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第四節 節慶之歡度

本節將敘述移民後裔來到台灣之後,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節慶—農曆新年、

元宵節,以及一年一度在中和緬甸街所舉行的潑水節,筆者在本節主要探討在台 具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對於這兩個節日的參與情形以及相關看法,從中觀察在台 歡度節慶方式之適應與改變,並發現那些同樣深植、並存於移民心中的文化意涵。

與台灣人過的農曆新年不同,雲南移民後裔在緬甸過年的除夕當晚,小孩子 們會去各「中國人」的家中「開財門」以及討紅包:

「開財門就是在除夕夜 12 點過後,每家的小孩就會到各家去敲門,只有男生 可以去,講吉祥話,你講的好,主人家才會開門讓你進去,我們進去以後就是去 向天地君親師磕頭,然後主人就會發給我們紅包。」

「除夕那一天我們都是不睡覺,十二點過後,一兩點我們就會出門了,就會 去找華人家,每一家都去拜年,就是訓練一大堆吉祥話,比如說『財門財門大大 開,金銀財寶滾進來』,就是給他送送吉祥話,他們就會給你紅包阿。就是先在門 外喊,他再開門你進來有些不開門你就一直喊一直喊(笑)。不過有些不會開門還 會放狗咬,那是少部分,大部分還是會給你紅包,因為你來送吉利給他嘛。其實 每次過年都會很開心,因為你可以賺到一些錢,就可以買一些東西。」

移民後裔小時候在緬甸過農曆新年即有著這樣的傳統,在他們來到台灣之 後,好友們也會在除夕當天晚上相約一起過年,去年眾人就是在 Lm 與 Lf 家中渡 過,Lm 當天晚上在紅紙上寫下吉祥話173,貼在家中門的外頭,讓客人進到他家前,

必須先依照紅紙,或是自我發揮地講述吉祥話,Lm 則是在門內答腔「再請」,意 思就是吉祥話不夠,必須再多說一些,直到 Lm 聽到滿意了,才放客人進門。

173 當天 Lm 寫了滿滿兩大張,見圖 12、圖 13,圖 12 紅紙上橫批寫著「通關密語 請說四句」,其 下為四句一套的吉祥話兩套:「財門財門大大開,金銀財寶滾進來,滾進不滾出,你家門前堆滿屋」、

「你家門前一棵松,白馬套著金籠統,吃飯捧金碗,吃茶捧金盅」,圖 13 則有四套吉祥話:「主人 家,請起來,說個四句就發財」、「左手開門金雞叫,右手開門發財來」、「你家門前一棵樹,一對 金雞來坐住,一個叫發財,一個(叫)發富」、「走這邊到那邊,你家金子銀子上萬千」。客人的吉 祥話與主人家的「再請」皆以雲南話對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在台灣具有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仍會過農曆新年,只是因應環境的不同而有 所取捨,除了主人家與客人間的應對,在緬甸的時候每家必會準備的鍋仔菜,由 於準備與料理過程過於繁複,當天 Lm 家中只是準備了麻辣火鍋,移民在台「圍爐 過年」的意象不變,只是形式改了。此外,移民後裔從小在過年前都是自己寫春 聯張貼於家中,來到台灣後亦不例外,反而是納悶怎麼台灣人的春聯怎麼都是用

「買」的,在異文化環境裡成長的華人,用以區辨我群與他群的文化意識相形顯 著,上緬甸地區華人從小被灌輸與強調的漢人文化在來到台灣之後,反而成為雲 南背景的緬華移民與台灣人最大的區別所在,這種「有所別」的漢人文化內涵,

筆者在下一章會再多做討論與說明。

對於從緬甸來到台灣華僑而言,除了農曆新年是個重要節慶之外,另一個則 是一年一度華新街舉辦的潑水節:

在盛行南傳佛教的國家中,這是一年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節日。整個儀 式過程歷時三天至四天……每至年終,人們便以清水洗濯佛塔、佛像象徵著除舊 佈新。眾人也在歡愉的氣氛下互相潑水,意為以水洗淨過去一年的污穢、霉氣與 罪惡,並以潔淨之身迎接新年的來臨。」於是「在馬路旁邊擺滿各式盛水的器具,

向路過的行人與車輛盡情潑水取樂,人人都沈浸在相互潑水的歡樂氣氛中。由於 潑水儀式帶有消災除難的祝福,因此即使是被潑得全身濕透,也不會有人生氣174

不似翟振孝所言的緬甸華僑,每年潑水節具有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是會去華 新街看看,但是對他們而言參與潑水節就只是維繫一種家鄉的成長記憶,眾人就 是相約聚會坐在茶店聊天,並以他群的姿態看著街上潑水嬉戲與浴佛的緬華。多 數移民後裔以前在緬甸就極少參與「以清水洗濯佛塔、佛像」的浴佛儀式與過程,

174 翟振孝,《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頁 51

圖 12:過年所說的吉祥話之一 圖 13:過年所說的吉祥話之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而已。」

S 與其他上緬甸地區的移民後裔不同,他沒有 H 那麼明顯的「華夷之別」,在 眉苗就擁有眾多的緬甸朋友,筆者在前文已提過,S 還因此還被笑稱「老緬177」,

在緬甸的交友圈跨及非華族屬,讓 S 不僅瞭解浴佛儀式該怎麼做,「浴佛」本身亦 只是大宗小宗的禮節不同罷了,不似 H 用以作為區辨「中國人」與緬甸人的外顯 行為符號,貴概與眉苗移民後裔的成長背景歧異性,再次影響他們的族群邊界與 認知範疇。

這種同具節慶性質的、隱含的緬甸文化內涵,眉苗的 Lf 在今年參加元宵節的 台北燈會時亦不自覺地表現出來。看到路邊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燈籠展示,她 向筆者表示:「在我們緬甸阿也有這樣子,也是有好多好多的燈,只是那些都是用 錢做出來的,就一大堆緬甸的錢堆在那邊,都是用一塊紙幣178摺起來的,一整排這 樣子,在台灣應該就不能這樣子吧,錢如果就這樣擺在那邊旁邊,一般人早就去 拿走了,可是我們國家就不會,因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一般人不會去拿那些錢 的。」而來自貴概的 V 在聽完 Lf 描述之後,則用雲南話回應她:「你說的那個是 緬甸的點燈節吧,你搞錯了。元宵節的時候,華人就會在家裡掛滿燈籠,都是大 大的、紅色的燈籠。」

首先,Lf 見到台北燈會的大型燈籠,直接聯想到的是緬甸的點燈節,在她的 內在認知中,點燈節與元宵節已無差別,此外,點燈節中的燈籠都是用紙幣摺出 來的,緬甸這個「我們」國家的「虔誠的佛教徒」不會去偷這些放在路邊的錢,

Lf 心中的我群邊界如是形成,她的我群包含緬甸「虔誠的佛教徒」,而 V 的邊界則 在於「緬甸人過點燈節,華人過元宵節」此一節慶符號,V 與 Lf 的此番對話,同 樣表露出移民後裔內在認知的族群邊界不盡相同,華與非華之間是模糊的灰色地 帶,抑或有著明顯的區隔之線,族群認知範疇的差異性亦可見於此。

總而言之,貴概華人對於「潑水儀式的正確與否」表現出來的態度是「不在 意的」,並且覺得整個潑水過程好玩就好,然而眉苗華人則是極為在意潑水儀式的 正確性;同樣對於潑水節的浴佛儀式所持看法不一,貴概華人清楚地做出區辨,

認為是「緬甸的文化」,但是眉苗華人卻將貴概華人所認知的「異文化」納入己身 的文化範疇;接著,對於緬甸點燈節的認知與看法,貴概華人同樣可以清楚區辨 是「緬甸的節日」,然而眉苗華人卻與中國的元宵節混淆,從節慶文化切入探討,

我們可以發現兩地的受訪者由於成長背景的迥異,對於同樣的緬甸節慶文化認知 呈現二元的結果,一個是可以清楚地做出區辨,一個則是呈現緬甸文化的內化歷 程。

177 見本章第三節

178 移民後裔小時候在緬甸流通的幣值還有一元紙鈔,現在已經沒有了,現金最小幣值為五百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第三章 在台的族群邊界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