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音樂探索式尋求行為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四節 新音樂探索式尋求行為

為直接觀察使用者在進行音樂的探索式尋求時的行為細節,本研究邀請 14 名受試者進行指定任務之音樂探索實驗,研究者從旁觀看,並透過螢幕錄製完整 記錄其探索過程,以下將稱探索實驗。在實驗中,研究者將情境設定為「朋友請 求協助」;透過文字傳達關於 2 首歌曲的未知音樂描述,希望受試者依照描述找 到對應之歌曲,並在探索結束後主觀推薦除了任務曲目外至少3 首的音樂給予任 務描述中的請求協助者。實驗過程無限制受試者探索策略及時間,整體實驗完畢 後共計收集14 個螢幕錄製檔案,平均受試時間約為 44 分鐘。

音樂探索式搜尋行為模式構念圖。本節將以此構念圖為分析架構;受試者的螢幕

在進行任務的平台選擇上,所有的受試者皆使用了YouTube 作為主要的探索 平台,其次是Google Search、Spotify 等服務,統計詳見表 4-4-2。

4-4-2:探索實驗平台 因為在實驗描述中,受試者接收到了歌詞相關的資訊。如受試者F07、F03、F05、

M04 等人皆提到:「因為描述裡面有歌詞,所以覺得直接在歌詞網就找得到答案 了」。而除了查找歌詞的相關網站外,Wikipedia 也佔了不少的比例。受試者使用 如 Wikipedia、百度知道等類型的網站,目的則是為了暸解不熟悉的音樂相關資 訊,希望透過增加相關的知識,幫助自己更順利地探索。

探索策略方面,受試者多以關鍵字檢索作為主要探索方式。受試者會將在實 驗描述中所看到的歌詞、樂曲風格等作為關鍵字,在YouTube、Google Search 等 平台直接搜尋。而在14 名受試者中,僅有受試者 F07 一人使用了進階搜尋的功 一中,受試者 F03、F07、M05 等人找到了正確的歌曲,但並非實驗描述中的版

本,因此判定為錯誤。若將這三人統計為正確,則曲目一的正確率則達64.29%。

其中較特殊的為受試者M05,在曲目一中所提交的答案為一則新聞畫面,並非音 樂檔案或影音連結。為此M05 表示:「看到這個新聞在介紹任務中描述的音樂,

我找相關的資訊給他(任務委託人)就好,他真的有興趣就會自己再去找了。」

最後在推薦音樂的部分,受試者多是依照實驗描述內容,去推薦相似、相關 的音樂。另有部分受試者是根據個人喜好,從自己私人的播放清單中挑選音樂推 薦,並主觀地認為實驗描述中的委託人「可能」喜歡其推薦類型的音樂。

從本次實驗整體任務過程及個別曲目的探索正確性來看,音樂探索與受試者 的音樂涉入程度高低、探索頻率高低並無相關。受試者的資訊素養與主觀判斷才 是探索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二、音樂探索式尋求特性

本研究將收集而來的 14 個實驗螢幕錄製檔案加以分析,並利用本研究基於 探索式搜尋理論整理之音樂探索式尋求特性,將受試者於實驗中的音樂探索行為 予以歸納。在圖3-1-1 中可看到,研究者將音樂探索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探 索動機與需求、探索過程及探索結果。此部分將針對受試者在任務中探索的過程 與結果進行分析。在探索過程中包含了「發現」、「比較」、「分析」、「評估」等行 為特性;探索結果的階段則包含了「資訊獲取」、「整合」、「社交」等特性。

 發現 Discovery

受試者在接收到實驗任務資訊後隨即進入音樂探索歷程中。而在探索的過程 中,受試者在搜尋引擎、線上影音等服務平台中,運用檢索策略進而發現到以往 不曾聆聽過的新音樂。

在實驗的探索歷程中,每位受試者平均發現約15 首先前未曾聆聽過的音樂。

實驗結束後,除了受試者 M07 外,其他受試者皆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在

任務中也有聽到自己喜歡,並且決定保存的歌曲。而受試者 M07 則是因此次探 索的目標與其喜好的音樂風格差異過大,所以整體而言並無收穫。

 分析 Analysis

當受試者在探索到不曾聆聽過的新音樂時,受試者會根據任務描述,針對所 聆聽到音樂的內容,進行分析。仔細聆聽、分析音樂中不同段落的細節,如音樂 的節奏、聽起來的感覺、編曲中各種樂器的聲音等。

 比較 Comparison

先前有提到,在本次實驗中受試者多採用關鍵字檢索作為探索主要的策略。

即便受試者所下的關鍵字詞十分精準,在探索的過程中,亦不會僅得到單一的音 樂資訊。為確定自己能找到任務描述中的音樂,受試者在探索的過程中,會不斷 的比較不同音樂資訊之間的差異,再透過刪去法慢慢地確定自己的答案。

在探索歷程中,比較的行為通常在分析行為後接著發生。由於實驗描述中,

已有提供受試者關於目標曲目的音樂描述,因此所有的受試者皆在聆聽完所發現 的新音樂之細節後,立刻與實驗描述中的曲目進行比較,若不相符則重新進行探 索。

 評估 Evaluation

在實驗的探索歷程中,經過受試者不斷地分析、比較後,受試者會得到一至 多筆可能為正確答案的音樂資訊,當受試者將答案限縮在一定範圍內時,受試者 會重複聆聽此些被選定的音樂,並一邊對照任務描述,以確認此音樂的細節與實 驗描述中所提及的歌曲特徵相符,並依主觀判斷找出認為最接近目標曲目的音樂。

若評估的過程中發現曲目皆不符合實驗描述或心存疑惑時,受試者亦可能重新進 行探索。

因實驗於描述中有提起目標歌曲個段落之細節描述,故受試者皆以描述中所 提的段落作為評估依據,並針對此些段落重點式重複聆聽,以確認所探索曲目正 確無誤。

 資訊獲取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在受試者探索後,除了聆聽到線上音樂外,受試者亦會從音樂的Metadata 中 獲得其他相關資訊,並以所得資訊作為調整檢索策略之依據。然有時,受試者也 會透過一般的已知物件檢索,先行暸解欲探索目標的相關資訊,以幫助自己更加 順利地找到目標。

如實驗過程中,受試者F07、F08、M05、F05、M04 等人,皆透過 Wikipedia 尋找實驗描述中的「A Cappella」。其原因為受試者對於該音樂類型不夠熟悉,想 要先暸解其音樂特性後再重新擬定探索策略與分析策略。

如F01、F08、M07 等人,則是對探索過程中發現的演出者(Artist)進行資 訊檢索,用以確認探索到的音樂其演出者與實驗描述相符。

 整合 Synthesis

因實驗中的任務情境為「親友委託探索音樂」,故必須要將探索所得經資料 整理後,回傳給委託人。在探索後,受試者得到欲探索的目標後,便會以自身習 慣的整理方式,將探索到的音樂進行整合。

如受試者M01、F01、M06 等人,將探索到的音樂,自己慣用的線上音樂服 務中整合為一播放清單,並將播放清單之連結給予委託者。而F08、M05、F03、

M02 等人,則是將所得音樂資訊以文書檔案做整合,並直接傳送此檔案給委託 者。較特別的是受試者M03,是以 Excel 作為音樂資訊整合的工具,用小型報表 的方式整理後交給委託者。

 社交 Socialize

在前述的新音樂探索動機中提到,有部分的使用者探索動機源自於親友、社 群媒體等社交活動。而在探索之後,受試者可能為了回饋來自社交活動中的音樂 資訊需求,或是單純的想要分享,進而產生社交行為。

除了探索動機與探索後的分享外,在探索過程中受試者也會產生社交行為。

在實驗探索歷程中,因要求受試者依照平時聆聽、探索的習慣進行,因此有F01、

F03 兩名受試者在探索過程中,透過社群平台請求他人協助。受試者 F03 甚至播 打電話給較熟悉任務曲風的朋友,直接討論任務內容。

在這次的實驗中,探索情境即為透過社交活動產生探索需求,因此亦有受試 者選擇在探索後透過社交平台將探索結果直接分享給任務委託人。如受試者M04、

M06、M07 等人,即是透過 Facebook 的即時訊息,將探索所得的音樂直接以連 結在訊息視窗中傳送。

三、新音樂探索式尋求概念模型

本研究將實驗中受試者的行為以本研究構念分析後,以研究構念圖為基礎並 與前小節中的日誌受試者探索歷程圖相互比對,繪製出新音樂探索式尋求概念模 型,如圖4-4-1。

4-4-1:新音樂探索式尋求概念模型圖

在新音樂探索式尋求概念模型中,主要將探索式尋求行為分為6 個階段。當 受試者產生新音樂探索動機後,會判斷並選擇最合適的探索平台及策略;在探索 的過程中,受試者會不斷的發現未曾聆聽過的新音樂,並分析、評估、比較所得 的新音樂是否符合自已的需求;在獲得音樂資訊並聆聽後,受試者可能對所得新 音樂進行整合管理(如:加入或建立播放清單等),或是進行分享、討論等社交 行為。

探索活動階段中,四個探索式尋求行為可能會無先後順序地交互發生,並互 相影響。在取得並聆聽新音樂的過程中,受試者可能會就所得資訊進行探索方法 與策略的調整,甚至是從中獲得其他新音樂的探索動機。而在聆聽後的整合管理 與社交分享行為,也有可能讓受試者在過程中獲得額外的新音樂探索動機,若無 則可能直接結束整個新音樂探索式尋求行為。

將圖4-4-1 與圖 3-1-1:本研究構念圖相比較,研究者在圖 4-1-1 中,將「探 索式尋求」拆成探索方法與策略和探索活動兩部分,並在探索活動中的四個行為 間加上雙向箭頭,以顯示其互相影響且無順序的特性;構念圖中「滿意或不滿意 結果」則將資訊獲取分出,改為新音樂獲取與聆聽、探索後續行為兩部分,為較 完整的呈現行為特性,研究者將整合與社交改為整合管理及社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