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族裔辨識

回應研究問題三,是臉孔因素或是口音因素使聽者將預期的族群成見加 諸說話者。本論文預測台灣母語人士多以口音線索而非臉孔線索推測說話者 所屬的族裔,口音是歸類族裔的主要參考,臉孔是輔助參考。口音訊息足以 確認說話者所屬族裔的情況下,聽者依口音歸類族群,同時將族群成見附加 於說話者。口音訊息不足以推斷說話者所屬族裔的情況下,臉孔的族裔訊息 成為參考來源,口音程度將影響聽者對說話者的評價。

聽者對外語口音者的評價與族裔辨識有重要關係。族裔辨識是成見的先 決條件(Ryan, 1983)。族裔辨識的結果便於聽者對說話者進行社會分類,

一旦社會分類確認,成見即被採用。Garrette(2010)表示,社會成見的基 礎在於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sation),社會分類將個人歸類於某族群的成 員,族群間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提供了成見的基礎。

一、以口音辨識族裔

母 語 人 士 是 否 能 經 由 口 音 辨 識 外 語 口 音 者 的 族 裔 呢 ? Lindemann

(2003)的研究,參與口音評價的美國大學生(英語母語者)可以辨識非母 語口音樣本來自亞洲者達 78%(包括華、日、韓、印等國)。Lindemann(2005)

的地圖標識任務探究外語口音者反應在母語人士心中的地理位置。受試的美 國大學生(英語母語者)可以正確標識外語口音來源區域者(以區域範圍或 國家名稱描述)達 55%以上,其中可以辨識中國口音屬於亞洲、東方地區

(或中國)的達 80%以上。Nesdale & Rooney(1996)以青春期前的澳洲兒 童(10、12 歲,英語母語者)為評分者,評價澳洲的英裔、義裔、越裔三 種族裔兒童的口音。其研究結果也顯示受試的兒童給予不同口音者不同的地 位評分,越裔兒童的得分最低,義裔次之,英裔最高。Nesdale & Rooney

(1996)指出,10-12 歲的兒童已能感知族裔的差異,參與評價的兒童對三 個族裔在澳洲社會的地位表現出敏感度。

Lindemann(2003, 2005)、Nesdale & Rooney(1996)的研究結果顯示,

母語者可以從口音辨識外語口音者的所屬族群。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和此三份

102

文獻一致:本研究的參與者可以正確辨識說話者來源地區,正確率達 71%。

一旦經由口音確認說話者的族裔,族裔的不確定感消失,族群成見即被採用

(Ryan, 1983)。

二、以臉孔辨識族裔

Rubin(1992)及 Kang & Rubin(2009)的研究皆採用單一語音刺激(美 國標準音)、兩種族裔臉孔(白人、東方人)為實驗材料,以確認族群成見 影響(扭曲)聽者對說話者的感知。Rubin(1992)說明僅採用美國標準音 做為語音刺激的原因:Rubin(1992)為 Rubin & Smith(1990)的延續研究。

Rubin & Smith(1990)所採用的語音刺激,由同一位女性華人錄製兩種口 音程度(中等口音、重口音)的華語口音的英語樣本。Rubin & Smith 的實 驗結果顯示,在測量感知的口音時,受試的美國大學生無法區辨研究者操弄 的兩種口音程度。然而,在測量感知的族裔時,操弄的口音程度卻產生了影 響:當操弄的教師族裔為白人,授課主題為人文時,受試者感知教師的族裔 為東方人。因此,Rubin(1992)刪除口音的變項,僅以一種口音(是美國 標準音,不是外語口音),兩種族裔臉孔進行研究。Kang & Rubin(2009)

亦採用 Rubin(1992)單一口音、兩種臉孔的操弄進行研究。

Rubin & Smith(1990)說明「白人教師以重口音授課人文主題時,感 知的教師族裔為東方」的現象,是受試者以口音為基礎歸類族裔;又指出當 受試者無法正確地辨別說話者的文化族裔時,則由語言因素啟動成見。延伸 Rubin & Smith 的說明,筆者認為,Rubin & Smith 的受試者,以臉孔區辨族 裔,也能以口音區辨族裔,因此出現白人教師被感知為東方族裔的現象。東 方臉孔搭配華語口音,學生感知的教師族裔為東方,臉孔、口音為同一族裔 時,歸類族裔沒有衝突。西方臉孔搭配華語重口音時,學生歸類族裔時,陎 臨衝突:臉孔為白人,口音卻為東方(華語)。臉孔、口音的族裔差異大時,

受試者最終以口音歸類族裔。筆者認為 Rubin & Smith 所指「當受試者無法 正確地辨別說話者的文化族裔時,則由語言因素啟動成見」,反應出無法從 臉孔歸類族裔時,由語言因素(口音線索)啟動成見的可能性。

103

承前述口音、臉孔辨識族裔的不同結果觀察,如果 Rubin(1992)、Kang

& Rubin(2009)的研究採用外語重口音為刺激語音,搭配東、西族裔的臉 孔進行口音成見的調查,受試者不僅從臉孔辨識族裔,也從口音辨識族裔,

口音辨識的族裔和臉孔辨識的族裔衝突時,受試者極大可能「由語言因素啟 動成見」(Rubin & Smith, 1990),也尌是以口音辨識結果歸類說話者的族 裔。口音歸類族裔相較於臉孔歸類族裔,其研究結果將大有不同。Rubin

(1992)和 Kang & Rubin(2009)以美國標準音做為刺激語音,迴避了以口 音辨識和臉孔辨識族裔的衝突。

本論文以四種臉孔(台灣臉、歐美臉、東南亞臉、無臉孔)搭配不同族 裔、不同口音程度的五種口音(台口音、英重音、英輕音、泰重音、泰輕音)

進行研究。結果指出,能正確判斷族裔者,多以口音歸類族裔,評價說話者。

口音因素顯著地影響各題評價(口音造成的顯著性皆為 < .001)。臉孔因素 僅在少數題目上對評價造成影響。詢問「是否喜歡說話者口音」時,臉孔的 主效應、臉孔和口音的交互作用都達到顯著差異。評價「聰明、智力」時,

臉孔的主效應達臨界顯著。評價說話者的「收入」時,臉孔和口音的交互作 用亦達臨界顯著。

本研究錯誤判斷族裔者,無法從口音順利地歸類族裔,因此較大程度以 臉孔為族裔歸類參考,較多題項受到臉孔和口音交互作用影響。詢問「工作 職階」、「職業為勞工」時,臉孔和口音的交互作用都達到顯著差異。詢問「社 會階層」、「收入」時,臉孔和口音的交互作用達臨界顯著。此外,口音程度 在各題都顯著地影響誤判者的評價。口音程度的影響將在下節說明。

研究結果和預測大致一致:口音是台灣母語人士歸類族裔的主要參考,

臉孔是輔助參考。口音訊息足以確認說話者所屬族裔時,聽者依口音歸類族 群,將族群成見附加於說話者。口音訊息不足以推斷說話者所屬族裔時,口 音程度影響聽者的評價,臉孔的族裔訊息也成為評價的依據。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