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緬甸同鄉的歧異與分辨:緬華內部的自我區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第三章 在台的族群邊界與認同

第一節 緬甸同鄉的歧異與分辨:緬華內部的自我區分

對於同樣由緬甸遷移至台灣的華人,翟振孝在中和的華新街做出了以下的觀 察與描述,在日常生活方面:「忠孝街有一家已開設十年的的書報店,專門以出租 緬甸的錄影帶、雜誌、書刊、並販售近日的緬文報紙,以及緬語的錄音卡帶和唱 片,提供本地緬華移民日常的娛樂消遣186」,緬華移民在日常的娛樂消遣中,喜歡 看緬文書寫的報章雜誌、緬語發音的電影,以及喜歡聽緬甸流行音樂:「一般人於 日常生活中在飲食店裡也會聽緬甸音樂消遣,成為另一項與台灣本地人區別對比 的明顯標幟。有的報導人表示……在台灣仍習慣聽緬甸的音樂,無形之中亦營造 出類同緬甸的情境」;在日常飲食緬華移民也喜歡「零星販售由緬甸帶來的各式食 物和商品,或是緬甸的點心、零食」,「在菜式方面均是緬甸的口味,而絕少出現 台灣菜式,而且調理食物的佐料大部分是由緬甸直接進口」;接著,最重要能與台 灣人做出明顯區辨的,就是口操緬語:「只要是在純粹或絕大多數由緬華移民聚會 的場合,緬甸話始終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社群成員表示,由於在緬甸上學讀 書、工作的關係,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有緬甸名字,彼此之間皆以緬文名字稱呼,

反而少有人知道他人的中文姓名」,即便在台灣居住已久,「多多少少都會講『國 語』,可是一遇到是『自己人』還是會忍不住就自動講起緬甸話來感覺特別親切,

彼此的距離也拉近許多」,翟振孝所見的緬華移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包括緬語的 使用、聆聽緬甸音樂、閱讀緬文書報、喜愛緬甸口味的食物……等等,他們內在 認知世界的人群分類基礎除了食物之外,緬甸語、緬甸文字的使用也成為在台緬 華移民足以和台灣本地人鮮明區分的符號。

在緒論187筆者已提及來自上緬甸地區的移民後裔,普遍兒時所受的緬文教育較 為鬆散,緬語能力大概僅止於一般的日常溝通,有些甚至不太會講,能夠流利與 緬甸人對談者的亦為少數,W 這麼對筆者說:「我的緬文是小時候學的……會講當 然會講,但是很久沒用會忘記……看緬文就會慢一點,以前常看就會很順……現 在的話因為很少看,我也幾乎不會去買那些緬文雜誌,就比較難了,來台灣之後 就比較不會主動去接觸緬文的東西」,翟振孝所描述的在台緬華移民生活上使用緬 語的情形,並不普遍見於來自上緬甸地區的移民後裔,同時在飲食習慣上也呈現 出不同的喜好,J 這麼說:「基本上我們沒有在吃緬甸菜,因為我們那邊幾乎沒有 緬族,到這邊來之後才知道下緬甸的人很喜歡吃緬甸菜,可是我沒有很喜歡吃,

因為小時候沒吃過,人家還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沒吃過,我才覺得你很奇怪為什麼 很喜歡吃,不同的省分,沒辦法的事情」,上緬甸地區的移民後裔在來到台灣之後 的詳細飲食情形,筆者在第二章已做討論。

186 翟振孝,《經驗與認同:中和緬華移民的族群構成》,頁 59-60

187 詳見「五、受訪者來源地簡介」內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比起我們這些孤軍,真正的是華人好了,其實他們也是華人啦,只是比起來我們 這些華人文化比較重的,卻沒有身份證,講國語也沒有我們標準,滿口緬甸話,

習慣也都是緬甸習慣,但是卻有身份」,S 雖然認同來自仰光的廣東籍、福建籍移 民後裔同屬華人範疇,但是偏於上緬甸的緩衝特性卻在 S 不自覺的講述過程中顯 現出來,仰光華人緬化較深的文化特質,依舊比不上來自上緬甸地區所謂「真正 的華人」-雲南籍移民後裔,擁有那樣濃厚的「中國味」。

一群人是逃到緬北,不是逃到緬南仰光,那時候剛好仰光有華人會館,我們的華僑證明就被壟斷,

就是現在華新街那一群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