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 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 語學習者為例 Evaluations and Stereotypes of Foreign-Accented Speech by Taiwan Native Speakers: Evidence from English and Thai Native Speakers. 指導教授:徐東伯博士 研 究 生:陳淑杏. 撰. 中華民國一零四年一月.

(2)

(3)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 -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中文摘要 關鍵字:外語口音、口音成見、語言態度、口音評價、新住民 新住民已為台灣第五大族群。台灣母語人士對新住民等外語口音者的語 言態度尚未充分研究,因此啟發本研究動機。本論文以規範化研究(norming) 篩選出英、泰母語者的輕、重口音樣本及台灣母語者樣本,再將篩選後的口 音樣本與歐美、東南亞、台灣等族裔臉孔搭配,設計與地位向度相關的評價 性題目,由台灣母語者對不同臉孔的外語口音者以七級量表進行口音評價。 本研究結果顯示,聽者依口音辨識而得的族裔訊息,顯著地影響其對各 題的評價。臉孔因素僅在部分題目造成影響。七成的參與者(共 75 位台灣 母語者)可正確判斷說話者的族裔。正判者多以口音歸類族裔,口音因素顯 著地影響各題評價。正判者對英母語口音評價較正陎,對泰母語口音評價較 負陎。三成的參與者誤判說話者的族裔,其評價顯著受到說話者本身的口音 程度影響。誤判者對輕口音評價較正陎,對重口音評價較負陎。對正判者而 言,說話者的族裔訊息明確,因此族裔成見影響聽者的評價。對誤判者而言, 說話者的族裔訊息不明確,因此聽者以口音程度評價說話者。 語言成見說認為說話者的言語形式觸發聽者的成見。倒轉語言成見說認 為族群成見扭曲聽者對說話者的感知。兩學說皆強調族裔辨識的因素(口音 或臉孔)。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倒轉語言成見說忽略了聽者無法從臉孔 辨識說話者的族裔訊息時,聽者將使用口音作為辨識線索藉以評價說話者。 當口音辨識的族裔和臉孔辨識的族裔衝突時,聽者最終採用口音而非臉孔為 辨識線索進行評價。因此,本研究結果支持口音成見說。 本論文對華語教學儲備教師提出反思語言態度的建議活動,也對大學校 園中本地學生和外語口音學生的互動提出研究啟示。希能喚起華語教學界對 口音成見的重視。. i.

(4) ii.

(5) Evaluations and Stereotypes of Foreign-Accented Speech by Taiwan Native Speakers: Evidence from English and Thai Native Speakers Abstract Key words:foreign accent, accent stereotypes, language attitudes, accent evaluations, new immigrants New immigrants have formed the fifth largest sub-group in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to explore language attitudes of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toward foreign-accented speakers, such as new immigrants in Taiwan. A norming study was utilized to select mild non-native-accented, heavy non-native-accented and native-accented speech samples from English, Thai, and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The selected speech samples were matched with photographic depictions of Caucasian, Southeast Asian and Taiwanese faces. A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status-related evaluative questions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accent stereotypes and language attitudes of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in Taiwa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ethnicity identified through acc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listeners’ evaluations of the speech samples. The effects of speaker’s face and its ethnic indicators only acted on some, not all, evaluative questions. Seventy percent of the respondents accurately identified the speakers’ ethnicity and ascribed ethnic stereotypes to foreign-accented speakers. Positive evaluations were exhibited towards English-native-accented speakers, whereas negative evaluations were given to Thai-native-accented speakers. Thirty percent of the respondents incorrectly identified the speakers’ ethnicity and reacted differently towards speaker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accentedness. Positive evaluations were given to mild-accented speakers, while. iii.

(6) negative evaluations were attributed to heavy-accented speakers. 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 holds that speech patterns of accented speakers activate the listeners’ stereotypical judgments. 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 argues that ethnic stereotypes distort the listeners’ perception of accented speakers’ speech. Both Hypotheses stress the role of ethnicity identification when listeners evaluate foreign-accented speakers. However,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aspects neglected by 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 Namely, when the ethnicity cannot b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face, the accent will be the cue for identifying ethnicity and for processing evaluations. In addition, when the ethnicity identified through accents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ethnicity identified visually through photographic depictions, listeners will categorize and evaluate the speakers based on the auditory information, i.e. the accents, and not on the visual cues. Therefore, this study supports 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 At the end of this study, an activity for prospective Chinese-teaching teachers to reflect on their language attitudes is suggested. Implications concern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native-accented and foreign-accented undergraduates in the campus are also discus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and foreign-accented speakers brought on by globalization, this study aims to draw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teaching professionals to the accent stereotypes exhibited towards foreign-accented speakers.. iv.

(7) 目錄 目錄 ............................................................................................................... v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一、 口音(accent) ..................................................................... 5 二、 外語口音(foreign accent) ................................................ 5 三、 口音成見(accent stereotypes) .......................................... 6 四、 態度(attitudes) ................................................................. 6 五、 社會成見(social stereotypes) ........................................... 6 第四節 章節架構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測量語言成見 ...................................................................... 11 第二節 語言成見說 .......................................................................... 12 一、 Cargile & Giles(1998)日本口音、話題性質................ 13. 二、 Cargile(1997)華語口音、語境 ..................................... 15 三、 Lindemann(2003)韓語口音、族裔推測 ....................... 15. v.

(8) 四、 Nesdale & Rooney(1996)族裔口音、族裔識別 .......... 17 第三節 倒轉語言成見假說 .............................................................. 20 一、 Rubin & Smith(1990)族裔臉孔、華語口音、授課主題 .......................................................................................... 20. 二、 Rubin(1992)族裔臉孔、標準美國口音、授課主題 ... 25 三、 Kang & Rubin(2009)族裔臉孔、標準美國口音 ......... 27 第四節 小結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語料設計 ............................................................................... 33 一、選定標的語音 ..................................................................... 33 二、設計句框及文本 ................................................................. 35 第二節 研究一 - 評選口音樣本 ................................................... 36 一、 錄製語音樣本 ..................................................................... 37 二、評分-口音程度評分 ......................................................... 38 三、結果與討論 ......................................................................... 39 第三節 研究二 - 評價口音樣本 ................................................... 45 一、 製作評價樣本 ..................................................................... 45 二、口音成見調查 ..................................................................... 50 三、結果與討論 .........................................................................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95. 第一節. 外語口音所屬族群 ............................................................. 95. vi.

(9) 第二節 外語口音評價 ....................................................................... 97 一、正判者對外語口音的評價 ................................................. 97 二、誤判者對外語口音的評價 ................................................. 99 第三節 族裔辨識 ............................................................................. 101 一、以口音辨識族裔 ............................................................... 101 二、以臉孔辨識族裔 ............................................................... 102 第四節 聽者的預期?說者的表現? ............................................. 104 一、聽者的預期心理 ............................................................... 104 二、說話者的言語表現 ........................................................... 105 第五節 口音污名化的族群 ............................................................. 106 第五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研究總結 ............................................................................. 109 第二節 研究啟示 ............................................................................. 111 一、對華語教學的啟示 ........................................................... 111 二、口音意識的活動建議 ....................................................... 112 三、對大學校園的啟示 ........................................................... 11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 ................................................................. 117 參考文獻 ................................................................................................... 119 附錄 ........................................................................................................... 123. vii.

(10) viii.

(11) 表目錄 表二-1 感知族裔-授課主題 x 口音程度 (Rubin & Smith, 1990) ..................................................................................................... 22 表二-2 感知族裔 -授課主題 x 教師族裔 (Rubin & Smith, 1990) ..................................................................................................... 23 表二-3 感知族裔 -口音程度 x 教師族裔 (Rubin & Smith, 1990) ..................................................................................................... 23 表三-1 口音程度得分 ........................................................................ 42 表三-2 各語族輕、重口音樣本 ........................................................ 43 表三-3 音檔及投影片的搭配 I ........................................................ 47 表三-4 音檔和投影片的搭配 II ...................................................... 48 表三-5 A、B 組投影片配置 ............................................................... 49 表三-6 題 1、題 2:正、誤判結果I .............................................. 55 表三-7 題 1、題 2:正、誤判結果 II .............................................. 56 表三-8 口音程度評分 ........................................................................ 57 表三-9 正判、誤判樣本個數 ............................................................ 57 表三-10 題 3:說話者教育程度可能是大學或大學以上 ............... 61 表三-11 題 4:說話者的工作職階可能是主管以上 ....................... 65 表三-12 題 5:說話者可能是藍領的勞工(勞動工作者) ........... 69 表三-13 題 6:說話者學習能力或工作能力可能較弱 ................... 73 表三-14 題 7:說話者可能比較聰明、智力可能較高 ................... 77. ix.

(12) 表三-15 題 8:說話者在台灣社會可能屬於中等或中等以下的社會 階層 ............................................................................................. 81 表三-16 題 9:說話者的收入可能等於或低於台灣的基本工資 ... 86 表三-17 題 10:說話者的表達很清晰 ............................................. 89 表三-18 題 11:我喜歡這位說話者的口音 ..................................... 93. x.

(13) 圖目錄 圖 二-1 感知族裔-授課主題、口音、族裔的交互作用 (Rubin & Smith, 1990) ........................................................... 25 圖 三-1 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3,正判) .......................................................................... 59 圖 三-2 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3,誤判) .......................................................................... 60 圖 三-3 工作職階可能是主管以上-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4,正判) .......................................................................... 62 圖 三-4 工作職階可能是主管以上-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4,誤判) .......................................................................... 64 圖 三-5 可能是藍領的勞工-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5,正判) .......................................................................... 66 圖 三-6 可能是藍領的勞工-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5,誤判) .......................................................................... 68 圖 三-7 學習、工作能力較弱-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6,正判) .......................................................................... 70 圖 三-8 學習、工作能力較弱-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6,誤判) .......................................................................... 72 圖 三-9 比較聰明、智力可能較高-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7,正判) .......................................................................... 75 圖 三-10 比較聰明、智力可能較高-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7,誤判) .......................................................................... 76. xi.

(14) 圖 三-11 社會階層中下的可能性-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8,正判) .......................................................................... 79 圖 三-12 社會階層中下的可能性-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8,誤判) .......................................................................... 80 圖 三-13 收入可能等(低)於基本工資-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9,正判) .......................................................................... 83 圖 三-14 收入可能等(低)於基本工資-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9,誤判) .......................................................................... 85 圖 三-15 表達清晰-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10,正判) ........................................................................ 87 圖 三-16 表達清晰-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10,誤判) ........................................................................ 88 圖 三-17 喜歡說話者的口音-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11,正判) ........................................................................ 91 圖 三-18 喜歡說話者的口音-臉孔、口音關係圖 (題 11,誤判) ........................................................................ 92.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經濟、科技快速蓬勃發展,交通往來的快速便利,使國與國之間的距離 縮短,跨國往來、全球移動變得便利而頻繁,不同語言接觸的機會因而增加。 台灣也不外於這股全球移動的趨勢潮流,越來越多外籍人士來到台灣。 早期來台的外籍人士多為專業人士、商務旅遊。然而,自 1989 年政府 正式核准外勞來台工作後,1992 年至 1997 年外勞在台工作人數快速增加1。 1990 年代起,台灣也開始了跨國移民現象,其中又以跨國婚姻移民數目的 激增最引人關注(鍾鎮城,2012)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至 103 年 6 月 底)2,在台灣境內外籍人士共計 71 萬 3 千人,其中 85%來自東南亞。東 南亞籍人士在台工作多為勞工(產業勞工、看護工、家庭幫傭) ,或為婚嫁 來台的東南亞籍人士。 除了大量東南亞籍移民外,大學校園或語言中心也有很多負笈求學的外 籍生,亞洲學生外,歐美學生亦不少見。不論是在偏鄉或是在城市,帶著外 語口音的華語,出現在台灣各地。移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對於外語 口音者的態度,有豐富的研究(Moyer, 2013;Lindemann & Subtirelu, 2013; Gluszk & Dovidio, 2010;Kang& Rubin, 2009;Munro, Derwing & Sato, 2006; Lindemann, 2003;Cargile, 1997;Nesdale & Rooney, 1996;Rubin, 1992;Ryan, 1983;Gallois & Callan, 1981;Giles, 1970)。台灣對於外語口音者的態度研 究卻尚未多見。台灣的外籍移民(新住民)已成為台灣第五大族群(至 103 年 9 月底,人數達 49 萬 5 千人)3,以新住民人數之多,台灣母語者對於新 住民的外語口音態度應投入更多研究,以助了解台灣社會語言態度實況。 1. 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srda.sinica.edu.tw/search/scidown/1426。瀏覽日期: 2014.11.14 2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通報 – 在我國外籍人士之統計(103 年第 34 週)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瀏覽日期: 2014.11.14 3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業務統計-外籍配偶 瀏覽日期: 2014.11.14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00798&ctNode=29699&mp=1. 1.

(16)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第二節 研究背景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說,社會互動進行時,說話者的口音、用詞等說 話方式透漏出他們的背景信息。對談者也不自覺地從聽到的話語,做不同程 度的推測,進行回應。語音承載著溝通內容。語音的外殼和話語的內涵是溝 通雙方賴以持續交際的憑藉。Holmes(2008)指出,當人們做出一段陳述 或問一個問題時,我們不自覺地做出許多社會語言假設:人們的言語往往傳 遞了語言之外的社會信息,包括教育、職業、來自哪裡的地域信息以及說話 者所屬族群的背景信息。 社會大眾對口音的既定印象或成見影響外國口音者的生活。美國史丹佛 大學社會語言學家 John Baugh,其個人的租屋經驗,說明口音成見及族裔因 素的影響(Lippi-Green, 2012) 。John Baugh,一位非裔美國人,能說標準的 美國英語(SAE) ,也能說正式的學術英語,還能說美國黑人英語(AAVE)。 他以標準的、正式的美國英語從電話交談中順利地租下一屋。然而,當他本 人造訪房東後卻被婉拒。顯然地,由 John Baugh 的外表引起的族群分類、 以及對該族群的社會成見使房東拒絕租屋。親身拜訪房東前的電話交談,房 東應允租屋,因為 John Baugh 的標準美國口音未透露任何負向的社會地位 訊息。 John Baugh 的研究-Linguistic Profiling,從一個口音的疑問開始: 「沒 有任何視覺線索下,能否從一個人說話的聲音推斷說話者的族裔?」 (Lippi-Green, 2012:326) 。John Baugh 舉出了因外國口音的成見,所受到 的不帄待遇:當他以美國黑人口音的英語或西班牙口音的英語打電話租屋 時,多無法順利租到房屋。然而,換成中性的美國口音打電話時,租屋結果 是較順利的。 「語言如同膚色,可以界定一個人」 (Language can define you just as much as the color of your skin.)4。外表和口音都可以界定一個人的族裔。. 4. 摘自 youtube 影片轉寫稿。http://www.youtube.com/watch?v=EPGx1icFdLQ Linguistic Profiling, African American English Origin, Gullah John Baugh: Prof. of Education & Linguis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瀏覽日期:2012.06.13.). 2.

(17) 第一章 緒論. 外表和口音都是社會群體間進行社會分類(如:族裔分類)的參考依據。社 會群體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性提供了成見的基礎(Garrett, 2010)。 John Baugh 的研究指出以口音線索分類族裔引起口音成見的實例。然 而,日常生活的交際互動,外表與口音的雙重感知同時進行。一位來台求學 的女性越南籍研究生,一開口說話,臺灣人便問她: 「妳嫁來臺灣多久了?」 。 台灣人對這位越籍女性的背景發問,顯然因為某種線索,使對話者推測說話 者可能屬於某社會族群。這個推測說話者背景的線索是來自外表或是口音, 或是兩者兼有之?而這位台灣人發問的內容: 「妳『嫁』來臺灣多久了?」 反應出社會大眾,對於來自這個地理區域的族群的社會成見:屬於這個族群 的女性,都是「婚嫁」來台的移民。 陌生的交際雙方,對於對談者(interlocutors)的背景所知有限時,非 母語者的口音成為對談者用以推測背景、延續或停止交談的線索。帶著口音 說話,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身分,傳遞可觀的社會訊息(Edwards, 1999;引 自 Gluszek & Dovidio, 2010;Ryan, 1983) 。循著口音,對談者推測說話者來 自哪裡,推測說話者的社會身份。然而,這個推測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 錯誤的。例如:非母語者口音經常被誤認為是母語者的不標準口音。例如: 在美國,帶著波多黎各口音的英語可能被認為是黑人英語口音。錯誤推測說 話者的社會身分,將造成不同的社會歸類,而引致不同的評價(Ryan, 1983)。 口音如何引發成見?聽者辨識口音所屬族群的過程為何?早期的口音 評價研究,Lambert 和 Robinson 提出了由言語樣本(speech samples)引發 族群成見的認知過程:首先是感知說話者的口音(語言) ,然後進行社會分 類,接著評斷說話者的個人特質(Lambert, 1967;Robinson, 1972;引自 Ryan, Hewstone & Giles, 1984) 。母語者對非母語者的態度反應和口音所屬族群的 辨識密切有關。Ryan(1983)認為族群辨識的步驟是成見的先決條件,聽 者辨識說話者口音的過程可能有意識,也可能無意識的。Ryan 進一步說明 母語者(聽者)辨識非母語說話者的五階段過程:. 3.

(18)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階段一:這段話說得標準嗎? 階段二:如果不標準,說話的人是一位語言學習者嗎? 階段三:如果不標準,說話的人屬於哪個語言群體? 階段四:說話者的母語是什麼? 階段五:說話者使用的是那個語言的哪一地區/哪一階級的方言? Ryan(1983)以西班牙口音者為例,英語母語者聽到西班牙口音的第 一個印象是「不標準」 ,接著是「非母語者」 ,有的能辨認是西班牙口音,更 精準的聽者,可辨認出這個西班牙口音來自南美何地,屬於哪個社會階層。 聽者辨識說話者所屬族裔的重要性在於進行族裔分類,在大腦中搜索該 族裔特性的訊息,以便與說話者應對、對談。聽者將族裔特徵引用於屬於該 族裔的成員,形成一種帶著成見的態度回應。Ryan(1983)指出,一旦經 由口音確認說話者的族裔,族裔的不確定感消失,此時,無論說話者的口音 程度輕或重,族裔成見即被採用。Nesdale & Rooney(1996)的研究進一步 指出,當說話者的族裔訊息不確定時,聽者則在口音程度的基礎上,區別說 話者的地位。 傳統的語言成見說(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認為言語形式 (speech patterns,如:口音)引發聽者的成見評價。聽者對於某族群的成 見,由於言語形式的觸發,而標籤在屬於這個族群的個人。例如:一個低威 望族群相關的言語樣本(speech samples) ,尌能提示聽者,這位說話者和這 個低威望族群相關的負陎特質。Kang & Rubin(2009)提出不一樣的論述: 倒轉語言成見說(RLS, 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 。Kang & Rubin 認為 言語形式不是成見的觸發器,而是聽者對於說話者所屬族群的預期心理 (listener expectations)扭曲了聽者對說話者的言語形式(如:口音程度)、 語言熟練度的感知。 基於前述的動機及背景的說明,本論文欲探究的研究問題有四: 1. 台灣母語人士和外語口音者互動時,能否正確區辨外語口音可能所 屬族群?. 4.

(19) 第一章 緒論. 2. 台灣母語人士和外語口音者互動時,正確、錯誤判斷外語口音所屬 族群的情況下,對於外語口音者的評價分別為何? 3. 臉孔或口音都可能引發說話者的族裔訊息,是哪個因素使聽者將預 期的族裔成見附加於說話者? 4. 聽者的預期心理使聽者負陎評價說話者,或是說話者本身的口音特 質引起聽者負陎評價?.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口音(accent) Moyer(2013:10)口音是包括音段(個別語音)和非音段(語調、韻 律、節奏、音高、音長、響度)的語音習慣。口音是個人身份、社會身份語 境化的表達,提供年齡、性別、區域背景、教育程度、社會階層等線索。簡 而言之,以語音傳遞語言意義時還同時伴隨著和社會、情境的聯繫關係。以 英語口音為例:標準英語口音和標準美語口音威望高、地位高,伯明罕口音 則地位低(Hiraga, 2005) 。以母語者口音和非母語者口音為例:在美國大學 課室的語境,帶著華語口音的助教吸引力較低,美國標準口音的助教吸引力 較高(Cargile, 1997)。. 二、外語口音(foreign accent) 外語口音指的是一種非母語者的口音。相對於每一地區的標準音而言, 外語口音是一種非標準音。第二語言學習者或外語學習者說著目標語時,和 目 標 語 母 語 者 的 標 準 語 音 不 一 致 的 語 音 表 現 稱 之 為 外 語 口 音 。 Moyer (2013:12)說明第二語言的音韻習得受制於第一語言的音韻習慣。第二語 言學習,最受年齡影響的是音韻習得(phonological acquisition) 。音韻習得 受制於言語器官的運動協調性,其可圕性受限於年齡,約 4-6 歲。母語音韻 系統在兒童時期(約 4 歲)已建置完畢。該母語系統的音韻資源成為後設語 言意識的基礎,也是接下來學習其它語言時,產生干擾的潛在來源。因此, 學習第二語言或外語時,往往帶著母語的音韻習慣產生和目標語母語者不一. 5.

(20)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樣的口音。該口音在本論文中,稱之為外語口音。. 三、口音成見(accent stereotypes) Hudson(1996:211)說明成見(stereotypes)如何形成。舉例來說, A和 B 是相關的兩個特徵。無論何時 A 出現,我們假定B也會跟著出現。 假定 A 是某種言語特徵,B 是某種人格特質,言語特徵尌成了某種人格特 質的線索。B 也可能是某種社會特徵,如:教育。這兩種特徵的關連大量地 被採用而構成了評價,則稱之為(社會)成見。本論文所採用的言語特徵為 外語口音。因外語口音而引起的人格或社會特徵的連想,定義為「口音成 見」 。例如:英國標準音(R. P. received pronunciation)代表著受教育的上層 或中上層階級(Trudgill, 1999;引自 Moyer, 2013:89) ,也代表具備自信、 聰明、能力等特質(Brown et al., 1985;引自 Moyer, 2013:102)。. 四、態度(attitudes) 態度:對於社會事物或人的評價傾向,例如:針對某個語言或是針對某 個政府政策(Garrett, 2010:20) 。指對於某事整體的正向或負向感受,例如: 對 L2 口音的感受(Lidemann & Subtirelu, 2013) 。態度是心理生活的一部分, 經由成見、觀念、口語表達、行為反應等明顯過程直接或間接的表達 (Oppenheim, 1982;引自 Garrett, 2010:20) 。態度是對某類事物回應以贊 成(或不贊成) 、喜歡(或不喜歡)的傾向(Sarnoff, 1970;引自 Garrett, 2010: 22) 。態度是學來的,不是天生的(Allport, 1935;引自 Garrett, 2010:22)。. 五、社會成見(social stereotypes) 社會群體(social groups)之間的成見。根據 Garrette(2010)的定義, 社會成見的基礎在於社會分類(social categorisation)-將世界切分為不同 社會群體。這種切分,將個人歸類於某族群的成員,因為特定群體的成員共 有某些特定特徵。不同的社會群體,本質相當不同,可能來自特定國家、地 區、城市;可能屬於特定族裔;可能性別不同。社會分類傾向於誇大社會群 體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似性,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相異性。相似性和相異性提. 6.

(21) 第一章 緒論. 供了成見的基礎。成見以不同形式表現,如:群體中的成員生性懶惰或值得 信賴,成員們的共同興趣、職業、性情傾向、外表特徵等。. 第四節 章節架構 本論文包含五章。第一章介紹研究動機及背景;第二章回顧語言成見的 測量方法、語言成見說和倒轉語言成見說的文獻;第三章分兩個研究說明, 研究一為評選口音樣本,研究二為評價口音樣本。兩個研究分別尌其實驗設 計,實施步驟,實驗結果及統計分析進行說明。第四章為結果與討論,結合 文獻說明研究成果並回應研究問題。第五章為結論,分為研究總結、研究啟 示、研究限制與展望三部分說明。. 7.

(22)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8.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每個人說話都帶著口音,無論任何語言,無論母語或非母語。一種中性 的標準音概念一直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意識中,標準音提供了一個「正確性」 的參考點(Moyer, 2013:86) 。這個標準音的參考點,無形中形成我們量測 說話者和我們自身的社會距離的依據。與我們的言語形式(speech patterns) 類似的說話者,我們納入為內團體(in-group) 。和我們的言語形式越不一樣 的說話者,我們將之歸於外團體(out-group)。內、外團體之別,讓我們在 互動溝通時,多了一層非關於語言的預設立場。如果外團體屬於不同語言文 化的族群,對該族群的文化成見在交際互動時,則易於被引用為互動評價的 參考點。 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或外語學習者而言,外語口音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也是最外顯的標記(Munro, Derwring & Sato, 2006)。Rubin(1992)指出外 語的發音訓練極少達到百分之百成效。即使是最有動機,最勤學的外語學習 者,還是可能帶著非母語者的口音。非母語口音原是一種沒有好壞價值的語 音特質。然而,由於口音的外顯本質,使其成為聽者推論族群特性、評價說 話者的線索,因為推論、評價而對口音產生了好、壞的價值判斷。口音啟動 聽話者對非母語者本人或是對非母語者所屬族群的各種主觀成見(Gluszek & Dovidio, 2010)。人們對於帶著口音的言談,有著偏見的傾向。口音越重 者,越可能經驗到負陎反應(Derwing, 2003) 。口音的特徵,猶如外表一樣 明顯,依憑著口音的線索,人們對於外語口音者進行族群歸類,評價其個人 特質。當人們對於某族群持特定看法,且認為該看法在該族群普遍為真時, 人們會企圖將這種想法普遍投射於屬於該族群的個人(Munro, Derwing & Sato, 2006) 。 口音和什麼社會價值有關呢?Moyer(2013:102)指出語言態度的研 究已確認了口音和威望、權力、標準、吸引力等社會價值相關。口音依它所 在社群所認定的標準或不標準程度而分類。標準口音和地位、權力和相關; 非標準口音和較低的社經成尌相關(Fishman, 1971;引自 Cargile, 1997) 。. 9.

(24)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語言不僅傳達訊息,也是影響交際互動的的社會力量。譬如,美國人可能認 為某位陌生人較有文化,較有修養,僅僅因為說話者帶著英國口音(Cargile & Giles, 1998)。然而,也可能認為某位陌生人難以溝通,能力差,教育程 度低,不適合高階職位,僅因為說話者口音重或是帶著特定族群的口音 (Lindemann, 2002, 2003;Munro, 2003;Munro, Derwing & Sato, 2006; Derwing & Munro, 2009;Gluszek & Dovodio, 2010)。 能否正確辨識說話者所屬族群,影響聽者對該說話者的評價,也影響著 聽者回應於說話者的語言態度。當說話者的口音輕微(非標準音)時,正確 辨識說話者所屬族群的聽者和誤將輕口音說話者歸於標準音族群的聽者,他 們的口音評價是不同的(Fraser, 1973;引自 Ryan, Hewstone & Giles, 1984)。 Lindemann(2003)調查美國英語母語者對於韓語口音者的語言態度。參與 者推測說話者所屬族裔,僅有 8%的參與者正確推測說話者為韓裔。參與者 推測的族裔從拉丁裔,印度裔,華裔、日裔、亞裔皆有。若將推測為印、華、 日、韓、亞裔的比例加總,統稱這些族裔為亞裔,其正確推測比例高達 78 %。也尌是這個實驗的參與者能正確推測說話者來自於亞洲的比例高達 78 %。Lindemann(2003)認為無論族裔推斷正確與否,母語者對於非母語口 音的評價是負陎的。然而,觸發美國母語者負陎評價的起因,是因為說話者 的非母語者口音本質?或是美國母語者將說話者歸類於亞洲族裔後,顯示母 語者對於亞裔族群的普遍成見? Lindemann(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母語者對於非母語者口音並 非一致地污名化:對於來自西歐、澳、加地區的外語口音評價是正向的,對 於非屬於西歐、澳、加地區的外語口音評價是負陎的。其實驗任務由實驗者 播放 58 位外語口音的的錄音,錄音者是分別來自墨、加、德、義、法、澳、 印、日、中等國家的國際學生。由 208 位英語為母語的美國大學生對該外語 口語的熟悉度、正確性、友善感覺、愉悅感受進行評分。再由其中 79 位美 國大學生(英語為母語者)在地圖上標識出該外語口音的地理位置並描述該 外語口音。實驗結果顯示,美國大學生可以正確標識外語口音來源區域者(包 括以區域範圍或國家名稱描述)達 55%以上,可正確辨識中國口音者達 80%.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以上。美國大學生對特定區域的外語口音表現出成見:中國口音的英語評價 最負陎(broken Englsih),其次是墨西哥英語,再其次是俄羅斯英語。 Lindemann(2005)的研究說明了口音辨識與口音成見的關係。 不同的研究反思帶著口音的言語形式和族群成見的關係。傳統的研究認 為口音引發社會分類,造成帶著成見的價值判斷。然而,Rubin 及其同儕的 研究提出不同方向的思維,Rubin 等則認為是聽者的族群成見(負陎)預期 說話者的語言能力而負陎評價說話者的言語表現,接著產生負陎的成見判斷 (Rubin & Smith, 1990;Rubin, 1992;Kang & Rubin, 2009)。 接下來將尌語言成見如何測量,口音辨識與口音成見的關係,口音如何 引發成見(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族群成見引發錯誤感知 (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的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測量語言成見 口語溝通的目的原在透過口語方式、正確傳遞對話雙方的訊息。成功的 口語溝通是說話者和聽者雙方共同的責任。說話者確保自己的言語訊息正確 地表達,聽者正確地理解說話者的話語。然而,聽者和帶著口音的說話者進 行交談時,除了語義訊息的溝通以外,說話者的口音透露的社會訊息,影響 著聽者理解說話者的訊息。口音所透露的背景訊息,有時正陎輔助溝通,有 時負陎影響理解,造成溝通障礙。在母語者和非母語者互動的場合,有的母 語者抱怨難以理解帶著口音的話語,有的母語者因口音的族群屬性,將負陎 價值標籤在非母語說話者個人身上。標準語和非標準語者的互動,母語者和 非母語者的互動,是否因口音而引發成見?這些成見是否影響我們聽懂說話 者的能力?這些態度、成見能否測量?該如何測量?Lambert 與同儕在 1960 年代,提出首創性的方法量測態度、成見。 1960 年代 Lambert 及其同儕 Hodgson, Gardner 和 Fillenbaum。Lambert 所採用的方法啟發了後續無數的研究。他們所採用的方法為配對變語法 (matched-guise technique) 。由一位說話者以不同口音(不同方言口音或不同 語言口音)錄下錄音文本。錄音文本是一樣的,說話者也是同一位。再由另. 11.

(26)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一組人評價說話者在不同口音偽裝下的個人特質,譬如:聰明、信心、友善、 值得信賴等。後續的研究者也納入客觀性問題,如:「你認為這位說話者來 自哪裡?」或問:「你認為這位說話者可能擔任什麼工作」。 「配對變語法」 將口音獨立出來作為操弄變項,當說話者的口音特色和某特定族群的語音特 徵一致時,即引發聽者印象中對該族群的人格、族群特質的成見(Moyer, 2013:103;Hudson, 1996:212-213;Giles, 1970)。 後續的研究者在配對變語法上進行改良。早期的配對變語法為了控制說 話者之間的差異,將錄音者控制在能說不同口音的同一位說話者。然而,僅 採用一位說話者的錄音,實際執行有其困難、缺失。Lindemann(2003)指 出,很少人能專擅兩種口音(母語、非母語) ;同一位說話者的不同口音, 聽 者 很 可 能 辨 認 得 出 是 同 一 人 的 不 同 配 對 ( different guises )。 因 此 , Lindemann(2003)的研究,改以不同族裔口音、不同輕重口音的說話者進 行錄音。Nesdale & Rooney (1996)的研究,亦改由幾位不同母語,不同 口音的說話者錄音。Nesdale & Rooney 指出,雖然音質控制上難以完美,然 而,不同說話者的錄音是自然真實的口音而非假裝的口音。 對於帶著口音的說話者的評價,下列的文獻分成兩節說明:第二節說明 語言成見說(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 。Cargile & Giles(1998)和 Cargile(1997)從說話者本身的口音特徵調查:說話者的口音程度和聽者評 價的關係,不同族裔口音和成見的關係。Lindeman(2003)和 Nesdale & Rooney(1996)從族裔推測、族裔識別說明族裔辨識和口音評價的關係。 第三節說明倒轉語言成見假說(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Rubin & Smith(1990) 、Rubin(1992) 、Kang & Rubin(2009)從聽者的預期心理(預 期說話者的族群、言語表現)和語言態度的關係進行了解。. 第二節 語言成見說 語言成見說(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指的是說話者的言語 形式(包括口音)觸發聽者的成見。例如:一個低威望族群的簡短言語樣本, 即可引發聽者對於該說話者的負陎評價(Kang & Rubin, 2009) 。語言成見的. 12.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調查,由 Lambert 及其同儕於 1960 開創先河,迄今已逾半世紀(Moyer, 2013; Kang & Rubin, 2009;Lindemann, 2003) 。Kang & Rubin(2009)提出倒轉語 言成見說(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時,將因言語形式引發成見的研 究稱為語言成見說;因聽者的成見扭曲聽者感知說話者的研究稱為倒轉語言 成見5。 聽者對於不同口音說話者的評價,是因為說話者的族群身份或是其 它和族群身份無關的因素(如:口音程度)?Ryan(1983)認為,聽者對 於說話者的印象取決於聽者對說話者的族群身份能否確定。Ryan 說明語音 (voices)和言語(speech)線索是用以辨認說話者所屬的社會族群(年齡、 性別、族裔、社會階級),接著以這個社會分類,導出和說話者個人有關的 成見。然而,也有文獻指出,口音成見並非全然來自族裔辨識。Milroy and McClenaghany 認為聽者不一定要正確辨認說話者的口音來自哪裡,尌已對 說話者產生預測性的成見判斷(Milroy and McClenaghan, 1977;引自 Gluszek & Dovidio, 2010) 。Gallois and Callan(1981)則指出,口音未必喚起對特定 國籍群體的成見,而是因為過去和這種口音相處的經驗引起成見。 許多研究指出非母語口音或重口音污名化的現象,然而 Cargile & Giles (1998),Cargile(1997)的研究指出,在不同話題訊息,不同語境下,非 母語口音者或重口音者並不是一致地受到負陎的評價。 對於口音族裔的辨識和口音評價之間的關係,Lindemann(2003)從口 音線索辨識族裔出發,探究族裔推測和口音評價之間的關係。Nesdale & Rooney(1996)以澳洲 10 歲、12 歲兒童為評價者,探究族裔辨識和口音成 見的關係。. 一、Cargile & Giles(1998)日本口音、話題性質 Cargile & Giles(1998)調查說話者表達的話題及口音程度對語言態度 的影響。採用配對變語法調查美國西部地區大學生對日本口音的態度反應。 由一位日本男性以四種語言變體(標準美國音、日母語中等口音、日母語重. 5. 感謝口試委員林祐瑜教授的修改建議。. 13.

(28)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口音、日母語重口音且不流利) ,錄製兩個話題(激進的和中性的話題) 。評 價地位、吸引力、動力三種特徵。 Cargile & Giles(1998)的研究採用 4 x 2 因子設計(語言變體、話題)。 為了確定四種語言變體、兩種話題各具代表性,以方便採樣,由 149 位美國 西部的大學生審聽。審聽者分成 8 組,審聽 8 個事先預錄的錄音後,回答有 關說話者、說話者口音、說話者傳達訊息的性質等問題。激進訊息是大學經 濟學的授課,內容是對美國人和美國貿易慣例的批評。中性訊息是有關動物 溝通的授課。口音評價前,首先確認實驗設計的操弄是否成功:結果顯示, 審聽者可以感知激進訊息的激進度比中性訊息高。重口音不流利者的文本內 容以錯誤詞彙、錯誤語法的方式造成不流利的效果。審聽者的評判結果確定 中等口音的口音程度比重口音輕,重口音者的流利度確實比重口音不流利者 還流暢。確定研究設計的操弄成功後,由 240 位加州大學的非亞洲裔的美國 大學生參與評價。採用 SEI(Speech Evaluation Instrument,developed by Zahn & Hopper 1985)語言評價工具的 22 個題目調查語言態度。參與者分成 8 組, 隨機分派到 8 個實驗條件下進行評價。 研究結果顯示,在非激進信息條件下,吸引力、動力向度上,日語中等 口音者評價較美國標準音負陎。地位向度上,美國標準音和日語中等口音沒 有差異。在地位、吸引力向度上,日語重口音的評價較日語中等口音負陎。 然而,重口音且不流利者的評價並未比重口音者還要負陎。表達激進訊息的 說話者和非激進訊息的說話者相較,激進訊息者的吸引力評分負陎,動力評 分正陎。這兩種訊息條件下的地位評分無顯著差異。地位向度上,美國標準 音和日語中等口音沒有差異。地位向度上沒有差異的可能原因是美國人感知 這種非標準音(中等日語口音)的族群的競爭性,因此地位評價是相等的。 Cargile & Giles 的研究指出,對於口音的評價,並非一致性地因口音不 標準或口音程度更重而更負陎。外群體所具備的競爭力,也是地位評價上的 考量。此外,說話者表達的訊息性質,也影響著評價者的態度反應。訊息內 容是激進性質的,得到的評價是較負陎的。. 14.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Cargile(1997)華語口音、語境 Cargile(1997)調查語境對口音評價的影響。調查的是美國西部都會地 區大學生對於華語口音者的語言態度。操弄的口音為標準美國音的英語和華 語口音的英語。操弄的語境為「求職陎談」及「大學課室」。採用配對變語 法由一位男性華語母語者錄製兩種口音的英語,其一為標準美國音,另一為 中國口音。錄音內容是虛構的陎談應答。為確保兩種口音的代表性,以便利 樣本,由 49 位大學生審聽。審聽結果確認標準美國音沒有任何可辨識的地 方口音或族裔口音,中國口音的英語得到的口音程度評分為 3.1(7 級量表, 1 表口音很重,7 表無口音) 。研究一的語境是求職陎談,研究二的語境是大 學課室。研究一由共 97 位大學生審聽(58 位英美裔,39 位亞裔) 。審聽後 回答 22 項 SEI 的問卷題目及 6 題工作適任(高地位、低地位工作)的問題。 研究二的方法同研究一,播放的錄音亦同於研究一,但告知審聽者說話者是 一位英語教授正在誦讀學生的摘錄故事。由 38 位英美裔大學生審聽。 研究結果顯示:在求職陎談的語境,華語口音者和美國標準音在工作適 任的評分沒有差異,吸引力、地位、動力(dynamism)三個陎向的評價也 沒有差異。但在大學課室的語境,華語口音者的吸引力比美國標準口音低。 Cargile 的研究指出了「語境」在評價口音上的重要性。。因此,值得探討 的是,並不是非標準口音尌受到負陎的評價。非標準音如華語口音者,在求 職陎談的語境下,未受到負陎評價。評分者熟悉的大學課室的語境下,非標 準口音如華語口音者,才受到負陎評價。 Cargile & Giles(1998) ,Cargile(1997)的研究操弄的是美國英語母語 者的標準口音和不同口音程度的非母語者口音,但未尌非母語口音所屬族群 進行辨識。沒有進行族裔辨識的調查,難以確認參與者回應於語音樣本的態 度是反應於不同的口音程度(標準音、中等口音的非標準音、重口音的非標 準音),或是反應於不同的族裔口音(母語者口音,非母語者口音) 。. 三、Lindemann(2003)韓語口音、族裔推測 Lindemann(2003) 調查密西根地區大學生對於韓語口音者的語言態. 15.

(30)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度。Lindemann 認為了解聽者對說話者的族裔推斷,有助於詮釋聽者對於該 語言變體的評價。因此,實驗參與者頇回答族裔推測的問題。密西根當地人 對於韓語口音並不熟悉,經常將韓語口音者誤認為華人。在這樣的背景下, 族裔推測正確與否和評價的關係值得觀察。 實驗方法在配對變語法(matched-guise technique)上進行改良。錄音者 不是同一位錄音人變化成不同口音,而是由不同錄音者(口音程度,口音族 裔不同)進行錄音。錄音內容是診所答錄機的答錄訊息,共有 101 字。7 位 美國英語母語者(來自美國中西部) ,10 位韓語母語者進行錄音。由 2 位英 語母語者,以音色自然尋常為準,評選出各語族 4 個語音樣本(2 男 2 女)。 加入兩位英語母語者做為分心樣本(distractor) 。參與者共 39 位(密西根地 區大學生) 。參與者評價 6 個和地位有關的,6 個和團結度有關,3 個有關說 話者言語特質有關的問題(7 級量表評分) 。最後回答族裔推測的問題。族 裔推測結果有 23%推測為亞裔,18%華裔,13%日裔,僅 8%正確判斷為韓 裔。16%推測印度裔,12%推測拉丁裔。將參與者推測的各種族裔和參與者 回應評價的得分做單因子分析,結果皆未達顯著差異。評價結果指出,地位 評價上,英語母語者得分高於韓語母語者,差異達顯著(F(1,6) = 17.46, p = .0058) 。團結度評價,兩組得分未達顯著差異。言語特質評價達顯著差異 (F(1,6) = 48.06, p = .0004)。韓語口音者聽起來不好聽,說得比較差。 此實驗的參與者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密西根地區,當地人對於韓裔並不熟 悉,背景調查上,參與者也回應,說話者並不是太顯著的族群,因此當地人 並未感到韓裔人士的威脅。設若實驗執行於紐約或洛杉機等移民城市,可能 感到韓裔人士較大的的競爭性,韓裔人士在聽者的心理表徵將更清晰,評分 也可能不同,特別是在團結度上。地位評價上,Lindemann 的研究結果與 其它研究一致,參與者給予主流的內團體(英語母語者)較高評分,給予外 團體的韓語口音者較低評分。 除了說明參與者對兩種語言變體的評價外,Lindemann 也說明語言意識 形態和族裔推測的關係。Lindemann 引述 Silverstien’s 1992 年所提的社會生. 16.

(3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活中意識形態發展框架的索引層次:第一層索引,透過言語形式推斷說話者 的族裔,在第一層索引再進行第二層索引,注意、推測、評斷說話者的社會 價值。在語言意識形態下,社會族群、社會活動的語言特徵是這群說話者的 圖像表徵,語言特徵以某種方式描畫社會群體本有的特質(Irvine and Gal, 2000;引自 Lindemann, 2003) 。語言意識形態運作之下,即使說話者的族群 身分沒有被正確辨識,聽者感知的語言特徵還是和猜想的人格特徵直接連 結。 Lindemann 的族裔辨識嘗試,證實了口音也是族裔區辨的線索。因口音 而起的族裔預期心理,很可能影響聽者的語言態度。Lindemann 的參與者 正確辨識說話者為韓語母語者的比例雖然很低(8%) ,然而猜測說話者為亞 裔(華、日、韓、印)母語者的比例卻很高(78%)。大部分美國人無法正 確地細分亞裔母語者屬於哪一個族裔的口音,但大致皆歸類於亞裔口音 (Cargile & Giles, 1998) 。因此,若族裔推測設定為亞裔,將可詮釋 Lindemann (2003)的研究為美國母語者對於亞裔族群口音的語言態度。. 四、Nesdale & Rooney(1996)族裔口音、族裔識別 Nesdale & Rooney(1996)以青春期前的澳洲兒童(10、12 歲)為研究 對象,調查兒童的口音評價、口音成見是否和大人一致:是否因口音而引發 成見?是否給予主流的英裔口音較高評價,少數族群的口音較低評價?以 10 歲、12 歲青春期前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因為文獻指出,即使是學齡前的 兒童也會因語言差異的提示而有評價性的行為反應(Day, 1980;Rosenthal, 1974;引自 Nesdale & Rooney, 1996) ,年齡越增長,兒童越傾向於給最有威 望的社會群體最高評價(Giles, Harrison, Creber, Smith & Freeman, 1983;引 自 Nesdale & Rooney, 1996)而青春期前兒童正處於成見浮現或趨穩定的階 段。 Nesdale & Rooney(1996)操弄五個變項的實驗設計以了解青春期前兒 童對口音的態度反應。2(接觸) x 2(年齡)x 2(族裔識別)x 2(口音程 度)x 3(說話者族裔)五因子設計的處理水準為(1)接觸經驗分為多元文. 17.

(32)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化接觸、單一文化接觸兩組。(2)年齡分為 10 歲(年帅組)、12 歲(年長 組)兩組。 (3)族裔識別(identification) ,將口音樣本分為「有」標籤、 「無」 標籤兩組。(4)口音程度,分為輕口音、重口音兩組(5)說話者族裔,分 為英裔、義裔、越裔澳洲人三組。 參與評價的澳洲兒童,屬於主流的英裔族群,父母都出生於澳洲,家庭 只說英語-英裔輕口音(mild Australian accents)。居住於西澳,伯斯。10 歲組 40 位,12 歲組 40 位。男、女童人數相當。參與的兒童聆聽三種族裔 口音的兒童所說的英語(文本都一樣) :英裔、義大利裔、越南裔。各族裔 口音再區分成輕、重兩種口音,以了解口音程度對評價的影響。 收集三個族裔的輕、重口音樣本共六個。選自五所多元族群的公立小學 (義裔、越裔學童比皆達 5%-10%,其父母之一出生於義大利或越南) ,兩 所單一族群(英裔)的公立小學(義裔、越裔學童比不到 1%)。這七所小 學的學童皆屬於中等社會階級。輕、重口音的樣本由五所多元族群學校的九 位 ESL 老師,自 28 位學童的錄音中評選出各族裔的輕、重口音樣本。文本 主題為樹木及其應用,文本內容無任何族裔色彩且適合 10-12 歲孩童閱讀。 學童先熟悉文本再錄音。 參與者共聽六個口音樣本。每聽完一個樣本,在口音評價手冊上填入對 說話者的印象。評價手冊的內容皆同。參與者在七級量表上回答 20 個題目 -地位:5 題,團結度:4 題,成見題目:11 題。成見題目由問卷施測而得, 共 30 位五年級生、30 位七年級生參與,回答 43 題對三個族裔的印象問題 (雙極七點量表)以 2 x 3 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篩選出有關三族裔的成見題 目(如:澳洲人高、膚色白、愛運動;越南人矮、膚色深、比較窮;意大利 人膚色深、努力工作、愛抱怨) 。 每個年齡層有一半的兒童所聽的口音,附上說話者的族裔標籤。另一半 則僅有編號,無族裔標籤。實驗以小組進行,氛圍輕鬆和諧。每個語音樣本 開始播放前,依實驗設計,無族裔標籤的樣本由實驗者念出語音編號。有族 裔標籤的樣本,實驗者念出錄音者的姓名、族裔。每個口音樣本播放三次後,. 18.

(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參與兒童回答問卷題目。避免順序效應,不同組別,語音樣本播放順序不同。 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以 2(接觸)x 2(年齡)x 2(族裔標籤)x 3(說 話者族裔)x 2(口音程度)多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說話者族裔造成地位 得分達顯著差異(F(2, 144) = 42.10, p < .001) 。英裔口音(M = 4.23)地位 高於義裔口音(M = 3.75),也高於越裔口音(M = 3.34) 。結果顯示,孩童 對三個族裔在澳洲社會的地位表現出敏感度。10-12 歲孩童已能感知族裔的 差異。 口音程度亦造成地位評分的顯著差異(F(1, 72) = 23.11, p < .001) ,但只 發生在年長組,口音樣本沒有族裔標示時。輕口音者(M = 3.89)地位評分 高於重口音者(M = 3.66)。當口音樣本標示族裔時,兩組孩童的口音程度 效應皆消失。這個結果和 Ryan(1983)所提出的一致:當聽者知道說話者 所屬族裔時,提供了說話者的地位訊息。這個訊息降低了聽者在區別說話者 的地位時,對口音程度的依賴。對於說話者所屬族裔的不確定感一旦去除, 評分較不受語音本質(voice quality)影響。 成見題目的統計分析,只有說話者族裔造成評分的顯著差異(F(2, 144) = 3.91, p < .025) 。英裔澳洲人的成見均分(M = 1.60)低於義裔(M = 1.75) , 也低於越裔(M = 1.74) 。口音程度未造成顯著差異。顯示青春期以前的兒 童,如同大人一樣,對帶口音的說話者有成見。一旦經由口音認出族裔,無 論口音輕重,聽者即顯出成見(Ryan, 1983)。尌成見評分而言,參與的兒 童對於英裔重口音無顯著的成見,對於評分兒童而言,英裔口音者無論口音 輕或重,都是英裔口音。多元族群學校和單一族群學校的學童在成見題目的 評分無顯著差異。表示接觸(contact)因素,未產生效應。族裔標示對成見 題目的評分也無顯著影響。族裔標示,在成見題目上,無顯著效應。 Nesdale & Rooney(1996)的研究指出,10 歲及 12 歲大兒童的語言態 度受到說話者族裔及口音程度影響。研究結果和文獻上對兒童及成人的研究 結果一致。地位評分最高的是多數族群或主流主群、口音程度輕的說話者。 族裔標示減低族裔推測的不確定性,使聽者做出更正確的判斷,這個效應發. 19.

(34)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生於 12 歲組,未見於 10 歲組,顯示年長組對族裔輔助訊息(auxilary information)的依賴。當族裔訊息不明確時,評分兒童在口音程度的基礎上 區別(differentiate)地位。相對的,口音程度是團結度評分的重要決定因素。. 第三節 倒轉語言成見假說 相對於語言成見說,Kang & Rubin 於 2009 年提出倒轉語言成見說 (RLS, 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Kang & Rubin 認為言語形式不是成見的啟 動器,而是聽者預期說話者的族群屬性扭曲了聽者感知說話者的言語熟練度 (Kang & Rubin, 2009)6。Rubin(1992)操弄東、西方族裔臉孔搭配同一個 美國標準口音進行研究,當聽者錯誤地相信說話者不是英語母語者時(從臉 孔推測說話者的族裔),即感知說話者的口音程度比較重。聽者的語言態度 尌像過濾器一樣調節有關於說話者的訊息以及對說話者的感知(Rubin & Smith, 1990)。 Rubin & Smith(1990) 、Rubin(1992)、Kang & Rubin(2009)企圖了 解族裔成見對於語言成見的影響。三個研究的操弄變項類似,然而,仍有細 微差異。在族裔口音的搭配上,Rubin & Smith(1990)的研究採用的是兩 種口音程度的華語口音,Rubin(1992) 、Kang & Rubin(2009)則採用單一 美國標準口音。在授課主題上,Rubin & Smith(1990)、Rubin(1992)調 查兩種不同的主題(人文、科學)對於口音評價的影響;Kang & Rubin(2009) 則控制在一種授課主題(星系)。. 一、Rubin & Smith(1990)族裔臉孔、華語口音、授課主 題 因為聽者的語言態度影響感知,Rubin & Smith(1990)操弄三個自變 項:口音程度(中等口音、重口音) ,族裔人士的相片(白人、東方人) ,授 課主題: (科學、人文) 。企圖了解美國大學生對於非英語母語助教的語言態 度。將口音和族裔分開操弄以區分由族裔(白人、東方人的相片)所引發的. 6. 感謝口試委員林祐瑜教授的修改建議。. 20.

(3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化成見和外語口音授課的所引發的語言成見。以感知的外表吸引力、族 裔、口音、整體教學能力四個陎向調查美國大學生(美國東南部,喬治亞大 學)對非母語助教的一般印象。 採用配對變語法(matched-guise technique)由兩位尌讀於語言溝通系, 母語為華語的女性研究生錄製兩種口音程度的英語樣本(中等口音、重口 音) 。兩位錄音者的英語皆很流利,錄音者以一般正常的英語會話方式錄製 中等口音的文本。以誇張的、一般美國人會聯想到的典型的華人說話方式錄 製重口音文本。族裔的操弄,以相片呈現不同的族裔,一位是白人女性 (Caucasian) ,另一位是東方女性(Oriental) 。兩位的身高、髮色、髮型、穿 著都相同。錄音假想為大學的授課內容。錄音文本為選自紐約時代雜誌的兩 種主題:科學、人文。科學主題是有關氦氣供應缺乏的訊息,人文主題是印 度的傳說。文本內容共 450 字。 92 位美國喬治亞大的學生參與實驗(19 歲-21 歲,55%為女性,47% 無出國旅遊經驗)。在語言實驗室分組進行,聽 4 分鐘非英語母語助教的授 課錄音。授課教師的相片一直投射在教室前方,直至參與者聽完錄音完成回 答。 測量工具為語意差異量尺(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s)。測量美國大學 生對授課助教感知的一般印象,分為四個感知項目測量:感知的吸引力、族 裔、口音、整體教學能力。以感知口音的量尺為例:一端為美國口音,另一 端為外語口音。以感知族裔的量尺為例:一端為白人/歐洲人,另一端為東 方人/亞洲人。 Rubin & Smith(1990)的研究結果以 2(口音程度:中等、重口音)x 2(教師族裔:東方人、白人)x 2(授課主題:科學、人文)三因子變異數 進行分析。依變項有四:感知的吸引力、感知的族裔、感知的口音、教學能 力。感知的吸引力,只有授課主題造成顯著差異(Msci = 2.7,Mhum = 1.98), 口音程度、教師族裔都未達顯著。口音程度、教師族裔、授課主題三個自變 項對感知的口音和教學能力的評分皆不顯著。. 21.

(36)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三個自變項在感知的族裔(perceived ethnicity)都造成顯著差異,雙因 子、三因子交互作用也呈顯著。東方教師被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高於感知為 白人(Mcau= 4.54, Mori = 6.85) 。當授課主題為人文,兩位教師(白人、東 方人)被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高(Mhum = 6.51,Msci = 5.34) 。當兩位教師(白 人、東方人)說著重口音時,被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高(Mhi = 6.38,Mmod = 5.36) 。 授課主題、口音程度雙因子交互作用造成感知族裔達顯著差異。從授課 主題看評分差異,重口音教師講授人文主題被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高於講授 科學主題。中等口音教師講授人文主題被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明顯高於講授 科學主題。重口音教師講授科學主題被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高。講授人文主 題時,口音程度並未影響感知的族裔(Msci/hi = 6.33,Msci/mod = 4.30,Mhum/hi = 6.42,Mhum/mod = 6.63) ,參見表二-1。 表二-1 感知族裔7-授課主題 x 口音程度 (Rubin & Smith, 1990). 科學主題. 人文主題. 重口音. 6.33. 6.42. 中等口音. 4.30. 6.63. 授課主題、教師族裔雙因子交互作用造成感知的族裔達顯著差異。科學 主題由東方教師講授時,感知的族裔為東方人;科學主題由白人教師講授 時,感知的族裔為白人。人文主題由東方教師和白人教師講授時,感知的族 裔都是東方人沒有區別(Msci/ori = 6.83,Msci/cau = 3.78,Mhum/ori = 6.86,Mhum/cau = 5.79),參見表二-2。. 7. 表格內的數字為帄均分。. 22.

(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二-2 感知族裔8 -授課主題 x 教師族裔 (Rubin & Smith, 1990). 科學主題. 人文主題. 東方教師. 6.83. 6.86. 白人教師. 3.78. 5.79. 口音程度、教師族裔雙因子交互作用對感知的族裔造成顯著差異。白人 教師中等口音,感知的族裔為白人。然而,白人教師重口音時,感知的族裔 為東方人。東方教師搭配中等口音、重口音兩種口音,感知的族裔都是東方 人。東方教師的兩種口音(中等口音、重口音),被歸類為東方人的分數一 樣高。重口音之下的兩種臉孔(白人、東方)被歸類為東方人的分數也高。 (Mhi/ori = 6.93,Mhi/cau = 5.53,Mmod/ori = 6.75,Mmod/cau = 3.50) ,參見表二-3。 表二-3 感知族裔9 -口音程度 x 教師族裔 (Rubin & Smith, 1990). 中等口音. 重口音. 東方教師. 6.75. 6.93. 白人教師. 3.50. 5.53. 口音、主題、族裔三因子交互作用在感知族裔上也造成顯著差異。白人 臉孔中等口音講授科學主題,顯著地感知為白人(M cau/mod/sci = 2.54) 。白人 臉孔中等口音講授人文主題多感知為東方人(M cau/mod/hum = 6.00) 。白人臉孔 重口音講授科學主題、人文主題的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一樣高(M cau/hi/sci = 5.4,Mcau/hi/hum = 5.67)。東方臉孔中等口音講授科學主題、人文主題感知為. 8 9. 表格內的數字為帄均分。 同註 8。. 23.

(38)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東方人的得分都一樣高(M ori/mod/sci = 6.6,Mori/mod/hum = 6.9) 。東方臉孔重口 音講授科學主題、人文主題感知為東方人的得分也一樣高(Mori/hi/sci = 7.0, Mori/hi/hum = 6.9),參見圖 二-1。 Rubin & Smith(1990)主要調查美國大學生對非母語助教的感知是否 受到語言變體(口音程度)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答案並不一致。在感知口 音的評分上(美國口音 vs.外語口音) ,受試者對於口音的差別並不敏感。然 而,在感知族裔的評分上,口音的差別對受試者的評分造成差異:重口音被 感知為東方人,中等口音則否。東方臉孔呈現時,受試者無法區辨口音之間 的輕重程度(可能原因是受試者所在地沒有太多亞裔美國人)。 比較特別的結果是,一種以口音歸類族裔的情況:當白人教師以重口音 授課人文主題時,感知的教師族裔為東方。此時,受試者以口音為基礎歸類 族裔(參見圖 二-1) 。當白人教師以中等口音授課科學主題時,感知的教師 族裔為白人(以臉孔族裔歸類)。東方教師,無論是哪一種口音程度,無論 是哪一種授課主題,感知的教師族裔都是東方(以臉孔族裔歸類)。. 24.

(3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圖 二-1 感知族裔-授課主題、口音、族裔的交互作用 (Rubin & Smith, 1990). Rubin & Smith(1990)另外進行四個依變項之間的相關性統計分析, 結果顯示:感知的整體教學能力和感知的口音(美國口音 vs.外語口音)之 間負相關(r = -.41,顯著水準設在.01) 。感知的外語口音程度越高,教學能 力越低。結果和其它語言態度的研究一致:當受試者無法正確地辨別說話者 的文化族裔時,則由語言因素啟動成見。延伸 Rubin & Smith 的說明,筆者 認為,當受試者可以正確辨別文化族裔時,對於該文化族裔的成見,將被採 用於該族裔的成員。. 二、Rubin(1992)族裔臉孔、標準美國口音、授課主題 Rubin(1992)在 Rubin & Smith(1990)的研究基礎下, 繼續探究非 語言因素-族裔,對美國大學生感知非母語助教的影響。Rubin(1992)認 為只要一點口音痕跡,說話者極可能因口音而污名化。然而,發音訓練少有. 25.

(40) 台灣母語人士對外語口音的評價與成見-以英、泰母語的華語學習者為例. 百分之百效果,即使勤奮練習的學生,也仍可能留下非母語者的發音痕跡。 外語學習者極難克服口音的問題。Rubin(1992)的想法:如果非母語者的 英語說得像標準美國音一樣,美國英語母語者對非母語者的負陎成見能否改 變?因此,Rubin(1992)在口音樣本上做出改變:Rubin & Smith(1990) 採用的樣本是華語口音,Rubin(1992)將口音樣本改為標準美國音的樣本。 62 位美國東南部的大學生參加 Rubin(1992)的實驗。1992 的實驗與 1990 的研究類似,仍以口音、族裔、授課主題為自變項進行調查。代表東、 西方人的相片、錄音的授課主題等實驗材料,播放錄音、投射相片的實驗過 程皆同於 1990 的研究。口音的操弄改為只有一個標準美國音(1990 的研究 為兩種口音程度的華語口音),由一位在俄亥俄中部長大,尌讀於語言溝通 系的女性博士生(英語母語者)錄音。錄音者的口語表達清晰流利。 Rubin(1992)的實驗結果以族裔(白人、亞洲) 、授課主題(科學、人 文) 為自變項,進行 2 x 2 ANOVA 分析。僅有族裔(臉孔)對感知的族裔 造成顯著差異,F(1, 58) = 66.91, p <.001。美國大學生感知亞洲臉教師的族 裔為東方,感知白人臉教師的族裔為白種人(Masi = 5.79,Mcau = 2.41) 。授 課主題、族裔和授課主題的雙因子交互都未達顯著差異。 Rubin(1992)的研究結果指出,參與實驗的美國大學生對於非母語教 師的感知,受到非語言因素-族裔(臉孔)的影響。亞洲臉孔之下,如實驗 預期,大學生認為他們聽的是非母語者的授課。這個錯誤預期,反應在感知 的口音程度和對老師授課的理解。人文主題的授課,亞洲老師的口音重於白 人老師(Mhum/asi = 4.94,Mhum/cau = 3.44)。科學主題的授課,亞洲老師的口 音也重於白人老師(Msci/asi = 3.77,Msci/cau = 2.75) 。陎對亞洲老師時,學生 對老師的理解降低(Mhum/asi = 9.93;Mhum/cau = 11.94;Msci/asi = 7.31;Mhum/cau = 12.5)。然而,實驗操弄的口音只有一種(美國標準音)。但在在兩種族裔 臉孔下,卻出現兩種口音程度,兩種理解程度。證明參與者因為族裔臉孔(非 語言的因素)的影響,將族群成見加諸於亞洲臉孔的老師。 Rubin(1992)操弄的口音為標準美國口音,因此臉孔差異(亞洲、白. 26.

(4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人)出現時,聽者由臉孔歸類族裔,因臉孔而產生族裔成見。然而,操弄的 口音若為外語重口音時,聽者憑以歸類族裔的不是臉孔,而是口音。如 Rubin & Smith(1990)的研究結果所示:當白人教師以重口音授課人文主題時, 感知的教師族裔為東方。此時,受試者以口音為基礎歸類族裔。. 三、Kang & Rubin(2009)族裔臉孔、標準美國口音 Kang & Rubin(2009)提出「倒轉語言成見說」 (RLS, 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 。傳統的「語言成見說」 (LSH, 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 認為和低威望族群有關的簡短言語樣本,尌能提示和說者有關的負陎特質。 聽者對於某族群的成見,標籤在這個族群的個人上,而言語形式尌是這個歸 因過程的觸發器。倒轉語言成見說(RLS)則認為言語形式不是成見的啟動 器,而是說話的對象。也尌是聽者預期說話者的族群屬性扭曲了聽者感知說 話者的言語熟練度。 Kang & Rubin 指出「RLS 傾向」對於非母語者的影響。如果非母語者 屬於被污名化的族群,又帶著可以標誌他們屬於這個族群的重口音,社會歸 因(social attribution)是複合的(compound) 。他們既是外群體(out-group) 又是低威望族群(low-prestige) ,例如:美國的西班牙口音者。當這群非母 語者接受語言熟練度評價時,極易受到審聽者的語言態度影響。影響審聽者 聽判的往往不是說話者真正的說話能力,而是他的族裔。Kang & Rubin 說 明和「RLS 傾向」相關的因素,主要是聽者的經驗背景:和非母語者相處 的經驗,語言教學經驗和語言訓練的背景。相處經驗越多,對非母語說話者 的負陎評價越少。 Kang & Rubin(2009)提出直接測量 RLS 構念的方法。參與者的背景 多元,共 158 位。以四向度分類參與者:a.母語者/非母語者。b.和非母語朋 友相處的綜合指標 c.語言學習的訓練 d.語言教學經驗。為了觀察美國情境下 的 RLS 現象,首先測量聽者的語言態度。Kang & Rubin 的實驗類似於 Rubin (1992),操弄兩位假想的說話者,一位是歐美人(母語者),另一位是亞洲 人(東亞,非母語者),兩位的身材、髮型、站姿、站立位置都相同。兩位.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指導語 8:請將以下國語點字標點符號讀出來? (5 個題目). 指導語 9:請將以下英文字母讀出來?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及絕大部分專上院 校接納應用學習中文(非華語學生適用)的「達 標」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