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節將根據本研究前述研究結果之重點進行綜整,後針對使用者行為、線上 音樂服務、使用載具變化等層面提出五項研究結論,以下將分別說明。

一、音樂聆聽具多元特性

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僅將聆聽音樂作為一般的休閒活動,據研究結果顯 示,使用者也會為了不同的目的而聆聽音樂,最常見的即是使用者在工作中,或 工作後產生疲勞時,會選擇聆聽較激昂的音樂幫助提振精神(F04:工作很無趣 很悶的時候聽音樂可以轉變當下的心情跟感覺);讀書的過程中為了阻絕環境噪 音、提升專注度(F02:需要專心的時候就會聽音樂,覺得音樂可以比較容易專 心);通勤時為了避免通勤人潮的干擾(F08:通勤的時候不知道要做什麼,很尷 尬,聽音樂讓自己比較自在)等。

且於某些情況中,隨著目的與聆聽時段的改變,使用者所聆聽的音樂風格也 會有所差異。如使用者在睡前偏好聆聽輕柔、舒緩的音樂幫助自己入眠(M04:

睡覺前覺得該冷靜一下,用音樂來放鬆);在清晨起床時,聆聽重節奏的音樂幫 助自己離開被窩(M06:早上起床就會打開電腦放音樂,聽 high 歌讓自己清醒)

等。

除聆聽上有不同目的外,透過研究結果亦可看到,不論是音樂的聆聽或是探 索,使用者在音樂風格、平台、載具等的選擇上,雖說皆有偏好,但整體而言尚 稱多元,各個選項皆有其愛好者;皆有一定的使用比例。如使用者雖在聆聽平台 上以YouTube 為主,但仍有不少使用者會在不同的線上音樂平台上聆聽音樂,從 網路問卷的填答中可看到,不少填答者在其他的選項寫下如myMusic、網易雲、

StreetVoice、NicoNico、Bandcamp、Mora 等線上音樂平台。

二、音樂背景化

本研究中,多數的受訪者表示聆聽音樂為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但卻並非主 要。在使用者心中,聆聽音樂是為進行休閒活動時最重要的配角與背景。其原因 為聆聽音樂時所需受器僅有耳朵,故在聽音樂時,只要是不會干擾到音樂播放的 活動皆可同時進行,如受訪者即說到「有的時候邊做其他休閒活動,像是滑 FB 也會邊聽音樂」 (M02)、「很少只聽音樂,聽音樂跟其他活動是可以並行的」

(F04)、「不會單純聽音樂,都是跟其他活動同時進行」 (F02)等。

加上前述結論,聆聽音樂具有目的性,多半是為了在生活中達到心情、情境 上轉換的功能。由此可知,不論是在日常工作還是進行休閒活動時,音樂皆為使 用者所喜愛的生活背景。綜合工作與休閒兩面向亦可推測,使用者在多工的環境 下聆聽音樂,並無法專心地聆聽音樂的內容,導致音樂聲音化,真正成為使用者 生活中的「背景」。

三、依賴瀏覽及推薦

雖說偶遇及主動搜尋是使用者新音樂的最主要來源,但透過研究結果可看到,

有近5 成的使用者以系統推薦為主要的新音樂資訊源;然除系統推薦外,親友或 他人推薦也有不低的比例(28.04%)。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音樂的資訊源中,僅

也顯示出現在機器學習等演算法在預測人類行為、習慣以能達到一定的準確度。

五、音樂探索平台增加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使用者在進行探索時主要以 YouTube 與搜尋引擎 作為探索場域。但有趣的是,在探索平台的選擇上出現了以往未有的社群媒體與 直播(或稱實況)等的統計數據。在先前研究所做的調查中,較少看到使用者在 此類的平台中進行聆聽或探索音樂的行為。

社群媒體對於使用者的影響已不僅止於數位環境中的社交層面,而是全面地 改變了人們的資訊行為,當然也包含了音樂的聆聽與探索。在研究結果中可發現,

同樣是他人分享,使用者喜好「社群媒體分享」高於「親友或他人推薦」,顯示 青壯年對於社群媒體的依賴程度高於實體網絡;而觀察本研究之日誌記錄,也能 看到使用者有不少是於社群媒體中偶遇到新音樂,從先前研究也能看到已有研究 者開始以社群媒體為基礎設計音樂推薦平台(Pichl et al, 2014)。由此可知,社群 儼然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使用者新音樂資訊源之一。

而直播則是在近年快速的於全球風行,使用者即表示,在 Twitch 直播平台 上,某些特定的「實況主」會在直播的過程中,播放自己的播放清單(Playlist), 而使用者有時在觀看此類型的實況主直播時,便會偶遇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久而 久之,當使用者欲聆聽新音樂時,便會將此實況主的直播頻道作為探索的管道之 一。創市際市場調查於 2016 針對台灣地區網路使用者進行直播服務調查,調查 顯示台灣約有4 成的網路使用者曾使用過直播服務,已是不小的比例。雖說目前 直播平台在音樂聆聽及探索的比例尚不高,但此類型新平台於未來的發展仍是值 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