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第二節 自我族稱使用的背後意涵

一、非法情境下的保護色:原住民與外省人

在前文筆者已提過雲南籍移民後裔來到台灣唸書,身上皆背負著沈重的經濟 壓力,為了可以賺取多一點學費與生活費,工作時間的冗長往往讓他們對於學校 課業力不從心,多數人通常選擇休學,而往後得以復學者少之又少。缺少了來台 就學的合法身份,在台的居留證亦無法得以延期,接著就是從事非法打工,然後 盡可能地隱藏於台灣的社會當中,避免被盤查、臨檢而強迫遣返回緬甸。S 為了掩 人耳目,他努力學習台語,藉由一口流利的台語來保護自己,除此之外也藉由外 觀上與台灣原住民長得相似,為避免共事的台灣人無謂的口舌傳言,他也就將錯 就錯,甚至還順勢地開玩笑說下次回家會帶鹹豬肉請他們吃。S 對筆者說:「那時 候是為了隱瞞身份,保護自己阿,現在就還好,就會說我是華僑阿」,時過境遷,

現今具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大多可以擁有合法的在台居留身份,自我族稱上的使 用也多半願意據實以告。

同樣也是因為非法打工的身份,讓 H 在台灣從事室內裝潢業時吃了不少悶 虧,就算如期完工也拿不到報酬,「不給我們也沒辦法,因為我們沒辦法去告你」,

久了以後 H 開始尋求自保之道,結識了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人284,在得知 H 的遭遇後對他說:「台灣人是看不起我們外省人是不是?」,H 接著對筆者解釋:「他 是看到我們這種沒有身份的,打工被欺負,他就會很不爽,因為以前他剛來的時 候也是這樣子阿」,同樣在台灣從事非法打工的身份與遭遇,讓 H 接納「外省人」

成為自我族群稱名,我群範疇同時擴大並包含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人,H 的我群 範疇願意向外延伸,也與 H 隱性的情感與歸屬相關,筆者稍後會討論。

二、隱性的情感與歸屬:外省人與大陸人

同樣願意接納「外省人」這個族群稱名的還有 S,他與筆者分享去政府單位辦 理在台居留的延期,政府官員直接稱呼他為「緬甸人」讓他極度不悅:「在緬甸的 時候人家都說我們是中國人,但是來到台灣之後台灣人常常不認同我們,說我們 是緬甸人,為什麼不去瞭解我們是緬甸來的華人,為什麼我們會在那裡,就直接 冠上『緬甸人』。我們明明就是中國人,我們會講中文,或許你可以說我們是外省 人,但是你不可以說我們是緬甸人。我以前在外面辦事情的時候,人家看到我的 外僑居留證,就先問我是哪裡來的,我說緬甸來的,他問說:『來多久了』,我說:

『兩年多了』,他就說:『哇!你國語講得好好,才來兩年多就這麼會講了』,你看,

他就不會先跟我確認說我是不是華僑,他就會按照那種菲傭、泰勞的,覺得我們 就是那樣。可是我們明明就是華人,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華人,我們就很不喜歡人

284 根據 H 所說,此人背景為早期來台唸書,就學時期同樣從事非法打工,後來返回中國大陸後與 一臺灣女子結婚,現今在臺工作身份合法,與 H 同樣從事室內裝潢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家這樣子說」。

此番談話裡出現 S 可以接受的自我族稱是「中國人」、「緬甸來的華人」、「外 省人」、「華僑」、「華人」,在緬甸的「中國人」來到台灣變成「緬甸來的華人」、「外 省人」、「華僑」、「華人」,不管這些族群稱名為何,反映出來的都是移民後裔內心 的歸屬—文化上認同「中國」這個範疇的祖源情感,於是當台灣人無法接納他們 同為「中國人」的我群概念時,往往讓移民後裔極為不解與憤怒,K 就對筆者這 麼說:「人家都會問我:『你是哪裡來的』,我說:『緬甸來的』,他們就會接著說:

『那你是緬甸人囉』,我就會很生氣……我明明就不是,我是緬甸來的華人。我覺 得台灣人有一種觀念,你是從哪裡來的,你就是哪裡的人……因為我是從緬甸來 的,他們以為我是『緬甸人』,把我當外國人一樣,我是『中國人』阿!台灣人有 時候還會說:『你們也有過年嗎?』我心裡想說:『當然有阿,為什麼沒有?』然 後還會說:『你們也有過端午節喔?你們也有過中秋節喔?』我就覺得很奇怪,明 明我就是中國人,跟你們都一樣阿』」。

祖源情感與歸屬也反映在雲南籍移民後裔喜好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別上,在 H 身上則是再進一步延伸,他展現了對於中國文化的仰慕與喜愛,與其他移民後裔 不同,H 說話很接近標準的京片子,字正腔圓的口音常讓他被誤認為是「大陸來 的」,而 H 似乎也很開心被認為是大陸人,H 對筆者說:「我是看電視學的,看中 國大陸那些連續劇……你現在叫我看台灣的電視劇,我覺得超噁的,講的話很難 聽,尤其是那個偶像劇,國語講得很爛我不騙你……不是因為我刻意去矯正口音,

是因為看習慣了,像我看大陸那個『紀曉嵐』,講得超級正的,很好聽你知道,那 是我個人啦,因為我喜歡,說是大陸人就大陸人阿」,H 出於對京片子的喜愛,於 是將邊界向外擴展,在自我族群稱名的使用上援用「大陸人」一詞,將講話「講 得超級正的」的人群得以納入我群範疇。

三、自我族群稱名的矛盾並存:我是/不是緬甸人

對於「緬甸人」這個族群稱名,S 與 K 都對筆者強烈地表達被台灣人指稱時 候的不滿情緒,但是 S 在換個情境問題之後,「緬甸人」的族稱卻自然地在談話中 脫口而出,當筆者詢問關於移民後裔來台男女朋友的交往情形時,S 對筆者說:「有 些女孩子說台灣的男人很自大,說緬甸人比較體貼阿,緬甸的男孩子會比較讓你 阿、疼你阿,可是台灣也有這種人阿,只是他碰不到而已」;H 在回應筆者關於台 灣人與具雲南背景的緬華移民,兩者工作態度的差別時,也很自然地將「緬甸人」

做為自我族稱的:「台灣人也很有紀律,八點上班,五點下班,很準時十二點吃飯,

一點開工,這好像是一種共識,緬甸人就比較沒有時間觀念,我們緬甸人,華僑 啦,大部分都是九點開工,六點下班,他時間是比較彈性的,比較沒有時間觀念 就對了,台灣人不一樣,八點就是八點,五點就是五點,超過一分鐘他要算錢,

那種自我意識和勞保意識他們比較強烈,他們有一種法理觀念為依據,可以跟老 闆ㄠ,緬甸人就不一樣,我們緬甸華僑因為沒有合法的身份,所以不會去跟老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另外「雲南人」的指稱概念會被強調,也出現在「中國人」的文化範疇概念 之下,與台灣人所做出的明顯區辨,Lm 對筆者說:「跟台灣人比的話,我們那邊 多少還是有封建、保守一點的價值觀,比較沒有那麼物質化,以雲南人來講的話,

他可能是從小受的教育是這樣,台灣人對於長輩就比較沒有那種敬老的觀念,像 我們在那邊從小就是被灌輸『敬老』是很重要的,那個『禮』一定要做到,台灣 因為已經是很發達的國家,一般的人可能就是個人主義,玩樂阿,年輕人這種傳 統的觀念就比較沒有,像我們就會比較重視」,因為在他的認知中,台灣人同屬「中 國人」的文化範疇之內,但是來到台灣之後又明顯地感覺到自身與台灣人有著很 大的不同289,於是使用「雲南人」該一族稱來做出區隔。

圖 28:S、H 與其他受訪者關於族群邊界認知的同心圓

289 關於移民後裔與台灣人在價值觀、傳統禮節的比較討論,筆者在本論文的第三章已討論過。

外省人外省人外省人外省人((((大陸人大陸人大陸人大陸人))))

原住民原住民原住民原住民

臺灣人臺灣人臺灣人臺灣人 雲南籍緬華移民後裔雲南籍緬華移民後裔雲南籍緬華移民後裔雲南籍緬華移民後裔 S H 其他受訪者其他受訪者 其他受訪者其他受訪者

Imagined 文化上的想像

Reality 在緬甸的

Imagined 文化上的想像

passing 中國中國中國 中國人人人人

passing 外省人外省人外省人 外省人

passing 原住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接著,筆者將圖 29 與圖 30 更簡約地標示出認同象限的變動情形,並且做出 表格:

表 14:受訪者在緬甸與到臺灣後的認同象限表示

臘戌 密支那 貴概 眉苗

在緬甸 1 1 1 1+2

到臺灣後 1 1+2 1+2+3 1+2+3+4

關於自我族稱的使用,筆者發現雲南籍緬華移民,隨著在緬甸與在台灣的時 空背景轉換,以及區辨人群範疇從非華族群移轉到華人內部群體,自稱的使用,

呈現較為複雜的變動性與游移性。來到臺灣之後,除了臘戌的受訪者之外,密支 那與貴概華人想像中的文化認同開始解裂。受到臺灣生活經驗的影響,密支那的 受訪者開始可以接受「緬甸的」、「緬甸人」成為自我族稱的一部份,而貴概受訪 者的族稱使用則是更大範圍地含括了「中國(大陸)人」、「外省人」(H)與福廣 籍緬華移民(J)。眉苗華人本來在緬甸就具有的「開放性」認同特質,來到臺灣 之後亦展現更為開放的族群邊界,自我族稱除了「外省人」之外,同時還可以包 括「原住民」(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結論 結論 結論 結論

在前述的章節裡,第一章從祖源記憶、族群邊界以及雲南人的自我區分等面 向切入,發現並非所有的移民後裔都可以很清楚地瞭解邊界所在。受到成長環境 的影響,各地的移民後裔在異族觀與族群認同上,抱持著不同程度的堅持態度,

對於華夷之別的認知也有所不同。筆者針對幾個變項,包括來源地區的「國家控 制力」、「城市繁榮程度」、「華人分散居住程度」、以及民族組成等等,將受訪者的 成長經驗從中做出區分,發現不同地區的雲南籍移民後裔,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中 國(文化)認同強度受到兒時經驗的影響極為深遠。

成長環境同樣也會影響著雲南籍緬華移民來到臺灣之後,在族群邊界所呈現 的封閉性與開放性。如同第二章的表 4 所列出的受訪者就業網絡情形,我們可以

成長環境同樣也會影響著雲南籍緬華移民來到臺灣之後,在族群邊界所呈現 的封閉性與開放性。如同第二章的表 4 所列出的受訪者就業網絡情形,我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