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音樂的時間》的源起與研究定位

第一節 時間的意象

從「聆聽經驗」中引用 Clifton 對於「視野」(horizon) 的描述,可謂在時間 經驗中所欲顯現的「時間的意象」,而透過線性以及非線性兩種思維音樂作品為 主軸所作的描述分析。時間在聆聽經驗的過程當中,有著一份視野的廣度,造就 出我們對於聆聽音樂過程裡的生活痕跡。在視野與視域的這個面向作了各式各樣 的補捉,在音樂的領域底下必須要再加以說明的是,音樂作品的聆聽是透過必須 有過一段時間的經驗,音樂作品在時間底下透過聆聽經驗而被感知,因此不論是 從音樂處在於時間中的思維視野亦或者是時間處在於音樂中的視野。「聆聽經驗」

中所引用 Clifton 對於「視野」的描述如下 :

「視野」(horizon)渉及到時間的每一個獨立的領域界限,它也許圍繞在藉 由經驗者作為屬於這個領域所詮釋的事件群裡…在每天的語言裡,我們所談及的 工作日(the business day),週計劃(the work week),或「會計年度」,這些詞 彙幫助我們去定義我們所意指的「現在」的這個界限。而不是藉由我們可不帶錯

78 “The horizon refers to the temporal edge of a single field, which itself may enclose a multitude of events interpreted by experiencer as belonging to this filed…In everyday language, we speak of “the business day,”“the work week,”or “the fiscal year.”These terms help define the limits of what we mean by “now.” Rather than defining “now”by how many random numbers we can repeat without error (or by similar psychological tests), the “now” is determined by the work of consciousness receiving the meaning of situation…The temporal horizon, in extending the size of the present, never completely covers the past and future. Rather, it still couples the present to these latter temporal modes, and we can still say that the identity of the present is established by what the past and future “see”of it… I could not experience a melody if it did not also push back the borders of the present to include itself, as a singular event, in a single present. We say that we are listening to the Waldstein Sonata ; we do not say that we are listening to this moment, then this moment, the this moment, etc., of the Waldstein Sonata.. If we did listen that way, the sonata would not be identifiable…The filling-out of any particular horizon is occasioned by reflection on the object itself. The content of any temporal horizon we care to inhabit is itself therefore determined by the particular object…It seems not unreasonable that we can have … horizons within horizons.”引述自 Kramer, 373.(可再參閱 Clifton, Music as Heard, pp. 57-59.) 這段引文是 Kramer 引用 了 Clifton 對於「視野」(horizon) 的描述。

能被圍繞在藉由經驗者作為屬於這個領域所詮釋的事件群裡的,他舉了對於每天 的生活語言裡可能會遇到的例子,例如 : 工作日(the business day),週計劃(the work week),或「會計年度」等等,我們是如何去定義「現在」的界限的,而「經 驗者」是歸屬在這個領域所詮釋的事件群裡的,我們可以了解論著作者非常強調 扮演經驗者(對於他而言指的就是個體聆聽經驗)的這個角色,由經驗者自身去形 構他的視野,再藉由所屬領域中詮釋的事件群而建構出的一份描述分析方式。對 於「現在」這個詞彙而言,時間的視野,在擴延當下的尺碼,從未完全掩蓋過去 與未來,這個「現在」實際上是由潛意識吸收著當下立場意義的工作而決定的。

音樂的時間仍舊連接了當下到這些之後所發生的「時間模式」裡,且當下的定義 是建立在過去與未來的它的「看」裡頭。若音樂的時間沒有促使回到當下邊界到 所包含的音樂的時間,這些所包含的音樂的時間便作為一個個別的事件,在一個 個別的當下之中。音樂的時間因此可以是「模式」,可以是一個個別的「事件」,

可以是一個個別的「當下」,音樂的視野也因時間的模式、事件、當下所構成。

在 Clifton 聆聽《華德斯坦奏鳴曲》的例子裡,我們不會去說明在聆聽樂曲的這 個瞬間,因為奏鳴曲在這個瞬間是無法定義的,由於任何一種特定的視野都是藉 由客體自身的反省發生而填充的,所以這個瞬間是無法被定義的。因此我們在意 去佔據它自身所可以給予的任何時間視野的內容,並藉由特定的客體所決定,得 以讓我們擁有內部視野裡的視野。

蘇珊.朗格(Suzanne Lenglen, 1899–1938) 曾表示 :「音樂使時間可以聽見,

以及它的形式與持續的感知…。它藉由時間創造了帶給它本質上形式運動的意 象,且是保持聲音整體的本質,以至於它是瞬間的自己。」79 朗格認為音樂是

79 “Music makes time audible, and its form and continuity sensible. … It creates an image of time measured by the motion of forms that seem to give it substance, yet a substance that consists entirely of sound, so it is transitoriness itself.”引述自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6), s.

v.“Rhythm, §III, 6 : Current rhythm research: Musical time and temporality by Justin London.

可以讓時間被聽見的,包括時間的形式以及時間持續的感知,透過時間的形式以 及在時間持續的感知過程中聽見音樂。所以音樂藉由時間創造出音樂本質上形式 運動中的意象,並且保持著聲音整體的本質,所以音樂是瞬間的自己。朗格在這 裡將音樂指向了音樂藉由時間而產生的本體論概念所作的推進。音樂使時間可以 聽見,另一方面而言,音樂似乎也有能力使時間是可以說出 – 例如: 哲學家討 論時間與時間性從音樂的例子與想像中描述。去聆聽音樂就是去接合音值,以及 聆聽音樂過程中所產生的連續與運動的現象,以及描述在捕捉過去與現在關係的 經驗裡,以及變成對應著存有本身所造成的感知。例如: 在時間的序幕裡我們處 在聆聽經驗中聽到相同的音符(相同的「事件」),因此一個音符從一開始就可去 意識到音符透過我們的意識可以構成它繼續音值意義。在這裡,人的心理狀態本 身就是一道感知狀態中的媒介,我們如何意識到時間過了呢? 一般而言,在哲學 家的概念中,認同的是長久標準的理念,而持續的意識就變成是一種需要改變的 意識,這是一個必須再重新被思考或以跨領域的研究方式被銜接的研究面向80 (如: 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勒茲以對藝術與電影為研究介面而重新發展出的一套具 創造性的哲學理論)。在柏格森(H. Bergson, 1859-1941)宣稱首先在心理學標準的這 個時間的現實裡,朗格利用了在一種特別的音樂脈絡中發展了柏格森的命題,她 稱這樣子的命題是聆聽者的「經過」(passage) 意識或一種瞬間的感知,藉由透過 在生理的、情緒的以及知識張力上的波動而顯示出來,這無疑就是一種「借用理 論」的分析方式。所以,當音樂作品以一系列的音符呈現,他們通常作為一致的 以及連續的實體而被聽到,寧可是作為隔離瞬間的一種連續,就像是一系列幫助 去定義「心理學的當下」或「似是而非的當下」在這當下的瞬間就不是一種即時 的而是某種音值的跨距。81

80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6), s. v.“Rhythm, §III, 6 : Current rhythm research: Musical time and temporality , by Justin London.

81 同上註。

如此,把「看見音樂的現在」作為一種時間脈絡或「視野」的感知溫床,包 括了內在於我們結構我們音樂的知識以及經驗著還沒到來的事件,這樣子的狀態 無非就是論著作者在聆聽經驗過程底下的那份「等待狀態」。因此,對於內在於 音樂的當下事件連續裡有著某種力度的質地被產生出來,加上處在我們的聲音環 境裡不是作為「陳述改變」的感知狀態裡,從內在於音符列裡的音符到音符的過 渡,亦可作為一種運動的種類。哲學家像是柏格森與朗格則把這樣子的狀態視為 時間本質自然的音樂反射,也就是說,時間,尤其時間作為在聆聽經驗裡的顯示,

也作為變成的時間對應於著存有的時間。線性與非線性的概念裡,雖沒有那麼確 切的等同於哲學家的「變成」以及「存有」兩個概念,人類學家的宗教與世俗的 時間,或是心理學家的線性的與空間的時間概念,但卻是非常相似的。而線性與 非線性的概念幾乎可以作為描述所有音樂作品的兩大思維軸線,雖然他們可以有 很多不同的分析方式,主要是這樣子的分析方式也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比例以及不 同的階級關係中,而論著裡所渉及到的相關於比例範疇的分析方式,便不是本文 所關注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