構連降低三代表人物的權威性,也藉此減弱此項政策的說服力。最後立法院 三讀法律案時期,《聯合報》更直接在社論中直指蔡英文言論過於空泛,且大量 提及其女性特質以削弱其權威性。

對於直接受影響的公教人員,《聯合報》由於一開始支持推動此項政策,雖 投以同情眼光,卻希望相關人等基於大義不要對號入座,也不要阻止政府進行相 關改革。在行政部門草擬法案時期,《聯合報》轉而正式年金改革中,政府身為 雇主的角色及公教人員身為雇員的角色。最後,《聯合報》仍站在旁觀者立場,

認為軍公教人員在此政策執行過程背負原罪,處處遭人針對,被視為抗拒改革者,

其雖同情退休給付受刪減者,但仍未賦予其主體發聲地位。對於《聯合報》一手 建構的軍公教人員代表公務人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則暗諷其事後諸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 《聯合報》可能呈現的專業類型?

在退休給付遭刪減對象、政治人物、政治機關、政黨、事件及現象,《聯合 報》多使用法律用語、財稅專業詞彙或者通俗用法,少利用修辭技巧先行強加正 面及負面形象,如:對軍公教人員即以軍公教人員稱呼之、對政治人物也以官職 銜接全名稱呼之、對年金改革委員會雖立場有變,卻也未重新命名。另外,《聯 合報》不僅追蹤年金改革委員會時期的政策走向,更花大量篇幅報導此政策相關 法案在立院的三讀情況,且在三讀情況顯示《聯合報》不僅描述及評論立院民進 黨團作為,也不忘評論國民黨團作為,維持評論兩方,而非一味稱讚或批評單一 黨團作為,顯見其亟欲維持平衡報導,連在社論可表達立場文類也不例外。

不過,《聯合報》的場域位置仍較偏向市場,因應其主要訂戶群為 39 至 49 歲的白領階級,《聯合報》起初以財政專業角度切入報導;另外,因其主要閱聽 人為此政策的直接利害關係人,《聯合報》從頭到尾都以大量報導、專題、特稿 及社論追蹤此政策發展。再者,《聯合報》較不干預政府政策走向,因其社論刊 登時機幾乎都後於官方發布重要消息,可見《聯合報》處於被動回應方,對此政 策的干預性不似《自由時報》強悍。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報》在此政策上仍較 偏向使用官方論述,我認為與其過去成立淵源有關,雖維持文人辦報精神,但基 本立場仍支持官方論述,對權力展現不低的忠誠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事件 1. 遊行 2. 前瞻 3. 柯 過程及行動 1. 反年改

2. 抗爭 3. 支持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 《自由時報》對社會行動者的命名策略:

從上表十二可知,社會行動者可以大致分為四類:退休給付刪減對象、政治 人物、政府機關(含行政部門及政治部門)及政黨。

(一) 以專法名稱命名退休給付刪減對象:

《自由時報》對上述四從業人員下標詞頻依序為軍人、軍公教、教師、公教、

公務員,勞工未見於《自由時報》。軍人共出現 28 次、軍公教同樣出現 28 次、

教師共出現 23 次、公教出現 21 次、公務員則出現 20 次。

《自由時報》在此次政策推行的過程中對相關利害者的下標命名策略,也同 樣依循台灣各專法對職業從業人員有所別之實況及通俗用法,對軍公教勞四大職 業的命名策略同樣使用軍公教勞詞彙,並未以轉化、借代等修辭個別譬喻相關利 害者,使此議題具備理性討論的餘地。

再者,依據表十二的斷詞結果可以發現,《自由時報》對四大職業的緊密程 度有別。軍職人員、教職人員及公務人員同樣被建構為一群體,未考慮其職業別 及世代別。又相較於軍職人員,公務人員及教職人員為更緊密的群體。三職業別 的見報程度不一,《自由時報》對軍職人員的關心程度同於其對軍公教建構群體 的關心程度,檢視「軍人」脈絡化關鍵字,其中最具代表性標題全文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總統:年金改革會考慮軍人特殊性」

顯示《自由時報》支持年金改革委員會決議個別處理軍人的議程設定,所以 在標題命名上軍與公教分而論之。由於立法過程實為具象化各利益團體角逐話語 權過程,《自由時報》使用此策略也可視為分而擊之,先削弱向來被視為一體的 軍公教族群,藉此在多數決情況下順利通過各種年改法案。

綜上可知,《自由時報》對四職業從業人員的命名策略並未使用轉化、借代 等修辭直接賦予正負面價值意涵,但是仍訴諸於職業意識形態,建構軍職人員、

教職人員及公務人員為一群體。在此建構群體中,公務人員與教職人員關係更緊

教職人員及公務人員為一群體。在此建構群體中,公務人員與教職人員關係更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