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背景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說,社會互動進行時,說話者的口音、用詞等說 話方式透漏出他們的背景信息。對談者也不自覺地從聽到的話語,做不同程 度的推測,進行回應。語音承載著溝通內容。語音的外殼和話語的內涵是溝 通雙方賴以持續交際的憑藉。Holmes(2008)指出,當人們做出一段陳述 或問一個問題時,我們不自覺地做出許多社會語言假設:人們的言語往往傳 遞了語言之外的社會信息,包括教育、職業、來自哪裡的地域信息以及說話 者所屬族群的背景信息。

社會大眾對口音的既定印象或成見影響外國口音者的生活。美國史丹佛 大學社會語言學家 John Baugh,其個人的租屋經驗,說明口音成見及族裔因 素的影響(Lippi-Green, 2012)。John Baugh,一位非裔美國人,能說標準的 美國英語(SAE),也能說正式的學術英語,還能說美國黑人英語(AAVE)。

他以標準的、正式的美國英語從電話交談中順利地租下一屋。然而,當他本 人造訪房東後卻被婉拒。顯然地,由 John Baugh 的外表引起的族群分類、

以及對該族群的社會成見使房東拒絕租屋。親身拜訪房東前的電話交談,房 東應允租屋,因為 John Baugh 的標準美國口音未透露任何負向的社會地位 訊息。

John Baugh 的研究-Linguistic Profiling,從一個口音的疑問開始:「沒 有 任 何 視 覺 線 索 下 , 能 否 從 一 個 人 說 話 的 聲 音 推 斷 說 話 者 的 族 裔 ? 」

(Lippi-Green, 2012:326)。John Baugh 舉出了因外國口音的成見,所受到 的不帄待遇:當他以美國黑人口音的英語或西班牙口音的英語打電話租屋 時,多無法順利租到房屋。然而,換成中性的美國口音打電話時,租屋結果 是較順利的。「語言如同膚色,可以界定一個人」(Language can define you just as much as the color of your skin.)

4

。外表和口音都可以界定一個人的族裔。

4摘自 youtube 影片轉寫稿。http://www.youtube.com/watch?v=EPGx1icFdLQ Linguistic Profiling, African American English Origin, Gullah

John Baugh: Prof. of Education & Linguis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瀏覽日期:2012.06.13.)

3

外表和口音都是社會群體間進行社會分類(如:族裔分類)的參考依據。社 會群體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性提供了成見的基礎(Garrett, 2010)。

John Baugh 的研究指出以口音線索分類族裔引起口音成見的實例。然 而,日常生活的交際互動,外表與口音的雙重感知同時進行。一位來台求學 的女性越南籍研究生,一開口說話,臺灣人便問她:「妳嫁來臺灣多久了?」。 台灣人對這位越籍女性的背景發問,顯然因為某種線索,使對話者推測說話 者可能屬於某社會族群。這個推測說話者背景的線索是來自外表或是口音,

或是兩者兼有之?而這位台灣人發問的內容:「妳『嫁』來臺灣多久了?」

反應出社會大眾,對於來自這個地理區域的族群的社會成見:屬於這個族群 的女性,都是「婚嫁」來台的移民。

陌生的交際雙方,對於對談者(interlocutors)的背景所知有限時,非 母語者的口音成為對談者用以推測背景、延續或停止交談的線索。帶著口音 說話,構成了一個人的社會身分,傳遞可觀的社會訊息(Edwards, 1999;引 自 Gluszek & Dovidio, 2010;Ryan, 1983)。循著口音,對談者推測說話者來 自哪裡,推測說話者的社會身份。然而,這個推測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 錯誤的。例如:非母語者口音經常被誤認為是母語者的不標準口音。例如:

在美國,帶著波多黎各口音的英語可能被認為是黑人英語口音。錯誤推測說 話者的社會身分,將造成不同的社會歸類,而引致不同的評價(Ryan, 1983)。

口音如何引發成見?聽者辨識口音所屬族群的過程為何?早期的口音 評價研究,Lambert 和 Robinson 提出了由言語樣本(speech samples)引發 族群成見的認知過程:首先是感知說話者的口音(語言),然後進行社會分 類,接著評斷說話者的個人特質(Lambert, 1967;Robinson, 1972;引自 Ryan, Hewstone & Giles, 1984)。母語者對非母語者的態度反應和口音所屬族群的 辨識密切有關。Ryan(1983)認為族群辨識的步驟是成見的先決條件,聽 者辨識說話者口音的過程可能有意識,也可能無意識的。Ryan 進一步說明 母語者(聽者)辨識非母語說話者的五階段過程:

4

階段一:這段話說得標準嗎?

階段二:如果不標準,說話的人是一位語言學習者嗎?

階段三:如果不標準,說話的人屬於哪個語言群體?

階段四:說話者的母語是什麼?

階段五:說話者使用的是那個語言的哪一地區/哪一階級的方言?

Ryan(1983)以西班牙口音者為例,英語母語者聽到西班牙口音的第 一個印象是「不標準」,接著是「非母語者」,有的能辨認是西班牙口音,更 精準的聽者,可辨認出這個西班牙口音來自南美何地,屬於哪個社會階層。

聽者辨識說話者所屬族裔的重要性在於進行族裔分類,在大腦中搜索該 族裔特性的訊息,以便與說話者應對、對談。聽者將族裔特徵引用於屬於該 族裔的成員,形成一種帶著成見的態度回應。Ryan(1983)指出,一旦經 由口音確認說話者的族裔,族裔的不確定感消失,此時,無論說話者的口音 程度輕或重,族裔成見即被採用。Nesdale & Rooney(1996)的研究進一步 指出,當說話者的族裔訊息不確定時,聽者則在口音程度的基礎上,區別說 話者的地位。

傳統的語言成見說(Linguistic Stereotyping Hypothesis)認為言語形式

(speech patterns,如:口音)引發聽者的成見評價。聽者對於某族群的成 見,由於言語形式的觸發,而標籤在屬於這個族群的個人。例如:一個低威 望族群相關的言語樣本(speech samples),尌能提示聽者,這位說話者和這 個低威望族群相關的負陎特質。Kang & Rubin(2009)提出不一樣的論述:

倒轉語言成見說(RLS, Reverse Linguistic Stereotyping)。Kang & Rubin 認為 言語形式不是成見的觸發器,而是聽者對於說話者所屬族群的預期心理

(listener expectations)扭曲了聽者對說話者的言語形式(如:口音程度)、

語言熟練度的感知。

基於前述的動機及背景的說明,本論文欲探究的研究問題有四:

1. 台灣母語人士和外語口音者互動時,能否正確區辨外語口音可能所 屬族群?

5

2. 台灣母語人士和外語口音者互動時,正確、錯誤判斷外語口音所屬 族群的情況下,對於外語口音者的評價分別為何?

3. 臉孔或口音都可能引發說話者的族裔訊息,是哪個因素使聽者將預 期的族裔成見附加於說話者?

4. 聽者的預期心理使聽者負陎評價說話者,或是說話者本身的口音特 質引起聽者負陎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