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

本節旨在探究現行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藉由探討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發展背景與特色,進而聚焦於普通型高 中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內容之探究,最後針對前行的95 暫綱及 99 課綱 之經濟教育內容進行比較與分析,以作為本研究之立論基礎與問卷發展內容。

壹、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課程理念

《公民與社會》學科出現在我國的高中教育乃至95 暫綱訂立之時,係為 整併84 課程標準中既有的《三民主義》、《公民》與《現代社會》三科應運而 生,尤其是後面的兩科,時任教育部長黃榮村、杜正勝為呼應教改者的主張,

配合多數95 暫綱委員的看法,都以將公民教育積極地朝社會科學轉化的方向 邁進,放棄原有的德目教育與道德課程,改以社會科學學科學習為主(張茂 桂,2009)。

至民國97 年間,教育部推動將《公民與社會》納入大學指定科目考試之 際,在說帖中更明確地將其定位為「社會科學」的教育;經一連串的發展,可 以顯見「公民教育社會科學化」的方向確立,但95 暫綱的內容卻有過猶不及 的問題。批評者指出,95 課綱的《公民與社會》教材內容太過艱深,且因課程 內容亦缺乏知識的整合,每冊大多都採取社會科學分科化的編排與學習模式,

不但不利於公民素質與價值情操的養成,更讓學生學習困難,教師不易教學、

擔心教錯的挑戰,不容易獲得家長與社會大眾的普遍支持,反而適得其反(張 茂桂,2009)。有鑑於此,在蒐集各方反應之後,針對 95 暫綱的課綱部分進 行調整,進而頒布99 課綱,99 課綱的《公民與社會》課程有相當程度的調 整,除了課綱單元順序的調換以外,亦包含主題與內容提綱的變動,但就整體 的課程設計精神與主軸仍然延續 95 暫綱的規劃,仍然是以充實社會科學的相

27

關知識;;培養多元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為本 課程的目標,藉以培養學生發展之核心能力(教育部,2008)。

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學校課程亦需隨之調整及研修。民國99 年召開 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已確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並於隔年9 月經行 政院核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第二波中小學課程綱要的研修工作,

是以專業研究為基礎,其中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又以議題融入為課程設計的一大 亮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本於「自發」、「互動」及「共好」的基本理念,為 與社會脈動、生活情境緊密連結,期以議題教育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 的能力,提升學生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並追求尊重多元、同理關懷、

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之核心價值(教育部,2018)。在社會領域課綱中明示:

《公民與社會》科之教科書撰寫及教材編選應掌握民主社會公民養成之學習原 則,避免以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組織教材,並與教科用書之編撰應反映學習內 容條目的提問精神,以提供高層次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素材。因此,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與過去的99 課綱、95 暫 綱有極大的不同,其中包含兩大特色。第一,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科際整合 為核心的課綱內容,符合素養導向的精神;第二,課綱條目的敘寫方式改變,

大多以開放式問句的形式敘寫,採疑問方式句有助於開放討論、培養學生的思 辨能力,亦予以教師對於課程教學有更寬廣的詮釋空間。

公民科的學科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法律及社會等領域,其屬性類似「社 會科學概論」,各面向的知識內容息息相關;但綜觀過去的95 暫綱與 99 課 綱,不難發現到條目皆以直述句陳述。直述句所能承載的知識是穩固且確信,

多為不容懷疑的訊息,雖有助於教師單方面傳授知識,但另一方面學生卻只能 被動地接受訊息,其所建立出來的是靜止的世界觀,假以時日便會無法跟上不 斷變動的真實社會。此種遭受批判與質疑的「囤積式教育」,對於其批判者

28

Paulo Freire 而言,他認為囤積式教育不僅是教學形式上的壓迫,同時亦反映出 社會中的壓迫現象的縮影;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關係是一種單方面由上而下的 統治關係,便如同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一般。而此種教育模式,將會生產出一大 群不會質疑現實、恐懼自身所擁有的自由、認為自己對公共事務無能為力,以 壓迫者的觀點來理解世界的順民,並且維繫此等惡性循環,再產生出仍舊充滿 壓迫的社會。(周威仁,2018;陳禹仁,2018)

是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理念在於涵育新 世代的公民素養,以培育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向「共好」的抉擇,

並具社會實踐力,冀希學生能從公民身分的角度出發,思考社會如何建構、如 何參與社會的運作,以及思辨民主社會中所面臨多元價值衝突的公共議題,著 重科際整合的學習取向,期使公民教育能邁向「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

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程內容

《公民與社會》科打破過去依社會、政治、法律、經濟四大學科知識藩籬 而做的冊別區分,跳脫以往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改以跨領域主題式的體例結 構進行課程編排;課綱條目的撰寫主要以提問方式呈現,旨在指引分析、思辨 與探究的重要,避免知識內容的片段累積,以培養學生發展高層次思考與解決 問題的能力。

《公民與社會》科於必修課程的學習內容由四大主題所構成,分別為【A.

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 參與實踐】以及【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其中有關經濟學領域的課程項 目與條目則分散於【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以及【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 實踐】兩大主題中,前者所涵蓋的經濟教育相關課程項目有「資源有限與分

29

30

31

32

後將相關數據進行層級分析。有鑑於各課程項目散於不同主題中,本研究依循 經濟學的學理架構並參閱現有多數教科書之單元內容,同時亦考量統計分析上 之需要,將課程綱要中的原有的九大課程項目按類似的經濟學概念進行整併,

重新編排成為「六大課程類目」,以利本研究後續之進行。

合併過後的「課程類目」的細項如下:課程類目(一)包含【資源有限與 分配】、【誘因】及【交易與專業化生產】等三項課程項目;課程類目(二)為

【供給與需求】的課程項目;課程類目(三)為【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的課 程項目;課程類目(四)包含【市場競爭】與【外部成本】等兩項課程項目;

課程類目(五)為【國民所得】的課程項目;課程類目(六)為【貿易自由 化】的課程項目,如表2-2-2 所示。

表2-2-2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經濟教育課綱 高中課程項目整併 合併後的課程類目 原課程項目

課程類目(一)

資源有限與分配 誘因

交易與專業化生產 課程類目(二) 供給與需求

課程類目(三) 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 課程類目(四) 市場競爭

外部成本 課程類目(五) 國民所得 課程類目(六) 貿易自由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3

參、95 暫綱、99 課綱與 108 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經濟教 育課程內容之比較

由表2-2-1 統整可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 綱要(以下簡稱為108 課綱)中經濟教育的課程內容大致與王若文(1993)綜 合國內外經濟學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所歸納出的「經濟認知內容類目」的九 大類目,其中包含基本經濟難題、經濟制度、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世界 經濟、經濟機構、評估經濟活動及政策的概念、消費者經濟學及環境經濟學等 內容相對應,也顯示在高中階段的新課綱內容已逐漸涵蓋愈趨完整的經濟學認 知與概念;但就課程項目與條目在編排與撰寫上,跳脫以往課綱之形式而有明 顯差異﹔以下分別就「課程內容與編排」及「經濟學領域分類」兩種角度解析 95 暫綱、99 課綱與 108 課綱在經濟教育課程內容之分析比較。

一、課程內容與編排之比較

有關高中《公民與社會》的這三套課程綱要,各有其不同的定調。95 暫綱 的公民與社會課程偏向實驗性質的課程內容,帶有若干摸索與試探的性質;但 99 課綱則因前者的施行結果進行局部調整,成為未來形塑我國青年成為現代公 民的教材;108 課綱則改由【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 度】、【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以及【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四大主 題所構成,每一大主題可能涵蓋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相關的知識概念。以 下則分別就各版本課綱於經濟教育相關概念的主題選定與編排進行比較分析,

如表2-2-3 所示。

34

35

聚焦於經濟教材部分來看,在必修課程上,99 課綱並未再將 95 暫綱中的 單元四的名稱做任何修正,然而在單元四中的主題則有所變動,是以「永續發 展」為核心,再旁及與永續發展有關的經濟學主題內容,避免此一單元因過度 重視經濟學專業知識的介紹,反而忽略了公民資格的涵養,因而有目標轉置的 疑慮(黃建銘,2008)。而 108 課綱則是將經濟學相關內容分散於【社會生活 的組織及制度】與【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兩大主題中,跨領域主題 式的課程架構則有助學生面對議題思辨時,能從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相關 的知識概念多方面切入探究,以下舉例說明之:

1. 以「全球化現象」的議題為例,課綱不僅從政治學的角度探討對國家治

1. 以「全球化現象」的議題為例,課綱不僅從政治學的角度探討對國家治