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緬甸雲南籍緬華移民的研究 —變遷的國族邊界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上緬甸雲南籍緬華移民的研究 —變遷的國族邊界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康培德.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上緬甸雲南籍緬華移民的研究 —變遷的國族邊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碩士班 黃士純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2) 摘要 本篇論文從祖源記憶、族群邊界以及雲南人的自我區分等面向切入,來探討 在台雲南籍緬華移民的族群邊界與認同。研究發現並非所有的移民後裔都可以清 楚地瞭解族群邊界所在,受到華人居住型態與國家控制力強弱的影響,來自上緬 甸地區的雲南籍緬華移民在異族觀與族群認同上,抱持著不同程度的堅持態度, 對於華夷之別的認知也有所差異。 在語言使用及飲食習慣上,雲南籍緬華移民受到來源地的影響,眉苗華人呈 現較大的開放性,相形之下,貴概、臘戌與密支那華人則較為封閉。此差異從他 們現在的飲食習慣也可看出端倪,本研究歸納出影響其飲食習慣的主因有:成長 地區的「民族組成」 、 「華人聚居抑或散居」 、來到台灣之後的飲食型態上「是否為 經常性外食」 ,以及生活型態上「交友圈是否多數為台灣人」等等,在這四種變項 交叉影響之下,來自上緬甸的雲南籍緬華移民對於台灣料理,呈現出不一樣的接 受程度。.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至於「文化中國」的認同、 「緬甸趨向性」 、以及「臺灣趨向性」 ,左右著雲南 籍緬華移民選擇謹守、模糊、抑或跨越原本的我群邊界,他們的自我認同與區辨 在接收大眾媒體所傳達的訊息過程中,原有的邊界不斷地重新調整與再連結。關 於自我族稱的使用,研究發現隨著在緬甸與在台灣的時空背景轉換,以及區辨人 群範疇從非華族群移轉到華人內部群體,自稱的使用呈現較為複雜的變動性與游 移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關鍵詞:緬華移民、國族邊界、認同變遷. engchi. I. i n U. v.

(3) 謝辭 就讀研究所曾經是一個掙扎的選擇,很高興能走到這開花結果的一刻。猶記 得碩士三年級時,看著周圍的學長姐和同學們紛紛確認論文題目與方向,我卻還 在原地打轉,徬徨摸索著究竟自己適合什麼題目,茫然卻又心慌。 帶我離開這混沌現狀的,是來自泰北的富廷,他帶著我認識了其他來自泰緬 地區的好朋友們,最重要的是讓我認識了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協會的劉小 華女士。有著劉姐領我入門,並且帶我全程參與七三活動,使我從一無所知到深 刻了解,與大家的相遇讓這篇論文有了完美的開始。 然而,從零開始到幾萬字的書寫歷程,一路上給予我許多協助的還有阿邦、 阿光、阿發、阿傑、阿芬、文傑、亮先生、開莉、美萍、彩怡、老車、振威、家 欣,因為你們的無私分享與溫暖陪伴,我才能深刻地描繪你們在台灣的生活點滴、. 立. 心情與想望。. 政 治 大. ‧ 國. 學. 還有同時期在學校圖書館裡,一起辛苦打拼論文進度的嘉玲與育嫺,謝謝你 們的了解與督促,是我在低潮無助時繼續支撐下去的力量。. ‧. 最後,把民族系念得像醫學系,最感謝的是爸媽的支持與鼓勵,當然還有指 導教授康培德老師,老師總是帶給我很大的啟發,並且耐著性子悉心指導論文的 一字一句。. sit. y. Nat. n. al. er. io. 謝謝你們,使這篇論文成為可能。. Ch. engchi. II. i n U. v.

(4) 目錄 緒論 ………………………………………………………………………………..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二、研究範圍與理論架構 ……………………………………………………….. 2 三、受訪者個案介紹與簡表 …………………………………………………….. 8 四、上緬甸地區雲南移民後裔相關背景介紹. …………………………………. 12. 五、受訪者來源地簡介 …………………………………………………………. 19 第一章 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裔 ………………………………………. 31 第一節. 祖源記憶與族群邊界. 一、祖國歸屬與祖源記憶. 立. 治 政 ………………………………………………. 31 大. 二、華與非華的族群邊界. ………………………………………………. 31. 雲南人的自我區分. ‧ 國. …………………………………………………. 39. 一、城市與鄉村的相對性. 學. 第二節. ………………………………………………. 32. ………………………………………………. 39. 三、「邦」與「省」的分別. ‧. 二、撣邦與克欽邦 ………………………………………………………. 39. Nat. y. 小結 …………………………………………………………………. 42. sit. 第三節. ……………………………………………. 40. al. er. io. 第二章 在台經驗之適應與隱性緬甸文化之再現 ……………………………. 43. iv n C…………………………………………………. 43 hengchi U 乙、封閉式的人際網絡 …………………………………………………. 47 就業情形與人際網絡. ………………………………………………. 43. n. 第一節. 甲、封閉式的就業網絡. 第二節. 日常生活與飲食習慣. ………………………………………………. 50. 甲、日常生活 ……………………………………………………………. 50 乙、飲食習慣:雲南背景緬華移民的食物口味. ………………………. 51. 第三節. 語言的使用與適應情形. 第四節. 節慶之歡度 …………………………………………………………. 68. ……………………………………………. 59. 第三章 在台的族群邊界與認同 …………………………………………….… 73 第一節. 緬甸同鄉的歧異與分辨:緬華內部的自我區分. 第二節. 大眾媒體影響下的族群認同. …………………. 73. ………………………………………. 76 III.

(5) 第三節. 在台具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與臺灣人的區辨. 第四節. 「國」、「族」認同中的家鄉意象. 第四章 自我族群稱名的使用. ………………...……. 86. ……………….……………….….. 91. …………………………………………....…… 101. 第一節. 使用情境的改變:緬甸與臺灣. 第二節. 自我族稱使用的背後意涵. ………………...................................101. ……………….......................................... 111. 甲、非法情境下的保護色:原住民與外省人 乙、隱性的情感與歸屬:外省人與大陸人. ..…………….................... 111 ..……………........................ 111. 丙、自我族群稱名的矛盾並存:我是/不是緬甸人 丁、地域上的認同:雲南人 第三節. .………….…........ 112. .……………................................................. 113. 小結 .…………………………………………………………...……...115. 政 治 大. 結論 …………………………………………………………………………...…... 119. 立. 參考書目 ………………………………………………………………………….. 121.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6) 圖次 圖 1:受訪者來源地圖. ……………………………………………………………14. 圖 2:撣邦與克欽邦少數民族分佈圖 圖 3:貴概位置圖. ……………………………………………19. …………………………………………………………………21. 圖 4:貴概受訪者家庭位置及相關生活機能圖 圖 5:臘戌位置圖. …………………………………21. ……………………………………………………………………22. 圖 6:臘戌受訪者家庭位置及相關生活機能圖 圖 7:密支那位置圖. ……………………………………23. …………………………………………………………………24. 政 治 …………………………………24 大 ………………………………………………………….………25 立. 圖 8:密支那受訪者家庭位置及相關生活機能圖 圖 9:眉苗位置圖. 圖 10:眉苗受訪者家庭位置及相關生活機能圖. …………………………………26. ‧ 國. 學. 圖 11:S 與其他受訪者關於族群邊界認知的同心圓(緬甸). …………………42. ……………………………………………………69. 圖 13:過年所說的吉祥話之二. ……………………………………………………69. ‧. 圖 12:過年所說的吉祥話之一. y. Nat. n. al. i n U. 圖 16:J 在 facebook 關於趙太祥的動態顯示訊息. Ch. ………………………83. er. io. 圖 15:J 在 facebook 分享《緬甸地下記者》的影音連結. sit. 圖 14:J、S、Lf 與其他受訪者關於族群邊界認知的同心圓(臺灣)………… 83. v. ………………………………84. engchi. 圖 17:K 與 J 在 facebook 關於歷史連續劇的討論. ………………………………85. 圖 18:W 在 facebook 分享「僑鄉何處」的短文. ………………………………95. 圖 19:K 在 facebook 對於「翁山蘇姬與阿扁」的討論 圖 20:H 在 facebook 分享「潑水節」的相簿與文字說明. …………………………95 ………………………96. 圖 21:H 在 facebook 介紹雲南餐館「巫雲」. ……………………………………96. 圖 22:J 在 facebook 分享「回家的感覺是」. ……………………………………96. 圖 23:J 在 facebook 分享「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網路連結 圖 24:J 在 facebook 分享「雲南山歌」的網路連結. …………………97. ……………………………97. 圖 25:J 在 facebook 分享「21 歲緬甸版宋美齡在英演講」的網路連結 V. ………98.

(7) 圖 26:M 在 facebook 同時分享「雲南米線」與「緬甸新聞」的連結. ……… 98. 圖 27:W 在 facebook 同時分享「僑鄉矛盾」與「緬甸新聞」的連結. ……… 99. 圖 28:S、H 與其他受訪者關於族群邊界認知的同心圓 圖 29:上緬甸雲南籍緬華移民在緬甸的認同想像圖 圖 30:上緬甸雲南籍緬華移民認同曲線理想圖. ……………………………115. …………………………………116. 圖 31:在臺緬華移民依來源地做出區辨的文化認知圖. 立. ……………………… 114. …………………………120.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表次 表 1:緬甸的福建廣東雲南三省籍華僑分佈狀況 表 2:各地中文學校的統計數據. ……………………………… 14. ………………………………………………… 27. 表 3:受訪者針對來源地自我比較表. …………………………………………… 42. 表 4:受訪者就業網絡列表. ………………………………………………………45. 表 5:受訪者人際網絡列表. ………………………………………………………49. 表 6:受訪者飲食習慣簡表. ………………………………………………………57. 表 7:受訪者來台使用的語言列表. ………………………………………………62. 治 政………………………………………………64 大. 表 8:受訪者口語詞彙使用一覽表. 立. 表 9:節慶之歡度列表「華夷之別」(貴概)與「華夷緩衝」(眉苗) ……… 72. 表 11:受訪者使用的自我族稱. …………………………82. 學. ‧ 國. 表 10:各地受訪者來台後所展現的文化認同強度表示. …………………………………………..……101 ………………………………… 104. 表 13:受訪者在臺灣使用的自我族稱與情境. ………………………………… 107. n. y. er. io. al. …………………………… 117. sit. Nat. 表 14:受訪者在緬甸與到臺灣後的認同象限表示. ‧. 表 12:受訪者在緬甸使用的自我族稱與情境. Ch. engchi. VII. i n U. v.

(9)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一次七天六夜的營隊中,我認識了一位來自泰緬邊境的泰國華人,因 為認識了他,我才了解原來台灣還有著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為了一償父母的 宿願,不顧一切地來到台灣就讀五專或是大學,但是無奈台灣與泰緬邊區的 生活物價實在相差太多,他們不得不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賺取學費與生活費, 有些人賺取的工資不足以繳交學費,最後不得不選擇休學。為了可以在台灣 生存下去,他們從事臺灣人不喜歡的粗重工作,賺錢又快又多,但工作環境 也同時充滿了危險性,有些雇主更是仗著他們非法工作的身份,不給薪資或 隨意開除,更甚者對於發生意外或是死亡者不聞不問。對他們而言,儘管生 活再苦還是願意留在台灣,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他們可以在台灣努力堅持下 去?這些信念又是來自於哪裡?.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對於這群隨著國民黨部隊從中國遷徙至緬甸的雲南籍移民後裔,因為人 數實在太多,戰後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只採取部分負責的態度,在一撤、二 撤之後,仍有部分是留在泰緬邊區。兩蔣時期台灣政府對上緬甸地區的中文 教育支援,讓他們認同「台灣的中華民國是祖國」 ,兩蔣時代後政府對於他們. ‧. 取得台灣身份證的規定從嚴,政策的大轉彎讓他們頓失重心,緬甸政府也從 來就沒有打算讓他們歸化入籍,於是他們從「反共救國軍」變成被遺忘的一 群人,面臨這樣的困境,他們會認同哪一個地區?他們可以認同什麼?. sit. y. Nat. n. al. er. io. 2008 年 7 月 3 日,他們在〈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執行長劉小 華的帶領下走上街頭,終於有機會為他們自己發出聲音,在媒體大篇幅地報 導後,讓台灣社會大眾瞭解到他們這群人的存在,當天的活動也給予政府相 關單位帶來壓力,意識到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當天 走上街頭的標語無非都是「我們是中國人」、「我不要當人球」、「還我國籍」、. Ch. engchi. i n U. v. 「失根的孤兒」 、 「給我合法生存權」 、 「我們不要再躲藏」 、 「我想有個家」 、 「請 不要遺棄我們」,其中「國共對立孤軍變難民」、「國共和解後裔變人球」,這 兩句最能表達他們這些年來在台灣躲躲藏藏過日子的辛酸。 這群來自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裔在台灣社會中是隱藏的邊緣人 群,在學術研究範疇裡亦少見於經傳,目前所知緬甸華人的研究,對象多著 重於下緬甸的福建籍與廣東籍華人,關於上緬甸的雲南籍華人,尤其是中泰 緬邊區的雲南籍華人,不僅相關資訊甚少,相關的研究亦不在多數。筆者於 2008 年 7 月 3 日跟著劉小華與諸多在台的雲南籍移民後裔一起走上街頭,向 台灣政府爭取他們應該擁有的那張台灣身份證。經過兩年與這群雲南籍移民 後裔的相處與互動,筆者發現他們與台灣既有研究,抑或已知的緬甸華人有 諸多相異之處,雲南籍移民後裔似乎是被包含在福廣籍移民後裔的範疇之 1.

(10) 下,對於他們的論述與我所觀察有些出入,筆者認為當中亦有許多相當有趣 之論點,就連雲南籍移民後裔本身也具有相當的歧異性,筆者期望在本論文 中可以清晰地點出,以補齊台灣學界中緬甸華人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範圍與理論架構 (一). 環繞主題相關研究. 1. 族群型塑與族群認同的相關理論 受到緬甸這個成長環境的影響,各城市的雲南籍移民後裔基本上就具 有同質性與差異性,以及他們來到臺灣之後的生活經驗也讓原有的族群邊 界與認同產生變遷情形,在既有的相關研究與探討中,筆者認為最適合用 來解釋的就屬曼徹斯特學派(Manchester School),藉由 Clyde Mitchell、. 政 治 大. 與 Abner Cohen、Max Gluckman 等人的研究1,筆者試圖解釋在臺上緬甸 地區雲南籍移民後裔的族群邊界與認同。. 立. ‧. ‧ 國. 學. 首先是 Clyde Mitchell 在 The Kalela dance 一文中描述 Bisa 部落穿著 歐洲的服飾,演唱傳統的歌謠與舞蹈,但演唱內容不像傳統上歌頌 Bisa 之 美、或是家鄉的各種勞務活動,而是在諷刺城市生活與城市人的性格(urban situations and the personalities),在諷刺的歌唱內容中 Mitchell 發現到舞 蹈是傳統的,但是歌詞與服裝卻是從城市生活上去取材,使得部落差異性 (tribal differences)被消去了,同時也發現城市與鄉村(rural)的住民在 心智內涵(mentality)上是相當不同的,部落意識(Tribalism)其實基本 上是存在於鄉村的,與城市的居住生活方式不相容的。Mitchell 也進一步發 現所謂的「部落距離」(tribal distance),來自不同背景的城市移民,在 他們之間會使用「部落」的標籤去區別不同的團體,移民者的分類項目很 少,只要大致上符合的區別標示,例如語言、服裝等等,他就會放在同一 個標題下,並且歸為同一類。Banks 在書中進一步對筆者解釋城市移民這 樣的行為模式可視為對於部落人(tribesmen)的一種心裡穩定機制,尤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當這些部落人從一個家鄉的親屬關係與其他聯繫中被連根拔起,進入了一 個陌生的城市環境中,這樣的心裡穩定機制是有維持一定的作用的。筆者 認為可以用來解釋同樣生活於城市的眉苗華人與仰光華人,彼此之間的同 類別區分方式。 接著 Abner Cohen 在 Customs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 一文中, 研究奈及利亞南部 Ibadan 地區的 Hausa 人,他發現其實沒有一個單一的、 或是可含括各地區 Hausa 人的整體族性(Hausa-ness)或認同(Hausa identity),例如西邊的 Hausa 人由於居住地區與 Yoruba 人混居,他們適 應了 Yoruba 人的多數統治,並且說的是 Yoruba 語,並只保持著衰弱的、 1. 研究文獻參考 Marcus Bamks 在《Ethnicity: 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s》一書中所引用的內容 2.

(11) 不怎麼有效率的部落組織(tribal organization)。但是住在 Ibadan 地區的 Hausa 人由於居住在特定的區域-Sabo,說著他們自己的語言,並且從事 著特定的經濟活動,此外他們都屬於某個特別的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在儀式上與教義上都與 Yoruba 地區的伊斯蘭教做出區分。 再加上殖民時期的間接統治方式,Ibadan 地區的 Hausa 人是被授與某種程 度上的自治權,Sabo 是被官方正式承認的部落地區(tribal area),並且 直接能與殖民政府就土地事務商談與交涉。筆者認為可以用來解釋貴概、 臘戌與密支那地區的華人集中聚居,並且在特定的社區界線與範圍之下, 相較於華人與緬甸人混居的眉苗地區,前者的族群認同藉由有形邊界的維 持也得以加強與深化。 最後是 Max Gluckman 在 Analysis of a social situation in modern Zuzuland 一文中描述 1938 年 1 月他參加當地一座新橋的啟用典禮,發現 在那個社會情境中白人與黑人的關係成為一個較為廣義的群體:「祖魯人 與歐洲人可以共同慶祝新橋啟用,他們一起形成了一個『社群』 (community),相互之間對彼此產生了特定的行為模式」。Gluckman 更 是進一步認為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整體的與均一的祖魯人或是歐洲人 的認同(identity)與民族性(ethnicity),而是視當時的情境來決定的。個 人對於我群與他群的概念,會隨著邊界的改變而造成認同上的變遷。筆者 認為 Gluckman 對於「情境與邊界的維持」的概念描述,可以用來解釋具 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來台之後,原本在緬甸的族群邊界與認同所產生的變 動與擺盪情形。.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y. Nat. (1)關於雙重認同與族群邊界的游移性. n. al. Ch. er. io. sit. 2. 海外東南亞華人的認同. i n U. v. 廖建裕在〈東南亞華人:華僑?海外華人?或東南亞人?〉這篇文 章中,提到「泰國的華人都持有雙重身份,他們是泰國人也是華人…他 們也許擁有雙重認同(即華族與泰族之認同)」 ,生於海外的華人與地主. engchi. 國家之間,「也許」存在著隱而不顯的雙重認同,其父母輩、或祖父輩 自中國遷移至東南亞,對中國的認同也一併帶到了異國,出生於異鄉的 後代子孫,當然也承接了上一輩的堅持與認同,但是對於腳下那塊土地 的情感,也同樣深植心中,然而受到承接自上一代的認同壓力,對出生 地的認同往往表現也顯得較為保守一些。 對於出生地的認同也表現在我群與他群的邊界呈現游移、變動的特 質上,如同李威宜在《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 與族群》該文中所言:「…華人範疇,其主體邊界,必然跟隨結構環境 的變動,因不同時代、不同場域、不同情境,而產生不斷游移變異的現 象」。換言之,東南亞華人的認同變遷深受在地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影響, 3.

(12) 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裔由於所在城市受到政府的控制力強度不 盡相同,其表現出來的認同與邊界也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對於強度不 一的對華政策所做出的回應與因應,也是構成與形塑認同的背景要素之 一。 (2)關於文化認同、家庭態度、與祖籍地認同 趙善光先生在〈從海外華人到華裔新加坡人〉當中,從文化特質、 自我意象等面向,切入探討華裔新加坡人所擁有的種族認同:「…習慣 上說中國方言或普通話、讀中文書報、以中文書寫與遵行各種中國習俗 的人,在文化上即為華人…某些人遵行更多的中國習俗,且更根據中國 或儒家的價值觀、信仰與規範來生活」,出走的海外華人對於中華文化 根基價值的堅持強度,甚至比留下的中國人來的更為重視,經由比較而 來的差異認知,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裔來到臺灣之後,面臨到臺 灣蓬勃發展的個人主義也產生文化認同上的疑惑與不適。. 政 治 大 海外出生的華人是否能夠堅持與認同中華文化,往往受到家庭態度 立 影響,Supang Chantavanich 在〈從暹華到華裔泰人:政治情勢及泰裔 ‧. ‧ 國. 學. 華人認同轉變〉當中,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華人認同的轉變:「父 母出生在中國的華人青年較父母出生在泰國的華人青年不易被同化,因 為第一代華人的父母較具有中國認同傾向,且維持家鄉的傳統,他們對 中國的記憶與懷念強化了對中國的認同」,出生於上緬甸的第二代、第 三代雲南籍移民後裔,依然保留了上一輩對中國的認同,並且中國認同 也一併延伸到至祖籍地認同的範疇,楊宜音在〈文化認同的獨立性與動 力性: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的演進與創新為例〉該文中,認為馬來 西亞華人的文化認同是由祖籍地認同、親屬認同發展演變成為華人群體 社會、經濟、政治利益認同:「由於這些認同與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中 包含『自己人』區分系統相聯繫,它給華人帶來的是互助的義務、信任 以及親情」,「自己人」的範疇不僅侷限在上緬甸地區,雲南籍移民後 裔在台灣也因此形成了封閉性的就業人際網絡,來自不同城市的地緣關 係也影響著工作場合的同事組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緬甸華人抱持著雙重認同?抑或單一認同? 中國大陸方面對於緬甸華人的研究也不勝枚舉,例如有方雄普的 〈有關緬甸華僑華人族群的幾個問題〉 、范宏偉的〈二戰後緬甸華僑「雙 重國籍」問題研究〉 、林錫星的〈緬甸華人社會與當地主流社會的關係〉 與〈緬甸華人與當地民族關係研究〉這幾篇代表性著作,然而既有相關 的研究立場多半偏頗,主要是受到中國大陸官方與緬甸政府,雙方對於 緬甸華人的協議與政策影響,一面倒地指出緬甸華人皆已緬化、融入緬 甸社會當中,例如范宏偉在文獻中提及:「1956 年 12 月 18 日,周恩來 在仰光華僑舉行的歡迎大會上,正式向華僑與緬方表明:『如果有些僑 4.

(13) 胞居留的年代久了,長期生活在這裡,取得當地的國籍,就成為緬甸的 公民了』 。這樣是好的, 『只要根據自願的選擇,並得到當地法律許可取 得僑居國國籍後,就不再是中國人民了』2」;又如林錫興在〈緬甸華人 社會與當地主流社會的關係〉中提到:「緬甸華人同化過程的加快與教 育有密切的關係。1955 年周恩來總理訪問緬甸時鼓勵華僑努力學習緬 文,特別是 1960 年 4 月周總理在訪問緬甸時,問華僑代表: 『你們緬文 學的怎麼樣?4 年前我鼓勵大家要學緬文,同緬甸人民友好相處,現在 會講了吧。』周總理還鼓勵緬甸華僑加入緬籍,和緬甸人民通婚3」。在 中國大陸官方鼓勵在緬華人積極融入緬甸的立場與態度之下,大陸對於 緬甸華人的研究多半為了「符合」官方既有的期待與影響力,研究對象 只能侷限在下緬甸地區的福建人與廣東人,對於上緬甸地區、滇緬邊區 的華人幾乎隻字未提。在范宏偉筆下的緬甸華人是「經常與當地人通 婚,沒有什麼融合障礙,他們一般會在三代以內同化到當地社會去。許 多華僑的父母或祖父母是緬甸人,他們能說流利的緬語、使用緬甸名 字……在緬甸有很多廣東人和福建人,緬甸人看來說他們是緬甸人,在 中國人看來又說他們是中國人。而他們的妻子和母親是緬甸人……好像 這些中緬人把自己看成緬甸人……實實在在的,他們在緬時,都不用中 文名字4」;林錫星他觀察到的緬甸華人則是「這些華人菁英生於斯、長 於斯,把緬甸當作自己的家園,同緬甸各族人民一道赴湯蹈火,爭取民 族獨立,由於地緣和族緣關係,在緬甸人的心目中,華人和他們同屬一 個種族。他們稱中國人『德友』 ,意即『漂亮的公仔』5」 ,同時他也宣稱: 「戰後、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緬甸華人已從『落葉歸根』走入完全『落 地生根』的境地」 、 「緬甸華僑的國籍問題已基本解決,加上緬甸當局採 取善待華人的政策,華人的公民權受到了保護」,但事實上卻非如此, 段穎、Mya Than 在文本中都一再提及華人在緬甸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 大陸學者對於緬甸華人的研究結果與分析,與筆者受訪者的回應有著極 大的歧異性與衝突性,故筆者在本論文中提及中國大陸既有緬華研究的.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篇幅比例將佔少數。. engchi. i n U. v. 3. 在台東南亞華人認同的相關論述:飲食、語言認同中的家鄉意象 葉子香在《文化的認同與變遷—以居住台灣的雲南族群為例》一文提 及在台雲南人的飲食習慣與語言認同,雲南人在飲食方面與臺灣人做出了 區分,雲南人不僅是平時慣於食用豌豆粉、米干、米線等豆類米食製品, 並且在口味上也與臺灣人偏好有所不同;語言使用的部分,作者則是強調. 2. 范宏伟,〈二战后缅甸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研究〉 , 《厦门大学学报》 ,頁 73 林锡星,〈缅甸华人社会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关系〉 ,《世界民族》 ,頁 59 4 范宏伟,〈二战后缅甸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研究〉 , 《厦门大学学报》 ,頁 75 5 K 曾對筆者說: 「 『德友』應該不是『漂亮的公仔』的意思,就我所知『yout』有『狡猾』的意思, 似乎比較符合緬甸人對華人很會做生意、很會賺錢的印象吧。」 5. 3.

(14) 「雲南腔的普通國語」在使用的社會情境是雲南同鄉會組織時, 「語言提供 了身份認同的連結」 。特殊的飲食口味與特定語言的使用習慣,不僅可以增 強我群認同的歸屬感,同時也能進一步延伸至群體所熟悉的家鄉意象。葉 子香筆下的雲南人藉由飲食文化劃出與臺灣人的邊界,也因為雲南飲食文 化聚集於桃園縣平鎮忠貞新村附近、南投縣仁愛鄉的清境農場、以及台北 縣中和市的華新街,在雲南飲食聚集之處同時「也吸引了許多想家的人」。 在台東南亞華人的研究中,直接將飲食、語言認同與家鄉意象做出連 結的,還有陳銳嬪在《科技穿越鄉愁的赤道線:在台馬來西亞華人的離散 經驗》一文中,從離散(diaspora)的角度切入剖析在台馬來西亞華人的鄉 愁經驗。作者的研究對象是在馬來西亞的第三代華人,對中國的血緣或文 化鄉愁,已經被馬來西亞的人、地、事物以及時光的鄉愁所取代,受訪者 身處於異鄉的台灣,最懷念的是馬來西亞的食物,聽到馬來西亞口音時會 備感親切。如同翟振孝在《經驗與認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中描述在 台的緬華移民喜愛在「自己人」開的飲食店中喝茶、聊天、吃緬甸的食物, 由於店裡出現的大多是由緬甸帶來的物品,因此形成了「…主觀認定上自 覺安適、沒有壓力的感覺…建構出一心理上的『安全空間』 ,使得同一群體 的成員均可在此安全空間內,得以確認我群歸屬」 ,藉著營造出一種屬於家 鄉的環境氛圍,過著類似於「家鄉式」的生活。.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4. 移民後裔在地的認同:以在台外省人認同為例. n. al. er. io. sit. y. Nat. 如同一九四九年因國共戰爭遷移至台灣的外省族群一般,本文的受訪 者之祖父輩在當年也因戰亂由雲南遷移至中緬邊境,如此背景的類同性出 現在外省人的在台後裔,與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裔之間,類似的在 地認同在本文的受訪者中亦可見一斑,因此筆者特別將外省人後裔的在地 認同提出來一併討論。在高格孚的《風和日暖: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轉變》 一書中,陳述外省人從「異鄉」轉變為「家鄉」的經驗其實十分複雜,1980 年代末期由於台灣歷經本土化的轉變,再加上兩岸統一的期待與台灣獨立 情況的事實,使得外省人在國家認同上面臨困境。作者並透過一份自行設. Ch. engchi. i n U. v. 計、訪談的問卷調查表,清楚地呈現外省人認同困境上的兩難,當中其實 有相當比例的外省人,理性上已經接受具有主權的台灣政治體制,但在情 感上不願與文化中國分離。在結論中他提出了: 「並沒有一個『外省人的共 同體』 ,在外省人這個族群中,也沒有一個『國家認同』 、 『中華文化歸屬』, 以及『兩岸關係未來』的共識」,以及外省人認同存在著世代的問題,「外 省人的台灣趨向性」在他的問卷統計中自然浮現,其中最不適應台灣、沒 有在台灣扎根的想法的人只佔樣本數中的 0.7%,基本上,外省人可以認同 一個「文化中國」 ,並同時欣賞他們所立足的台灣社會。筆者觀察在台具雲 南背景的緬華移民,他們身上其實也出現類似的情形。. 6.

(15) (二). 問題意識. 東南亞華人的認同深受到當地政府的態度與政策的影響,緬甸政府的對 華政策一貫地以忽略境內存在華人的事實為本,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 裔自小就接受身份與國籍的缺無的事實,這也導致他們加倍認同與寄託 1949 年遷至台灣的國民黨政府。本研究目的在呈現 1953 年、1961 年兩次撤軍之 後仍然留在上緬甸地區的那群雲南籍移民後裔,在歷經多次台灣政府的態度 與政策轉變之後,他們所共有的歷史遷移記憶與遭遇的困境,對他們的認同 是否有影響?在上緬甸地區的成長經驗對他們的影響是什麼?這些兒時經驗 的影響在來到台灣之後,接觸到截然不同的環境與人群,造成他們生活的適 應狀況與認同現狀又是如何?每個人適應與融入台灣社會的情形不盡相同, 是哪些兒時成長經驗造成他們來台的適應程度不一?來台升學的生活經驗讓 他們繼續堅持同樣的理念抑或產生質變?筆者試圖由以上問題點切入,探討 來台升學的上緬甸雲南籍緬華移民,他們認同的強化與轉變過程。 (三). 研究方法. 1. 深度訪談法.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深度訪談法則針對特定問題與研究對象進行面對面的訪問,試圖藉由 受訪者本身的觀點來探詢某些事象背後的來龍去脈,或是深化對特定問題 的理解,因為是以受訪者為主體的意思表達,與其他田野調查法相較之下, 能提供較具聚焦性的第一手素材,一方面補強文獻分析法無法得知研究對 象內心世界及想法的侷限;另一方面,亦克服了在採取參與觀察法時可能 面臨的資訊龐雜且不夠深入的問題,因此除了能提供與事件相關的其他重 要資訊外,更能以研究對象本位(emic)的角度來檢視田野場域中特定事件背 後的意義。 在研究對象的樣本取決上,筆者將著重於來自上緬甸地區貴概、臘戌、 眉苗、密支那等四地的在台雲南籍移民後裔,希望藉由不同的性別、成長 經驗、家庭背景、以及來台求學與生活經驗,試圖瞭解這些變項是否會造.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成同樣來自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裔,對於認同卻有不同的看法與堅 持。 2. 參與觀察法 親身參與上緬甸地區雲南籍移民後裔在台的各項活動,例如潑水節、 婚喪喜慶等等,藉此觀察這些情境中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文化獨特性與變動 性,與訪談結果進行交叉比對,進而得以剖析與深入探討自身內在認同當 中,毫無自覺的堅持與變遷情形。. 7.

(16) 三、受訪者個案介紹與簡表 Lm 曾對筆者言: 「一般從中國大陸出來的中國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內戰, 一種是地主,怕被批鬥、清算,所以跑出來。」而內戰的部分除了眾所皆知的國 共戰爭外,還有在更早之前的中日戰爭之時,有些受訪者家族就開始往南遷移, 有些軍人則是跟著軍隊遷移至緬甸。另外一大部分的雲南人在五零年代其間,開 始大批大批地往中緬邊境遷移,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中共在戰後的土地改革政 策, 「大陸淪陷後,誓守家園的,通常是沒有家產的老耆。若有家產,幾乎難逃被 鬥死的命運6。」筆者將受訪者的背景介紹羅列為以下的簡表: 貴概. H. V. Lm. 性別. 男. 男. 生年. 政 治 大 抗日時慢慢往南 國共戰後因中共 立 移,國共戰爭時才 土改、清算、鬥爭 1980 貴概. 出生地. 1982 曼沾村7. 國共戰後因中共 土改、清算、鬥爭 跨過邊境往緬甸 而逃出的地主家 而逃出的地主家 走,其大姑婆現在 族。一開始只有身 族,隨國民黨部隊 還在雲南老家。 為國民黨游擊部 撤退至中緬邊境 隊當中一員的祖 父、叔公遷到緬 甸,整個家族後續 才遷至緬甸。. ‧. sit. io. 2000;唸書. 在緬所持證件與 族別欄名稱. 勐穩族紅卡. 勐穩族紅卡. 在家使用語言. 雲南話. 華文修習年數. 幼稚園到初中. 幼稚園到初中. 四歲到十六歲. 緬文修習年數. 幼稚園到四年級. 幼稚園到六年級. 幼稚園到六年級. 自認緬語熟稔度. 會講一點. 會講一點. 溝通的還可以. 男. J 在緬所持證件與 族別欄名稱. 勐穩族紅卡. n. 性別. al. Ch. 1999;唸書. er. 2000;唸書. 貴概. 6. y. Nat 來台時間與原因. 1982 貴概. 學. ‧ 國. 家族遷入緬甸的 過程(孤軍背景). 男. v ni. e n g雲南話、普通話 chi U. 勐穩族紅卡. 雲南話. 葉子香, 《文化的認同與變遷--以居住台灣的雲南人為例》 ,頁 57。葉子香在本篇碩士論文中也訪 問過那時候雲南人逃出來的原因: 「人家要鬥爭,我們是地主家阿。連夜逃出來。」 「我爺爺是地 方大地主,共產黨來就先抓地主,另外一個地方的地主聽說已經被槍斃了,我爺爺得到消息,帶 著我父親連夜逃出來。」 7 V: 「當地人口稀少,華人大概有數十家,都是在大陸淪陷後逃離到此的。」 8.

(17) 生年. 1981. 在家使用語言. 雲南話. 出生地. 貴概. 華文修習年數. 幼稚園到初中. 家族遷入緬甸的 國共戰後因中共 緬文修習年數 過程(孤軍背景) 土改、清算、鬥爭. 幼稚園到初中. 而逃出 來台時間與原因. 自認緬語熟稔度. 1998;唸書. 臘戌. B. F. M. 性別. 女. 女. 男. 生年. 1981 臘戌. 1977 臘戌. 1980 岔路寨8. 出生地. 治 政 家族於國共戰爭 大 時隨國民黨部隊. 家族於國共戰爭 時隨國民黨部隊 撤退至中緬邊 撤退至中緬邊境。 境,其祖父為反共 其外公、舅公、大 救國軍。 外公都屬雲南反 共志願軍。. 來台時間與原因. 1999;唸書. 1999;唸書. 果敢族紅卡. 果敢族紅卡9. 雲南話. 雲南話、緬文. 雲南話、緬甸話10. 四歲到十五歲. 幼稚園到初中. al. n 緬文修習年數 自認緬語熟稔度. 無. 不會講. Ch. 11. 幼稚園. y. sit. i n U. e n g會基本的溝通 chi. 六歲到十六歲,中 間停一年. er. ‧ 國. io. 華文修習年數. ‧. 在家使用語言. Nat. 在緬所持證件與 族別欄名稱. 2000 果敢族紅卡. 學. 家族遷入緬甸的 家族於國共戰爭 過程(孤軍背景) 時隨國民黨部隊 撤退至中緬邊 境,其父親為游擊 隊,隸屬李彌部隊 的第六中隊。. 立. 8. 會講一些,但是不 會很溜,也聽得懂. v. 幼稚園到四年級 會基本的溝通. M: 「我出生在滇緬邊境的一個山區果敢附近岔路寨,山區都是種鴉片、玉米等等農作物為生, 主要是種鴉片為主……國軍撤離後,緬政府更是肆無忌憚的在各處欺壓,強取豪奪,隨意開槍殺 人,然我父親也在外出工作時,慘死於山兵的亂槍下,使得祖父悲憤不已。為了避免家人再度受 傷害, 祖父便毅然決然地帶著呀呀學語的我和家人逃亡到臘戌。」 9 M: 「我們這一代住臘戌的大部份都拿紅卡,因為我們在滇緬邊界時已購買到果敢少數民族的紅 卡,來到腊戌後也順理成章的持有紅卡,不同於 FRC 是外國人居留證,紅卡是國民身份證,一定 是要少數民族才會有的。」 10 M: 「大部份都講雲南話,如果說緬甸話少許幾句爸爸媽媽還可以,多了也就不行,爺爺奶奶就 講不通了」 11 B: 「我不會講緬甸話,所以很難去結交緬甸的朋友,不是因為我不喜歡,是因為我不會講緬甸 話,然後我身邊的朋友又都沒有緬甸的朋友,像我們家隔壁有一個因為他會講緬甸話,所以他有 交一個緬甸的男朋友,有認識幾個緬甸人這樣。」 9.

(18) 密支那. C. W. E. 性別. 男. 男. 女. 生年. 1980. 1982. 1981. 出生地. 密支那. 密支那. 挽摸市12鄉下. 家族遷入緬甸的 其祖父與外祖父 過程(孤軍背景) 於抗日戰爭時加. 祖父於國共戰後 跟著部隊逃到緬. 入軍隊,祖父從雲 甸騎馬河,在撣邦 南昆明一路打進 內又輾轉逃到猛 緬甸,遭受到緬軍 撒、灣末,由於山 與日軍聯合攻擊 之後與軍隊失去. 區生活不易,以及 為了讓孩子接受. 連繫,只好隱姓埋 名到克欽邦的一 個小村 Bumo 生 活,並生下 C 的父 親,之後因為做生 意而遷到密支那。. 較好的華文教 育,最後選擇已有 親戚居住的密支 那定居。. 來台時間與原因. 1999;唸書. 2000;唸書. 在緬所持證件與 族別欄名稱. 撣族紅卡. 華人(t-yout)外 勐穩族紅卡13 僑登記證(FRC). 在家使用語言. 雲南話. 雲南話. 政 治 大. sit. y. 雲南話、景頗話、 緬甸話、印度話. n. al. er. 小時候在私塾上 五、六歲到十八歲 幼稚園到高中 課與自學,來台灣 高中畢業 前上兩年中文以 銜接台灣的大學 教育。. io. 12. 1999;唸書. ‧. Nat. 華文修習年數. 學. ‧ 國. 立. Ch. engchi. i n U. v. 緬文修習年數. 五、六歲到十七歲 五、六歲到三年級 幼稚園到初中. 自認緬語熟稔度. 會講,比較流利. 可以溝通,只是講 非常流利,可以做 得比較慢 翻譯. E: 「跟密支那是同一個省不一樣的市,克欽幫有一條河,河的這邊是密支那,另外一邊就是挽 摸市,我們家又在這個市的邊區,更鄉下,邊區那邊華人不多,我們那個村子叫做習董區荃蔴河 村」 13 在密支那不一定是哪種民族,因為那邊很多民族嘛,看你去買哪一家的名字,就是哪一個民族, 那我們家就是去買到勐穩族的。 10.

(19) 眉苗. S. Lf. K. 性別. 男. 女. 女. 生年. 1977. 1982. 1979. 出生地. 臘戌. 眉苗. 出生地為當陽, 兩、三個月大時搬 到眉苗. 家族遷入緬甸的 家族於國共戰爭 過程(孤軍背景) 時隨國民黨部隊. 於國共戰爭時隨 國民黨部隊撤退. 父親在 1949 年批 鬥清算時從雲南. 撤退至中緬邊 至中緬邊境。父親 昆明逃出 境,其父母親為台 為國民黨軍人,後 灣軍事情報局蒐 為謀生而改做買 集大陸情報工 賣玉石的生意,並 作,因應情報局的 搬至眉苗生活。 工作需求在 S 十一 歲時搬至眉苗。. 政 治 大. 立. 2000;唸書. 1999;唸書. 在緬所持證件與 族別欄名稱. 撣族紅卡. 撣—漢族紅卡. 在家使用語言. 雲南話. 雲南話. 華文修習年數. 幼稚園到高二在 臘戌及眉苗上課. 五、六歲到四年級 五歲到初中 中斷,因為沒辦法 繳學費,後來斷斷 續續地唸到初三 畢業. 雲南話. y. sit. n. al. er. io 自認緬語熟稔度. 撣—漢+撣族紅 卡. ‧. Nat 緬文修習年數. 2000;唸書. 學. ‧ 國. 來台時間與原因. i n U. v. 幼稚園到大學,大 五、六歲到十年級 五歲至大學 學至仰光就讀 很流利. Ch. engchi. 溝通 OK. 跟緬甸人溝通沒 有問題. 11.

(20) 四、上緬甸地區雲南移民後裔相關背景介紹 (一)緬甸概況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大小民族共有 135 個,並可分為八大支系:撣 族(Shan) 、卡欽族(Kachin) 、克倫尼族(Karenni, Kayah) 、克倫族(Karen, Kayin) 、 欽族(Chin)、緬族(Brma, Bamar)、孟族、拉克辛族(Rakhine)。緬族佔 69%、 撣族佔 8.5%、卡欽族佔 1.4%、華人佔 3%14。緬甸在地理上東部為高原區(Shan Highland),西部為山區,介於東部高原與西部山區之間的,為中部平原,即伊洛 瓦底江(Irrawwaddy)流域,這是緬甸主要農業生產區,此外北部山區盛產名貴寶 石,大多為華僑所開採15。緬族主要居住在平原河谷地,以農業為主,其他少數民 族大都分佈在山岳高原地帶16。 緬甸曾為英國殖民六十多年,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撣族、卡欽族和欽 族在 1947 年與緬族在撣邦的攀龍(Panglong)簽署攀龍協議(Panglong Agreement) ,三個族群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治實體,在 1948 年 1 月 4 日與緬族一起 聯合脫離英國獨立……從一開始,緬甸就是由緬甸本部(Burma Proper)、克倫尼 邦(Karenni State)和撣邦(Shan State)三個國家組成」 。1948 年聯邦憲法同時也 「承認四個民族成立邦,包括克倫、克倫尼、撣和卡欽四邦,只允許撣邦和克倫 尼邦在十年後有權脫離聯邦17。」 無奈 1962 年 3 月以奈溫(General Ne Win)為首的軍事集團發動政變,建立 軍事專政,廢止聯邦憲法,同時也終止各邦、各族群之間的法律協議, 「隨之展開 緬甸式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以實現『緬甸人之緬甸』的民族主義政治理想18」,新 政府並成立緬甸社會主義路線黨,採取各種激進、強硬手段進行社會主義專政與 國有化政策,並宣布實行緬甸式的社會主義路線,實施新聞管制,剷除一切反政 府的力量19,至此緬甸成為軍人專政國家,緬甸聯邦已不復存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二)緬甸華人概況. Ch. engchi. i n U. v. 在緬甸究竟有多少華人,官方一直以來都無法有個確切的數字,原因在於緬 甸自 1983 年全國人口普查後就沒有再做過人口調查,而之後的人口數都是按照人 口增長比率去做估算。此外,緬甸對華人身份的相關政策規定不斷地在改變,不 同標準之下所呈現的華人數量自然有所不同20。有關估計的數量差別很大,有些說 佔緬甸總人口的 1%或 2%,甚至到 3%的都有21。由於相關統計資料的缺無,筆者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陳鴻瑜, 《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 ,頁 733 陳烈甫, 《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 ,頁 333 陳鴻瑜, 《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 ,頁 734 陳鴻瑜, 《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 ,頁 735 段穎, 〈曼德勒華人:族群、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頁 4 陳烈甫, 《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 ,頁 347 段穎, 〈曼德勒華人:族群、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頁 3 潘翎, 《海外華人百科全書》 ,頁 140 12.

(21) 在本論文中無法明確地指出報導人來源地的華人數量資訊,因此筆者欲加強其他 相關的各地華人背景之著墨,例如各地華人的由中國遷移至緬甸的過程與路徑、 各地華人與其他民族的人口比例多寡、華人與所在地區其他民族的接觸情形、以 及華人集中居住或散居的情形等等,以補其相關統計資料缺漏之不足。 藉由華人遷移至緬甸的不同方式,Purcell 在〈The Chinese in Burma〉一文 中將緬甸華僑區分為 Mountain Chinese 與 Maritime Chinese22,陳烈甫則是進一步 解釋: 「緬甸各地,已散佈不少的華僑,他們分由陸路與海路而來。陸路來自雲南, 主要交通工具為騾馬,以雲南省籍居多。海路來自麻六甲海峽,主要交通工具為 帆船,以福建廣東省籍居多23。」 現今居於緬甸的華人由於從中國遷移至緬甸的路徑的不盡相同,既有相關研 究大致區分為山線華人與海線華人24,或稱作翻山華僑與渡海華僑25。由海路遷移 至緬甸的福建人與廣東人,約佔緬甸華人的 40%與 25%,從中國經由陸路遷徙至 緬甸的雲南人約佔 20%26。近代中緬邊境的雲南籍華人受到國共戰爭影響,在戰爭 期間或是戰後中共實行土地改革、清算地主之際,大批逃難、遷移至中緬邊區, 除了近代的政治因素所造成的移民潮,過去在諸多歷史文獻中早已記載雲南籍華 人由於經濟因素的經常性遷徙:.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自古以來,兩國人民組成了商隊,跋山涉水,穿行於雲南與緬甸東北間, 展開物資交換的貿易活動。然而兩國分界並不明確,造成了早期緬甸華人獨特的 歷史,雲南與八莫間的陸上貿易,導致了『山地中國人』(Mountain Chinese)季 節性地移居緬甸。這些中國人與後來從海路來的廣府人與福建人是不同的27。」. y. Nat. sit. n. al. er. io. 以馬、騾、驢子載運貨品的馬幫貿易傳統,讓雲南籍華人在近代遭遇戰亂與 政治迫害時,紛紛藉由山路避走中國與緬甸的邊境區域,有些在「明撤暗留,等 待反攻」的最高指示下,部分沒有隨部隊撤退的官兵就在緬北邊陲拋棄軍籍標籤 及一切相關資料,繼續借土養命。.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遷移路徑的大不相同,海線華人當中的閩僑、粵僑多半居於下緬甸,即 伊洛瓦底江下游地區,經營米產、酒樓、餐館,山線的雲南籍華僑則散佈於上緬 甸,大多經營木材、寶石,一部則從事農業28,幾乎所有的閩粵移民都是城市居民 29 ,經由山路遷徙的雲南人則是集中於中緬邊境的撣邦、克欽邦。林錫星根據既有 的人口普查資料,也歸納出福建、廣東、雲南籍華僑在緬甸的分佈情形:. 22. Victor, Purcell,〈The Chinese in Burma〉,《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P.46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 ,頁 341 24 Mya Than,〈緬甸華人及其認同〉 , 《華裔東南亞人》 ,頁 129 25 翻山華僑與渡海華僑一詞出自巴素(Purcell, Victor)在《東南亞之華僑》一書中對於緬甸華 人的指稱,由郭湘章翻譯。 26 Mya Than,〈緬甸華人及其認同〉 , 《華裔東南亞人》 ,頁 130 27 潘翎, 《海外華人百科全書》 ,頁 140 28 陳烈甫, 《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 ,頁 342 29 潘翎, 《海外華人百科全書》 ,頁 141 13. 23.

(22) 表 1:緬甸的福建廣東雲南三省籍華僑分佈狀況30(資料來源:1954 年人口調查) 曼德勒以南及沿海地區 曼德勒以北地區(撣邦除外). 撣邦及中緬邊界地區. 籍貫. %. 籍貫. %. 籍貫. %. 福建. 50. 福建. 35. 福建. 10. 廣東. 35. 廣東. 30. 廣東. 20. 雲南. 6. 雲南. 25. 雲南. 60. 其他. 4. 其他. 10. 其他. 10. 圖 1:受訪者來源地圖(引自《緬甸:佛光普照的稻米之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30. Ch. engchi. i n U. v. 林锡星, 〈缅甸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研究〉 , 《东南亚研究》 ,頁 34(check)表中「曼德勒以南及 沿海地區」 ,其數據資料加總起來沒有到達 100%,可能為作者筆誤。 14.

(23) 居於下緬甸城市中的閩僑、粵僑,尤其是仰光位在政經中心,無法避免政治 力量的干預31,此外華人與緬甸人的比例相近並且比鄰而居,不同於接鄰中國雲南 的撣邦與克欽邦,華人所佔比例較高且集中聚居,造就了「在緬華人,尤其是南 部華人,大多數在語言和習俗上都已緬甸化,北部華人的緬化則要弱32」。 從緬甸各地華文教育、華文報紙的興辦與推廣情形,也可看出上、下緬甸33華 人的緬化程度有所差別, 「華裔人士集中的首都仰光,因城市化使然,反而華教推 廣不及偏僻的上緬甸地區、或中緬邊界物質條件較差的地區,例如上緬甸即有一 百四十四所華文學校,不論質與量均超出下緬甸甚多34」。另外,1966 年緬甸政府 禁止華文報刊出版,《緬甸華報》終於 1998 年復刊,但該報訂戶 70%集中在以曼 德勒為中心的上緬甸,30%則在以仰光為中心的下緬甸35。 段穎對於下緬甸的曼德勒華人的描述可看出華人緬化的端倪: 「曼德勒的大多 數華人信仰佛教,穿著紗籠,在公共場合以緬語為日常用語,年輕一代華人緬語 能力大多超過華語。他們大多接受當地的緬族飲食,諸多緬甸節日如潑水節、點 燈節更成為他們生命週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此外, 「華人與緬族平時素有往來, 36 相處融洽,甚至相互通婚 。」Mya Than 在描述曼德勒華人的時候也發現: 「大多 數華人會說當地語言、穿著像當地人……他們參與傳統的緬甸節慶……大多數的 華人能說緬甸語並使用緬甸名字與服裝……不過那些最近才由邊境移民至曼德勒 的華人,由於不同的語言、習俗與貧富的差距,使得他們很難與當地人同化37。」 Purcell 也發現「除了近期到達的華僑和住在撣族各邦的雲南人之外,所有華僑都 會講很流暢的緬甸語38。」在過去學者的研究中就已經發現上、下緬甸的華人緬化 程度的差異性,本論文中的報導人主要來自中緬邊區、上緬甸撣邦、克欽邦地區 的雲南籍華人,緬化程度與那些來自曼德勒、仰光的華人當然有著很大的差別, 目前相關在台緬甸華人研究的對象多為來自仰光的華人為主,筆者將會特別對於 其中的差異性多所著墨。.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此外 Mya Than 也提到華人移入緬甸的時間又可以分為好幾階段,他們對民族 國家的概念與認同可能隨著移入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較晚幾代的移民與那 些已經長久居住在此地的華人,抑或移民與在此地出生的移民後代都可能有著不. engchi. 同的態度39。本論文的報導人多為祖父輩因國共戰爭才跨越國界遷入緬甸的第一 代,或因中共清算才逃入緬甸的第一代,他們後代的族群認同與邊界絕對不似那 31. 林若雩, 〈緬甸華文教育發展之機會與困境〉 , 《華僑問題論文集》 ,頁 98 陳致遠, 《華僑華人百科全書》歷史卷,頁 330 33 上、下緬甸的劃分習慣自英國人統治才有之,在使用上也只是一個大概的區分概念,大致上瓦 城(曼德勒)以下包含仰光省等,普遍稱之為「下緬甸」 ,瓦城以上包含撣邦、克欽邦等稱之為上 緬甸。 34 林若雩, 〈緬甸華文教育發展之機會與困境〉 , 《華僑問題論文集》 ,頁 97 35 方雄普,〈有关缅甸华侨华人族群的几个问题〉,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頁 13 36 段穎, 〈曼德勒華人:族群、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頁 4、頁 10 37 《華裔東南亞人》 ,頁 155 38 《東南亞之華僑》,頁 128 39 Mya Than,〈緬甸華人及其認同〉 , 《華裔東南亞人》 ,頁 127 15 32.

(24) 些早已在緬甸定居好幾代、與緬甸人通婚頻繁的下緬甸華人,這部分筆者亦會再 三強調上、下緬甸華人其中截然不同的差異性所在。 (三)緬甸政府對華政策 1962 年緬甸總理奈溫(Ne Win)推行『緬甸式社會主義』 ,將工商業資產收歸 國有,1963 年開始實施國有化經濟政策,私人商店皆由政府接收改為人民商店, 當中的 15%為華僑所經營,華僑大商人,全部陷於破產,華僑、華人經濟受到極 大打擊,國有化政策的實施讓華人在緬甸的經濟事業被連根拔起。1964 年,政府 更是下令停止大鈔 50 元、100 元的流通,該命令使華僑的損失極大,因為有資金 的華僑多有所顧慮,不敢將錢寄存銀行,大鈔皆存放在家,停止流通的大鈔成為 無價值的廢紙,基本上大鈔停止流通等於是一道沒收財產的命令40。 1965 年緬政府繼續公布私立學校國有條例,法令規定華校必須開足緬文課 程,華文只准於課餘時間修習。1966 年更是下令接收私立學校,包括大約 200 所 華文學校,校產全歸政府國有,被接收改為國有的華文學校,校長由緬人出任, 教員緬籍者留任,非緬籍者解聘,華文教師立即失業,在緬甸有六十年歷史的華 文教育,至此已完全中斷, 「華裔緬人家庭如欲其子弟學一點華文,只有參加人數 不超過 30 人、類似家塾的補習班41。」.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1982 年,軍政府頒佈《緬甸公民法》 ,將居住在緬甸的人分為「公民42」 、「客 籍公民」 、 「歸化公民」 、 「外僑」等四類, 《緬甸公民法》從法律上明確了原居民與 非原居民的差異,例如:客籍公民、歸化公民沒有被選舉權;只有父母及本人均 為緬籍才能就讀醫科、工科;客籍公民與歸化公民不能出國留學、訪問……等等。 然而多數入籍的華人所持證件類別皆為「客籍公民」與「歸化公民」 ,換言之, 「儘 管《緬甸公民法》並非完全針對華人,但卻在立法上確定了緬甸華人的不完整公 民身份及在緬的不平等權益,使之成為二等甚至三等公民」 ,此外亦「將華人視為 43 44 『外族』 ,不承認華人為緬甸合法的少數族群 」 。 「華人 」一詞絕對不會單獨地出 現在緬甸華人的身份證明文件—紅卡(hmat pon tin)45上面,華人族稱必須依附在 、撣漢+撣(Shan- t-yout 其他緬甸承認的少數民族之下,例如撣—漢(Shan- t-yout46) 47 +Shan) 等,抑或是直接納入合法的少數民族之中,受訪者 H 也指出,因為緬.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0. 陳烈甫, 《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 ,頁 347-348 陳鴻瑜, 《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 ,頁 805-806 42 緬甸公民指的是在西曆 1823 年之前,就居住在緬甸國境內的克欽、克耶、吉仁、欽、緬、汶、 若開、撣等土族公民。 43 段穎, 〈曼德勒華人:族群、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頁 7 41. 44. 緬文稱呼「華人」為တ႐ုတ44(္ t-yout). 45. 緬文為မွတ္ပံုတင. 緬文為႐ွမ္းတ႐ုပ 在緬甸的傣族、擺夷被稱作「撣族」 ,由於撣族本身是中緬兩國的跨境民族,因此上緬甸地區的 華人多會採用「撣族」該族別稱呼申請紅卡,而緬甸官員多半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S 也曾這麼 說過: 「……像我爸媽就有好幾張(身份證明),原來上面只有標明漢的,就是華人(deyon),常 常會被刁難,所以又在前面加了「傣族」 ,變成不是純的中國人,有加了少數民族就比較不會被刁 難,像是 Shan- t-yout、或是猛穩 t-yout、果敢 t-yout。後來又買了純粹是傣族的,其實民族、種族 16 46 47.

(25) 甸並不承認境內有華人的存在,華人只能依附在所在地區分佈的最大少數民族之 下,例如撣族、果敢族、勐穩族等,歸附在他們當中拿到、撣族紅卡、果敢紅卡 與勐穩紅卡等身份證明,但是紅卡本身的效用性,卻是隨著該少數民族與軍政府 之間的關係良好與否而有所變動,滇緬邊區的後裔雖然從小有拿過身份證明的紅 卡,但是紅卡的效用性是不穩定的,往往在需要離開緬甸前往台灣讀書時,想去 政府機關辦理護照時才發現出了問題。 此外,在緬華人也被緬甸人劃分為「紅色華人」(tayoke ni)與「白色華人」 (tayoke phyu) ,前者指的是支持中國大陸的華人,而「由於緬甸是中國大陸的堅 定支持者,且國民黨曾於 1950 年代初期入侵緬甸,『白色華人』雖被同意留在緬 甸卻受到後來民選政府的嚴密監控。在那個時期,每當中國有重要人物到緬甸訪 問期間,傑出的『白色華人』領袖就會在訪問期間被扣押起來48」。雖然筆者的受 訪者家庭不屬傑出的「白色華人」該類別,但在緬生活仍然艱辛,不少人小時候 都曾經歷緬甸軍人闖入家門公然抓人的恐怖經驗49。. 政 治 大. 總而言之,近來因為政治因素移入上緬甸地區的雲南籍華人, 「在『緬人優先』 的民族主義政策下,華人又無法獲得完整、平等的公民身份,在政治、經濟等領 域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連基本權益都無法得到保障50」,緬甸政府的對華政策一 貫地忽略境內華人存在的事實,只保障那些在第一次英緬戰爭(1824 年)爆發前 即在緬甸居住的公民權利,「其他人只能申請特別外人登記卡51。登記卡持有人可.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比較可以花錢改,其他出生年月日就比較沒辦法改, (民族、種族)花的錢也比較少。」這種花錢更 改身份證明族別欄的情形屢見不爽,Lf 也說: 「那時候我要拿我的兒童卡去換……結果被刁難,問 一些有的沒有的,他就是不給我,因為他看我是中國人嘛,那一年就是只要上面有寫『t-yout』 ,就 是『中國』 ,他就不發……那時候我媽就是想盡辦法阿,去塞錢,去遷假的戶口,把它全部改成『擺 夷』 ,那個時候才發給我們。」 48 Mya Than,〈緬甸華人及其認同〉 , 《華裔東南亞人》 ,頁 141 49 例如 S 曾提到: 「晚上半夜常會有緬甸情報局人員來帶走我爸,我早上起來就會發現爸爸不見 了,消失個兩三天,回來就是遍體鱗傷。那幾天就是看到我媽跑進跑出的,想辦法把他弄出來。 我媽後來因為有了我們才慢慢淡掉退出,但是之前常常這樣擔心,現在心臟都有點不好。像我爸 就常常跟我說,要把身體練好、練強壯一點,萬一以後有機會來到台灣唸軍校,還是選擇情報局 這一塊,因為情報局這一塊就是會被嚴刑拷打,身體就是要練才挺得住。」同樣的 F 也提過類似 的情形: 「小時候的印象就是,我們家的小茅屋,然後半夜三更來敲門,就來搜家,就怕你是奸細 阿,就搜你家裡有沒有華人證明的東西阿,因為那個時候是排華嘛,他們就是要搜那些,看有沒 有。所以我爸媽都要把那些關於中國的東西燒掉,就是想辦法毀滅掉啦,他們就是不定時的喔, 想來搜就來,不像台灣想要搜還要有法律允許才可以,他們是隨時隨地想要搜都可以,想要怎樣 就怎樣,翻不著 OK 他就走,翻著了你就完蛋了,就死定了,抓你去坐牢。我覺得我爸媽現在都 有病,你知道嗎?因為活在恐懼之中,什麼心臟病啦、高血壓,都是因為無緣無故地就是很緊張, 我爸有一次也是這樣,就被亂冤枉啦,然後就被抓走,我媽擔心死了,後來也是靠熟人,靠點關 係去解釋啦,才把我爸保出來,當然也是花點錢,要不然啦,他就是給你一個罪名把你關進去, 我家有個鄰居阿,爸爸也是無緣無故被抓進去,就說你搞什麼政治阿,其實根本就不是,然後就 一直打打打,打到內傷,內傷打到不行了就把他放出來,然後也醫不好了,就死掉了,類似這種 狀況很多啦。」 50 段穎, 〈曼德勒華人:族群、文化政治與身份認同〉 ,頁 1 51 W 曾對筆者解釋: 「小時候我拿的是外僑登記證(FRC) ,就是很大的一張紙嘛,比 A 4 大一點, 然後折起來,上面就是寫一些你的基本資料阿,然後有限制你的居住、你的自由。假如說你今天 要去仰光,要去瓦城,你要先去移民局申請那個通行證,然後有時間限制,好像是一、兩個禮拜, 這時間內你一定要回來,因為他們會扣押你的外僑登記證,你回來之後拿通行證才可以再換回來。 17. Ch. engchi. i n U. v.

(26) 以居住在緬甸,但不能享有與土著同等的權利。許多人只能花錢買張公民權證書 52. 」 。. (四)上緬甸華人在台灣 「在緬甸,我們認為來台灣唸書,是一條能改變命運的路,但是在這條留學 的路,我們還得獨自面對許多難題,未曾預料的難題……」 「記不清,這已是第幾個惡夢,想不到連睡個覺,都有警察來拜訪,也許這 53. 就是非法居留的代價。」. 緬甸政府如此不平等的待華政策,再加上中緬邊區的雲南籍華人深切地期盼 下一代可以回歸祖國,在別無他法之下,只能幫子女向當地仲介透過管道購買假 護照前來台灣唸書。 「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小華對筆者言: 「台 灣政府明明瞭解滇緬邊區華人身份上的窘境,緬甸政府都不承認境內有華人了, 他們哪來的國籍?但是台灣依舊到當地招生,讓他們考上台灣的學校之後,不得 不以非法的方式購得護照來台就讀,而且假護照上面的官防章之粗製濫造,由肉 眼即可辨識出來,海關人員怎麼會沒發現?此外台灣至滇緬地區招生之工作人員 並沒有詳細告知台灣的僑教政策,讓學生誤以為到台灣就讀之後,等個幾年就可 以拿到台灣的身份證,這些都是台灣政府有欠考量之處。」.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由於移民法第十六條之泰緬條款明文規定,民國 88 年 5 月 21 日以前入境的才 可以申請身份證,這批莘莘學子在來到台灣之後面臨身份上的種種問題,於是在 2008 年 7 月 3 日兩岸直航的前夕, 「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小華 帶領他們走上街頭,他們終於有機會為自己發出聲音,所幸在媒體大篇幅地報導 之後,讓台灣社會大眾知道這群人存在於台灣隱晦的角落,當天的活動也給予政 府相關單位施加壓力,意識到必須正視他們的存在,並陸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er. io. sit. y. Nat. al. n. 2009 年 5 月,內政部終於研定『滯留泰緬地區國軍後裔申請居留許可辦法』, 當中言明具國軍後裔身份者,在經國防部查核之後,同時在台居留滿兩年即可申 請定居,進而取得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短短兩年,來自泰緬地區的 2000 位學 生獲得居留證,從此不必再躲警察、可以申請健保、公開結婚並登記,也可以返. Ch. engchi. i n U. v. 回家鄉探視久違的親人。並將在短期內取得中華民國身份證,正式成為中華民國 的國民。」至此,來自滇緬邊區的莘莘學子得以一償夙願,完成父母親的期望。. 其實它的翻譯叫做「外僑登記條例」啦,就是每一年你都要去繳稅阿,你再去延期這樣,如果你 沒有去繳稅的話,他可以驅逐你,再叫你繳罰鍰之類的。」 52 潘翎, 《海外華人百科全書》 ,頁 140 53 影片《華新街》當中的主角口白 18.

(27) 五、受訪者來源地簡介(各城市位置可詳見圖 1) 圖 2:撣邦與克欽邦少數民族分佈圖 (引自《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5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54. Ch. engchi. i n U. v. 李區(E. R. Leach)原著,張恭啟、黃道琳譯,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頁 35 19.

(28) (一)撣邦、克欽邦與曼德勒省簡介 撣邦 撣邦位於緬甸東部,東北面與中國為鄰,東南面與泰國接壤,位於曼德勒省的 北部,主要民族為撣族、崩龍族、拉祜族、佤族、緬族55、克欽族56。 克欽邦 克欽邦位於緬甸最北部,東面與北面與中國為鄰,西北與印度接壤,位於撣邦 的北部,主要民族為克欽族、傈僳族、緬族、撣族57。 曼德勒省 曼德勒省位於緬甸中部,東面與撣邦為鄰,居民以緬族為主,並有克倫族、克 耶族、欽族、撣族、孟族等58。. 立. (二)城市介紹. 政 治 大. ‧ 國. 學. 貴概. ‧. 貴概位於撣邦,靠近中國雲南的地理位置,造就該地民族組成以來自中國的 雲南人居多,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其他民族,例如撣族、克欽族、印度人等等59,其 中撣族60為最大宗。貴概本為中緬陸上貿易的貨物集散地,後為臘戌所取代,現今 較為人所知的特色則為北回歸線通過之處。貴概與臘戌的路程距離約三個小時左 右,與臘戌同為撣邦華人聚集地區。貴概華人社區大致可以分為六區,當地人習 慣稱為「六堡61」。. n. er. io. sit. y. Nat. al. 55. Ch. engchi. i n U. v. 杨长源、许清章、蔡祝生主编, 《缅甸概览》 ,頁 22 在《缅甸概览》一書中提及在撣邦的臘戌、景棟皆有克欽族村落,詳見頁 236。 57 杨长源、许清章、蔡祝生主编, 《缅甸概览》 ,頁 20 58 杨长源、许清章、蔡祝生主编, 《缅甸概览》 ,頁 24 59 V: 「我們那邊(貴概)有克欽,緬甸軍政府之前有跟他們打過仗,還有擺夷族,大民族就這兩 個,其他小的還有很多。」H: 「喔~多了,景頗族、傣族、擺夷、還有緬甸人、印度人、德昂族、 苗族、栗粟族」 60 J: 「在我們那個地區就是這樣子,撣族就是絕對多數。」 「撣族在大陸叫做傣族,在泰國也叫做 傣族,來到這邊就變成撣族了,因為英國叫他 Shan,我們漢人就直接把它翻做撣族,其實中文真 正的叫做傣族。擺夷是我們雲南人自己對他們的稱呼」 61 據 H 所言, 「堡」的稱呼來自於共產制的概念,目的是為了方便管理。 20 56.

(29) 圖 3:貴概位置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圖 4 :貴概受訪者家庭位置及相關生活機能圖.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1. i n U. v.

(30) 臘戌 臘戌位於撣邦,為緬甸北部的重要門戶,距離中國雲南邊境 185 公里,仰光 北上鐵路經曼德勒至此為終點,中緬公路亦以此為終站62。由於中緬公路及中印公 路在臘戌交界,使得該城成為緬甸北部交通中心和貨物集散地,藉由公路連接了 中國雲南、印度雷多、緬甸木姐與密支那63。. 圖 5:臘戌位置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62 63. Ch. engchi. i n U. v. 杨长源、许清章、蔡祝生主编, 《缅甸概览》,頁 41 出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7%98%E6%88%8C&variant=zh-tw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大地上流浪的過程中,他教會農民們釀酒,因此成為酒

True Money 公司:為 Ascend 集團的子公司,True Money 宣佈啟動 True Money Myanmar,並啟動其首個國際轉 賬解決方案 True Money Transfer。True Money

 美國許多城市也有少數族裔的社區存在,如 黑人區、唐人街、義大利人區,這種少數族

之整合及阿里山觀光軸線延伸發展計畫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4 雲林縣 臺灣宗教旅遊及宗教文化園區之規劃 期中規劃階段 雲嘉南-5 臺南縣 雲嘉南農業經濟發展計畫

六祖 牛頭 鳥窠 南岳 馬祖 百丈 趙州 雪峯 玄沙 雲門 慈明 楊岐 白雲 圓悟 大慧..

印尼語 164 班、柬埔寨語 13 班、泰語 131 班、菲律賓語 54 班、. 緬甸語 33 班、馬來語 36 班,計 3,523 位學生選習。另外,102 校以遠距直播教學開課,總計開設雲端班 87

以下簡單介紹魔術三角形: 如圖 1, 若三角形每邊有 三個數且數字和都是定值, 稱為 3 階 (傳統) 魔術三角形; 如圖 2, 若每邊有三 個數且較大兩數和減最小數的差都是定值, 稱為

凡是到敦煌莫高窟參觀過的人,大多都被北魏第二五四窟的兩幅壁畫震撼過,那就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