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第二節 日常生活與飲食習慣

一、日常生活

「生於斯、長於斯」,在緬甸的一些穿著與生活習慣在來到台灣之後的再現,

成為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與台灣人顯著的區隔所在,H 就說:

「還有穿拖鞋也是受到緬甸影響的,緬甸人就是穿這種夾腳拖,我們小時候 穿這個打球、爬山耶。剛來台灣的時候不習慣穿鞋子阿,有時候穿久了腳底板會 癢癢的(笑),因為腳會去磨阿。」

翟振孝所提及的華新街緬甸華僑來到台灣之後,以紗籠作為來台的區辨標 準,但是這個部分筆者在第一章已描述過,雲南移民後裔原本在上緬甸的衣著,

與當地的緬甸人就有著顯著的區別,他們在緬甸就不著紗籠,所以來到台灣之後,

在外觀穿著上似乎還可以看到一絲緬甸影子的,就屬 H 所提「剛來台灣的時候不 習慣穿鞋子阿」,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比較習慣穿著夾腳拖。

此外,移民後裔畢竟是在緬甸長大的,生活習慣上免不得一定會受到緬甸人 的影響,翟振孝也發現了緬華喜愛「點一杯奶茶泡在茶店聊天一下午」的習慣:

這些店家每天清晨約五點半左右就會開始營業做生意,許多緬華仍習慣在上 班之前先來這裡吃早點……有些不趕著上班或是前一天上大夜班的才剛下班的 人,則會繼續待在店裡喝奶茶、看報紙、或三五成群地閒聊。115

喝奶茶原本是過去英國統治緬甸時所遺留下的飲食風格,如今則成為緬甸的 日常生活習慣之一。大家在路邊茶館閒聊時最常見的就是叫一杯價格低廉的奶紅 茶,三、五成群便可以打發一個下午。116

具有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跟華新街緬華一樣,來到台灣之後依舊喜愛點一杯 奶茶,坐在茶店一下午跟朋友聊聊天,這樣的習慣養成是在緬甸出生長大的移民 後裔所獨具的特質,如同 Lm 所說「我們在緬甸阿,見面就是『喝茶!喝茶!』,

有時候你喝完一 thoaN117,剛走回去,跟朋友散了,又遇到一個又說:『走!去喝 茶』,又去喝了……我們被看到都要被打一頓(笑),不准去的耶。因為茶店就是 三教九流的,一般就是緬甸人比較多,他們就是在那邊聊天阿,無所事事阿,『中 國人』118就會覺得都是一些流氓阿在那邊,怕小孩會去學壞阿。」

移民後裔的父母背景大致分為兩種,一部份是國共內戰時,由其父母帶著年

115 翟振孝,《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頁 59

116 翟振孝,《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頁 67

117 台灣口語「一群人」之意

118 筆者在「中國人」加上引號,用以強調受訪者所言的「中國人」,是一種文化概念的「中國人」,

而非現今所認知的中國人。

意思就是類似『粗的米線』,『thout』就是『拌』的意思,跟 『l-phet thout』茶葉拌的『thout』是 一樣的意思,就是拌粗的米線。這個不是雲南的菜喔,它是緬甸的菜,裡面的有豆粉、黃薑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的喜宴,「台灣的喜酒好吃阿,我被同化了(笑),我都覺得好好吃……除了羹之 外,其他我都還蠻喜歡吃的,那天我看到另一個眉苗來的,也是吃得很開心阿,

眉苗的好像很容易被同化(笑)。」與其他上緬甸地區來的雲南移民後裔相比,來 自眉苗的移民後裔雖然接納台灣食物的程度比較高,但仍有其底線,K 不太喜歡 吃羹類,而 Lf 雖然可以接受羹類,她甚至很喜歡吃西門町的阿宗麵線,但是「我 很討厭蚵仔煎餅上面加的那個甜醬油,紅紅的,我覺得加那個超難吃,正常的醬 油加進去不是更美味、更好吃嗎?整個不要加我覺得還比較好,加下去就變得不 好吃了」,在調整與適應之中,「台灣食物的醬料口味偏甜」似乎是所有具有雲南 背景的緬華移民最最無法接受的底線。

除了成長地區的背景會影響移民後裔來台後的飲食適應情形,另一方面則是 與具有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來台後所擁有的交友圈範圍、生活態度有著極大的關 連。以 E 為例,雖然她來自於華人集中居住的密支那,但筆者在之前已提過,她 來台就讀的學校系所裡面只有她一個緬甸來的僑生,朋友圈裡除了她之外都是台 灣人,「就慢慢地可以接受,因為我身邊的同學都是台灣人,跟他們吃就一定要接 受阿,其實我還蠻敢挑戰的耶」,所以在 E 身上存在著兩種看似衝突,卻又和諧共 處的飲食習慣。首先,E 很喜歡自己在家裡煮家鄉菜,常常邀請一群同具雲南背景 的緬華移民到她家用餐,筆者也很榮幸地常有口福,E 也會仔細地向筆者介紹菜色 要如何烹煮:

「豆豉、酸筍、茴香、酸菜都是雲南人自己會做的,在緬甸就都習慣這樣炒 菜吃,來台灣之後也會習慣這樣子吃。」

「五花肉帶骨的、加上豆豉下去炒,那個就是酸筍下去炒的,作菜大概就是 這樣子,肉加上豆豉、或是酸筍炒一下,就很下飯了。豆豉、酸筍以前在緬甸我 們家都會自己醃,現在就是去華新街買,那邊都會有做好一罐一罐拿出來賣。」

「像這個雞湯就是有加茴香的根,你吃吃看,味道很清香,不會像台灣的雞 湯那麼油膩、那麼鹹,而且我煮雞肉都不會放味精的。」

「這個是酸菜湯,酸菜就是蘿蔔菜醃了以後再曬乾,酸菜是乾的,所以煮之 前要泡水泡一下,再拿來煮湯或是炒來吃。」

E 的手藝在雲南背景緬華移民的朋友圈子裡,是眾人有口皆碑的,雲南料理對 她來說是平常在家就會煮來吃,她很樂於將家鄉菜介紹給台灣的朋友,同時也會 迎合台灣朋友的食物口味,甚至還因此愛上了台灣的麻辣臭豆腐:

「你知道我超喜歡吃麻辣臭豆腐,超喜歡!臭豆腐我是來台灣的第一年就吃 了,像我跟雲南人出去,他們都會跟我說:『如果你要吃臭豆腐,我們就不跟你走 一起』,因為味道太重了,他們覺得很臭。後來就是慢慢大家可以接受,但是不像 我這麼愛吃,有時候我也會到深坑吃阿,就我跟我同學搭公車去吃阿,一下班就 去,就很瘋狂阿(笑),去深坑吃個臭豆腐就回來。」

由此可見普遍上緬甸地區的移民後裔並不像 E 一樣,可以如此地接受並喜愛 台灣食物,但是筆者在前文已提及,移民飲食適應的口味仍有其底線,這樣的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5

形也反映在 E 的身上:「章魚小丸子我也很喜歡吃,但是我沒有淋那個沙拉,不然 太甜了……蚵仔煎我覺得也不錯,但是就不會加那個甜甜的醬」,台灣的甜式醬料 對於 E 來說,同樣是無法接受的口味。

E 在密支那成長的飲食記憶即使來到台灣之後,因為求學過程而必須面臨調適 與改變,但是在緬甸的飲食習慣卻早已內化到她的生活當中,對於她來說可以接 受的食物口味其實就是有增無減,同時兩者並存,H 亦是如此。但是對於 H 來說,

雲南料理常常是牽動思鄉情懷的那個楔子,每每與筆者分享雲南料理有哪些?哪 些怎麼做?怎麼好吃?最後都會回歸到他的「家鄉」:

「我們去吃雲南菜最常點的就是椒麻雞、大薄片、木瓜雞、醃菜炒肉、炒豬 肝,最經典是什麼你知道嗎?就是那個脆皮鍋燒,我吃遍台灣就是那家133最好吃,

就是豬肉那個連皮炸的酥酥的,還有一點點肥肉,還有那個雲南鍋仔菜,有黃筍 阿、豬肉阿、綠豆粉裹著去炸的,青菜阿、芋頭阿、馬鈴薯,還有酸趴菜,就是 雲南傳統典型的美食,就用青菜加排骨煮,最好吃就是用菜心,真的喔一係134,別 講了,講了就好想回家。」

「在台灣吃到雲南菜,就像是回到家一樣的感覺,很熟悉的感覺,剎那間會 有定格在那邊的感覺,好像我從來沒有從緬甸出來一樣,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那 個味道。不管好不好吃,就是那個味道。你在家不會有感覺,你出來之後就會思 念那個味道,你知道嗎?就是思鄉情節啦。」

筆者問來自臘戌的 B,過年的時候最想念家鄉的什麼?她則回答:「家鄉過年 一定會有的辣香腸和木瓜雞,像我們協會都會利用過年辦聚會,分享家鄉美食,

讓思鄉情懷隨著食物香氣發酵。」B 與來自貴概的 H 相同之處在於,用以連結家 鄉的飲食口味是那些雲南料理,但是對於來自眉苗的 S 與 K 來說,牽動思鄉情緒 的卻不只有雲南菜,S 與 K 來到台灣之後,到華新街常常光顧的餐館不是 H 所說 的「鴻園」,而是另一間以賣緬甸小吃為主的「金孔雀」135,他們都很喜歡食用該 餐廳的牛肉飯與魚排飯,這樣的飲食習慣是筆者在其他上緬甸地區移民後裔身上 所觀察不到的。S 在敘述來台飲食所面臨的改變時曾說:「台灣的緬甸小吃那麼少,

到處都是台灣小吃,你當然就要適應台灣的口味阿。」與其他移民後裔不同,關 於成長記憶中的飲食習慣,S 直覺性提到的是「緬甸小吃」,而不是「雲南小吃」,

對於緬甸小吃的連結,K 也有著另一項特殊的飲食習慣:

「像我來到台灣之後很喜歡喝優酪乳,因為我小時候在緬甸就很喜歡喝他們 的酸奶,好像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就是他們頭上會頂著一個大甕出來賣,裡面都 是裝著這種酸奶,緬甸人才會喜歡喝,小時候只要看到人家在賣,我媽就會買給 我喝,我根本就是『緬甸人』了(笑)。」

133 華新街街尾的「鴻園」餐廳,由 H 朋友的大伯父開的,裡面皆賣雲南料理,H 與朋友常會去吃。

134 日語「好吃」的發音

135 位於華新街街中處,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常會在他處吃飽後,再來金孔雀點杯奶茶繼續聊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6

K 因為自己喜愛飲用台灣的優酪乳,發現自己與其他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移民 後裔非常不同之處,而認為自己是「緬甸人」,這種內化的飲食習慣在眾人吃火鍋

K 因為自己喜愛飲用台灣的優酪乳,發現自己與其他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移民 後裔非常不同之處,而認為自己是「緬甸人」,這種內化的飲食習慣在眾人吃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